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结构变形分析及监测(51-55)
变形监测要点

在建筑变形测量中应重视的问题一、在基坑监测前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明确监测任务和监测内容并判明基坑监测类别和等级;2、根据监测任务和内容,进行现场实地勘察;3、收集全有关的基本资料(例如:支护方案,支护类型,各类平面图,所需高程,坐标系统,各类管线资料等);4、根据监测的任务和内容,制定合理可行的监测方案(方案要符合规范要求,监测内容要全面;如:土钉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维护结构深层土体位移和沉降,周围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市政设施的沉降和位移、倾斜,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等);5、在基坑监测任务中,要找出重点观测对象和薄弱环境,以便合理的分配技术服务。
6、在观测前,必须对基坑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例如,对建筑物沉降、裂缝等异常情况的调查,并做好拍照、录像,建立好测前档案,以便后用。
二、在埋设基点、观测点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1、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埋放基点。
2、基点的埋设应尽量按照规范或方案标注的方法埋设(有条件化),基点埋设不好会造成观测值的可意性或观测点的反弹等。
3、无论是沉降还是位移观测点的埋设,埋深不宜过浅,钢筋不宜太细,应在20~25φ为宜。
4、杜绝用膨胀螺丝和水泥钉。
5、沉降、位移、倾斜观测点埋设,钢筋也不宜过细,应在14~20φ为宜。
6、无论沉降、位移、倾斜观测点埋设都应准确选择反映变形明显的位置埋设,并固定好其位置。
7、埋设观测点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通视良好并利于观测的位置埋设。
三、在沉降观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单一水准线路分:单支水准线路、复合水准线路和闭合水准线路三种。
2、无论在进行哪种线路的观测,必须按照规范严格操作,特别是观测员要固定,前后距离尽量保持相等。
3、工程负责人和记录员必须要熟悉各限差的规定,特别要熟悉各等级的闭合差和中误差的规定。
4、在水准网观测中,主水准线路设有满足相应等级、规范所规定的限差时,不应进行符合水准或次等级水准线路的水准观测(记录员应现场计算、评估闭合差和中误差的精度。
变形监测有哪些内容

变形监测有哪些内容变形监测是指对物体形态、结构、位置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在工程领域中,变形监测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桥梁、隧道、坝体、地铁、高架线路等工程结构的安全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结构变形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结构变形的情况,为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重要的依据。
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变形监测的基本原理。
变形监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对结构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结构的变形情况。
常用的监测手段包括全站仪、GPS、倾角仪、位移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结构的位移、倾斜、变形等情况,为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 变形监测的应用范围。
变形监测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桥梁、隧道、坝体等工程结构的安全监测和评估。
在建筑物中,可以通过变形监测技术对建筑物的沉降、裂缝、变形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结构的变形情况,为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桥梁、隧道、坝体等工程结构中,变形监测可以对结构的位移、倾斜、裂缝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工程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3. 变形监测的优势。
变形监测具有实时性强、监测范围广、监测精度高等优势。
通过变形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结构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结构的安全隐患,为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同时,变形监测技术可以对结构的变形情况进行全面、精准的监测,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变形监测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形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未来,变形监测技术将更加注重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提高监测手段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工程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同时,变形监测技术将更加注重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为工程结构的安全评估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5. 结语。
