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朱老巩护钟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17.《红旗谱》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17.《红旗谱》教案

《朱老巩护钟》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课文,化繁为简,概括小说情节脉络。

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写带读,读写结合。

写一篇赏析性的短文,并分角色朗读课文,赏析朱老巩这一人物形象,感受他的侠义与血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总结并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小组合作与交流,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农民苦难的根源。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老一代农民对封建剥削压迫的觉醒和反抗精神,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写带读,读写结合。

写一篇赏析性的短文,并分角色朗读课文,赏析朱老巩这一人物形象,感受他的侠义与血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总结并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小组合作与交流,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农民苦难的根源。

【教学方法】1、化繁为简,拟小标题。

文章较长,学生应具备很好的概括能力,梳理情节脉络。

2、以写带读,读写结合。

写赏析片段,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分角色朗读课文,可以更直接地演绎人物的性格。

3、小组合作,共同研讨。

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助于思维的提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走近英雄在电视剧《红旗谱》的主题曲中有这样几句:“自古燕赵多祸殃,大鼓小曲唱凄凉。

志士慷慨洒热血,只为百姓谋稻粱。

”对老百姓而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生存,所以当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被侵犯的时候,他们就会拿起武器奋力反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红旗谱》的第一章“朱老巩护钟”这个故事,一起来领略燕赵大地上的这位农民英雄的风采。

活动一化繁为简梳理情节小说离不开情节,情节离不开矛盾冲突,可以说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

表格展示,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相关情节,再用拟小标题的形式呈现。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梳理情节脉络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二读写结合赏析形象梁斌说:“我想完成一部具有民族气魄的小说。

”民族气魄,要靠英雄人物来彰显,在那个岁月里,朱老巩就是人们眼里的英雄。

人教版语文选修课件(中国小说欣赏)第9单元 第17课《红旗谱》——朱老巩护钟

人教版语文选修课件(中国小说欣赏)第9单元 第17课《红旗谱》——朱老巩护钟
子回到了冀中平原上的锁井镇,决心报30年前的血仇…… 锁井镇又掀起的凝聚了上一代人仇恨的斗争,具有了新的时 代特征和历史内涵……
1.注字音 hū tuó 滹沱____ juē 撅起____ zènɡ 锃明____ zī 胡髭____ yò u 釉子____ cǔn 思忖____
dɑ 跳跶____
suō 摩挲____ bǎi 柏树____ bó 柏林____
2.背景回放 梁斌从1935 年开始酝酿《红旗谱》。头十年中,他写了
大量文章,《红旗谱》中很多人物、情节在这些作品中初具
雏形,如《夜之交流》《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等。梁斌 随军南下时,从束鹿到衡水、石家庄、邯郸等地,参加、领
导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一路走来,梁斌随身带
着个小本子,将百姓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有些写进了《红 旗谱》。1953年6月,梁斌正式开笔《红旗谱》,一年后完成 《红旗谱》第一部初稿。梁斌的创作状态异乎寻常,他完全 沉醉在《红旗谱》中,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
出口不逊: 含贬义,指说话傲慢无礼,出口伤人。
4.积名句
是一生的事业 。(梁斌) 文学一行,________________
一、结构图解
(冯老兰 严和尚)………………(胜)
砸 ↓(自私自利) 钟←…………毁 ↑(集体利益)

(朱老巩 严老祥)………………(败)
二、多维探究 1.本文的时代背景如何?请从文中找出体现时代背景和社
玷 污பைடு நூலகம்
chuà i踹
老ɡuā n 恬 tiá

jié 截 断 chuō 戳 穿 杀lù 戮


3.解词义 气势汹汹: 形容态度、声势凶猛而嚣张。 老羞成怒: 因羞愧到了极点而发怒。 恼羞成怒: 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节外生枝: 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 青天白日: 指大白天。也比喻明显的事情或高洁的品德。 大惊小怪: 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过分惊讶。

