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选择题
教育学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三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以下哪一项不是其主要观点?A. 教育应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B. 教育应满足社会的需求C. 教育应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D. 教育应完全以个体为中心答案:D2. 以下哪位教育家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A. 孔子B. 柏拉图C. 约翰·杜威D. 亚里士多德答案:C3. 在教育学中,"隐性课程"指的是什么?A. 学校正式课程之外的课程B. 学校正式课程之内的课程C. 学生在课堂之外学到的知识D. 教师在课堂之外教授的内容答案:C4. 教育学中的"教学相长"原则指的是什么?A. 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B. 教师和学生相互竞争C. 教师和学生相互依赖D. 教师和学生相互独立答案:A5. 以下哪一项不是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A. 诊断B. 激励C. 选拔D. 惩罚答案:D6. 教育学中,"教育公平"主要指的是什么?A. 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B. 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C. 教育过程的公平参与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7. 在教育学中,"教育环境"通常包括哪些要素?A. 学校设施B. 教师C. 学生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8. 以下哪一项不是教育学中"有效教学"的特征?A. 明确的目标B. 有效的互动C. 严格的纪律D. 灵活的教学方法答案:C9. 教育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依赖于什么?A. 外部奖励B. 内部兴趣C. 家长的压力D. 教师的期望答案:B10. 以下哪一项不是教育学中"教育创新"的范畴?A. 教学方法的创新B. 教育内容的创新C. 教育制度的创新D. 教育评价的保守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教育学中,"教育的民主化"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教育机会的均等B. 教育过程的民主C. 教育结果的公平D. 教育管理的开放答案:ABCD2. 教育学认为,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A. 教师的素质B. 学校的设施C. 学生的背景D. 教育的政策答案:ABCD3. 在教育学中,"教育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B. 教学方法的个性化C. 教学评价的个性化D. 教学目标的统一化答案:ABC4. 教育学中,"教育的终身化"主张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教育的终身学习B. 教育的终身服务C. 教育的终身发展D. 教育的终身就业答案:ABC5. 教育学中,"教育的信息化"主要涉及哪些方面?A. 教学资源的数字化B. 教学过程的网络化C. 教学评价的智能化D. 教学方法的传统化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教育学中的"教育公平"是如何实现的?答案:教育公平的实现主要通过确保所有学生无论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等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以及通过合理的教育政策和制度设计来减少和消除教育不平等。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 ( )。
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C.新民主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2.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的著作是()。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论政策》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分是()。
A.个体经济 B.私人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国营经济 D.合作社经济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私营经济的国有化C.个体农业的集体化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政策是()。
A.和平赎买 B.经销代销C.统购包销 D.公私合营6.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企业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7.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B.没收官僚资本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D.剥夺地主阶级土地和财产8.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A.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B.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9.1953年9月,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讲话时指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
A.剥夺资本家的财产 B.排挤私营工商业C.国家资本主义 D.保护民族工商业10.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
第三章的习题

第三章 Word 2000的操作理论测试一 Word 2000的启动和退出一、选择题1、Word程序启动后就自动打开一个名为。
A NonameB UntitledC 文件1D 文档12、下列操作中,不能退出Word环境的是。
A 用鼠标左键双击标题栏最左边的“W”符号B 按Alt+F4键C 用鼠标左键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命令D 用鼠标左键单击“文件”菜单中“关闭”命令3、中文Word的运行环境是。
A DOSB WPSC WindowsD 高级语言4、下列方式中,可以显示出页眉和页脚的是。
A 普通视图B 页面视图C 大纲视图D 全屏视图5、在Word主窗口的右上角可以同时显示的按钮是。
A 最小化、还原和最大化B 还原、最大化和关闭C 最小化、还原和关闭D 还原和最大化二、填空题1、Word2000是在操作系统之中运行的应用软件。
2、在Word中,与打印预览基本相同的视图方式是。
3、当使用“页面视图”方式进行显示时,文档窗口中有个标尺。
4、在Word的视图方式下,可以显示分页效果。
5、在Word中,执行命令一般有4种方法,即使用菜单栏、工具栏、快捷菜单和快捷键。
激活快捷菜单方法是。
理论测试二文档的基本操作一、选择题1、在WWord的编辑状态,按先后顺序依次打开了d1.doc 、d2.doc 、d3.doc 、d4.doc 四个文档,当前的活动窗口是。
A d1.doc的窗口B d2.doc的窗口C d3.doc的窗口D d4.doc的窗口2、Word中保存文档的命令出现在菜单里。
A 保存B 编辑 C文件 D实用程序3、在中文Word中使用菜单中的“打开”命令,可以打开已有的文档。