变形监测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监测手段,对工程结构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结构变形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结构的变形情况,为工程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变形监测课后总结

变形监测课后总结引言变形监测是在工程施工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技术之一。
通过对结构物变形情况的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总结变形监测课程内容,并对课后学习感悟进行总结。
课程内容回顾在变形监测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1. 变形监测的意义变形监测在工程施工和运营期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结构物的实际变形情况,比如沉降、位移、挠度等。
只有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我们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变形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在变形监测中,我们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获取数据。
其中包括传统的测量法,如全站仪、水准仪等,以及电子测量仪器和传感器等现代技术。
通过这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精确测量和记录结构物的变形情况。
3. 数据处理和分析获取到的变形监测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得出准确的结论。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如MATLAB、SQL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构物的变形特征,发现异常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学习感悟与体会通过参与变形监测课程的学习,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获得了以下几点收获和体会。
1. 重视变形监测的重要性在工程施工中,变形监测往往被忽视,人们更关注材料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问题。
然而,变形监测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只有保持对结构物变形情况的监测和关注,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2. 掌握变形监测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在课程中,我学到了多种变形监测方法和技术,并掌握了它们的应用。
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测量和记录结构物的变形情况。
掌握这些技能,有助于提高我们在工程实践中的能力和竞争力。
3.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重要性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结构物的变形特征,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变形测量报告模板

变形测量报告模板1. 引言变形测量是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用于评估结构物的形变情况。
本报告旨在记录对XXX结构进行的变形测量,并分析数据结果。
本次变形测量的目的是评估结构在重大荷载下的变形情况,以确定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测量设备和方法2.1 测量设备本次变形测量使用以下设备和仪器:•XXX变形测量仪器•XXX传感器•XXX数据采集仪2.2 测量方法采用以下测量方法对结构进行变形测量:1.安装测量仪器和传感器:根据结构特点和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测量仪器和传感器。
2.数据采集:使用数据采集仪记录变形数据,并确保采样频率符合要求。
3.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去除异常值和噪声,并进行校正。
4.数据分析:将校正后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变形值和形变量。
3. 测量结果经过对结构进行变形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测量结果:位置变形值(mm)形变量(%)Point A 10 1.5Point B 15 2.7Point C 8 1.24. 结果分析根据测量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重大荷载下,结构的变形值在合理范围内,未出现异常变形情况。
2.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存在一定的形变量,但仍满足设计要求。
5. 结论本次变形测量结果表明,XXX结构在重大荷载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变形值和形变量均在合理范围内,未发现结构的异常变形情况。
建议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定期进行变形测量,并对变形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
6. 参考文献1.XXX标准,XXX版本,发布年份。
