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学案 2.4《柳永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2.4.1《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时间
年月日⒈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望海潮柳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了解作者及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⒉掌握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⒈反复吟读直至背诵,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
⒉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⒈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⒉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⒋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一下“情歌王子”──柳永的另一种情怀。
四、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提问:这首诗歌写的是杭州,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柳永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柳永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柳永的生平和词作风格,掌握《望海潮》和《雨霖铃》的词牌名、写作背景、内容和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诗词朗诵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柳永词作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理解其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望海潮》和《雨霖铃》的词牌名、写作背景、内容和意境,理解柳永的词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柳永在词作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思想内涵,掌握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望海潮》和《雨霖铃》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介绍柳永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2.背景介绍:分别介绍《望海潮》和《雨霖铃》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词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
3.文本阅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望海潮》和《雨霖铃》的文本内容,尝试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内容和意境。
4.意象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望海潮》中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和《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意象,引导学生理解柳永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5.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柳永词作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角色扮演、讨论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柳永词作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柳永的词作进行赏析,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其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4 《柳永词两首》学案教师用

《柳永词两首》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背诵这两首词。
三、德育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2、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有助学生深入词中境界。
第一课时《望海潮》一、常识积累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4、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二、合作探究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参看创新设计:①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②从地理位置上;从历史传统上;从自然景观上;从市井面貌上;从百姓生活上。
③抒发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4.柳永词两首如何从散落的井水\打捞这些词曲\和红牙拍板的倩影\光滑的井拦\围住了一个飘逝的花园\你蜜蜂般点飞\是王子又是仆人\且终身沉溺于\这权杖之外的旅\一曲曲词牌如界碑\圈划着诗国的疆域\而渐宽的衣带开始浮动\你最终消瘦成\伊人们的呼吸——十四行《柳永》■柳永其人柳永,表字耆卿,别名三变,号柳屯田。
《宋史》没有柳永传。
初名三变,崇安人。
景佑元年(1034)进士。
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
遂传禁中。
仁宗颇好其词,每对宴,必使侍从歌之再三,三变闻之,作宫词号“醉蓬莱”,因内宫达后宫,且求其助。
仁宗闻而觉之,自是不复歌其词矣。
尝有《鹤冲天》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三变由此自称“奉旨填词”。
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
历馀杭令,盐场大使。
永亦善为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
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言其传之广也。
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
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柳耆卿风流俊迈,闻于一时。
既死,葬于枣阳县花山。
远近之人,每遇清明,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
”徐度尝记柳事云:“耆卿以歌词显名于仁宗朝,官为屯田员外郎,故世号柳屯田。
其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柳氏之作,殆不复称于文士之口,然流俗好之自若也。
刘季高侍郎,宣和间,尝饭于相国寺之智海院,因谈歌词,力诋柳氏,旁若无人者。
有老宦者闻之,默然而起,徐取纸笔,跪于季高之前,请曰:‘子以柳词为不佳者,盍自为一篇示我乎?’刘默然无以应。
”柳作《乐章集》,有毛氏汲古阁《宋六十家词》本,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本,朱氏《彊村丛书》本。
朱本晚出,最善。
(辑自/ciren/liuyong.html)关于“三变”的解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1)

4.柳永词两首如何从散落的井水\打捞这些词曲\和红牙拍板的倩影\光滑的井拦\围住了一个飘逝的花园\你蜜蜂般点飞\是王子又是仆人\且终身沉溺于\这权杖之外的旅\一曲曲词牌如界碑\圈划着诗国的疆域\而渐宽的衣带开始浮动\你最终消瘦成\伊人们的呼吸——十四行《柳永》■柳永其人柳永,表字耆卿,别名三变,号柳屯田。
《宋史》没有柳永传。
初名三变,崇安人。
景佑元年(1034)进士。
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
遂传禁中。
仁宗颇好其词,每对宴,必使侍从歌之再三,三变闻之,作宫词号“醉蓬莱”,因内宫达后宫,且求其助。
仁宗闻而觉之,自是不复歌其词矣。
尝有《鹤冲天》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三变由此自称“奉旨填词”。
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
历馀杭令,盐场大使。
永亦善为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
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言其传之广也。
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
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柳耆卿风流俊迈,闻于一时。
既死,葬于枣阳县花山。
远近之人,每遇清明,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
”徐度尝记柳事云:“耆卿以歌词显名于仁宗朝,官为屯田员外郎,故世号柳屯田。
其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柳氏之作,殆不复称于文士之口,然流俗好之自若也。
刘季高侍郎,宣和间,尝饭于相国寺之智海院,因谈歌词,力诋柳氏,旁若无人者。
有老宦者闻之,默然而起,徐取纸笔,跪于季高之前,请曰:‘子以柳词为不佳者,盍自为一篇示我乎?’刘默然无以应。
”柳作《乐章集》,有毛氏汲古阁《宋六十家词》本,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本,朱氏《彊村丛书》本。
朱本晚出,最善。
(辑自/ciren/liuyong.html)关于“三变”的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四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学案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学案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词作以铺叙见长。
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
过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答的欢愉场景。
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是平铺直叙,很见裁减功力。
这是一篇投赠之作。
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
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平、献宠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
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一,用哀景写悲情。
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
其二,以无情衬有情。
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
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
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
“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二、学法指导1.知人论世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谒见此时正好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他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以求得引荐。
人教版高中(必修四) 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 《柳永词两首》 学案