A文件 B 编辑 C插入 D格式4、在Word中,下列关于文档窗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能打开一个文档窗口B 可以同时打开多个文档窗口,被打开的窗口都是活动窗口C 可以同时打开多个文档窗口,但其中只有一个是活动窗口D 可以同时打开多个文档窗口,但在屏幕上只能见到一个文档的窗口5、在Word中,将当前文档换名保存时,正确的操作是:。
第三章正弦交流电路

第3章 正弦交流电路一、选择题1.在负载为纯电容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中,电压u 与电流i 的相位关系是( A ) A.u 滞后i 90º B.u 超前i 90º C.反相D.同相2.已知正弦电流的有效值相量为 则此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是下列式中的( C )A .10sin(ωt-45º)AB .10sin(ωt+45º)AC .102sin(ωt-45º)AD .102 sin(ωt+45º)A3.通过电感L 的电流为i L =62sin(200t+30º)A ,此电感的端电压U L =2.4V ,则电感L 为( B )A.2mHB.2mHC.8mHD.400Mh4.某电路元件中,按关联方向电流)90314sin(210︒-=t i A ,两端电压t u 314sin 2220=V ,则此元件的无功功率Q 为( c )A.-4400WB.-2200varC.2200varD.4400W5.纯电感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如图示,已知电源的角频率为ω,其U 与I 的正确关系是( b )A.L I j U ω-=B.L I j U ω=C.L1I j U ω-= D. L1Ij U ω=6.图示电路中,u 为正弦交流电压,其角频率为ω,则此电路中的阻抗模|Z|为( a ) A.2221)C1L ()R R (ω-ω++ B.2221)C 1L ()R R (ω+ω++ C. C1L )R R (21ω-ω++ D.C1L R R 21ω+ω++交流电路中,若u R =52sin(ω7.R 、L 串联的正弦IU ••R 1LR 2Cut+10°)V ,u L =52sin(ωt+100°)V ,则总电压u 为( b )A . 5sin(ωt+45°)VB . 10sin(ωt+55°)VC . 52sin(ωt+110°)VD . 102sin(ωt+70°)V8.在正弦交流电路中,某负载的有功功率P=1000W ,无功功率Q=577var ,则该负载的功率因数为( d ) A. 0.5B. 0.577C. 0.707D. 0.8669.图示正弦交流电路中U=220V ,R=ωL=1ωC=100Ω,此电路消耗的有功功率是( b )A . 2.2×100WB . 2.22×100WC . 2.2×300WD . 2.22×300WC•U10.电路如图所示,已知I 1=3A ,I 2=8A ,I 3=4A 则电流I 等于( b ) A .1A B .5A C .7A D .15AI 3••11.为了提高感性负载电路的功率因数,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d ) A .串联电感 B .串联电容 C .并联电感D .并联电容12.图示正弦交流电路中,若C I 超前U角︒45,则R 应等于( c ) A.32Ω B. 1Ω C.1.5Ω D. 2Ω13.在图示的正弦电路中,5,C AB BC R X U U ==Ω=,且电路处于谐振状态,则复阻抗Z 为( a )Z R-jX CB+-I U ••A.(2.5 2.5)j +ΩB.(2.5 2.5)j -ΩC.545∠ΩD.0∠Ω14.有一RLC 串联电路,已知5L C R X X ===Ω,端电压U=10V ,则I =( c )A A.23 B. 12C. 2D. 1 15.已知某感性负载的阻抗模7.07,5Z R =Ω=Ω,则其功率因数是( c ) A. 0.5 B. 0.6 C. 0.707 D.0.8二、填空题1.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电源的频率越高,电感元件的感抗越 大 。
第三章试题

第三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2. 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B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4.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5.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杰出人物是指( D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6.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C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7.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D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的发展不受人思想和动机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8.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9.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说明( B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C、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10.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D )A、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1. 社会存在是指( D )A、社会管理体制B、社会政治法律制度C、社会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12.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13.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 )A、宗教B、艺术C、哲学D、逻辑学14.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B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D、运输设备的状况15. 生产关系是反映( A )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B、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范畴C、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D、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16. 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C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17.社会形态是( B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18.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9.上层建筑是指( D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21. 社会改革是( C )A、改变社会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政治制度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改变人的思想观念22.会革命根源于( 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23.