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组织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信息组织与管理复习概要

信息组织与管理复习概要

信息组织与管理复习概要Chap11.信息:是经过采集、记录、处理并以可检索的形式存储的数据。

2.信息的基本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转换性、可伪性、寄载性、价值性、等级性(层次性)、不完全性3.一次文献信息:指一切原始的信息(手稿、已刊未刊稿、档案等)二次文献信息:指对原始文献信息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卡片、目录、索引、文摘等)三次文献信息:指通过二次文献信息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而加工生成的第三个层次的文献信息(综述、述评。

专题研究报告、百科全书等)4.广义信息资源的定义: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有三部分组成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②为某种目的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③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

5.信息资源的特征:潜在性、可塑性、共享性、时效性、不可分性(生产过程中&使用过程中)、不同一性、不均衡性、驾驭性、整体性。

6.信息资源的类别:①元信息资源:是指信息生产者、信息产生者的集合;②本信息资源:实质信息内容本身,是信息的集合;③表信息资源:是指为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处理、传递、开发、利用而使用的一切技术和设备的集合。

7.信息资源组织(IRO)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信息资源内容本身的组织,另一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力组织。

其中,信息资源内容组织是指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规范化和整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以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信息资源人力组织则是通过建立和健全与现代化的信息资源业务管理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控制。

8.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四个发展阶段:P29表1-19.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定义:是基于信息资源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对信息资源涉及的各个要素(信息、技术、人员、设备、资金、规范、机构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满足经济社会的各种信息需求。

信息组织复习资料

信息组织复习资料

信息组织复习资料1.文献著录标准:名解:国家或国际范围内,对文献著录的原则、内容、格式等作出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范。

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著录标准有ISBD和AACR.2.文献标引:信息资源的标引,也称文献标引,是指分析文献的内容属性以及相关外表属性,并用特点语言表达分析出的属性或特征,从而赋予文献检索标识的过程。

两个环节:1.主题分析2.转换标识3.先组式语言,后组式语言:依标识组合时间的先后,可将标引语言分为先组式语言、后组式语言、散组式语言。

先组式语言是指标识在编表时(标引前)就已组合好,标引或检索时不必或较少进行组配的标引语言;后组式语言是指标识主要供组配使用。

而且标引时不将标识组配在一起,到检索时才将标识组配起来的标引语言;散组式语言是指标识主要供组配使用,而且标引时就要表达主题概念的若干个标识组配在一起的标引语言。

4.信息组织的阶段及划分?按职能把信息组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a.清册职能时期 b.查检职能时期 c.组织职能时期按组织对象把信息组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a.文献组织阶段 b.信息组织阶段c.知识组织阶段。

5.语义信息组织方法:(1)分类组织法(2)主题组织法语用信息组织方法:(1)权重值组织法(2)概率组织法P24判断目前的组织方法属于语义还是语用组织方法。

6.网络信息环境对传统信息组织方式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信息量剧增以及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2)信息种类增多,数据库成分复杂化,过去主要适用于文本信息的信息组织方法已不敷使用(3)用户成分发生很大变化,用户要求信息组织方式的透明化,易用化。

(4)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要求信息组织标准化、兼容化。

7 .a.一次信息:①超文本方法②自由文本方法③主页方式b.二次信息:①搜索引擎方法②主题树方法8.主题树方法组织信息资源的优点:a.主题树屏蔽了网络资源系统相对于用户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基于树浏览的简单易用的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界面b.信息检索由用户按照规定的范畴分类系,逐级查看,按图索骥,目的性强,查准率高.c.采用树型目录结构诅咒信息资源,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良好的可扩充性.9.下位类:经过一次划分所形成的一系列概念称为子类或下位类上位类:被划分的类称为母类或上位类。

信息组织知识点汇总

信息组织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汇总第一章1、信息组织的定义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依据信息体自身的属性特征,信息工作者或用户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和技术,将杂乱无章的信息整理成为有序的信息集合的活动和过程.2、信息组织的原理基本原理:如果有若干自然状态的无序信息资料,将这些信息资料按照某种属性特征排列成一个序列,并且需要使用信息资料的用户能将自己的需求转换成相应的信息资料属性特征,并在排列后的信息资料序列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信息组织由信息著录标引(信息描述揭示)和信息序化两个工作环节组成。

3、信息组织的内容一般而言,信息组织包括四项内容。

1。

信息筛选(甄别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2.信息分析(对信息的内外部特征进行细化、挖掘、加工整理并归类)3.信息描述与揭示(对信息资源的部分主题内容、形式特征及物质形态等描述维度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过程)4。

信息整序与存储(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顺序存储在特定的载体中)4、信息组织的类型按信息的认识层次划分,信息组织有三种类型1.语法信息组织(研究语言符号之间的形式范畴的结构规则,如:字顺法、代码法、地序法、时序法)2.语义信息组织(研究信息的内容特征的组织方法,如:分类法、主题法)3。

