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 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1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一种宇宙的和谐。

2苏格拉底将早期希腊美学的自然哲学基础转变为伦理学基础。

3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与美的对象相适应的原则。

4狄德罗把美区分为“真实的美”和“相对的美”。

5休谟等人认为“美即美感“。

博克等人认为美即客观对象的属性,也是主体感受的对应物。

康德认为美的对象是一种“合目的的形式”。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解词1美感:广义的美感指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审美趣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

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

2审美理解: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意蕴的整体把握和领会。

3自然美及其特征: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其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比较曲折,自然美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

4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它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人化自然:指人类已经改造、把握的自然,它是通过人类劳动实践转化“自在自然”的结果。

简答 1 为什么说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答:审美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

审美感受的细致与深入。

20世纪审美意识的反传统倾向。

2艺术中的丑也具有审美价值吗?答:丑的形象包含着美的意蕴与理想,通过外丑与内美的对比产生审美效果。

揭示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命运,用否定的态度加以表现,从中寄予美的理想。

由于高超的艺术技巧、独特形式使丑的事物具备了可观赏价值。

3结合赏析体验,谈谈对“生活是艺术的基础”原理的理解?答: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与源泉;生活是培育艺术家想象力的源泉;生活是激发艺术家创作激情的源泉;生活是孕育艺术家创作技巧的源泉。

《美学与美育》期末复习要点 *美学。

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美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美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导言: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它涉及了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原因、美的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

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哲学、艺术、文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它在探讨美的本质、美的价值、美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因此,美学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审美教育、文化产业等领域,对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美学必考知识点展开详细的总结。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是研究美、审美与艺术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原因、美的价值以及美的表现形式等问题。

美学主要包括哲学美学和艺术美学两个方面。

哲学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价值、美的理论基础等问题,而艺术美学则主要研究各种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审美规律、艺术表现形式等问题。

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价值、艺术的本质等方面,这些都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美的本质有多种理论观点。

从古希腊以来,就有人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

柏拉图认为美是真、善和美的统一,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完善的形式,康德认为美是纯粹感性的表现,黑格尔认为美是精神的自我表现等。

这些理论观点反映了不同文化、时代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为我们把握美的本质提供了多种思路。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形式美、精神美、情感美等多种方面。

形式美是指物体的外在形态的美,精神美是指事物内在的精神品质的美,情感美是指人们对事物产生美感的感情体验等。

美的特征反映了美学对美的多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3.美的价值美的价值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它涉及美对人们的生活、情感、思想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美的价值主要包括了审美情趣的培养、社会文化的提升、精神生活的丰富等方面。

美的价值是美学对美的社会意义和作用的理论阐释,它为人们认识美的重要性和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4.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涉及艺术创作、艺术表现、艺术审美等方面。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表情艺术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这两门艺术。

综合艺术结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

综合艺术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语言。

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权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

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袭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形与空间艺术。

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审美生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艺术美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社会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

