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
人性的本善与本恶的辨析与道德判断

人性的本善与本恶的辨析与道德判断众说纷纭,对于人性的本善与本恶,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哲学学派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某些学派认为人性本善,相信人天生具有善良和正直的本性;而另一些观点则坚信人性本恶,认为人在出生时就带着原罪的债务。
对于这个问题,道德判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道德是主观的,辨析人性本善与本恶需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
首先,我们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人性的本善与本恶。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社会群体动物,合作是我们存活和繁衍的基础。
人类对于团结和互助具有天生的倾向,这可以看作是人性本善的体现。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困难的时刻,人们常常会相互扶持和帮助,表现出众多的善良行为。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人性中的潜在的恶意。
人的生存本能会推动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自私的行为,甚至可能伤害他人。
这种“适者生存”的原则可能迫使人们走向本恶的一面。
其次,道德和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塑造也至关重要。
人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环境塑造的,无论是善良还是恶意。
良好的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可以培养个体的善良品质,并强调共同利益和道德的重要性。
然而,如果个体长期处于虐待、歧视和贫困等不良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其对他人的怀疑和恶意。
因此,判断人性本善与本恶需要考虑到个体的社会背景和接受的道德教育。
再者,历史上的行为证明了人性中善恶两面的存在。
人类的历史充满了悲剧和冲突,同时也有伟大的爱和奉献。
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纳粹大屠杀到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抗议运动,人类行为的广度和深度表明了人性中既有善良又有邪恶。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人的邪恶行为而对整个人性进行定性,因为小部分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体。
最后,我们可以从个体的道德判断来评估人性的本善与本恶。
道德准则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在面对各种决策时,通常都会在善与恶之间权衡利益,并做出相应的道德判断。
但这种个体的道德判断往往是基于他们的信仰、道德原则和社会价值。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辩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辩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在狮城新加坡举行。
复旦大学对决台湾大学,辩题“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
利用一节课,学生们看辩论会。
然后让学生写一篇辩论稿:对于“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你的立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要求:论辩陈词在观点上必须有破有立,批判对方观点时要抓住要害,陈述自己的观点则要有理有据。
批阅之后,笔者发现班里学生基本上一半持有“人性本善”观点,另一半持有“人性本恶”观点。
于是就将班里学生一分为二,进行了一场辩论,用时一节课,气氛热烈,论辩有据。
下面是六位学生的辩论稿。
“人性本善”——王艺润大家好: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孟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人性本善。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最需要的。
”如果世界是恶的,那就不会有千百年来传承的“人之初,性本善”,更不会有现在过着和平安稳生活的我们。
我方立场是:人性本善。
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
自然属性指的是人的欲望和本能,社会属性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
我们说人性本善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善的。
人性本善,但我方并不否认人类社会存在恶行。
我认为恶行的产生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
没有人生来就会行恶,他一定是有所经历才会导致行恶这一后果。
对方辩友可能会提出质疑:有许多犯罪行为并不是从外界接受的,而是人的自然属性——欲望驱使人们坠入行恶的深渊。
我曾听过一则故事:一人问拾粪老头,你最梦想的事是什么?老人的答案令人大跌眼镜:“要是这条大街每天有拾不完的粪该多好哇! ”这则故事可以很好地解释质疑:人的欲望往往是和身份相配的更高一层别的。
要是这一老人享受到温暖舒适的住宅,美味精致的佳肴,有了权,有了钱,他的答案可能就大相径庭了。
我方认为,有欲望导致的行恶是外部环境不断刺激的结果,不能说明人性本恶。
虽然人性本善,但世界上各个国家还是会制定律法来约束国人。
这是因为人性本善,但善心之下并不都能做善事。
浅议“性本善”

浅议“性本善”摘要关于人的本性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主题。
“人性论”主要包括“性善论”、“性恶论”、“无善无恶论”、“可善可恶论”等。
本文试图通过对几种观点的分析对比,以人们都可以感同身受的实证方式,强化“性本善”的观点。
关键词人性论性本善性本恶教育一、关于“人性”的界定子曰[ 参见:《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依《论语注疏》解,“性”是先天禀受,“习”是后天习得。
当我们讨论“人性”时,首先应当区别“人性”与“习性”。
所谓“人性”,应指整个人类所共有的、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习性”则是后天习得。
二者不可混淆。
