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原创

合集下载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之得失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之得失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之得‎失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原著和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同时提出一些‎关于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建‎议。

关键词:古典文学名著‎影视作品改编得失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的例子‎已不少见。

无论是文字还‎是影视,都是重要的表‎现手法,都希望读者或‎观众能够领略‎名著的精神,得到心灵的滋‎养。

我认为,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失‎,关键在于名著‎自身的特性是‎否能与影视表‎现力完美结合‎。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在于其客观性‎、超脱性和复杂‎性。

作者通过背景‎的交代、场面的描写、故事的叙述、人物的刻画,使名著自成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既反‎映了客观的社‎会现实,又在艺术的手‎法下超脱于社‎会现实,而且包罗万象‎,充满了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与碰撞。

在这个世界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人性的复杂‎与变化、人生的悲欢与‎离合、命运的神秘与‎必然,产生心灵的共‎鸣,得到精神的滋‎养。

感悟名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人同在一‎个世界生活,却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人生‎体验。

而影视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它的直观与生‎动,能否用影视这‎种表现手法将‎名著的特质表‎现出来,确实值得探讨‎。

不可否认,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由于影视作品‎的固有表现力‎,的确有许多值‎得称赞之处。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1)场面描写更加‎生动,给观众以视觉‎享受。

比如《水浒传》一书在“三打祝家庄”中描写林冲活‎捉扈三娘(一丈青)时,写道“一丈青飞刀纵‎马,直奔林冲。

林冲挺丈八蛇‎矛迎敌。

两个斗不到十‎合,林冲卖个破绽‎,放一丈青两口‎刀砍入来。

林冲把蛇矛逼‎个住,两口刀逼斜了‎,赶拢去,轻舒猿臂,款扭狼腰,把一丈青只一‎拽,活挟过马来。

”一丈青在之前‎活捉王矮虎,大战梁山好汉‎,挫了梁山锐气‎,此处林冲出场‎活捉一丈青,挽回局面,堪称小高潮,然而文字描写‎的画面感却不‎是太强。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得与失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得与失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得与失作者:邵明伟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3期【摘要】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古代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在当今的时代洪流中有了交集,然而怎样在影视作品中呈现文学作品又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文章以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画皮》为例,对比分析了古代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得与失,并得出结论:改编过程中对原作的忠实以及发扬是将其转化为影视作品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画皮》;忠实;发扬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使读者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世界,而是习惯通过影视作品这种更加直观、高效的方式来了解中国文化,于是将古代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这一现象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后搬上银幕。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有些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不仅添加了大量哗众取宠的片段情节,而且丢失了原作的文学艺术性。

所以对于将古典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这一现象,要用理性的、辩证的眼光来看。

以《画皮》为例,《画皮》为《聊斋志异》第一卷40回,是一部描述写人与鬼之间的故事:太原王生路遇一女,心生邪念,带至家中,女亦欣然同意。

后经一道士提醒,才发现此女是一身披美女画皮的女鬼。

王生被女鬼破腹掬心而死。

最后经异人杀死女鬼,王生才换心复苏。

《画皮》原文字数寥寥不过两千,但之所以在中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力,首先是因为这是一个有关情色的鬼神故事,这一主题在中国一向是十分吸引眼球的;其次,故事里的王生之妻陈氏的遭遇似乎与当今社会中一些女性的遭遇相似:丈夫有了外遇。

这些元素有意无意的使现代人产生了兴趣,并引发了思考:人们要善于分清美丑善恶,不要因欲心太重而遮住自己的眼睛。

“王生最初就是因为见到女子的美貌,才‘引鬼入室’,最终丧命。

”再者,宣扬因果报应。

王生最后虽然“换心”复活,但故事中安排王生的妻子受尽异人的屈辱,实际上表明王生渔猎女色,是要遭到报应的。

纵观中国电影历史,不乏有将《画皮》搬上荧幕的作品,其中电视剧聊斋(1986)72集,聊斋Ⅱ(1998)40集,聊斋志异(2005)40集,画皮(2011)34集;电影聊斋志异之画皮(1966),画皮之阴阳法王(1993),画皮(2008)以及《画皮2》(2012)。

