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

合集下载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及穿通性溃疡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及穿通性溃疡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与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等进行 鉴别。
注意事项
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观察 影像学表现的细微差别,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 析。
病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病例分享
学术交流
分享典型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诊断过 程及治疗方法。
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和 心得,提高诊断水平。
经验总结
总结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容易出现的误诊情况以及鉴别诊断的 要点。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未来可能会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辅助医生进行更 准确的影像诊断。
多模态影像融合诊断
将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融合分析,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 要方向。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壁间血肿
胸痛症状较夹层轻,可有背痛或腹 痛,血压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穿通性溃疡
多表现为胸痛,症状与溃疡大小和 位置有关,可伴发高血压。
影像学特征异同点分析
1 2
主动脉夹层
CT可见真假两腔,真腔受压变形,假腔内血栓形 成;MRI可见主动脉内膜片及真假两腔信号。
壁间血肿
CT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增厚,无内膜片 及真假两腔;MRI可见主动脉壁高信号血肿影。
药物治疗的适应症
包括降低血压、控制心率、缓解疼痛等症状,以及预防夹层进一步扩展
和破裂等风险。
02
药物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禁忌症等,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
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
03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
通过监测患者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和调

主动脉夹层CT诊断与鉴别

主动脉夹层CT诊断与鉴别
主动脉夹层CT诊疗
主动脉夹层CT诊断与鉴别
1/112
概述
主动脉夹层 (Aortic Dissecction AD)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是指各种病因造成主动脉内膜破裂或中膜弹力纤
维层病变,血液进入内膜下之中膜内,造成中膜撕裂、剥离形成双腔 主动脉,称主动脉夹层。 发病率 AD平均年发病率为 0.5~1万/10万人口,在美国每年最少发病 例 AD最常发生在 50~7 0岁男性,男女性别比约 3∶1, 40岁以下比较罕见 。 40岁以下AD患者 50%发生于妊娠妇女 。
• 慢性夹层,假腔壁可上皮化、钙化
主动脉夹层CT诊断与鉴别
40/112
区分真假腔
• Beak sign (鸟嘴征)
• 横断面上,内 膜片与假腔壁 所夹之锐角
主动脉夹层CT诊断与鉴别
41/112
区分真假腔
• Aortic cobweb(主动脉蜘蛛膜)
• 很可能是夹层形成过程中自主动脉壁不
完全剪切下来纤维组织带
主动脉夹层CT诊断与鉴别
2/112
发病机制
本病主要表现为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 , 任何破坏中层弹性或肌肉成份完整性疾病进程或其 它条件都能使主动脉发生夹层分离。 主要易患原因
高血压,主动脉粥样硬化:约占 70%~ 9 0% 主动脉中层病变:Marfan综合征、Tuner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 内膜撕裂: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狭窄、主动脉狭窄 壁内血肿蔓延 妊娠 主动脉炎:梅毒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 创伤:医源性、非医源性
外伤后胸痛,造影示B型AD
主动脉夹层CT诊断与鉴别
6/112
夹层示意图
主动脉夹层CT诊断与鉴别
7/112
病理分型
分类方法 对受累主动脉部位及范围进行定义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正文:诊断与鉴别⒈影像学检查的作用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主动脉壁的撕裂,分别形成真腔和假腔,其中真腔为血流流经的通道,而假腔则是由于血液进入撕裂的主动脉壁造成的。

影像学检查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主动脉夹层的存在、位置、大小以及并发症的出现。

⒉影像学检查方法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⑴ X线胸片X线胸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显示主动脉的形态和是否存在夹层。

在主动脉夹层的情况下,可见主动脉影像增宽、变形,假腔存在时可见假腔钙化。

⑵ CT扫描CT扫描是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主动脉的解剖结构和夹层的形态特征。

另外,CT扫描还可提供更多关于主动脉夹层的信息,如夹层位置、大小、累及范围、裂口部位等。

⑶ MRIMRI可提供主动脉夹层的更加详细的影像信息。

通过MRI,可以清晰地显示主动脉的形态和夹层的分布情况。

此外,MRI对于鉴别主动脉夹层与其他主动脉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等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⑷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且易于接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评估主动脉的形态、大小和血流情况,并可以发现主动脉夹层的存在和部位。

