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对主动脉夹层诊断价值影像学对比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1. CT扫描CT扫描是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其具有以下优势:显像速度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整个主动脉的扫描。
高分辨率,可以准确显示主动脉内膜和夹层的细微变化。
非创伤性,患者耐受性好。
CT扫描可以通过不同的扫描方式来进行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包括螺旋CT扫描、增强CT扫描和冠状重建图像等。
通过这些技术,医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主动脉内膜的破裂情况、夹层的位置和范围,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 MRI扫描MRI扫描是另一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高分辨率,可以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内膜和夹层的细微结构。
无辐射,对患者无损伤。
可以进行多平面和三维重建,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夹层的程度和位置。
MRI扫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类型、位置和范围,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3. 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其特点包括:实时性,可以观察主动脉的脉搏运动和血流情况。
尤其适合观察主动脉根部的夹层。
超声波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和多种模式的图像重建来进行主动脉夹层的诊断。
虽然超声波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便捷性和实时性使其在急诊和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是诊断和治疗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手段。
CT扫描、MRI扫描和超声波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可以互补使用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怀疑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MRI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附31例分析)

主动脉内膜破损,高压血流冲人血管壁,造成 内膜、中层撕裂而形成 夹层 血肿并沿主动脉管壁长轴分离延伸的严重心血管疾病 。临床上主
动脉夹层并不少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较常见的主动脉的致 命性疾病 。本文报告 3 例急性 主动脉夹层 M 检查结果,分析讨论 1 I R
有关诊断 问题 。
d s e t n M eh d 3 a in swi c t o i is c i n wee e a n d u i g is ci . o to s p t t 1 e t a u e a r c d s e to r x mi e sn h t M a n t s n c ma i g b p l a o f i e e t l s e u n et c n q e t g e cRe o a e I g n y a p i i n o f r n u es q e c e h i u sa i n c d f p T c n c r . a d e h ia e06T n GE .T in x i wi s e d A a t ma i gEmp o ig S e d 1 5 S g aE ct T n p e . F s I gn e l yn ta y
【 yw r s c t o i dse t g MRI Ke o d 】a ue r c i c n ; ;a t s i
主动脉夹层 ( o t i S i n 、 ) a F i d e t , D 又称主动脉夹层瘤。是因 c S C 0
【 要 】 目的 探 讨 急性 主动 脉 夹层 摘 的 M I 现及诊 断价 值 。 方 法 采用 R表 超导 型 M 扫 描机 对 3 R 1例主 动脉 夹
层作 不 同序 列技 术 的 MR成像 检 查, 介 绍 一 种 快 速 平 衡 稳 态进 动 序 列 成 像检 查。 结 幂 主动脉 夹层诊 断准确 率 1 O ,磁 共振 表现 为 ( )不 同信 % 0 1 号 双腔 影;( 2)剥 离的 内膜 瓣 ;( 3) 破 裂 口;( ) 4 血栓 性主 动脉 夹层 。 结 论 磁共 振 成 像对 主 动脉 夹层 的 确
主动脉夹层CT诊断与鉴别

精品课件
I型AD,右肾动脉开口处可见内膜片,右肾灌注较对侧差。
主动脉象鼻术后,降主动脉支架远端位于假腔,腹主动脉真 腔近闭塞,左肾动脉及左精品肾课灌件注极差。
髂 动 脉 受 累
双侧髂总动脉近段可见内膜片
精品课件
右髂动脉可见真假双腔
鉴别诊断
临床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肺栓塞、 气胸 、胆囊炎、胰腺炎、肠梗阻、肠扭转、消化 道穿孔、肾结石、腹腔脏器损伤 影像鉴别诊断: 壁内血肿(IMH) 动脉硬化性穿透性溃疡(PAU)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瘤 前两者与AD合称急性主精动品课脉件 综合征
器功能不全
精品课件
急症指征-主要分支严重缺血
S
S
D
D
精品课件
冠状动脉受累
左冠状动脉开精品口课件处可见内膜片
冠状动脉受累
A型夹层,累及主动脉根窦部,右冠状动脉开口受 累,手术证实主动脉瓣右冠瓣与无冠瓣交界处撕 脱,右冠开口部撕脱。
精品课件
头臂动脉受累
精品课件
肋间动脉受累
假 腔
精品课件
腹腔 干及 肠系 膜上 动脉 受累
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对AD的诊断帮助不大 ,胸部平片仅有辅助诊断价值 目前可用于此的诊断方法包括 主动脉造影术(DSA) 计算机体层摄影 (CT) 磁共振 (MRI) 经胸或经食管的超声心动图(UCG) 血管内超声。