简述中国四大名著改编影视剧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播的利弊

简述中国四大名著改编影视剧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播的利弊

简述中国四大名著改编影视剧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播的利弊
By顾煌荣答:
利:1.扩大影响面,提高观众对四大名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2.激发观众了解名著,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3.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方法,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4.避免传统文化的失落,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复兴;
5.采用现代传媒,便于为观众所接受理解,也便于为外国观众所理解,方便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6.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来文化,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弊:1.影视剧为商业化运作,易改变传统文化的内涵来迎合现代观众口味,使传统文化在传播中变味;
2.群起效仿,流于媚俗,久而久之使观众产生厌恶情绪,抛弃传统文化;
3.使观众静心仔细阅读名著的可能性减小,因为观众觉得自己已经了解名著,不会再深入思考探讨,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范范了解。

4.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影视剧所传达给观众的只有一种解读,同时观众容易接受并默认这种观点,这就会造成传统文化的片面解读,不利于其传承。

综上所述,四大名著改编影视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利有弊。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每件事物都不可能做到完美,重要的是适应现代潮流的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浅析名著改编的得与失

浅析名著改编的得与失

影视改编的原则
第一,改编应以不对原作构成重大艺术伤害为 前提,应该遵循改编者与原作方“互利互惠” 的原则。 第二,改编者与被改编的文学作品之间,应当 首先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纽带与艺术上的共 鸣,改编成的影视剧应该与原作之间具有起 码的相似性。 第三,改编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独创性, 坚持艺术的创造性原则。 第四 ,应当高度尊重作为名著的原作。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陶冶青少年情操
有些名著太长,文字艰涩难懂,而改编之后搬上 荧屏,我们在看电影、电视放松的同时也就接 受了知识,回忆起来时,印象还很深刻。
对于整天沉溺于武打、言情电视剧的青少年来说, 看一看这些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也可以 陶冶情操。
电影相对来说成为有利于人们思考人生、体察社会的另一种 更诱人的艺术样式。
可以说,改编后的影视剧 赋予了文学原著新的生命。 这是影视与文学相得益彰 的实例。
《特洛伊》改 编的优点
细节取胜、场面宏 大壮观。 注重画面效果、 视觉刺激。
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是最受欢迎 的改编题材 。而新版本在2005年末由乔·怀特导演,演员阵容 也汇集了现今英国最出色的演员。新版电影以清澈的情节起伏, 秀美的田园风光和细腻的温情,体现了原著的智慧与浪漫。影片 忠于原著,讲述了班纳特家5姐妹特别是老大和老二曲折浪漫的 爱情故事。两女儿最终赢得了她们的爱情,纷纷嫁入豪门。
为了突出爱情、死亡与暴力的元素,电影改 编也有不合理的情节。 后现在激情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电视现场报道 警察用直升飞机 枪战

影视改编的主要方法
一 情节结构的删改 改编者在对原作的总体结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影 视剧的表现的需要,对原有的情节结构做出必要的删削 与增改。 二 时空的处理 在把文学作品作影视改编的时候,时空的转换处理在拍 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式的技巧。一般包括时 空的压缩,时空的扩展,以及共时性处理。 三 视听造型 1、人物形象的视觉化 2、情节的视觉化 3、声音的运用

论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

论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

论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掀起了一股把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热潮,其中四大名著都被改编成电视剧供人们观赏。

目前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已经有很多,而且许多最著名的古典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已经不止一部,比如四大名著在最近几年又翻拍了新的一版。

那么,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都有什么呢?以《水浒传》为例,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改编成的影响力较大的版本有两版,一版是八七年最为经典的一版,还有一版就是最近几年刚刚翻拍出的一版。

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其好处首先在于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典名著。

在《水浒传》被翻拍成电视剧并供广大人民群众观看后,以前只有部分读书的人才会了解的《水浒传》的内容,变成了妇孺皆知的文化大餐,不仅成年人了解到了相关内容,而且小孩子也懵懵懂懂地建立了相关认识,比如小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就会角色扮演互相打斗。

虽然说《水浒传》改编成的电视剧不一定绝对忠实于原著,但通过改编成电视剧确实让更多人了解到相关内容,而且有利于吸引人去读原著。

不仅如此,将名著改编为影视作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让人知道《水浒传》,如果人们根本没听说过,那么何谈对其的弘扬?这与“百家讲坛”的建立原因如出一辙。

要知道,目前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比如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包装,再将其制作成自己的产品,本身消费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后受益的却是好莱坞的制片人。

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因此,单就这个原因来说,将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改编”中就有一个“改”字,再加上影视作品和书本的呈现方式完全不同,因此在改编过程中一定会加入许多对名著的改变,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有意的改变《水浒传》中原来的内容在87年的经典版中较少出现,那时对《水浒传》的改编基本还是以还原原著为目的,对名著内容的改变主要还是无意的,比如导演、编剧必须按照自己对《水浒传》的认识将其拍成电视剧。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doc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doc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近年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之势如火如荼。

