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Ⅱ级人员考核大纲(渗透部分)

合集下载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试大纲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试大纲



(4)焊缝透照的基本操作



(5)大厚度比工件、管座角焊缝、管子-管板角焊缝、小径管等特殊焊缝的透照工艺



2.5暗室处理
2.5.1暗室基本知识
(1)暗室布置知识



(2)暗室设备器材使用知识



(3)配液注意事项



(4)胶片处理程序和操作要点



(5)胶片处理的药液配方



(6)控制使用单位的胶片处理条件的方法



2.9.2射线检测报告、底片及原始记录控制和档案管理
(1)射线检测报告的管理



(2)射线检测记录的管理



(3)射线检测底片的管理



(4)射线检测档案的管理



2.10射线检测标准



3
内容及知识点
各级要求



3.1声波基础知识
3.1.1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1)机械振动、谐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



(6)胶片的光谱感光度



(7)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



(8)胶片的使用与保管



(9)颗粒度测量



2.2.2.2射线照相辅助设备器材
(1)黑度计(光密度计)



(2)增感屏

渗透检测二级考试——模拟试题2(开卷)

渗透检测二级考试——模拟试题2(开卷)

A.发现有明显的混浊或沉淀物、变色或难以清洗,则应予以报废;
B.可用刷子、棉纱或布等刷涂在工件表面;
C.在 10℃~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持续时间一般不应超过 10min;
D.所选方法应保证被检部位完全被渗透剂覆盖,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润湿状态。
23、按照 NB/T47013.5-2015 的规定,以下关于影响显像时间取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D)
的残余渗透剂。(×)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21、按照 NB/T47013.5-2015 规定,对于奧氏体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
蒸发后残渣中的氯、氟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B)
A.0.1%
B.1%
C.3%
D.5%
22、按照 NB/T47013.5-2015 规定,下列关于渗透剂的使用,叙述错误的是:(C)
D.检验渗透剂渗透速度
25、按照 NB/T47013.5-2015 规定,宜选择水洗型渗透法进行渗透检测的对象是:(C)
A.大型工件的局部检测
B.被检工件表面很光洁
C.被检工件表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糙
D.要求高的检测灵敏度
26、按照 NB/T47013.5-2015 的规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向两侧扩展 25mm
C.外观检验、通球试验、化学成分分析、无损检测、力学性能检验、水压试验等
D.外观检查、通球试验、无损检测、泄漏试验、水压试验等
1
第二部分 渗透检测标准及工艺
一、是非题(共 10 道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1、按照 NB/T47013.1-2015 规定,对同一工件,当采用磁粉和渗透方法分别进行检测时,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MTⅡ级人员考核大纲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MTⅡ级人员考核大纲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MTⅡ级人员考核大纲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特种设备无损检测MT?级人员考核大纲,磁粉检测部分,第一章通用知识中的无损检测专业基础知识1 绪论1.1 磁粉检测的发展简史和现状,A,1.2 漏磁场检测分类,磁粉检测定义、原理、适用范围、程序、优点及局限性,,B,1.3 表面无损检测方法,MT.PT.ET,的比较 1.3.1 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C,1.3.2 能检测出的缺陷及表现形式,B,1.3.3 优点及局限性,B,2 磁粉检测物理基础2.1 磁现象和磁场2.1.1 磁的基本现象,B,2.1.2 磁场与磁感应线,定义、特性,,C, ,1,圆周磁场,B,,2,纵向磁化,B,2.1.3 真空中的恒定磁场,1,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定义、单位,,B, ,2,安培环路定理,B,2.1.4 磁介质中的磁场,1,磁介质,C,,2,磁场强度,B,2.2 铁磁性材料2.2.1 磁畴:定义、特性及其应用,B,2.2.2 磁化过程:特性及其应用,B,2.2.3 磁特性曲线:定义、表征特性及其应用,C, 2.2.4 磁滞回线,1,定义、应用,B,,2,铁磁性材料磁滞回线的特性,A,,3,软磁材料、硬磁材料磁滞回线的特征,A, 2.3 电流与磁场2.3.1 通电圆柱导体的磁场,1,磁场特征及方向,右手定则,,C,,2,磁场强度计算a.计算公式、各符号的表征物理意义及单位,C,b.计算应用,C,,3,钢棒通电法磁化,C,,4,钢管中心导体法磁化,C,2.3.2 通电钢管的磁场,C,1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2.3.3 通电线圈的磁场,1,磁场特征及方向,右手定则,,C,,2,磁场强度计算,C,a.计算公式、各符号的表征物理意义及单位,C,b.计算应用,C,,3,线圈分类a.按通电线圈的结构分类,B,b.按线圈横截面积与被检工件横截面积的比值分类,B,c.按通电线圈的长度L和内径D的比分类,B,d.各种线圈的计算应用实例,C,2.3.4 感应电流和感应磁场,B,2.4 磁场的合成2.4.1 交叉磁轭的磁场合成,1,旋转磁场的形成,B,,2,旋转磁场分布特点,C,,3,交叉磁轭的提升力,C,2.4.2 摆动磁场的合成,B,2.5 退磁场2.5.1退磁场概念,1,定义、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B,,2,计算公式及各符号的表征物理意义,B,,3,退磁因子及应用,B,2.5.2 有效磁场定义及表达式,B,2.5.3 影响退磁场大小的因素,B,2.5.4 退磁场计算,B,2.6 磁路与磁感应线的折射,A,2.7 漏磁场2.7.1 漏磁场的形成:定义及形成原因,B, 2.7.2 缺陷的漏磁场分布,1,分布特征:水平分量、垂直分量和分量合成,A,,2,缺陷漏磁场对磁粉吸附的原理,B,,3,缺陷漏磁场与缺陷实际尺寸大小的关系,A, 2.7.3 影响漏磁场的因素,1,外加磁场强度的影响,C,,2,缺陷位置及形状的影响,C,,3,工件表面覆盖层的影响,B,,4,工件材料及状态的影响,B,2.8 磁粉检测的光学基础2.8.1 光度量术语及单位,A,2.8.2 发光,A,2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2.8.3 紫外线,A,2.8.4 人眼对光的响应,A,2.8.5 黑光灯,A,3 磁化电流、磁化方法和磁化规范3.1 磁化电流,1,交流电、整流电、直流电、冲击电流:定义、表示符号及单位,B, ,2,峰值电流和有效电流物理意义及换算关系,B, ,3,优点和局限性,B, ,4,交流电的集肤效应,B,,5,如何选用磁化电流,C,3.2 磁化方法3.2.1 磁场方向与发现缺陷的关系,1,磁粉检测的能力,C,,2,选择磁化方法应考虑的因素,C,3.2.2 磁化方法的分类,B,3.2.3 各种磁化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优缺点,B, 3.3 磁化规范3.3.1 磁化规范及其制定,1,制定磁化规范应考虑的因素,B,,2,制定磁化规范的方法a.用经验公式计算,A,b.利用钢材的磁特性曲线,A,c.用仪器测量工件表面的磁场强度,A,d.用标准试片确定,A,3.3.2 轴向通电法和中心导体法磁化规范:计算公式和标准规定,C,3.3.3 偏置芯棒法磁化规范:计算公式和标准规定,C, 3.3.4 触头法磁化规范:计算公式和标准规定,C, 3.3.5 线圈法磁化规范:计算公式和标准规定,C, 3.3.6 磁轭法磁化规范:磁轭法的提升力、检测灵敏度和标准规定,C,4 磁粉检测器材4.1 磁粉4.1.1 荧光磁粉和非荧光磁粉,特性、要求和应用,,C, 4.1.2 磁粉的性能:磁特性、粒度、形状、流动性、密度和识别度,B,4.1.3 磁粉的验收试验:污染、颜色、粒度、灵敏度、悬浮性和耐用性,B,4.2 载液4.2.1 油基载液,特性及要求,,C,4.2.2 水载液,特性及要求,,C,4.3 磁悬液4.3.1 磁悬液浓度,定义、要求和应用,,C, 4.3.2 磁悬液配制,配制方法和要求,,B,3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4.4 反差增强剂:应用、配方、施加及清除,B, 4.5 标准试片和标准试块4.5.1 标准试片用途、分类及使用,B,4.5.2 标准试块,1,用途、类型及使用,B,,2,磁场指示器:用途、类型及使用,B,4.5.3 自然缺陷试块:用途、类型及使用,B,5 磁粉检测设备5.1 磁粉检测设备的命名方法,B,5.2 磁粉检测设备的分类5.2.1 固定式探伤机,结构特征及应用范围,,B, 5.2.2 移动式探伤机,结构特征及应用范围,,B, 5.2.3 便携式探伤机,结构特征及应用范围,,B, 5.3 磁粉检测设备的组成部分5.3.1 磁化电源,主要结构及几种调压装置,,B, 5.3.2 工件夹持装置,装置特点及要求,,B,5.3.3 指示和控制装置,电流表、电压表的精度和量程,,B, 5.2.4 磁粉和磁悬液喷洒装置,装置组成和技术要求,,B, 5.3.5 照明装置,B,5.3.6 退磁装置,B,5.4 常用典型设备,A,5.5 测量仪器,A,6 磁粉检测工艺,工艺内容、工艺程序、检测时机及要求,,C, 6.1 预处理:方法和要求,C,6.2 磁化、施加磁粉或磁悬液6.2.1 连续法:磁化方法、应用范围、操作程序和要点、优点和局限性,C,6.2.2 剩磁法:磁化方法、应用范围、操作程序和要点、优点和局限性,C,6.2.3 湿法:磁化方法、应用范围、操作程序和要点、优点和局限性,C,6.2.4 干法:磁化方法、应用范围、操作程序和要点、优点和局限性,C,6.3 磁痕观察、记录与缺陷评定6.3.1 磁痕观察:观察时机、观察照明亮度及其他要求,C, 6.3.2 磁痕显示记录:方法及要求,C,6.3.3 缺陷评级,C,6.4 退磁6.4.1剩磁的产生与影响,B,6.4.2 退磁原理,B,6.4.3 退磁方法和退磁设备,B,6.4.4 退磁注意事项,A,6.4.5 剩磁测量,A,6.5 后处理与合格工件的标记4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6.5.1 后处理:方法和要求,B,6.5.2 合格工件的标记:标记方法、标记注意事项,B, 6.6 超标缺陷磁痕显示的处理和复验6.6.1 超标缺陷磁痕显示的处理,B,6.6.2 复验,C,6.7 检测记录和检测报告:内容、格式及填写规定,B, 6.8 影响检测灵敏度的主要因素,A,7 磁痕分析与质量分级7.1 磁痕分析的意义,B,7.2 伪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 7.3 非相关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 7.4 相关显示7.4.1 原材料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 7.4.2 热加工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7.4.3 冷加工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7.4.4 使用后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7.4.5 电镀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 7.4.6 常见缺陷磁痕显示的比较,C,7.5 JB/T4730.4—2005磁粉检测质量分级7.5.1 磁痕分类,B,7.5.2 磁粉检测质量分级,B,8 磁粉检测应用8.1 焊接件磁粉检测8.1.1 焊接件磁粉检测的内容与范围,C,8.1.2 检测方法选择,C,8.1.3 焊接件检测实例,1,坡口检测,B,,2,电弧气刨面的检测,B,,3,对接焊缝的检测,C,,4,T型焊接接头的的检测,C,,5,角接接头的检测,C,8.2 锻钢件磁粉检测8.2.1 锻钢件检测的特点,C,8.2.2 锻钢件检测方法选择,C,8.2.3 锻钢件检测实例,1,曲轴磁粉检测,C,,2,塔形试棒样件检测,C,,3,万向接头磁粉检测,C,8.3 铸钢件磁粉检测8.3.1铸钢件检测的特点,C,5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8.3.2 铸钢件检测实例,1,空心十字铸钢件检测,C,,2,高压厚壁三通管件检测,C,,3,凸轮件检测,C,,4,铸钢阀体检测,C,8.4 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磁粉检测8.4.1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磁粉检测的要求,C, 8.4.2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磁粉检测的特点,C, 8.4.3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检测实例,C, ,1,球形压力容器的开罐检测,C,,2,高压螺栓和石油钻管的钻铤磁粉检测,C, ,3,起重机械吊钩检测,C,,4,镀硬铬钢管检测,C,8.5 特殊工件磁粉检测,A,8.6 磁粉探伤—橡胶铸型法及其应用,A, 9 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9.1 磁粉检测质量控制,内容和要求,9.1.1 人员资格的控制,C,9.1.2 设备的质量控制,C,9.1.3 材料的质量控制,C,9.1.4 检测工艺的控制,C,9.1.5 检测环境的控制,C,9.2 磁粉检测安全防护,1,紫外线的危害和防护,B,,2,电气与机械的危害和防护,B,,3,材料的潜在危险和防护,B,,4,磁粉检测系统的潜在危险和防护,B,,5,检测场所的潜在危险和防护,B,,6,磁粉检测系统和检测环境相互作用的潜在危险和防护,B,10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 10.1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编制要求、内容,B,10.2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编制要求、内容,B, 10.3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编制举例,B, 11 国内、外磁粉检测标准对比分析,1,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C,,2,其他相关磁粉检测标准,A,,3,国外标准,A,12 实验,A,第二章通用知识中的无损检测相关知识6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1 材料力学基本知识1.1.1 应力与应变、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B, 1.1.2 有关材料的进一步知识,A,1.2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2.1 金属的晶体结构、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B, 1.2.2 热处理的一般过程,A,1.2.3 承压特种设备用钢常见金相组织和性能,B, 1.2.4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热处理工艺,B, 1.3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材料1.3.1 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B,1.3.2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B, 2 焊接基本知识2.1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焊接方法:,手工电孤焊、埋孤自动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孤焊及电渣焊,,B,2.2 焊接接头2.2.1 焊接接头形式,B,2.2.2 焊接接头的组成,B,2.2.3 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1,不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B, ,2,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A, 2.3 焊接应力与变形2.3.1 焊接应力及变形的概念,B,2.3.2 焊接变形与应力的形成,B,2.3.3 焊接应力的控制措施,B,2.3.4 消除焊接应力的方法,B,2.4 承压类特种设备常用钢材的焊接2.4.1 钢材的焊接性定义,B,2.4.2 控制焊接质量的工艺措施,B,2.4.3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B, 2.5 缺陷的种类及产生原因2.5.1 外观缺陷,形状缺陷,,1,分类,C,,2,形成原因,B,2.5.2 气孔、夹渣、未焊透、未熔合、裂纹,1,分类,C,,2,形成原因,B,2.5.3 其他缺陷,1,分类,C,7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2,形成原因,B,3 非磁粉检测专业的无损检测基础知识 3.1 无损检测概论3.1.1 无损检测的定义与分类,B, 3.1.2 无损检测的目的,B,3.1.3 无损检测的应用特点,B, 3.2 非磁粉检测的无损检测基本知识 3.2.1 RT检测,1,RT检测的原理,B,,2,RT检测设备器材,B,,3,RT检测工艺要点,B,,4,RT检测的特点,A,3.2.2 UT检测,1,超声波的发生及其性质,B,,2,UT检测的原理,B,,3,UT检测工艺要点,B,,4,UT检测的特点,A, 3.2.3 PT检测,1,PT检测的原理,B,,2,PT检测的分类,B,,3,PT检测工艺要点,B,,4,PT检测的安全管理,B,,5,PT检测的特点,A,3.2.4 ET检测,1,ET检测的原理,B,,2,ET检测仪器和探头,A,,3,ET检测工艺要点,A,,4,ET检测的特点,A, 3.2.5 AE检测,1,AE检测的原理,B,,2,AE检测仪器和探头,A,,3,AE检测的特点,A,,4,承压特种设备的的AE检测,A, 3.3 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选择3.3.1 承压特种设备制造过程中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A,3.3.2 检测方法和检测对象的适应性,B,第三章特种设备专门知识1 锅炉基础知识1.1 锅炉概述8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1.1.1 定义、用途、特点及主要参数,B, 1.1.2 饱和水和水蒸气性质,A,1.2 锅炉的分类及型号1.2.1 锅炉的分类,B,1.2.2 锅炉的型号,A,1.3 锅炉结构1.3.1 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A,1.3.2 锅炉主要受压部件、安全附件、几种典型锅炉结构,A,1.4 锅炉的工作过程1.4.1 锅炉汽水流程系统,A,1.4.2 锅炉水循环,A,1.4.3 锅炉的工作过程,A,1.5 锅炉的无损检测要求1.5.1 应遵循的原则,B,1.5.2 《规程》对锅炉焊缝无损检测的主要要求,C, 2 压力容器基础知识2.1 压力容器概述2.1.1 定义和用途,B,2.1.2 压力容器的主要工艺参数,B,2.1.3 压力容器的分类,B,2.1.4 我国的压力容器法规和标准体系,B, 2.2 压力容器的典型结构和特点2.2.1 中、低压压力容器的筒体结构,A, 2.2.2 高压容器的筒体结构,A,2.2.3 压力容器的封头,A,2.2.4 压力容器的开孔与接管,A,2.2.5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分类及设计的一般原则,B, 2.3 压力容器制造的无损检测2.3.1 压力容器用钢板无损检测要求,C, 2.3.2 压力容器用锻件和无缝钢管的无损检测要求,C, 2.3.3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C, 2.4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2.4.1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的一般要求,A, 2.4.2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C, 3 压力管道的基本知识3.1 