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孢霉病的发生与防治及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食用菌感染链孢霉的防治方法

食用菌感染链孢霉的防治方法

食用菌感染链孢霉的防治方法
导致链孢霉初侵染可能有三个途径:1、菌种带菌;2、培养料带菌,消毒不彻底;3、发菌室空间有这种杂菌。

链孢霉的几个特点:
1、链孢霉的菌丝在25℃~36℃生长最快,24℃以下生长缓慢,并且不受相对湿度的影响,所以在夏秋季容易发生。

2、菌丝最适pH值为5.0~7.5,所以更喜欢在偏酸性的培养基上生长、扩散。

3、生长迅速、扩散快、危害大。

条件适宜时2~3天就可长满培养料表面,与食用菌的菌丝争夺营养、水分及空间,常引起整批培养料的污染和报废。

抓紧在专门的密闭空间解开袋口把感染的部分倒出来深埋或烧毁。

剩余的原料倒出来在太阳下暴晒10天左右后收集起来,在下次拌料时兑入新料后使用。

同时,根据初侵染源和这种杂菌的主要特点说几点综合防治措施:
1、搞好环境卫生。

接种室、发菌室、出菇棚内外要及时开展消毒。

2、严格挑选菌种。

购买菌种时要严格把关,因为症状比较典型,基本可以通过目测发现。

另外,如果目测没有淘汰,接种时发现被杂菌感染的菌种要及时处理,坚决不用。

3、选择使用质量好,没有微孔的菌袋。

发现菌袋开洞或裂缝时要及时用胶带粘好。

4、拌料时加入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同时,高温季节拌料时要适当增加石灰用量,培养料要随拌随用,以防料发酸;
灭菌时要规范操作,保证灭菌效果。

链孢霉病的发生与防治及治疗方法

链孢霉病的发生与防治及治疗方法

• 二.选用优质菌袋用于生产。菌袋厚度要求0.5毫米~0.6 毫米,没有微孔。菌袋质量高,没有微孔,或用双袋制作 法是防止链孢霉菌污染的重要环节,这会大大降低栽培袋 污染率。
• 三.发酵料栽培时培养料要求新鲜、干燥,用清洁水拌料, 料中添加2%石灰粉,提高料的pH值;培养料堆置发酵要 透彻,料温达60℃以上,翻堆3-4次,杀死料中绝大部分 链孢霉的分生孢子。熟料栽培时培养料灭菌要彻底,不留 死角。培养料灭菌彻底是消灭链孢霉菌初侵染源的根本措 施。熟料栽培的耳种、菇种,培养料用常压灭菌(100℃) 需要保持12小时~16小时,或更长时间。用高压灭菌,压 力达到1.5kg/cm2(126℃)保持3小时,通过热力灭菌, 确保培养料内不带有链孢霉菌和其他杂菌。禁止使用受潮 的棉塞。灭菌时严防瓶盖纸或棉塞受潮,菌棒两头要保持 干燥,灭过菌的菌瓶、菌棒或菌袋应直接进入接种室。
• 发菌室内假如发现一部分菌袋感染上链孢霉,菌袋受其污 染后,即在料面迅速形成橙红色或粉红色的霉层--分生孢 子堆。霉层如在塑料袋内,可通过某些孔隙迅速布满袋外, 在潮湿的棉塞上,霉层厚可达1厘米。
• 3天后整个生产场地都布满了链孢霉红色的孢子,菌袋一 经污染很难彻底清除,常引起整批菌种或菌袋报废造成毁 灭性损失。该菌来势之猛、蔓延之快、为害之大,并不亚 于木霉。一旦大发生,便是灭顶之灾。
• 所谓预防的措施,主要是指消灭或切断链孢霉菌的初侵染源。链孢霉 菌的初侵染源主要在未经过彻底消毒的各种培养基质内和未及时处理 的栽培下脚料中;
• 其次,在有链孢霉菌发生史的耳房、菇场的病残体、土壤、地面、墙 壁、房内屋顶、菇架上及空气中,也存在链孢霉菌。消灭或切断链孢 霉菌的初侵染源,就是从这些方面入手;所谓综合的防治措施,主要 是指应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农业的等各项综合措施来防治链 孢霉菌,而不是使用单一的方法,以便创造有利于食用菌生长,而不 利于杂菌生长的条件。

