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学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十课《岳阳楼记》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十课《岳阳楼记》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班级上册第十课岳阳楼记语文教案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同学实际状况动身,细心设计。

要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根底学问、培育根本技能。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九班级上册第十课岳阳楼记语文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岳阳楼记课文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假设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生疏、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能够背诵课文;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通过朗读连续提高诵读力量,品尝意境;3.感受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的政治抱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学问,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比照表现主旨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的志趣。

课时支配:两课时教具支配: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生疏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假如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同学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岳阳楼记教案(6篇)

岳阳楼记教案(6篇)

岳阳楼记教案(6篇)《岳阳楼记》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复习并导入新课:1、检查背诵《诗两首》。

2、《岳阳楼记》作者简介:袁中道,明代文学家。

字小修,一作少修。

湖北公安人。

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少即能文,长愈豪迈。

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

其绩稍逊于宏道。

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

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课题:10 岳阳楼记课型:讲读执笔:章凤娇审核:周祥云孙娟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学习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3、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学习重点: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2、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一、学习过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谪.守()潜.形()岸芷汀..兰()()宠辱偕.忘()浩浩汤汤..()心旷.神怡.()() Yín()雨fēifēi()迁客sāo()人 hào()月千里 qiáng()倾jí()摧日星隐yào ()薄暮míngmíng ()()2、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备.矣()予观夫.巴陵郡胜状..()()..()()横.无际涯岳阳楼之大观..()()..()山岳潜形..()迁客骚人日星隐耀..()()感.极而悲者矣()薄.暮冥冥()而或....()()..长烟一空..()()若夫霪雨霏霏沙鸥翔集..游泳()..()锦鳞3、结合文下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5)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微斯人,吾谁与归?4、查找资料,有筛选地整理出作者的相关资料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精选4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精选4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精选4篇)《岳阳楼记》教案篇一语文导学案(87—88)年级:初二主备:王继军审核:课题《岳阳楼记》课型:复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时间:、6、8复习目标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3、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百废具兴具去国怀乡去把酒临风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朝晖夕阴晖登斯楼也斯则有心旷神怡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连月不开开薄暮冥冥薄谪守巴陵郡谪山岳潜形潜而或长烟一空。

或把酒临风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求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是进亦忧,退亦忧是退予观夫巴陵胜状状:樯倾揖摧摧:浮光跃金金:薄暮冥冥多会于此春和景明不以物喜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馋谗畏讥乐以忘忧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涯:②日薄西山薄:③白头偕老偕:④如临大敌临:二、翻译句子春和景明:长烟一空:宠辱偕忘: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微斯人,吾谁与归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二是: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九年级语文教案 岳阳楼记学案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 岳阳楼记学案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岳阳楼记学案9篇岳阳楼记学案 1《岳阳楼记》练习一、解释谪: 晖: 耀: 郁郁( )青青守: 大观: 潜: 璧:越: 备: 樯( )倾楫( )摧此乐何极( )百废: 然则: 薄( )暮冥冥( )偕:具: 通: 斯: 把:乃: 南极( )潇湘国: 临:旧制: 迁客: 感( )极( ) 嗟夫:于( )其上骚人: 至若: 求:属: 览: 景: 古仁人( )之心予: 得( )无异( )乎万顷: 或( )异( )作文: 若夫: 翔( )集( ) 之为( )以( )记之( ) 霪雨: 锦鳞: 不以物喜胜状: 霏霏: 芷: 庙( )堂( ):浩浩汤汤: 开: 而或( )长烟一( )空进:横( )无际涯( ) 排空: 不惊( ) 退:然则( )何时而乐( )耶先: 后: 微:归:二、用原文填空:1、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前人之述”指的是__________ ,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 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3、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字句是: 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字句是:5、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古仁人之心)是6、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 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 . 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文中的“进”是指______ ____;文中的“退”是指__________。

三、对偶的修辞方法:从文中各举几例对偶:四、阅读思考:1、本文沿用至今的成语有:&n[1][2]下一页《岳阳楼记》学案bsp;2、第五段中“古仁人之心,或异于二者之为”和第二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有什么不同?3、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含义,说说你的看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学案新人教版

第10课岳阳楼记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根据实词词性划分文章的朗读节奏,找到文章词句之间的对偶规律;根据虚词的提示标志调整朗读语气,感知文章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2.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景异〞“情异〞和“人异〞的比照,说出文章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的关系,比拟“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志趣差异。

(教学重点)3.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树立崇高理想。

(教学难点)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温故知新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 淫.雨霏.霏( )( )岸芷汀..兰( )( ) 樯.倾楫.摧( )( )浩浩汤.汤( ) 阴风怒号.( )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增其旧制.(2)前人之述备.矣(3)不以.物喜(4)百废具.兴(5)属.予作文以记之3.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2)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2)从时空两个角度描写洞庭美景的句子是。

(3)“前人之述备矣〞与上文“〞一句照应。

(4)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古仁人内涵的句子是。

二、课内精练,精心剖析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完成5~10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A.做法或者在先没有B.心情有人在先微小C.做法或者在……之前轻微D.心情或许在……之前如果没有6.“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的句式特点是( )7.“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有两个“忧〞字,依次说明“忧〞的是什么?8.“先天下之忧而忧〞一句的正确读法是(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15字之内)10.联系全文,对“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勉励滕子京以“古仁人〞为典范,做自己的好朋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岳阳楼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时:3课时。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介绍“记”相关知识和岳阳楼情况2、作家作品介绍3、积累生字词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

