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内容充实)
丹纳《艺术哲学》

丹纳《艺术哲学》种族自然环境:在气候方面,希腊的气候一年四季都非常的温和宜人,居民多习惯过露天生活。
因此,这个地区特别适合创造人体艺术。
在这样的气候中成长的民族,一定比别的民族发展得更快、更和谐。
这是因为,在希腊地区,没有酷热让人消沉和懒惰,因此人们也就少了做梦一般的萎靡,不会陷入神秘的默想。
同时也没有严寒让人僵硬而迟钝,因此不必为了生活而不断地劳动,也就不会陷入粗暴的蛮性。
另外,希腊的土地是丘陵地,几乎没有平原,土地贫瘠,出产的食物只有橄榄、葡萄、大麦和一些小麦。
但是自然景色很美。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希腊地区优美的景色供养着人的眼睛,给予人感官快乐,但是能吃饱肚子,满足肉体需要的东西却很少。
因此,他们苗条、活泼,生活简单,能呼吸新鲜空气。
希腊人这样的生活方式绝不会使头脑迟钝,因为减少肚子的需要只是为了增加智力的需要。
其次,希腊是滨海之区,适宜航海,使得希腊人几乎每个人都有水手的素质。
希腊人经常泛舟入海,商人、海盗或是冒险家,也搜刮着东方几个富庶的王国和西方的野蛮民族,带回物质和别人的思想观念和发明。
希腊人的这种生活方式特别能刺激人的聪明才智,锻炼智力。
在希腊人中,最成熟、最文明、最机智的,都是那些经常航海的人。
与此相反,那些住在内陆,不经常航海的人,则始终比较落后。
希腊人身上最主要体现出的是才气。
他们最使人钦佩的大事业是科学。
而他们从事科学还是出于同样的本能。
他们并不满足工商业上的运用,还要探究事物之所以如何的原因。
所以,希腊人有兴趣的只是纯粹的真理,他们擅长分析各种观念,为思想而思想,为思想而创造科学。
他们追求的是研究过程的本身,从中体会思辨的乐趣。
另外,古希腊人对神的观念淡薄。
在整个希腊境内,没有一样巨大的东西,外界的事物绝对没有比例不匀称、压倒一切的体积。
希腊人的眼睛在这儿能毫不费事地捕捉事物的外形,留下一个明确的形象,因为一切都是那么的大小适中,简单明了,容易为感官接受。
西哲导论第十章(艺术哲学)

—— 正是要通过艺术的创造,才能给予世界这个变幻莫测的、 不完美的展品一种认可存在的方式,并由此来明确一种可能存在的 价值。
莫里斯·南特森的艺术观点:
* 在艺术作品中,“人的存在中的重大的形而上的定数:出生、交际 、衰老及死亡”都被体现了出来; * 在艺术中,我以一种“全然不同于一切我所熟知的各人的出生与死 亡”的方式来面对出生、交际以及死亡;
压抑,并把基本压抑给降低到绝对的最低程度。
马尔库塞的融合观点之二:
* 艺术作为弗洛伊德的“被压抑物的回归”:既是“对商品世
界的否定”,也成为一种幸福记忆,时时萦绕在压抑的文明中。
* 精神分析则是解放了记忆,从而使个体受压抑不再是合理的事 了。
* 承认艺术的“否定力量”, 它使辩证法恢复了活力。
马尔库塞的艺术理论小结:
* 亚里士多德:“理式”通“形式”,“形式”与功能联系在
一起,—— 因此,某物之本性与功能的存在在先,该物的存在在 后。
存在主义者心目中的人类处境:
* 按照克尔凯郭尔的说法:人处于“绝对的孤独”之中。人在
绝望之下,呼唤上帝的援助,但他得到的不是回应,反而是一片 沉寂。
* 按照萨特的说法:人是“被抛弃了”。在萨特的哲学中:人
@ 坏事是:艺术的引领令我们朝向虚假、轻浮、危险,甚至疯狂 ; @ 好事是:艺术毕竟也朝向哲学,朝向着欢乐和生命的庆典。
* 艺术与心灵相似之处:表现世界也表现自身;在提供疯狂和堕落可 能性的同时,也提供了领悟、欢乐、进步、教养和救赎的可能性。 * 艺术在表现世界的过程中,把它所表现的东西留驻下来,让我们有 更多的回味空间。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理论观点:
* 艺术模仿的是行为,不仅复述具体事件,还对行为作理论上的 推测;艺术探讨的是共相而不是个体,较历史更有哲学性。
《艺术哲学》读后感1000字

《艺术哲学》读后感1000字《艺术哲学》读后感1000字《艺术哲学》这本书是由法语翻译而来,译者在扉页中写到,这本书是写给想要贴近艺术的人看的。
在这本书大概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哲学,也可以说是用哲学来解读绘画艺术。
意大利画派的产生,作者丹纳提到:“艺术作品必然与条件完全符合,任何时期的艺术作品都是按照这一规律产生的”,因此,要了解艺术品、艺术家、一群艺术家(艺术流派),就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作者提出,人类欣赏和创作高雅的艺术必须要是有教养的人,观赏者应该是从粗野的生活中走出一半的,他必须从野蛮的原始状态和被压抑的身心中脱离出来,不能一门心思只想着斗争和狂欢。
这种巨大的社会发展发生在15世纪的意大利,人类从封建习俗过渡到现代精神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而意大利人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对于美拥有独到的见解和热情。
意大利的传统文化非但没有因为野蛮的入侵被同化,还在入侵者身上学到不少精髓。
统治者在掌权后,意大利远离战争,重视发展工业,社会出现太平盛世。
统治者重视文化,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一时间多种艺术出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文艺复兴是一个独特的时期,处于中世纪于现代之间,介于原始本能状态和成熟观念的世界之间。
这一时期的人们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人们充分满足自身的愿望,想文明人一样迈上了比低级享乐高一级的台阶。
然而,他们所欣赏到的具有伟大艺术性的形体,不过是头脑中收录的美丽形象的自我展现,只是满足被心灵遮住的静默的本能。
1在这本书中,丹纳提出了呈现社会生活的大量例子,然而《艺术哲学》尽管材料如此丰富,论证如此详尽,仍不免予人以不全面的感觉。
对于这一点,译者序中的一段话很客观的点出了他的不足之处:“他虽则竭力挖掘精神文化的构成因素,但所揭露的时代与环境,只限于思想感情,道德宗教,政治法律,风俗人情,总之是一切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