精品课件
主动脉造影
突出优点 是确诊AD首要、准
确、可靠的诊断方法 , 早期报道其敏感性和 特异性为 88%和95% 缺点 属于有创性检查 ,有 潜在危险性 ,且准备 及操作费时 ,已少用 于急诊
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
概述
主动脉夹层 (Aortic Dissecction AD)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是指各种病因导致主动脉内膜破裂或中膜弹力纤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作者:史福俊马丽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第01期[摘要] 近年来主动脉夹层(AD)患病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确定主动脉夹层部位、范围及分支是否受累临床意义重大,因不同类型的AD的治疗原则不同,故及早明确AD的类型及其全面的形态变化是提高本病诊断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诊断;影像学[中图分类号] R543.1;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01-62-02主动脉夹层(AD)是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壁弹力纤维发生变性,主动脉扩张内膜撕裂而形成双管腔的一种疾病,其病因主要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马凡综合征等,是一种危害人民健康的危重心血管病,死亡率高。
近年来,本病患病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以前主动脉造影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被认为是AD诊断的金标准,随着影像无创技术如超声、CT、MRI等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已在AD临床诊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临床应用中有效选择检查方法对AD准确诊断与及时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1X线(心脏远达)平片AD一般可见主动脉局限或广泛性增宽,动态观察更好,胸主动脉增宽并伴有急性胸痛的应提高警惕,还有主动脉壁钙化内移1cm以上为诊断AD的重要间接征象,侧位片见此征象其诊断价值更大,以上异常征象仅提示AD,心脏远达片正常的并不能排除AD存在[2]。
2血管造影在新的无创影像技术发展以前血管造影一直是诊断AD的首选方法,然而随着超声、CT、MRI等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主动脉造影应用于AD诊断逐渐减少,通过造影可以直接或间接诊断AD,直接征象是显示撕脱的内膜片和真假腔,内膜片在切线位显示最清楚,当假腔被血栓完全闭塞或假腔显影较淡时,主动脉造影仅能显示真腔,不能显示内膜片和假腔,从而易造成假阴性,此时主要依靠一些间接征象提示诊断AD,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主动脉分支受累,部分主动脉壁龛影与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容易混淆,个别AD病例仅显示主动脉壁增厚,此征象并非特异性,亦可见主动脉瘤伴血栓形成和主动脉炎等,主动脉造影属于有创或少创性(指静脉DSA)方法,但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包括冠状动脉受累和AI 的显示均优于其他方法[3]。
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和影像学表现

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和影像学表现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主动脉夹
层根据Stanford分型可分为两种类型,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涉及升主动脉,包括升主动脉和降
主动脉,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仅涉及降主动脉。
此外,根据
夹层的形态、位置和扩展程度,主动脉夹层还可分为不同的亚型。
在影像学上,主动脉夹层的表现可以通过多种影像学检查来观察。
最常用的是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
在
CT影像中,主动脉夹层呈现为真腔内出现假腔,即在主动脉内部形
成的假性通道,以及主动脉壁的撕裂表现。
在MRI影像中,可以清
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情况,有助于评估夹层的形态和位置。
此外,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也是一种常用的影像
学检查方法,可以用于初步筛查和评估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心脏情况。
对于无法接受CT或MRI检查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是一种重要的替代
方法。
总的来说,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和影像学表现对于临床医生来说
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因
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透性溃疡影像学诊断1.主动脉夹层(AD)的影像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AD。
诊断明确后,应进一步分型,显示内膜片和真假腔(有无血栓形成)、内膜破口、夹层范围、分支受累和相应器官供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和外渗等并发症。