2.XXX论文,作者,发表年份。
注意:本报告仅针对根据实际情况编写,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
以上是变形测量报告模板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以满足具体需求。
矿用提升机天轮轮体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

引言随着国家对煤矿资源的不断开采,越来越多的煤矿设备被应用到煤矿开采中。
矿用提升机则是煤矿开采中的重要提升设备。
但由于煤矿开采环境的恶劣性,加上提升机经常处于超负荷提升作业,钢丝绳与天轮系统之间的润滑性也无法实时得到保障,人员在开采中未对提升机及天轮系统进行定时维护保养等,导致提升机作业时经常出现钢丝绳局部断裂、天轮磨损严重、电机发热、轴承损坏等故障现象,提升机一旦出现故障,则需对其进行停机维修,这对煤矿的现场开采构成了严重损失[1]。
其中,有效保证天轮的结构强度,不断对其进行结构优化改进设计,提高其结构使用寿命,是保证提升机高效运行的关键。
为此,以JKMD 型矿用提升机为对象,开展天轮的结构性能研究。
1天轮系统组成分析矿用提升机作为煤矿生产中的关键设备,其结构类型相对较多,但内部结构基本相同。
以JKMD 型矿用提升机为对象,其结构主要由天轮系统、制动系统、操纵系统、车槽装置等组成,其中,天轮系统包括了主导向轮、天轮、尾绳、平衡锤等,天轮系统是提升机实现货物提升的关键系统,天轮系统中的天轮组件则是通过多个天轮的相互并联进行连接,而天轮的结构主要由轮毂、轮辐、钢板等组成[2],天轮实物如图1所示。
天轮系统作业时,首先通过电动机带动主导轮旋转,钢丝绳在主导轮的旋转作用下,带动另一端的提升载荷进行向上或向下运动,此时天轮则承受着来自钢丝绳及提升载荷的较大重力和摩擦力作用,天轮长时间的运动,将会造成整体结构出现结构变形、磨损严重、中部轴孔损坏等故障失效现象[3]。
天轮系统的露天作业环境,加上频繁的启停、制动等操作,加大了整套系统及天轮的损坏概率。
同时,由于天轮系统存在高空作业,其系统中天轮及主导向轮的自身的结构重量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天轮系统的作业效率及使用寿命[4]。
因此,采用最经济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天轮的结构组成及重量进行性能分析和轻量化研究,提高天轮的总体性能,成为提高提升机作业效率的关键。
2天轮模型建立为进一步掌握天轮的结构性能,结合JKMD 型矿用提升机中天轮的结构特点,采Solidworks 软件,对天轮进行了三维模型建立。
变形监测资料要点

变形监测完整版资料1、变形监测定义是指对被监测的对象或物体进行测量以确定其空间位置及内部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2、变形监测的目的1)分析和评价建筑物的安全状态2)验证设计参数3)反馈设计施工质量4)研究正常的变形规律和预报变形的方法3、变形监测的意义对于机械技术设备,则保证设备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为改善产品质量和新产品的设计提供技术数据;对于滑坡,通过监测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进一步研究引起滑坡的成因,预报大的滑坡灾害;通过对矿山由于矿藏开挖所引起的实际变形观测,可以采用控制开挖量和加固等方法, 避免危险性变形的发生,同时可以改变变形预报模型;在地壳构造运动监测方面,主要是大地测量学的任务,但对于近期地壳垂直和水平运动以及断裂带的应力积聚等地球动力学现象、大型特种精密工程以及铁路工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4、变形监测的特点1)周期性重复观测2)精度要求高3)多种观测技术的综合应用4)监测网着重于研究电位的变化5、为了最大限度地测量出建筑物的变形特征数据,减少测量仪器、外界条件等引起的系统性误差影响,每次观测时,测量的人员、仪器、作业条件等都应相对固定。
例如,在进行沉降观测时,要求在规定的日期,按照设计线路和精度进行观测,水准网形原则上不准改变,测量仪器一般也不准更改,对于某些测量要求较高的情况,测站的位置也应基本固定。
6、建筑物变形的一般分类在通常情况下,变形可分为静态变形和动态变形两大类。
静态变形主要指变形体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形,这种变形一般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发觉。
动态变形主要指变形体在外界荷载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这种变形的大小和速度与荷载密切相关,在通常情况下,荷载的作用将使变形即刻发生。
7、按变形特征分类变形可分为变形体自身的形变和变形体的刚体位移。
1)自身变形,伸缩,错动,弯曲扭转。
2)钢体的位移,整体平移,转动,升降,倾斜。
8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现场巡视;位移监测;渗流监测;应力监测等。
单自由度体系地震残余变形分析及计算[精品资料]
![单自由度体系地震残余变形分析及计算[精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3a97c4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7.png)
单自由度体系地震残余变形分析及计算-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地震残余变形是结构可修复能力的重要指标,准确分析结构的残余变形对于震后结构性能的评估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对不同单自由度(SDOF)体系的弹塑性地震响应的统计分析,研究了不同参数对地震残余变形的影响,其中滞回特性、屈服后刚度、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以及最大弹塑性变形对残余变形的影响较大;同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分别适用于弹塑性Kinematic滞回模型和Takeda滞回模型的残余变形简化计算方法。
该方法是以先获得结构的最大弹塑性变形为基础的,能与传统的确定结构最大变形性能的抗震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较好地结合。