优美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是和谐。

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美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美学》选择题1、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鲍姆加登)2、美学发展经历的第一阶段是指(审美意识的形成)3、从主观心意状态探求美,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在于(坚持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4、最早从数关系出发探讨美的本质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5、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是(蔡元培)6、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是(席勒)7、最早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尚书·尧典》)8、正式提出“崇高”范畴并系统探讨的是(朗吉弩斯《论崇高》)9、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丑在充分表现自己中否定自己)10、下面审美联想中属于相似联想的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1、从古至今,美学家对美感有很多分歧,但他们都肯定(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感官)12、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功能)13、王国维所谓艺术意境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镜”是指(前者是“隐我”,后者是“显我”,但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1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这说明(穷人没有与美景建立自由的审美关系)15、“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提出者是(马克思)16、提出“曲线为美,蛇形线最美”的是(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1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8、在历史上,美学长期被看作(哲学的分支)19、美的问题性质在于(透过美的现象探讨美的本质)20、中国最早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的是(王国维)21、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22、“细雨鱼儿飞,微风燕子斜”描绘的是(优美景象)23、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的是(康德)24、“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个论断的提出者是(恩格斯)25、从古到今,美学家对美感问题有许多分歧看法,但都肯定(美感离不开感觉器官)26、马克思确立美育基本任务的角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7、可以说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诗句的美学观点是(移情说)28、中国古典美学独特的审美范畴是(意境)29、美学史上最早提出提出“美在数的和谐”这个著名命题的美学家是(毕达哥拉斯)30、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31、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界定艺术的学说是(游戏说)3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是理念”的是(柏拉图)33、以下观点属于朱光潜的是(“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34、在现实世界中,令人感到愉快的东西,一是符合主观目的,二是符合(客观规律)35、西方美学史上,亨利·马歇尔和格兰特·艾伦倡导(快乐说)36、原始艺术中的蛇身人面像、千手佛及狮身人面像说明了(人还没有明确地肯定自己的本质力量)37、古希腊人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是(模仿说)38、接受美的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那是自然、社会和(艺术)39、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指(一种美的特殊表现形态)40、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41、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有过激烈的争论,其中有一派主张美是主张的,代表人物是(吕荧)4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把滑稽和丑的概念联系起来的美学家是(亚里士多德)43、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意象世界层)44、从根本上说,鲍姆加登把美学看作为一种(认识论)45、美育不需要对别人进行说教,而是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使性情获得(陶冶)46、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4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鲍姆加登的《美学》)48、“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哲学思辨)49、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艺术的功能)50、“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蔡元培)51、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审美能力)52、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53、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突然荣耀说)54、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姿,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

美学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美学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Yvonne整理的美学资料(复习大纲+搜集理解)一、题型单项选择(15分)、多项选择(5分)、判断对错(1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20分)、论述(30分)二、复习范围1、一些重要的审美范畴、名词术语的掌握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优美、崇高、丑、悲剧、喜剧、美感、意境、传神二、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1、如何理解自由创造活动,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活动是人类的最珍贵的属性?2、如何理解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3、美和丑的关系如何?如何辩证地理解美与丑?4、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如何理解自然美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实践?5、如何理解美感的共性与个性?6、美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7、如何认识美的本质?8、如何结合石器和陶器的演变来看美的产生?9、如何认识艺术美,为何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请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论述。

10、如何认识形式美?11、如何认识美与善的关系?12、科学美的含义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认识科技美?13、如何理解艺术丑?14、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艺术美的看法分别是什么?15、悲剧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如何认识悲剧?16、关于传神的理论主要有哪些?17、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何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8、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19、悲剧的客观效果是什么,如何理解悲剧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20、为什么说“寓庄于谐”是喜剧艺术的本质?一、名词1.社会美百度: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

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

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社会美首先体现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

社会实践的主体--作为社会的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发挥,人类主体实践的巨大力量,如人的智慧,品德,意志,性格,创造力等得以充分展现,在此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人类实践力量的崇高与伟大,由这种对自身才能与力量的积极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情感,人类的劳动活动本身获得了审美的价值,社会美还存在和表现于静态的人类劳动的产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结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了人的审美心理的因素,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着自身,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它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包括人生观,理想,修养等,它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风度等形象表现出来;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显现着内在美,但又具有相当独立性。

美学原理复习

美学原理复习

美学原理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人和客观世界构成的关系主要有两大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

精神关系又包含了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

对于一个客观对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它,这就会形成不同的精神关系。

人与客观现实发生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美学学科性质?美学与哲学,心理学,文艺学和伦理学一样,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具有属人的性质;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人的研究,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的审美活动是怎样产生?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当人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审美形式感逐渐走向成熟,并与人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相统一时,便标志着审美意识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时,审美活动得以从人类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开始以其独立形式审视和指导人的生活与生产劳动。