他没有直接触到社会的基础,他考察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却忽略了或是不够强调最基本的一面——经济生活。
黑格尔艺术哲学

黑格尔的艺术哲学总认: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基本命题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在黑格尔看来一切作品,好的作品应回归到绝对精神、理念这个层面,只有天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才能是艺术理想,而那些平庸作家的心灵是有限的,畸形的。
它们不能代表绝对理想,他们创作的作品不可能是艺术理想。
总之,只有形象与理念的完美结合才是艺术理想,且理念占主导地位。
一关于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A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是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黑格尔认为“艺术诉诸人的感官”,具有鲜明的形象才能被感官接受和欣赏,须是“符合理念而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是否具有形象鲜明性和可感性,是艺术理念和科学、哲学理念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理性:艺术的理想本质就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形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
B 艺术理想是普通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统一黑格尔说:作为现实的理念,美的理念才能存在,而理想的现实性,只有在具体个别事物里才能得到。
因此,艺术作品所提供观照的内容,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必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东西。
C 矛盾冲突和和悦静穆的统一黑格尔认为,艺术不是表现那些无关宏旨的事情,他对田园牧歌之类的作品是评价不高的。
他认为艺术应表现人生的重大课题,表现心灵各侧的对立统一,描写矛盾冲突,描写心灵对立方面的斗争目的,应该是表现心灵的无限和自由,表现“心灵从对立矛盾中挣扎出来”,回到统一。
二理想性格的主要特点A 丰富性、整体性黑格尔认为,现实的人是具备各种属性的整体,不是某种抽象观念的化身,黑格尔认为理想性格的每一个方面都有来自绝对理念,来自诸多神。
B 主导性、明确性黑格尔认为理想人物性格是丰富的整体,同时他强调,作为理想性格,有一个更迫切的要求,就是性格有特殊性和个性,因此,“性格的特殊性中应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从而在丰富性中显出明确性。
理想人物性格,应该是一种特定情致主导的丰富性,因而具有明确的突出性格特征。
中外文学鉴赏--《艺术哲学》

特征有益的程度
• 指艺术所包含的道德教育作用。 • 用丹纳的话说,就是艺术价值在于,别的
方面都相等的话,表现有益的特征的作品 必然高于表现有害的特征的作品。 • 假如两部作品以同等的写作手法介绍两种 同样规模的自然力量,表现一个英雄的作 品就比表现一个懦夫的作品价值更高。
效果集中的程度
• 指艺术作品各个方面的元素通力合作去表 现特征的程度。
中外文学鉴赏
陈晔
丹纳
• 丹纳(1828—1893)法国 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 家和文艺理论家。
• 自幼博闻强识,涉猎广泛,长于抽象 思维,老师预言他是“为思想而生活” 的人,是深具传奇性的天才人物。
《艺术哲学》
• 本书最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 史的讲义,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 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书中处处洋 溢着丹纳关于艺术哲学方面广博的学识、 独特的思路、缜密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
环境
• 丹纳的所谓环境,既指地理、气候等自然 环境,也指社会文化观念、思潮制度等社 会环境。丹纳坚持整体的联系的观念,反 对孤立地看待和分析事物。
• 他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是从属于作者的全部 作品的,艺术家本身也是隶属于某种艺术 宗派或艺术家家族的,而艺术宗派则属于 它周围趣味和与它相一致的社会。
时代
•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 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 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 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
• 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 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 ,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 三大因素。
