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写作构思技巧
记叙文要领

又是一个夜,成绩不理想的我在电话里诉说了 苦闷。第二天,我又收到了父亲的信:"别灰心,鼓 起勇气,我相信我的孩子一定行!"我再也抑制不住 自己的泪水,一滴滴的眼泪掉在那浅蓝的字迹上, 是感动、激动?我突然感觉父亲这沉默的关怀是那 么的无微不至。 生日那天,虽有友人们的欢声笑语,我心中总不 免生出别愁,我想母亲也想父亲,想母亲和蔼的面 庞、父亲深情的字迹,我翻出父亲寄给我的贺卡, 默默地流泪。那一夜,无眠,我脑中被什么东西充 满了,是父爱,我终于明白了,爱有多种方式,但 它不需要被说出来,父爱是默默的关怀,悄悄的呵 护,原来我拥有世界上最美的父爱。
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 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 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
记叙文要做到构思新巧,常用以 下几种方法:
一、横向剪辑法 二、纵向连缀法 三、 抑扬相生法 四、巧设悬念法 五、以小见大 六、双线结构
(一)横向剪辑法。
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看起来相当刻板和平 淡,很难写出“超级震撼”之作;但如果能 从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的书刊杂志 中,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 个特定镜头,加以横向的剪辑,就能够创造 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收到化平淡为 神奇的构思效果。
大街上没有父亲和女儿手牵手的亲怩,饭桌上 没有交谈时的欢声笑语。我总记得做作业时农民 母亲的教导,却比知识分子父亲的建议的采纳率 要多出好儿倍,我总是对父亲的言语不屑一顾, 总是对父亲的教导虎视耽沈。我常想,也许,这 份父爱是永远也不会来了;也许,我们之间那层 深深的隔膜永远也穿不透了,父爱只是一纸空文。 高中的生活,我在外地度过,这样,我和父亲 之间又不仅仅是那层深不可没的隔膜,又加上了 几千米的距离,也许注定我要缺少这份爱了。
高 考 满 分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家庭”是一个朦胧 作 的概念,如果要在它前面加上定语,我真的找 文 不出一个恰当的词语,“欢乐”抑或“幸福”, 都不是。我的脑海中只有母亲忙碌的身影、疲 惫的脸庞和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父亲的身影却只 能依稀可见,他仿佛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尘 满面、鬓如霜。的确,也许是该得到爱的时候 却没有得到,该享受亲情的时候却错过了,于 是我和父亲之间历来有一层深深的隔膜。
记叙文写作四步构思法

③联想(思考引发的思维联系):结合自身实际产生的感悟和启示。写作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抒情、感悟的支配者应是作者自己。由写作对象的深层特点引发的感悟也许是体会到以前未曾体会的、注意到以前未曾注意到的、对以前轻视而现在发现应该重视的……等等。由思考感悟和结文本事件于此时引发的联想成就了文章的核心段落。
第二步:打造一条线索
打造一条线索就是在写作之前为文章理出一条能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是实物为线索,以一句话为线索,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等等,用它来解决我们写作时思路不清楚的问题。
具体打造文章线索的技巧与方法,请参考作文专题四:“巧用线索,提纲挈领。”
第三步:谋篇布局
1.什么是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在主题的统帅下,把表现主题的有关材料进行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展开,怎么过渡,怎么结尾,有条不紊地组成完整的篇章。
(3)审美鉴赏文及其常写主题
审美鉴赏类作文的主题主要是对美的事物的赏析。中学生在年龄和生活阅历上都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写成这类文章的几率不大,但如果学生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和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写出审美鉴赏文就相对容易得高分。审美鉴赏文以“美”为主题,常写的内容有赏析书籍、赏析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赏析自然美景等内容。
优秀的考场作文,结构上除清楚完整外,还要严谨而有特色。严谨即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段与段之间有逻辑力量;特色是指不同于一般的结构布局。
4.作文写作基本结构
中考阅卷老师喜欢充实动人、构思巧妙的作文。然而中学生写作常出现思维不成熟,从而导致作文线索不清晰、主题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那么,想要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先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结构:
中考 叙事类记叙文的写作 构思情节

中考叙事类记叙文的写作构思情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确定主题和情节: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主题,即想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
然后,根据主题构思情节,使情节与主题紧密相关。
选定人物和场景:确定故事的主人公和配角,以及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
人物和场景的选择要能够支持主题的表达。
设计情节发展:设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情节发展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同时,要注意设置悬念和转折点,以吸引读者的兴趣。
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详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同时,对场景的描写也要注重细节,营造氛围。
运用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要贴切自然,避免生搬硬套。
修改和完善:在完成初稿后,要仔细阅读文章,对情节、语言等方面进行修改和完善。
力求使文章更加紧凑、合理、有趣。
以上是中考叙事类记叙文的写作构思情节的一般步骤,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使文章更加真实感人。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技法(共8种)