审美现象分为两大类: 一类可以见出功利的作用。

譬如金银饰品、西服领带、红旗等社会生活中的美的事物。

一类见不出或很难见出功利的作用。

譬如自然景物、色彩、音乐等。

可以见出功利作用的审美对象之所以引起人的愉悦感, 是由于在对功利物的长期欣赏中, 事物的样子在欣赏者大脑皮层的视觉区与快感区之间建立了稳定的联系, 从而引起原本由功利作用引起的快感; 见不出或很难见出功利作用的审美对象之所以引起人的愉悦感, 在于这种形象满足了人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心理需求。

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指的事什么?一般认为,汉语“美”的原始语义是“羊大为美”。

《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1 •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 •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

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

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

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

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

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

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

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美学原理 第一讲 导论—美学是什么 第一节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一、人类有三种终极关怀 真: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善:伦理学、宗教 美:美学、艺术 问题引入:什么是美?从美的视角看世界与从真、善的视角看世界有什么不同与联系呢?(请同学们起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二、人类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追求 两个层面(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索) (一)感性体验:人类和我们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并将之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比如吃、穿、住、行,这样的美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人类自古就已经存在着的追求。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几张图片来加深我们的理解。

丹麦是北欧设计的重镇 有很多设计史上的大师都来自丹麦

他们注重从人体结构出发,讲究曲线如何与人体接触时作完美的吻合。这一人本主义的设计思想,突破了工艺、技术僵硬的理念,融进人的主体意识,从而变得充满理性。 白色烂花大牡丹绘紫藤直领褙子(不加衬里、半透明)+交襟琵琶袖上襦(半透明、须着中衣)+纯白烂花大牡丹马面裙 范斯沃斯住宅——躺椅和线条简单的桌椅 总结:感性层面的美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可以说,人类对美的感性层面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说明,人们的内心深处非常需要美的滋养与润泽。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就带给我们巨大的快乐。 (二)对美的理性思索 所谓理性思索:就是在感性层面的发现、体验与创造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思索美与审美的本质特征,对美的理性思索,大大滞后于人们对美的感性体验,而且进入到对美的理性思索层面之后,美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变成哲学家和美学家以至于专家的权利之后,美变得深刻,同时也玄妙了起来。对美的理性思考最集中地体现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轨迹之中。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中,专门探讨“美是什么”这个话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美是难的”。 康德:《判断力批判》,专门探讨审美的机制问题,非常深澳,宛如天书,却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本对美学进行纯粹理性思考的著作。 黑格尔:《美学》四卷本,终于从理性的层面给美下了一个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却因之过于确定化的思维和表达,被后人不断加以质疑。 第二节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 正是因为对美的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为研究美的科学确立一个专门的名词,为这门学科确立专门学科的人,也是西方的一个哲学家,他的名字叫鲍姆嘉通,他根据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与认识,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主要集中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中,而感性认识则主要集中于美学以及与之有关的艺术门类的学习之中。 -!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AETHETICA: 感性学或感觉学 亚洲:日本学者中江肇民根据中国汉字“美”的含义把AETHETICA译为“美学”。 二十世纪初,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沿用了中江肈民的译法。 问题的引入:大家如何理解感性与感觉,是否研究感性与感觉的学问就与理性或理智毫无关联?这样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中对美的理解与认识是否有差异呢? 留一个课后作业:中国人如何从理性的层面上理解与认识美的?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本书是已故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美学著作,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其词句典雅优美、充满诗意,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就会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仿佛音乐的制曲)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虽然他更渊源于古代铜器线纹及汉画),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曹国(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论素描》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可以明显看出艺术是如何决定于社会状况的。 一 龙飞风舞 1 远古图腾 2 原始歌舞 3 “有意味的形式” 二 青铜饕餮 1 狞厉的美 2 线的艺术 3 解体和解放 三 先秦理性精神 1 儒道互补 2 赋比兴原则 3 建筑艺术 -! 四 楚汉浪漫主义 1 屈骚传统 2 琳琅满目的世界 3 气势与古拙 五 魏晋风度 1 人的主题 2 文的自觉 3 阮籍与陶潜

