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控制课程设计
成人远程学习的特点与课程设计

成人远程学习的特点与课程设计一、成人远程学习者的特点(一)远程学习者的目的性成人是社会职责和义务的直接承担者,社会角色具有多重复杂性。
由于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与他自身的发展需要、社会期望等密切相关,所以远程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学习有很强的目的性。
他们参与学习的动机也具多样性:1、自我实现和满足。
提高学历、充实自己;补充过去未学的知识;对现有知识较感兴趣;满足自己的求知欲;通过学习达到自我完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修养,增进社区工作能力。
2、就业竞争的需要。
提高业务知识,受到同事较高教育程度的刺激,力图赶上他人,未来职业变迁而修习新知识;增加自己的就业能力;提高社会地位;职业本身需要;为了晋升等。
3、外界期望的鼓励。
由于受到家人、师长、同学的鼓励;受到外界的人参加学习的影响等。
4、社交关系的需求。
在不同领域结交新朋友,达成友谊。
(二)远程学习者的自主性远程学习者有相当确定的自我概念及自重感来参与学习,在形成学习动机后,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以独立的方式进行学习,有参与教学决策的意识,希望能与教师共同承担教学责任,能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途径,有较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指导和鼓励,而不是被人看作是纯粹的被动的学生,单纯的受到强制性的命令与约束。
同时,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育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非常灵活自由,主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也符合了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成人学习者在学习时会自发形成一种真正的自我需要,能对课程进行自我意义上的建构。
(三)远程学习者的经验性远程学习者与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经验有很大区别。
青少年的学习注重新知识的接纳与吸收。
而远程学习者着重于改造学习,即新知识对原有经验的改造。
因为远程学习者在以往的生活过程中不仅接受了一定的传统教育,学习了一定的间接经验,同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
他们能了解传统文化价值和现代科技或社会文化的不同,对于年轻学生而言,则一切都是新的。
远程控制主机课程设计

远程控制主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远程控制主机的概念,掌握其基本工作原理。
2. 学生能掌握远程控制软件的安装、配置及使用方法。
3. 学生能了解远程控制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远程控制软件的安装、配置及连接操作。
2. 学生能够运用远程控制功能进行基本的数据传输和操作。
3.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远程控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远程控制技术的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2.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远程控制主机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安全意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远程控制主机概述- 了解远程控制主机的定义、功能及应用场景。
- 学习远程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2. 远程控制技术原理- 掌握远程控制的基本原理,如TCP/IP协议、端口通信等。
- 学习不同类型的远程控制协议,如SSH、Telnet、RDP等。
3. 远程控制软件及应用- 介绍常见的远程控制软件,如PuTTY、TeamViewer、Windows远程桌面等。
- 学习远程控制软件的安装、配置及使用方法。
4. 远程控制安全与风险- 分析远程控制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如密码泄露、数据篡改等。
- 掌握防范远程控制风险的方法,如使用加密连接、设置复杂密码等。
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安排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远程控制功能。
- 分析远程控制实际应用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铁道信号远程控制》课程设计报告要点

《铁道信号远程控制》课程设计报告专业通信工程(铁道信号)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大连交通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目录1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2 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 (1)2.1 技术要求 (1)2.2报告撰写要求 (1)3 课程设计的任务分配 (1)4 原理描述及任务实现 (2)4.1构建网络系统方案 (2)4.2设计系统数据传输通道 (3)4.3确定网络拓扑结构 (4)4.4分配IP地址 (4)4.5连接网络设备 (5)4.6连接FZ-CTC系统设备 (6)4.7设计FZ-CTC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6)5 总结 (7)附图1 FZ-CTC系统组网方案 (8)附图2 FZ-CTC系统通道连接图 (8)附图3 FZ-CTC系统结构图 (9)附图4 FZ-CTC系统网络设备连接图 (10)附图5 FZ-CTC系统车站设备连接图 (11)1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完成在宝鸡到成都线路管辖范围内的若干个车站上装备分散自律调度集中(以下简称FZ-CTC)系统的设计,实现调度集中控制,提高行车指挥效率。