压力管道的定义及其分类(按用途、安全管理),B, 3.2 压力管道的用途及特点,A,3.3 压力管道的组成及结构,A,3.4 压力管道检验与无损检测3.4.1 压力管道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A,9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3.4.2 压力管道检验标准,B,3.4.3 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的基本要求,GB50235,GB50236,,C,4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B,第三章特种设备专门知识1 锅炉基础知识1.1 锅炉概述1.1.1 定义、用途、特点及主要参数,B, 1.1.2 饱和水和水蒸气性质,A,1.2 锅炉的分类及型号1.2.1 锅炉的分类,B,1.2.2 锅炉的型号,A,1.3 锅炉结构1.3.1 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A,1.3.2 锅炉主要受压部件、安全附件、几种典型锅炉结构,A, 1.4 锅炉的工作过程1.4.1 锅炉汽水流程系统,A,1.4.2 锅炉水循环,A,1.4.3 锅炉的工作过程,A,1.5 锅炉的无损检测要求1.5.1 应遵循的原则,B,1.5.2 《规程》对锅炉焊缝无损检测的主要要求,C, 2 压力容器基础知识2.1 压力容器概述2.1.1 定义和用途,B,2.1.2 压力容器的主要工艺参数,B,2.1.3 压力容器的分类,B,2.1.4 我国的压力容器法规和标准体系,B, 2.2 压力容器的典型结构和特点2.2.1 中、低压压力容器的简体结构,A, 2.2.2 高压容器的简体结构,A,2.2.3 压力容器的封头,A,2.2.4 压力容器的开孔与接管,A,2.2.5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分类及设计的一般原则,B, 2.3 压力容器制造的无损检测2.3.1 压力容器用钢板无损检测要求,C, 2.3.2 压力容器用锻件和无缝钢管的无损检测要求,C, 2.3.3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C, 2.4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2.4.1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的一般要求,A,10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2.4.2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C,3 压力管道的基本知识3.1 压力管道的定义及其分类(按用途、安全管理),B, 3.2 压力管道的用途及特点,A,3.3 压力管道的组成及结构,A,3.4 压力管道检验与无损检测3.4.1 压力管道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的,A,3.4.2 压力管道检验标准,B,3.4.3 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的基本要求,GB50235,GB50236,,C, 4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B,第四章无损检测知识在特种设备检测中的应用1 特种设备法规标准相关无损检测的有关规定1.1 我国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的关系,是一种开放性的标准体系, 1.1.1 “法规”与“基础标准”的关系,“容规”与“GBl50”关系,,A, 1.1.2 “基础标准”与“相关标准”、“附属标准”、“产品标准”关系,A, 1.2 与检测相关的法规标准1.2.1 相关法规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2,《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3,《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检定,B, ,4,《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5,《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6,《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7,《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8,《超高压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9,《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10,《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管理规定》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11,《锅炉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1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1.2.2 相关标准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钢制压力容器》,GBl50,,A,,2,《管壳式换热器》,GBl51,,A,,3,《火力发电厂焊技术规程》,DL/T869,,A,,4,《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DL612,,A, ,5,《钢制球形贮罐》,GBl2337,,A,,6,《球形贮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4,,A, ,7,《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JB4732,,A, ,8,《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A,11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9,《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A, ,10,《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A, ,11,《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A, ,12,《石油化工剧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01,,A, ,13,《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69,A, 1.2.3相关法规对无损检测的具体规定,1,检测人员资格及技术等级的规定,C, ,2,无损检测质量等级的规定,C, ,3,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及检测时机的规定,C, ,4,检测方法、质量验收应遵循的标准和合格级别的规定,B, ,5,局部检测的检测部位和比例的规定,C, ,6,局部检测发现不合格缺陷应做补充,扩大,抽查的规定,C, ,7,全部,100%,检测条件的规定,B,,8,有延迟裂纹和再热裂纹倾向材料的无损检测的规定,B, ,9,现场组装焊接的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规定,B, ,10,检测记录检测报告的有关规定,B,2 JB4730中磁粉检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2.1 JB4730第一部分:通用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检测方法主要使用原则的规定,B,,3,有关术语的规定,B,,4,新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新的无损检测设备的规定,B, ,5,检测单位及检测人员的职责,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视力的规定,B, ,6,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规定,B,,7,检测验收标记的规定,B, 2.2 JB4730第四部分:磁粉检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磁粉检测人员的规定,B,,3,检测程序的规定,B,,4,磁粉检测设备的规定,B,,5,磁粉、载液、磁悬液的规定,B,,6,标准试件的规定,B,,7,磁化电流类型及其选用的规定,B,,8,磁化方向的规定,C,,9,磁化规范的规定,C,,10,磁粉检测质量控制,B,,11,磁粉检测安全防护,B,,12,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B,,16,检测时机,B,,14,磁粉检测方法,C,12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15,磁痕显示的分类和记录,C,,16,退磁,B,,17,缺陷磁痕显示的分级,C,,18,复验,B,,19,磁粉检测报告和验收标记,B,3 磁粉检测工艺设计,编制,能力3.1 磁粉检测工艺的基本知识,1,磁粉检测工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a.磁粉检测工艺的定义和基本内容、格式的要求,B,b.磁粉检测工艺文件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c.通用工艺与专用工艺,或工艺卡,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 ,2,磁粉检测工艺文件和目的a.磁粉检测工艺,通用、专用,文件的属性,B,b.通用工艺文件建立的目的,B,c.专用工艺文件建立的目的,B,3.2磁粉检测工艺设计,编制,基本要求,1,工艺编制依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a.了解国家“规程”、“标准”与单位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b.单位资源条件与检测工艺之间的关系,B,c.受检产品结构特征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关系,B,d.顾主要求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e.市场条件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2,检测工艺文件编写和审批程序a.《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管理规则》对工艺编写人员资格要求,B,b.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对文件编写审批的控制程序规定内容,B, ,3,检测工艺文件内容编写的基本要求a.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针对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b.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 3.3针对具体工件编制磁粉检测工艺能力3.3.1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磁粉种类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粉种类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粉种类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磁粉种类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d.磁化种类的选择与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磁化种类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2,磁粉分散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工件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13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d.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检测速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磁粉检测安全防护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f.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期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3,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和应用能力a.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工件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工件磁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e.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f.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磁粉分散剂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g.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磁化电流的种类相关性分析能力,B, ,4,磁化电流的种类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化电流的种类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化电流的种类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c.与工件磁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5,磁化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化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化方向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方向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c.磁化方法的选择与磁粉检测速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d.磁化方法的选择与工件规格尺寸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e.磁化方法的选择与磁粉检测速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f.磁化方法的选择与磁粉检测安全防护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g.磁化方法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6,磁化方向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化方向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化方向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方向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c.磁化方向的选择与磁化方法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d.磁化方向的选择与磁化电流的种类相关性分析能力,B, e.磁化方向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3.3.2磁化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用经验公式选择的应用能力a.通电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b.中心导体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c.触头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d.磁轭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e.线圈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f.经验公式中磁化电流有效值和峰值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g.通电法和线圈法磁化规范当量直径的分析和计算能力,B, ,2,根据材料的磁特性曲线确定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a.磁特性曲线和磁化规范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14无损检测MT?级考核大纲b.磁特性曲线和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期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c.根据磁特性曲线确定剩磁法和连续法标准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B,d.根据磁特性曲线确定剩磁法和连续法严格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B, ,3,根据工件表面的实测磁场强度确定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 a.工件表面的磁场强度和磁化规范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 b.工件表面的磁场强度和磁粉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 c.根据工件表面的实测磁场强度确定连续法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B, d.根据工件表面的实测磁场强度确定剩磁法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B, ,4,根据标准试片确定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a.标准试片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标准试片选择与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期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标准试片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标准试片选择与工件规格尺寸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标准试片选择与与工件表面有效磁场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f.标准试片与标准试块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3.3.3磁粉检测程序设计能力,1,预处理程序a.根据工件表面状态确定预处理方法的应用能力,B,b.预处理程序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预处理程序与磁痕观察和评定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2,磁粉检测时机设计能力。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草案)1 总则1.1.为明确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以下简称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具体方式和要求,根据《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要求,特制定本细则。