食用菌链孢霉的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

食用菌链孢霉的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9,25(02-03)食用菌链孢霉的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冯邦朝彭乾东朱德生(百色学院农业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百色533000)摘要:该文分析了食用菌栽培中链孢霉的发生特点及危害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减少污染源,严格无菌操作,培养健壮菌丝,控制培养室温度等。

关键词:食用菌;链孢霉;防控中图分类号S6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9)(02-03)-0030-02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dible Fungus NeurosporaFeng Bangchaoet al.(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Engineering,BaiseUniversity,Baise533000,China)Abstract:Th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reasons of neurospora were analyz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edi⁃ble fungus.In addition,fou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proposed,which were to reduce pollution source,have strict sterile operation,cultivate robust mycelium and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culture chamber..Key words:Edible fungus;Neurospora;Prevention and control在食用菌代料栽培过程中,竞争性杂菌危害经常发生,常见的有木霉菌、毛霉菌、根霉菌和链孢霉菌等[1]。

链孢霉病的发生与防治及治疗方法共19页

链孢霉病的发生与防治及治疗方法共19页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链孢霉病的发生与防治及治疗方法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4

灵芝链孢霉的防治方法

灵芝链孢霉的防治方法

灵芝链孢霉的防治方法
【常见问题】灵芝链孢霉的防治方法
图:灵芝种植
【专家解答】
●症状
原种受害后,棉花塞外面形成肉红色至红色的分生孢子堆,包围整个瓶口,并且稍触动就有撒粉扩散的现象。

菌种瓶内的菌丝由灰白转为黄白色。

●病原
该病菌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亚门,菌丝无色,多隔膜,分生孢子梗从菌丝长出,在分生孢子梗顶端生成分生孢子,初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分生孢子呈长链状,可分枝,后期,菌丝可断裂成分生孢子,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粉红色或桔红色,粉状。

●发病特点
该病菌分布广泛,生活在有机物质上,经气流传播蔓延,培养料消毒不彻底、接种室或接种箱消毒灭菌不彻底、接种时没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棉花塞受潮后未更换、菌种袋有伤损裂中接种用的原种或母种中带有杂菌可污染培养料。

链孢霉喜高温高湿,氧气充足时生长迅速。

菌种培养室的空气湿度高、通风不良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传播,病菌的发生与菌种生产房间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条件有密切关系。

●防治方法
(1)搞好菌种生产房屋的环境卫生,将废弃物集中处理及深埋,防止病菌的生长与传播。

(2)对培养料进行彻底灭菌,避免棉花塞受潮,减少对菌种袋的损伤。

(3)对接种场所及用具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

(4)接种时,及时更换棉花塞,在棉花塞上撒一层石灰粉吸潮防菌。

【本人总结】
链孢霉是一种真菌病,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是灵芝种植过程中危害严重的病原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生。