二、对其他学说的辨析(一)关于无善无不善、可善可不善“告子曰[ 参见:《孟子?告子上》]:‘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1、从告子的表述来看,人的“无善无不善”、“可善可不善”是因“文、武兴”或“幽、厉兴”所导致,显然,这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而非先天因素,不可以作为判断先天“人性”的依据。
2、《说文解字》曰:“人,天地之性最贵也。
”《尚书?泰誓》曰:“惟人,万物之灵。
”世间万物皆有本性,比如“蚕吐丝,蜂酿蜜[ 参见:《三字经》]”,又怎么可能唯独“万物之灵”的人类却没有一个确定的本性呢?因此,告子的观点并不可靠。
(二)关于“无善无恶”论王阳明《传习录》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关于此处“无善无恶”,王阳明说:“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
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可见,王阳明所谓“无善无恶”,实为“至善”,与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不同。
又从“知善知恶是良知”来看,王阳明的主张与孟子的“良能”、“良知[ 参见:《孟子·尽心上》。
]”说基本一致,其实也是“性善论”的一种。
(三)关于性恶论《荀子?性恶》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有疾恶焉”、“有好声色焉”。
人之本性善恶谈

人之本性善恶谈人性之善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抑或性本来就无善恶,似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的认识,希望得到方家批评。
一、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什么是人的本性。
我曾经有好几年时间,上下班是靠公交车代步。
公交车上有一种现象曾引起我的关注:不管有座无座,很多人总喜欢往车厢后面去。
后来终于弄明白了个中原委:一是车厢后面坐着的人多站着的人少,等到座位的概率要比其他地方大许多;二是坐在后面让座的概率要小得多,若坐在车前面,面对从前门上来的颤颤巍巍的老人和挺着大肚子的孕妇,一般人都会于心不忍而主动让座。
由此我悟出了人性。
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而且是唯一的永远不变的本性。
为什么说人性永远不变。
记得中学课本上曾经有一篇课文,鲁迅先生写的《文学与出汗》。
作者在文中就质疑“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并以“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为喻来证明之。
细细想来,“蠢笨如牛”的工人固然不喜欢出“臭汗”,那“弱不禁风”的小姐难道就喜欢出香汗吗,不然小姐手里那一柄团扇又作何用呢?所以,不喜欢出汗,乃古今中外所有人的共性。
古时有汗巾,团扇,现代有电扇、空调,还不都是为了“趋利避害”?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来自动物,世界上所有的动物其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
比如候鸟迁徙,避役变色,乌贼喷墨,壁虎断尾以至黄鼠狼放骚屁,无一不是趋利避害的本性使然。
最典型的例子应该是耍猴的,听话一颗枣,不听一鞭子。
人类能够把许多野生禽兽驯化成家禽家畜,应该就是利用了它们趋利避害的本性的结果。
趋利避害作为人的本性,就像三角形的稳定性、物体的弹性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
婴儿一出生,就能够用哭声传递饿了或不适的信息;日前甚至有网络视频显示双胞胎在母腹中“抢地盘”的情形。
人老了,本性不变,即使是弥留之际。
东方的守财奴严监生因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西方的守财奴葛朗台为了要抓那镀金的十字架而送了他的命。
人性的善与恶的哲学思考

人性的善与恶的哲学思考人类作为社会性的生物,一直以来都对人性的善与恶进行反思与探讨。
在众多的哲学观点中,有些认为人性本善,而有些则坚持认为人性本恶。
但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意味着人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人性本善的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善良、美好的部分。
他们相信,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有可能表现出善意与同情心。
例如,孟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而受到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与发展人性中的善悟,从而实现人的完善与和谐。
而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则强调了人性的自我实现需求,认为人们追求自我成就的动力,体现了人性中的善意与美好。
然而,对于人性本善的观点,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冷漠甚至残忍的。
他们认为人性中的恶意是根深蒂固的,需要社会规范与道德约束来约束和抑制。
例如,庄子在《人间世》中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道德教化与修炼,才能摆脱恶性,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此外,与庄子观点相呼应的还有洛克的社会契约论。
洛克认为,人性是自私的,通过社会契约与制度的约束,人们才能共同生活,实现秩序与和平。
人性的善与恶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每个人的内心中都存在着善与恶的因子,而具体的表现往往受到环境、教育以及个体情感与动机等多方面的影响。
一个人的人性中的善和恶也会在不同情境下产生不同的反应。
此外,人性的善与恶也与个体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有关。
由于个人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的差异,每个人对善与恶的理解与判断也会产生差异。
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他可能会将某些行为视为善,而另一个人却将其视为恶。
这也说明,人性的善与恶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难以简单地加以定论。
然而,在人性的善与恶之间,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取舍。