1.2. 本细则规定了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的组织实施要求;射线(RT),超声波(UT),磁粉(MT),渗透(PT)四种无损检测方法的Ⅲ级(高级)Ⅱ级(中级)Ⅰ级(初级)资格的取证考核(初试)和换证考核(复试)的内容,方式,合格评定标准,以及复议规定。

涡流(ET),声发射(AE)无损检测方法的考核的内容,方式暂不作规定。

1.3.本细则由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考委会)提出,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锅炉局)批准,公布执行。

本细则由全国考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2.考核的组织实施要求2.1.年度考核计划2.1.1.各级考委会应在每年年初制定出当年的考核计划。

计划内容至少应包括拟举办考核的无损检测方法类别(RT,UT,MT,PT)、性质类别(初试,复试)、级别(Ⅲ,Ⅱ,Ⅰ)、时间(月份)、地点(城市)。

2.1.2.年度考核计划应在每年的二月底以前采用适当的方式(例如网上,会议上,报刊上)予以公告,同时报送国家质监总局锅炉局备案。

2.1.3.计划执行过程中,如因实际情况变化需要修改考核计划,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和人员,同时报送国家质监总局锅炉局备案。

2.2.考核准备2.2.1.报考人员条件审查考核机构应对报考人员的条件进行初审,根据《考核申请表》和所附材料的内容核查申请人条件是否符合《规则》的有关规定。

对《考核申请表》不符合要求,所附材料不全者,应督促其重新申报;对条件不符合规定,未通过审查者,应及时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申请人。

考核机构应及时将初审情况和通过初审的有关材料报同级安全监察机构复审,合格后方可参加考核。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

湖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
五、取证考试


第二十条 取证考试程序,包括考试报名、报名条件审查 、考试、考试成锁评定与通知。 第二十一条 取证考试的申请人,应当在考试机构规定的 报名期限内,通过网上报名,并且向考试机构提交以下报 考资料·
(一)申请表 (1份,在网上填报后下载,贴上一寸、兔冠、正面、白底 彩色照片)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1份); (三)学历证明(复印件, 1份); (四)检测资历证明(复印件,1份); (五)视力证明(报考项目规定的视力证明,1份); (六)专业培训经历证明(原件,1份)。 前款第(四)项要求的资料,适用于已经取得相应《检测人员证》,需 要提高级别或者增加项目时,按照附件B规定的持证经历提供。 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实施或者监督I级检测人员的工作; (二)按照工艺文件要求调试和校准检测仪器,实施无损检测操作; (三)根据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编制针对具体工件的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 或者工艺卡; (四)按照规范、标准规定,评定检测结果,编制或者审核无损检测报 告; (五)对I级检测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工作指导。


湖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
湖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
三、考试方法及内容


第十三条 无损检测人员的考试方式,包括理论笔试和实 际操作技能考试。检测人员的考试方式见表1。 检测人员考试命题方式见表2。不能按照表2命题的考试机 构,考试前应当向发证机关提出变更命题方式的申请。
湖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
三、考试方法及内容
湖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
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





3. 《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发布文号 劳动发(1993)441号,发布1993年12月30日,实施1994年 10月1日。 检测方法:射线(RT)、超声(UT)、磁粉(MT)、 渗透(PT)、涡流(ET)、声发射(AE) 无损检测级别:I 级、 II 级 III级(最高) 考委会:全国考委会,省考委会,地市和企业考委会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TSG Z8001-2019)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TSG Z8001-2019)

TSG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 Z8001—2019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Examination Rules for NondestructiveTesting Inspectors of Special Equipment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2019 年5 月27 日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工作职责 (2)第三章取证 (3)第四章换证 (4)第五章考试机构 (5)第六章无损检测人员管理 (6)第七章附则 (7)附件 A 特种设备检测人员资格申请表 (8)附件 B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证(样式) (9)附件 C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试大纲 (10)相关规章和规范历次制(修)订情况 (3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是指从事《特种设备目录》适用范围内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工作的人员。

无损检测人员应当按照本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证(无损检测人员)》(以下简称《检测人员证》),方可从事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

第三条本规则规定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声发射检测、涡流检测、漏磁检测。

无损检测人员级别,分为Ⅰ级(初级)、Ⅱ级(中级)和Ⅲ级(高级)。

无损检测方法、项目、代号和级别的划分见表1。

表1 无损检测方法、项目、代号和级别方法项目代号级别射线检测射线胶片照相检测RT Ⅰ、Ⅱ、Ⅲ射线数字成像检测RT(D) Ⅱ超声检测(注1)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UT Ⅰ、Ⅱ、Ⅲ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自动) UT(AUTO) Ⅱ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 Ⅱ相控阵超声检测PA Ⅱ磁粉检测磁粉检测MT Ⅰ、Ⅱ、Ⅲ渗透检测渗透检测PT Ⅰ、Ⅱ、Ⅲ声发射检测声发射检测AE Ⅱ、Ⅲ涡流检测(注1)涡流检测ECT Ⅱ、Ⅲ涡流检测(自动) ECT(AUTO) Ⅱ漏磁检测漏磁检测(自动) MFL(AUTO) Ⅱ注1: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项目覆盖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自动)项目,涡流检测项目覆盖涡流检测(自动)项目。

