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行路难译文及赏析

行路难译文及赏析行路难,难于上青天,乃见青天,时已不多矣。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行路难》最为脍炙人口的两句。
这首诗以李白亲身经历的艰辛旅途为背景,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与困顿艰难之情。
在文章中,我将为大家翻译《行路难》这首诗,并结合赏析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思想。
《行路难》一诗中包含李白求求上青天的奋进之志,以及这种志向面对磨难所遭受的挫折和困境的描绘。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高质量的译文,并对其进行解析。
行路难,难于上青天,乃见青天,时已不多矣。
这是诗歌最重要的两句,也是最经典的两句。
诗中的“行路难”表达了主人公面对山川险阻、风雨洗礼的困难和艰辛。
而“难于上青天”则既是真实的境况,又是主人公的心理寄托。
随后的“乃见青天”展示了主人公奋力攀登后获得成功的一瞬间,揭示出他的毅力和决心。
最后的“时已不多矣”告诉读者,成功的喜悦只是短暂的。
行路难,这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的过程。
虽然在翻译诗歌时往往无法完全忠实地还原原作的意境,但我们仍然可以尽力将其中的情感转换为文字。
下面是我给出的一种译文:Traveling is hard, hard as reaching the sky,But I finally catch a glimpse of the blue,Yet time is running out, bidding quick goodbye.这种翻译试图表达出李白诗中的奋斗精神与挫折感,虽然可能无法传达出原作中的韵味,但仍有助于读者理解诗人面对困境的坚持与努力。
除翻译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诗歌的意境、艺术手法以及丰富的情感细节中进行赏析。
首先,整首诗以行路难为主题,表达出人生的艰难曲折。
无论是物理上的艰难还是心理上的挫折,都反映了人们在追求事业和梦想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
同时,难于上青天的境界,更象征着人们对于理想和成功的追求。
其次,诗中的句式简洁而有力,采用了对偶和相对句的修辞手法。
例如,“行路难,难于上青天”采用了对偶的形式,强调了主题的艰难性。
《行路难》古诗词鉴赏

《行路难》古诗词鉴赏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路难》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路难》古诗词鉴赏1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意】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简析】“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
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选其一。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
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
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
“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
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
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行路难》古诗词鉴赏2古诗原文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
行路难散文化300字

行路难散文化300字
旅途漫漫,行路难。
无论是登山涉水,还是跋山涉水,都是一次艰辛的旅程。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还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坚强和毅力。
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陡峭的山路,需要攀爬上去。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泥泞的小路,需要小心翼翼地走过去。
还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茫茫的大海,需要勇敢地跳下去。
但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不能退缩,只能勇往直前。
在行路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面对外部的困难,还要面对内心的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累了而想要放弃,但是我们要告诉自己坚持下去。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困难重重而感到沮丧,但是我们要告诉自己不要放弃希望。
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能够走到最后的胜利。
行路难,但是也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通过行路,我们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增强意志力。
通过行路,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能够体验到人生的意义。
通过行路,我们不仅能够明白人生的价值,还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行路难,但是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勇敢。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因为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能够走
到胜利的彼岸。
行路难,但是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有智慧。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要坚韧不拔,永不退缩。
因为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能够品味到胜利的喜悦。
行路难,但是让我们成长。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往直前。
因为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能够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行路难有感800字作文

