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总

合集下载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浅 心 管 疾 病 的 预 防 与 保 健 谈 血
关 键词 :心 血管疾 病 : 中医 养生 学 :治未 病 ;健康 教育 学 d i 0 36 / .s n 17— 79 2 1. 315 o :1. 99 j is. 6 22 7. 00 0. 1 文章 编 号 :17 —79 ( 00 0 — 15O 6 22 7 2 1 )一30 3 一 l
而 且恢 复慢 甚 至于 不恢 复 。
22 端 坐 呼 吸( rh p e ) 患者 表 现 不 能平 卧 或 不 . o t o n a
能 长 时 间 地 平 卧 ,斜 靠 位 甚 至 于 端 坐 ,双 下 肢 垂 于 床
边 。不 能平 卧 的机制 是 :① 平 卧 时下 肢和 腹腔 的血 液 失 去地 心 引力作 用 ,返 回心脏 增 多 ,加重 了心脏 的 工 作 负荷 ;② 平 卧时肺 活 量 降低 。正常 人平 卧位 的肺 活 量 有轻 度 降低 (5 ) 一 % ,病 人 因肺 淤 血 等 因素 ,肺 活 量 下 降更 多 ( 达一 5 ) 可 2% 。 23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a x s l otra d sn a . p r yma n c n l yp e) o u 又称 为 “ 源性 哮 喘 ” ,以区 别 于肺脏 疾 病 引起 的 哮 心 喘 。发 生机 制 除上述 的两 点外 ,入 睡后 呼吸 中枢 敏感 性 降低 ,肺 淤血 到一 定 程度 造 成 明显 的缺 氧 ,使患者 从睡梦 中惊醒 己感到 呼吸极度 困难 。病人立 即从卧位改 变为坐位 ,甚至站立位 ,症状才能逐渐缓解 。。
率 以不超 过 1 0 年龄 为 宜 ,或 以身 体微 汗 ,不感 到疲 7- 劳 ,运动 后 自感 身 体 轻松 为准 ,每周 坚 持活 动不 少 于 5天 ,持之 以恒 。 戒烟 限酒 。长 期 吸烟 酗酒 可 干扰 血脂 代谢 ,使血 脂升高。 避 免精 神紧 张 、情 绪激 动 、失眠 、过度 劳 累 、生 活无 规律 、焦虑 、抑郁 ,这些 因素可 使脂 代 谢紊 乱 。 中老 年人 不 要长 期 打麻 将 、下棋 ,保 持心 平气 和 ,尽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包括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在内的一类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预防和管理心脑血管疾病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的相关问题。

1.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是为了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危险因素等。

通过对大规模样本的抽样和观察,可以揭示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和发病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常常采用问卷调查、体检等方法,以获取相关数据。

2. 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观察和调查,可以找出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相关的因素。

3.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任务。

科学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等都是降低发病风险的关键。

其次,定期体检、健康教育等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4. 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对于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及时有效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心血管疾病的管理可以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护理等,以达到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5.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的挑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中,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导致患者数量增加,对医疗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存在差异,需要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此外,疾病预防与管理还需与公共卫生、医疗保险等相关制度紧密配合。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个体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宣传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管理心脑血管疾病,降低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危害。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与预防措施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

这些因素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因此预防心血管疾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及定期进行体检和早期治疗。

以下是一些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1.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及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和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

2. 控制血糖:高血糖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血糖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另一重要措施。

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和增加运动量,以及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

3. 控制血脂:高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血脂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又一重要措施。

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和增加运动量,以及定期进行血脂监测和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血脂。

4.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保持健康体重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体重。

5.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戒烟限酒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戒烟和限酒需要毅力和坚持,因此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人们戒烟限酒。

6. 增加运动量: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增加运动量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体重、降低血压、调节血脂等。

7. 合理膳食:合理膳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该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心脑血管疾病论文:关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探讨

心脑血管疾病论文:关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探讨

心脑血管疾病论文:关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探讨[摘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大杀手。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生后如何进行治疗,特别是降低发病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广大心脑血管病防治工作者在积极探索,众多心脑血管病患者及其家属十分企盼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探讨心脑血管病的防治策略,有一些实际体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1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1高脂血症:高血脂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由此引发的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祸首。

高血脂主要是指血浆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的异常增高[1]。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中胆固醇水平比正常人高,特别是血液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的持续升高和高密度胆蛋白(hdl)水平的降低与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载脂蛋白a降低,脂蛋白b增高都被认为是危险因素。

目前认为氧化ldl是最重要的致粥样硬化因子,是损伤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主要因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脂发病率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1.2 吸烟:吸烟是心肌梗死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子。