本人在本文中给您介绍了灵芝链孢霉的防治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链孢霉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链孢霉
防治方法:
①参见我所讲述的链孢霉和根霉的防治措施;
②发现污染及时清除,并用100倍"施耳康"喷洒清除面;或将污染菌袋浸泡于5%的石灰水中使其菌丝受到碱性抑制,千万不要胡乱丢弃,以防形成新的感染。
防治方法:封口纸受潮最容易被污染。为了预防封口纸受潮,可加一层薄膜封口;培养室局部发生链孢霉时,最忌用喷雾器等药械直接向污染处和培养室内喷射杀菌药物,因为第一,此时表面喷洒用药,效果欠佳;第二,会引起分生孢子扩散,污染环境,造成更严重的污染;第三,还会增加培养室内的湿度,引起部分棉塞、木架吸潮而反复感染。这时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并立即用纸或塑料薄膜把污染部分包扎紧,拿到远离培养室的地方深埋或烧掉。若培养料污染得不太严重,平菇菌丝还有很强的生活力,可将污染的菌袋拿到阴凉的地方,挖土坑30 ~50 厘米深,把菌袋放入后再覆盖湿土,10 ~15 天后链孢霉即消失,而平菇菌丝在地下可以恢复生长,等菌丝长满袋后再放到发菌室出菇。菌床栽培发生局部污染时,用石灰粉撒在被污染部位,并用5% 的硫酸铜水溶液浸纱布或报纸覆盖,防止分生孢子扩散。料内用注射器注入5% 的煤油或柴油,能有效的抑制链孢霉菌丝生长。最后用烟雾消毒剂“一消灵”或“百菌清”进行室内密闭熏蒸消毒。
主要危害平菇、蘑菇、金针菇等,菌丝体和子实体上均有发生。该病原侵染的最有利时期是菌丝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阶段。若菇蕾形成期被侵染,则看不到正常菇蕾,而是有大量畸形病菇提前3~4天出现,且不能进一步分化成为菌盖和菌柄,呈硬马勃状团块;幼菇生长期被侵染,病菇菌盖发育不正常或停止,菇柄膨大变形、变质,呈各种扭歪畸形,病菇后期内部中空,菌盖菌柄处长有白色绒毛菌丝,进而变成暗褐色腐烂,发出臭味;子实体生长的中后期被侵染,轻则菌盖表面产生许多瘤状突起,重则在菌褶和菌柄下部出现白色毛状菌丝,渐呈水泡状,渗出水滴,褐腐死亡。

【种植知识】红色链孢霉的发生与防治

【种植知识】红色链孢霉的发生与防治

【种植知识】红色链孢霉的发生与防治今天谈一下:一、红色链孢霉链孢霉亦称红霉菌、(俗称红蛾子)是一种对黑木耳栽培威胁极大的病原菌。

如果防治措施不当,一但发生会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因此被生产者称为“食用菌的癌症”。

(一)发生与危害链孢霉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其生活力强且生长速度极快,特别适合于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生长。

最适温度为28℃.生长速度最快一般接种后2~3d即可发现,初期生长为棉絮状,继而产生大量橘红色粉状孢子,易在棉塞上产生蘑菇状的孢子群,飘到长到那。

(二)防治方法1.选择适龄、健壮、抗性强的优质菌种作为母种,接种时加大接种量,降低链孢霉的发生机率。

2.注意搞好环境卫生,废料要及时处理,拌料室、接种室、培养室使用时,应该有专人负责清洁、消毒。

在栽培老区,培养室、接种室要进行大剂量的药物灭菌及交替使用多种灭菌剂。

3.培养料应保持新鲜无霉变,木屑保藏时不要被雨淋,要采用新鲜无霉变的麦麸、米糠、豆粉。

储藏培养料的地方应该远离生产场地尤其是培养室。

4.栽培袋应该灭菌严格、彻底,禁止使用受潮的棉塞。

灭菌时严防瓶盖纸或棉塞受潮,灭过菌的菌瓶或菌袋应直接进入接种室,接种时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5、定期检查,发现链孢霉污染应及时处理,对瓶外、袋外已形成橘红色块状孢子团的,不要轻易触动污染物,由于孢子极易扩散,要用纸或塑料袋裹好后销毁或灭菌处理,切勿用喷雾器直接对其喷药,以免孢子飞散而污染其它菌种瓶或菌袋。

发生红色链孢霉污染的菌室,一定不要使用换气扇,可用链孢速杀每袋兑20克水先局部喷施然后用菌室一熏净每立方米4克直接点燃,密闭熏蒸4-6个小时即可6、生产者切记不要把已被链孢霉污染的菌袋放在菌场上暴晒或扔到河里,因为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链孢霉孢子会大量萌发并随风传播,致使空气中存在大量的链孢霉孢子,形成空气污染,给食用菌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而应该将被感染的菌袋进行深埋或焚烧。

7、摆放养菌是,袋与袋之间离开一定距离,防治棉塞潮湿染菌,尽量使用海绵塞制菌,使用高袋制菌,使用高袋制菌使握口大些让棉塞和培养基不接触,这些处理后就不容易感染红色链孢霉了。

