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教师版

合集下载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此词投赠。

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

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

调名当取其意。

一、☆★品味语言,探究鉴赏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

】上阙主要描写杭州山水之美丽,城市之繁荣: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入。

各句均有不同侧面:东南形胜——从地理角度;三吴都会——从都市角度;钱塘自古——从历史角度。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天涯”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这几句具体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柳永词两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

柳永词两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

柳永词两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柳永词两首》,分别是《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所选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词赋”第9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包括词牌、意境、情感表达等。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学习,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感悟词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包括词牌、意境、情感表达。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柳永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教材。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柳永的简介,让学生对词人有所了解。

2. 讲解:详细讲解《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两首词的词牌、意境、情感表达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尝试朗读诗词,感受词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词,并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牌、意境、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柳永词的艺术特色,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人其词,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学生对柳永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柳永词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柳永词艺术特色的题目。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宋词常识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二、【知识链接】1、宋词常识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

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还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

大部分词分成两段,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2、、作者介绍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福建崇安(今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至景枯元年(1034年),年近半百,方进士及第。

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

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女子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集名叫《乐章集》,流传下来的有两百多首。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如《雨霖铃》、《八声甘州》、《蝶恋花(凤栖梧)》等。

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6.doc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6.doc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髙审美能力。

(重点)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重点)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难点)【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词调简介“雨霖铃” 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冋、凄楚欲绝的情味。

2、写作背景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吋心境的体现。

3、有感情的朗读本首词。

用心体会词川主人公情感。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4、词的上阕写:词的下阕写:【合作探究】(一)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答: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答: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答:(二)、鉴赏语言(仔细品味,咬文嚼字)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达标反馈】1、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2、背诵全词【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反复吟咏,感受词的咅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学习诗中点染、铺叙的表现手法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背诵整首词。

【自主学习】(一)、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作品1、关于“词”:(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盛行于。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和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等。

(3)词的分类: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单调一一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双调——两片(阕)屮调一- -(59—90字)三叠__ 三片长调- -一(91字以一四叠__ 四片2、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编写:审核:包科领导:【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利用早自习熟读,利用自习课独立完成预习案,把不懂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

2、分层达标:标★题要求A、 B层同学完成,C层同学尽量完成;表★★题要求A层同学完成,B、C层同学争取完成。

A层背诵两首词,赏析名句,总结方法;B层熟读,争取背诵两首词,做好方法规律的总结;C层熟读,记住名句。

完成规定任务,落实好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初步了解柳永词的艺术风格,领悟词人工于铺叙的手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情投入,仰慕柳永卓著的才情。

【预习案】教材助读:一、词的相关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二、知人论世: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是婉约风格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

柳永出身于仕宦书香门第。

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但却屡试不中,仕途很是坎坷。

初试落榜曾填了一首《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其实这只是一时的抒怀之作,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却对此词一直耿耿于怀。

后柳永再次应试,本已中榜,但在放榜时宋仁宗却特意将他黜落,并说“且去填词”。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

(9)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课柳永词二首导学案班级:————————姓名:————————执笔:韩江涛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使用时间:2009-5-4学习目标:1.体会大量使用偶句的所谓赋体笔法的特点。

2.品味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感悟作者容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难点:1.感受词的意境2.曲婉而深挚的抒情。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流程:一、知识积累、作者介绍(A级)(学法指导:查阅基础知识手册和资料书,完成空格。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盛行于,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别称有,如“”“”“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和(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3、作者介绍:柳永,字,号。

因排行七,又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发展了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有《集》,其词中名篇有《雨霖铃》、《》、《》、《望海潮》等。

柳永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新的开拓,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词音律协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而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二、学习《望海潮》1、词牌及相关背景《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新声。

柳永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柳永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2了解《雨霖铃》、《望海潮》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1、阅读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

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词的基本常识:(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倚声”“填词”等。

