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2.10《酬赠诗四首》教案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2.10《酬赠诗四首(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宿建德江)》名师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

高中语文 2.10《酬赠诗四首(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宿建德江)》名师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 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 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 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 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 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 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 吗?2本02来0/2/行13 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 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卒于柳州任所。
集。有《柳河东集》。
浩初上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
海畔:海边
尖山:山峰 似:如同 剑铓:剑锋 若为:怎能 割愁肠:刺痛愁苦的心愁肠
2020/2/13
海边的山峰如同剑锋, 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 愁苦的心肠。 如果把自己的愁肠和身子割成千万份的话, 分散在峰头上定能看到故乡。
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2020/2/13
2020/2/13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 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 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 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 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

第10课酬赠诗四首 P34张籍(约766-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有《张司业集》。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

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十五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

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

元稹与白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

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

”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

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

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

有《朱庆馀诗集》一卷。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中博学宏词科。

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

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四年后病死任所。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

又工诗,风格清峭,与韦应物并称“韦柳”。

有《河东先生集》。

《节妇吟》 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坐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

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

酬赠诗四首教学设计粤教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酬赠诗四首教学设计粤教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酬赠诗四首》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二中学曾育林【教学设想】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 必然积极地主动地面对教材,在不脱离语文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及学生的兴趣,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

合理整合教材,这是新课标赋予每个老师的新要求。

本课共有四首酬赠诗,一堂课难以完成四首诗的教学,必须对有所取舍,重新安排。

仔细研读文本及课后思考探究题,发现《节妇吟》与《近试上张籍水部》以及课后附录的张籍的《酬朱庆馀》在写作手法上有相似之处:运用女子形象比兴,因此可以安排在一起讲。

而《酬乐天频梦微之》和《与浩初上人同看ft寄京华亲故》两首诗,前一首是记梦诗,后一首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张籍、朱庆馀的诗用的手法不一样。

这两首诗,要么另开一堂课,要么让学生课后自行赏析。

授课过程中,第一首重点讲,第二首可以让学生按前一首诗的鉴赏方法自行赏析,有前两首诗作基础,第三首诗则可迎刃而解。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人在酬赠诗中表达思想情感委婉含蓄的风格2.体味传统比兴手法在酬赠诗中的运用,学会欣赏同类型诗歌。

【教学重难点】酬赠诗中用比兴的手法体现出的委婉含蓄的风格【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梁祝》故事中梁ft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祝多次向梁暗示自己是女儿身,但梁就是没有明白过来。

这个故事向今人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古代男女之间表达情感时喜欢含蓄委婉。

不仅在男女关系上,在君臣、上下级、师生、朋友之间表达情感意向时也是如此。

二、赏析《节妇吟》与《酬朱庆馀》(一)诗中提到了哪几个人?君、妾、良人(二)从题解诗,化诗为文诗歌的题目就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会传达很多重要的信息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节妇形象?(这是一个爱情三角故事,刻画了一位多情但又对丈夫忠贞不渝的节妇形象。

)(三)知人论世,把握主题诗中的“节妇”(妾)、“君”、“良人”分别指谁?(张籍、李师道、皇帝)作者借节妇的形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政治态度?(支持朝廷,反对藩镇)(四)运用知识,分析技巧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兴)在答表现手法时,有同学答“借代”、有同学答“象征”、有同学答“暗示”,有同学答“比兴”、有同学答“比喻”,当时我只解释了象征与借代不准确,象征有一个意义升华、拔高的过程,由“实物”到“虚”的意义或精神,如梅花(实物)象征人的高洁品质(意义、精神);借代是用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这个事物,比如说某个女同学眼睛大,我们称呼她“大眼睛”。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第二单元第10课《赠酬诗四首》之《节妇吟》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第二单元第10课《赠酬诗四首》之《节妇吟》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第二单元第10课《赠酬诗四首》之《节妇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节妇吟【教学目标】1 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籍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2 体会语言表达的含蓄委婉的技巧【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技巧,也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经验,但对酬赠诗这种诗歌体裁还不甚了解,特别是这种诗歌常见的比兴手法,虽然在高一时在课本中学到过,但仍然不理解、不能灵活运用,本节课将“比兴手法”作为一个教学的重难点,将两首运用这种手法的诗歌放在一起来讲,第一首作为鉴赏示例,第二首作为拓展阅读,从而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这种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籍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韵译《节妇吟》,检查学生理解课文的情况,把握重点字词二、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唐人以诗会友,以诗言志,比如,要感谢一个人,拒绝一个人,或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助,人们往往信手就写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