PT2级大纲

PT2级大纲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Ⅱ级人员考核大纲(渗透部分)第一章通用知识中的专业基础知识1 绪论1.1 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和现状1.1.1 渗透检测的定义和作用(B)1.1.2 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国内外渗透检测的现状(A)1.2 渗透检测的基础知识1.2.1 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C)1.2.2 渗透检测方法的分类(C)1.2.3 渗透检测的基本步骤(C)1.2.4 渗透检测工作质量及体系(C)1.2.5 渗透检测的优点和局限性(B)1.3 表面无损检测方法(MT.PT.ET)的比较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能检测出的缺陷及表现形式、优点及局限性(B)2 渗透检测的物理化学基础2.1 分子论(F)2.2 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2.2.1 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概念(1)表面张力定义及表达式、各符号物理意义(C)(2)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f=α×L)(B)(3)表面张力系数及影响因素(B)2.2.2 表面张力的产生机理(F)2.2.3 表面过剩自由能(F)2.2.4 界面张力与界面能(F)2.3 润湿现象2.3.1润湿(或不润湿)现象(1)物质三态及相互间组成的界面(B)(2)润湿(或不润湿)现象(C)(3)润湿及润湿剂(B)2.3.2 润湿方程和接触角(1)三个界面张力的物理意义及相互平衡关系(B)(2)接触角物理定义及与各界面张力的关系(C)2.3.3 润湿的三种方式和润湿的四个等级(1)润湿的三种方式(A)(2)润湿性能的四个不同的润湿性能等级及应用(B)2.3.4 润湿(或不润湿)现象的产生机理(F)2.4 毛细现象2.4.1 圆柱形细管(毛细管)中的毛细现象(C)2.4.2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F)2.4.3 毛细现象中的液面高度(1)毛细管内液面高度(B)(2)两平行平板间的液面高度(F)(3)缺陷内液面高度(C)(4)有关计算及应用(A)2.4.4 毛细现象产生的机理(F)2.4.5 渗透检测中的毛细现象(1)渗透与毛细现象(C)(2)显像与毛细作用(C)2.5 吸附现象2.5.1 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A)2.5.2 液体表面的吸附现象(A)2.5.3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F)2.5.4 吸附现象的产生机理(F)2.5.5 渗透检测中吸附现象(1)显像吸附过程与显像灵敏度(B)(2)渗透吸附过程与检测灵敏度(B)2.6 溶解现象2.6.1 溶解现象及溶解度(A)2.6.2 渗透剂的浓度(A)2.6.3 相似相溶经验法则(F)2.6.4 渗透检测与溶解度、浓度(A)2.7 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2.7.1 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定义(B)2.7.2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结构特点(F)及H.L.B值(A)2.7.3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B)2.7.4 乳化作用(1)乳化现象及乳化剂(B)(2)乳化形式O/W、W/O(B)(3)乳化作用的机理(F)(4)多余渗透剂的乳化清理过程(B)2.7.5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特性(F)3 渗透检测的光学基础3.1 光的本性(F)3.2 发光及光致发光3.2.1 发光(发光体及发光体种类)(B)3.2.2 光致发光(光致发光定义及特征)(B)3.2.3 渗透检测用光(B)3.2.4 发光机理(F)3.3 光度学:光度学相关概念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A)3.4 对比度和可见度3.4.1 对比度(1)对比度和对比率(B)(2)各种颜色物质表面之间显示背景的对比度(B)3.4.2 可见度(B)3.5 缺陷显示及裂纹检出能力3.5.1 缺陷显示(1)缺陷容积(深度×宽度×长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2)缺陷长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3)缺陷宽度、深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4)荧光检测缺陷最小显示尺寸(C)3.5.2裂纹检出能力(1)人眼的观察机能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2)渗透液种类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3)渗透液浓度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4 渗透检测剂4.1 渗透剂4.1.1渗透剂的分类(B)4.1.2渗透剂的组成(1)组成成份(B)(2)对各成份的要求(B)(3)各成份的作用和对渗透剂性能的影响(B)4.1.3 渗透剂的性能(1)渗透剂的综合性能(B)(2)渗透剂的物理性能a.物理性能的种类(C)b.各种物理性能的物理意义(B)c.各种物理性能对渗透剂的影响(C)(3)渗透剂的化学性能(B)(4)渗透剂的稳定性(F)4.1.4 着色渗透剂(1)水洗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2)后乳化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特点及应用)(B)(3)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特点及应用)(C)4.1.5 荧光渗透剂(1)水洗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2)后乳化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3)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待点及应用)(C)4.1.6 特殊类型的渗透剂(F)4.2 去除剂(种类、作用和要求)(B)4.2.1 乳化剂(1)乳化剂分类及组成(B)(2)乳化剂的性能a.乳化剂的综合性能(内容及要求)(B)b.乳化剂的物理性能(内容及要求)(B)c.乳化剂的化学性能(内容及要求)(B)d.乳化剂的特殊性能(内容及要求)(F)4.2.2 溶剂去除剂(1)溶剂去除剂的分类(B)(2)溶剂去除剂的性能(B)4.3 显像剂4.3.1 显像剂的分类及组成(B)4.3.2 显像剂的性能(1)显像剂的综合性能(内容及要求)(B)(2)显像剂的物理性能(内容及要求)(B)(3)显像剂的化学性能(内容及要求)(B)(4)显像剂的特殊性能(内容及要求)(F)4.4 渗透检测剂系统4.4.1 渗透检测系统的定义及同组族(定义及构成)(B)4.4.2 渗透检测系统的选择原则(C)4.5 国内渗透检测剂简介(种类和组成、性能和要求、使用方法)(A)4.6 国外渗透检测剂简介(种类和组成、性能和要求、使用方法)(F)5 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试块5.1 便携式设备(压力喷罐结构和应用)(A)5.2 固定式设备5.2.1 预清洗装置(种类和构造)(A)5.2.1 渗透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3 乳化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4 水洗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5 干燥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6 显像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B)5.2.7后清洗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8 整体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B)5.2.9 静电喷涂装置(F)5.3 检验场地及光源5.3.1 检验场地(B)5.3.2 检测光源(1)照明光源的种类及要求(C)(2)黑光灯及其工作原理(B)(3)黑光灯黑光强度及其使用要求(B)5.4 测量设备(种类和工作原理)(A)5.5 渗透检测试块5.5.1 铝合金淬火试块(特征及应用)(C)5.5.2 不锈钢镀铬辐射状裂纹试块(特征及应用)(C)5.5.3 黄铜板镀铬裂纹试块(特征及应用)(B)5.5.4 其它试块(特征及应用)(F)缺陷试件(B)6 渗透检测方法6.1水洗型渗透检测法(1)水洗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水洗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水洗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2 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1)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3 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1)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4 特殊的渗透检测方法(F)6.5 渗透检测方法的选用(1)渗透检测方法选择因素(B)(2)渗透检测方法应用指南(B)(3)渗透检测工序安排(检测时机规定)(B)7 渗透检测工艺7.1表面准备和预清洗(目的和要求)(C)7.1.1 污物类别及其对渗透检测的影响(C)7.1.2 清除污染物的方法(B)7.2 施加渗透剂7.2.1 渗透液施加方法及要求(C)7.2.2 渗透时间和温度与检测灵敏度的关系(C)7.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7.3.1 水洗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B)7.3.2 后乳化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B)7.3.3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C)7.3.4 去除方法与缺陷中渗透剂被去除可能性的关系(C)7.4干燥7.4.1干燥的目的和时机(C)7.4.2 常用的干燥方法(B)7.4.2 干燥温度和时间(B)7.5显像7.5.1 显像方法(C)7.5.2 显像时间(C)7.5.3 干式显像与湿式显像比较(B)7.5.4 显像剂的选择(B)7.6 观察和评定7.6.1 观察时机(B)7.6.2 观察光源(B)7.6.3 注意事项(B)7.7 后清洗及复验(1)目的、方法和要求(C)(2)复验(C)8 显示的解释和缺陷的评定8.1 显示的解释和分类8.1.1 显示的解释(B)8.1.2 显示的分类(1)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虚假显示定义及显示特征(C)(2)不同显示的区别(C)8.2 缺陷的评定8.2.1 缺陷显示的分类(线性、圆形、密集形、纵横向缺陷显示)(B)8.2.2 缺陷的分类(原材料缺陷、工艺缺陷和使用缺陷)(B)8.2.3 常见缺陷及其显示特征(1)种类(B)(2)产生原因(A)(3)检出能力和显示特征(C)8.2.4 缺陷显示的评定(1)缺陷显示等级评定的一般原则(定位、定量、定性和定级)(C)(2)缺陷显示评定的一般要求(C)8.3 JB/T4730.5—2005关于渗透显示的分类和评定要求(F)8.4 渗透检测记录和报告8.4.1 缺陷记录的方式(B)8.4.2 渗透检测记录和报告的内容和格式(B)9 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9.1 质量控制的必要性:人、机、料、法、环的质量控制(B)9.1.1 渗透检测剂的性能校验(1)渗透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2)乳化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3)溶剂去除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4)显像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9.1.2 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鉴定(内容、方法和要求)(B)9.1.3 渗透检测剂的质量控制(1)新购进的渗透检测剂的质量控制项目(B)(2)渗透检测剂在使用过程中的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B)9.1.4 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试块的质量控制(1)渗透检测工艺设备的质量控制(A)(2)黑光灯的质量控制(B)(3)紫外线辐照计、荧光亮度计、白光亮度计、紫外线辐照计校正仪(F)(4)渗透检测用标准试块的质量控制(C)9.1.5 渗透检测工艺操作的质量控制(B)9.2 渗透检测安全防护9.2.1 防火安全(防火注意事项、防火安全措施和灭火设置)(A)9.2.2 卫生安全(1)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允许浓度(A)(2)有毒化学药品对人体危害的途径(A)(3)卫生安全防护措施(A)(4)强紫外线辐射的卫生安全防护(A)10 渗透检测应用10.1 焊接件的渗透检测(检测方法选择、预处理和质量控制)(B)10.2 铸件、锻件的检验(检测特点、检测程序和质量控制)(B)10.3 非金属工件的渗透检测(F)10.4 在用承压设备与维修件渗透检验(检测方法选择、预处理和质量控制)(B)11 特种设备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略)12 国内、外渗透检测标准对比分析(F)13 渗透检测实验(F)14 附录(F)第二章通用知识中的无损检测相关知识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1 材料力学基本知识应力与应变、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B)1.2 金属学与热处理基本知识1.2.1 金属的晶体结构(A)1.2.2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A)1.2.3 热处理的一般过程(定义、工艺过程)(A)1.2.4 承压特种设备用钢常见金相组织和性能(A)1.2.5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热处理工艺(B)1.3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材料1.3.1 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B)1.3.2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B)2 焊接基本知识2.1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焊接方法:(手工电孤焊、埋孤自动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孤焊及电渣焊)(B)2.2 焊接接头2.2.1 焊接接头形式(B)2.2.2 焊接接头的组成(B)2.2.3 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1)不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A)(2)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F)2.3 