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B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24.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最新版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最新版第三章第三章⼀、单项选择题1、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应当从( D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因素中去寻找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D、物质资料的⽣产⽅式中去寻找2、社会意识相对独⽴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产⼒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产资料4、⽣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A、⼈与⾃然之间的关系B、⼈与⼈之间的政治关系C、⼈与⼈之间的经济关系D、⼈与⼈之间的思想关系5、在⽣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的是( A )A、⽣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产中⼈与⼈的关系D、管理者和⽣产者的不同地位6、“⼿推磨产⽣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的是⼯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了( D )A、⽣产⼯具是衡量⽣产⼒⽔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产⼒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定的顺序性D、物质⽣产的发展需要建⽴相应的⽣产关系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 )A、对⽴统⼀规律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D、⽣产关系必须适合⽣产⼒性质的规律的原理8、⼗⼀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系列正确的路线、⽅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9、⼀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A、⽣产⼒B、该社会的各种⽣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定⽣产⼒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产关系的总和10、上层建筑是指( D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社会⽣产关系C、科学技术D、建⽴在⼀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11、社会形态是( B )A、⽣产⼒和⽣产关系的统⼀B、同⽣产⼒发展⼀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12、⼈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B )A、⽣产⽅式内部的⽭盾规律B、⽣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盾规律D、物质⽣产和精神⽣产的⽭盾规律13、阶级⽃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突出表现在( C )A、⽣产⼒的发展B、⽣产关系的变⾰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4、社会⾰命根源在于( D )A、⼈⼝太多B、少数英雄⼈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盾的尖锐化15、社会主义改⾰的根本⽬的在于( 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产⼒D、实现社会公平16、“蒸汽、电⼒和⾃动纺织机甚⾄是⽐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命家。
消费者选择理论习题

第三章消费者选择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当总效用以递减的速率增加时,边际效用应该是()A.为正值,且不断增加 B。
为正值,但不断减少C.为负值,且不断减少 D。
为负值,但不断增加2.当效用达到极大值时,边际效用()A.达到最小 B。
达到最大 C。
为零 D。
为正3.某消费者消费一个单位的某商品获得的效用为50,消费两单位该商品的效用为90,消费三单位的效用为121,则该消费者消费第三单位的该商品获得的效用边际效用为()A.87 B。
40 C。
31 D。
714.消费者花费所有收入从而所能购买的商品组合的曲线是()A.需求曲线 B。
供给曲线 C。
无差异曲线 D。
预算线5.预算线的斜率决定于()A.消费者的偏好 B。
消费者的收入C.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的价格 D。
商品的相对价格6.如果商品X、Y的价格分别为P X、P Y是既定的,当MRS XY<P X/P Y时,消费者要实现其均衡,应该()A.增加消费X,减少消费Y B。
同时增加消费X和YC.减少消费X,增加消费Y D。
同时减少消费X和Y7.当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的数量增加时,其总效用的变化是()A.随边际效用的下降而增加 B。
随边际效用的下降而下降C.A和B都对 D。
以上都不对8.对于低档商品,价格下降()A.替代效应使消费变少 B。
收入效应使消费变少C.收入效应使消费变多 D。
价格效应使消费变少9.序数效用论从()推导出需求曲线。
A.价格消费曲线 B。
无差异曲线C.效用可能性曲线 D。
收入消费曲线(二)名词解释1.边际效用 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
消费者均衡 4.无差异曲线 5.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6.预算约束线 7.替代效应 8.收入效应(三)简答题1.消费者预算线是如何确定的,并说明其变动的特点。
2.解释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及其原因。
(四)论述题1.按照基数效用论,若MU1/P1<MU2/P2,消费者如何调整其购买组合才能实现其效用最大化?若MU I≠λ,(i=1,2),又如何调整?为什么?2.序数效用论者如何推导消费者曲线的?(五)分析和计算题1.已知商品X的价格P X=40,商品Y的价格P Y=60,当某消费者消费这两种商品达到效用最大时,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多少?2.假定某人的月收入是1440,且被全部用于消费两种商品X和Y,如果这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 X=20,P Y=10,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2XY2,那么,这个理性消费者每月会分别购买多少单位的X和Y使其总效用最大,并求出最大总效用.3.已知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4X+8Y+XY+12,其预算线为:4X+8Y=32,求:(1)消费者达到均衡时X和Y的值;(2)货币的边际效用;(3)消费者均衡时的总效用.4. 某学生即将参加三门功课的考试,他能够用来复习的时间只有6天,设每门功课复习时问,为使这三门课成绩总分最高,应该怎样分配复习时间?。
第三章试题

第三章领悟生活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一、单项选择题:1.所谓人生观是指(C)。