主要任务是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构建网络系统,实现硬件设备连接,设计预留接口等。
具体内容有以下七部分:(1) 构建网络系统方案;(2) 设计系统数据传输通道;(3) 确定网络拓扑结构;(4) 分配IP地址;(5) 连接网络设备;(6) 连接FZ-CTC系统设备;(7) 设计FZ-CTC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2 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2.1 技术要求(1) 根据我国高速铁路CTCS的要求完成FZ-CTC系统相应的设计;(2) 设备名称、具体功能、技术指标等遵循FZ-CTC系统标准;(3) 设备间的连接应使用规范、明确的线缆;(4) 系统间应采用标准接口实现数据的共享;(5) 系统设计应尽量考虑冗余措施来提高系统设备和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2.2报告撰写要求(1) 正文格式要求正文及图表中的字体统一为: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正文字号统一为小四,图表中字体为五号。
电厂scada系统课程设计

电厂scada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厂SCADA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组成及工作原理;2. 了解电厂生产过程中SCADA系统的重要作用;3. 掌握SCADA系统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SCADA系统进行电力设备监控、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SCADA系统故障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力行业的热爱,增强责任感;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操作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电厂SCADA系统的相关知识,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同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电厂SCADA系统基本概念:介绍SCADA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2. SCADA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详细讲解系统硬件(如传感器、控制器、通信设备等)和软件(如监控软件、数据处理软件等)的组成,阐述各部分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3. SCADA系统在电厂中的应用:分析SCADA系统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环节的应用,以实际案例进行说明;4. SCADA系统操作与维护:教授SCADA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数据监控、远程控制、故障诊断等,以及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方法;5. SCADA系统安全与防护:介绍SCADA系统安全风险,讲解安全防护措施,如防火墙、加密技术等;6. SCADA系统发展趋势:概述当前SCADA技术的发展趋势,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应用。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互联网与机电课程设计

互联网与机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互联网在机电领域的应用,掌握基本的网络通信原理。
2. 学习并掌握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机电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控制方法。
3. 了解互联网在工业4.0中的作用,理解智能制造与大数据的关系。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故障诊断与性能分析。
2. 学会使用相关的软件工具对机电系统进行网络化设计与编程。
3. 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设计简单的互联网与机电一体化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互联网与机电技术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在机电领域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解决机电领域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电基础知识,对互联网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应用经验。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机电领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概述- 了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 分析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机电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2. 网络通信原理及其在机电领域的应用- 掌握OSI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栈的基本原理。