《望海潮》《雨霖铃》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重点】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意境,情感。
【学习方法】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模块一:课前预习相关知识1、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关于《望海潮》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一.宋词唐诗宋词,中国古代文学最绚丽的两朵奇葩,古典文学的代称。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原为按曲唱歌的民间小调,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馀。
早在盛唐以前词就产生了,唐代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都写过优秀的词篇。
张志和的《渔歌子》不仅在国内影响极大还流传到了日本。
五代时期的南唐词派以李后主成就最高。
宋代是词的全盛期。
北宋初年以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等为代表。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婉约词派”由此形成。
而后苏轼开创“豪放派”,北宋词坛发展到鼎盛。
当时著名的词人还有王安石、黄庭坚、秦观、李清照等,名家迭出,百花争妍。
到了半壁山河的南宋,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词坛的繁花却并未凋零,在爱国主义的沃壤上,开的更鲜艳。
代表词人是陆游和辛弃疾。
据《全宋词》所载,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一万九千九百余首,词人一千三百三十一人,由此两宋词坛的繁华可见一斑。
二.风流才子,白衣卿相——柳永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北宋词人,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亦被称作“柳屯田”。
与长兄三复,次兄三接,皆为进士,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
柳词多收入《乐章集》。
古人中有因一言拜相的,又有以一篇赋遇主上垂青的,但唐有孟浩然只为错念了八句诗失了君王之意,宋有柳永因为几句词误了功名,终身坎坷,难道真的是“从来贵贱命中招”吗?柳永年轻时到汴京应试,为人狂放不羁,又自恃才华高绝,不屑逢迎达官贵人,当然那些人也不待见柳永。
他常出入歌楼舞馆,加之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
柳永应科举却屡试不第。
我不求人富贵,人需求我文章。
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
柳永才名传遍京师,吏部向仁宗举荐他,却有人拿出这首《西江月》弹劾他,仁宗果然不悦,于是,一句“且去填词”断了柳永的仕途之路,柳永倒也看得开,将名字改为柳三变,凡作新词,落款处皆提“奉旨填词”四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望海潮》【知识链接】词是诗歌的一种。
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故名“长短句”,又都合乐歌唱,又叫“曲子词”,还有诗余、乐府等别称。
词按风格大致可分为两派,一为婉约,二为豪放。
明张蜒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本课两首词均属婉约派作品。
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目睹都市繁华,熟悉偎红倚翠生活,颇多描绘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也有一定现实意义。
精通音律,善以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他是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
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
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二、解题1.《望海潮》:《望海潮》词调,首见于柳永集中。
词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调名当是以钱塘作为观潮胜地取意。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
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说金主亮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艺术感染力甚强。
2.《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难漫志》卷五《雨霖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乃别京都恋人之词,当是出为屯田员外郎时所作。
一、常识积累(一)注音参差()堤沙()珠玑()罗绮()叠巘()箫鼓()千骑()凝噎()暮霭()(二)一次多义将异日图将好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无言以对对症下药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三)基础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盛行于,并在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等。
(词的段落叫: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4、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二、合作探究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2、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你能不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文字将它描绘出来?(开放性答案)三、拓展阅读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是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白居易《忆江南》第二课时《雨霖铃》1、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怎样体现“虚实相济”的特点?2、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3、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5、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6、这首词的上、下片是怎样巧妙过渡的?7、统观全词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8、赏析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拓展阅读(选做)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一、常识积累(二)一词多义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扶持\ 带兵的人、将领\ 带、带领对面对着\ 回答\ 对待\ 对付(三)基础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4、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二、合作探究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参看创新设计:①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②从地理位置上;从历史传统上;从自然景观上;从市井面貌上;从百姓生活上。
③抒发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②巧用点染。
“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染”: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3、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你能不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文字将它描绘出来?(开放性答案)三、拓展阅读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是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白居易《忆江南》2、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二课时《雨霖铃》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2、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参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参考: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3、统观全词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参考:①直接抒情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间接抒情(写景)相结合。
②情景交融。
上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寒蝉长亭骤雨—环境悲凉执手相看无语凝噎—难分难舍千里烟波楚天辽阔—惆怅伤感(融情入景)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伤离别清秋冷落—愁意浓浓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伤情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惨不成欢(以情带景)③虚实结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4、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