焊接应力与变形2.3.1 焊接应力及变形的概念(A)2.3.2 焊接变形与应力的形成(A)2.3.3 焊接应力的控制措施(A)2.3.4 消除焊接应力的方法(B)2.4 承压类特种设备常用钢材的焊接2.4.1 钢材的焊接性(焊接性的含义、焊接工艺评定)(B)2.4.2 控制焊接质量的工艺措施(B)2.4.3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B)2.5 缺陷的种类及产生原因2.5.1 外观缺陷(形状缺陷)(1)分类(C)(2)形成原因(B)2.5.2 气孔、夹渣、未焊透、未熔合、裂纹(1)分类(C)(2)形成原因(B)2.5.3 其他缺陷(1)分类(C)(2)形成原因(B)3 非渗透检测专业的无损检测基础知识3.1 无损检测概论3.1.1 无损检测的定义与分类(B)3.1.2 无损检测的目(B)3.1.3 无损检测的应用特点(B)3.2 非渗透检测的无损检测基本知识3.2.1 RT检测(1)RT检测的原理(B)(2)RT检测设备器材(B)(3)RT检测工艺要点(B)(4)RT检测的特点(A)3.2.2 UT检测(1)超声波的发生及其性质(B)(2)UT检测的原理(B)(3)UT检测工艺要点(B)(4)UT检测的特点(A)3.2.3 MT检测(1)MT检测的原理(B)(2)MT检测设备器材(A)(3)MT检测工艺要点(B)(4)MT检测的特点(A)3.2.4 ET检测(1)ET检测的原理(B)(2)ET检测仪器和探头(A)(3)ET检测工艺要点(A)(4)ET检测的特点(A)3.2.5 AE检测(1)AE检测的原理(B)(2)AE检测仪器和探头(A)(3)AE检测的特点(A)(4)承压特种设备的的AE检测(A)3.3 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选择3.3.1 承压特种设备制造过程中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A)3.3.2 检测方法和检测对象的适应性(B)第三章特种设备专门知识1 锅炉基础知识1.1 锅炉概述1.1.1 定义、用途、特点及主要参数(B)1.1.2 饱和水和水蒸气性质(A)1.2 锅炉的分类及型号1.2.1 锅炉的分类(B)1.2.2 锅炉的型号(A)1.3 锅炉结构1.3.1 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A)1.3.2 锅炉主要受压部件、安全附件、几种典型锅炉结构(A)1.4 锅炉的工作过程1.4.1 锅炉汽水流程系统(A)1.4.2 锅炉水循环(A)1.4.3 锅炉的工作过程(A)1.5 锅炉的无损检测要求1.5.1 应遵循的原则(B)1.5.2 《规程》对锅炉焊缝无损检测的主要要求(C)2 压力容器基础知识2.1 压力容器概述2.1.1 定义和用途(B)2.1.2 压力容器的主要工艺参数(A)2.1.3 压力容器的分类(B)2.1.4 我国的压力容器法规和标准体系(B)2.2 压力容器的典型结构和特点2.2.1 中、低压压力容器的筒体结构(A)2.2.2 高压容器的筒体结构(A)2.2.3 压力容器的封头(A)2.2.4 压力容器的开孔与接管(A)2.2.5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分类及设计的一般原则(B)2.3 压力容器制造的无损检测2.3.1 压力容器用钢板无损检测要求(B)2.3.2 压力容器用锻件和无缝钢管的无损检测要求(B)2.3.3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C)2.4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2.4.1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的一般要求(A)2.4.2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C)3 压力管道的基本知识3.1 压力管道的定义及其分类(按用途、安全管理)(B)3.2 压力管道的用途及特点(A)3.3 压力管道的组成及结构(A)3.4 压力管道检验与无损检测3.4.1 压力管道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A)3.4.2 压力管道检验标准(B)3.4.3 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的基本要求(GB50235,GB50236)(C)4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B)第四章无损检测知识在特种设备检测中的应用1 特种设备法规标准相关无损检测的有关规定1.1 我国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的关系(是一种开放性的标准体系)1.1.1 “法规”与“基础标准”的关系(“容规”与“GBl50”关系)(A)1.1.2 “基础标准”与“相关标准”、“附属标准”、“产品标准”关系(A)1.2 与检测相关的法规标准1.2.1 相关法规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2)《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3)《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检定(B)(4)《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无损检测的规定(B)(5)《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6)《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7)《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8)《超高压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9)《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0)《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管理规定》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1)《锅炉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2.2 相关标准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钢制压力容器》(GBl50)(B)(2)《管壳式换热器》(GBl51)(A)(3)《火力发电厂焊技术规程》(DL/T869)(A)(4)《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DL612)(A)(5)《钢制球形贮罐》(GBl2337)(A)(6)《球形贮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4)(A)(7)《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JB4732)(A)(8)《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A)(9)《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A)(10)《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A)(11)《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A)(12)《石油化工剧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01)(A)(13)《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69(A)1.2.3相关法规对无损检测的具体规定(1)检测人员资格及技术等级的规定(C)(2)无损检测质量等级的规定(C)(3)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及检测时机的规定(C)(4)检测方法、质量验收应遵循的标准和合格级别的规定(B)(5)局部检测的检测部位和比例的规定(C)(6)局部检测发现不合格缺陷应做补充(扩大)抽查的规定(C)(7)全部(100%)检测条件的规定(B)(8)有延迟裂纹和再热裂纹倾向材料的无损检测的规定(B)(9)现场组装焊接的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规定(B)(10)检测记录检测报告的有关规定(B)2 JB4730中渗透检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2.1 JB4730第一部分:通用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检测方法主要使用原则的规定(B)(3)有关术语的规定(B)(4)新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新的无损检测设备的规定(B)(5)检测单位及检测人员的职责,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视力的规定(B)(6)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规定(B)2.2 JB4730第四部分:渗透检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渗透检测人员的规定(B)(3)检测程序的规定(B)(4)渗透检测设备的规定(B)(5)渗透检测剂的规定(B)(6)标准试块的规定(B)(7)检测方法的规定(B)(8)渗透检测操作的规定(C)(9)渗透检测质量控制(B)(10)渗透检测安全防护(B)(11)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B)(12)检测时机(B)(13)渗透检测方法(B)(14)显示的分类和记录(B)(15)后处理的规定(B)(16)缺陷显示的分级(C)(17)复验(B)(18)渗透检测报告和验收标记(B)3 渗透检测工艺设计(编制)能力3.1 渗透检测工艺的基本知识(1)渗透检测工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a.渗透检测工艺的定义和基本内容、格式的要求(B)b.渗透检测工艺文件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c.通用工艺与专用工艺(或工艺卡)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2)渗透检测工艺文件和目的a.渗透检测工艺(通用、专用(或工艺卡))文件的属性(B)b.通用工艺文件建立的目的(B)c.专用工艺文件(或工艺卡)建立的目的(B)3.2 渗透检测工艺设计(编制)基本要求(1)工艺编制依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a.了解国家“规程”、“标准”与单位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b.单位资源条件与检测工艺之间的关系(B)c.受检产品结构特征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关系(B)d.顾主要求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e.市场条件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2)检测工艺文件编写和审批程序a.《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管理规则》对工艺编写人员资格要求(B)b.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对文件编写审批的控制程序规定内容(B)(3)检测工艺文件内容编写的基本要求a.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针对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b.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3.3 针对具体工件编制渗透检测工艺能力3.3.1检测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渗透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渗透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渗透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渗透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d.渗透剂的选择与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渗透剂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2)乳化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乳化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乳化剂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3)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去除剂、去除方法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去除剂、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去除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d.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4)显像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显像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f.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温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3.3.2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用标准规范选择的应用能力a.溶剂去除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b.后乳化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c.水选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d.溶剂去除型荧光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e.后乳化型荧光法的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f.水洗型荧光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2)根据工件具体情况确定检测方法和分析能力a.根据工件温度选择检测方法的分析能力(B)b.根据工件规格选择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c.根据工件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d.根据工件表面状态确定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3)根据标准试块确定检测规范的应用能力a.标准试块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标准试块选择与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标准试块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