- 学习如何在机电系统中实现数据的传输与通信。
3. 远程监控与控制技术- 学习远程监控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实现方法。
- 掌握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机电设备远程控制的基本技能。
4. 智能制造与大数据- 介绍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理解大数据在其中的作用。
- 分析互联网技术在工业4.0中的关键应用。
5. 故障诊断与性能分析- 学习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
- 掌握设备性能分析的基本步骤和实用工具。
statcom课程设计

statcom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STATCOM(静态同步补偿器)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描述STATCOM的定义、工作原理和主要组成部分。
2.解释STATCOM的工作特性,包括其对电力系统的电压调节、无功功率控制和电力因数改善等方面的作用。
3.分析并设计STATCOM的控制系统,包括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4.评估STATCOM在不同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性能,如风力发电系统、电力负荷平衡和电力质量改善等。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1.引言:介绍STATCOM的定义、功能和应用领域,概述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安排。
2.STATCOM的基本原理:讲解STATCOM的工作原理、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工作特性。
3.STATCOM的控制系统设计:介绍STATCOM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原理,讲解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设计方法。
4.STATCOM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STATCOM在风力发电系统、电力负荷平衡和电力质量改善等方面的应用和性能。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STATCOM的基本原理、功能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STATCOM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STATCOM控制系统的模拟和调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外优秀的STATCOM相关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电力电子、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控制理论等方面的参考书,以拓展知识面。
木马(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网络安全课设组成员:崔帅200800824114甘春泉200800824126课程设计组员分工如下:崔帅:木马主体程序甘春泉:木马测试、不兼容模块的修改、课程设计报告题目:木马(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任务参考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讨论,在Windows平台上设计并实现一个木马(远程控制)系统。
2)要求⏹实现木马的基本功能:自动安装、安装后文件删除、进程隐蔽、自动启动、远程控制等;⏹实现杀毒软件等安全防护软件的免杀。
一、木马的定义木马本质上是一种经过伪装的欺骗性程序, 它通过将自身伪装吸引用户下载执行, 从而破坏或窃取使用者的重要文件和资料。
木马程序与一般的病毒不同,它不会自我繁殖,也并不刻意!地去感染其他文件, 它是一种后台控制程序。
它的主要作用是向施种木马者打开被种者电脑的门户,使其可以任意毁坏、窃取被种者的文件,甚至远程操控其电脑。
二、木马的组成一般来说,完整的木马由两部分组成,即服务端Server 和客户端Client,也就是采用所谓的C/S 模式。
如下图2-1所示:图2-1木马的服务端和客户端一个完整的木马系统以下几部分组成:1、硬件部分建立木马连接所必须的硬件实体。
控制端:对服务端进行远程控制的一方。
服务端:被控制端远程控制的一方。
INTERNET:控制端对服务端进行远程控制,数据传输的网络载体。
2、软件部分实现远程控制所必须的软件程序。
控制端程序:控制端用以远程控制服务端的程序。
木马程序:潜入服务端内部,获取其操作权限的程序。
木马配置程序:设置木马程序的端口号,触发条件,木马名称等,使其在服务端藏得更隐蔽的程序。
3、建立连接的必要元素通过INTERNET在服务端和控制端之间建立一条木马通道所必须的元素。
控制端IP,服务端IP:即控制端,服务端的网络地址,也是木马进行数据传输的目的地。
控制端端口,木马端口:即控制端,服务端的数据入口,通过这个入口,数据可直达控制端程序或木马程序。
用木马这种黑客工具进行网络入侵,从过程上看大致可分为六步(具体可见下图),下面我们就按这六步来详细阐述木马的攻击原理。
谈远程网络培训课程设计(连载四)

序为单 元 ,将 培训 内容细分 成更为 具 体细化 的教学 实施 内容模块 ,形成 课 件制作 的基本 单元 。内容模 块 中应 包
括基 本 知 识 、结构 原 理 、操 作步 骤 、
描述 、 职业资格鉴定等级标准等资料进
行分析 ,最后确定教材内容框架 : 以高 级技师、技师 、高级工、中级工、初级
理方面约束力相对较弱,如何能让学
员产生 较大 的学 习动力 ,关 键就在 于 机制 的建立 。远 程课 程设 计 ,就 要从
非 “ 知识体 系” 企业员工培 训 ,一般 情况 下都 是 立足 “ 岗位 ”或 “ 业 ” 专
I
’
学 习环境 设计上 下功 夫 ,首先 提 出要
对培 训 内容范 围进 行合 理划分 、科学 排度 ,形成本 门课程完整的内容体系。 ( ) 化 章节 设 计 ,确 立 内容 三 细 单元 结合课件 制作技术专 家的意见 , 根据现 有 制作技术 条件 ,将 课程 内容