而是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一种平衡。
不论我们更倾向于相信人性的善还是恶,我们都应该相信,人的本性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千年争辩的终结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千年争辩的终结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这个问题,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不管是东方社会或西方社会都有大量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探讨。
在很多种辩论会上,在有人穷凶极恶的犯下滔天罪行时,在一些社会性伦理事件发生的时候,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话题就会被人们提起。
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是任何一套伦理学学无法回避的东西,对于人本性的判定是社会伦理理论的基础,而且是逻辑基点;也是很多法律设定的前提。
古代中国比较有名的就有孟子和荀子之争,在明朝,王阳明在其“良知四句教”里面也对人的本性进行了探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在儒家思想源流当中,人性本善,是一种基础的假定,三字经里面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曾提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很明显,孟子和儒家都是性善伦的支持者,原因非常简单,儒家其实是以一种良善的心灵人格作为其社会伦理基础的,不管是孔子宣扬的圣贤品格还是君子作风,不管是仁义礼智信还是温良恭俭让,这些优良的社会人格都必须有一个人性本善作为理论根基的。
你很难想象,如果一个社会的多数成员都认定人性本恶的情况下,还能去推行一个仁义,忠恕;也难以想象,在人们都认定:他者即是地狱,人本性都是恶的情况下,还有人会听从“仁者爱人”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倡导。
所以整个儒家伦理学说的基础就是:人性本善。
然而,当时的法家则持相反的看法,在当时那个礼崩乐坏,征战杀伐,人心大坏的时代,法家很自然的提出了人心本恶的思想。
作为法家思想的启蒙者,荀子认为:人一生下来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如果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
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且荀子还把孟子给批判了一大通,大概意思就是那些良知,良能,那些仁义、忠恕都是后天学习的“伪”,不是人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人皆可成尧舜、还是人人都无法摆脱动物的本能属性?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呢?“性恶论”与“”性善论”都是对人性本原的探讨,思考的角度不同,也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接触了不良的东西,那么品性就有可能会变坏;“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后天不断的学习和调教,才能去恶存善。
《性善论—人人可成尧舜》“人之初,性本善”。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性善,人的天性除了食色、还有仁义。
假设一个孩子,在你身边遇险,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去救他,这是人发自内心的性本善。
小朋友看到乞讨的老人会说,老人家很可伶。
社交平台上传播最广的文章往往是,“动动你的手指,转发帮助事件主人公扩散吧”,传媒也深喑人皆有恻隐之心的道理。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身行善事、须防错了一件”。
一念之仁,我相信人人都有。
终身行善,则少有。
《性恶论—以法约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初生的婴儿,尚处于蒙昧状态之中,世界尚未形成。
却知道,为了食物哭闹、即便是最亲近的母亲,想要分享他手中的食物、都必然会招致他最激烈的反抗。
只有后天的教育,才使得他同意与人分享。
人在年幼时会做出很残忍性的行为,例如折磨小动物,小狗、小猫,小鸟等,但自身却浑然不知。
“伪”(人、为)主要依靠后天的环境学习,去除天性中的恶。
就像学习了,动物是人类朋友的思想,也就不愿再去伤害动物。
人身上隐藏着动物的本性,有贪婪、残暴、懒惰、自私。
动物的本性就是拼尽全力让自己能活下去,也没有理应被谴责的地方。
更没有善恶对错之分。
但人类是高级动物,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即是使人向善的过程。
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啥也不懂,啥也不会、软趴趴的一坨肉,他哪里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推移。
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强于低等动物的人类、从父母亲人,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身上学到了他们本来没有的东西、他们学会了区分善恶好坏。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辩论作文600字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辩论作文600字人们通常都说”人之初,性本善”,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应该是”人之初,性本恶”。
大家一定会有一些反对的意见,就让我来跟大家辩论一下吧。
人们刚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乱咬人、乱摔东西……因为有了爸爸妈妈的教导与教悔,才让我们懂得了,不能乱咬人、乱摔东西……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们常常叮嘱我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话,真所谓:好事再小也要去做,但坏事再小都不能去做。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吵架了,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告诉我”小同学,我们是同班同学,不要互相争执,要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也不要去乱偷东西,乱打人,乱抢劫,一起创建一个美好的明天,好吗?老师的几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可是现在的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偷、那么多的强盗呢?只因为,父母与老师都不负责任,没去告诉大家要去怎样创建一个美好的世界。
