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

合集下载

泥塑: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

泥塑: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

泥塑: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 泥塑文化源远流长我国的泥塑艺术自新石器时代诞生起,就再没有间断过,在距今4 000~10 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古人开始将泥土塑造成“像”。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山东省大汶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等地区,散落着不少用泥巴捏成的文物,如陶猪、陶羊、陶鱼和陶人面等,高度在10厘米左右,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是中国泥塑的先驱之作。

据考证,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距今约7 000年,可以认为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在原始社会,古人还会根据功用不同对泥器进行分类,如盛器、炊器和煮器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泥塑艺术在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汉代时泥塑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这也与当时的厚葬之风有一定关系。

当时兴起的墓葬形式,有砖室墓和石室墓,内有丰厚的随葬品。

汉代人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随葬品的种类更是日益多样,泥塑作品是当中的重要部分。

大家所熟知的秦始皇兵马俑,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既体现了当时泥塑工匠的高超技艺,又反映了秦朝的军事面貌。

制作兵马俑先是用泥塑成“俑大型”,即粗胎或初胎,然后在“俑大型”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复泥并加以修饰和细部刻画,接着将单独制作的头、手和躯干组装套合在一起,便完成了一座陶俑的雏形。

最后一步是将阴干的“俑大型”放进窑内焙烧,焙烧的温度约为1 000 ℃。

俑烧成出窑后,再进行绘彩,一座完整的兵马俑便完成了。

泥土,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滋养万物的根基,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更是赋予了泥土神奇的色彩。

巧手慧心的民间匠人更是把泥土演绎成了丰富多彩的泥塑艺术,它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原始魅力,历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发展,在人们的意识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历经岁月洗礼,泥塑艺术依然折射出先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汉墓中出土的随葬品陶狗兵马俑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泥塑文化的重大发展,泥塑风格也有所转变,从先秦时期的注重现实主义再到之后的注重形神兼备,这点可以从“千面不一、神态多样”的兵马俑上看出来。

浅谈中国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

浅谈中国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

浅谈中国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摘要: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之河生生不息地传承到今天,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其中人类最古老的元艺术品种之一——泥塑,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

它以简单,原始的材料“泥土”捏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记载了民俗生活,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绚丽世界,而且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空间,体现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

本文试图从泥塑的审美性、写意性去解读泥塑的魅力。

关键词:泥塑艺术写意审美魅力一、泥塑的审美性泥塑艺术是生活的文化,它存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较强的现实功能,但又超越现实成为审美艺术。

也就是说泥塑始终不脱离生活,只是以艺术的方式表达情感。

泥塑艺人对泥土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源于他们驾驭泥土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生活的直接需求,精神的审美需求。

例如,为了求子而到娘娘庙请回“白泥娃娃”寓意生个白白胖胖的孩子;为了护佑外孙健康成长,外婆在其孙子周岁时送“坐虎”,寓意孩子像老虎生龙活虎。

这些泥塑品,融入了艺人的生活理念,包含了艺人的生活元素和生命思考。

泥塑艺人往往采用或借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对生命和幸福的向往,均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泥塑造性来实现。

泥塑的直观性决定了泥塑艺术重在传情而非写形,重在写意而非在写实。

在泥塑的世界里,几乎所有的造型都浓缩或沉淀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种宗教或一种信仰最基本的意义。

泥塑艺术透露着生活情感表达与审美意识两方面。

长期以来,人们顺应自然,用泥土表达思想和情感,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泥塑艺术,而泥土是最具地方的文化传统,表现一方民众的生活和感情,也看出一方的泥土情况。

凤翔泥塑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

色彩非常鲜艳,对比强烈。

凤翔彩塑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

黑牛、卧虎、坐狮、虎头为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

浅谈中国民间雕塑艺术——以天津“泥人张”为例

浅谈中国民间雕塑艺术——以天津“泥人张”为例

天津的“泥人张”雕塑是一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发展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

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明山,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生动,颜色真实,效果传神。

