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疾病的影像诊断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及穿通性溃疡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与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等进行 鉴别。
注意事项
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观察 影像学表现的细微差别,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 析。
病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病例分享
学术交流
分享典型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诊断过 程及治疗方法。
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和 心得,提高诊断水平。
经验总结
总结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容易出现的误诊情况以及鉴别诊断的 要点。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未来可能会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辅助医生进行更 准确的影像诊断。
多模态影像融合诊断
将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融合分析,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 要方向。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壁间血肿
胸痛症状较夹层轻,可有背痛或腹 痛,血压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穿通性溃疡
多表现为胸痛,症状与溃疡大小和 位置有关,可伴发高血压。
影像学特征异同点分析
1 2
主动脉夹层
CT可见真假两腔,真腔受压变形,假腔内血栓形 成;MRI可见主动脉内膜片及真假两腔信号。
壁间血肿
CT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增厚,无内膜片 及真假两腔;MRI可见主动脉壁高信号血肿影。
药物治疗的适应症
包括降低血压、控制心率、缓解疼痛等症状,以及预防夹层进一步扩展
和破裂等风险。
02
药物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禁忌症等,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
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
03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
通过监测患者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和调
主动脉迂曲x线诊断标准

主动脉迂曲x线诊断标准
主动脉迂曲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指的是主动脉在其正常位置上出现弯曲或扭曲的情况。
这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血液流动不畅,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引发其他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
因此,准确的X线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主动脉迂曲至关重要。
在X线诊断主动脉迂曲时,医生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们会观察主动脉的形态和位置。
正常情况下,主动脉应该呈现出直线或轻微弯曲的形态,位于胸骨后方。
如果主动脉出现明显的弯曲或扭曲,就可能存在主动脉迂曲的可能性。
其次,医生会注意主动脉的直径和长度。
主动脉迂曲通常会导致主动脉的直径增大或缩小,这取决于迂曲的程度和位置。
通过测量主动脉的直径和长度,医生可以进一步确认主动脉是否存在迂曲。
此外,医生还会观察主动脉的分支情况。
主动脉迂曲可能会导致主动脉分支的位置和角度发生改变,这可能会对血液流动产生影响。
通过观察主动脉分支的情况,医生可以判断主动脉迂曲的程度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最后,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主动脉迂曲的存在与程度。
例如,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这些都可能与主动脉迂曲有关。
此外,医生还可以借助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来进一步确认主动脉迂曲的诊断。
总之,主动脉迂曲的X线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观察主动脉的形态、直径和长度,以及主动脉分支的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准确地诊断主动脉迂曲,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早期发现和治疗主动脉迂曲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De Backey分型
根据病变范围和破口位置分3 型:
• I 型: 破口位于升主动脉, 病变累及升、 降和/或腹主动脉。
• II型: 破口位于升主动脉, 病变仅累及升 主动脉。
• III型: 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 • IIIa型: 病变只累及降主动脉。 • IIIb型: 同时累及腹主动脉。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 有 有 (反)D字形
2个 内膜片钙化
主动脉壁间血肿 主动脉瘤
无 无 (椭)圆形
1个 增厚的管壁呈 环形或新月形
无 无 瘤样(梭形) 扩张 1个 附壁血栓常见
小结
