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大学》节选
《大学》节选3

修身的最高的境界——
慎独。
小心翼翼地固守本 性,无怨无悔地遵 循道德,矢志不移 地追求理想。一个 人在独立工作,无 人监管,有做各种 坏事的可能的时候 不做坏事,这叫做 ‘慎独’。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 鲁迅 慎 《杨震暮夜却金》 独 的 昌邑县令荆州秀才王密 荐 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例 十斤银子 贿 子 杨震: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
平天下 治国 齐家 修身 致知 格物 诚意 正心
知先后近乎道
为 什 么
止、定、静 安、虑、得
齐治平是人的社会理 想,实现的根本在修
修身就是致知,致知 需格物,需诚意正心
八条目
本末倒置,则南辕北辙
全文逻辑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大学之道 为人之道 社会之道 止于至善 新民 明德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还有因公贪污 台湾前消防部门负责人贪污案 不 法所得逾亿新台币) 因公受贿 长沙规划局原副局长受贿案开庭 涉 案超7000万元 ) 因公醉驾
四川副局长“因公醉驾”可免刑?
因公超速 (武威副市长座驾时速194公里被抓拍 回应称因公超速)
„„„
【原文】所谓其意诚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 子必慎其独也。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 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 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 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 必慎独也。
古人历练人生分为四阶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修身”属于古代培 育人才的第一要务,这既 是选拔贤良的基础,也是 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
然而,
大学生萎靡风“颓废族
“打酱油”、翘 课、‘听天书’ 、 沉溺游戏
4 《大学》节选 (2)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 (1)在明明德(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
• (2)所谓诚其意者(使动用法,使……诚实)
• (3)上老老而民兴孝(前一个“老”是形容词作 动词,尊敬;后一个“老”是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 (4)上长长而民兴弟(前一个“长”是形容词作 动词,敬重;后一个“长”是形容词作名词,长者)
内圣外王
——儒家的理想人格修为之道
“大学”是对“小学”而 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 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 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 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 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 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 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 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 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 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 它与《论语》、《孟子》、 《中庸》合称为“四书”。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 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 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辞 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 慎不苟。《辞海》中作这样的 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 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品悟探究
依据第二段 谈谈你对“君子慎独”的理解。
暗室不欺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 的事。
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qú)伯玉一贯 遵守朝中礼制,夜间乘车经过卫灵公的宫殿 前,按照朝中礼制得下马车步行。他从来就 不因夜晚没人看见而不遵守宫廷礼节,卫灵 公因此十分器重他,并经常在朝会上夸他 “暗室不欺”。
•第二段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 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 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 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以下是《大学》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览!《大学》翻译及原文篇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大学》完整版(带拼音)

大d à 学xu é大d à学xu é之zh ī道d ào ,在z ài 明m ín ɡ明m ín ɡ德d é,在z ài 亲q īn 民m ín ,在z ài 止zh ǐ于y ú至zh ì善sh àn 。
知zh ī止zh ǐ而ér 后h òu 有y ǒu 定d ìn ɡ,定d ìn ɡ而ér 后h òu 能n én ɡ静j ìn ɡ,静j ìn ɡ而ér 后h òu 能n én ɡ安ān ,安ān 而ér 后h òu 能n én ɡ虑l ǜ,虑l ǜ而ér 后h òu 能n én ɡ得d é。
物w ù有y ǒu 本b ěn 末m ò,事sh ì有y ǒu 终zh ōn ɡ始sh ǐ。
知zh ī所su ǒ先xi ān 后h òu ,则z é近j ìn 道d ào 矣y ǐ。
古ɡǔ之zh ī欲y ù明m ín ɡ明m ín ɡ德d é于y ú天ti ān 下xi à者zh ě,先xi ān 治zh ì其q í国ɡu ó。
欲y ù治zh ì其q í国ɡu ó者zh ě,先xi ān 齐q í其q í家ji ā,欲y ù齐q í其q í家ji ā者zh ě,先xi ān 修xi ū其q í身sh ēn 。
欲y ù修xi ū其q í身sh ēn 者zh ě,先xi ān 正zh èn ɡ其q í心x īn 。
国学经典之《大学》(第十章)