最后,以一钢筋混凝土单柱桥墩为例,详细阐述了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单自由度体系结构的地震残余变形计算及震后结构性能评估的过程,分析表明基于Takeda模型的结构残余变形的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关键词:残余变形;最大弹塑性变形;滞回特性;屈服后刚度;地面峰值加速度TU375.3文献标志码:A1674-4764(2013)03-0032-10Post-earthquake Residual Deformation Prediction of SDOF SystemZhang Qin1, Zhu Jichao2, Gong Jinxin1(1.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Liaoning, P. R. China;2.School of CivilSafety Engineering,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Dalian 116028, Liaoning, P. R. China)Abstract: Accurately predicting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RC) structures after an earthquak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ost-earthquake structur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control. To study the residual de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seismic time-history responses of single degree-of-freedom (SDOF) systems with different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implified models for estimating the likely residual deformations of struc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keda and Kinematic hysteretic models were proposed respectively, and the residual deformation was found to be sensitive to hysteretic characteristics,stiffness ratio of structures,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as well as maximum elasto-plastic deformation. A case study for RC single-column bridge pier was provided to illustrate the process of residual deformation calculation and post-earthquak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y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s. Calc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sidual deformation of the single-column pier characterized by the Takeda model often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columns characterized by the Kinematic model.Key words:residual deformation; maximum elasto-plastic deformation; hysteretic characteristics; stiffness after yielding;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经历强震作用后会产生一定的残余变形(即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残余变形的大小反映了结构损伤的程度,同时也是震后结构可修复能力的重要指标[1-2]。
结构计算分析 全文免费在线看-免费阅读

5.3 计算简图处理
5.3. 1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计算时宜对结构进行力学上的简化处理 , 使其既能反映结构的受力性能 ,又适应于所选用的计算分析软件的 力学模型。
5.3.2 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 ,应考虑相邻层竖向构件的偏心影 响 。楼面梁与竖向构件的偏心以及上下层竖向构件之间的偏心应按 实际情况考虑并宜计入整体计算 。当结构整体计算未考虑上述偏心 时 ,应采用柱、墙端附加弯矩的方法予以近似考虑。 5.3.3 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 ,密肋板楼盖宜按实际情况进行计 算 。当不能按实际情况计算时,可按等刚度原则对密肋梁进行适当 简化后再行计算。
5 . 1 . 15 对多塔楼结构 , 宜按整体模型和各塔楼分开的模型分别计 并采用较不利的结果进行结构设计 。 当塔楼周边的裙楼超过两跨时 分塔楼模型宜至少附带两跨的裙楼结构。
【说明】
本条为新增内容 ,增加了分塔楼模型计算要求 。多塔楼结构振 动形态复杂 ,整体模型计算有时不容易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辅以分 塔楼模型计算分析 ,取二者的不利结果进行设计较为妥当。
【说明】
随着结构分析软件技术的进步 , 已经可以实现在整体模型中直 接考虑型钢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构件 , 因此取消了将型钢混凝土和 钢管混凝土构件等效为混凝土构件进行计算的规定。