⒊影像学鉴别诊断在进行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检查时,需要与其他主动脉疾病进行区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需要鉴别的疾病:⑴主动脉瘤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局部壁弱点或缺损形成的扩张性疾病。

与主动脉夹层相比,主动脉瘤的壁不是真假腔的形态,通常是整个主动脉管径扩大,且壁厚较薄。

⑵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主动脉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其病理特点是主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

在影像学检查中,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主动脉壁的钙化、钙化斑块的形成等特征。

⑶其他主动脉疾病除了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主动脉疾病需要与主动脉夹层进行鉴别。

如主动脉炎、主动脉先天性畸形等。

附件:⒈X线胸片示例图⒉CT扫描示例图⒊MRI示例图⒋超声检查示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壁的撕裂,分别形成真腔和假腔。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一、引言在医学领域,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主动脉疾病,常常因其高度致死性而引起关注。

影像学诊断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识别和定量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应用。

二、影像学诊断方法2.1 胸部X线摄影2.1.1 单纯X线摄影2.1.1.1 正常胸部X线表现2.1.1.2 异常胸部X线表现及可能的主动脉夹层征象2.1.2 CT胸部血管造影2.1.2.1 CT胸部血管造影的原理2.1.2.2 CT胸部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2.1.2.3 CT胸部血管造影的结果分析与诊断2.2 MRI2.2.1 MRI的基本原理2.2.2 MRI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2.2.3 MRI结果分析与诊断2.3 超声检查2.3.1 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2.3.2 超声检查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2.3.3 超声检查结果分析与诊断2.4 核医学检查2.4.1 核医学检查的基本原理2.4.2 核医学检查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2.4.3 核医学检查结果分析与诊断三、临床应用3.1 早期主动脉夹层的诊断3.1.1 影像学方法在早期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3.1.2 利用影像学方法进行早期主动脉夹层诊断的策略3.2 主动脉夹层的定量评估3.2.1 影像学方法在主动脉夹层定量评估中的优势和局限性3.2.2 利用影像学方法进行主动脉夹层定量评估的策略四、结论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方法与应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可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主动脉夹层,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附件:1.胸部X线摄影示例图片2.CT胸部血管造影示例图片3.MRI示例图片4.超声检查示例图片5.核医学检查示例图片法律名词及注释:1.充血:指血管扩张,使血液充盈于血管内。

2.动脉瘤:指动脉腔局部扩张异常。

3.穿透:指物体直接穿越或通过其他物体。

4.血肿:指某处血液聚集形成的血液团块,常在受伤部位形成。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一、引言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主动脉疾病,早期诊断对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影像学诊断可以提供准确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鉴别诊断和治疗决策。

本文将详细介绍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的方法和技巧。

二、临床表现1·主动脉夹层的典型症状和体征2·主动脉夹层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三、影像学检查方法1·X线检查●传统X线检查的应用和限制●X线血管造影的应用和限制2·CT检查●CT扫描的基本原理●CT扫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和优势●CT扫描的鉴别诊断要点3·MRI检查●MRI检查的基本原理●MRI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和优势●MRI的鉴别诊断要点四、影像学表现1·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的分类和描述●Stanford分类和描述●DeBakey分类和描述2·主动脉夹层的特殊类型和特殊病例的影像学表现五、鉴别诊断1·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动脉瘤的鉴别2·主动脉夹层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六、影像学诊断的限制1·影像学诊断中的假阴性和假阳性2·影像学诊断的局限性七、治疗决策的指导1·影像学诊断对治疗决策的指导意义2·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原则八、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1·X线检查示例图片2·CT检查示例图片3·MRI检查示例图片九、法律名词及注释1·主动脉夹层:一种主动脉疾病,主动脉内层和中层之间形成血肿2·X线血管造影:通过给静脉或动脉注射放射性对比剂,然后采用X线摄影技术观察血管的方法3·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多次连续拍摄并对图像进行计算处理,提供清晰的断层图像4·MRI检查:核磁共振成像,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获取人体的断层图像。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1.介绍主动脉夹层指的是主动脉内形成的两层或多层假腔,是一种严重的主动脉疾病。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主动脉夹层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2.1.外观特征主动脉夹层在超声图像上呈现出双腔或多腔结构,夹层腔在真腔周围形成。