201x-201x学年高中语文第9单元17红旗谱朱老巩护钟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201x-201x学年高中语文第9单元17红旗谱朱老巩护钟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4)无论你离家多远,你都忘不掉家乡的那一份朴素的五谷杂粮,忘不掉那 一锅幸福美满的美食,忘不掉那一份牵肠挂肚的情感,忘不掉那满头白发、弯
腰驼背、披.星.戴.月.的爹娘。( √ ) 理由:__“_披__星__戴__月__”___形__容__早__出__晚__归__,__辛__勤__劳___动__,__或__昼__夜__赶__路__,__旅__途__劳___顿。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扛ɡk āánnɡɡ扛力.枪能扛.鼎
ɡu ā 顶呱.呱 (3)呱ɡu ǎ 拉呱.儿
ɡū 呱.呱落地
m ǒ涂抹. (5)抹m ā抹.布
m ò拐弯抹.角
(2)颤
c h àn颤.动 z h àn颤.栗
(4)翘
q iá o 翘.足而待 q ià o 翘.尾巴
(6)脯
fǔ 果脯. p ú胸脯.
第 3 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震动·振动 震动:不一定有规则,多比“振动”强烈,又时常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可 以用于人,指重大的事情、消息震动人心。 振动:一般指有规则地摆动、摇动,以一个位置为中心左右或上下地动, 是多次的、不断往复的。一般用于具体物体,并多用于科学术语中。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中国队夺冠的消息__震__动__ (震动/振动)了全国,真是“ 今夜无眠” 了,已经晚 上十二点,他听着钟表有节奏的__振__动__ (震动/振动)声,这才恬然入梦。
(2)干涉·干预 干涉:着重于强行参与,横加阻挠,多指用粗暴强硬手段过问或制止,迫 使对方服从。如:互不干涉内政。 干预:着重于过问别人的事,一般是给对方以一定的压力和影响。如:请 民警同志出来干预。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外交部发言人洪磊 2 日表示,香港政制发展是中国的内政,中国政府坚 决反对任何外国以任何方式_干___涉__ (干涉/干预)。 ②推进省级院以下检察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有利于市、县级检察机关更 好地行使检察监督权,减少地方政府_干___预__ (干涉/干预)。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时训练:9.17 《红旗谱》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时训练:9.17 《红旗谱》 Word版含解析.docx

第九单元 烽火岁月17.《红旗谱》朱老巩护钟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跳跶.(da ) 矗.立(chù) 锃.亮(chéng ) 摩挲.(suō) B.滹.沱(hū) 釉.子(yòu ) 胳膊.(bo ) 胡髭.(zī)C.窗棂.(líng ) 铡.刀(zhá) 肩胛.(jiā) 槅.扇(gé) D.愣怔.(zhèng ) 攥.住(zuàn )铸.造(zhù) 捺.上(nà) 解析:A 项,“锃”应读“zèng”;C 项,“胛”应读“jiǎ”;D 项,“怔”应读轻声。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揣摩 陨落 烦躁 打架斗欧B.讹诈 梦魇 置喙 披星带月C.下颏 忤逆 洗练 气势凶凶D.褡裢 烜赫 暴戾 出言不逊解析:A 项,“欧”应为“殴”;B 项,“带”应为“戴”;C 项,“凶凶”应为“汹汹”。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政府安土重迁....,拨给搬迁到外省的移民一大笔搬迁费,使他们在建好新的家园后.还有足够的生活费。

B.目前国内整形机构的水平良莠不齐....,做整形手术风险很高,据统计,美容整形业连续三年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C.这盘棋他一味地攻击,中了对方的调虎离山....计了。

D.在索契冬奥会上,张虹勇夺女子1 000米速滑冠军,她在领奖台上手举鲜花对观众付之一笑....,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解析:A 项,“安土重迁”指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离开。

属于望文生义。

B 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

应改为“参差不齐”。

D 项,“付之一笑”指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与句意不符。

答案:C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宽带中国专项行动,使我国宽带家庭覆盖面和网络能力都有了大幅增加,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将是解决“宽带不宽,网速不快”的问题。

