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1中国教育史模拟卷3

合集下载

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论述题 2. 名词解释题 3. 简答题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这段话出自哪里?其含义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观点来论述。

正确答案:这段话出自《学记》,这是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这段话主要讲的是“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学生学业失败,原因不过四种:要么是因为贪多务得,要么是因为知识面太狭窄,要么是过分自大、轻视学习,要么是夸大困难、畏难而止。

每个人有其自己的特点,因而缺点也不尽相同,教师必须具体分析学生的特点,使其“多”变成渊博;“寡”变成精深专一;“易”则充满自信;“止”则刻苦攻克,这样才能把学生的缺点转化成优点。

《学记》将其概括为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的“长善救失”原则通过揭示学生的四种缺点,分析学业失败的原因,为教师提出积极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因势利导,以积极克服消极,促进学生进步,是一种可贵的教学原则。

我们做教师的,不仅要以长善救失为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也要意识到,教育的任务其实就是要长善救失。

有些学生学业失败,作为教师首先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其失败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的过程还重在一个“转化”,当我们分析清楚了学生的缺点后,就要想办法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

如文中所讲的使其“多”变成渊博;“寡”变成精深专一;“易”变成充满自信;“止”变成刻苦攻克,这恰恰是转变学生的缺点为优点的过程,这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艺术。

如何转变,是需要每位教师依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对待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作中就已经讲到长善救失这样一个深刻的原则。

可见,那时我国教学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辨析题 3. 简答题 4. 分析论述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记录的是贵族家庭的教育。

其所处的时代是A.夏B.商C.西周D.东周正确答案:C解析:《礼记.内则》记载的是西周时期的贵族的家庭教育,奴隶主阶级认为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为具有贵族政治思想道德的统治者,需要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能进行学校教育。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2.下列选项不是孔子的教学方法的是A.学、思、行结合B.启发诱导C.因材施教D.盈科而进正确答案:D解析:孔子积自身学习、教学经验总结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第一,学、思、行结合;第二,启发诱导;第三,因材施教;第四,好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盈科而进是孟子的教学思想。

因此,答案为D。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3.“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体现了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中的A.推明孔氏,罢黜百家B.兴太学以养士C.重视选举,任贤使能D.兴郡国学正确答案:C解析:董仲舒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三条建议后来成为政府施行的三大文教政策,即第一,推明孔氏,罢黜百家;第二,兴太学以养士;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题中引文内容强调了重视贤能、量材授官,录德定位,其思想符合任贤使能的思想。

因此,答案为C。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4.提出“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人物是A.荀子B.韩愈C.扬雄D.柳宗元正确答案:B解析:韩愈写了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师说》,在《师说》中,他阐述了“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热情赞扬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做法。

教育学模拟试卷及答案共9套

教育学模拟试卷及答案共9套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学标准预测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对于教育的起源问题,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的观点是【】A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A学校制度的建立B各级各类学校的出现C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出现D中国近代社会3、第一个提出要把教育学变为科学,应该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的教育学家是【】A 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亚里斯多德D杜威4、我国历史上首次规定中小学三三制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5、“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属于下列哪一教育思想【】A课内和课外像结合B教学相长C启发式教学D循序渐进的学习6、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教学问题B教育问题C教育学问题D教育规律问题7、国家教育理想是通过来体现的。

【】A教育目的B教育学说C培养目标D课程目标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是由来规定的。

【】A国务院B国家教育部C省教育行政机关D地方行政机关9、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必须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主要包括【】A教育学和心理学B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管理学C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D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和各科教学法10、曾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阶段的教育是【】A幼儿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11、“要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要求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是【】A马列主义理论素质B教育理论知识素养C学科专业知识素养D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12、制约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有【】A社会B设计者C社会、知识和儿童D政治、经济和文化13、反映试题的基本质量的是【】A信度B效度C实用性D区分度14、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A传道B授业C解惑和示范D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5、“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应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的特点。

【】A崇尚书本,呆读死记B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C等级性D阶级性16、在构成课程的理论基础中,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3(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专门教育管理机构是( )。

(分数:2.00)A.国子监B.太学C.国子寺√D.学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国子学的有关内容。

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晋武帝成宁二年(276)始设,与太学并立。

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

北齐改名国子寺。

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

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圈子监。

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

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

明清仅设国子监,作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因此,本题选C。

3.科举制创立于( )。

(分数:2.00)A.东汉B.唐代C.隋代√D.西汉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这一史实的识记情况。

隋炀帝当政的大业年间,科举考试制度的因素有了重大的发展,特别是大业二年(606)“始建进士科”,说明以文才为选士方向已经确立,使科举考试科目有了多种类型,更加适应当时选官的政治需要,终于形成新型科举考试制度。