读行路难有感800字作文篇1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清晨。
立在小舟上,背着手,任风将襞须吹散,将衣袍向后拉拽。
一株幼柳被一栽横生恶树逼得弯了腰,一头秀发终日浸在水中。
触景伤情,我不禁抽搐了一下。
忍不住的泪沿颊滑落,染湿了髭髯,浸润了回忆。
被唐玄宗召去任职翰林的那天我激动无比,以为自己真的能像张良、管仲、诸葛亮等历史才人为国家建功立业,与他们以建国功臣的名号相提并论,被后人歌颂。
可是,皇帝赏识的是我的文学才华,我的政治能力却不受重视。
在朝上待久了,我也看到了宫中的现状——奸臣无数,廉官寥寥无几。
因为我当官后为了让皇帝关注到自己,好献身推动唐国发展,所以写了几篇文章,没想到轰动一时,玄宗也颇为赏识,但是“奸臣头头”却看不下去了——害怕我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于是千方百计地排挤、“暗算”我。
未等到唐王重用,我就被“赐金放还”了。
我不禁仰天长叹,为何天下世事如此?来践行的好友为我摆了满满一院桌席,上面用金杯盛着的美酒一斗能抵十千;玉盘装着的珍馐美味价值万钱。
放下酒杯,将筷子抛去,因为自己吃不下。
抽剑乱舞,环顾四周,心中茫然。
啊!想渡过黄河却被早已结冰的水阻挡;想登上太行山可是山上白雪皑皑,难以前行。
像子牙一样在碧溪水上垂钓,闲待东山再起;又想像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世间道难走,人生路难行!这么多关,这么多口,这么多岐路,我该向南向北?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定会乘着长风破开万浪,高高挂起云帆勇敢的横渡江海;也同样相信那株小柳会挺起胸膛,将柳花洒向更远、更广阔的地方。
日落了,残阳似血,将一盏酒一饮而尽,摇摇晃晃,晃向彼岸。
读行路难有感800字作文篇2在中学时,我便学习过这首诗歌,当时就曾被李白的情感描述所感染,如今再次朗读,仍能有新的理解。
行路难的赏析

行路难的赏析关于行路难的赏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行路难的赏析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路难的赏析篇1《行路难》是《乐府》集杂曲,本为汉代歌谣,内容倍言世路难及离别伤悲之意。
《行路难》共三首,比较集中表现了李白的悲愤与苦闷,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
《行路难》其一可以代表李白诗歌的中心主题。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
诗中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迅速展开,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第二首中说:“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后一句用汉代贾谊遭受元老贵臣忌恨排挤的典故,意思很明白。
诗人在得到玄宗征召时,曾作诗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蓬蒿人”指居处于草野间的人。
诗人如此兴奋,是因为他以为从此可以由布衣而卿相,走上实现政治抱负的道路。
他怀着一腔热望来到长安,看到的是贤愚不分的现实:“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燕雀做巢于梧桐之上,鸾凤却栖止于草丛之中。
遭遇的则是不断射来的明枪暗剑:“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简直无法再在长安驻足,只好“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了。
这不能不使诗人心中充满愤懑之情。
其一诗共十四句可分为三段,每一段的前一部分都侧重写客观现实,后一部分侧重写自己的主观感情,表现对理想的追求。
本诗是一首抒情之作,主要通过意象组合,构成可感的诗歌形象予以表达。
揭示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基本途径。
前四句(第一段)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描绘抒情主人公面对美酒佳肴投箸茫然的情景,是一种感情的宣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的原文解释及诗词赏析

行路难的原文解释及诗词赏析行路难的原文解释及诗词赏析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二)柳宗元唐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栈与椽。
深林土翦十取一,百牛连鞅摧双辕。
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
遗馀毫末不见保,躝跞磵壑何当存。
群材未成质已夭,突兀硣豁空岩峦。
柏梁天灾武库火,匠石狼顾相愁冤。
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
【注释】:(1)虞衡:古代管理山林的官。
掌山泽者谓之虞,掌川林者谓之衡。
斤:斧头。
罗:搜寻。
(2)工命:官命。
斫(zhuó酌):砍伐。
杙(yì):小木桩。
椽:椽木。
杙椽指建筑材料。
(3)土剪:齐土砍断。
(4)鞅(yàng):牛羁,即套在牛、马颈上的皮带,用以驾驭。
摧:折断。
辕:驾车用的车杠,设在车前。
(5)围:两臂合拢来叫围。
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6)蹶(jué):倒。
(7)毫末:一小点。
(8)躏跞(lìn lì):践踏。
石间(jiàn)壑:溪涧和山谷。
(9)未成:未成材。
(10)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硣(xiāo )豁:高峻的样子。
岩峦:山冈。
(11)柏梁天灾: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柏梁台失火。
柏梁:西汉未央宫中台名。
武库炎: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闰十月武库失火。
这两次有据可考的火灾事故,损失甚大,历代奇珍异宝皆荡然无存。
武库:古代储藏兵器物品的仓库(12)匠石:先秦著名的木匠,这儿借指工匠。
狼顾:原意是狼行走时常回头后顾,以防袭击,比喻人有后顾之忧,这里指忧郁、忧心的样子。
(13)南山:终南山,唐代常有高洁之士隐居于此。
【译文】:林官率领伐木的队伍搜寻千山,奉命采伐营建宫室的栋梁。
被齐土砍下的大树仅为十分之一,无数牛马一齐用力把运树的车辕拉断。
万千棵参天大树使道路无法通畅,伐木者砍倒它们一把火烧光。
侥幸漏网的一点儿树木也难逃厄运,伐木者的足迹踏遍了溪涧与丘山。
议论文高一高一行路难