高二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 9.17《红旗谱》朱老巩护钟

高二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 9.17《红旗谱》朱老巩护钟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3.解词义 (1)讹 诈 :假借某种理由向人强行索取财物;威胁恫吓。 (2)老 羞 成怒:因羞愧到了极点而发怒。 (3)出 口 不逊:说话傲慢无礼,出口伤人。含贬义。 (4)节 外 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 (5)青 天 白日:白天(含强调意)。 (6)大 惊 小怪:形容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 (7)调 虎 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人离开原来的地 方。 (8)唉 声 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发出叹息的声音。 (9)惊 天 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1.小说的主题,首先应该到题材中去寻找,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 作者的创作意图。
2.要正确把握小说的描写技巧及其重要作用,重点应了解、熟悉人物描 写技巧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方法。
3.小说结构是作者剪裁生活和组织篇章的总框架,要详细分析;着重了 解叙述的时间顺序、空间变换、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故事线索的明暗安 排,以及叙述中的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等有关知识。
2.写汉字
词语
diān 量 diǎn 脚 diàn 念 diàn 污 jié断 chuō 穿 杀 lù
易错字
掂 踮 惦 玷 截 戳 戮
词语
chuǎi 摩 zhuìzhuì不安 tuān 急 chuài 门 老 ɡuā tián 静 s hì犊情深
易错字
揣 惴惴 湍 踹 鸹 恬 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我 国 当代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如反映土地革命题材的小说有梁 斌的《红旗谱》,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有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 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 《 林 海雪原》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课件(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课件(系列一)

《红旗谱》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它在大 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 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反映了他们由单枪匹马的自 发反抗到有组织、有领导的自觉斗争的过程。课文《朱老巩护钟》节 选的便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课前达标
1.识字注音 锃 亮(zè ng) . 铡 刀(zhá ) . 胡髭 (zī) . 摩挲 (suō) . 釉 子(yò u) . 胡吣 (qì n) . 下颏 (kē) . 老鸹 (guā) . 滹沱 河(hū tuó) .. 紫黝 黝(yǒu) . 思忖 (cǔn) . 肩胛 (jiǎ) . 捋 住(luō) . 爪子(zhuǎ) 爪牙(zhǎo)
知识链接
小说阅读的主要考查点 1.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探究情节安排的 特点及作用。 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 物形象进行评价。 4.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方法),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5.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要点导读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三要素,并为课文的主要情节拟定几个小 标题。 提示:人物:朱老巩、严老祥、虎子、冯兰池、严老尚等。 环境: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故事情节:1 段:序幕;2~27 段:开端;28~57 段:发展、高潮;58~64 段: 结局;65~70 段:尾声。 小标题:“平地惊雷”“誓死护钟”“河堤争锋”“调虎离山”“饮恨遗嘱”。
3.朱老巩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提示:朱老巩极富有正义感和叛逆精神,一听说冯兰池要砸钟,立即 义愤填膺,揭露冯兰池的横行霸道,足显他的正义凛然、疾恶如仇;当严 老祥提出斗不过人家“刀笔”时,他血气方刚,要武斗,表现出的是刚刚觉 醒的农民最初的反抗和斗争方式;面对老祥大娘和朱全富的好心劝阻, 他决心已定,足见他的毫不胆怯、倔强叛逆;当冯兰池危言恐吓时,他挺 身而出;与冯兰池唇枪舌剑的斗争中,他毫不示弱,大胆揭发冯家的一笔 笔昧心账;面对冯家爪牙举起的大锤,他义无反顾举刀护钟;当中了冯兰 池的调虎离山之计,致使护钟失败时,他急怒攻心,一病不起;即将含恨离 世之际,他仍不忘嘱托后代,要坚决与土豪恶霸们斗争到底。 在朱老巩的 身上,我们看到了像燕赵之士一样的侠肝义胆,英雄豪气。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练习:17 《红旗谱》——朱老巩护钟 延伸拓展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练习:17 《红旗谱》——朱老巩护钟 延伸拓展案

解答小说中线索及其作用题的答题技巧[课内挖掘]本文的故事发生在大革命失败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环境中,展现了冀中平原农民与地主进行尖锐矛盾斗争的艰难历程。

故事围绕着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四十八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四十八亩的凭证古钟,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挺身而出护钟的情节展开,贯穿课文始终的是朱老巩和冯兰池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护钟和砸钟的矛盾冲突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线索,一线串珠,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清晰明了。

[考点讲解]高考考查小说“分析作品结构”,重点是小说的线索和层次。

命题角度主要是确立小说的线索、线索特点及线索的作用。

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一、考题试做(2016·高考全国卷Ⅱ)阅读《战争》,完成题目。