(3)关于词牌和标题: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4)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5.词的特点: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柳永词两首 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  导学案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
2分钟
回顾课堂,总结所学内容
【感悟·成长】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进阶作业】
A.背诵默写全词。
B.正确认识柳永思想。
C.学习柳永填词的艺术。
归纳总结所学内容
【视野·推荐】
梁衡:《读柳永》
学习主题
1.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2.你学会了哪些新方法?
3.你发现了哪些新规律?
4.你还有哪些疑问、困惑需要解决?
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整体感知
20分钟
生本对话
生生对话
解读文意,体悟作者思想
【精读•思考】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雨霖铃》、《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分享个性化阅读体验
8分钟
与大师对话
比较阅读,体悟哲人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有感情吟诵诗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

3、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背诵整首词。

【学习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整首词。

【学习难点】
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诵读法品读品味鉴赏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

3、鉴赏《望海潮》
【预习案】
1、看《点拨》中的“助读资料”,填空。

(1)词的起源:兴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有多种词调或词牌,各种词调规定了各种调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4)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
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2、初读全词,把握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参差
..(cēn)(cī)堤.沙(dī)天堑. (qiàn ) 罗绮.(qǐ)重.(chóng )湖叠巘.(yǎn ) 羌.管 (qiāng ) 钓叟. (sǒu) 千骑.(jì)箫.鼓(xiāo )(2)、解释下列词句的意思。

东南形胜:参差:
天堑无涯:千骑拥高牙:
重湖叠巘清嘉: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异日图将好景:
【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二、合作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
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②从地理位置上;从历史传统上;从自然景观上;从市井面貌上;从百姓生活
上。

③抒发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②巧用点染。

“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染”: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检测案】
做《点拨》中的“针对性训练”第1——5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鉴赏《雨霖铃》;
2、背诵《雨霖铃》。

【预习案】
1
初读全词,把握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暮霭.(ăi )无语凝噎.(yē)骤.雨初歇(zhòu )
2、理解词句意思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①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②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3、统观全词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明确:①直接抒情
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写景)相结合。

②情景交融。

上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长亭骤雨—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千里烟波楚天辽阔—惆怅伤感(融情入景)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清秋冷落—愁意浓浓
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惨不成欢(以情带景)
③虚实结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烘托出那
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检测案】
做《点拨》中的“针对性训练”第6——8题
拓展阅读
雅俗共赏,去粗取精
古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文化的特点原本就是雅俗共赏。

文化的多元化更是如今社会的基本形式,所以面对这样纷繁杂乱的社会,如何审视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我以为,面对如此的考验,我们应当学会雅俗共赏,去粗取精。

“雅俗共赏”,是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文化冲击,文化融合时首先要具备的能力。

对于如此大的一个世界,充斥着无数民族,无数的文化。

他们各自具有其自己的特点。

如美利坚文化热情外露,英格兰文化拘谨内敛。

这些文化所产生的物质文化更是天差地别,美国黑人的街舞绕舌,英国绅士的蓝调爵士。

这些都是文化上的差异,这些也是多元文化构成所不可避免的因素。

我们,作为新一代中国崛起后面临世界狂潮冲击的新生代,有一颗包容,共赏的心是必需的。

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只有包容并学习先进,才能被历史所接纳,被世界所承认。

而应该有一颗进取,平淡而宽容的心去面对。

只有敢于面对任何冲击。

才能坚定的继续矗立着。

“去粗取精”,是在学会包容之后智者的选择,这是一种进步的手段。

文明文化的发展,自然是人类的努力,但是想要进步,要求发展往往一些先进的思考,在我们接受了之后,该做的就是去筛选,更甚者就是去吸取,去吸收。

古代中国先进的四大发明,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他们是接纳,并双手拿着交给了欧洲人,而欧洲人从阿拉伯人手中接过它们并把它们融入在了自己的文化中,才有了“新航路的开辟”。

学会吸收才是进步的开始,
如今英语的使用已可说是百分百,我们的成长正是充斥着英语歌曲。

电影,这才是一种文化的吸收。

反之,日本的漫画,动画进入中国后只给大部分青少年留下迷恋游戏,电视的结果,这又是否该值得我们仔细思索。

故而,最终最值得我们审视自己,审视文化的是:如何培养自己一种真正的审美能力。

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的地球,必然会仍然充满各式各样的文化。

我们在面对如今文化生活的同时,该学会的是一种真正的审美能力,审视文化,审视生活。

这才是我们该抱有的态度。

我们青少年是社会的新血液,我们应当走近经典,在成长过程中,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