行路难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世界上所有人类能够到达的地方,都存在道路都是由人类开辟出来的,而思想上,文化上的道路一直如此,我们行走在前人为我们铺好的长路上,因此我们必须比那些前人走的更远使道路更为辽阔。
行走在路上你要走的平稳就要越过荆棘坎坷,不能止步于困难,不然无法到达你的目的地。
人生的道路同样如此,如果止步不前,在困难面前那一生的成就也就只能如此。
通过思考、忍耐和勤奋战胜困难,才能使人生道路变得更加璀璨。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各不相同,不存在相同的轨迹的人生,有的人一生平稳畅通,几乎没有困难,而有些人人生道路上充满了荆棘险阻,越艰难就必须越坚韧,用自己不灭的诚心击碎所有困难使自己拥有更为精神,更为美好的人生。
既然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那么走出来的道路也一定是独一无二的,纪伯伦曾经说过:”你们的理性和热情,是你们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
“拥有完好的舵和帆才能平稳航行,缺了一样便可能沉没,所以缺一不可,人要在人生道路平稳行走,理性和热情同样不可或缺。
缺乏理性就会影响对问题的判断,缺乏理性,则会失去继续行动的动力,所以理性与热情是人生路上的向标与明灯,使得行路更易。
人生道路上没有困难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会经历难处,但不能被困难打倒,即使一次又一次经历失败,也不能放弃,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任何困难都会有解决的方法,所谓胜不骄,败不馁。
你在人生路上获得了很大成就,也不能太骄傲,骄兵必败。
过渡沉湎于成就,带来的感觉终会使你过度自信,有所成就,就更有更要有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自己的人生在此过程中不断丰满,升华。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人生道路本就崎岖坎坷,只有勇往直前,不畏畏缩缩才能最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行路难}的浪漫主义诗风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是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离不开四点重要因素,即盛唐土壤的哺育、屈原楚辞的影响、道教思想的支配以及诗人奇特的人生经历.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语言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
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
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
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
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
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
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风的集大成者.李白的诗风个性张扬、雄奇飘逸、有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气势.李白的诗歌主观色彩浓厚,要入京求官就高调地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上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常用大胆的夸张和惊人的幻想来表达他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高度夸张的比喻,赞叹飞瀑从高处腾空而下的壮观的景象,也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气概.在深入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与各个时期的诗作之后,笔者认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点重要因素:一、盛唐土壤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诗歌也不例外.李白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就是与盛唐的土壤密不可分的.换言之,唐朝的政治、经济全面繁荣及由此形成的盛唐气象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存在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特定的时代孕育着特定的气象——政治上的开明、文化上的博大包容,使得大唐帝国孕育着一种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李白就是生活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所谓“时世造英雄”,当时的文化氛围,正是李白得以成长的沃土.他那追求理想的精神,个性张扬的气质,雄奇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的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精神领域的真实写照.风格是时代的产物,可以说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正是盛唐气象的反映.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与唐朝特定的文化大背景有着必然的深刻的联系.繁荣昌盛的社会带来了文学百花齐放的美景,造就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诗歌中不同思想倾向的表现、不同题材领域的发展、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种广阔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氛围对盛唐诗人的心理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李白重传统,更勇于创新,善于吸取诸家精华,这不仅对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如陈子昂扫荡齐梁诗风的文学改革就对李白影响极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主张正是陈子昂文学革新的深化.李白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于是一朵最绚丽的浪漫主义文学奇葩,适时地开放在盛唐肥沃的土地上.二、屈原楚辞与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洋溢着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李白毫不隐瞒地表达了对屈原的追慕,诗曰“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在《代寿山孟少府移文书》一诗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可见其早晚之年都不离怀才报国之思.就创作思想而言,李白与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毋庸置疑,是一脉相承的.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总能隐约约可以看到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子——两者皆擅于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贬之情;为了增加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两位诗人都注意了神话传说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受.