5. 1. 12 体型复杂、结构布置复杂以及B 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 ,应采 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 5. 1. 13 抗震设计时 ,B 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混合结构和本规程 第10 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 , 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5. 1. 16 对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 ,宜按应力分析的结果校核配筋设计 5. 1. 17 对结构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 ,应进行分析判断 ,确认其合理 有效后方可作为工程设计的依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结构变形分析及监测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结构自重、风荷载、日照温差、混凝土徐变和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均可能导致主体结构在竣工时刻的结构位形超过设计位形的容差要求。
为了控制结构竣工时建筑物各参数符合设计要求,对工程结构全过程的数字模拟变形分析及施工预调值的实施,包括对主体结构的沉降及位移监测,是本工程结构施工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变形分析监测工作主要内容:模拟分析→深化设计、变形预调→现场实施、监测→数据对比→数据修正调整→总结提炼、形成最终成果。
6.1 内外筒结构施工变形模拟分析本工程核心筒和巨柱框筒,均有较大的水平抗侧刚度,水平方向的变形对施工影响较小。
但核心筒为劲型混凝土结构,受其收缩徐变的影响,内外筒之间将形成不均匀变形差。
因此,内外筒竖向变形差值,将是本工程关注重点。
包括:核心筒竖向变形,外框筒竖向变形,内外筒的竖向变形差和施工预调值。
以上内容均需按照施工进度和步骤,进行结构变形模拟分析。
6.1.1建立模型以截面等效、抗弯刚度等效、密度等效、龄期调整有效模量理论为基础,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和施工工艺,建立钢结构模型、主塔楼混凝土结构模型、徐变模型(欧洲混凝土协会、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提出的徐变预测模型),对施工过程进行全过程模拟,确定最终模型。
对结构施工全过程模拟通过ANSYS中的生死单元来实现,具体模拟步骤为:(1)基于设计态一次性建立结构整体有限元模型。
(2)一次性杀死模型所有单元,使结构处于施工前的初始“零”状态。
(3)根据实际进度,依次激活相应阶段的单元,定义相应的等效弹性模量,根据等效弹性模量的定义组合结构相应的折算面积和惯性矩,定义结构的密度保证结构自重不发生变化,施加相应的施工荷载,实现施工全过程的跟踪模拟。
6.1.2结构施工期性态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编写程序,考虑施工各阶段特点、进度和时间效应,对施工全过程跟踪模拟,计算施工全过程中考虑混凝土徐变效应、施工荷载、施工找平、施工工序的结构变形状况以及各阶段结构应力水平,给出外框架和核心筒各自在施工各阶段的各层位移、层间压缩量及两者内外变形与应力状况;同时考虑内外筒不均匀沉降的变形计算,比较得到内外筒不均匀沉降对结构变形和应力计算的影响;过程中拟与设计院紧密沟通联系,分析对比模拟和监测数据,从而分析得出相关规律,为施工预调值实施,保证大楼最终变形符合设计要求,同时也为工程变形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6.2 巨柱压缩和吊杆支撑梁竖向变形的设计估算配合外侧幕墙支撑体系为吊杆加曲梁的形式,吊杆着力楼层为设备、避难层,为保证幕墙安装完成的符合性,根据设计要求,拟对吊杆伸长、巨柱压缩变形以及吊杆吊点处梁端竖向相对变形进行补偿。
6.2.1 施工前设计估算的配合为了便于计算巨柱的缩短量和吊杆支撑梁端竖向相对变形及吊杆伸长量,在结构开始施工之前,总承包将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及时向设计单位提供以下信息,以便对施工预调值作出调整。
6.3 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为了配合设计单位更好的使用实测数据来校核估算结果,过程中,拟对外框筒巨柱压缩变形以及设备、避难层的吊杆支撑梁端部相对竖向位移进行监测。
6.3.1变形监测的重点难点分析6.3.2 参考楼层位移变形测量在地面层以上被监测的楼层称为参考层,结合本工程结构的实际情况,参考层的布置为塔楼的首层及各区休闲层(共8个),同时在各区内,沿建筑高度每4层设置1加密层。
参考楼层位移监测点,均需监测三向位移(即X、Y、Z坐标)变化情况,外框筒巨柱测点在允许的情况下(外部控制点在有效距离内),用全站仪从建筑物外部直接监测。
内筒及不在外部一次视线监测范围内的监测点通过从建筑内部引测的方法进行测量,在各参考楼层先传递高程和平面坐标,复位按钮/电源开关然后在参考层内进行水准测量和平面测量。
6.3.2.1 监测点布置监测点布置在参考楼层的核心筒侧面及外框筒巨柱上,参考楼层测点布置见右图。
6.3.2.2 核心筒内高程传递方法用水准仪和铟钢卷尺进行各参考楼层间的高程传递,将高程引测到各参考楼层后,在参考楼层内对各测点进行水准测量,见下左图。
6.3.2.3 外框点直接测量法当条件许可时(基坑外监测点有效的测控距离内),对外框柱测点优先采用全站仪测量法,将全站仪架设在测站上,按极坐标法进行测量,见上右图。
6.3.2.4平面位移引测法利用天顶仪通过激光投点法将基础底板(或F1层上)工作基点向上投测,见下图,得到参考楼层内的若干投点,再利用这些投点为临时基点,用全站仪测量各监测点的三维坐标。
平面基准点用天顶准直仪进行竖向传递,底层工作基点经由天顶仪投射到各楼层上,在参考楼层上设固定位置的接收板,根据前后两次接收板上记录的坐标差,即可反映出两次测量之间监测楼层的平面平动位移。
通常天顶仪的激光照准距离宜控制80m高度范围内,否则投影到光靶上的光斑会偏大导致测量读数精度的降低,因此,沿高度方向,分成9个测试段(每各区即为一个测控段)。