无论是从艺术表现效果还是整体造型效果来看,天津“泥人张”雕塑艺术在技艺方面非常精湛,在人物造型方面非常传神、生动。

徐悲鸿先生非常认可天津“泥人张”,他认为天津“泥人张”摆脱了中国传统雕塑常使用的夸张和意象的造型方法,以活生生的人物原型作为表现对象,塑造的人物比例准确,解剖结构符合客观规律,肖像刻画传神、动人。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一些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渐渐被遗忘,甚至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

如,目前天津“泥人张”这种民间艺术的形态已经不多见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趋向多元化,人们的艺术消费方式也从传统的艺术形式转移到多媒体方向,特别是在全球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和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下,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如何保持自身的审美价值并积极创新,从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成了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首先,传统民间艺术要不断吸收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传统审美观念,在自身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规律中寻找突破的可能性,保持自身的艺术特色。

其次,在雕塑的对象上,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创作出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

民间艺术传承人应该主动创新,在艺术作品中加入更多的自我情感,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人物真实的面貌。

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在不失传统之本的基础上更加适应中国时代审美的需要。

通过研究天津“泥人张”雕塑,笔者发现天津“泥人张”作品和其他许多泥塑作品具有很多共同之处。

笔者将天津“泥人张”与其他泥塑作品对比发现,其他很多泥塑作品都受到天津“泥人张”的影响。

天津“泥人张”彩塑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其作品主要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井人人物,种类繁多,包含各行各业,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浅谈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

浅谈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

1前言民间艺术,起源于生活,呈现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特点,是人们在生活中对未来期许的一种寄托形式。

因此,几乎每一个泥塑造型都展示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生活的缩影。

民间泥塑起源于民间,对其制作方式以及制作手法,并没有观法的规定,这也是民间艺术简单、自然的魅力所在。

一切的创造都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对未来的寄托,在寄托情感的同时呈现出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识。

现如今的民间泥塑作品,以其粗犷的风格、简单的造型,散发着原始气息,吸引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

但是,当前很多民间泥塑手法逐渐消失,剖析民间泥塑魅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在泥塑世界中找到共鸣,推动民间泥塑的发展。

2民间泥塑的呈现形式民间泥塑,主要是以泥巴为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形式,制作形式比较简单,没有任何制约,可以根据人们自身的喜好进行创作。

首先,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想象力,制作一些具有想象力的作品来丰富日常生活。

其次,便是建立在神话作品上的艺术创作,将抽象的神话形象具体化,以满足人们内心的情感需求。

这些泥塑作品,完全依赖于制作人的想象力和灵活的双手,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也逐渐成为百姓纳福、辟邪的心灵寄托。

总之,民间泥塑的呈现形式简单,但是内容却是丰富多彩的,能够满足人们多层次的需求,这也是泥塑能够走进百姓生活,并绵延不绝的原因所在。

黄荣博(南安市荣博雕塑工艺厂,南安362300)几千年前诞生,从最初的玩具为主,出现在大量宗庙祭祀活动中。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开始登上艺术舞台,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民间艺术形式的代表之一。

泥塑,通过简单的制作形式,冠以民间艺术家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勾勒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凸显了民间艺术家在艺术审美的倾向。

本文主要从民间泥塑的呈现形式、民间泥塑色彩丰富以及民间泥塑的经济价值,来阐述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Ceramic Art陶瓷艺术3民间泥塑色彩丰富民间泥塑,在早期主要是泥巴为主所进行的造型创作,在色彩上比较单一。

泥塑教学实践活动感想(3篇)

泥塑教学实践活动感想(3篇)

第1篇在这次泥塑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受益匪浅。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泥塑作品,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对泥塑这门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践活动的感想。

一、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泥塑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实践活动中,我了解到泥塑的制作过程、技法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寓意。

例如,泥塑中的龙、凤、麒麟等图案,都代表着吉祥、平安的寓意。

这些图案在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都有所体现,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在实践活动中,我亲手制作了一个小泥塑作品。

从揉泥、塑形、晾干、上色等环节,我体验到了手工制作的乐趣。

虽然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成功地完成了作品。

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了,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手工制作的乐趣。

三、提高审美能力在泥塑制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表现对象。

这对我提高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践活动中,我学会了欣赏泥塑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品味。

我相信,这次实践活动对我今后的审美鉴赏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培养耐心和毅力泥塑制作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工作。