生活,不是用偷用抢,而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就像我老师说的一样”好事再小也要去做,但坏事再小都不能去做。
一个人要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
人们总是说不知者无罪,可是又有谁知道当自己快要成功却被别人不小心的给破坏了,让自己全部的付出都覆水东流了,那是被人在发现自己
做错后,对着你说一句对不起他并不知道这一切,那时的你会什么样的心情呢?我只知道要是我的话我一定会十分的生气,无论被人是不是有意的,对于我来说是有意的也好不是有意的也好,自己付出而一切都已不能够再回来,并且也不能够达到自己所想要的成功。
最后,我告诉大家”要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不要去乱偷东西,乱打人,乱抢劫,一起创建一个美好的明天。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
孟子是我国最早提出人性本善说法的学者。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株我也,我固有之也。
”
从〈〈孟子告子上》中看出,孟子认为人善良的特质是天生的,并非后天学习的结果。
恻隐之心即同情心,人看到弱小的东西便想去保护,看到同伴离世便会伤感流泪,这都是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即羞耻之心,也是每个人都有的,人不穿衣服便觉得羞耻,当着众人的面被羞辱也觉得羞耻;恭敬之心就是人对比自己能力强,年龄大资格老的人一种谦虚、敬重的态度;而是非之心就是人辨别事情对与错的能力。
孟子认为,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能力与其他技能不一样,是小孩子不需要大人通过后天的教育就能具备的。
如在《孟子.公孙丑上》说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这里孟子以性善论作
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勺。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 这里的一个故事说道,有个小孩在井边玩,眼看就要掉下去了,旁人看见了都会去救他。
之所以会救他并不是因为想要他的父母答谢,也不是想要巴结他父母,而是因为动了恻隐之心。
这里孟子想说的是人性本善的理论,他认为当人看到一些不好的事将要降临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人就会同情别人,并且会尝试帮助别人。
孟子认为人的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最纯真最原始的感情,是不需要学习的。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上说:入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
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
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这里孟子阐述了自己对人性本善的理解。
意思是说,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掌握的知识,是人类的善心;不用思考就能获得的智慧,是人类的良知。
年幼的小孩都知道要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与孟子的观点相反,荀子提出了性本恶的理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伪装的。
那么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意思是说人天生就是追求利益的,所以争夺的人胜利而谦让的人失败;人天生就是讨厌丑恶的,所以苟且偷生的人胜利而忠臣失败;人天生就喜欢听好的声音看美丽的眼色,所以淫乱繁衍而礼仪灭亡......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明显是恶的,人的善只是伪装而已。
在我看来,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有其合理的地方,比如他说人本身具有的本善之心不需要别人传授便能习得获取,但是我对本善之心是与生俱来这个观点持相反的意见。
但是我又不完全同意荀子所说的性恶论, 孟子说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不需要学习获得的,是一出生就有的品格。
我认为仁义礼智的确不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来获取,但也并非与生俱来的。
我认为所谓的恻隐之」L、刚出生的小孩是不会有的。
三岁左右有行动力的小孩大部分会有虐待小动物的倾向,而小孩之间小打小闹也是常有的事。
随着年龄的增大,在伴随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如虐待小动物之后产生的不良后果使其停止该行为,或者父母旁人加以干涉,小孩子才慢慢地懂得爱惜小动物。
由此可见,恻隐同情之心并非天生的。
至少是人类随着年龄的增大,见识增多,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产生的情感。
又如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我也认为并不是人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后天慢慢地形成的。
一个刚出生赤条条来到世界的婴儿,怎么会有伦理道德观念和羞恶之心,这些伦理道德都是后来大人教授灌输给小孩子的。
相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则有比较能说服人的理论论据。
的确人的天性里是存在荀子所说的恶的一面,但是荀子说的是一种悖论,天性不等同于本性,所谓的天性是人天生所具有的动物的性质,而本性则是人的一种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刚出生的小孩子只能具备天性而不能具备本性。
一个人的本性又非天生的。
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成人以后所具有的本质性格是不同的。
比如说一个在人类社会长大的人和一个狼孩相比,人所具有的是人的本性,狼孩具有的是人的天性,不具有人的本性。
因此我认为不能单纯地认为是人的本性是恶的或者是善的,而要对于不同的人,结合不同的环境因素分析得出的综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