A.人们认识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看法和观点的总和C.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D.科学的人生态度2.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生的自我价值主要表现为(B)。
A.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B.自我对自己本身的肯定关系,即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关系C.国家对个人的积极评价 D.个人通过劳动、创造为社会和人民所做的贡献3.(A)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A 世界观B 人生态度C 人生观D 价值观4.(B)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价值。
A 人生的自我价值B 人生的社会价值C 价值观D 价值标准5.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A)。
A 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发展B 一个人的能力大小C 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D一个人动机的善恶6.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作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
A.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B.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C.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机会D.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选择7.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关系是(B)。
A.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无关B.人的态度既受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决定,又影响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实现C.人生态度决定人生价值D.人生态度决定人生目的8.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是( D )。
A.人际关系B.平等互助C.公共生活D.人际交往9.人生价值的本质是( D )A.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B.个人对社会的能动性C.社会离不开个人D.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10.人生价值的根本内容是以(D)的关系为实际内容的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
A.索取与享受B.自我与他人C.劳动与创造D.贡献与索取11.科学的人生观是( C )A、自保自利的人生观B、及时享乐的人生观C、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D、合理利已主义的人生观12.人生目的是指人(A)的观点和主张,是人生的根本愿望和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3-1建筑物基础作用于地基表面的压力,称为( A ) 。
A. 基底压力
B. 基底附加压力
C. 基底净反力
D. 附加应力
3-2在隔水层中计算土的自重应力σc时,存在有如下关系( B )。
A. σc=静水压力
B. σc=总应力,且静水压力为零
C. σc=总应力,但静水压力大于零
D. σc=总应力一静水压力,且静水压力大于零
3-3当各土层中仅存在潜水而不存在毛细水和承压水时,在潜水位以下的土中自重应力为( C )。
A. 静水压力
B. 总应力
C. 有效应力,但不等于总应力
D. 有效应力,但等于总应力
3-4地下水位长时间下降,会使( A )。
A. 也基中原水位以下的自重应力增加
B. 地基中原水位以上的自重应力增加
C. 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减小
D. 士中孔隙水压力增大
3-5通过土粒承受和传递的应力称为( A )。
A. 有效应却
B. 总应力
C. 附加应力
D. 孔隙水压力
3-6某场地表层为4m厚的粉质黏土,天然重度γ=18kN/m3,其下为饱和重度γsat = 19kN/m3的很厚的黏土层,地下水位在地表下4m处,经计算地表以下2m处土的竖向自重应力为( B )。
A. 72kPa
B. 36kPa
C. 16kPa
D. 38kPa
3-7同上题,地表以下5m处土的竖向自重应力为( B )。
A. 91kPa
B. 81kPa
C. 72kPa
D. 41kPa
3-8某柱作用于基础顶面的荷载为800kN,从室外地面算起的基础埋深为1.5m,室内地面比室外地面高0.3m,基础底面积为4m2,地基土的重度为17kN/m3,则基底压力为( C )。
A. 229.7kPa
B. 230kPa
C. 233kPa
D. 236 kPa
3-9由建筑物的荷载在地基内所产生的应力称为( B )。
A. 自重应力
B. 附加应力
C. 有效应力
D. 附加压力
3-10已知地基中某点的竖向自重应力为100kPa,静水压力为20kPa,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为
0.2,则该点的侧向自重应力为( D )。
A. 60kPa
B. 50kPa
C. 30kPa
D. 25kPa
3-11由于建筑物的建造而在基础底面处所产生的压力增量称为( C )。
A. 基底压力
B. 基底反力
C. 基底附加压力
D. 基底净反力
3-12计算基础及其上回填土的总重量时,其平均重度一般取( C )。
A. 17kN/m 3
B. 18 kN/m 3
C. 20 kN/m 3
D. 22kN/m 3
3-13在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若基底反力呈梯形分布,则偏心距与矩形基础长度的关系为( A )。
A. e < l /6 C
B. e ≤ l /6
C. e=l /6
D. e> l /6
3-14设b 为基础底面宽度,则条形基础的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为( A )。
A. 3b
B. 4b
C. 5b
D. 6b
3-15设b 为基础底面宽度,则方形基础的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为( A )。
A. 1.5b
B. 2b
C. 2.5b
D. 3b
3-16已知两矩形基础,一宽为2m ,长为4m ,另一宽为4m ,长为8m 。
若两基础的基底附加压力相等,则两基础角点下竖向附加应力之间的关系是( B )。
A. 两基础基底下z 深度处竖向应力分布相同
B. 小尺寸基础角点下z 深度处应力与大尺寸基础角点下2z 深度处应力相等
C. 大尺寸基础角点下z 深度处应力与小尺寸基础角点下2z 深度处应力相等
3-17当地下水位突然从地表下降至基底平面处,对基底附加压力的影响是( A )。
A. 没有影响
B. 基底附加压力增加
C. 基底附加压力减小
3-18当地基中附加应力曲线为矩形时,则地面荷载形式为( D )。
A. 圆形均布荷载
B. 矩形均布荷载
C. 条形均布荷载
D. 无穷均布荷载
3-19计算土中自重应力时,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应采用( C )。
A. 湿重度
B. 饱和重度
C. 浮重度
D. 天然重度
3-20在基底附加压力的计算公式d p p m 0γ-=中,d 为( D )。
A. 基础平均埋深
B. 从室内地面算起的埋深
C. 从室外地面算起的埋深
D. 从天然地面算起的埋深,对于新填土场地应从老天然地面起算。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