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五、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教师作提示性讲解分析。

(一)速读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1、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二)齐读第2段,思考: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三)细读第3、4段,思考(四)自由读第5段,回答:(1)“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2)“进”、“退”指什么“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6)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六、朗读全文。

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七、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0《岳阳楼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0《岳阳楼记》导学案

课时计划:第课时(总第课时,年月日)27.《岳阳楼记》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学习重点: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能熟练朗诵,试背)二、文学常识《岳阳楼记》选自《唐宋文举要》,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朝(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三、解释词语: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降职,远调2、增.其旧制.增:扩展制:规模3、前人之述备.矣备:完全详尽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4、然则..5、连月不开.开:放晴6、则有去国怀乡去:离开国:国都京城..7、沙鸥翔集.集:群鸟停息在树上8、而或长烟一.空一:全9、把.酒临.风把:持,执临:迎着,对着10、不以.己悲以:因为11、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没有归:归依12、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四、通假字1、百废具兴具同“俱”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五、一词多义1、夫予观夫巴陵胜状那夫环而攻之语气词2、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3、极南极潇湘直到感极而悲者矣极点4、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六、翻译句子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事业都兴办了起来了。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地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六、课堂检测阅读课文第3、4、5段,完成下列各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
第10课《岳阳楼记》
预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

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

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从小勤奋好学,而且怀有远大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

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因常常遭贬。

于宋仁宗庆历三年向宋仁宗提出改革政治的十项主张,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庆历新政”。

新政遭到保守势力的联合进攻,范仲淹遭到排挤,贬官,出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最后病死在赴颍州的途中,谥号文正。

著有《范文正公集》
三、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为大上祥符进士,因遭诬陷而被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行将落成时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这篇抒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四、基础知识梳理
1.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谪.()浩浩汤.汤()霪.()雨霏.霏()怒号.()谗.
()
岸芷.()汀.()兰嗟.()噫.()日星隐曜.()薄.雾冥.冥()()偕.()樯.倾楫.摧()()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去国.怀乡:古义:。

今义:。

②至若春和景.明:古义:。

今义:。

③沙鸥翔集.:古义:。

今义:。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古义:。

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五、随堂检测
1.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B.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时间上表现了洞庭湖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学笔记
一、精学内容
1. 概述重修岳阳楼的盛况时,为什么特别提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朗读第2段描写岳阳楼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何没有对岳阳楼做详细描述?前人对岳阳楼的描述和赞美已经数不胜数,作者宕开一笔转而写什么?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怎样的?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4.朗读第5段,思考:古仁人的品德高尚体现在哪里?
二、随堂检测
岳阳楼记过庭录(2018遂宁中考试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颜见辞色。

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

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

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过庭录》)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
(3)正患无隙以规.之 _____________
(4)恐后贻.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给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2分)
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

4.请联系甲乙两文分析概括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目的。

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4分)
过关检测题
一、过关训练
岳阳楼记登南昌滕王阁(2018河南中考试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
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

然不若武昌黄鹤楼。

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

总之有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注:①杰:高大。

②殊:差别。

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大观:雄伟景象。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排空:一扫而空。

C.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薄暮:傍晚时分。

D.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锦鳞:美丽的鱼。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2分)
4.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4分)
二、提升训练
清官周忱
[明]焦竑
周文襄公①阅一死狱,欲活之无路,形于忧叹。

使吏抱成案.读之,至数万言,背手立听。

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

”遂出其人。

己巳之难②,英宗既北狩③,挞虏④将犯京城,声言欲据通州仓⑤。

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烧仓,恐.敌之因粮于我⑥也。

时周文襄公适在京,因建议令各卫军⑦预支半年粮,
令其往取。

于是肩负者踵接于道,不数日京师顿实,而通州仓为之一空。

公巡抚时,往来皆乘小轿,驿站遇村庄僻处,询访民瘼⑧。

五保有王槐云者,夏月林下乘凉。

公至,与并坐,说田里间事甚悉,俄而从者至,始知为巡抚,叩头谢.罪。

公笑而抚之,且
毕其说而去。

(节选自《玉堂丛语•清官周忱》) 【注解】①周文襄公:指周,历任庶吉士、刑部员外郎、工部右侍郎,江南巡抚、工部尚书。

②己巳之难: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五十万亲征,大败,英宗被俘,史称“己巳之难”。

③狩: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

④达虏:对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队的蔑称。

⑤通州仓:设置在通州的粮仓,下文的“通仓”为其简称。

⑥因粮于我:指蒙古瓦剌部的军队要掠夺我通州的粮食来解决供应。

⑦卫军:为明朝初期和中期的军制。

⑧民瘼(mò):老百姓的疾病痛苦。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欲活之/无路
B.举朝/仓皇失措
C.时/周文襄公适在京
D.说/田间事甚悉
2.解释文中加点字。

(3分)
(1)案( ) (2)恐( ) (3)谢( )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
(1)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


译文:
(2)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

译文:
4.选文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周文襄公的形象?请概括。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