近年研究表明,AD 的影像学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内膜破口的显示;(2)注意其定位,因为这与外科和介入治疗密切相关;(3)注意是否伴有主动脉周围、纵隔及心包、胸腔积血等,这些都是影响预后的主要问题。
进而注意分支受累以及相关器官供血情况、有无AR及其程度等都是需要明确的问题。
根据临床症状,AD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迄今国际上公认的AD分型仍主要是DeBakeyⅠ、Ⅱ、Ⅲ型和Stanford A、B 型。
Ⅰ型AD 破口在升主动脉累及范围可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
Ⅱ型AD累及范围限于升主动脉。
Ⅲ型AD主要累及降主动脉及以下。
DeBakeyⅠ、Ⅱ型相当于Stanford A型,DeBakey Ⅲ型相当于Stanford B型。
我国AD患者DeBakey Ⅲ型比较常见。
与国外有明显差别,国外AD 患者DeBakey Ⅰ、Ⅱ型明显多于DeBakey Ⅲ型,急性、亚急性AD多于慢性患者。
AD的发生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0%~30%的急性AD患者存在血管壁血肿, 提示这可能是夹层的起因。
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并不是AD的危险因子, 除了同时存在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 后者会引起胸降动脉夹层。
动脉粥样硬化是否为AD的诱发因素仍有争议。
主动脉中膜的外部和外膜一起构成假腔的外壁,而剩余的中膜和内膜形成内膜瓣, 所谓内膜瓣是个不确切的名称, 因为内膜瓣主要由主动脉壁分离的中膜形成, 而在假腔外壁中膜的比例是主动脉破裂的决定性因素, 且比例因人而异, 内膜瓣中中膜占的比例越大, 假腔外壁越薄, 主动脉就越可能破裂, 而假腔破裂是典型AD患者死亡共同的机制。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一、概述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主动脉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影像学是主动脉夹层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准确的影像学表现能够帮助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CT是目前检查主动脉夹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CT扫描可以观察主动脉的形态、直径、血管壁的增厚等变化,并能够确定主动脉夹层的部位、长度、形态等。
2.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检查:MRI对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也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与CT相比,MRI不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更加安全。
同时,MRI还可以提供更多关于主动脉夹层的信息,如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等。
3.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主动脉夹层的形态、大小、位置等,并能够评估主动脉的功能情况。
但是由于超声心动图对于主动脉夹层的分辨率有限,相对于CT和MRI来说,诊断准确性稍差。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通过在患者体内注射造影剂,结合X线摄影技术观察主动脉夹层的血流情况。
DSA具有高分辨率的优点,可以准确评估主动脉夹层的形态、长度等,但是由于有一定的创伤性,且对肾功能要求较高,一般只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进行。
三、影像学表现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动脉壁的层间剥离:在CT或MRI图像中,可见主动脉壁内膜下呈现出互相分离的两层或多层影像,形成“夹层”现象,夹层与真腔之间可见真腔明亮的血流信号。
2.夹层的位置与范围:夹层可发生在主动脉的不同部位,根据夹层发生的位置,可分为上行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夹层、降主动脉夹层等。
夹层的范围通常由夹层起始部位延伸至夹层终止部位,夹层的长度可较长。
3.夹层的形态:夹层形态多样,可呈膜状、片状、囊状等不同形态。
MRI在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责任校对 赵贤芳〕
尚 峰, 李洪辰
( 通辽市科尔沁区 第一人民医院 , 内蒙古 通辽 倪80以 ))
摘 要: 目的:探讨 M班在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搜集我院三年来的1 例病例, 9 分别进行
玲E 序列T w 和犯w 扫描, l i i 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 例病人均清晰显示内 及真假两腔, 9 膜片 并在短时间内 检查完毕. 结论:M 在基层医院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很大应用价值. I R
20 7 年 3 月 0 第 1 卷 第2 期 3
内蒙 古 民族 大 学 学报 lour al o lnner Mon即 Un v r t f Na o a it es n f lia i e s y o t n l i i r i
Hale Waihona Puke Ma . r V o . 13 l No . 2
MRI 在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关健词: 主动脉夹层; 磁共振成像; 急诊诊断 中图分类号:R 4 . 1 5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8 一 ( 2佣7 )0 一 ) X 5149 2 印78 一 1 0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疾病, 属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急症, 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较易 误诊, 且发病凶险, 病死率极高, 故早期确诊至关重要. 对此我们回 顾性分析了我院2( 1 一X 5 年以来1 例病例, ) X 2( ) 9 分析讨论 M 在其急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I R