吸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尼古丁和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对血管的危害,从而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使血中的ldl易于氧化,氧化ldl可促进血液单核细胞进入内膜并转为泡沫细胞;烟内含有一种糖蛋白,可激活凝血因子viii以及某些致突变物质,后者可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使安静时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需氧增加。

1.3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最常见的疾病之一[2],特别是老年人多患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异常增高,患者常无症状。

动脉血压增高增加了脑卒中,动脉瘤,心力衰竭,心力梗死和肾脏损害的危险性。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十分常见的疾病类型。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头号杀手,每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种简单易行、有效的预防方法。

一、背景介绍随着生活水平和工作压力的增加,现代人面临着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和长时间久坐等,这些不良习惯或环境条件直接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升高。

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对个体的意义1. 延缓衰老过程:正常情况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退化的心脏和大脑功能,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得到延缓,使个体可以拥有更长寿命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2. 减少医疗费用:心脑血管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同时,也减轻了医疗系统的负担。

3. 提升工作能力:健康对于个体在工作中保持高效、产出优质成果至关重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可以提升个体工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1. 健康饮食习惯恰当的饮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建议控制盐摄入量,减少吃咸腌制品;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摄入;选择低胆固醇和低饱和脂肪的食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此外,避免过量饮酒也是非常重要的。

2. 积极锻炼身体适度而规律地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或游泳;同时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来增强肌肉。

3. 停止吸烟吸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尼古丁和其他化学物质会损害血管壁,导致动脉硬化,并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戒烟可以明显减少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并为身体带来积极变化。

4. 管理心理压力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状态下会导致心脑血管系统紊乱。

因此,有效管理并减少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压力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良好时间管理、寻找支持网络、参加放松活动如冥想或太极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性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性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性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在内的一系列与心脏和大脑有关的疾病。

它们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导致长期的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去世,其中高血压和冠心病是主要原因。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显得尤为重要。

二、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养成入手。

首先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合理搭配食物种类,多摄入新鲜水果、蔬菜、谷类等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并限制高盐、高油、高胆固醇等不健康食物的摄入。

其次是适当增加体力活动,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

同时,戒烟限酒也是非常重要的,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控制危险因素除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外,控制危险因素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需要及时进行检测并积极进行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等手段来控制血压水平,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另外,血脂异常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如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等。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以及运动锻炼对于控制血脂水平至关重要。

四、注重心理健康人们常常忽略了心理健康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会诱发心血管系统的紧张,增加患病风险。

因此,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多参与社交活动,培养爱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根据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五、定期体检预防是最好的治疗,定期体检是及早发现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可以实时监测身体状况并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同时还能够借助体检来了解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风险因素如家族史、肥胖等,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六、言传身教除了个人自身预防外,我们还应该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知识传递给周围的亲友和社区。

通过教育宣传活动和健康咨询服务来提升公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水平,引导大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提供必要的相关指导和支持。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控制与预防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控制与预防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控制与预防摘要:目的总结归纳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控制与预防措施.方法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结果: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最重要的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肥胖、吸烟、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

结论:在心血管病防治中除了要“标本兼治”外,还必须要有全局观点。

在发现了一种危险因素的时候要主动寻找有无其他危险因素。

对于并存的危险因素必须关注并予以更积极的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与预防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引起约1600万人的死亡,其中死于心肌梗死的720万人中近50%是高血压引起的,今后20年其发病率还将增长60%。

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心血管疾病将使人类健康受到更大的威胁。

目前,中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人,患血脂异常1.6亿人,超重2亿人,肥胖6千万人,糖尿病2千多万人,烟民3.5亿人,另外还有大量饮酒和缺乏体力活动者,这些都是心血管病的巨大“后备军”。

半个世纪以来大量研究证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最重要的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肥胖、吸烟、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

这些危险因素常积聚于同一个体,互相协同,互为因果,大大加速了心血管病的进程[1]。

本文简述了可改变因素致心血管病机制及防治方法。

1.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它既是一种独立性疾病,又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个长期的、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

其常见因素:1.1烟酒与高血压吸烟是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的病因,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国外多项研究都证明吸烟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相关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过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已十分肯定,饮酒量越大危害越大。

酗酒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特别是脑出血)的重要诱因之一。

1.2摄盐过多高盐摄入是我国北方人群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1.3超重肥胖超重肥胖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超重肥胖发生率高,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并难以治疗,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不利影响。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健康教育讲座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健康教育讲座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健康教育讲座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了提高大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今天我们举办了这场健康教育讲座。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概述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加上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心脑血管疾病对健康的危害极大。

一旦发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例如,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脑卒中患者则可能会出现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而且,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费用高昂,给家庭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患者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和护理,这也需要家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高血脂高血脂会使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血管,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谢紊乱,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

4、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5、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多,容易导致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6、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环境污染逐渐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呈日益增高的趋势。