解题节,就是节操、气节。

节妇就是守女性之“贞节”的女子。

即女子对她的丈夫无条件的忠贞。

吟,即吟咏。

表明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节妇,还表明这是一首古体诗,“吟”是古体诗诗题的标志之一。

三、朗诵师范读一遍,全班诵读一次,师指导(指出重点字词的读音,指导诵读方法,节奏、重读音节、音调起伏变化等)后一生范读一次,全班再跟读一次四、疏通文意:1、师问:我们课前已经韵译了这首诗,同学们对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也了解了,那么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回答,老师概括一个男子赠送一对明珠给一个有妇之夫,这位妇人接受了明珠,后来又把明珠还给了这个男子。

所以诗是围绕“赠珠——受珠——还珠”的线索来展开的。

2、问:节妇在拒绝君的追求时,她给出了哪些理由呢,学生边读诗句,教师边点拨。

第二单元10酬赠诗四首节妇吟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二单元10酬赠诗四首节妇吟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张籍不攀附权贵、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主张,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读懂书面之言,分析《节妇吟》的言外之意;
2、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明确诗歌的主旨;
3、感受诗歌的巧妙用语,懂得知识迁移。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法、练习法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 新课导入:
通过“牌坊”、“贞节牌坊”引出课题“节妇”的定义。
(牌坊,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儒家礼教对妇女“从一而终”的要求,不但丈夫生前贞节,死后还要守节。)
二、诗歌朗诵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书面之言:
(1)解题:A、节妇?(节妇,就是古代守贞节的妇女。即女子对她所嫁男人的无条件忠贞。)
(4)这种迂回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A、让“君”知道我的困境,从而使他可以体谅我;
B、让他看到我对他的尊重,而不至于自尊心受损,进而恼羞成怒。
四、言外之意:
(一)了解创作背景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首领,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
3、学生的情感分析:教师要抓住中学生易激动的年龄特征,循循善诱,讲透诗歌的“说话艺术”,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习张籍的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并学习张籍的爱国精神。
2、知识与能力:鉴赏酬赠诗语言的委婉曲折,感悟诗歌中的比喻手法。
节妇吟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 含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34张籍(约766-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有《张司业集》。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

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十五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

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

元稹与白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

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

”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名可久,越州 (今浙江绍兴)人。

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

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

有《朱庆馀诗集》一卷。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中博学宏词科。

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

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四年后病死任所。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

又工诗,风格清峭,与韦应物并称“韦柳”。

有《河东先生集》。

《节妇吟》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坐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

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

2021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21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21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目标:1、能够简要地说出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4、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

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

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酬赠诗”。

说起酬赠诗大家一定不陌生,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等就属此类。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二、推进新课:1、酬赠诗:诗人赠送酬答之作2、特点: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3、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读时请加以注意。

4、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如《酬乐天频梦微之》。

三、学习课文(一)学习《节妇吟》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有《张司业集》。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2单元《10.酬赠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2单元《10.酬赠诗四首》教案

酬赠诗鉴赏重点:鉴赏酬赠诗比兴艺术手法,感受委婉含蓄语言的魅力;难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委婉含蓄地传情达意。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鉴赏酬赠诗。

1、酬赠诗介绍: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2、酬赠诗的鉴赏(1)、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考试时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

(2)、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能研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

粗读——你觉得像什么诗?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叹息;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思考:(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女主人公受珠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美丽温柔、多情重义、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年轻节妇形象。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熟读课文注释1▪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等头衔,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而张籍当时是唐中央政府的水部员外郎,颇有诗名。

▪所以,不能单纯地把它看成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而是一首为婉言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

诗人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3)、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的?▪您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送我一对明珠。

语气中含有谴责之意。

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指出,李师道的别有用心。

▪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

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

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0 酬赠诗四首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简要地说出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4、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

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

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酬赠诗”。

说起酬赠诗大家一定不陌生,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等就属此类。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二、推进新课:1、酬赠诗:诗人赠送酬答之作2、特点: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3、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读时请加以注意。

4、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如《酬乐天频梦微之》。

三、学习课文(一)学习《节妇吟》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有《张司业集》。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坐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

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

一些不得志的官员和文人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为此写过《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

张籍在此点上与韩愈心志相通,都是主张统一,反对分裂。

此诗便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作。

2.基本解读: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主旨)全诗分两个层次。

1)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第一层次,写接珠。

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

汉乐府“何以结相思,双珠玳瑁簪”,可知赠珠是表示爱情。

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细读下文,方知其中颇具讽意。

2)后六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为第二层次,写还珠。

前四句写还珠原因,后二句写还珠情态。

“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

《史记·淮阴侯列传》:“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

”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

这里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

“知君”句上接“缠绵意”,“事夫”句上接“妾家”句,表明自己早已立誓与夫同生共死,从一而终。

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说法。

“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

3、小结:这首诗讲述张籍的“尴尬”:应运李师道,就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而拒绝,则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此诗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