夹层腔内往往可见血流信号。

2.2.流入搏动主动脉夹层下降段处经常呈现出流入搏动现象,即夹层腔内的血流在心搏过程中显示明显的搏动。

3.CT扫描3.1.增强扫描CT增强扫描是主动脉夹层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

夹层腔一般呈高密度,边界清晰,与真腔分隔明显。

3.2.MPR和CPR重建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观察主动脉夹层的分布范围和形态特征。

4.MRI检查4.1.T1加权成像主动脉夹层在T1加权成像上一般呈现出高信号。

4.2.T2加权成像主动脉夹层在T2加权成像上呈现出低信号,与周围组织或真腔形成对比。

5.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诊断方法,能够直观地显示夹层腔和真腔的形态和关系。

但由于其创伤性和侵入性,一般作为有选择性的检查方法。

6.其他辅助检查其他辅助检查方法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它们具有非侵入性和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辅助检查手段。

附件:________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主动脉夹层:________主动脉内形成的两层或多层假腔的疾病。

2.影像学诊断:________通过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疾病的诊断。

3.超声检查:________利用超声波进行检查的一种影像学方法。

4.CT扫描:________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获得身体断层影像的方法。

5.MPR和CPR重建:________通过重建技术获取多平面和曲面的图像。

6.MRI检查:________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方法。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包括:
1. CT扫描:目前被认为是最常用的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
方法。

CT扫描可以清楚地显示主动脉的解剖结构,并能直观
地观察到夹层的形态、位置和范围。

通常使用螺旋CT扫描或
多层螺旋CT扫描,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

2. MRI扫描:对于无法耐受碘剂的患者或怀疑存在主动脉夹
层的妊娠妇女,MRI扫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MR影像可以提
供高分辨率的主动脉图像,帮助医生确定夹层的位置和范围。

3. 超声心动图:也是主动脉夹层的一个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到主动脉夹层的动态变化,识别动脉内腔的假腔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4. 血管造影:对于需要明确主动脉夹层的位置和范围时,可以进行血管造影。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显影图像,但需要使用碘剂造影剂,不适用于对碘过敏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5. 其他影像学检查:还可以使用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如核医学显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等辅助诊断夹层。

需要注意的是,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确保准确诊断。

医学影像学: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表现知识

医学影像学: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表现知识

医学影像学: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表现知识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危急病症。

如不予与治疗,早期死亡率高达每小时l%~2%。

近年来,无创性影像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我们总结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表现知识,内容如下:【影像学表现】(1)X线表现急性主动脉夹层时,短期内可见纵隔或主动脉阴影明显增宽,搏动减弱或消失,边缘模糊,主动脉壁钙化内移。

破人心包或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心影明显扩大。

破入胸腔时,可见胸腔积液。

慢性主动脉夹层时,上纵隔明显增宽,主动脉局限或广泛扩张,有时外缘呈波浪状。

主动脉内膜钙化明显内移,左室可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而增大。

(2)超声表现1)增宽的主动脉内可见撕裂的内膜片反射。

该内膜片反射纤细,将主动脉分为真假两腔。

2)撕裂的内膜上有时可见其连续性中断,为真假腔相交通的破口,多位于夹层病变的起源处。

在夹层病变的远端,有时可见再破口。

3)假腔内有时可见血栓形成。

4)真腔内血流速度相对较快,假腔内血流速度缓慢或血流信号延迟出现或无血流显示。

在人口处可见白真腔流向假腔的血流,而于再人口还可见m使腔流向真腔的血流。

5)夹层病变累及主动脉根部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常可探及主动脉瓣返流。

(3)CT表现1)平扫CT可显示钙化内膜内移,假腔内血栓,以及主动脉夹层血液外渗、纵隔血肿、心包和胸腔积血等。

2)增强CT可见主动脉双腔和内膜片;通常真腔较窄,充盈对比剂较快,而假腔较大,充盈对比剂较慢;可显示内膜破口和再破口及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包括冠状动脉、头臂动脉和肾动脉开日等;MSCT或EleCT还可观察主动脉瓣和左室功能。