但相比较之下,笔者认为李白的意象比屈原更加丰富.从他们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发展.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常常以神话、传说的题材和象征、比喻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如《远别离》、《梁甫吟》都是借神话传说反映社会现实;《登高丘而望远海》、《古风》等篇,则是借古讽今;《蜀道难》也以雄奇的笔墨和丰富的想象,写出蜀地的奇险,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起来并在同一首诗作中体现——无疑,李白是继承和发扬了屈原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这种技巧的最大特征就是既写实又夸张,二者泾渭分明却又紧密相连,互为映衬.如李白《古风》第十九首:“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诗中写到安史之乱,但并不对它多着笔墨,而是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突然低头见到了被叛军蹂躏的洛阳,诗人的情感急转直下,浪漫的幻想亦告破灭.这首诗与屈原《离骚》中写他听了灵氛和巫咸的劝告,准备去国远游,在想象中翱翔于天际之时,忽然居高临下地看到危机四伏的祖国,便再也舍不得离去,思想从想象回到了现实.不难看出,这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曼妙的仙境与苦难的现实融为了一体.李白继承了屈原那种对理想不息地求索精神,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国家的机会,以实现“济苍生”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受屈原影响,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三、道教思想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与盛唐时期风靡一时的道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道教思想对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道教思想造就了李白丰富离奇、想落天外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提供了构筑“神仙世界”所需要的大量意象.李白从小生活在道教气息浓郁的蜀中地区,深受道教思想的熏陶,他不仅深信道教,而且还曾授了道录,做了一回道士.道教带给李白一种热烈迷狂的情绪.在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形成了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两道独特风景——文采绚丽瑰灿、想象驰骋丰富.特别是道教“存想思神”这一思维方法,对李白那超越时空、沟通人神的奇特想象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盛唐,笃信道教者众,但真正深得其中三昧的,李白是最独特的一人.他不仅虔诚地相信道教的修炼方法:“我去采菖蒲,服食可延年”(《嵩山采菖蒲者》);真诚地相信道教所描绘的那个仙境:“传闻海水上,乃有蓬莱山,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杂诗》);而且,他还真正相信自己就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谪仙人”,把自己摆进了神仙的队伍.这种将自己的全部都融化在道教“存想思神”之中的迷狂与激情,这使李白诗歌的想象显得极为真诚.也只有李白这样天真虔诚地“存想思神”,才可能有如此瑰丽神奇的想象,才有可能有如此美丽且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不可忽视的是,道教也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四、奇特的人生——现实与理想激烈冲突的喷泉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儒家思想和道教、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三者结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但是,李白这种人生理想过于高傲自负和理想化,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浪漫思想与严峻现实的矛盾,常使李白陷于悲愤与失望之中.于是,李白身上那种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就幻化为一首首或狂放不羁或悲愤激昂或自命不凡的浪漫主义诗歌.一方面,儒家思想对李白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安社稷、济苍生”是他的政治抱负.这从他早年的诗歌《送外甥郑灌从军》中可看出这一理想:“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被赐金放还后他仍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见他的抱负气概是何等的豪迈.另一方面,李白的儒家思想,经自身变形走样,已带有他鲜明的个性色彩.李白曾师从“任侠有气,善为横纵学”的赵蕤,对形成他的纵横家思想、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诗风有所影响.李白空有一腔热血和一身才艺,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却失败得一次比一次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摆在李白的面前,激愤之情于是喷涌而出:“我不弃世人,世人自弃我.” 理想屡遭挫折,失败打击接踵而至,所以李白的诗歌交织着自信与绝望、追求与颓放、眷念与怨恨、崇高与庸俗等思想感情的复杂矛盾,代表作有《行路难》三首、《梁园吟》、《将进酒》等.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得是何等的自信,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却显得十分迷茫;“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忧愁悲愤何等深重,“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又是何等的旷放洒脱.这些都是李白的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相撞击后而迸发的心灵喷泉,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它们曲折地反映出时代的矛盾,又有折射了李白内心深处交织缠绕的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就是这样:怀抱着理想四处奔走,遇到的是嘲笑和冷漠,感到的是压抑和幻灭.现实社会给李白带来了矛盾和痛苦,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只能到山林、醉乡和仙境中寻找精神寄托,努力去探索和发掘其中的美,用他的神来之笔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浪漫主义诗歌.杜甫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飘然思不群”就是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最贴切的评价.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不愧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道永恒而亮丽的彩虹.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