• 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某些基 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 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
艺术哲学

科学让各人按照各人的嗜好去喜爱合乎他气质的东西,特别用心研究与他精神最投机的东西。科学同情各种 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一视同仁,把它们看做人类精神的不同的表现,认为形式与 派别越多越相反,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得越多越新颖。
01
第一章意大 利绘画的特 征
02
第二章基本 形势
03
第三章次要 形势
04
第四章次要 形势(续)
06
第六章次要 形势(续)
05
第五章次要 形势(续)
第一章永久原 因
第二章历史时 期
第二章时代
第一章种族
第三章制度
Hale Waihona Puke 一章理想的种类与 等级第二章特征重要的程 度
第三章特征有益的程 度
第四章效果集中的程 度
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
这个艺术家庭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就是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因为风俗习惯与 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对于艺术家是相同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
目录分析
第一章艺术品 的本质
第二章艺术品 的产生
1
二画
2
三画
3
四画
4
五画
5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十七画
作者介绍
这是《艺术哲学》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艺术受限于时代精神与风俗习惯,又不同等级的进行体现。 此书以历史、地域、人种的演变发展过程来分析如何看待美这个问题。 什么是艺术?艺术从哪里来?要去向何方?这本书说明白了!结论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看看这个结论 推演的过程,就是以艺术的视角对于欧洲史的梳理。 读完这本书就能知道艺术的产生和要点,及影响艺术作品的因素,还有如何评价艺术作品的好坏。 人间处处有庄子,文化没有高低之分,政府行为代表不了民间文化素养。 丹纳—才华横溢且渊博的史学家,傅雷—绝非浪得虚名的功底深厚的大翻译家。 “所谓杰作是最大的力量发挥最充分的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是时代大环境还是艺术圈小环境,归根结底是由经济水平定性的。 读完想起两件事,一是南非纪录片中的黑人,着装随性,不相搭的东西混在一起,自信的表达。
艺术哲学

对艺术哲学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1、作为美学的别称,德国的鲍姆嘉滕认为:“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艺术的哲学,主张美学的确切名称应该是“艺术哲学”或“美的艺术哲学。
”现代美学史上主张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家,都主张把美学叫做“艺术哲学”。
2、艺术哲学等同于艺术学,它属于文艺学范畴。
法国的丹纳的《艺术哲学》,主要探讨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它与作为美学的艺术哲学虽有相同之处,但主要是关于艺术的理论。
以艺术作为本体性研究的艺术哲学,主要研究艺术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谢林在《艺术哲学》中,从历史上论述一般艺术的形成、发展、特征、根本规律,对诗歌、雕塑、绘画、建筑艺术、悲剧、喜剧、音乐、戏剧、神话、叙事诗等艺术形态、特征和艺术形成规律,做出了系统的研究。
它考察艺术材料的构成、考出艺术类型之间的差异,始终不离开艺术这个本体。
刘纲纪先生在《艺术哲学》中,认为把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进行研究,涉及到两个学科即哲学和心理学。
偏重于哲学的叫艺术哲学,偏重于心理学的叫艺术心理学。
他认为艺术哲学既然把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现象,那么应该研究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研究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在艺术中的表现。
同时,还要研究艺术包含着的主体意识的复杂内容,如直觉、情感、欲望、意志、思维、想象和艺术的关系。
还要研究艺术创造的本质、艺术作品的构成、艺术美与审美感受的关系、以及艺术各种形态、类型及演变规律。
书中共分五章:一、艺术与反映;二、艺术的反映对象;三、艺术的反映形式;四、艺术与美;五、中国古代艺术哲学概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使这本书的理论基石,属于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体系。
艺术哲学是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研究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研究人与艺术之间的精神联系、研究艺术的真理性和人类共通性的问题。
它当然包括艺术美的问题,但绝不仅仅限于艺术美的研究,它把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去认识与把握,其视野应该更宽阔,更追求艺术沉思的精神深度。
《艺术哲学》读书报告