食用菌链孢霉的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

食用菌链孢霉的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

食用菌链孢霉的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摘要】食用菌链孢霉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原体,对食用菌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从食用菌链孢霉的发生特点、危害和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食用菌链孢霉的发生特点主要包括易在高湿度环境下繁殖、生长速度快等。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对食用菌的感染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针对食用菌链孢霉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病害监测、合理施肥、优化通风环境等。

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控技术也是有效的手段。

在面对食用菌链孢霉的应急处理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和清除病源是关键。

食用菌链孢霉防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未来在技术不断创新与完善下,食用菌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食用菌链孢霉、发生特点、危害、防控措施、防控技术、应急处理、重要性、前景展望1. 引言1.1 食用菌链孢霉的概述食用菌链孢霉,学名为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在潮湿的环境中更为常见。

食用菌链孢霉主要以寄生植物和动物腐败物为食,其孢子易随风传播,易在潮湿环境中孵化和生长,从而对人畜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食用菌链孢霉的主要危害在于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毒性的化合物,可以对人体的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伤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对于食用菌链孢霉的发生和传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食用菌链孢霉的防控技术也应当得到加强,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贮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采用合适的灭菌剂进行消毒等多种途径。

在应急处理方面,及时清理和消毒受污染的食物和环境,防止食用孢子受到二次污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食用菌链孢霉的防控工作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监测体系、加强科研技术支持,并与相关行业部门合作,方能有效防止和控制食用菌链孢霉的危害,确保人民身体健康。