6.3.3 温湿度测试工程施工周期长,季节温差引起的结构变形对变形监测结果的影响不容忽视,需对施工期间环境温度进行监测,以对变形监测结果进行合理的判识,每次进行变形测量时须同时测记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湿度测量时,将温湿度计静置于测试区域附近楼面上无阳光直射处5-10min后读数,其中基础底板区域选择3点,上部结构楼层可选2-3个参考楼层,每个楼层测2点。
6.3.4 巨柱压缩变形监测(1)监测点布置按参考层巨柱监测点布。
(2)监测方法在施工过程中,随着上部结构荷载逐渐增加,跟进监测各层巨柱的竖向压缩变形情况。
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在巨柱外表面安装收敛计,见上图,可以精确地监测巨柱轴向长度变化,作为竖向位移监测的校核依据。
监测方法按“参考楼层变形监测”中竖向位移监测方法相同。
对主体结构的轴向压缩变形以及长期收缩徐变引起的变形,通过监测第一层伸臂桁架层以下的核心筒的轴向变形和巨柱的轴向变形进行评估,经过典型的楼层结构安装和荷载的不断增加和混凝土龄期的增长,获得不同应力水平和混凝土龄期下构件轴向变形特征,预测结构的竖向变形发展趋势,为施工图设计单位提供依据。
6.3.5吊杆支撑梁的端部相对竖向变形监测(1)监测点布置吊杆的着力楼层为每个区的设备、避险层,现场根据幕墙吊杆的位置,在吊杆支撑梁的端部布置监测点,具体位置见右图(2)监测方法在幕墙安装时,监测梁端部的竖向位移情况,并结合该区巨柱的整体压缩变形,计算吊杆支撑梁端部的相对竖向位移,各监测点的监测方法,与参考楼层变形监测方法相同。
6.4工程整体沉降与位移监测11.612.411.610.7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要求,建筑变形测量等级按一级进行,测量精度指标为: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15mm;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1.0mm。
通过监测基础底板和参考楼层上各监测点的变形,获得各点变形随工程进度的变化规律,并将变形监测结果与施工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完整的信息反馈机制,实现安全预警和变形预报,作为后续结构施工测量定位或构件加工预调的依据,直至主体结构完成,保证主体结构的垂直度和平面位形准确。
在基础底板变形监测过程中,通过对沉降后浇带两侧观测点的差异沉降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可以为施工图设计单位提供数据,用以确定塔楼与裙房之间施工后浇带封闭的恰当时间,以便为后续的机电及装饰工程尽快插入施工提供工作面和技术依据。
6.4.1 变形监测控制网在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建立上,充分结合地下室结构前标段已有的施工测量控制网点,根据地上结构施工定位测量及沉降、位移监测需要,建立、完善上部结构测量控制网和变形测量控制网,并与地下室结构承建商实现数据共享。
6.4.1.1基准控制网组建基准控制网分为平面基准控制网和高程基准点,按要求与上海市城市坐标和高程系统联测。
基准控制网按其桩点工作状态分为:永久性基准点、半永久性工作基点、临时工作基点。
(1)现场半永久性工作基点根据场外永久性基准点和场内由地下室结构承建商引入的半永久性工作基点的布局,结合地上结构施工需要适当增加,以便组建有效的平面基准控制网和高程基准点。
半永久性平面工作基点和高程工作基点均不少于3个,根据现场工程施工特点和变形监测需要增设工作基点。
现场半永久性平面工作基准点均建立观测墩,配备强制对中装置,工作基点和基准点组成闭合导线网。
高程测量工作基点采用埋浅埋钢管水准标石。
(2)楼层内临时工作基点的具体平面位置和楼层需要结合地下室结构承建商已有的工作基点具体分布情况,进行适当布置。
现场拟在裙楼布置6个工作基点,塔楼布置4个工作基点,具体位置详见右图。
楼层内的临时工作基点可布置在B5层或者F1层楼板上,现场视具体情况而定。
6.4.1.2 监测控制网的定期维护校核当永久性、半永久性平面基准点和高程基准点(根据需要增加的基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对基础导线网和水准网进行两次观测,取两次观测的平均值作为起算数据。
测量基准点和控制网在工程初期每次测量时均进行校测,在三个月后若基准点高程和坐标均处于稳定状态,则每三个月复核一次。
6.4.2 基础底板的变形监测基础底板变形主要测量各监测点的竖向位移即沉降或隆起,同时考虑混凝土收缩、温差变形和徐变的影响,并对部分测点监测其水平位移情况。
静力水准点设置见下图。
基础底板的沉降会影响整个结构的变形,在监测时,除按一级几何水准测量沉降外,尚对部分关键点位采用静力水准进行测量。
静力水准用于对基础筏板沉降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同时对几何水准测量结果进行校核,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6.4.2.1 监测点布置基础底板变形监测点布置见下图(左)。
基础底板变形监测点共52个测点,其中24个测点需进行平面位移及高程变化测量,另28个测点仅测量高程变化,静力水准测点布置见下图(右),共16个测点。
6.4.2.2 基础底板变形几何测量方法(1)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基础底板各观测点的竖向位移。
由于测点数量多,选用精密电子水准仪按一级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工作基点由基坑外的基准点引测,见上右图。
(2)利用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角边法等测量方法确定各测点的平面位移值。
(3)沉降观测点采用埋入式标志,通常位于选定柱、墙的侧面,离基础底板地面约500mm高的位置;基础底板平面位移测点用棱镜观测,见右图。
6.4.2.3 基础底板沉降静力水准测量方法静力水准仪(见右图)是用于测量多点相对沉降的系统。
在使用中,一系列的传感器容器均采用液管联接,每一容器的液位由一精密振弦式力传感器测出,该传感器内有一个自由悬重,一旦液位发生变化,悬重的悬浮力即被传感器感应,精确测出小至0.025mm的垂直变化。
静力水准仪进行沉降监测的测点布置,见“基础底板静力水准监测点平面布置图”,共布设16个测点,其中以S1为工作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