• 突发胸背痛、撕裂样疼痛、休克。 • 胸片: 主动脉增宽,外形不规则。 • CT平扫: • 管腔密度不均。 • 钙化内膜瓣内移。 • 胸腔积液。 • CT增强: • 分离、移位的主动脉内膜瓣。 • 鸟嘴征。 • 假腔延迟显影。
“鸟嘴征”
无
常见
部位
与假腔相反
升主动脉前方, 降主动脉后方
与正常主动脉关系 与其走行相连
未与其相连
附壁血栓
• 附壁血栓: 附壁血栓范围相对小,密度较低,位于内膜 • (可有钙化)内侧,多数为慢性,内壁不规则。(主动
脉夹层: 假腔血栓密度相对高,管腔增宽)
主动脉夹层伴假腔血栓
主动脉附壁血栓
壁间血肿
• Stanford B型: 急性期夹层主动脉壁炎症水肿明显,缝 合困难,且急性期死亡率不高,常采用腔内隔绝术。
主动脉夹层X线表现
• 胸片提示主动脉增宽, 外形不规则。
主动脉夹层CT表现
平扫: 钙化的内膜内移(钙化内膜与主动脉外缘间距大于5mm) 。
主动脉扩张、各段管腔大小不成比例、增宽的主动 脉、密度不同的真假腔、胸腔积液。 增强: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1.介绍主动脉夹层指的是主动脉内形成的两层或多层假腔,是一种严重的主动脉疾病。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主动脉夹层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2.1.外观特征主动脉夹层在超声图像上呈现出双腔或多腔结构,夹层腔在真腔周围形成。
夹层腔内往往可见血流信号。
2.2.流入搏动主动脉夹层下降段处经常呈现出流入搏动现象,即夹层腔内的血流在心搏过程中显示明显的搏动。
3.CT扫描3.1.增强扫描CT增强扫描是主动脉夹层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
夹层腔一般呈高密度,边界清晰,与真腔分隔明显。
3.2.MPR和CPR重建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观察主动脉夹层的分布范围和形态特征。
4.MRI检查4.1.T1加权成像主动脉夹层在T1加权成像上一般呈现出高信号。
4.2.T2加权成像主动脉夹层在T2加权成像上呈现出低信号,与周围组织或真腔形成对比。
5.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诊断方法,能够直观地显示夹层腔和真腔的形态和关系。
但由于其创伤性和侵入性,一般作为有选择性的检查方法。
6.其他辅助检查其他辅助检查方法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它们具有非侵入性和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辅助检查手段。
附件:________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主动脉夹层:________主动脉内形成的两层或多层假腔的疾病。
2.影像学诊断:________通过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疾病的诊断。
3.超声检查:________利用超声波进行检查的一种影像学方法。
4.CT扫描:________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获得身体断层影像的方法。
5.MPR和CPR重建:________通过重建技术获取多平面和曲面的图像。
6.MRI检查:________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方法。
主动脉夹层检验指标

主动脉夹层化验指标一般包括血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胸部X线检查、主动脉CT检查等。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指通过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如果患者存在主动脉夹层的情况,可能会导致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出现升高的情况。
2、心电图检查
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通常会出现ST-T改变的情况,并且还会伴随有心脏扩大、房室传导阻滞等症状。
3、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明确主动脉夹层的位置以及范围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判断主动脉夹层是否累及到冠状动脉、脑血管等部位。
4、胸部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方法,通过该检查能够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胸腔积液、气胸等情况。
5、主动脉CT检查
主动脉CT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可以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方式,观察主动脉夹层的具体位置以及形态,对于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如果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盐酸吗啡缓释片等药物进行控制。
必要时也可以遵医嘱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1/1。
主动脉钙化影像学描述

主动脉钙化影像学描述
主动脉钙化是指主动脉的血管壁中出现钙化沉积物。
影像学上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描述主动脉钙化。
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
1. X线摄影:主动脉钙化可在胸部X线片上显示为钙化斑块,形态规则的钙化沉积通常位于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
2.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主动脉钙化信息。
钙化沉积物呈高密度影像,可用CT值来定量评估钙化程度。
CT
扫描还可以提供主动脉壁的三维重建图像,以评估钙化斑块的分布和程度。
3.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可以检测主动脉内膜的粥样斑块和斑块钙化,但对主动脉钙化的评估不如CT扫描准确。