2023年utⅱ级换证开卷考试命题范围(学员版)

2023年utⅱ级换证开卷考试命题范围(学员版)

试卷组题要求一、相关法规、标准(10题,每题2分,共20分),其中:1、推断题:52、选择题:5二、NB/T47013标准(20题,每题2分,共40分),其中:1、推断题:102、选择题:10三、TOFD技术(5题,每题2分,共10分),其中:1、问答题:22、选择题:3四、工艺题(1题,30分)2023年UTn级换证开卷笔试命题范围一、相关法规、标准1)推断题1.《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章》规定考核范围内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射线(RT).超声(UT)>磁粉(MT)>渗透(PT)、声放射(AE)和涡流(ECT)六种。

2.《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章》规定,特种设备《检测人员证》的有效期为4年。

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章》要求报考的检测人员至少单眼或者双眼的裸眼或者矫正视力不低于《标准对数视力表》的5.0级。

4.《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章》规定,各级人员笔试和实际操作考试的合格标准均为70分。

5.《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章》规定,年龄65周岁以上(含65周岁)人员的换证申请不再予以受理。

6.《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章》规定,换证分为考试换证和审核换证两种方式,审核换证应当在取证后首次换证时实施,以后实行考试换证与审核换证交替实施,不得连续实施审核换证。

7.《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适用于符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范围内的固定式承压蒸汽锅炉、承压热水锅炉、有机热载体锅炉、以及以余热利用为主要目的的烟道式、烟道与管壳组合式余热锅炉。

8.《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锅炉受压元件及其焊接接头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检验、通球试验、化学成份分析、无损检测、力学性能检验、水压试验等。

9.《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中选用超声衍射时差法(TOFD)时,应当与脉冲回波法(PE)组合进展检测,检测结论应进展分别判定。