作文一一以线串珠法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感人的事情,但写入文章似乎不好组织,总感觉很“散”,那么,我们在行文构思时,就可以将一个“物”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按照这一线索来组织文章,串联故事情节,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方法就叫“以物串珠”法,也可称为“以线串珠”法。
1、所谓“一线串珠法”就是围绕一个观点、一个主旨、一个话题,选择一个个典型的材料多角度、多方面展开描写记叙,以鲜明的观点突现主旨、丰富话题的一种作文技法。
2、所谓“线”是文章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链条,起联结作用,它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特征、一件物品、一个观点、一幅画面、一个话题、一句感想、一个习惯性的动作...3、所谓“珠”,就是能够多角度、多侧面表达主题的一个个材料,可以是事件发展或情感变化的不同阶段,也可以是一个主题或观点的不同侧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这是一种扩散式作文构思方式,具有“形散神聚”的表达效果。
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时空的巧妙联结,使作文的素材更加多样、情感更加充沛、主题更加鲜明。
5、这种构思方式适合写记叙文,议论文,更适合写散文。
笑冰心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
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著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一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
转过身来,忽然眼花镣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淇儿。
一一这白衣的安淇儿,抱着花几,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那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
一一一条很长的古道。
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
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
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
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
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一、前言:记叙文是中学阶段常见的文学体裁之一,其核心写作形式是讲述一个故事,并通过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主题和思想。
相比于其他文体,记叙文的特点在于语言至简、情感真实、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等,因此也是受到中学生欢迎的一种文体。
下面将从如何选题、如何构思、如何表述三个方面分享一些个人浅见。
二、如何选题1. 找准主题:如何选题,首先要从找准主题和立意入手。
找准主题就是要寻找有情感密度、有思想价值的内容,会给读者带来一定思想或心理上的触动。
因此,在确定主题的时候,可以从自身的生活经验、环境氛围、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入手,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思想观。
2. 关注个人特点:另外,在选题时,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翻儿。
比如,你的个性是比较沉静或内向的,可以从自己的情感经历出发,如亲情、友情、爱情等,展现出自己的情感世界;如果身边同学觉得你比较幽默或者过人的恶趣味,也可以适当调整主题,将逗趣的元素和故事融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轻松的阅读体验。
三,如何构思1. 讲述形式:在构思记叙文时,最基础的便是确定记叙文的讲述模式,即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这往往也会影响到后续的写作构思。
例如,第一人称更侧重于思想的表达,可以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和感受,更加真实震撼;而第三人称则更容易突出人物的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更具有可读性。
2. 故事情节:在构思故事情节时,可以利用时间的手法,倒叙、正叙、回溯等,使情节更加具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效果。
同时,在安排情节的顺序时,也要考虑到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自然流畅性,避免过多的无关内容,让读者迷失在情节之中。
3. 人物刻画:在人物刻画方面,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思想、行动等方面来展现人物特征,使人物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此外,在人物的表现力方面,还可以借鉴其他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吸收其中的优秀元素,进行创新和提升。
四、如何表述1. 语言精炼:记叙文大多使用的是简单、流畅、易懂的语言,它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繁琐、拗口表达,更加自然、贴近生活。
记叙文训练——构思篇

记叙文训练——构思篇优秀的记叙文正如精彩的影视作品: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或者说,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它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进行记叙文训练时就要人为地去区分写人或是叙事,因为太多时候它们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所以,我以为一篇成功的考场记叙文,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其一,能够将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并且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
其二,能够注意挖掘典型形象的意义,能够注意打造精美细节。
其三,开头,多一点点题的技巧;主体,多一点情节的突变;结尾,多一点心思深化主题。
经典回顾上学只要半小时秦明那年,我来到秦岭一所希望小学支教。
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面对新来的老师,孩子们显得很拘谨。
我为了活跃气氛,问道:“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来上学都要花多长时间?”安静的教室一下沸腾了,孩子们都认真回忆起来,争先恐后报出了自己上学所需的时间:最远的要一小时,最短的也有半小时。
“好,”我暗想路程并不是太远,微笑着说,“来了就要好好学习!”那天我一口气为孩子们上了七节课,虽然累得快趴下了,可我还是很开心,因为孩子们很好学,他们明亮清澈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放学时,我想,等孩子们一走,学校就冷清了,山里头,除了山还是山,不如趁天色还早,把孩子送回家去,顺便可以家访,摸摸学生的情况。
我问:“刚才谁说自己上学只需要半个小时呢?”“老师,是我!”一个个子不高的小女孩站了起来。
“今天老师送你回家,顺便去你家看看。
”我说。
“老师,我……”小女孩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泛红的脸上写着惊慌。
我笑了,安慰小女孩说:“我知道学生都怕老师家访,放心,老师不会说你坏话的!”一句话逗得全班同学都笑了。
路上,小女孩在前面带路,我问她喜不喜欢读书?她点点头,小声地说喜欢。
聊开了,她告诉我,说她回家后还要拔草,喂猪,照顾弟弟。
我听了,心里酸酸的,才12岁的小姑娘,却承载了这么多家庭重担。
天色开始暗下来,我不止一次看表,从出发到现在,已经超过一个小时了,她家怎么还没到?我每次问小女孩,她总是小声地说就在前面。
记叙文如何巧妙构思作文构思的几种方法