3
讨论
急性主动脉夹层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离, 它是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渗人主动脉壁中层, 形成夹层血肿, 或真假 两个通道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 预后险恶. 常见原因有高血压、 肥胖等, 在其临床表现中, 疼痛是首 发的最常见症状, 其疼痛强度比 其部位更具有特征性, 为突发前胸或肩背或腹腰部刀割样、 撕裂样剧痛, 呈持续性、 烦躁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与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对比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采用ct与mri诊断的价值及影像学对比。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0例,均为2010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分别采取西门子64排螺旋ct和1.5 mri进行诊断,分析临床价值,并对比影像学资料。
结果:两种检查方式ⅰ型均为20%,ⅱ型均为5%,ⅲ型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种检查方式真、假腔显示双腔征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内膜片显示,mri显示率为100%,cine=mri为略低信号,se序列为弧形等信号;ct显示率为85%,增强后呈线样低密度,mri内膜片显示率优于ct (p2个月,亚急性2周~2个月,急性0.05)。
两种检查方式真、假腔显示双腔征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内膜片显示,mri显示率为100%,cine=mri为略低信号,se序列为弧形等信号;ct显示率为85%,增强后呈线样低密度,mri内膜片显示率优于ct(p<0.05)。
内膜破口mri显示率为45%,ct增强显示为35%。
附壁血栓mri显示为75%,ct显示为30%;急危患者ct为首选,mri为禁忌;主动脉钙化mri显示较差,ct显示较好,病情整体观察mri良好,呈多序列、多方位表现,ct受限。
详见表1。
3 讨论
实践表明,中老年患者突发腹部、胸背部剧烈疼痛,且血压水平明显升高者需考虑主动脉夹层的发生[2]。
若同时有心包填塞、肢体缺血、主动脉关闭不全、脏器缺血、脉搏异常、腹痛及血胸等症
状,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3-4]。
本次研究20例患者均有疼痛病史及高血压史,且有上述并发症伴发。
mri和多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有较高准确率,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达100%。
两种检查方式技术检出结果与手术结果相符,分类比率相同。
内膜片和真假两腔的显示为mir和螺旋ct诊断的基础,同时内膜破口、再破口、内膜片剥离范围、附壁血栓和壁内血肿、主动脉壁的钙化、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情况两者各有优势[5]。
对于真假腔显示,因腔内血液流速不同,mri呈不同信号,se序列真腔流速快呈流空低信号,假腔为高低混杂信号,螺旋ct扫描真腔为稍低密度,假腔密度较高,两种检查方式显示率类似。
mri se 序列通过血液流空衬托内膜片为稍低信号,ct平扫中内膜片为中等密度,较mri显示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内膜破口和再破口两种检查方式显示率均较低,而对内膜破口和再破口准确显示关系主动脉内隔绝术效果,故mri可应用多序列成像及多方位三维成像提高显示率。
而在附壁血栓显示方法,mri示两腔内流动血液信号高于血栓信号,ct显示附壁血栓呈低密度影,有管腔变形,无强化,不易辨别,故显示率低于mri。
综上所述,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mri在附壁血栓、内膜破口等方面的显示率优于ct,而内膜钙化及危重症患者检查中,效果不如螺旋ct,二者需互补应用,以提高诊断效果。
参考文献
[1]卿国忠,肖文莲,刘卫星.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超声心动
图、mra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6(8):1997-2000.
[2] trimarchi s,nienaber c,rampoldi v,et al.contemporary results of surgery in 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experience[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5,129(1):112-122.
[3]闫瑞玲,常虹,左思阳,等.超声、mr、ct、x线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比较[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9,30(4):265-267. [4]朱丹,郭丽君,高炜.主动脉瘤和(或)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4):309-312.
[5]陈刚,刘继伟,李德生,等.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mri与dsa 影像对比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86-87.
(收稿日期:2013-01-28)(编辑: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