4. 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主动脉图像,并可以检测主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情况。
主动脉钙化的影像学描述通常包括钙化斑块的位置、数量、形态、分布以及钙化程度的评估。
这些信息对于评估主动脉硬化的程度、血管壁的稳定性以及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
升主动脉瘤样扩张ct诊断标准

升主动脉瘤样扩张(Ascending Aortic Aneurysm)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常常需要通过CT检查来进行诊断。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会对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CT诊断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以便读者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一疾病。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升主动脉是人体主动脉的一部分,是连接左心室和主动脉的部分,负责将氧合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
当升主动脉发生局部血管壁膨出,形成瘤样扩张时,即为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动脉瘤破裂甚至危及生命。
而对于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诊断,CT检查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
通过CT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升主动脉的形态、直径以及可能存在的血管壁异常等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在CT图像的诊断中,根据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不同情况,可以有不同的诊断标准。
一般来说,根据瘤样扩张的直径、血管壁的异常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方面来判断是否存在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诊断。
在CT图像中,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典型表现包括:升主动脉的局部瘤样扩张,瘤样扩张的直径增大,血管壁的异常变化,如钙化、厚度增加等,以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等。
通过对这些表现的观察和判断,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结回顾:通过本篇文章的全面阐述,我们对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CT 诊断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CT图像中,应注意观察病灶的形态、直径、血管壁的异常情况以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等方面,结合临床症状和患者的病史进行综合诊断。
对于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诊断,我们也应该重视早期发现和诊断的重要性,以便及时进行治疗,降低患者的风险。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临床实践中,CT检查作为一种常用的影像诊断方法,对于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细致观察图像,医生可以发现患者的病变情况,并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这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血流进入主动脉壁内层,形成真腔和假腔的一种疾病。
影像学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和分型的主要手段,以下将详细介绍主动脉夹层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
一、超声检查
主动脉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和初步诊断手段,可通过超声图像直接观察到主动脉壁的异常表现。
主要表现包括:
⒈主动脉呈现双腔结构,真腔和假腔之间可见假腔间隔。
⒉假腔呈现线状或条带状,与真腔分隔明显。
⒊双腔内可见血流信号,真腔内血流速度增快,假腔内血流信号较慢。
二、CT扫描
CT扫描是主动脉夹层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供较为详细的主动脉解剖结构和夹层病变的信息。
主要表现为:
⒈夹层形成的主动脉壁内出现一个或多个分离层,形成真腔和假腔的双腔结构。
⒉假腔形态各异,可呈线状、条带状或囊样扩张。
⒊夹层可累及主动脉的不同部位,如升主动脉、降主动脉等。
三、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一种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分型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主要表现为:
⒈夹层形成的主动脉壁内可见高信号的真腔和低信号的假腔。
⒉夹层的暴露情况较CT更为清晰,可准确显示夹层的位置和范围。
⒊MRI还能提供多个方向的重建图像,有助于进一步评估夹层的分型和相关血管的影像学特征。
附件:
本文档未涉及附件内容。
法律名词及注释:
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Ⅳ型内漏
马方综合征
• 本综合症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遗传性结蹄组织疾
患,属于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的患病率为50% ,25%~35%为散发病例。