大业三年(607),下令设十科举人,这一方面强化分科取士,另一方面表明随着政治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广泛地选拔人才。

606年“始建进士科”,是科举考试制度确立的标志。

因此。

本题选C。

4.( )时期,科举考试实行殿试。

(分数:2.00)A.武则天√B.唐玄宗C.唐高宗D.唐太宗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科举制度的演变的内容。

(名师整理)最新历史中考三模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历史中考三模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三模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1.下列有关世界古代文明的内容对应正确的有()①古埃及文明﹣﹣金字塔②古巴比伦文明﹣﹣种姓制度③古印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④古希腊文明﹣﹣雅典民主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2.早期西欧庄园的主要剥削形式是()A.货币地租B.实物地租C.劳役地租D.庄园法庭3.以下大学不是兴起于中世纪欧洲的早期大学的是()A.博洛尼亚大学B.巴黎大学C.牛津大学D.柏林大学4.标志着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是()A.大化改新B.伊斯兰教产生C.种姓制度D.查理马特改革5.“13、14世纪,欧洲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引文中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具体是指()A.庄园、租地农场B.庄园、手工作坊C.租地农场、手工作坊D.租地农场、手工工场6.“这一运动的领袖们将理性应用于经济、宗教和政治等领域,提出自由、平等的思想,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猛烈的抨击。

”下列人物中属于这场运动的领袖是()A.达•芬奇B.哥白尼C.伏尔泰D.拿破仑7.1688年,英国发生了宫廷政变。

这场政变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就取得了成功,因此历史学家称之为“光荣革命”。

关于这次“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B.推翻了国王专制统治C.革命主力是人民群众D.英国从此不再设国王8.拿破仑在他《给儿子的遗训》中说:“在法国、在欧洲,我注入了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是不会消失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拿破仑对法国的最主要贡献是()A.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B.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C.发动对外战争,扩大法国的疆域D.颁布《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9.《剑桥欧洲经济史》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规律,纺工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了,织工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

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

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三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学记》提示:参见教材P932、《颜氏家训》提示:《颜氏家训》是颜之推撰写的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族教育指导书,主要阐述了他关于士大夫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思想。

参见:教材P150.讲义第5章第2节3、南朝宋的四学馆提示:四学馆即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参见教材P133,讲义第5章第1节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战时须作平时看”的具体措施。

参见教材第15章第1节。

提示:“战时须作平时看”,要求“战争发生时,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及其他文化机关、务力持镇静,以就地维持课务为原则”,无论是学制、课程、学校秩序、教育经费都应该以平时为原则,“以维持正常教学为主旨”。

第二,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总原则下,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适当“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课程”,训练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但应注意适当的比例。

第三,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一个方面要求教育学生青年真诚一致地信仰三民主义,抵制共产主义思想在青年心中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立民族之自信”。

2、明朝的监生历事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内容。

知识:A.历事制度历史背景:a.重视教育和人才作用b.文化教育专制B.历事制度政策内容参见:教材P236,讲义第8章第1节。

3、东林书院的办学特点。

参见教材第8章,P241-242三、比较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和汉武帝“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异同点,导致这些政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参见教材第4章第2节内容。

导致政策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发展需要,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百费待兴,而黄老之学则提倡“无为而无不为”,适应当时进行休养生息的需要;汉武帝时,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已经成为形势发展的要求,而黄老之学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同时,儒家学说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形成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因此,儒学很快取得独尊的地位。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3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3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3一、名词解释1.“越名教而任自然”:答:这是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

“越名教”就是批判和否定儒家“名教”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任自然”的教育主张,让人象自然界万物生长一样,自然而然的发展。

这对于促进教育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2.“豫时孙摩”:答:是《学记》总结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摩”指学习观摩原则。

3.教、养、取、任:教、养、取、任答:是王安石在给宋仁宗的上书中提出了“教,养,取,任”的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教”是培养人才;“养”是合理对待人才;“取”是选拔人才;“任”是任用人才(3分,缺一项扣一分)。

4.明人伦:答:明人伦是孟子概括的学校教育的目的。

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三纲五常:答:三纲五常中“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6.三纲领八条目:答:《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称之为“三纲领”;为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朱熹称之为“八条目”。

二、简答题7.简述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主要观点。

答:颜之推写成《颜氏家训》一书:(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强调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而且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主张父母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不能溺爱和放任。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要特别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除《五经》之外,还应“涉百家之书”,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8.简述荀子论教育作用的基本观点。