(4)MRI表现MRI可提供主动脉夹层的形态和功能信息。

1)真假腔和内膜片及病变范围:真假双腔信号强度可相同,亦可不同;两者之间可见线状结构的内膜片,通常假腔明显大于真腔。

2)内膜破口或再破口表现为内膜片连续中断;电影MR可见破口处血流往返或假腔侧的血流信号喷射征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透性溃疡影像学诊断
1.主动脉夹层(AD)的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AD。

诊断明确后,应进一步分型,显示内膜片和真假腔(有无血栓形成)、内膜破口、夹层范围、分支受累和相应器官供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和外渗等并发症。

近年研究表明,AD 的影像学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内膜破口的显示; (2)注意其定位,因为这与外科和介入治疗密切相关;(3)注意是否伴有主动脉周围、纵隔及心包、胸腔积血等,这些都是影响预后的主要问题。

进而注意分支受累以及相关器官供血情况、有无AR及其程度等都是需要明确的问题。

根据临床症状,AD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迄今国际上公认的AD分型仍主要是DeBakeyⅠ、Ⅱ、Ⅲ型和Stanford A、B 型。

Ⅰ型AD破口在升主动脉累及范围可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

Ⅱ型AD累及范围限于升主动脉。

Ⅲ型AD主要累及降主动脉及以下。

DeBakeyⅠ、Ⅱ型相当于Stanford A型,DeBakey Ⅲ型相当于Stanford B型。

我国AD患者DeBakey Ⅲ型比较常见。

与国外有明显差别,国外AD患者DeBakey Ⅰ、Ⅱ型明显多于DeBakey Ⅲ型,急性、亚急性AD多于慢性患者。

AD的发生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0%~30%的急性AD患者存在血管壁血肿, 提示这可能是夹层的起因。

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并不是AD的危险因子, 除了同时存在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 后者
会引起胸降动脉夹层。

动脉粥样硬化是否为AD的诱发因素仍有争议。

主动脉中膜的外部和外膜一起构成假腔的外壁,而剩余的中膜和
内膜形成内膜瓣, 所谓内膜瓣是个不确切的名称, 因为内膜瓣主要由主动脉壁分离的中膜形成, 而在假腔外壁中膜的比例是主动脉破裂的决定性因素, 且比例因人而异, 内膜瓣中中膜占的比例越大, 假腔外壁越薄, 主动脉就越可能破裂, 而假腔破裂是典型AD患者死亡共同的机制。

明显的夹层可来自急性AIH或PAU, 因为这两种疾病的血肿均可沿内膜扩展, 自破口处撕裂形成内膜瓣。

AD的确切CT征象是发现由内膜瓣分隔的两个对比剂充盈的腔, 增强后假腔呈延迟强化, 真腔呈早期强化, 和无夹层的主动脉腔相连续, 面积常更小;内膜瓣可以环形的形式完全与血管壁分离, 形成内膜与内膜套叠, 像风向袋一样套入血管腔内。

2.主动脉壁间血肿(IMH)
主动脉壁间血肿(出血)是指主动脉壁间出血和(或)形成血肿而无内膜破口,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壁滋养管(vasa vasolum)的破裂出血,发生于降主动脉者多于升主动脉。

约30%的主动脉壁间血肿(出血)发生主动脉破裂,多见于急性患者;约10%的血肿逐渐吸收。

影像学诊断: 主动脉壁增厚至4~5mm,如达到10mm甚至以上,应警惕破裂的可能性。

主动脉腔内有血栓或出血的改变,可累及动脉全层或部分(呈新月形),呈纵向扩展。

MRI、增强CT、超声心动图(尤其是经食管技术)为主要诊断技术。

MRI有助于显示血栓的年龄,且MRI 对于判断出血或陈旧性血栓具有一定优势。

CT平扫IMH表现为主动脉壁的环形高密度增厚区域,(主动脉壁厚度>7mm,CT值60~70HU)。

增强图像中,IMH可能与血管壁的动脉粥样硬
化或血栓相混淆, 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的是, IMH通常和强化
的主动脉腔形成光滑的界面,在注射对比剂后难以发现内膜瓣或主动
脉壁的强化。

