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庄子美学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主张以自然为本,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并从自然美、审美观念以及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美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到了很多关于自然美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无为而治的结果,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庄子的哲学认为,自然是最纯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观念应当以自然为基准。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修饰。
因此,人们应当以自然为榜样,追求自然美,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理想美。
二、审美观念的转变庄子的哲学对美学领域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上。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美被视为客观存在,存在于作品之中,而观赏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美的感受。
然而,庄子的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即美是主观的体验,是观赏者内心的反应。
庄子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是有限的,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因此,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观念对于美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审美选择,不应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于他人。
三、审美体验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与自然合一。
在庄子的哲学中,审美体验被视为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3、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
庄子美学强调美善统一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注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现 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较大,需要通过美好的生活方式来调节身心。庄子 美学提倡回归自然、追求简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理念,为现代人提供了 值得借鉴的生活哲学。
结论:
庄子美学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瑰宝,具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现代意义。其基本特 点包括自然、美善、意境等,这些特点既体现着庄子美学的思想精髓,也为中 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庄子美学的现代意义表现在 多个方面,
2、文化传承的价值
庄子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通过 对庄子美学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使其 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
3、思想创新的灵感
庄子美学的思想开放、自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为现代思想创新提供灵 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庄子美学的多元性为人 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启发人们探索美的真谛。
一、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
1、自然之美
庄子美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强调自然之美。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独特 的美学价值,这种美是天然的、不带任何人工痕迹的。庄子的这种自然美学思 想,使得中国古代美学更加注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表现。
2、美善统一
庄子美学另一个基本特点是美善统一。他认为,美的本质是使人愉悦,而善的 本质则是使人受益。因此,庄子主张将美与善结合起来,使得美的事物也能够 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
庄子的美学时空观,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他倡导“道法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庄子的时间观强调时间的无限性和永恒性。他认为,时间的本质在于变 化和流转,而这种变化和流转是永恒的、不间断的。这种时间观念,对于现代 社会中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和使用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 将时间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而忽视了时间的无限性和永恒性。庄子的时间观, 提醒我们要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时间的意义,将时间视为一种不断流转、不断 变化的存在。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摘要】庄子哲学中的美学观念注重境界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庄子认为美学的价值在于提升个体的境界,而境界是审美的内在特性。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境界来感知美的存在。
在庄子哲学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超然于日常现实的体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美学的特性在于其强调审美与道的关联,强调在审美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通过审美体验,个体能够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实现对世界真实本质的认识。
庄子美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思考方式。
【关键词】庄子哲学、美学观念、境界、审美、独特特性、地位、见解、结论1. 引言1.1 引言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流派,其思想深邃而独特,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庄子对于审美和境界的思考,也贯穿于其整个哲学体系之中。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高度追求境界的精神活动,它与人的心灵境界息息相关,是人在追求心灵自由与超然境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好追求。
庄子认为,审美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探索。
通过审美,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一种纯粹而自由的境界,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舒适。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呈现,是一种通过对美的感悟和体验而获得心灵解脱和平和的过程。
审美使人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抛却杂念,获得一种绝对纯粹的体验,进而达到心灵的清澈和平静。
庄子哲学中的审美观念是一种极具独特性和深刻内涵的思想,其思考贯穿于整个庄子的哲学体系之中,体现了一种对心灵境界的高度追求和对美的崇尚。
审美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和抒发,是一种对心灵自由和超然境界的追求和体现。
庄子美学的独特特性在于其强调心灵境界和审美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一种超越俗世的纯粹追求和对美、对万物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庄子的哲学与美学论述》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无疑是最富有美学意味的。
庄子的哲学主题是“生命哲学”,现实人生、个体生命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
闻一多先生曾说庄子是“最真切的诗人”,“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许多哲学命题也可视为美学命题。
庄子的生命哲学以“道“为基础,以“逍遥游“为核心,为我们展现一个心灵肯定自由的大美至乐的境界,在美学视域下,逍遥游的境界又是审美的最高抱负。
虽然庄子无意于美学,但是其具有审美艺术的哲学却对中国的古典美学的形成与进展产生了不行忽视的影响。
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格,具有其他任何艺术品都无法比拟的特性,只一点不行不说与庄子息息相关。
在哲学思想上,庄子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有限,为此庄子通过自然逍遥之道,通过审美超越等手段解决了生命的有限性问题,但要完成这种超越,人还必得以现实的生命为基础,正由于现实生命的存在,人的超越才成了可能,由此庄子重视现实生命。
但庄子究竟和儒家等别的哲学有所不同,他所重视的现实生命是排弃了存在着的现实社会的,庄子的现实生命只是那个活泼的原始生命本身以及和睦而自由的精神世界,由此推衍出庄子重自然,因而保真养性成了实现现实生命的根本。
在死亡问题上,庄子一反悲观的颜色,认为生死均属自然气化,故而应当积极的生、超逸地死。
第二,探讨了庄子哲学对人们的影响,通过对魏晋玄学的产生到庄子哲学的最大实现者陶渊明的分析,我们看到庄子人生哲学作为一种思想对社会发生的巨大作用,并对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和人们的情性产生影响。
纵观庄子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觉察到它是反社会、反历史的,它极力排斥以儒家为代表的现实历史社会,认为现实的历史社会不行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庄子哲学也是反文化的。
一切文化的结果都会化作对人们理性的约束,这是违背庄子哲学的本质的,由于庄子倡扬一切都应自然的存在。
我们还看到庄子哲学是一种对人的关心,不论这种关心是否完美,而人总是需要某种关心的,因而庄子哲学必定具有存在的价值。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
1. 自由之美!庄子强调的不就是顺应自然,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嘛!就像那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鸟儿,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用受任何束缚。
想想看,你难道不想像庄子说的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吗?