在实践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从揉泥到塑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持到底。

这种精神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增进团队协作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分成小组进行制作。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了作品。

这让我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传承民间艺术泥塑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在实践活动中,我深感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性。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泥塑,喜爱泥塑,为民间艺术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泥塑的认识和感想

对泥塑的认识和感想

对泥塑的认识和感想泥塑,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以其细腻的质感,生动的形象,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在我个人的观察和体验中,泥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其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想。

首先,泥塑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人们巧妙地运用泥土、水和其他辅助材料,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如人物、动物、花草等。

这些作品既栩栩如生,又富有创意和想象力。

泥塑艺术家们用双手捏塑、揉捏、刻画,将泥土打造成感人的艺术品,让人们对泥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欣赏泥塑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叹于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把泥土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形象,使之具备了特定的寓意和情感。

其次,泥塑是一种传承古代文化的载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泥塑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泥塑就是人们用来表达对神明、宗教信仰和人物故事的特殊手段。

例如,岭南泥塑是中国泥塑的一大流派,其作品中广泛涉及神话故事、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等元素。

通过制作和观赏泥塑,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了解和传承祖先的智慧和情感。

此外,泥塑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工具。

在我小时候,我曾经参加过一次泥塑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它的乐趣。

老师教导我们如何用泥土捏出各种形象,同时向我们介绍了这些形象所代表的含义。

在整个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增加了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泥塑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够通过亲身参与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味。

最后,泥塑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艺术。

制作一件精美的泥塑作品需要艺术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他们需要耐心斟酌每一个细节,精确捏塑每一处轮廓。

这个过程可能是枯燥乏味的,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最终才能呈现出一个完美而细腻的作品。

泥塑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展现了他们的毅力和专注力,这也是我对他们的一种敬佩和赞赏。

总之,通过对泥塑的认识和感想,我深深地被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吸引。

非遗泥塑讲座心得体会

非遗泥塑讲座心得体会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智慧结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泥塑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非遗泥塑的讲座,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泥塑艺术的魅力讲座中,主讲人详细介绍了泥塑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制作工艺以及传承现状。

泥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泥塑作品既有表现自然景观的,也有描绘民间生活的,还有展现神话传说的。

泥塑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首先,泥塑作品造型生动、形象逼真。

艺术家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人物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如陕西凤翔泥塑、天津泥人张等,都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其次,泥塑艺术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情。

许多泥塑作品都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日常生活,反映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再次,泥塑艺术在制作工艺上独具特色。

泥塑作品采用泥土、竹签、剪刀、刻刀等工具制作而成,经过塑形、晾干、上色、烧制等工序,最终形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这种传统工艺不仅考验着艺术家的技艺,也传承着我国古代的智慧。

二、泥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讲座中,主讲人强调了泥塑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许多传统艺术面临着传承困境。

泥塑艺术也不例外,面临着人才匮乏、市场萎缩等问题。

为了传承和发展泥塑艺术,主讲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泥塑艺术的普及教育。

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泥塑艺术,提高人们对泥塑艺术的认知度和欣赏水平。

2. 培养泥塑艺术人才。

鼓励年轻人学习泥塑技艺,传承泥塑艺术。

同时,加强对泥塑艺术家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 创新泥塑艺术形式。

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泥塑作品。

泥塑的心得体会社会实践

泥塑的心得体会社会实践

泥塑的心得体会社会实践泥塑的心得体会一、前言泥塑,又称陶塑、黏土塑像,是一种以黏土为主要材料,通过捏塑或塑件等方式制作的立体造型艺术品。

泥塑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

在进行社会实践中,我有幸参观了一家著名的泥塑工作室,亲身体验了泥塑的制作过程,并且与泥塑师傅进行了深入交流。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泥塑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泥塑在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二、泥塑工艺的发展与演变泥塑工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泥塑是用泥土塑造成神灵的形象,作为祭祀和宗教仪式中的虔诚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塑工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泥塑工艺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在社会实践中,我了解到,泥塑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料、混合、造型和烧制等几个重要步骤。

选料是为了保证泥塑材料的质量和特性,不同的泥塑作品需要不同的材料。

混合是将不同的材料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混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适应塑造的需求。