语用信息组织(研究环境与使用者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信息群,如:权重值信息组织法、概率组织法)5信息组织的作用控制整序提升品质传播利用节约成本第二章1、熵(entropy)最早是热力学上的一个符号,是一种测量在动力学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综述。

熵指的是混乱的程度,负熵是物质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

香农第一次将“熵”引入到信息论中,在信息论中,“熵”可以用作某件事不确定度的量度.信息量越大,体系结构越规则,功能越完善,熵就越小.利用熵的概念,可以从理论上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存储等活动。

学术界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信息即负熵”。

2、逻辑学原理在信息组织中的应用概念之间的关系(图略):相容关系同一关系:是指有相同外延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信息组织期末复习整理资料 最终完整版

信息组织期末复习整理资料 最终完整版

信息组织复习资料第一章信息组织引论1、信息组织:信息组织是对信息资源对象进行收集、加工、整合、存储使之有序化、系统化的过程。

组织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检索信息、利用信息。

2、信息组织的诞生与发展:(1)按职能划分信息组织发展阶段1)清册职能时期2)查检职能时期3)组织职能时期(2)按组织对象划分信息组织发展阶段1)文献组织阶段2)信息组织阶段3)知识组织阶段3、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P8)1)系统论a)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b)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耗散结构理论a)一种自组织结构b)系统内各组成部分有强烈的相互作用c)相互影响、制约,与环境发生交互d)使自身保持稳定,动态有序的活结构3)协同论a)海尔曼·哈克4、信息组织的方法基础(P9)1)语言学a)一种符号系统(形式和内容)b)词(词组)词形、发音、语义、语用2)逻辑学a)形式逻辑b)数理逻辑c)辩证逻辑3)知识分类学a)信息资源的知识分类b)知识分类体系(图书馆图书分类)5、自动分类标引(P15):是指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对文献信息进行分类,赋予其分类标识,以描述文献主题内容的活动。

分为:1)自动归类自动归类是指先分析待分类对象中的特征,将其与各种类别中对象具有的共同特征进行比较,再将待分类对象归入特征最近的一类并赋予其相应的分类号。

自动归类根据使用的技术通常分为基于词的自动分类(词典法)和基于专家系统的自动分类(知识法)。

2)自动聚类自动聚类是指从待分类对象中提取特征,再将提取的全部特征进行比较并按一定原则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对象定为一类,设法使各类中包含的对象大体相等。

一般是在语词共现的基础上,通过词频统计和相似性比较加以聚类的。

6、自动主题标引技术(P16):自动主题标引是指由计算机自动确定语词标识来表达信息资源主题的过程,包括1)自动抽词标引:是指直接从原文中抽取词或者短语作为标引词来描述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

信息组织期末复习资料

信息组织期末复习资料

信息检索需求的多样化(1)文献检索:是以文献为检索对象的信息检索。

它为用户提供的是与用户的信息需求相关的文献信息,它的目的是相关文献的出处和收藏处所。

文献检索的结果是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数篇文献的线索或原文,供用户参考.(2)数据检索:是以数值和图表形式表示的数据为检索对象的信息检索。

数据检索是一种确定性检索.(3)事实检索:是以从文献中抽取的事项为检索内容的信息检索。

信息标引:就是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并充分而有效地予以揭示。

揭示信息的内容是检索信息、利用信息的前提条件。

从学科属性揭示信息内容就是分类标引,从主题特征揭示信息内容就是主题标引。

准确标引信息要求准确的内容分析,否则就会出现错误标引。

信息系统组织:信息通过特征描述和内容揭示,获得了表示信息的标识,但这只是针对某一文献和信息单元的,把这些信息有序地组织起来才完成了信息组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信息系统组织。

信息系统组织是把描述和标引的信息实体和信息记录组织成一个有序的系统。

一、信息组织方法:(一)按组织对象分:文献实体组织与信息内容组织(二)按信息组织的层次分:语法信息组织、语义信息组织与语用信息组织(三)常用信息组织方法:1.分类组织法 2.主题组织法 3.集成组织法三、信息组织手段1、人工组织2、自动组织1、分类检索语言:分类检索语言习惯简称分类语言或分类法,分类检索语言语族主要有三个语支,即(1)等级体系分类语言(2)分析综合分类语言(3)半分析综合分类语言。

2、主题检索语言(1)标引词语言(2)单元词语言(3)叙词语言检索语言词汇控制的意义:检索语言构成材料就是词汇,把词汇按某种方式组织起来构成检索语言词典,它是标引和检索的工具。