记叙文如何巧妙构思作文构思的几种方法1、笔锋突转法。
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路瓦栽夫人为偿还女友的项链而穷尽一生艰辛时,女友借给她的项链竟然是假的。
不仅文中的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广大的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入地思考。
2、蓄积突转法。
所谓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它—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
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逆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
这样在浓墨重彩蓄势的基础上,陡然逆转,造成感情上的大转变,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艺术魅力,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3、抑扬相生法。
“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4、巧设悬念法。
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
为了创设好的悬念效果,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插入好多情节,紧紧攫取读者希望探得事情结果的心理。
5、创设误会法。
社会生活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矛盾的产生有多种,其中也有因误会产生的。
如果能扣住因误会而产生矛盾这一点进行叙事,就能把事件叙述得曲折生动。
写作技巧:中考记叙文构思的基本套路(3)

写作技巧:中考记叙文构思的基本套路(3)小段连缀所谓“小段连缀”,就是整篇记叙文都由短小的段落连缀而成。
有时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
用“小段连缀”之法写成的文章,其文面的重要特点是段落细密,由于文章全由小段构成,所以读起来给人一种流畅清新、一气呵成的感觉,给人一种散文式的韵味。
比起那些用大而长的段落结构而成的文章,它就显得秀美多了。
课文中不少的篇章都采用了这种铺叙方法。
如微型小说《鞋》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辉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但是,他没有看到。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啊……对呀。
”“要付你多少钱?”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元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他……上前线去了。
”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全文由9个自然段构成,段落小巧精美。
文内悬念层叠,虚实结合,在很短很短的篇幅之内表现了一位军人英雄的行为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段连缀”之法用于中考作文,既能写人又能记事,既能写景又能状物,既能抒情又能议论,适用面广而且易于掌握。
由于它的流畅清新、结构精密,文字少而容量大,特别适于写那种600字左右的文章。
下面就是一篇“小段连缀”式的美文起点前不久,我家中的气氛非常沉闷,因为妈妈下岗了。
但妈妈并没有消沉,利用我们家临近街道的特点,她很快就摆了一个小摊子,专卖冰棒、饮料什么的。
听到妈妈愉快起来的声音,看到妈妈就像原来站在织布机前那样照护着她的小摊位,想到妈妈坚强地自找就业的门路,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不用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记叙文写作构思技巧
读写结合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扩展学生的写作构思技巧。
记叙文特指以写作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写作训练的重要文体,同时也是中招考试常考的一种文体。
一、阅读时,如何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师在教学记叙文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厘清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变化过程等,这样就能让学生有效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一般来说,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既然记叙文是以描写人物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为主,那么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写清楚,写作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
因此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就要牢牢围绕人物的经历或者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记叙文在描述事件时会提及事件的开端、经过、结果。
但是在阅读理解的时候,部分学生搞不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如,《愚公移山》的开头讲到的“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也不是事件的开端。
很多学生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会认为第一段讲到的内容就是事件的开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开端应是事情
的开端,而不是文章的开头。
什么是结果?结果就是这件事通过发展以后达到的最后状态。