2. 正文2.1 食用菌链孢霉的发生特点食用菌链孢霉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原体,主要危害食用菌的生长和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九.菌袋发菌初期受侵染,已出现橘红色斑块时,首先要 对空气和环境强力杀菌,控制好污染源,在向染菌部位或 在分生孢子团上滴上煤油、柴油等,即可控制蔓延。
• 十.袋口、颈圈、垫架子的纸上污染的,去掉污染颈圈、 纸放入500倍甲醛液中,并用0.1%碘液或0.1%克霉灵溶液, 洗净袋口换上经消毒的颈圈、纸,继续发菌;棚内地面上、 棚内膜及其它菌袋上应及时喷上石灰水和0.1%的克霉灵, 杀灭棚内空气中的孢子,并在棚内造成碱性条件,抑制链 孢霉传播扩散这是食用菌菌丝体纯培养的前 提条件。要注意菌龄和接种量,保证菌种具有旺盛生活力。 用来生产转接的菌种,一级种保藏期以一个月内使用为佳, 二级种和三级种保藏期以20天内使用为最好。菌龄越长, 生活力越差,污染的机率也越大。栽培袋接种时,要适当 增加接种量。在菌种生产的各个环节上,要注意杜绝病原 菌侵染的途径。在制种工作全程中,要进行无菌操作。各 级菌种培养基要彻底消毒。接种室和接种工具要消毒。接 种前开紫外线灯灭菌半小时,还要喷洒药剂稀释液或药剂 熏蒸,确保接种环境不带有杂菌。接种要在酒精灯火焰上 方无菌区操作。有条件的单位应尽量使用超净工作台接种。 菌种培养期间要经常检查,一级种培养期间要检查2次, 二级种和三级种要检查2次~3次,检查时及时淘汰污染 菌种。
• 类似链孢霉的还有交链孢霉,菌落呈黑色或灰黑色,繁殖 蔓延也很快,菌种和栽培料被侵染后则使菌种和培养料表 面产生一层黑色或墨绿色的霉层,使培养料变质腐烂,导 致菌丝无法生长。
• 链孢霉病的发生与下列生态条件有关:
• (1)温度:链孢霉菌丝在4-44℃均能生长,25-36℃生长最 快,4℃以下停止生长,4-24℃生长缓慢。在31-40℃条件 下,只需8小时菌丝就能长满整个试管斜面。孢子在1530℃萌发率最高,低于10℃萌发率低。由于链孢霉在 30℃以上生长迅速,而食用菌菌种生产大多是在6-9月高 温季节,因此,它是菌种生产期间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
• 链孢霉生长初期呈绒毛状,白色或灰色,匍匐生 长,分枝。具隔膜,生长疏松,呈棉絮状。分生 孢子梗直接从菌丝上长出,与菌丝无明显差异, 梗顶端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近球形, 成串悬挂在气生菌丝上,呈橘红色。大量分生孢 子堆集成团时,外观与猴头菌子实体相似。
• 链孢霉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中和禾本料植物上, 尤其在玉米芯、棉籽壳上极易发生。其分生孢子 在空气中到处漂浮,主要以分生孢子传播危害, 是高温季节发生的最重要的杂菌。
• 发菌室内假如发现一部分菌袋感染上链孢霉,菌袋受其污 染后,即在料面迅速形成橙红色或粉红色的霉层--分生孢 子堆。霉层如在塑料袋内,可通过某些孔隙迅速布满袋外, 在潮湿的棉塞上,霉层厚可达1厘米。
• 3天后整个生产场地都布满了链孢霉红色的孢子,菌袋一 经污染很难彻底清除,常引起整批菌种或菌袋报废造成毁 灭性损失。该菌来势之猛、蔓延之快、为害之大,并不亚 于木霉。一旦大发生,便是灭顶之灾。
• 十一.出耳期生产者切记不要把已被链孢霉污染的菌袋 放在菌场上暴晒或扔到河里。因为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 链孢霉孢子会大量萌发并随风传播,致使空气中存在大量 的链孢霉孢子,形成空气污染,给食用菌生产造成严重威 胁,而应该将被感染的菌袋进行深埋或焚烧。
• 十二.注意搞好环境卫生,废料要及时处 理,拌料室、接种室、培养室使用时,应 该有专人负责清洁、消毒。在栽培老区, 培养室、接种室要进行长时间、高频率杀 菌消毒。要是用药的话一定要用真药,大 剂量的药物灭菌及应该交替使用多种灭菌 剂。
• 链孢霉是我们食用菌生产中的大敌,一旦 发生,损失是惨重的。食用菌整个生产过 程中来不得半点马虎,只要我们熟练掌握 好关键技术,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 原则,牢牢绷紧每一根弦,是可以远离链 孢霉危害的,以上根据各位专家的经验与 我公司实际在菌户做工作中发现的问提所 总结。
谢谢观看! 2020
链孢霉病的发生与防治及治疗
链孢霉病的发生
• 链孢霉(Neurospora)亦叫脉孢霉、粗糙脉孢霉 (N.crassa)、 红面包霉,俗称红霉菌,红娥子, 常见的有粗糙脉孢菌和间型脉孢菌。在分类学上 属子囊菌亚门,粪壳霉目,粪壳霉科。无性世代 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丝孢种的链孢 霉属(Monilia)。