”这就是张籍所要表达的,可是它表达得这样委婉,李师道读了,也就无可奈何了。

诗中的节妇和那个“君”分别喻指诗人张籍自己和对方李司空师道。

“珠”喻指李司空对给张籍的招揽。

“接珠”表示对李师道好意的领会,“还珠”表明对朝廷的忠心;先“接”后“还”既达到了最后拒绝的目的,又没有因此而得罪对方。

4、鉴赏要点:1)此诗以诗代简,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2)此诗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

3)暗示(或比兴)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较之汉乐府二诗则更为委婉含蓄。

(二)学习《酬乐天频梦微之》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元稹 (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十五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

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

元稹与自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

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

”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2)此诗作于宪宗元和十年 (815)。

这一年王承宗、李师道等藩镇派人在京城暗杀了主张平藩的宰相武元衡。

当时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他立即上书要求追查凶手和幕后主使,被藩镇势力以“越职言事”之罪名,贬为江州司马。

元稹听说后,写有《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又《得乐天书》:“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自居易有《梦微之》诗相送,“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

”此诗便是诗人收到白诗后非常感动而写下的答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写不同寻常的梦境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写出了自己的凄苦处境。

(主旨)1)前二句“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写两地迢迢千里,通信相当不易;收到老朋友的诗,诗说梦中见到了自己,心里非常欣慰。

2)后二句“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写自己疾病缠身,神情恍惚,虽颇多梦,梦中见到的都是一些不相干的人,想在梦中见到你,却偏偏就没有梦见。

元稹在通州因患严重疟疾,身体状况日下,记忆力也大不如前。

而“病”除了身体疾患之外,更有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凄苦无比。

3.鉴赏要点:此诗写梦境手法独到。

本来白居易《梦微之》诗写梦就颇有特色,诗中不说自己对老友的思念,却从对方着墨,反过来问他何事忆及自己,致使自己梦中见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友。

这使得自己对老友的关心和牵挂更显真情;元稹这首诗一反常情,以未能梦见老友的凄苦心境表现对老友的极端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近试上张籍水部》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 (今浙江绍兴)人。

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

此诗约作于宝历二年,诗题一作“闺意献张水部”。

近试,临近考试。

唐代应试举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目的是希望声名传人主考官耳中。

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奖掖后进闻名于士子之中。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

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主旨)1)首句“洞房昨夜停红烛”。

“停”,点放,让红烛点燃,通夜不灭。

2)次句“待晓堂前拜舅姑”。

一大早就起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以待天明。

可见其对拜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

3)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而逼真。

3、小结:此诗题目与诗的内容看似无关,实则有着密切关系。

这就要读出诗中比兴手法所蕴含的寄托意义。

诗中的新娘、夫婿、舅姑分别代指诗人朱庆余自己和对方张籍以及考官;应试作文在诗中又是用“拜舅姑”来比喻,应试作文用“画眉”来比喻。

3.鉴赏要点:本诗是一首干谒请托诗。

干谒,是唐代举子向有权势或有名望的人投递诗文以求提拔或奖掖的行为。

这首诗写得巧妙,绘声绘色,精细逼真。

全诗展现了一幅洞房初晓闺意图,令人过目难忘。

(四)、《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中博学宏词科。

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

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四年后病死任所。

2)此诗作于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

诗人时当壮年,正是大展宏图之际,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使他忧危愁苦,心情难平。

《新唐书》本传言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

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浩初上人,著名禅师龙安海的弟子,时在柳州,与柳宗元友善。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贬官异地的思乡之情。

(主旨)1)前二句“海畔尖山似剑链,秋来处处割愁肠”,从肠断这一思绪出发,将四周的高山峻岭比喻成了无数利剑的锋芒,而自己的愁肠正是被其割断。

“海畔尖山”,柳州地处岭南海滨,远离故乡。

时值秋季,悲秋之愁,思乡之情,令诗人愁肠百结,肝肠寸断。

2)后二句“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写诗人由“望故乡”而心生的幻想:如果能将身躯化作千百亿个,那么我这些身躯也会飘落到众多峰顶遥望故乡。

古乐府《悲歌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诗人借佛教释迦牟尼“化身”无数的说法,幻想自己能“化身千亿”了。

3.鉴赏要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沉痛心情。

1)用语险峻,富有浪漫的想像力。

2)比喻、拈连、化用典故等手法在诗中的运用,较好地表达了诗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