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 四年级 科学 第二单元 4.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 冷和热》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 冷和热》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冷和热》教案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冷热与温度》、《热的传递》、《加热与冷却》这三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一、二、三课,这三课,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这三课涉及到的《标准》的具体内容有:科学探究: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1.4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2.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2.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敢于大胆想像。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2.3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从内容上看,教材通过“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学习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冷热与温度”;通过“认识热传导现象以及学习使用酒精灯”、“认识热对流现象”、“认识热辐射现象”这三部分帮助学生认识“热的传递”;通过“研究冷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研究冷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认识加热与冷却的用途”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加热与冷却”。

从结构上看,这三课探究的都是生活中的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基本上可看作并列关系。

同时,第一课《冷热与温度》中形成的温度的概念和使用温度计的技能,又是后两课及至整个单元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3加热和冷却-附知识点梳理(2)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3加热和冷却-附知识点梳理(2)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3.加热和冷却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过程与技能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描述糖受热冷却后的形态变化。

描述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描述温度计的发展历史。

举例说出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物体所做的事情。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铝片、竹夹、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茶叶、高锰酸钾、砂糖、蜡烛、火柴、牙签、玻璃、加热容器、铁垫圈、热胀冷缩的铜球。

教学步骤:集中话题导入新课1.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2.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3.点拨:这是用蜡笔做成的。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课题探索和调查探究蜡笔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的现象1.提问:你们知道这幅蜡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奥秘吗?2.制作蜡画的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组讨论3.分小组制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一幅蜡画)实验制作4.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四年级科学教案: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问题

四年级科学教案: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问题

四年级科学教案: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问题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了解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2.掌握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性;3.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问题。

二、教学内容1.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热能是物质内部微观运动的能量之和,物质的温度越高,微观运动越激烈,与之相应地物质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当物质温度低于一定温度时,物质呈现为固态;当物质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物质呈现为液态;当物质温度再升高到一定温度时,物质呈现为气态。

2.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性(1) 固体的基本特性固体是物质最基本的三个状态之一,在固体状态下,物质分子相互靠近,分子间存在着极强的吸引力。

固体的形状和体积都是固定的,不容易被压缩和流动。

(2) 液体的基本特性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液体分子的间距比固体的要大,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弱。

液体的形状是不固定的,体积是固定的,液体可以流动。

(3) 气体的基本特性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气体的分子间距比液体的更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极弱。

气体的形状和体积都是不固定的,可以被压缩和流动。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感受物质在低温时呈现固态,高温时呈现液态和气态。

引导学生探究热能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2.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详细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并让学生模拟物质状态的转化。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针对生活中一些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问题,让学生从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性出发,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四、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现场模拟实验,充分认识到物质状态的转化与能量之间的密切关系,掌握了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性。

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环节中,学生通过与同学的讨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一些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都非常高,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苏少 四年级 科学 第二单元 4.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4

苏少 四年级 科学 第二单元 4.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4

课题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课型新授课时1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给糖加热认识到物体会融化和凝固。

能够通过给铁圈加热和冷却认识到固体的热胀冷缩。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改变形状、体积和其他一些物理性质。

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避免许多危害。

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难点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用雪碧或者可乐的罐子做成的小锅、糖、铝箔、铁圈、木板、铁钉、滴管、饮料瓶、气球皮、易拉罐、吸管、橡皮泥、水槽、毛巾、热水、弯玻璃管、蜡烛或者酒精灯、玉米粒预习要求看课本《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章节内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内容、方式)旁注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课题回顾、预习反馈:复习《吸热和散热》,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三、精讲探究:(一)导入新课物体受热以后会产生什么变化?(糖、生鸡蛋、玉米粒)冷和热对物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来看一看糖加热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还有哪些物体在加热和冷却以后会产生与糖相似的变化呢?(松香、巧克力、蜡烛)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内容、方式)旁注你们知道P23图讲的是什么吗?(二)讲授新课我们刚才知道了物体受热以后会变成液体或者气体,而冷却以后又会变成固体。

物体在受热以后还会有什么变化呢?用铁垫圈让学生猜测讲解实验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固体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冷却以后,体积又会缩小。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冷和热》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和理解冷和热的基本概念,以及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教材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冷和热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了解到冷和热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部分学生对冷和热的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冷和热的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冷和热的基本概念,知道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冷和热的基本概念,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冷和热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冷和热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冷和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冷和热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3.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问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总结提升:对冷和热的基本概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6.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冷和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冷和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冷和热的基本概念以及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加热和冷却_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加热和冷却_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加热和冷却苏教版本节课为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这节课重点让学生意识到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形态、体积的影响,知道热胀冷缩这个规律。

导入部分采用情境导入:夏天吃冰淇淋时,如果吃得比较慢,冰淇淋会怎样?学生会说化掉。

教师追问:如果再放进冰箱里会怎样?学生会说又冻起来了但是形状变了。

这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状态和形状的变化,引出“形态”这个概念。

第二部分即是讨论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有了导入部分的讨论,学生能顺利完整地说出除了冰淇淋以外,其他物体的加热和冷却后形态的变化,能举很多例子。

加热和冷却除了影响物体的形态,还会影响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第三部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这里的三个实验都采用演示实验。

