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1
《大学》节选与翻译

《大学》节选与翻译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篇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
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高中语文背诵篇目72篇

高中语文背诵篇目72篇文言文(32篇)必修(10篇)1. 《论语》十二章 - 孔子及其弟子2. 《劝学》 - 荀子3. 《屈原列传节选》 - 司马迁4. 《谏太宗十思疏》 - 魏征5. 《师说》 - 韩愈6. 《阿房宫赋》 - 杜牧7. 《六国论》 - 苏洵8. 《答司马谏议书》 - 王安石9. 《赤壁赋》 - 苏轼10. 《项脊轩志》 - 归有光选择性必修(10篇)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孔子及其弟子2. 《报任安书》节选 - 司马迁3. 《过秦论》(上) - 贾谊4. 《礼运》 - 《礼记》5. 《陈情表》 - 李密6. 《归去来兮辞》(并序) - 陶渊明7. 《种树郭橐驼传》 - 柳宗元8. 《五代史伶官传序》 - 欧阳修9. 《石钟山记》 - 苏轼10. 《登泰山记》 - 姚鼐选修(12篇)1. 《老子》八章 - 老子2. 《季氏将伐颛臾》 - 孔子及其弟子3. 《大学》节选 - 《礼记》4. 《孟子》一则 - 孟子5. 《逍遥游》节选 - 庄子6. 《谏逐客书》 - 李斯7. 《兰亭集序》 - 王羲之8. 《滕王阁序》 - 王勃9. 《黄冈竹楼记》 - 王禹偁10. 《上枢密韩太尉书》 - 苏辙诗词曲(40首)1. 《静女》 - 《诗经》2. 《无衣》 - 《诗经》3. 《离骚》节选 - 屈原4. 《涉江采芙蓉》 - 《古诗十九首》5. 《短歌行》 - 曹操6. 《归园田居·其一》 - 陶渊明7. 《拟行路难·其四》 - 鲍照8.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9. 《山居秋暝》 - 王维10. 《蜀道难》 - 李白11.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李白12. 《将进酒》 - 李白13. 《燕歌行》 - 高适14. 《蜀相》 - 杜甫15. 《客至》 - 杜甫16. 《登高》 - 杜甫17. 《登岳阳楼》 - 杜甫18. 《琵琶行》 - 白居易19. 《李凭箜篌引》 - 李贺20. 《菩萨蛮》 - 温庭筠21. 《锦瑟》 - 李商隐22.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李煜23. 《望海潮》 - 柳永24. 《桂枝香·金陵怀古》 - 王安石2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苏轼26.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27. 《登快阁》 - 黄庭坚28. 《鹊桥仙·纤云弄巧》 - 秦观29. 《苏幕遮·燎沉香》 - 周邦彦30. 《声声慢》 - 李清照31. 《书愤》 - 陆游32. 《临安春雨初霁》 - 陆游33. 《念奴娇·过洞庭》 - 张孝祥3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辛弃疾35.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辛弃疾36. 《青玉案·元夕》 - 辛弃疾37.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 刘克庄38. 《扬州慢·淮左名都》 - 姜夔39. 《长亭送别》 - 王实甫40. 《朝天子·咏喇叭》 - 王磐。
《大学》全文及解释[1]
![《大学》全文及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f4a4b851f121dd36a22d826b.png)
《大学》全文及解释之南宫帮珍创作【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干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干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干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干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干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干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干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干端正;心思端正后才干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干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干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干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苍生,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成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颠倒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成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课文翻译