《艺术哲学》读书报告《艺术哲学》读书报告《艺术哲学》是法19世纪法国思想家、文艺评论家、史学家丹纳所作,丹纳是法国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艺术哲学》是丹纳于1866年到1869年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述美术史的讲义编辑而成,全书一共分为五编,在第一编“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里,丹纳围绕“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
”这一观点,从艺术品追溯到艺术家的风格,再到艺术流派,通过丰富的例证,说明了模仿的重要性,并且得出了“整个艺术就在于正确与完全的模仿”的结论。
接着他又提出完全模仿是否是最好的质疑,举出例证,进而说明艺术并不是模仿表面而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点,比实际的事物表现的更完全”,也就是探讨了艺术品的本质。
接下来丹纳探讨了艺术品的产生,举了希腊雕塑、哥德式建筑、法国文化与古典悲剧、现代音乐的例子,论证了“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即“作品从属于时代精神与风俗”这一观点。
在接下来的第二、三、四编里,丹纳分别讲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尼德兰的绘画、希腊雕塑三个例子,详细讲述了三个时期的时代精神与风俗,继续论证艺术品与时代精神和风俗的从属关系,得出了“作品必然与环境完全符合”这一规律。
在最后第五编“艺术中的理想”里,丹纳指出艺术品中的理想即为艺术家在创作时自己倾注到艺术品中的观念,并且一个时代对艺术品的评价总归是统一的,然后又通过举例论证对艺术品应如何评判这个问题提出了评判等级的标准“艺术作品再现种族、环境和时代特征的程度及效果”,“作品中的特征是否更重要、特征是否有益、效果的集中程度”。
《艺术哲学》条理清晰,主题明确,不难看出整部书的主要思想观点可以概括为为艺术作品决定于社会环境与时代精神,然而作为一部理论著作,《艺术哲学》毫无枯燥乏味之感,丹纳作为实证主义者在论证自己观点时所运用的例证无一不生动详细,并且与其所处时代相对比,尤其是第二、三、四编,对于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欧洲艺术起源之一的希腊雕塑更有指导性与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哲学的研究对象
对艺术哲学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1、作为美学的别称,德国的鲍姆嘉滕认为:“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艺术的哲学,主张美学的确切名称应该是“艺术哲学”或“美的艺术哲学。
”现代美学史上主张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家,都主张把美学叫做“艺术哲学”。
2、艺术哲学等同于艺术学,它属于文艺学范畴。
法国的丹纳的《艺术哲学》,主要探讨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它与作为美学的艺术哲学虽有相同之处,但主要是关于艺术的理论。
以艺术作为本体性研究的艺术哲学,主要研究艺术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谢林在《艺术哲学》中,从历史上论述一般艺术的形成、发展、特征、根本规律,对诗歌、雕塑、绘画、建筑艺术、悲剧、喜剧、音乐、戏剧、神话、叙事诗等艺术形态、特征和艺术形成规律,做出了系统的研究。
它考察艺术材料的构成、考出艺术类型之间的差异,始终不离开艺术这个本体。
刘纲纪先生在《艺术哲学》中,认为把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进行研究,涉及到两个学科即哲学和心理学。
偏重于哲学的叫艺术哲学,偏重于心理学的叫艺术心理学。
他认为艺术哲学既然把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现象,那么应该研究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研究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在艺术中的表现。
同时,还要研究艺术包含着
的主体意识的复杂内容,如直觉、情感、欲望、意志、思维、想象和艺术的关系。
还要研究艺术创造的本质、艺术作品的构成、艺术美与审美感受的关系、以及艺术各种形态、类型及演变规律。
书中共分五章:一、艺术与反映;二、艺术的反映对象;三、艺术的反映形式;四、艺术与美;五、中国古代艺术哲学概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使这本书的理论基石,属于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体系。
艺术哲学是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研究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研究人与艺术之间的精神联系、研究艺术的真理性和人类共通性的问题。
它当然包括艺术美的问题,但绝不仅仅限于艺术美的研究,它把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去认识与把握,其视野应该更宽阔,更追求艺术沉思的精神深度。
中西艺术精神的比较
中西艺术精神的差异实则是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可以概括为“温柔敦厚”与“静穆的哀伤”。
当中国人沉醉于大自然的时候,感觉到怡然自得,就像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但是希腊人完全不同。