进一 步细化 ,以完成 单项工 作操作 程
力资 源 处 、油 田 电视 台 、信息 中心动机 制 ,让 学 员带 着任 务 学 习。
同时 ,在课程 学 习方式 、呈现形 式上
培训 中心 、相关 基层单 位人 员组成 的
教材开发工作组,负责课件制作任务
内容 体系。学 员学 习课程 ,了解 的是
开展 岗位工 作所需 要的知 识 ,而 不是
学到什 么学 科的知 识 内容 。这样 的课
发现 ,很 多员工 反映 网络培 训课程 内 容不适 合学 习网上学 习的特 点 ,不能 引起学 员的学 了员工学 习兴趣 。开 发
程设 计 ,人 才培养 目标 明确 ,课程 内 容 针对 性 强 ,没有 多 余 的信 息 干扰 , 浪费时 间少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道信号远程控制》课程设计报告指导教师评语专业:自动控制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年1月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目录1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2 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 (1)2.1 技术要求 (1)2.2报告撰写要求 (1)3 课程设计的任务分配 (2)4 原理描述及任务实现 (2)4.1构建网络系统方案 (2)4.2设计系统数据传输通道 (4)4.3确定网络拓扑结构 (4)4.4分配IP地址 (4)4.5连接网络设备 (7)4.6连接FZ-CTC系统设备 (8)4.7设计FZ-CTC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8)5 总结 (11)附图1 FZ-CTC系统组网方案 (12)附图2 FZ-CTC系统通道连接图 (12)附图3 FZ-CTC系统结构图 (12)附图4 FZ-CTC系统路由器IP地址表 (12)附图5 FZ-CTC系统网络设备连接图 (12)附图6 FZ-CTC系统车站设备连接图 (12)附图7 FZ- CTC系统与其他系统接口连接图 (12)1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完成在沪汉蓉客运专线管辖范围内的若干个车站上装备分散自律调度集中(以下简称FZ-CTC)系统的设计,实现调度集中控制,提高行车指挥效率。
主要任务是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构建网络系统,实现硬件设备连接,设计预留接口等。
具体内容有以下七部分:(1) 构建网络系统方案;(2) 设计系统数据传输通道;(3) 确定网络拓扑结构;(4) 分配IP地址;(5) 连接网络设备;(6) 连接FZ-CTC系统设备;(7) 设计FZ-CTC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2 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2.1 技术要求(1) 根据我国高速铁路CTCS的要求完成FZ-CTC系统相应的设计;(2) 设备名称、具体功能、技术指标等遵循FZ-CTC系统标准;(3) 设备间的连接应使用规范、明确的线缆;(4) 系统间应采用标准接口实现数据的共享;(5) 系统设计应尽量考虑冗余措施来提高系统设备和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2.2报告撰写要求(1) 正文格式要求正文及图表中的字体统一为: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正文字号统一为小四,图表中字体为五号。
图和表的要求为:图名在图的下方,表名在表的上方,按顺序编号,图表与上文应留一行空格。
(2) 图纸要求图纸使用VISIO或CAD软件绘制,幅面为A4,可以分页绘制。
3 课程设计的任务分配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设计指导书中规定的内容。
设计内容中的第(1)、(2)部分由杨星(200808658)完成,第(3)、(4)部分由李根(200808659)完成,第(5)、(7)部分由吴永强(200808660)完成,第(6)部分以及报告的撰写由谭延康(200808661)完成。
4 原理描述及任务实现4.1构建网络系统方案本次课程设计主要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中提出的“四纵四横”高速铁路为应用背景进行设计的。
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线路描述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选择了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的第四横,即沪汉蓉客运专线。
线路全长约1600公里,连接西南和华东地区。
全线除了宜万铁路一段因穿越喀斯特地形和神农架地区,近期时速仅为160km/h,其余线路的时速均为200~250km/h。
远期宜万铁路时速提升至200km/h,并新建350km/h等级的成渝客运专线。
沪汉蓉客运专线,上海至南京段与沪宁高速铁路共线,南京至成都段由合宁铁路、合武铁路、汉宜铁路、宜万铁路宜昌至利川段、渝利铁路、遂渝铁路和达成铁路成都至遂宁段构成。
我们小组选择沪宁高铁来进行网络结构的设计,共设31个车站,自西向东分别为:南京、仙西、栖霞、宝华、下蜀、高资南、镇江、丹徒、丹阳、陵口、吕城、奔牛东、新闸东、常州、戚墅堰、横林、惠山、无锡、无锡新区、望亭东、苏州新区、苏州、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西、阳澄湖、昆山南、花桥、安亭北、南翔北、上海西、上海。
在线路中,我们设置了2个调度区段,其一为南京站到戚墅堰站,其二为横林站到上海站,由南京客专调度中心指挥管理。
并设置了2个抽头站(镇江和苏州)。
(2) 网络设计规划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沪汉蓉客运专线采用调度中心局域网,车站局域网,车站与车站、车站与调度中心广域网的组网方式。
并采用了双环形的网络结构,相邻两站间采用物理通道直连。
调度中心与车站内部均采用同轴电缆与双绞线连接,C3车站与调度中心之间采用GSM-R无线通信的方式。
网络数据传输要求为主干传输1000MHZ,用户传输10~100MHZ。
南京、仙西、栖霞、宝华、下蜀、高资南、镇江、丹徒、丹阳、陵口、吕城、奔牛东、新闸东、常州、戚墅堰为一个独立的环,站间采用双2M数字通道连接,南京站和戚墅堰站作为端头站与调度中心的连接,其连接通道也采用双2M数字通道。