三国与水浒齐飞,西游与红楼共舞。

旧版的、新版的、原版的、翻拍的,到处都是,令人目不暇接。

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但这趋势是好是坏呢?其实,不可否认,名著本身存在着永恒的生命力。

无论古今中外,人类的某些情感、体验是共通的。

名著之伟大就在于,它挖掘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并形成作品的主题,从而使作品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从这方面来说,名著的不断翻拍正是这种生命力的表现。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时代在变化,不同的时代从名著中得到的感触不同。

特定时代创作者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时代的局限。

因此,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赋予了当代影视创作者对以往改编作品以重新阐释的权力。

任何一部名著诞生时所负载的精神内涵,永远不会等同于今天它拥有的精神内涵,在它被传诸后世的同时,后人对它的认识、理解和接受,会不断地丰富它的意蕴,甚至挖掘出原作者不曾赋予它的精神内容。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不无“补天思想”,而后人却将其精神内涵理解为“民族关系—满汉之争”“阶级斗争的第一章当代影视改编热点透视l5百科全书”“封建社会的没落史”……由于时代的距离,人们对古典名著或是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能够揭示出原作者的本意及寓意,或是由于时代不同产生隔膜,不仅不能揭示、认同原作者的本意,很可能背道而驰。

改编者从自己的立场角度来阐释原著,形成改编的影视剧独特的精神实质,体现出当代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和审美观。

其实,不光是精神层面的不断发展导致古典名著的不断翻拍,影视技术的不断更新也是翻拍不断的重要原因。

当影视技术不断发展时,由于声音、色彩等新兴创作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日臻成熟,电影创作者们似乎更有信心在银幕上“完美”地再现一部名著。

就拿老版西游记与新版西游记来比较,观众体会最深的不是台词的改变,不是情节的更新,而是电视的特效。

在新版西游记中,各种特效的使用使西游记场景更美轮美奂,打斗更精彩绝伦。

古代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利与弊

古代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利与弊

辉煌与落寞——论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航天航空学院航23班吴之茂20120115702013年11月3日星期日曾几何时,83版《西游记》像春晚一样成为了很多人关于寒假、春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年龄、地域和阶层的限制,就像丁夏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领导人在全世界面前的讲话都会用上一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在此之后,名著的改编就像雨后春笋一样,一股春风吹绿神州大地,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当然这些作品也是参差不齐,毁誉参半,中国的导演们也是绞尽脑汁探索名著改编的方向,名著的改编之路也就在辉煌与落寞中缓缓前沿。

不同的社会背景必然催生不同的文化,名著的改编热也必然有其特定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今社会还是需要名著向影视作品改编的。

不得不承认以下几个事实: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快为主旋律的社会中,快餐式文化、快餐式阅读,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坐下来,面前一壶清茶,在夕阳下静静得捧着一本名著,专注其中;另外我们也应该知道目前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没有达到让所有人都可以看懂名著的水平,有人曾提出想要读懂古代小说的原著作品至少需要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而想要更深入的了解,没上过高中的人必然会有一些困难,这说明在我国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看不懂名著的,但经验或者说事实告诉我们不管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教授还是农民,提到《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都可以侃侃而谈,这不得不说是这些由古典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的功劳。

而且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在无形中增加了作品的“可阅读性”,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再加上资深演员的深情演绎无疑让这些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更加饱满,或者说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古代的小说貌似离我们很远的样子,遥不可及、深不可测。

我们读不懂一个人在面对千军万马时的处变不惊,我们读不懂一个人在自己和家人受到欺凌的时候泰然自若;我们读不懂一个英雄如此嗜血;我们读不懂故事中人的喜怒哀乐;我们读不懂英雄们的侠义柔肠,同时我们也读不懂他们的铁骨铮铮,因为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表情,看不着他们的动作。

从《西游记》看古典文学名著到现代影视作品的得与失.pdf

从《西游记》看古典文学名著到现代影视作品的得与失.pdf

从《西游记》看——古典文学名著到现代影视作品的得与失“古典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到底是好还是坏?”这是一个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问题。

有的人说好,认为改编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文字变为画面,显得更为生动活泼,更能吸引广大群众对名著的兴趣,有利于名著的传播。

也有的人说不好,认为改编是对经典的玷污,很多这样的改编纯粹是出于商业目的,在改编过程中,经典被有意或无意地曲解、颠覆,这是对名著的极不尊重。

双方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分不清谁对谁错。

那么,到底该怎样回答这一问题呢?稳妥的做法是不简单地用对或错来回答。

否则,不管是什么样的答案,都难免遭到质疑甚至是口诛笔伐。

在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的古典名著里,我比较熟悉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所以,为了说明我的观点,不妨在此谈谈我个人对《西游记》这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看法。