他们在大自然中,一方面有种回归到本性的狂欢,这点和东方有相通之处;但是,同时也感受到一种个体意识的痛苦,要从里面升华出阿波罗精神来。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西艺术精神的结构。
从中西方艺术——比如油画和国画,歌剧和京剧等方面——各自的风格来看,中国艺术
精神及其审美理想,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温柔敦厚”。
这样说也许有点以偏盖全,但我这里所指主要是一种艺术理想。
中国的一种最理想化的、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作品通常体现出“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
而西方艺术(主要是指古典艺术,即代表西方传统的艺术)的理想可以用黑格尔的描述来概括它:“静穆的哀伤”。
“静穆”是安静,但是表现的是很肃穆的意思。
西方的艺术是静穆里透露出一层淡淡的哀伤,这是西方古典艺术达到理想极致的一种风格。
下面分而论之,分别说一下温柔敦厚和静穆的哀伤。
中国艺术理想“温柔敦厚”里面有一种儒道互补的结构,也即,涵括了儒家主张“入世”、“健动”的动态和道家主张“虚静”、“无为”的静观。
这里体现出中国文化传统心理中把个人融化于群体,或者说融化于自然的一种倾向。
我们观看那些“温柔敦厚”的作品的时候,感觉到的就是个体完全融化于群体或者自然之中,温情脉脉,有一种融化感。
西方艺术精神,我们讲它是“静穆的哀伤”。
这里面有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是尼采通过他的慧眼,通过他对于古希腊文明的追溯而发现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酒神精神”又称狄奥尼索斯精神。
狄奥尼索斯就是古希腊酒神的名字。
“日神精神”就是阿波罗精神,阿波罗是古希腊的太阳神。
这两种精神形成了古希腊艺术的理想:静穆的哀伤。
我们说“酒神精神”是动态的。
酒
神,很形象,喝过酒后狂歌乱舞,躁动不安了;“日神精神”是静态的,是梦幻式的。
“酒神精神”就是把自然纳入到人的个体里面。
在这里交织着群体的狂欢和个体的痛苦。
尼采讲在酒神精神中人们承受了极大的痛苦,但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群体的狂欢,回归到大自然。
而且通过这样一种个体解构的痛苦,他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个体。
一旦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个体的时候,他本能地有种要摆脱痛苦的倾向。
这种要摆脱痛苦的倾向就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所以尼采特别强调有痛苦人们就渴望着拯救,当你意识到个体意识的痛苦的时候,个体的痛苦会逼迫着你寻求某种拯救,由此就呼唤出了一种日神精神,冲动在日神精神里面得到了满足。
就是说对于痛苦,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得到摆脱,但在梦幻状态里可以找到自己的安慰,可以恢复自己对于自己个体的一种意识,甚至于可以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神性。
其中,中西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艺术审美的不同。
西方文化是实体的文化,中国艺术审美是要具体悟出艺术的神韵,而西方艺术审美则是要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生。
因而西方艺术审美首先要求对对象定性,以理性的精神反映自然,反映社会,表现人性,人们通过艺术的审美得到的是理性的认识。
并且这种认识是可以清晰明白的讲出来。
如何定性,这就要求必须有标准,标准是什么,怎样获得理性的认识,我们通过西方艺术的审美方式即可了解。
第一,西方古典主义的审美方式明确地规定了美的法则;第二,要对西方艺术进行审美,必须了艺术品的作者,只要了懈作者的具体情况,就可以对作品进行
定性;第三,要对西方艺术进行审美,还必须了解艺术作品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纵观西方社会的发展史,文艺复兴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文艺复兴极大地强调了人性的存在和价值,由此,西方世界认同的普世价值中,作为个体的人的因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反观中国的发展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并没有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
正是这一区别,导致了中西艺术精神最大的差异——对“人”的作用的理解。
简而言之,中国的文艺作品中,人的命运往往无法脱离时代的命运,人的作用,更多是自我反省以求获得精神上的安宁;西方的文艺作品,更愿意强调并赞颂人对历史、对现实的改变作用。
这种差异并不仅仅体现在古代的作品中,即使是今天,甚至于是超越了现实的科幻作品中,这一差异都是存在的。
中国的四大名著,各有其迥异特点,虽然如《西游记》这类中也不乏激烈打斗或玄妙幻想,如《三国演义》这类亦不缺对大规模战争运筹帷幄的描述,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唐僧一行修成正果或是贤明君主一统天下,不仅仅是为了把战争的输赢展现给读者。
无论这些作品情节的叙述如何精彩,它们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朴素目标——借种种过程中人物的内心自省唤起读者相同的思考。
而西方古典作品,诸如《荷马史诗》《哈姆雷特》,曲折的故事同样只有一个目的——强调人的行为对自身命运及周边环境的改变作用。
不妨再以现代的作品做个比较,就来走个极端吧,看看着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