国学经典之《大学》(第十章)注:下节节选自《大学》第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原文一】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xié)矩之道。
【译文一】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
这就叫道德上推己度人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协调平衡的絜矩之道。
【原文二】《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
不啻(chì)若自其出口,寔(shí)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媢(mào)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bĭ)不通,寔(shí)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
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二】《秦誓》上说:“假如有一个大臣,诚实专一但没有什么技能,其心地很宽广美好,好像能容纳天下一切事物。
别人有技能,就好像自己有,别人才智俊明,他由衷地感到喜欢,不只是在口头上称赞,实际上心底里也能容纳。
他这样的人就能保护我子孙和黎民百姓,而且有利于黎民百姓。
如果别人有技能,就嫉妒憎恨而且厌恶他们;如果别人才智俊明,就设法压制阻止,使其不被重用;这种人不能包容他人,因而无法保护我子孙和黎民百姓,这就危险了。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

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 一,主张追求平衡、适度 ,避免极端和偏激。
礼制观念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礼制, 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 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
人生观、价值观探讨
人生目标
节选部分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人生目 标,强调了追求道德完善和社会进步 的重要性。
价值取向
人生态度
THANKS
学传统进行对话,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智慧。
03
与现代心理学的对比
将《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
我实现、家庭治疗、组织行为学等理论进行比较,探讨传统智慧在现代
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现代应用案例分析
企业管理
《大学》中提到的“诚意”、“正心”等理念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成功 企业的案例,探讨这些理念在企业文化、领导力、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07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关键知识点总结
1 2
大学之道的核心思想
阐述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尚品 德和广博学识的人才,以达到“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的境界。
格物致知的意义与方法
探讨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和智 慧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3
诚意正心的内涵与实践
强调内心真诚、意念端正是为人处世的基础,解 析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到诚意正心。
景。
《大学问》
王阳明所著,对《大学》中的思 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发挥,展
示了阳明心学的独特视角。
跨文化对比研究
01
与西方哲学的对比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进行比较,如与柏拉图、亚里士多
《大学》节选

第四段
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 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 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
大,茂盛 偏颇,偏向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
即“于”,对于 同情,怜悯
简慢;怠慢失礼
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
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之所以说整治家庭的关键在于修 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 人会有偏爱;对于鄙视讨厌的人多有偏见; 对于自己畏惧敬重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 怜悯同情的人多有偏私;对于他们认为怠慢 失礼的人多有偏见。所以,在喜好某个人的 同时,能知道他的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 时,能够了解他的长处,这种人普天之下实 在少见!因此有谚语说:“没有一个人知道 自己子女的毛病,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庄稼 长得茂盛。”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就无法 整治自己的家庭。
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 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心意才能诚实;心意 诚实了,内心自然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 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 整治;家庭整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 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君王,下至 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根 本问题没有抓好,而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了, 那是不可能的。他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他 所疏远的反而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 的!
第二段
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
喜爱;美好;容貌 独处 同“慊”,满足、满意
使心意诚实
厌恶;不好
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
掩盖、掩藏的样子 显露
好像……一样 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要谨慎不苟
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
《大学》节选与翻译

《大学》节选与翻译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篇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
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第二段(1)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 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毋:不要。 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 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 味的含义宽泛。 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好(hǎo)色,美女。 谦(qiè):通“慊”,满足。 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闲居:独处。 厌然:掩盖的样子。 掩:遮掩,掩盖。 著:显示。 中:内心。 外:外表。
要弄懂逻辑联系。
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 是曾子所作。《大学》在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 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开始把它看做与 《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北宋程 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 《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大学》仅有短短两千余字,但却是秦汉儒 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 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全篇将 道德修养和政治伦理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 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研读第一段(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 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 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一律。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重视。 薄:疏远。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宾语前置。没有这样的 道理(事情、做法等)。
《大学》节选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了解 “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 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弄清《大学》 “三纲”“八目”的逻辑关 系。
三、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单元简介
修:修身,加强自身修养。 齐: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治国,治理好国家。 平: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一段(1)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使人民受 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 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 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 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 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 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 结束有开始。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 么,就接近于道了。
研读第一段(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修其身:使自身的品性加强修养。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第二段(1)译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 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不要 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 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 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 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研读第二段(2)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 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 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语文
一、《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 的一全篇面。总结了先秦儒家五《诗经关:》于《道书》德《修礼养》、 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易》下《的春关秋》系。
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 《孟子》、、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 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 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道理。
研读第一段(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明明德: “明” 使动用法,“使……彰明,发 扬、弘扬。 “明”,形容词,明德:美德。 亲民:应为“新”,使……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得:收获。
第一段(2)翻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人想要使美德彰明天下,就要先治理好自己 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治理好自己 的家庭;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使自 身的品性加强修养;想要使自身的品性加强修 养,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 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使心意真 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 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第一段(3)翻译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 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 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 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 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 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从 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 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 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疏远, 他所疏远的反而重视,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