六 佛陀世容 1 悲惨世界 2 虚幻颂歌 3 走向世俗 七 盛唐之音 1 青春、李白 2 音乐性的美 3 杜诗颜字韩文 八 韵外之致 1 中唐文艺 2 内在矛盾 3 苏轼的意义

九 宋元山水意境 1 缘起 2 “无我之境” 3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4 “有我之境” 十 明清文艺思潮 1 市民文艺 2 浪漫洪流. 3 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 4 绘画与工艺 结语

天下有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曰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夫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也。其有发明此真理(哲学家),或以记号表之(美术)者,天下万世之功绩,而非一时之功绩也。”(注:王国维: :《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页。) 中国现当代美学主流 中国当代美学可以分为三个主流: 中国美学、西方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就美学理论的建构方面而言,最重要的是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 美学。 李泽厚在上世纪90年代指出: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是马克思美学,离开了这个现实来谈中国现代美学,就是一种逃避。 中国当代美学主流应该是受到西方当代美学主流影响的后现代美学思潮。 真正的实践层面的美学受到后现代影响非常深刻: 讨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新版《红楼梦》的美学取向,这样的美学取向你是否能接受? 昨天上课的时候,讲到新版红楼梦的造型问题(我实在认为这不配叫红楼梦)。自从该剧播出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相关的帖子和新闻。不知道老师是否逛天涯论坛,在天涯的八卦版块有许多高质量高水准的批判红雷的帖子,逐个细读之后,受益良多。我认为,叶锦添早期的确有才华,他设计的夜宴、卧虎藏龙等的造型,都相当独特。然而自从08年奥运会之后,昆曲的元素被运用到开幕式上,叶锦添得到灵感,便设计出如此雷人的铜钱头。他的所谓审美如此奇特怪异,实在已经超出正常人的审美范围,说得好听点叫做中国元素的运用,实际上是低劣的戏曲cosplay,或者说抄袭,得到的便是不伦不类的造型。他是心理有问题吗?不一定,以此为噱头搏眼球搏出位才是目的吧。但是我阴暗地猜想,叶锦添或许是gay,因为他的心理实在类似于那种中年妇女,看到年轻貌美的小姑娘,就把她往丑里打扮,我叫你美,让你再也美不成!总之,叶大师这次断送了他的好名声。同样杯具的还有李少红。

第三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 在美学史上,有人把美本身(或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有人把审美经验、审美心理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有人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还有人将人类的整个审美活动作为美的研究对象。 确立一个研究对象,就可能建构一种美学形态。

一 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这一美学形态往往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美学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 “美是什么”、“美在哪里”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探讨美的本质,探讨美在人生中的价值和意义,应当是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而不是其他。 有关学说: 柏拉图:“美”是“理式”,何为“理式”? “理式”是世界的本源,是超人、超现实、超物质的彼岸世界——神的世界的产物。它“加到任何一个事物,就使这个事物成为美,不管这个事物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美即理式,理式是美的本质、根源。 亚里士多德:美在于事物本身,美在事物的形式—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得当。(从超物质、超现实回到了物质现实。)—从朴素唯物主义,即从客观的现实中,事物的现实属性中去寻找美的本质和根源。 车尔尼学夫斯基:美即生活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缺陷:容易使美流入形而上学的纯粹思辩哲学的流弊,并缺乏对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主体能动性的关注。 二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意识或审美经验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人类的美学思想是从审美意识发展而来的,因此研究人类的审美意识或审美经验,是美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属于这一形态的理论学说:如移情说(立普斯)、心理距离说(洛克)、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格式塔心理美学(阿恩海姆)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