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1956),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 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生的中国政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 新生的中国政权选择什么样的社会模式 进行建设呢?
新生的中国政权为什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 • • • • •
当时的世界只有两种社会建设模式: 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建设模式: 国内:人民不答应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不答应 前苏联不支持
社会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实践借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概括为三个实验阶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追求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的设想进行实验; •(2)新经济政策:是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 从国情出发进行探索; •(3)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实验,重新照 搬马克思的传统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 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 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 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 内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 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取得了胜利, 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 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开始 着手经济政策的调整。 • 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开了第十 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于3月15日 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目的在 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

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述介绍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述介绍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 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 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 何时过渡?怎么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 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 过程。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 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 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 步过渡。
• •
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 是恰当的,有效的。这种逐步过渡的 渐进方式,是和平改造能够实现的重 要保证,不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 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正是因为采取了 这种渐进的改造方式,避免了在短时 间内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不 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 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 期仍然具有两面性,既在剥削工人取得利 润的同时,又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 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上也表现出两 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作 为剥削制生产方式有害国计民生的一面。 因此,必须“利用”它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一面, “限制”它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改造”民族资本家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 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从1949 年到1956年,农民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均在85% 以上。如何将占全国总人口85%以上的几亿农民的个 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 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 题。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胆实践,勇敢创新,提出并实 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 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2023年学习资料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2023年学习资料

2.基本特征:->经济形态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 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思想文化形态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其次,本着“量才使用 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以必要的工作安排。-·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1952一一1956年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总产量1955年比1954年增长8.9%,-1956年比1955 增长4.4%。-工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了141%,-平均每年增长19.20-农业和家庭副业总 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2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957年比1952年增长-42.8o全国农民收入1 57年比1952年增长了-30%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与基本阶级力量-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工人阶级-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个 经济-农民阶级-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国家资本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两条道路: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两个阶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舞-中国 0年代为-中国社会向-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转变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 件-√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
1.提出的历史背景-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与巩固-必经济上:-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迅速发展的社会主 国营经济-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营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 资本主义形式-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 和经济破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 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 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土地改革后,农村农民
毛 泽
积极性高涨,能够也必
东 在
须积极引导;
家 乡

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
山 与
活中居领导地位,可以
农 民
控制国民经济的脉搏。
座 谈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 家帮助。 ♣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 中农,限制、消灭富农剥削。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来源
没收官僚资本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 经济过渡
个体经济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过渡
性质
社会主义 半社会主义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地位
领导地位
绝对优势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结论:要化解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 矛盾,必将要求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 会主义过渡
★政治上实现大陆的解放,建立各级 地方政府;
★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2年国庆节, 首都庆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 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 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 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1953年,杨尚昆陪同毛 泽东视察工作
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 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为动 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 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新中国成立时,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仍需继续完成。
第一,人民解放战争仍在继续进行,国民党残余势力 还盘踞在华南、西南的一些地区和台湾等沿海岛屿, 它们妄图以重庆、广州等作为基地,伺机卷土重来。
电影《江姐》
解放海南岛
第二,在农村大约在3.1亿人 口的新解放区尚未实行土地改 革,封建地主阶级还未完全打 倒,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还 没有根本解决。同时,新中国 财政经济状况十分严峻。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 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广东省中山县农民在学习毛泽东 “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 的报告
农民社会主义改造宣传画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 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 走互助合作道路。
之三: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 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 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开始。

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ppt课件

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ppt课件

向社会主义集体 经济过渡的形式
• 个体经济ຫໍສະໝຸດ 绝对优势•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向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过渡的形式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经济成分与阶级构成:
• 社会主义经济
工人阶级
• 个体经济
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 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产阶级
不代表 一种独 立的发 展方向
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斗争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 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限制与反限制、 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决定 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要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在民主革命时 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 等党的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一化三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 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 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 拖拉机都不能造。”
2015 年 11 月 2 日 , C919 大 型 客 机 首 架 机正式下线。其最大 载客量190人,最大 航程5555公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从经济上看:从政治上看: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认识有限、了解不多,教师可结合历史资料讲解,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课下让学生到图书室或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加深认识。
学生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底,以发展互助组为中心,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1954年到1955年上半年,是初级社在全国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是农业合作化高潮阶段。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c.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2.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其完整准确的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学重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三大改造的道路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什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
板书设计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阶级关系的最深刻变革。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胜利,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5、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1)从政治上看,土改、镇反、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和政治斗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政治基础。
(2)从经济上看,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其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社会。那么,新民主主义社会如何向社会主义转变呢?毛泽东前后有两种不同的考虑。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1.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并确定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一,对中国国情和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第二,虽然我们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方法是创新的,但在改造的终极目标上仍然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急于消灭私有制经济,追求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忽视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改造的方法步骤上又简单化,草率地急于求成,由此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限制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力。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经济方面,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课堂小结】
经过课堂讲授,学生基本上理解和掌握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性,学生坚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
【作业布置】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第一,所谓“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期明显过急过快,不仅广大农村由初级合作社向高级合作社的转变过快,而且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国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也过于短促。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形式
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得以实现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表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第二阶段:1954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1)独特的改造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讨论:为什么可以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
一是和平赎买的理论依据;二是和平赎买的现实可能性(看大宅门片段);三是和平赎买的有利性。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课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讲授、举例、讨论
授课课次
4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授课类型
综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掌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能力目标
能够吸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更大贡献
情感目标
树立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情怀
对手工业和其他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步骤和形式是从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生产合作社。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针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3)从实践上看,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和经验。
(4)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如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当时资本主义也不景气。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形势开始缓和。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重大意义
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研室
审阅意见
教学过程
备注
【复习提问】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导入新课】
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前面已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今天来学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