10.锅炉受压部件无损检测方法应当符合NB∕T47013(JB/T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Ⅱ级人员考核大纲(渗透部分)第一章通用知识中的专业基础知识1 渗透检测概论1.1 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和现状1.1.1 渗透检测的定义和作用(B)1.1.2 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国内外渗透检测的现状(A)1.2 渗透检测的基础知识1.2.1 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C)1.2.2 渗透检测方法的分类(C)1.2.3 渗透检测的基本步骤(C)1.2.4 渗透检测工作质量及体系(C)1.2.5 渗透检测的优点和局限性(C)1.3 表面无损检测方法(MT.PT.ET)的比较1.3.1 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C)1.3.2 能检测出的缺陷及表现形式(B)1.3.3 优点及局限性(B)2 渗透检测的物理化学基础2.1 分子论2.1.1 分子运动论(A)2.1.2 最小能量理论(A)2.1.3 自然界的三种物质形态(A)2.2 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2.2.1 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概念(1)表面张力定义及表达式、各符号物理意义(C)(2)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f=α×L)(B)(3)表面张力系数及影响因素(B)2.2.2 表面张力的产生机理(A)2.2.3 表面过剩自由能(A)2.2.4 界面张力与界面能(A)2.3 润湿现象2.3.1润湿(或不润湿)现象(1)物质三态及相互间组成的界面(C)(2)润湿(或不润湿)现象(C)(3)润湿及润湿剂(C)2.3.2 润湿方程和接触角(1)三个界面张力的物理意义及相互平衡关系(B)(2)接触角物理定义及与各界面张力的关系(B)2.3.3 润湿的三种方式和润湿的四个等级(1)润湿的三种方式(A)(2)润湿性能的四个不同的润湿性能等级及应用(B)2.3.4 润湿现象的产生机理(A)2.4 毛细现象2.4.1 圆柱形细管(毛细管)中的毛细现象(B)2.4.2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A)2.4.3 毛细现象中的液面高度(1)毛细管内液面高度(B)(2)两平行平板间的液面高度(A)(3)缺陷内液面高度(C)(4)有关计算及应用(B)2.4.4 毛细现象产生的机理(A)2.4.5 渗透检测中的毛细现象(1)渗透与毛细现象(C)(2)显像与毛细作用(C)2.5 吸附现象2.5.1 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A)2.5.2 液体表面的吸附现象(A)2.5.3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A)2.5.4 吸附现象的产生机理(A)2.5.5 渗透检测中吸附现象(1)显像吸附过程与显像灵敏度(B)(2)渗透吸附过程与检测灵敏度(B)2.6 溶解现象2.6.1 溶解现象及溶解度(A)2.6.2 渗透剂的浓度(A)2.6.3 相似相溶经验法则(A)2.6.4 渗透检测与溶解度、浓度(A)2.7 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2.7.1 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定义(B)2.7.2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结构特点及H.L.B值(A)2.7.3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B)2.7.4 乳化作用(1)乳化现象及乳化剂(B)(2)乳化形式(B)(2)乳化作用的机理(A)2.7.5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特性(A)3 渗透检测的光学基础3.1 光的本性(A)3.2 发光及光致发光3.2.1 发光(发光体及发光体种类)(B)3.2.2 光致发光(光致发光定义及特征)(B)3.2.3 渗透检测用光(B)3.2.4 发光机理(A)3.3 光度学:光度学相关概念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B)3.4 对比度和可见度3.4.1 对比度(1)对比度和对比率(C)(2)各种颜色物质表面之间显示背景的对比度(B)3.4.2 可见度(B)3.5 缺陷显示及裂纹检出能力3.5.1 缺陷显示(1)缺陷容积(深度×宽度×长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2)缺陷长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3)缺陷宽度、深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4)荧光检测缺陷最小显示尺寸(C)3.5.2裂纹检出能力(1)人眼的观察机能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2)渗透液种类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3)渗透液浓度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4 渗透检测剂4.1 渗透剂4.1.1渗透剂的分类(B)4.1.2渗透剂的组成(1)组成成份(B)(2)对各成份的要求(B)(3)各成份的作用和对渗透剂性能的影响(B)4.1.3 渗透剂的性能(1)渗透剂的综合性能(B)(2)渗透剂的物理性能a.物理性能的种类(C)b.各种物理性能的物理意义(B)c.各种物理性能对渗透剂的影响(C)(3)渗透剂的化学性能(B)(4)渗透剂的稳定性(A)4.1.4 着色渗透剂(1)水洗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2)后乳化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特点及应用)(B)(3)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特点及应用)(B)4.1.5 荧光渗透剂(1)水洗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2)后乳化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3)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待点及应用)(B)4.1.6 特殊类型的渗透剂(1)着色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2)过滤性微粒渗透剂(A)4.2 去除剂(种类、作用和要求)(B)4.2.1 乳化剂(1)乳化剂分类及组成(B)(2)乳化剂的性能a.乳化剂的综合性能(内容及要求)(B)b.乳化剂的物理性能(内容及要求)(B)c.乳化剂的化学性能(内容及要求)(B)d.乳化剂的特殊性能(内容及要求)(A)4.2.2 溶剂去除剂(1)溶剂去除剂的分类(B)(2)溶剂去除剂的性能(B)4.3 显像剂4.3.1 显像剂的分类及组成(B)4.3.2 显像剂的性能(1)显像剂的综合性能(内容及要求)(B)(2)显像剂的物理性能(内容及要求)(B)(3)显像剂的化学性能(内容及要求)(B)(4)显像剂的特殊性能(内容及要求)(A)4.4 渗透检测剂系统4.4.1 渗透检测系统的定义及同组族(定义及构成)(B)4.4.2 渗透检测系统的选择原则(C)4.5 国内渗透检测剂简介(种类和组成、性能和要求、使用方法)(A)4.6 国外渗透检测剂简介(种类和组成、性能和要求、使用方法)(A)5 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试块5.1 便携式设备(压力喷罐结构和应用)(A)5.2 固定式设备5.2.1 预清洗装置(种类和构造)(A)5.2.1 渗透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3 乳化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4 水洗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5 干燥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6 显像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B)5.2.7后清洗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8 整体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5.2.9 静电喷涂装置(A)5.3 检验场地及光源5.3.1 检验场地(A)5.3.2 检测光源(1)照明光源的种类及要求(C)(2)黑光灯及其工作原理(B)(3)黑光灯黑光强度及其使用要求(B)5.4 测量设备(种类和工作原理)(A)5.5 渗透检测试块5.5.1 铝合金淬火试块(特征及应用)(C)5.5.2 不锈钢镀铬辐射状裂纹试块(特征及应用)(C)5.5.3 黄铜板镀铬裂纹试块(特征及应用)(B)5.5.4 其它试块(特征及应用)(A)5.5.5 缺陷试块(B)6 渗透检测方法6.1水洗型渗透检测法(1)水洗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水洗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水洗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2 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1)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3 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1)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2)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3)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6.4 特殊的渗透检测方法(A)6.5 渗透检测方法的选用(1)渗透检测方法选择因素(B)(2)渗透检测方法应用指南(B)(3)渗透检测工序安排(检测时机规定)(B)7 渗透检测工艺7.1表面准备和预清洗(目的和要求)(C)7.1.1 污物类别及其对渗透检测的影响(B)7.1.2 清除污染物的方法(B)7.2 施加渗透剂7.2.1 渗透液施加方法及要求(B)7.2.2 渗透时间和温度与检测灵敏度的关系(B)7.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7.3.1 水洗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B)7.3.2 后乳化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B)7.3.3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B)7.3.4 去除方法与缺陷中渗透剂被去除可能性的关系(B)7.4干燥7.4.1干燥的目的和时机(C)7.4.2 常用的干燥方法(C)7.4.2 干燥温度和时间(B)7.5显像7.5.1 显像方法(C)7.5.2 显像时间(C)7.5.3 干式显像与湿式显像比较(B)7.5.4 显像剂的选择(B)7.6 观察和评定7.6.1 观察时机(B)7.6.2 观察光源(B)7.6.3 注意事项(B)7.7 后清洗及复验(1)目的、方法和要求(C)(2)复验(C)8 显示的解释和缺陷的评定8.1 显示的解释和分类8.1.1 显示的解释(B)8.1.2 显示的分类(1)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虚假显示定义及显示特征(C)(2)不同显示的区别(C)8.2 缺陷的评定8.2.1 缺陷显示的分类(线性、圆形、密集形、纵横向缺陷显示)(B)8.2.2 缺陷的分类(原材料缺陷、工艺缺陷和使用缺陷)(A)8.2.3 常见缺陷及其显示特征(1)种类(B)(2)产生原因(A)(3)检出能力和显示特征(C)8.2.4 缺陷显示的评定(1)缺陷显示等级评定的一般原则(定位、定量、定性和定级)(C)(2)影响缺陷评定准确性的因素(显像时间和观察时机)(C)(3)缺陷尺寸测定和性质的分类方法(C)(4)缺陷评定与质量验收标准(B)8.3 JB/T4730.5—2005关于渗透显示的分类和评定要求(C)8.4 渗透检测记录和报告8.4.1 缺陷的记录的方式、内容和格式(B)8.4.2 渗透检测记录和报告的内容和格式(B)9 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9.1 质量控制的必要性:人、机、料、法、环的质量控制(B)9.1.1 渗透检测剂的性能校验(1)渗透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B)(2)乳化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B)(3)溶剂去除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B)(4)显像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B)9.1.2 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鉴定(内容、方法和要求)(B)9.1.3 渗透检测剂的质量控制(1)新购进的渗透检测剂的质量控制项目(B)(2)渗透检测剂在使用过程中的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B)9.1.4 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试块的质量控制(1)渗透检测工艺设备的质量控制(A)(2)黑光灯的质量控制(B)(3)紫外线辐照计、荧光亮度计、白光亮度计、紫外线辐照计校正仪(A)(4)渗透检测用标准试块的质量控制(C)9.1.5 渗透检测工艺操作的质量控制(B)9.2 渗透检测安全防护9.2.1 防火安全(防火注意事项、防火安全措施和灭火设置)(A)9.2.2 卫生安全(1)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允许浓度(A)(2)有毒化学药品对人体危害的途径(A)(3)卫生安全防护措施(A)(4)强紫外线辐射的卫生安全防护(A)10 渗透检测应用10.1 焊接件的渗透检测(检测方法选择、预处理和质量控制)(B)10.2 铸件、锻件的检验(检测特点、检测程序和质量控制)(B)10.3 其它零件制品(机加工件、非金属件及使用的零部件)的检验(A)10.4 在用承压设备与维修件渗透检验(检测方法选择、预处理和质量控制)(B)11 特种设备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11.1 特种设备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编制要求、内容(B)11.2 特种设备渗透检测工艺卡:编制要求、内容(B)11.3 特种设备渗透检测工艺卡编制举例(B)12 国内、外渗透检测标准对比分析(1)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C)(2)其他相关渗透检测标准(A)(3)国外标准(A)13 渗透检测实验(A)第二章通用知识中的无损检测相关知识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1 材料力学基本知识1.1.1 应力与应变、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B)1.1.2 有关材料的进一步知识(A)1.2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2.1 金属的晶体结构、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B)1.2.2 热处理的一般过程(A)1.2.3 承压特种设备用钢常见金相组织和性能(B)1.2.4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热处理工艺(B)1.3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材料1.3.1 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B)1.3.2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B)2 