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怎样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

怎样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综合性概念,主要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的发展。
其科学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
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这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的
节约利用,并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大的损害。
2. 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要求我们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水平,保障基本人权,促进社会公正,使每个人都能
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3. 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基础上,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要求
我们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提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的资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还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综合性: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实现全面协调的发展目标。
2. 长期性:可持续发展强调长期的利益,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经
济利益,还要保护未来世代的利益,追求长期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3. 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结起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
三个层面的综合发展,强调综合性、长期性和全球性。
只有在科学
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7. 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 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8. 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我国绿色 经济的发展。 9.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可持续消费旨在通过每个人负 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 费。 10. 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可持续消费倡导“减量、重复使用、回 收、 再生”的原则。
(2)鱼菜共生模式的优势有 ( C )
① 解决鱼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② 蔬菜可从鱼塘中
汲取养分 ③ 鱼类主要以蔬菜的根系为食 ④ 丰富
农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该农业模式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 市场 B. 地形C. 水源 D. 技术
课堂检测
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以保护繁育期的鸟、兽、
鱼、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
,设计了 3 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
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 )
解析:理解并掌握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内涵,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答案:(1)该发电厂在生产全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所有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废弃物”都进入到 新的生产环节,成为新的资源,污染物充分利用,排放量减到最小。 (2)清洁生产是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体现了循环经济 理念;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对环境影响大。 (3)该发电厂的清洁生产工艺,实现了煤炭发电的良性循环,向环境的排废降到了最低程度,同时废 物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兼顾的可持续发展。 (4)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调整产业结构。以循环经济为模式,实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以清洁生产 为目的,开发新能源。 (5)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6)发展生态农业,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可以维持自然界良好的生态平衡,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

考点二
基 数 庞 大 增 长 率 较 高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物质需 求超过 环境供 给能力 废物排 放超出 环境自 净能力 资 源 短 缺 环 境 污 染
1.控制人口规模(根本措施) 控制人口规模(根本措施) 控 制 人 口 规 模 人 地 协 调 发 展
人 口 增 长
人 口 压 力 大
生 态 恶 化
循环流动
练习3.(2010年山东日照模拟) 读“某地循 环经济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图中循环经济的 下列对图中循环经济的 理解, 理解,错误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 . 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 B.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 . 废弃物再利用, 废弃物再利用,使资源得 以充分利用 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 . 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 环境污染 D.在农业中推行循环经济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在农业中推行循环经济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并增加就业机会
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应用
工业可持 续发展模 式: 清洁生产 农业可持 续 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
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 原理 方式 目的 典型代表
资源持续利用,减少 工业污染来源 改造技术,调整工业 结构 生态系统原理 调整生产结构,发展 大农业,协调经济和 环境效益 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留民营的生态农业
工业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 工业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 ——
观念
内 容 环境保护和经济 发展互为因果, 发展互为因果, 彼此联系, 环境 彼此联系,两者 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并不 是不可调和的 人类、国家、 人类、国家、个 人都享有享受 权利 优美环境的权 利,任何人不 能剥夺
要
求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自然资源 保持适度人口 资源, 人口规 自然资源,保持适度人口规 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 经济 环境的关系, 环境的关系,不要仅注重其 中一方面, 中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 地区、 地区、国家之间不能转移污 染严重的物质, 染严重的物质,不能使生态 破坏跨国蔓延,各个国家、 破坏跨国蔓延,各个国家、 地区、 地区、个人及整个人类的决 策和行为应有助于环保并不 策和行为应有助于环保并不 对其他人和地区的环境权利 造成破坏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别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
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福利的不断的的增加或保持。
1.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和动态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在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方面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当代的或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还涉及到同后代的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的冲突。
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人类的最终目标是在供求平衡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而是三者互相影响的综合体。
往往是经济学家强调保持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生态学家呼吁人们重视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及其功能的保持,社会学家则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求某一种经济活动永远运行下去,而是要求不断地进行内部和外部的变革,即利用现行经济活动剩余利润中的适当部分再投资于其他生产活动,而不是被盲目地消耗掉。
2. 不同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
刘东辉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①恢复经济增长;②改善增长的质量;③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④确保稳定的人口;⑤保护和加强自然资源基础;⑥改善技术发展方向;⑦在决策中协调经济同生态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产品产量 提高消费水平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 强调资源永续利用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
形成不可持续的生产 方式和消费方式,产 生资源、环境危机
实现清洁生产、文明消 费及生态、社会、经济 的全面协调发展
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浆料
发甲 酵烷 器
废 水
甜 加工过程 菜
作为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可以为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环境, 做些什么……?