检索语言的词汇控制又称规范化处理。

由于表述信息内容的词汇非常庞杂,日常的自然语言词汇并非都能准确表达信息的学科和主题内容。

自然语言缺点(1)词汇的同义现象。

(2)词汇的多义现象。

(3)词汇语义不清或语义不确定。

信息组织复习-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信息组织复习-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体系结构●宏观结构(编制说明、基本大类表、简表、详表、复分表、索引、使用手册)●微观结构(类号、类名、类级、注释、参照)基本部类与基本大类●五个基本部类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图书●22个基本大类复分表●通用复分表(对主表类目起复分作用,不单独使用,一般均列在主表之后,8个)1.总论复分表(将所用的复分号(连同"-")加在主表分类号码后)2.世界地区表3.中国地区表4.世界时代表5.中国时代表6.世界种族与民族表7.中国民族表8.通用时间、地点复分表●专类复分表(供类目细分时组配使用,列于相应的大类之下)仿分(一种以统一的方式处理共性子目的方法,有类似专类复分表的作用)《中图法》的标记符号与标记制度●标记符号:✓基本符号:字母、数字✓辅助符号:“.”、“/”、“[]”、“-”、“()”、“=”、““””、“〈〉”、“∶”、“{}”等“.”间隔符号用于类号的数字部分的间隔,从左到右每三位数字之后加一圆点例:I247.5,K837.125.6“/”起止符号在主表或复分表中用于表示概括一组相连类号的起止区间,或在注释中表示类目仿分的类号区间或参见类目的范围例:K3/7,K815注释“[]”交替符号用以标记交替类目,表示该类目为选择使用的类目例:[B835]“-”总论复分号凡主表类目使用总论复分表复分组号时,须将“-”与总论复分表中的类号一起加在主类号后,例:《物理学词典》O4-61但是也有个别类目借用总论复分号的形式进行配号,例:O4-0“()”国家、地区区分号当某类目需要依地区、国家区分,但类目无注释规定可依地区表复分时,可将“世界地区表”或“中国地区表”中的有关类号用()括起,加在主类号之后例:《日本的智能机器人技术》TP242.6(313)“=”时代区分号当某类目需要依时代区分,但类目无注释规定可依时代表复分时,则可将“国际时代表”或“中国时代表”中的有关类号加在主类号之后,中间用“=”联结例:《宋代的瓷器研究》K876.3=44““””民族区分号如某类目需要依民族细分,但类目无注释依“世界种族与民族表”或“中国民族表”复分时,则可将种族或民族号码置于“”中,加在主类号之后例:《中国彝族竹编制品》TS959.2“214”“〈〉”通用时间、地点区分号若某类目需按通用时间、地点复分,则将“通用时间、地点区分表”的有关类号置于“〈〉”内,加在主类号之后例:《春季饮食养生》R247.1<111>“∶”组配符号用于联结两个相关的主类号,合成一个组配类号,《中图法》要求按有关注释的规定使用“:”例:根据TP399的注释使用“:”“+”联合符号“+”之后的一段号码是对类分图书的类目进一步细分,整个类号用以类分资料;该辅助符号只出现在分类表中,不出现在标引中例:Q983的下位类“{}”停用符号置于{}内的类号是前一版本中用于标引的分类号,现已停用例如:{D018}消灭阶级剥削(停用;4版改入D011阶级的产生与消亡)●标记制度:层累标记制、顺序标记制●标记技术:八分法、双位制、借号法、预留空号法、对应编号法、字母标记法《中图法》的复分表与组号技术(通用复分表专类复分表类目仿分)通用复分表●总论复分表将各学科门类的共性区分内容编列入此,实际上为通用主题和通用文献类型复分表,收入各种通用性主题类型和文献类型,除主表、专类复分表或仿分中已列出了同样的类目外,原则上主表的各级类目都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复分号由“-”加数字组成(《图书馆学辞典》G25-61 )总论复分表的使用要点:1)主表中任何一级类目均可使用,复分时直接将复分号(连同“-”)加在主类号后例:《文献分类指南》G254.11-622)主表中某些类目具有该表的内容,或已列有专类者,不再使用本表复分。

信息资源与组织管理(复习资料)

信息资源与组织管理(复习资料)

信息组织与管理复习1.信息的基本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转换性,可伪性,记载性,价值性,等级性,不完全性2.信息的分类:(重点)一次文献信息:指一切原始的信息,包括决议,报告,记录,心得,经验,消息,创作和研究成果等原始文献资料。

(手稿和未刊稿)二次文献信息:指对原始文献信息加工处理后的信息。

包括卡片、目录、索引,文献等。

三次文献信息:指通过二次文献信息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而加工生成的第三个层次的文献信息,包括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百科全书等。

3.信息资料的定义:广义信息资源: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

广义的信息资源有三个部分组成:(1)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2) 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3)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