2. 无用之用!嘿,经常有些东西看似没啥实际用处,可庄子说它们有大用呢!就好比那林中的闲花野草,平时也没觉得多重要,可它们却让整个林子充满生机呀!这不是挺神奇的吗?
3. 齐物之观!庄子觉得万物都是平等的呀!这就好像在一场比赛中,不管你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呀!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呢?
4. 朴素之美!庄子喜爱那朴素自然的东西,哎呀,就像一件简单但质地很好的棉布衣服,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让人觉得很舒服,很亲切。
这多好呀,为什么大家不都追求这种朴素呢?
5. 逍遥之乐!逍遥自在多快乐啊,像一阵风想去哪儿就吹去哪儿。
庄子追求的就是这种逍遥的境界,咱不也该向他学习,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逍遥快乐吗?
6. 顺应自然!大自然有它的规律,庄子告诉我们要顺应它。
比如说四季更替,我们就顺应着春种秋收,多和谐呀!难道我们非要去违背自然规律吗?
7. 心之宁静!庄子美学里很重要的就是内心的宁静呀。
就像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你的心也能平静如水。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寻找的状态吗?
我的观点就是庄子美学真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看到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和智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呀!。
中国美学史大纲 庄子的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庄子的美学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于“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的关系的讨论。
这些讨论,在美学史上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庄子关于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的考虑,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获得“至美至乐”的论述,在美学史上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
另一方面,庄子在“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中关于创造的自由就是审美境界的论述,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和美感的实质。
这两个方面,在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因为“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对于一个自然物或一件艺术品,人们最看重的并不是他们的“美”或“丑”,而是他是否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
庄子通过对于一大批兀者、支离者的描绘,指出人的外貌奇丑可以更有力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在庄子这一思想的启示下,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在艺术史上则出现了整整一个系列的奇特的审美形象。
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系辞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
)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研究老子和庄子的美学,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的秘密。
一、庄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1、著作:《庄子》内篇(7)、外篇(15)、杂篇(11);这是王夫之从《庄子》各篇的思想内容和文章风格考证的2、性格与情趣:(1)庄子厌倦人世的生活,这使得他亲近自然,他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2)庄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诗人(3)庄子不仅善于抒情,还善于写生总结:庄子的美学是和庄子的哲学紧密联系着的,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二、庄子论自由和美1、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 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 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 “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 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 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 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 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 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 邪!”——《山木》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 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 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 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 ,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 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 ,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 德,同乎大顺。《天地》
心斋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 曰:“斋,吾将语若。有而为之,其易邪? 易之者,皞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 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若此,则可以为 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 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 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世间》
专题七:庄子美 学
中国美学第二次突破
一、破:反拨儒家思想与美学 二、道家基本概念:道、天 三、立:心斋、坐忘创造性的寓言 1、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齐物 2、相对主义时空观 3、相对主义语言观 4、对技艺的扬弃和超越:纯粹心理性 5、疏离了权力关注、技术关注和道德关注的
纯美审美经验:亲证与个体 6、无情而真正有情
浑沌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 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 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 沌死。——《应帝王》
坐忘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它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 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 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 “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 “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 也请从而后也。”——《大宗师》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德充符》
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 变,命之行也。《大宗师》
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 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 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 命也夫!《大宗师》
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 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 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 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 ;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 然,命也。”《达生》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 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 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 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 熟。——《逍遥游》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谋士。若然者 ,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 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 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 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 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物得以生谓之德。
通于天地者德也。
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 天。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 非王德者邪!《天地》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 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 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 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 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 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 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立:逍遥、心斋、坐忘
逍遥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
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 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 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 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 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 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 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 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 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 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 用,安所困苦哉!” ——《逍遥游》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且夫物不胜天久 矣。《大宗师》
尽其所受乎天。《应帝王》 无为为之之谓天,无言言之之谓德。 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天地》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刻意》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 ;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 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 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