《中国教育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卷及答案

高等师范院校《中国教育史》课程考试卷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姓名得分-、论述题(每题10分)1、阐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说明他建立儒家学说的原因?2、阐述孔子关于说明他建立儒家学对后代教育的影响?3、阐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育内容等言论,评价其对后代教育发展的影响?4、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性善”、“性恶”的阐述有哪些?后代的教育家是如何加以发展的?对古代教育思想有何影响?5、中国古代的官学管理制度始于哪个朝代?当时的管理有何特点?封建社会后期又是如何发展的?6、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特点是什么?对现代学校有什么启示?7、试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8、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并与现代高考制进行比较?9、试论蔡元培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10.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是如何演变的?高等师范院校《中国教育史》课程答案一、论述题1、(1)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

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进行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

德育过程最重要的还在于行为实践。

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与仁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是忠与孝。

道德修养不是依靠外加强制,而是依靠自觉努力。

德育原则与方法: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中庸之道、改过迁善(2)背景:春秋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了。

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西周前的井田制被破坏,出现了土地私有,从而使旧贵族分化成新兴的地主阶级,于是他们为了要更多的土地和人民(劳动力)便有了春秋的争霸战争。

而孔子是旧的奴隶主贵族代表,他认为春秋的战乱是因为没有了西周等级森严的制度(春秋的战乱是因为诸侯国把周天子给灭了,所以孔子觉得是下级触犯了上级,因为下级无视那些等级制度。

)所以他主张恢复周礼。

同时又提出了仁礼中庸等思想,又开创了私学,把他的思想传下去……于是形成了儒家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广东)
模拟试卷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文献记载的五帝时代的大学是()。

A.校
B.庠
C.序
D.成均
2.儒家私学的创立者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子思
3.以下不属于稷下学宫的社会功能的是()
A.政治功能
B.学术功能
C.教育功能
D.经济功能
4.孟子的人性论主张是()。

A.性恶论
B.性善论
C.不善不恶论
D.性三品说
5.《学记》中“豫时孙摩”的“孙”体现的是什么原则?()。

A.预防性原则
B.及时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相互观摩原则
6.唐代科举考试中,要求考生针对政治、经济、教化等现实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方法是()。

A.帖经
B.墨义
C.策问
D.诗赋
7.东汉灵帝时期创办的,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是()。

A.四门学
B.太学
C.鸿都门学
D.国子监
8.宋代第一次兴学是由范仲淹主持的()。

A.庆历兴学
B.熙宁兴学
C.元丰兴学
D.崇宁兴学
10.我国近代设立陆军军官学校之始是()。

A.福建船政学堂
B.天津水师学堂
C.江南水师学堂
D.天津武备学堂
9.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坚持以哪种教育放在首位?()
A.干部教育
B.社会教育
C.儿童教育
D.妇女教育
10.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为()。

A.维持生计
B.培养社会公民
C.造就高素质技术人才
D.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1.“子以四教”中的“四教”是指()。

A.文
B.行
C.忠
D.孝
E.信
12.韩愈认为学习原则与方法包括()。

A.业精于勤
B.学贵博精
C.藏息相辅
D.宏中肆外
E.思义立新
13.董仲舒明确提出“性三品”说,把人性划分为()。

A.圣人之性
B.平民之性
C.中民之性
D.斗筲之性
E.小人之性
14.明代监生种类有()。

A.荫监
B.恩监
C.贡监
D.举监
E.例监
15.陈鹤琴认为“五指活动”内容包括()。

A.儿童健康活动
B.儿童社会活动
C.儿童科学活动
D.儿童艺术活动
E.儿童文学活动
16.蔡元培提倡的“五育”包括()。

A.美感教育
B.世界观教育
C.价值观教育
D.军国民教育
E.实利主义教育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划线部分。

17.荀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宋神宗改科举时间为两年一次,后成为定制。

19.荀子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20.朱熹批判儒家学说,做《论衡》。

21.庆历兴学是范仲淹在仁宗时主持的宋代第一次兴学。

22.宋代太学的地位比国子学低,但比国子学有成效,是中央官学的核心。

23.明代专为皇族宗室子弟设立宗学、觉罗学。

24.元代选官的主要标准是门荫特权和血统。

25.壬寅学制是废除科举制前确立的第一个颁布且施行的新式学制。

26.英华学校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较为正式的教会学校。

27.康有为是中国近代从体、智、德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28.1951年学制将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称为幼稚园。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29.性相近,习相远
30.分斋教学
31.抗大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2.简述孟子着重“内求”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

33.简述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的重要举措。

34.简述崇宁兴学的主要内容。

35.简述“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

36.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教育经验。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试析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8.评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