• 1、骨骼病变:身材瘦高,四肢细长;蜘蛛指/趾 • 胸、脊椎畸形改变, 鸡胸、扁平胸、漏斗胸 • 2、眼部病变:双侧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视网膜
• 主动脉瘤定义:不可逆的主动脉扩张,为正常直
径的两倍。
• 主动脉直径随年龄和性别而变化。 • 胸主动脉直径> 5 cm=动脉瘤。 • 腹主动脉直径 >4cm。 • 与临近主动脉管径比较>1/3。
• 直径小于5cm,1%~15% • 大于7cm,72%~83% • 小的主动脉瘤短期内增大,警惕破裂
外科血管置换级杂交手术为主,B型以介入腔内 支架隔绝术为主)
• 2、确认开口的位置 • 3、确定真假腔 • 4、评估径路血管的条件 • 5、测量近端相对正常颈部血管内经
术后随访
• 1、非手术治疗 观察血栓机化情况和真假腔的
变化等。
• 2、手术治疗 内漏是支架置入术后主要并发症
之一,也是影响远期疗效的关键。
术后评估
• 外科手术:①主动脉管腔或者人工管腔是否通畅
,有无吻合口的狭窄。②血管吻合口有无对比剂 的外渗,管壁有无并发症。③术后人工血管周围 环形低密度影,CT值偏低,多为反应性渗出。 介入治疗:腔内隔绝术,适用于高龄病人
• ①观察支架及移植物位置、形态内漏情况 • ②支架附着点的血管壁情况 • ③临近主动脉血管分支开口情况,注意对分支血
泌的变化,动脉壁基质内酸性蛋白多糖质和量的 改变
正常主动脉CTA表现
• 管壁光整,管腔大小逐渐移行,正常
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血管管壁显示不 清或厚度<1.0mm。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
的主动脉病变,包括AD(主动脉夹层)、 IMH(壁内血肿)、PAU(穿透性粥样硬化性 溃疡)、主动脉瘤。
AD(主动脉夹层)
• 定义:主动脉内膜出现裂缝,主动脉腔与中膜间
发生交通,血流进入中膜层,内膜与中膜分离, 形成真、假两个腔隙。
• 血管疾病中的高危重症,24内死亡率25%,一
年内死亡率90%。发病率为5%~30%。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
• 主动脉中层退变或囊性坏死(内因),和血液动
力学变化(外因)
Stanford A型: DeBakey Ⅰ型
Stanford A型 DeBakey Ⅱ型
Stanford B型 DeBakey Ⅲ型
AD并发症的影像表现
破裂 主动脉夹层破 裂出血,左肺已 被严重压缩
累及周围动脉(左肾动脉)
AD累及主动脉弓分支
主动脉夹层术前的评估
• 1、主动脉夹层的分期和分型(StanfordA型以
PAU影像学表现
• 主动脉壁不规则增厚,伴不同程度钙化 • 突出于主动脉腔龛影(单发或多发) • 龛影多发生于降主动脉中远段(94%) • 不同量的主动脉壁血肿 • 可破裂出血,形成假性动脉瘤或局限性夹层
AAS的分类、联系及转化
主动脉瘤
• 病因:动脉硬化、感染、外伤、动脉炎和先天等 • 相关因素:吸烟、高血压 • 临床表现比较复杂 • 分真性和假性
剥离、虹膜震颤
• 3、血管系统:主动脉壁中层囊状坏死,使中层
弹力纤维离断、碎裂 、黏液变性和囊肿形成,导
致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和左心功能不全。
大动脉炎
• 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症、闭塞性
增生性主动脉炎,多发于青年女性,亚洲国家常 见。
• 以慢性硬化性全层血管炎、受累血管全层显著的
可高达30%以上;但也有报道IMH比AD有更 好的预后
IMH主动脉各部位死亡率
平扫为高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
(PAU)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 定义:PAU是指主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的溃
疡,溃疡穿透内弹力层并可在动脉壁中层内形成 血肿,血肿往往比较局限,只是延伸数厘米,但 不形成假腔。
• 好发部位:胸主动脉降段和腹主动脉。 • 病因:高龄、高血压 • 临表:胸背疼痛,类似于AD
• 内膜撕裂→分离中层→形成假腔→再破口 • 基本病理生理变化:假腔持续扩张和真腔塌陷或
狭窄
• 滋养血管破裂出血(IMH)可能是导致AD的原
因之一
• 动脉硬化和AD的关系存在争议
影像检查的目的
• 区别真腔与假腔 • 识别入口和出口 • 判断主动脉夹层病变范围及类型 • 判断预后 • 判断假腔中有无血栓形成 • 术后随访
纤维化级中层致密的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
大动脉炎诊断标准
• 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
• 支架有无变形,支架是否在位,支架内通常
情况。
• 置换血管 形态及位置、管腔的通常程度。
主动脉壁间血肿(IMH)发病机制
• 主动脉壁滋养血管破裂所致,也称不典型动脉夹
层;
• PAU(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和血栓闭塞性AD也
视为IMH的病因之一;
• 有类似于AD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被视为AD
的病因或先兆病变;
• 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
展较快,但青壮年亦可有早期病变。
• 性别: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女性常见
于绝经期之后。
• 发病的机制 • 一)脂质浸润学说 • 二)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 • 三)损伤反应学说 • 四)单克隆学说 • 五)其他 与发病有关的其他机理尚有神经、内分
• Gore提出滋养血管破裂→主动脉壁IMH→AD
IMH的自然史和预后
• 文献报道:25%和64%的IMH可部分或完全
吸收,国内范占明等的研究,1-6个月部分或完 全吸收分别为16.7%和53.3%
• IMH可进展或形成并发症,如经典AD、主动脉
瘤或破裂和溃疡样病变
• 有报道急性A型IMH死亡率类似于急性A型AD,
主动脉疾病的影像诊断
• 一、主动脉的先天变异 • 二、主动脉粥样硬化 • 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 • 四、马方综合征 • 五、大动脉炎 • 六、主动脉的损伤
主动脉粥样硬化
• 定义 • 主动脉粥样是是指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
、类脂肪等的黄色物质,引起结蹄组织增生及内 膜局限性增厚,形成斑块,管腔狭窄,血管壁硬 化、迂曲、扩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