首先来看看《西游记》的改编“得”了些什么。

改编在一定层面上承担了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

说起我最早接触《西游记》,要归功于央视52集经典动画版《西游记》。

但那时,还处在童年的我多是出于对动画片的好奇与喜爱,而非《西游记》本身。

后来,我又在动画片的吸引下,看了由六小龄童主演的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这时才算是对《西游记》有了更为详细了解,并逐渐喜欢上了西游故事。

相信很多90后甚至是80后与《西游记》相识相知的过程,和我的差不多——都是被影视剧所吸引,接触、了解西游故事,并逐渐对原著产生兴趣,想进一步去了解这部不朽的作品。

在这一层面上说,《西游记》的改编承担了媒介的角色,提高了原著的普及率。

改编使得各人物性格形象更加丰富饱满,给人的印象也更深刻。

要说明这一点,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猪八戒了。

原著描绘猪八戒的外貌是“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

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塑造的其性格特点是贪财好色,喜欢斤斤计较、落井下石,虽也有淳朴天真勇敢坚强的一面,但总的形象还是不大光彩的。

这从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就可以看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
之三国演义
近几年,随着四大名著的相继翻拍,新版的电视剧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好评差评不绝于耳。

因此,古代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也成为了大家讨论的话题。

这篇文章里,本人将会就三国演义的旧(94版)新(10版)来谈一下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

由于我本人身为理科生,曾经忙碌于学业和高考,因此也并未完完本本的看完全过这两部影视作品。

因此本篇文章仅代表个人的浅见,如有愚昧疏漏之处还请海涵。

如今的社会,电视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每天必备物品,看电视则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每天的娱乐活动。

现在好多人在批判说,越来越少的人只是将对名著的喜爱停留在电视剧上,而电视剧又未能把真实原版古典小说呈现出来,因此对导演编剧大加批评,尤其最近各个名著翻拍之后。

但是我认为,电视剧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本就应该存有它自己的特色,用独有的方式去给观众们带来艺术享受。

而又为何拘泥与原著呢?正如对《三国演义》本身,罗贯中不是正如现今的编导们吗?他不也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品吗?他又遵循了真正历史的多少呢?可见,今人没有必要一味的要求电视剧还原原著,适当的发挥是可以的。

但是,同时,我们大家接受的也仅仅是适当发挥。

过于不尊重原著的情节和内容则不会被大家所接受。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在看两部电视剧时的感受吧。

旧版三国演义在大家的心中一直是颇受好评的。

比如说旧版三国里,我认为演员们很有气质。

如吕布、周瑜、诸葛亮等。

而且,旧版三国相对更尊重原著,情节发展更规矩一些。

但是我感觉既然是已经成为视觉作品,不得不提到旧三国的场面不够大,有些细节处理得不够逼真,不能给观众,尤其是现在的观众以吸引,满足不了现在观众的视觉需求。

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拍摄条件,技术欠缺有很大原因。

而且,在老三国中,人物的表现处于脸谱化叙述的模式。

如孙权仿佛只是刘曹忠奸斗争的陪衬,全无性格可言,而他的手下,也基本都不中用。

这无法给从小就背“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观众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而新版三国呢?作为古代名著改编成为的现代影视作品来说,它确实满足了大家的视觉需求,如打斗的情节,沙场的逼真等。

在新版中,很少有非常愚昧无知的人了,人物形象更加逼真。

但是我感觉新版三国中有很多地方犯了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如“王允:这是小女貂蝉。

董卓:你真是金屋藏娇啊!(该成语源起汉武帝小时说要建一座金屋来娶表姐陈阿娇,后用来比喻纳妾或偷藏情人的意思)”,还有如“天下谁人不识君”等愚昧错误。

我认为这是禁忌,无论怎么改,不能犯原则上的问题啊!这是新版三国的一大失误。

所以,综上,我想说,古代影视作品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确实有很多失误与
不足,但是这是不可避免的。

需要每一位影视制作人的共同努力。

同时,在改为影视作品中,我们并不排斥适当的创新,但是不能犯重要错误。

这同样需要影视制作人的负责与细心。

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这些影视作品的。

作为广大观众的艺术消费品,希望在将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时,守住原则,适当尊重原著,让更多的人在影视中享受到古典名著的魅力。

机11郭一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