内膜钙化可出现移位, 有助于鉴别IMH与附壁血栓, 尤
其是在增强图像中。

随时间推移, 增厚的主动脉壁逐渐表现为等密度, 在中晚期常呈低密度,对诊断IMH造成一定困难。

MRI不仅可识别IMH,
还可识别血肿的病理学改变, 有助于对血肿消退和进展的判断, 也
可检测主动脉壁上新发的溃疡样突起。

3.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AU)
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穿透内膜,破入中膜称为穿透性溃疡。

一般形成中膜血肿,多为局限性,也可穿透外膜,由于纤维层包绕,形成假性动脉瘤,甚至透壁破裂。

其发病率不高,一般为单发病例。

穿透性溃疡常发生于降主动脉(明显多于升主动脉),多为高龄、高血压患者。

胸、背部剧烈痛为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且常并有胸主动脉和(或)其他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如腹主动脉瘤等。

穿透性溃疡破裂危险明显高于AD,尤其急性病例约占40%,升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多于降主动脉。

影像学诊断: 斑块溃疡即壁在性“充盈缺损”伴有较深大的“龛影”,在此基础上可合并局限性壁间血肿或外穿形成假性动脉瘤。

同时可并发血液外渗,如纵隔血肿或心包出血等。

CT和MRI是较常用的
诊断方法,MRI显示斑块溃疡、壁间血肿及假性动脉瘤等具有优势。

急诊床旁可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可以看到外凸的“龛影”,但不适于显示动脉壁和软组织结构。

PAU的CT表现受主动脉纡曲程度、溃疡相对于管腔的方向、主动
脉有无伴随的扩张和(或) 夹层的影响, 包括: 局部溃疡, 表现为主动脉壁内对比剂的偏心性聚集;主动脉局限性节段扩张;短段内膜瓣, 相当于溃疡的边界, 位于长的壁内龛影和血管腔之间;壁内血肿, 可清楚显示穿透性的溃疡;血肿附近的主动脉壁增厚或强化;还可出现假性动脉瘤, 典型夹层和破裂。

MRI也可显示PAU, 比增强CT的准确性更高, 进行MIP后处理获得血管造影样的投影图像, 可清楚显示溃疡的局灶性囊袋样突出及其与主动脉腔的关系。

4.三者关系分析与讨论
20世纪初期,有学者提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概念,包括AD、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主动脉瘤破裂和渗漏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对应,两者均以胸痛为主要表现,但其病理基础和发生机制却完全不同。

近年有学者还提出“胸痛三主征”,包括“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肺动脉血栓栓塞”,三者均常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其病理基础和发生机制完全不同,影像学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重要作用,应引起重视。

5.鉴别诊断
a):IMH需与AD,尤其假腔内充满血栓的AD 鉴别,当有2个显影的腔被一层薄的内膜片隔开或两腔的显影时间和速度不同,则为典型的主动脉夹层;但在不典型病例,如假腔被血栓充满而不显影时,常造成诊断困难,如见内膜钙化内移及残留的管腔狭窄或变形存在,则强烈提示AD可能
b):IMH需与主动脉粥样硬化伴附壁血栓形成鉴别,主动脉粥样硬化通常累及胸和腹主动脉并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主动脉壁不规则增厚及多发钙化斑,硬化斑块位于内膜表面,造成内壁凹凸不平,平扫时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密度较血液略低,其钙化可略向腔内移位,且血栓较局限,常有管腔扩张,CTA则显示主动脉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而壁间血肿沿主动脉长轴可较广泛,管腔多不扩张,如见钙化内膜内移及动脉壁间存在病变,则应考虑IMH可能
c):IMH需与动脉瘤内血栓形成鉴别,在主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形成者,病变部位的主动脉呈瘤样扩张伴周围性钙化则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的特征。

而IMH病人伴有主动脉瘤样扩张相对少见。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