造型是泥塑制作的核心环节,需要师傅们熟练掌握捏塑和塑件等技术,将黏土塑造成想要的形象。

烧制是为了使泥塑作品更加坚固和耐久,需要将塑件放入窑中进行高温烧烤。

三、泥塑艺术的魅力泥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

首先,泥塑作品能够以立体的方式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欣赏性。

不同的泥塑作品有着不同的造型和形象,丰富的色彩和线条变化使得泥塑作品更加生动和逼真。

其次,泥塑艺术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反映出历史和民族的特点。

许多泥塑作品是以历史人物、传统节日和民间故事为题材,通过泥塑的形象表达出来,既具有审美效果,又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四、泥塑工艺的价值与意义泥塑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首先,泥塑艺术具有文化价值。

泥塑作为一种古老的工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摘要: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之河生生不息地传承到今天,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其中人类最古老的元艺术品种之一——泥塑,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

它以简单,原始的材料“泥土”捏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记载了民俗生活,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绚丽世界,而且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空间,体现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

本文试图从泥塑的审美性、写意性去解读泥塑的魅力。

关键词:泥塑艺术写意审美魅力
一、泥塑的审美性
泥塑艺术是生活的文化,它存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较强的现实功能,但又超越现实成为审美艺术。

也就是说泥塑始终不脱离生活,只是以艺术的方式表达情感。

泥塑艺人对泥土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源于他们驾驭泥土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生活的直接需求,精神的审美需求。

例如,为了求子而到娘娘庙请回“白泥娃娃”寓意生个白白胖胖的孩子;为了护佑外孙健康成长,外婆在其孙子周岁时送“坐虎”,寓意孩子像老虎生龙活虎。

这些泥塑品,融入了艺人的生活理念,包含了艺人的生活元素和生命思考。

泥塑艺人往往采用或借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对生命和幸福的向往,均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泥塑造性来实现。

泥塑的直观性决定了泥塑艺术重在传情而非写形,重在写意而非在写实。

在泥塑的世界里,几乎所有的造型都浓缩或沉淀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种宗
教或一种信仰最基本的意义。

泥塑艺术透露着生活情感表达与审美意识两方面。

长期以来,人们顺应自然,用泥土表达思想和情感,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泥塑艺术,而泥土是最具地方的文化传统,表现一方民众的生活和感情,也看出一方的泥土情况。

凤翔泥塑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

色彩非常鲜艳,对比强烈。

凤翔彩塑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

黑牛、卧虎、坐狮、虎头为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

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深为有关专家所瞩目。

天津泥人张作品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大胆,典雅秀丽。

如果说泥人张的作品清新雅致,那么惠山泥人则鲜明艳丽。

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

粗货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产;细货手捏而成,制作精细。

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

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大量戏剧为题材的戏文泥人,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戏文泥人《蟠桃会》供奉内廷,从此惠山泥人成为贡品。

据说,人是女娲用泥土捏造出来了的,淮阳人就用祖传下来的泥土做成各种神狗的形状,给人家看家护凌,所以,“泥泥狗”常
在女娲的人祖庙会上出售。

“兔儿爷”是一种人身兔面的泥玩具,在北京最为广泛,请兔儿爷是请平安,送兔儿爷数送吉祥。

旧时中秋节,北京有不少售卖兔爷儿的摊子。

各地方的泥塑特点成为地方性的有力表达,充分表明了民众审美期待和审美心理差异。

色彩的加入大大扩展了泥塑艺术的审美空间。

泥塑的主要运用红、黄、绿、黑、白五种颜色,“五色”具有审美价值来自五种颜色的原本意义,例如红色代表四季红火,绿色代表万年长青等。

民众之所以对颜色感兴趣,是因为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种族历史相关。

譬如,凤翔泥塑的色彩以不同方式将泥土的原色与红色、绿色、和黄色巧妙的搭配在一起,它用色不多,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觉。