横林、惠山、无锡、无锡新区、望亭东、苏州新区、苏州、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西、阳澄湖、昆山南、花桥、安亭北、南翔北、上海西、上海为一个独立的环,站间采用双2M 数字通道连接,横林站和上海站作为端头站与调度中心的连接,其连接通道也采用双2M 数字通道。
中心局域网采用百兆或千兆自适应以太网。
选用高性能交换机实现调度中心局域网及各设备间的互联,要求中心局域网支持TCP/IP、DECnet、SNA等多种协议。
各设备独享100/1000Mbps带宽。
为了保证网络工作的可靠性,中心局域网要采用双套局域网冗余热备。
控制中心所有服务器和工作站都配有2块以太网适配器,分别连接到调度中心的2台交换机上,组成2个局域网。
调度中心的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相互之间交叉连接,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当其中一个出现单点故障或非相同设备的多点故障时,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站间广域网采用环形通道时,每8至15个车站应有一套通道返回调度中心。
车站间广域网、中心间广域网分别设立路由器。
中心到车站、车站之间通过高性能的路由器组成双环路广域网,以保证高速可靠的数据传输,防止单点故障造成的通信中断。
广域网的双通道应分别接入互为冗余的两台路由器,采用环形通道时,同一环的首尾两条通道应接入调度中心的同一台路由器。
每个CTC车站都有两套网络设备,并且每两个车站间都是采用两条通道相连,每个车站的两台路由器与其两台交换机交叉相连,增加冗余路径的数量。
车站局域网采用双套局域网冗余热备机制。
每个车站均采用2台独立的双交换机组成的双局域网,完成车站终端设备各节点间的网络互联,形成双套共享式以太网连接的网络结构。
各设备交换机之间的网络设备,采用高可靠的双绞线连接器,提高了网段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每台计算机设备的两个以太网适配器分别连接至双交换机,任一车站设备的1个网卡故障时,都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2套网络之间为无缝切换方式。
可参照附图1:FZ-CTC系统组网方案。
(3)技术选择我们设定该C3车站的联锁系统采用计算机联锁,车站联锁与CTC通过以太网互联。
联锁控显机作为一个终端连接到CTC车站系统的局域网上。
CTC车站有专用交换机作为联锁接入交换机,与列控中心采用RS422串行通信。
车地通信技术利用GSM-R无线通信。
全线采用国内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调度集中(CTC)系统。
基于GSM-R 无线传输平台,实现列控系统车地双向通信。
CTC中心机房及调度所设备采用集中供电方式。
电源设备包括专用电源屏和不间断电源(UPS)。
其中不间断电源包括两台30KVA UPS。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主要有防火墙。
4.2设计系统数据传输通道南京铁路局提供1套FZ-CTC系统调度中心和14套车站设备,分别安装在南京铁路局管辖范围内沿线各站。
在铁路局调度指挥中心设置分散自律调度集中指挥中心。
FZ-CTC系统采用双通道(主信道和迂回信道) 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首先根据调度区段的划分,各车站分别归属于不同的调度区段,再根据采用的网络结构,就可将车站与调度中心连接起来,最后完成迂回信道的连接。
备用信道可以铺设电缆,也可使用无线方式。
根据现阶段的信息量,专线宽带通道每条至少为2Mbps,通信接口为V.35。
详见附图2:FZ-CTC系统通道连接图。
4.3确定网络拓扑结构FZ-CTC系统采用星型或双环型的拓扑结构,在枢纽站或特殊车站常采用星型结构,其他情况一般采用双环型结构。
本系统采用双环形拓扑结构。
调度中心采用两台高性能100M交换机构成中心冗余局域网的主干,两台高端CISCO路由器与车站基层广域网连接,路由器具有足够的带宽和高速端口以满足通信要求,同时为了保证中心局域网的安全,路由器和交换机之间应加装防火墙隔离设备。
车站系统采用两台高性能交换机或集线器构成车站局域网主干,车站调度集中自律机、值班员工作站、信号员工作站等设备均配备了两个以太网口进行网络连接。
车站系统也需要配备两台路由器和车站基层广域网连接,每个环应交叉连接到局域网两台路由器上车站系统中。
调度中心机房中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通信前置服务器、和接口服务器口采用双机热备方式,而运转室中列调工作站和助调工作站采用双机热备方式。
车站系统中车站自律机和车务终端为双机热备。
有人站和无人站的设备略有不同,有人站包含完整的车务子系统设备,有车务终端,无综合维修终端;无人站有综合终端,无车务终端。
本次设计我设计的为有人站。
详见附图3:FZ-CTC系统结构图。
4.4分配IP地址FZ-CTC系统中广泛采用了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为了能够更好地获得数据传输效率,节约网络资源,需要为计算机设备和相关的网络设备分配合适的IP地址。
IP地址的规划与划分应考虑CTC/TDCS网络的发展,满足CTC/TDCS网络发展的需要,即要满足目前对IP地址的需求,同时要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发展,预留相应的地址段。
(1) IP地址编址原则IP地址的分配应采用可变长子网掩码技术,提高IP地址的利用效率。
根据铁道部有关文件对CTC/TDCS广域网的IP地址进行统一分配。
在CTC/TDCS网络中采用172.16.0.0至172.31.255.255 的16个B类IP网络地址,CTC/TDCS各节点局域网地址采用172.16.0.0至172.27.255.255的12个B类网段,广域网采用172.28.x.x、172.29.x.x 两个网段,172.30、172.31两个网段预留。
根据总体地址分配原则,CTC/TDCS 网络广域网地址分配采用以下方案:CTC/TDCS广域网地址采用172.28.x.x、172.29.x.x网段,点到点专线端口的IP地址,掩码采用255.255.255.252以便节省网络地址。
根据总体地址分配原则,CTC/TDCS局域网地址分配采用以下方案:部调度中心、路局调度中心均分配5个C类地址,子网掩码采用255.255.255.0,每个信源点局域网分配2个IP地址段(每段32个IP地址,包括子网地址及广播地址),子网掩码采用255.255.25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