原文请见《明确学习方向——小说高考怎么考》的“读文示范”部分。

[考题]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

既为枢纽,就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因为是“电话”连接了两人,文中使用的语言描写就更多一些,便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在内容的表达上,更为自由。

作用题的答题规范模式:内容或主旨+结构+表达(效果、感情)。

具体到小说,就是“主题或内容+情节+人物”。

[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二、技巧点拨(一)明确此类题型,通过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1.常见设问方式(1)(2016·高考全国卷Ⅱ)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2015·高考全国卷Ⅰ)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习题:第九单元17《红旗谱》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习题:第九单元17《红旗谱》 Word版含解析

第九单元烽火岁月17《红旗谱》朱老巩护钟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产生了许多撼人心魄的故事,从万古流芳的狼牙山五壮士、敌后武工队到惊心动魄的地道战、地雷战、雁翎队……这一幕幕英雄传奇,在作家们的心中烙上深深地印迹,于是一部部讴歌英雄业绩,描绘英雄壮举的鸿篇巨制带着炫目的光彩,向我们走来,那一位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也一一走进了我们心里,令我们热血奔涌,豪气干云。

朱老巩,这位冀中平原锁井镇上的护钟英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朱老巩护钟》一文的线索始终是朱老巩和冯老兰(即冯兰池)之间的斗争。

正是斗争这一线索把斗争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出来,使得全文充满了紧张的节奏,把一场迫在眉睫的斗争推到了读者面前。

[技法点拨]文章的线索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

线索的分类(1)以人物为线索;(2)以事情为线索;(3)以物品为线索;(4)以地点为线索;(5)以时间为线索;(6)以感情为线索。

⊙精彩运用请你选择一个物品或一件事情作为线索写一篇文章。

【示例】哑了的三角琴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

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经很旧了,上面的三根弦断了两根。

它高高地挂在墙角,灰尘盖住它的身体。

可是它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呻吟。

我叫它做“哑了的三角琴”。

有一天午后,好奇的我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爬上椅子。

当我的手指刚挨到三角琴,耳边一响,三角琴躺在地上,成了几块烂木板。

父亲回来后小心地把它们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慎重地放到橱里。

我很后悔,父亲慢慢地抬起头:“孩子,我并不怪你,我不过在思索、在回忆一件事情。

”“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是我同你母亲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

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重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红旗谱》——朱老巩护钟(对应学生用书P87)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锃.亮(z èng) 2.釉.子(y òu) 3.紫黝黝.(y ǒu) 4.蘸.唾沫(zh àn) 5.胡髭.(z ī) 6.思忖.(c ǔn) 7.攥.着(zu àn) 8.老鸹.(gu ā) 9.肩胛.(ji ǎ) 10.讹.诈(é) (二)多音字1.呱⎩⎪⎨⎪⎧ 呱.u 呱.g 2.扛⎩⎪⎨⎪⎧ 扛.k án 力能扛.n 3.脯⎩⎪⎨⎪⎧胸脯.p 果脯.f 4.捋⎩⎪⎨⎪⎧ 捋.lu 捋.l 二、写准字形 1.⎩⎪⎨⎪⎧H 石xi 2.⎩⎪⎨⎪⎧ y òu 质远xi y óu 3.⎩⎪⎨⎪⎧ 奔ch 松ch 4.⎩⎪⎨⎪⎧ y ǒn y ǒng陶y ǒng5.⎩⎪⎨⎪⎧ 裤d āng 饼ch ēng d àng6.⎩⎪⎨⎪⎧ 气p 灵h ún鬼m èi三、用对词语1.震动 振动2.干涉 干预四、积累成语1.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

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2.大惊小怪: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过分惊讶。

3.唉声叹气: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4.招事惹非:(言语、行动)引起是非、麻烦等。

5.节外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

6.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对应学生用书P88)描绘“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巨匠——梁斌简介: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

1930年进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参加过爱国学潮,并亲历家乡的农民革命斗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游击活动,并担任中共蠡县县委领导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

1996年逝世,安葬于天津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

作品: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翻身纪事》(上部),中篇小说《父亲》,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