Half a Day半日Naguib Mahfouz纳吉布·马哈福兹I walked alongside my father, clutching his righthand. All my clothes were new: the black shoes, thegreen school uniform, and the red cap. They did notmake me happy, however, as this was the day I wasto be thrown into school for the first time.我走在父亲的一侧,牢牢地抓着他的右手。
我穿着一新:黑鞋子、绿校服、红帽子。
然而我一点儿都高兴不起来,因为今天是我第一次被送去上学。
My mother stood at the window watching our progress, and I turned towardsher from time totime, hoping she would help. We walked along a street linedwith gardens and fields plantedwith crops, pears, and date palms.母亲站在窗前,望着我们缓缓前行,我不时地回头看她,希望她会救我。
我们沿着街道走着,街道两旁是花园和田野,田野里种了庄稼、梨树和椰枣树。
"Why school?" I asked my father. "What have I done?"“我为什么要去上学?”我问父亲,“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I'm not punishing you," he said, laughing."School's not a punishment. It's a place that makesuseful men out of boys. Don't you want to be useful like your brothers?"“我不是在惩罚你,”父亲笑着说道,“上学不是一种惩罚。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学之道》是部编版⾼中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单元第四课的第⼆篇⽂章。
本篇课⽂节选⾃《礼记·⼤学》,围绕穷理、正⼼、修⾝、治⼈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为本”。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课⽂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教案 【素养⽬标】 1.了解曾⼦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
3.分析本⽂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意的基础上,探讨课⽂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时候我们都听过“曾⼦杀猪教⼦”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母要以⾝作则,⾔⽽有信,真诚待⼈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光来学习曾⼦的另外⼀篇著作《⼤学之道》。
⼆、⽂化常识 1.了解曾⼦ 曾⼦(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今⼭东平⾢,⼀说⼭东嘉祥)⼈。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家,孔⼦晚年弟⼦之⼀,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物,夏禹后代。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1-5章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1-5章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原文和译文1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大学》节选(1)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 境界是“至善”。 (5)得:收获。
译文: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 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 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 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 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 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 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 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
第二段分析:
所谓诚其意者①,勿自欺也②。 如恶恶臭③,如好好色④,此之 谓自谦⑤。故君子必慎其独也⑥。 小人闲居为不善⑦,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⑧,掩其不善⑨ 而著其善⑩。人之视己,如见其 肺肝然⑾,则何益矣?此谓诚于 中⑿,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 也。
【注释】 ①诚其意:使意念真诚。意:意念,意志。 ②毋:不要。 ③恶(wù)恶(è)臭(xiù):前一个“恶”字用作动 词,厌恶。后一个“恶”字是形容词,不好。臭,气味。 恶臭,不好的气味。 ④好(hào)好(hǎo)色:前一个“好”字用作动词, 喜爱。后一个“好”字为形容词,美好。好色,美好。 ⑤谦(qiè):同“慊”,满足、满意。 ⑥慎其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要谨慎不苟。独,指独处。 ⑦闲居:独自呆着的时候。 ⑧厌然:躲躲闪闪的神态。 ⑨掩:掩盖。 ⑩著:显明,这里是使显明,标榜的意思。 ⑴如……然:好像……一样。 ⑵中:心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 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13),未之有也(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 “慎独”而谈“诚意”,我们选本章,意在强调 “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 独”。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 便是“慎其独”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 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 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 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 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 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 是修身慎独的典型,孝忠的楷模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 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 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 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 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第二段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 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 子必慎其独也(6)。
【注释】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 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 美女。 (5)谦(qiè):通“慊”,满足。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 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 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 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 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 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读解】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 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 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 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 “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 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 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得:收获。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 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 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 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 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 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 做,那么,就接近道了。
问题研讨
“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 哪些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 《大学》中对个人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 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 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 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 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 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 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 独也。
【读解】 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 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 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 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 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 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 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注释】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掩盖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 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 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 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 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 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 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 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 身体安康。倒是那疯跛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 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 ,修养身 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 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 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 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 “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 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 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 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诚其意:心意真诚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研究万事万物的原理。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 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 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 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内容分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 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 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 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 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 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 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第三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 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2)忿懥(zhì ):愤怒。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 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 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 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 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 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 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 正自己的心思。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 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 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 观图示。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 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 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 目”。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 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了。
八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 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 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 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 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 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 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 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 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 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 就这里的阶梯 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 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 “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 “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 “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 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第五段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 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 以事君也;悌(1)者,所以事长也;慈(2)者,所 以使众也。 【注释】 (1)悌(tì ):指弟弟应该绝对 服从哥哥。②慈:指父母爱子女。 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 庭,原因在于,不能教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别 人的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 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对父母的孝顺, 可以用于奉侍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 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尽心下》),把生命 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 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 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 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 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 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 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 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 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 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