积极参加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教 育和培训活动; 购买环保标志的商品; 实行垃圾分类; 减少过度包装; 倡导简朴生活; 拒食野生动物; 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
随堂演练: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位: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内容(目的):
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 健康 水平,创造一 个人人享有平等 、自由 的社会环境。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地位: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内容:
包括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两个方面。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包括防治 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 别是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
发展、环境的观念 4.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1年) 公平的观念 5. 地球充满生机(2002年) 发展、环境的观念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发展历程
1980年: 1987年: 1992年: 2002年:
概念提出 下定义 通过议程,从概念推向行动 审议执行情况,提出战略、措施
四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 强调资源永续利用
活动 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的经济发 展模式的目的、特征、结果有什么不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特别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
同时包括: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预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殊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赋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
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其社会学的内涵、经济学的内涵、生态学的内涵和伦理学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内涵: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内涵强调的是“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点,离开了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可持续发展是“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前提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并在报告中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夸姣的生活环境。
2、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内涵: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内涵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概念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内涵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而是在不破坏资源、不牺牲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财富的增加。
这就要求在生产中采取清洁的生产技术、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少排不排废弃物、保护环境、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成本核算中等等,从根本上转变对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的认识。
3、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内涵:1980 年 I UCN 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实际上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的。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的内涵和意义。
一、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稳定和可持续性,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还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合理保护。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产业的结构升级、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为关键。
2. 社会公平与公正: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与公正,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这意味着要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提倡对环境的保护与生态平衡,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保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意义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环境,构建绿色家园:可持续发展倡导环境保护,对于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构建绿色家园,为后代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 保障资源供应,实现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和管理资源,确保资源供应的持续性。
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才能有效避免资源的枯竭和短缺,保障人类的发展需求。
3. 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促进经济的繁荣,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增强国际竞争力,塑造良好形象: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际性的发展理念,通过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可以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5. 促进共享发展,实现全球合作:可持续发展要求各国共同努力,推动全球的合作与发展。
只有通过共享发展的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5. 地球充满生机(2002年)
活动
阅读课文,理解可持续发 展的基本内涵,判断下列“世 界环境日”主题分别体现了可 持续发展理论的哪些思想?
1. 只有一个地球(1974年) 发展、环境的观念 2.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4年) 权利的观念 3.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1999年)
发展、环境的观念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耕地面积减小 产生废弃地
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存在的问题 产生的原因 解决措施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耕地面积减小 产生废弃地
滥垦草地 过度放牧
退耕还草
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存在的问题 产生的原因 解决措施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耕地面积减小 产生废弃地
不合理的灌溉
退耕还草
退耕还林
改良灌溉方式
工矿、交通、 保护农田,合理 住房用地扩大 利用每一寸土地 开矿 覆土复垦
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怀柔区为什么要覆土造田? 2. 覆土造田能产生哪些经济效益和环境 效益?
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增加耕地面积
1. 怀柔区为什么要覆土造田? 2. 覆土造田能产生哪些经济效益和环境 效益?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
社会系统
生活废弃物 人的管理调控 劳力、 科技等 生产废弃物 经济系统 环境资源 生态系统 环境 资源
可持续发展
基本观念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 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活动
阅读课文,理解可持续发 展的基本内涵,判断下列“世 界环境日”主题分别体现了可 持续发展理论的哪些思想?
活动
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虽然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表述不一,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认识比较一致。
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在人、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怎么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指出的核心要义。
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持续性是关键。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
《面向世界新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发展”应理解为两个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持续性”也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人的利益,即兼顾隔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人发展留有余地。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从上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全新的发展理念。
为了阐释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将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进行对比,更有助于人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天人集——可持续发展论集》作者龚胜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发展观念上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从发展过程上看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从发展方式上看是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从发展结果上看一组理想的发展目标。
”这一阐述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独特性、必然性和现实性。
1.认知层面: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传统的发展观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正如上述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上的突破,是人类认知层面的一种转变。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
”《环境与发展宣言》也指出:“人类处于普遍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
”从千年宣言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将帮助贫困者,消除贫困,保障人类健康和
福祉作为目标之一。
第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
地球资源是有限度的,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必须有节制。
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将发展限制在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和谐共存。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社会公平的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要求所有社会都要保障当代人内部之间的代内公平和区际公平,保障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代际公平,并进而保障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之前的人地公平。
2.实践层面: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在实践层面上,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传统的发展模式是线性的,走的是高消耗、高投入、低产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则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过程,强调生态完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缺一不可的三大目标。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长远发展之路。
《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一条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新的发展道路。
”
第二,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协同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最高宗旨是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人地和谐、代际和谐、代内和谐、区际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技术进步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强环境承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清洁生产、低碳发展等都有赖于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更新,科学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3.发展方式: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
文明是发展的结果,文明模式的演替是发展模式演变的结果。
从发展方式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创新发展模式。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技术的综合概念,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而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
第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系统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从节约资源能源、实施清洁低碳生产、减少废物排放、推行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等全过程的系统性推进,最终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发展模式。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面向未来和全球的发展模式。
面向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要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共识。
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有清晰的时间、空间和系统概念,力图把当代和后代、区域与全球、时间与空间、结构与功能有机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