评价:闻名中外的小说家。

记写北方农民的革命斗争发生在1932年8月的高蠡暴动,是保定地区高阳、蠡县一带的广大农民,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特委直接领导下掀起的一场震撼华北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斗争,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创建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在这块沃土上撒下了革命的种子,给后来动员民众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梁斌随军南下时,从束鹿到衡水、石家庄、邯郸等地,参加并领导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

一路走来,梁斌随身带着个小本子,将百姓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有些写进了《红旗谱》。

节选部分围绕朱老巩护钟事件的叙述,塑造了一个坚韧、刚毅、勇敢果断、疾恶如仇、富有反抗精神的农民英雄的形象,揭示了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冲突的尖锐性,也反映了农民自发斗争失败的不可避免性。

1.本文主要概括朱老巩为护钟和地主冯兰池的矛盾斗争,试概括主要矛盾冲突。

[明确]2.结合课文所选内容,分析朱老巩的人物形象。

[明确] 朱老巩极富正义感和叛逆精神。

(1)一听说冯兰池要砸钟,立即义愤填膺,揭露冯兰池横行霸道的行为,足显他的正义凛然、疾恶如仇;(2)当严老祥提出斗不过人家“刀笔”时,他血气方刚要武斗,表现出的是刚刚觉醒的农民最初的斗争和反抗方式;(3)面对老祥大娘和朱全富的好心劝阻,他决心已定,足见他的毫不胆怯与倔强叛逆;(4)当冯兰池危言恐吓时,他挺身而出;(5)与冯兰池唇枪舌剑的过程中,他毫不示弱,大胆揭发冯家的一笔昧心账,面对冯家爪牙举起的大锤,他义无反顾举刀护钟;(6)当中了冯兰池的调虎离山之计,致使护钟失败时,他急怒攻心,一病不起;(7)即将含恨离世之际,他仍不忘嘱托后代,要坚决与土豪恶霸们斗争到底。

在朱老巩身上,我们看到了燕赵之士的侠肝义胆,英雄豪气。

3.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来护钟,锁井镇的父老乡亲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他们的这种表现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护钟失败的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明确] (1)朱老巩准备护钟的决定,首先遇到的是老祥大娘和朱全富的劝阻,在朱老巩与冯兰池进行殊死搏斗时,锁井镇的父老乡亲除了严老祥站出来相助外,其他人都置身事外,眼睁睁看着,没有人施以援手。

(2)反映了当时农民面对土豪地主的嚣张气焰只会退缩、胆怯甚至已经麻木,这就使冯兰池这样的地主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也正是由于广大农民的袖手旁观,给朱老巩与冯兰池的斗争涂上了失败的色彩。

(3)这样的结局启示人们:要获得斗争的胜利,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个人奋斗式的斗争,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4.本文的时代背景如何?请从文中找出体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5.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举例分析。

[明确]老祥大娘说:“算了吧,兄弟!几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还能改变了这个老世界?”网友说:“伟人改变环境,凡人适应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人到底应当适应环境还是改变环境?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不能适应环境,那就改变环境。

雄鹰永远振翅于天空,鱼儿永远悠游于水底,骏马永远驰骋于草原。

人,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必须敢于改变环境,这样才能彰显迷人风采。

想想食客毛遂如何自告奋勇,劝说他国联盟,击退敌军,保家卫国。

只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却让他改变了个人环境和国家环境。

固守于原来生存环境的人是弱者,只有能抓住时机而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

观点二:不能改变环境,那就适应环境。

我们必须学会适应环境,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

生活在干旱少雨地区,就得学会尽量节约用水,忍受风沙的肆虐;生活在高原,就得适应高原缺氧的反应,处处放慢节奏;生活在荒郊山野,就得忍受荒凉、寂寞和很不方便的生活条件;生活在闹市,就得习惯噪音、污染、堵车、拥挤,在人山人海里去寻找自己的空间,在水泥森林里去开发自己的人生。