先对铜球进行加热,加热前演示铜球能顺利穿过铁圈,预实验时发现加热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明显,所以要向学生解释这个实验的时间比较长,在等待的同时,做加热和冷却液体和气体的实验。

先进行加热气体的实验。

当教师拿出塑料瓶后,提问瓶子里有什么?如果想对瓶子里的空气加热,我们还能用酒精灯吗?学生立即想到不能,瓶子会烧化。

这时引出另一种加热方法:热水浴。

空气的加热和冷却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教师只要引出“体积”这个词,学生就能顺利完整地说出空气受热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

液体的加热和冷却实验现象也很明显。

返回加热铜球实验后,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铜球受热体积变大了,而在冷却时要注意扶稳装置,否则水温骤升沸腾容易将装置碰歪碰倒。

通过这三个实验可以总结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规律。

第四个环节是阅读干冰受热后的变化和温度计的发明。

学生在阅读时能联想到买月饼时看到过干冰的温度;还能注意到自己不会的知识,如沸点、大气压、纯水的冰点等,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影响有深刻认识,并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外,对加热物体的方法有新的认识。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物体受冷热影响的改变;2.掌握温度和体积、形状等因素对物体冷热影响的变化规律。

2.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2.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的记录;3.能够与同伴合作讨论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4.能够将实验所得结果用科学语言表达。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和思考的习惯;2.培养学生对同伴的尊重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回忆身边常见的物体变化:水汽、蒸汽、积雪在冬季化开、蜡烛熔化等,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共性,为今天的实验做准备。

2. 操作实验(3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实验;2.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将热水倒入三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一个放在冰箱里,一个放在室温下,一个放在暖气旁边。

让学生记录各自的实验结果;–将热水倒入三个形状相同的玻璃杯中,一个放在冰箱里,一个放在室温下,一个放在暖气旁边。

让学生记录各自的实验结果。

3. 讨论实验结果(10分钟)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针对两个实验题目:物体受冷热影响的变化以及温度和体积、形状等因素对物体冷热影响的变化规律,学生自行总结实验结果和规律。

4. 师生共同讲解总结(10分钟)老师带领全班讨论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及规律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1. 教学亮点1.采取实验探究的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兴趣;2.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存在不足1.实验操作中有些学生没有按照分配好的任务进行,需要学生的纪律性更强;2.总结讨论时,有些学生不积极参与,需要更多的引导。

3. 改进方案1.班级纪律,挑选一些负责任的学生担任分组组长,监督组员的操作任务;2.在讨论环节中,减少老师自己的发言,以引导学生的发言为主,以及增加一些小组间的竞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与热》.doc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与热》.doc

第二单元冷和热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冷热与温度》一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一杯热水在常温下降温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其温度变化的规律,建立温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搜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使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热的传递》一课通过大量实验探究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使学生认识到热传递的一般规律: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为传导,液体和气体中的热传递主要方式为对流,不需要任何物质做媒介的热传递为对流。

《加热和冷却)一课通过大量的活动探究了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形态和体积的变化规律,以及人们对这些规律的利用。

《吸热和散热》一课通过对比实验探究了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能力,以及颜色对物体吸热和散热能力的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培养学生实验、记录、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课引领学生了解了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不同形态,并通过大量的模拟实验探究了水的三态变化条件,了解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单元学习目标:1.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2.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3.了解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4.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

5.知道水的冰点和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单元课时安排:1、冷热与温度......................................................... 1课时2、热的传递........................................................... 1课时3、加热和冷却......................................................... 2课时4、吸热和散热......................................................... 2课时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2课时课题:冷热与温度第1课时(1)过一会儿,这杯热水的温度会是多少?(2)这杯热水的降温有规律吗?(3)这杯热水放一天后会是多少度?(4)这杯热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3.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地去研究,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杯热水放久了,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板书:冷热与温度)热水变凉的秘密是什么?(课件投影录音:猜一猜,热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学生个别进行猜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应县桃园小学四年级(上)科学教案
课题
冷和热对
物体的影响
课时 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给糖加热认识到物体会融化和凝固。

能够通过给铁圈加热和冷却认识到固体的热胀冷缩。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改变形状、体积和其他一些物理性质。

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避免许多危害。

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难点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具用雪碧或者可乐的罐子做成的小锅、糖、铝箔、铁圈、木板、铁钉、滴管、饮料瓶、气球皮、易拉罐、吸管、橡皮泥、水槽、毛巾、热水、弯玻璃管、蜡烛或者酒精灯、玉米粒等。

预习
要求
看课本《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章节内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内容、方式)旁注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课题回顾:
复习《吸热和散热》,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三、精讲探究:
(一)导入新课
物体受热以后会产生什么变化?(糖、生鸡蛋、玉
米粒)
冷和热对物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来看一看糖
加热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还有哪些物体在加热和冷却以后会产生与糖相似的
变化呢?(松香、巧克力、蜡烛)
你们知道P23图讲的是什么吗?
(二)讲授新课
我们刚才知道了物体受热以后会变成液体或者气
体,而冷却以后又会变成固体。

物体在受热以后还
会有什么变化呢?用铁垫圈让学生猜测
讲解实验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固体在受热以后,体积
会膨胀,冷却以后,体积又会缩小。

那水和空气有
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你有没有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一下呢?
四、练习展评:
介绍P24小知识
五、小结下课:
本课设计实验证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