由该疾病的导致的死亡率也有明显增加,医学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研究面临严峻挑战,此时对于全社会普及卫生健康常识,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迫在眉睫。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高,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球每死亡3个人,就有一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疾病和中风死亡人数高达1750万。

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老年心血管的病死率,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随之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入,使得肥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

这也使得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血管疾病。

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将进人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病即将成为人群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医学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那么,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有哪些症状呢?应如何来预防呢?预防它有何意义呢?下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心血管疾病的概念:
心血管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冠心病;心脏肌肉供血血管的疾病;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供血血管的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脏肌肉和心脏瓣膜的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的畸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移动至心脏和肺部。

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是急性事件,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脑部。

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

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二、心血管病发病前的症状:
1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是人体的危险信号,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多有眩晕的现象,此时,需要注意意外的发生。

2、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梗塞及脑血管破裂等。

实践证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3 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胸骨后部出现剧烈的疼痛现象,症状较轻的冠心病患者可以没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但是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就会出现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塞,更严重的就是导致猝死的发生。

4、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通常心功能不全时,就会造成血液和氧气不能很好的输送到心脏,从而导致呼吸困难的发生。

5经常打哈欠:很多人在春季总是懒洋洋的,哈欠连连。

此时,老年人要特别加以注意,有些类似“春困”的症状,其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

特别是患高血压、动脉硬化者,由于血管壁弹性降低,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减少,致使大脑缺血缺氧,患者会通过打哈欠使胸腔内压力下降,从而使脑细胞的供血供氧能力得到改善。

但这种改善是暂时的,频频打哈欠常预示着缺血性脑中风可能发生,需要引起注意。

三、心血管疾病诊断现状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相对较多,传统的技术主要是通过心电图、彩超及心肌酶谱等检查,对疾病给出判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诊断技术不断被完善改进,目前准确率不断提高,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新技术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全新的设备不断被引进,为患者提供更多重要的治疗信息。

我们研究心血管造影、心脏多排等应用为心血管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如心血管造影通过检测官腔大小和粥样斑块,提取必要的组织信息,这在诊断冠脉病症时比通过冠脉造影要精准,新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

又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这种诊断技术通过易损斑块,可以做到指导介入治疗冠心病。

可见发展中的全新的诊断技术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心血管病的预防:
引起心血管病的原因很多,这些因素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先是传统因素,主要包括高龄、男性、家族遗传病史、吸烟及自身所带疾病如糖尿病等,其次是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体重过重,身体有炎症,睡眠呼吸不畅,再次是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工作压力、职业习惯、性格脾气等。

随着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如纤维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现已有很多医学证明表示同型半胱氨酸能够引发心脑或肾脏损伤。

这些因素可能单一的引发心血管疾病或表示心血管疾病已经潜伏,也可能由几个共同作用诱发疾病产生,通过对我国流行病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心血管疾病存在聚集现象,引发的危险因素通常交叉存在,这让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翻倍上升,所以在对疾病进行控制时,不能单一的选择改善其中一项因素,要做综合考虑。

由此看来,心血管疾病是可以控制与预防的。

1合理的饮食:
合理饮食是健康的基石。

因为合理的膳食可以达到控制体重、胆固醇、血黏度的目的。

老年人的饮食应以高营养、高蛋白、高纤维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适当减少钠盐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定时进餐,不暴饮暴食。

老年人宜戒烟,可少量饮酒。

2适量的运动:
合理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消耗热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增强体质,控制体重。

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持之以恒的进行合理强度下的有氧运动,每周应坚持运动不少于150分钟(即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天不少于30分钟),如步行、骑自行车、慢跑、打太极拳、打球、跳舞等。

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心理的健康:
心态平和、心胸开阔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良药。

忧虑、烦躁、恐惧、悲伤等不良情绪极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作。

因此老年人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

若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早就医检查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五、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意义:
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生活节奏快及压力大等因素引发心血管疾病,并且伴随着老龄社会的不断深化,心血管患者数量也在迅速增长,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与防治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虽然我国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在治疗技术方面还需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患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而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临床治疗目的:挽救生命,减少致残,防止心脑事件发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就临床意义而言,其预防重于治疗。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恰当的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现有的预防措施如戒烟,控制血压、血糖,调控血脂,改善心理及社会因素,健康饮食和增加有氧运动以及积极的药物预防治疗已经证明非常有效。

在我国众多的医务人员和广大的患者也已认识到预防意义,并且认识到医药的预防意义。

因此临床有许多患者定期静滴中药活血针剂作为一种预防措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深化医疗队伍的基本功,结合实际情况从我国国情出发,以最科学有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服务,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控制、治疗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胡大一,丁荣晶.转变理念,重视做实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苗青,吕卓人,夏仲淘,等.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心率变异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4姜晓艳,郭敏,徐莹.IL-6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国际免疫学杂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