• 二.选用优质菌袋用于生产。菌袋厚度要求0.5毫米~0.6 毫米,没有微孔。菌袋质量高,没有微孔,或用双袋制作 法是防止链孢霉菌污染的重要环节,这会大大降低栽培袋 污染率。
• 三.发酵料栽培时培养料要求新鲜、干燥,用清洁水拌料, 料中添加2%石灰粉,提高料的pH值;培养料堆置发酵要 透彻,料温达60℃以上,翻堆3-4次,杀死料中绝大部分 链孢霉的分生孢子。熟料栽培时培养料灭菌要彻底,不留 死角。培养料灭菌彻底是消灭链孢霉菌初侵染源的根本措 施。熟料栽培的耳种、菇种,培养料用常压灭菌(100℃) 需要保持12小时~16小时,或更长时间。用高压灭菌,压 力达到1.5kg/cm2(126℃)保持3小时,通过热力灭菌, 确保培养料内不带有链孢霉菌和其他杂菌。禁止使用受潮 的棉塞。灭菌时严防瓶盖纸或棉塞受潮,菌棒两头要保持 干燥,灭过菌的菌瓶、菌棒或菌袋应直接进入接种室。
• 四.接种时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规程、多家接菌的接菌员进每家家接菌 时要彻底消毒。联合做菌的菌户更要对接 菌员彻底消毒,防止连片杂菌污染。接种 时加大接种量,降低链孢霉的发生机率。
• 五.装料、灭菌、接种后的菌袋进出轻拿 轻放不破损。
• 六.发菌培养期间,培养室(培养车间)和木耳、菌房温 度不应过高,应控制在20℃~23℃;降低培养室温度,能 显著抑制这类杂菌的繁殖生长。空气相对湿度不应过大, 应保持在40%~70%;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黑 暗培养。菌丝培养期要经常检查菌袋(或倒袋),最少3 次~4次,及时淘汰链孢霉菌和其他杂菌污染的菌袋,把侵 染源消灭在点的发展阶段,防止重复侵染。清理出来的污 染袋用塑料袋装好,运到别处烧掉。
• 所谓预防的措施,主要是指消灭或切断链孢霉菌的初侵染源。链孢霉 菌的初侵染源主要在未经过彻底消毒的各种培养基质内和未及时处理 的栽培下脚料中;
• 其次,在有链孢霉菌发生史的耳房、菇场的病残体、土壤、地面、墙 壁、房内屋顶、菇架上及空气中,也存在链孢霉菌。消灭或切断链孢 霉菌的初侵染源,就是从这些方面入手;所谓综合的防治措施,主要 是指应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农业的等各项综合措施来防治链 孢霉菌,而不是使用单一的方法,以便创造有利于食用菌生长,而不 利于杂菌生长的条件。
• (2)湿度:在食用菌适生长的含水量范围内(53%-67%), 链孢霉生长迅速,特别是用的棉塞受潮时;能透过棉塞迅 速伸入瓶内,并在棉塞上形成厚厚的粉红色的霉层。含水 量在40%以下或80%以上,则生长受阻。
• (3)酸碱度:培养基的pH在3-9范围内都能生长, 最适为PH5-7.5。在琼脂和谷粒培养基上链孢霉 属和链孢霉属都能迅速生长,但培养基pH较低的 适于链孢霉属的生长,PH较高的适于脉孢霉属的 生长。
• 该菌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速度极快. • 特别是气生菌丝(也叫产孢菌丝)顽强有力,它能
穿出菌种的封口材料,挤破菌种袋,形成数量极 大的分生孢子团,有当日萌发、隔日产孢高速繁 殖之特性。 • 在20-30℃的温度范围内,在斜面培养基上,一昼 夜可长满整个试管,在木屑及棉籽壳培养料上, 蔓延迅速,传播力强.
• (4)空气:链孢霉属好气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 时,分生孢子形成快,无氧或缺氧时,菌丝不能 生长,孢子不能形成。
• (5)营养:菌种培养料糖分和淀粉过量是链孢霉 菌发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链孢霉菌的防治
• 链孢霉一经大面积发生,很难控制。链孢霉菌的厚壁孢子能够在培养 室、耳房、菇房和耳场、菇场的地面、墙壁、屋顶、土壤及耳架、菇 架上能够存活多年,很难彻底根治。一个耳房、菇场链孢霉菌发生蔓 延后,如果不彻底根治,往往会给第二年带来危害。根据链孢霉菌的 发生流行规律,应该采取预防和综合的防治措施。如果链孢霉菌已经 成片发生,再来防治就很困难了。
• 七.及时处理栽培下脚料。栽培后的下脚料是多种竟争性 杂菌的栖息地,是链孢霉菌重要的侵染源,废料不能长期 堆积在菇场内,必须及时处理掉。
• 八.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扩散。一旦发现链孢霉菌袋, 由于链孢霉极易扩散,不要轻易触动污染物,立即用双层 0.1%来苏儿或克霉灵浸湿的纱布包裹污染菌袋销毁。对 瓶外、袋外已形成橘红色块状孢子团的,切勿用喷雾器直 接对其喷药,以免孢子飞散而污染其它菌种瓶或菌袋。发 生红色链孢霉污染的菌室,一定不要使用换气扇;新型产 品进行灭菌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