焊接基本知识2.1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焊接方法:(手工电孤焊、埋孤自动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孤焊及电渣焊)(B)2.2 焊接接头2.2.1 焊接接头形式(B)2.2.2 焊接接头的组成(B)2.2.3 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1)不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B)(2)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A)2.3 焊接应力与变形2.3.1 焊接应力及变形的概念(B)2.3.2 焊接变形与应力的形成(B)2.3.3 焊接应力的控制措施(B)2.3.4 消除焊接应力的方法(B)2.4 承压类特种设备常用钢材的焊接2.4.1 钢材的焊接性定义(B)2.4.2 控制焊接质量的工艺措施(B)2.4.3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B)2.5 缺陷的种类及产生原因2.5.1 外观缺陷(形状缺陷)(1)分类(C)(2)形成原因(B)2.5.2 气孔、夹渣、未焊透、未熔合、裂纹(1)分类(C)(2)形成原因(B)2.5.3 其他缺陷(1)分类(C)(2)形成原因(B)3 非渗透检测专业的无损检测基础知识3.1 无损检测概论3.1.1 无损检测的定义与分类(B)3.1.2 无损检测的目(B)3.1.3 无损检测的应用特点(B)3.2 非渗透检测的无损检测基本知识3.2.1 RT检测(1)RT检测的原理(B)(2)RT检测设备器材(B)(3)RT检测工艺要点(B)(4)RT检测的特点(A)3.2.2 UT检测(1)超声波的发生及其性质(B)(2)UT检测的原理(B)(3)UT检测工艺要点(B)(4)UT检测的特点(A)3.2.3 MT检测(1)MT检测的原理(B)(2)MT检测设备器材(B)(3)MT检测工艺要点(B)(4)MT检测的特点(A)3.2.4 ET检测(1)ET检测的原理(B)(2)ET检测仪器和探头(A)(3)ET检测工艺要点(A)(4)ET检测的特点(A)3.2.5 AE检测(1)AE检测的原理(B)(2)AE检测仪器和探头(A)(3)AE检测的特点(A)(4)承压特种设备的的AE检测(A)3.3 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选择3.3.1 承压特种设备制造过程中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A)3.3.2 检测方法和检测对象的适应性(B)第三章特种设备专门知识1 锅炉基础知识1.1 锅炉概述1.1.1 定义、用途、特点及主要参数(B)1.1.2 饱和水和水蒸气性质(A)1.2 锅炉的分类及型号1.2.1 锅炉的分类(B)1.2.2 锅炉的型号(A)1.3 锅炉结构1.3.1 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A)1.3.2 锅炉主要受压部件、安全附件、几种典型锅炉结构(A)1.4 锅炉的工作过程1.4.1 锅炉汽水流程系统(A)1.4.2 锅炉水循环(A)1.4.3 锅炉的工作过程(A)1.5 锅炉的无损检测要求1.5.1 应遵循的原则(B)1.5.2 《规程》对锅炉焊缝无损检测的主要要求(C)2 压力容器基础知识2.1 压力容器概述2.1.1 定义和用途(B)2.1.2 压力容器的主要工艺参数(B)2.1.3 压力容器的分类(B)2.1.4 我国的压力容器法规和标准体系(B)2.2 压力容器的典型结构和特点2.2.1 中、低压压力容器的筒体结构(A)2.2.2 高压容器的筒体结构(A)2.2.3 压力容器的封头(A)2.2.4 压力容器的开孔与接管(A)2.2.5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分类及设计的一般原则(B)2.3 压力容器制造的无损检测2.3.1 压力容器用钢板无损检测要求(C)2.3.2 压力容器用锻件和无缝钢管的无损检测要求(C)2.3.3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C)2.4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2.4.1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的一般要求(A)2.4.2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C)3 压力管道的基本知识3.1 压力管道的定义及其分类(按用途、安全管理)(B)3.2 压力管道的用途及特点(A)3.3 压力管道的组成及结构(A)3.4 压力管道检验与无损检测3.4.1 压力管道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A)3.4.2 压力管道检验标准(B)3.4.3 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的基本要求(GB50235,GB50236)(C)4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B)第四章无损检测知识在特种设备检测中的应用1 特种设备法规标准相关无损检测的有关规定1.1 我国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的关系(是一种开放性的标准体系)1.1.1 “法规”与“基础标准”的关系(“容规”与“GBl50”关系)(A)1.1.2 “基础标准”与“相关标准”、“附属标准”、“产品标准”关系(A)1.2 与检测相关的法规标准1.2.1 相关法规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2)《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3)《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检定(B)(4)《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5)《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6)《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7)《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8)《超高压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9)《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0)《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管理规定》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1)《锅炉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2.2 相关标准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钢制压力容器》(GBl50)(A)(2)《管壳式换热器》(GBl51)(A)(3)《火力发电厂焊技术规程》(DL/T869)(A)(4)《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DL612)(A)(5)《钢制球形贮罐》(GBl2337)(A)(6)《球形贮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4)(A)(7)《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JB4732)(A)(8)《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A)(9)《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A)(10)《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A)(11)《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A)(12)《石油化工剧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01)(A)(13)《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69(A)1.2.3相关法规对无损检测的具体规定(1)检测人员资格及技术等级的规定(C)(2)无损检测质量等级的规定(C)(3)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及检测时机的规定(C)(4)检测方法、质量验收应遵循的标准和合格级别的规定(B)(5)局部检测的检测部位和比例的规定(C)(6)局部检测发现不合格缺陷应做补充(扩大)抽查的规定(C)(7)全部(100%)检测条件的规定(B)(8)有延迟裂纹和再热裂纹倾向材料的无损检测的规定(B)(9)现场组装焊接的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规定(B)(10)检测记录检测报告的有关规定(B)2 JB4730中渗透检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2.1 JB4730第一部分:通用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检测方法主要使用原则的规定(B)(3)有关术语的规定(B)(4)新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新的无损检测设备的规定(B)(5)检测单位及检测人员的职责,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视力的规定(B)(6)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规定(B)2.2 JB4730第四部分:渗透检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渗透检测人员的规定(B)(3)检测程序的规定(B)(4)渗透检测设备的规定(B)(5)渗透检测剂的规定(B)(6)标准试块的规定(B)(7)检测方法的规定(B)(8)渗透检测操作的规定(C)(9)渗透检测质量控制(B)(10)渗透检测安全防护(B)(11)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B)(12)检测时机(B)(13)渗透检测方法(B)(14)显示的分类和记录(C)(15)后处理的规定(B)(16)缺陷显示的分级(C)(17)复验(B)(18)渗透检测报告和验收标记(B)3 渗透检测工艺设计(编制)能力3.1 渗透检测工艺的基本知识(1)渗透检测工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a.渗透检测工艺的定义和基本内容、格式的要求(B)b.渗透检测工艺文件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c.通用工艺与专用工艺(或工艺卡)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2)渗透检测工艺文件和目的a.渗透检测工艺(通用、专用)文件的属性(B)b.通用工艺文件建立的目的(B)c.专用工艺文件建立的目的(B)3.2 渗透检测工艺设计(编制)基本要求(1)工艺编制依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a.了解国家“规程”、“标准”与单位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b.单位资源条件与检测工艺之间的关系(B)c.受检产品结构特征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关系(B)d.顾主要求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e.市场条件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2)检测工艺文件编写和审批程序a.《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管理规则》对工艺编写人员资格要求(B)b.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对文件编写审批的控制程序规定内容(B)(3)检测工艺文件内容编写的基本要求a.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针对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b.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3.3 针对具体工件编制渗透检测工艺能力3.3.1检测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渗透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渗透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渗透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渗透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d.渗透剂的选择与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渗透剂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2)乳化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乳化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乳化剂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3)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去除剂、去除方法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去除剂、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去除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d.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4)显像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显像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f.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温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3.3.2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用标准规范选择的应用能力a.溶剂去除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b.后乳化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c.水选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d.溶剂去除型荧光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e.后乳化型荧光法的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f.水洗型荧光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2)根据工件具体情况确定检测方法和分析能力a.根据工件温度选择检测方法的分析能力(B)b.根据工件规格选择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c.根据工件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d.根据工件表面状态确定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3)根据标准试块确定检测规范的应用能力a.标准试块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标准试块选择与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标准试块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