《愚公移山》中的事件的结果,就是山被移走了,从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例如,托物言志的记叙文,一般按照先状物后言志的思路来写,借景抒情的记叙文一般按照先写景再议论抒情的思路来写,等等。
如《白杨礼赞》是侧重状物的记叙文。
作者围绕“白杨树的不平凡”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然后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和气质,最后引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记叙文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经过、结果。
这样,学生在阅读与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就会有清晰的思路。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记叙文,但只要学生能够有效归纳六要素,并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便可以快速厘清文章的思路。
二、写作时,如何构思成文,下笔如有神?
记叙文是讲故事的文体,或展开一个事件,或展开多个事件,无论是写人的还足记事的记叙文,无不如此。
我们讲一个故事,总是习惯于沿着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按部就班地讲述下去:但为了制造波澜,尽量让情节曲折。
我们会打破事件讲述的自然顺序,并按照艺术规律对之进行重新组合,就成为记叙文写作思路构思能力提升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最重要的方法。
(一)一件事如何写出波澜?
中考作文批阅标准中,关于作文的结构,有这样的细则:二类作文要求“结构完整”,一类作文要求“结构合理”。
结构完整,就是开头、中间、结尾要全面,并有所侧重;结构合理呢?
一篇作文,写一件事要写出波澜。
一个故事,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本身总是有先后顺序的,学生习惯于沿着这个自然顺序构思写作。
譬如一根线,从线头开始,逐次走到线的未尾。
记叙文就是围绕一条主线,多角度、多方面地展开记叙。
这“一主线”从文章的内蕴来说就是“中心”,从外在表现来说,它要借助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这就是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各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有机体。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固有的思维方式呢?其实很简单,先是“截取”这根线中的某一段,再将剩余的线段“重组”进去就行了。
所要注意的是,所谓“截取”,就是在事件中截取你最想表现的某一部分,而不是将事件照单全收。
以那根线为譬,我们要的不是一根线,而是这根线的某一截,当然,截取哪一部分才最有效果, 这就需要看文章主题的需要最能表现主题的那一部分自然就是最需要截取的。
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截取,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这时候,我们往往用到记叙文常用的“插叙”、“倒叙”、“补叙”等技巧,增加了记叙文的“从容不迫”和“峰回路转”的美,从而,会使文章呈现“张弛有度”的艺术美感,才会讲好故事。
例如,同学们往往有这样一个故事:“我”跟他是好朋友,以前关系很好,因一次打架闹翻,后来一起打篮球和好如初。
这样的故事是中学生最常见也最爱写的了,但总是写不好。
原因就在于叙述的顺序过于常规。
我们可以这样写,开头:
“他也在?”
“这篮球还怎么玩?”抱着皮球,我顿时泄了气。
接着,下一段当然是插叙跟他之间的“恩怨”。
将那件打架的事简要写出。
再接着写分组,可能是这样的: “竟然还分在一组!”
接着写打篮球的别扭,多用心理描写,短小有力。
写偶尔的小配合,写配合渐渐默契,写心理的微妙变化,写歲脚,他跟同学搀扶“我”去卫生所。
这时候,转入插叙,内容是“我跟他之间当初的铁哥们关系。
接着转入现实,最后文章自然结尾。
这样,根据主题的需要,各个片段之间又有空白,不再是一组“连环画”,而应是具有跳跃性的情节镜头,让人意犹未了。
二、如何围绕中心写好几件事呢?
面对一则作文题目,选择几件事,用小标题连缀成文,
是一种不错的快速构思方法。
比如,有这样一篇范文。
《山水画,我的最爱。
》
想来,我学山水画已过去6个春夏了,花开花落,水墨氤氲着点点滴滴,恰是一路喜悦。
【以上为总写,领起下文】
【第一个小标题】初识·如红梅傲然的喜悦
还是小学时,刚刚接触山水画,就被那枯燥乏味的基本功练习消磨掉三分热情,加之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我几欲放弃,巧来那日东风凛冽,偶遇巷角一位衣衫褴褛的独臂画家,他面前雪白的宣纸上正烂漫着点点红梅,霜落枝头缀蕊间,红遍雪岭更抖擞!
寒风掠起他的断臂残袖,我却分明地体味到他的坚韧,正如梅傲然雪谷,征服一世的喜悦,我会心一笑,加快了去往画室的步伐……
【第二个小标题】苦练·如青竹自赏的喜悦
日复一日的练习,慢慢增长了我的画技,更拂去了心底那片浮躁喧嚣。
初三繁重的学业下,我总愿寻一个静谧的午后,挥毫几番,笔下一杆劲竹拔地而起,水墨交织几多苍翠,无需绮丽的色彩修饰,丘壑独生亦是一派君子之风!
思绪了无,尘世冗杂,生活的冗杂,学习的疲惫早已不再。
墨色氤氲,是青竹不求闻达于莽林,屹立丘壑独守一方净土的淡然。
我嘴角上扬,喜悦正是此刻孤芳自赏的淡泊宁静……
【第三个小标题】画毕·如秋菊热烈的喜悦
笔过白纸,翰墨留痕,秋菊烂漫,满目热烈,六年习画,终有所成!喜悦盈满心房,不言而喻……
【第三个小标题。
三个小标题按练字时间先后排列,第三个稍嫌单薄。
】
山水画,氤氲着红梅傲雪的坚韧,流动着青竹劲生的空灵,弥漫着秋菊烂漫的热烈,正如我永不放弃的练习。
学画的点滴,一路尽是喜悦……
【结尾总结全文,扣题抒情议论】
常言道:“文无定法”。
是的,记叙文的写作往往是由作文的内容、体裁、读者对象、构思技巧和作者的写作功底等综合因素所决定,并无固定的格式。
衡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能否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服务,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
我们学生朋友要善于结合实际,灵活变通,巧妙派生,才能写出好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