成功总是青睐那些认真工作、积极进取的人。

如果成天一肚子牢骚委屈,自以为大材小用,不仅没有人同情,还可能会被环境所淘汰。

(对应学生用书P90)名家评论:文学史评《红旗谱》在革命历史小说中,梁斌的《红旗谱》和欧阳山的《三家巷》(及《苦斗》等),是对于革命“起源”的叙述。

革命起源,是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主题之一。

在一些小说中,它通过对革命的参加者(主要是工农民众)投身革命的生活、心理动机的表现来实现,而在《红旗谱》等小说中,则直接描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乡村和城市革命运动最早的孕育、开展的情形。

据梁斌的回忆,为着写作《红旗谱》,他有过长时间的准备。

在作家看来,“史诗性”地概括中国农民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活和命运,需要安排相当宏阔的生活画面和长卷式的结构。

因而,小说被构思为多卷本。

第一部《红旗谱》(1958)写20世纪30年代初在河北保定一带农村开展的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潮。

第二部《播火记》(1963)主要写发生于1932年的高蠡暴动。

第三部《烽烟图》(1983)则写抗日战争烽烟初起的斗争情况。

朱老忠、严志和两家几代人的生活遭遇,是各部的主线,而这一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为各卷的中心情节。

和《创业史》一样,《红旗谱》开头也有独立成章的“楔子”(《创业史》是“题叙”),讲述主人公或其先辈曾经的奋斗:老一辈农民朱老巩和严老祥大闹柳林镇,赤膊上阵,拿铡刀拼命,朱老明对簿公堂,和地主打官司,但“都注定要失败”。

这为“正文”提供了铺垫和对比:他们的后代在“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之后,斗争终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小说完成了这样的“叙事”:“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

”在《红旗谱》中,这一主题,主要通过对朱老忠等人物的“成长”(由传统农民的仇恨和反抗性,到获得由“时代”、由无产阶级政党所赋予的理想和集体主义精神)来实现。

对于朱老忠等,当时的评论界不仅认为是小说突出成就的标志,而且是当代文学人物塑造的重要收获。

小说对这个人物的创造,切合了当代有关“英雄人物”创造的基本规则:一是人物在小说整体中的中心位置;二是人物性格所包容的阶级、时代的内涵,以及完美的理想化要求。

(选自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红旗谱》自出版以来,一向被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如果将《红旗谱》三部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也确是一部具有史诗气度的小说。

作者曾说,他写这部小说,一开始就明确主题是写阶级斗争。

因此《红旗谱》一开篇便是一种震撼性的叙述,摆开了两个阶级生死冲突的阵势:平地一声雷,震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恶霸地主冯兰池,他要砸掉这古钟了!”而第三部《烽烟图》的结尾,则将被压迫阶级不屈不挠的反抗推向了一种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时空:夜深了,远远传来滹沱河里呜呜咽咽的流水声,那是渗彻人心的、几千年来永恒不变的、被压迫人民的心声!那是几千年来永恒不变的、反抗的力量!这种惊心动魄渊源深厚的压迫与反压迫的阶级斗争,在小说中主要是以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基本情节展开的。

而阶级斗争的严酷事实则将锁井镇划分为以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跟以冯兰池家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两大敌对阵营。

当然,这不仅是一般的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它是作者立足于新的时代理念,对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历史命运以及中国革命史所进行的艺术概括。

小说的“楔子”所写“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和稍后侧写的朱老明“对簿公堂”,既表现了农民与地主势不两立的阶级冲突,更是意在揭示老一代农民传统的斗争方式的局限,即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无论是赤膊上阵,个人拼命,还是进行所谓合法斗争,中国农民都逃不脱失败的命运。

同时,它也是为即将展开的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斗争画卷追根溯源,从而使艺术画面获得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小说所描写的一系列事件,如第一部中的反割头税运动、运涛入狱、二师学潮,第二部中的高蠡暴动,以及第三部所写的卢沟桥事变后江涛、运涛、大贵等回乡组织抗日武装和人民政权建立的情景等等,虽然也反映了农民和地主阶级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但是朱老巩的后代们已不再像先辈那样自发反抗,而是日益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之中。

小说由此展示了中国农民从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历史转折,表现了中国农民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觉醒、成长的历史和他们在民主革命斗争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完成了以阶级矛盾为主线,以农民为主要同盟军的中国民主革命史的文学建构。

(选自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红旗谱》中的人物1.中国农民英雄的典型——朱老忠朱老忠是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