狭义信息资源相当于广义信息资源所包括三部分内容的第一部分内容,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4.信息资源的特点:潜在性、可塑性、共享性、时效性、不可分性、不一同性、不均衡性、驾驭性、整体性5.信息资源的类别:(1)元信息资源:是指信息生产者、信息产生者的结合。

其中信息生产者是指能够创造并生产出有用信息的人或者机构;信息产生者则是指无意识地向人类社会发出各种信息的大自然。

元信息资源是信息生产的源泉,是信息资源的基础。

(2)本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内容本身,是信息的集合。

它是构成信息资源的核心部分,是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内容(3)表信息资源:是指为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处理、传递、开发、利用而使用的一切技术和设备的集合。

表信息资源是信息得以显现的重要基础,也是信息得以充分开发利用的必要条件。

表信息资源既包括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包括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以及纸张、光盘、胶片、软盘、磁带等各种介质,甚至还包括人脑。

《信息组织》复习要点

《信息组织》复习要点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文献:是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体。

2、著录:对表示文献内容、外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

标引:指在分析文献内容和情报提问的基础上,用某种索引语言或标志符号把文献的主题概念及其他有检索意义的特征标示出来,作为情报存储和检索依据的处理过程。

按照索引语言或标示符号的类型,可分为分类标引,主题标引和非主题标引。

3、款目:依据一定的方法,对表示文献内容,外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特征所做出的记录。

4、信息组织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学习信息组织?a.知识和信息的海量新和无限性与人的精力和时间的有限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b.知识和信息的无序性和污染性与人类使用的选择性也形成了尖锐的矛盾;c.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原始信息本身并不能产生价值” ,只有对信息资源采用相应的方法加以控制和处理才能使人们实现对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而信息组织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关键措施之一;d.深入研究与解决关于信息组织的系列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5、信息组织(信息序化或信息整理):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6、信息组织的基本专业要求是?a.信息内容有序化;b.信息流向明确化;c.信息流速适度化。

7、耗散结构论是比利时学者普里高津提出来的;协同论是德国物理学教授海尔曼. 哈肯提出来的。

知识理论——H.E. 布里斯提出来的。

知识组织可分为主观知识的组织和客观知识组织两种类型。

8、专指度:是指我们在信息揭示的主题标引中对信息中各个主题的内容和方面的展示过程。

9、按照信息组织的组织对象把信息组织分为信息资源组织和检索工具;依据信息组资源的注意内容,主要分为分类法和主题法。

第二章1、七分法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图书分类体系,始创于汉代的《七略》,后现于南朝的《七志》和梁朝的《七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组织复习要点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信息组织、检索语言、索引
三、其它要点:
1.信息组织处理层次
2.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关系
3.控制语言
4.检索工具的类型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分类法、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类目索引、引用次序、同位类、交替类目、网络分类搜索引擎、复分表、基本部类、基本序列、基本大类、简表、顺序标记制、层累标记制、
二、问答题:
1.信息资源分类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等级列举式分类法?其特点和不足是什么?
3.怎样判断分类法基本大类设置的优劣?
4.分类法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什么是基本部类、基本序列、基本大类、简表?我国分类法的基本部类是什么?
5.复分表的作用和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7分)
6.分类标记制度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0分)
7.简述分类标记采用哪些标记技术?
8.分类法对横向关系的处理采用了哪些方式?(5分)
9.文献分类法类目之间有哪些基本关系?它们的表现形式有哪些?(6分)
10.网络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有哪些不同?
三、其它要点:
1.类目索引的类型
2.对标记符号有哪些基本要求?
3.分类标记的种类
4.引用次序的作用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分类标引、使用本、同类书区分号、分类检索系统
二、问答题:
1. 确定使用本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2. 分类标引的基本规则有哪些?
3. 试述同类书区分的意义和排列方法。

三、其它要点:
1.分类标引有哪些基本要求?
2.《中图法》组配标引的类型
3.标引工作程序
4.单主题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
5.多主题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
6.分类索书号的编制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主题法、标题法、元词法、叙词法、叙词、双语种索引、范畴索引、词族索引、轮排索引
二、问答题:
1. 主题法有哪些基本类型?
2. 概要说明范畴索引、词族索引、轮排索引的作用和编制特点。

3.为什么要对先祖度进行控制?
4. 指出“Y”、“D”、“S”、“F”、“C”、“Z”的含义。

5. 简述叙词之间的关系及使用的参照符号。

三、其它要点:
1. 主题法的特点是什么?
2. 叙词表一般由哪些部分(宏观结构)组成?叙词表组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 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有哪些类型。

4. 叙词表词汇控制的范围包括哪些。

第十章
一、名词解释:
主题标引
二、问答题:
1. 文献标引有哪些基本的标引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