充分显示了泥塑的动感和灵巧,产生了斑斓无穷的美感。

泥塑纹饰是生活的抽象化,在直观性和现实性的思维作用下,纹饰精妙地展现了民众想象力和概括力的艺术禀赋。

例如,凤翔泥塑以牡丹纹、双鱼纹、太阳纹、金钱纹等为主要纹饰。

泥塑纹饰的精神沉淀在现代文化的底层和审美心心理结构中,更多的显出了形式美和装饰美。

因为纹饰都是挂于胸前,给人直观的视觉。

因此泥塑纹传达意义的过程就是审美发生的过程。

泥塑艺术的审美讲究饱满圆浑,强调色彩、纹饰和造型的有机结合,强调源于生活的内心表达。

只有这样,泥塑才可以建构出美妙多彩的艺术世界。

二、泥塑的写意性
民间泥塑是写意精神的源头之一,自诞生以来,泥塑就是一直
以写意的形式存在。

什么是写意?写意性,以写意的形式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而发展心物合一的境界,寄托心灵,抒发情感。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陶猪等动物捏制陶塑,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泥塑的制作用夸张的写意手法,造型简约洗练,形象生动自然,充满拙补之气。

在造型上不拘于小节,神韵自由奔放,展现出当时先民娴熟的造型技法和日渐成熟的写意审美观念,展现出原始集体社群自由的生活氛围。

唐、宋时期小型泥塑玩具很快发展起来,成为商品,城镇上有专门出售泥塑的货担或货摊,到了清代、民国时期,民间泥塑艺术呈现出世俗审美倾向。

全国各地有生产泥塑的地区兴起,即可观赏陈设,又可以让儿童玩耍,其中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河北白沟等,各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特色,但是整体的写意性是没有改变的。

河南淮阳的“泥泥狗”,造型怪异,风格古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深为有关专家所瞩目。

无论从泥塑题、内容和作品的形式等方面都可以充分得以反映多种类别的“凤翔泥塑”作品,是人们原始的自然观的一种反映,是一种社会的实践活动,具有早期维系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功能。

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它传递着百姓对自然万物的崇
拜、向往和寄托,具有很明显的民间艺术写意氛围
惠山泥人的手捏技艺与彩绘装饰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而在色彩上,惠山泥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表现方法。

首先要处理好图案纹样与底色的关系:“远看颜色,近看花”,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经得起近看,局部不影响整体,底色与纹样相互衬托。

图案纹样要做到“少里看多,多里看少”。

即妙在多而不乱,达到细细品赏、有看头的艺术效果。

再说手捏戏文中常用的图案花样,不是按照舞台戏服原样搬抄的。

在不失人物角色身份的前提下,基凋色不变,衣服上的图案纹样则是随意发挥,例如大师王锡康的《说书女》,捏的是位民国初的女性,梳着螺旋型的发髻,手抱琵琶,身穿浅绿底、粉色月季花的上衣,下为雪青裤,配上墨绿色的袖口衣襟边,桌上是一盆兰花和梅花,台桌前挂着大红花配黑边水波纹的台布,流露出南方清雅明静的情调。

写意的形式不拘于体积的塑造,惠山泥人驰名中外,最具有代表的“大阿福”,形象源于民间传说“阿福降狮”,传说寄托人们对阿福的喜爱,以及追求平安幸福的愿望。

朴素的民间劳动大众对生命的愿望直白,对于一直处在社会下层的他们,一直与自然和社会阶级者做斗争,其心理愿望很简单直白,就是源于本能的对生命延续和繁衍的渴望,抒情直白。

这种写意的造型语言符合中过传统的审美感,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写意艺术作为大众艺术基本的审美倾向,它中心性的自然流出,追求意境的表达,在艺术上则表现为
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薄、天真、等风格,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大巧若拙的精神境界。

民间美术是为生存的艺术,民间美术是生活的故事,是每个心灵的故事,是人与土地和自然的故事,是每个人心灵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张玮玮《如何让泥塑艺术之花常开不败》【考试周刊]】2010.6
2、孙元国《中国泥塑起源与发展综述》【期刊论文】2011.2
3、徐华铛《中国传统泥塑》2005
4、.张艺《河南民间泥塑艺术——淮阳泥泥狗》【期刊论文】2009
5、常欣《写意论》【期刊论文】2011
6、王连海《中国民间玩具简史》1992
7、林继富《从泥土到艺术—泥塑的文化属性及其审美探析》【期刊
论文】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