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科学,通过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济学原理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对经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会下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会上升。

供求关系的理解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

二、成本与效益成本与效益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成本是指为生产或购买商品或服务所付出的资源,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效益是指从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或收益。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比较成本和效益。

只有当效益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做出相关的选择。

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的最高价值的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做出选择,而选择一种行为就意味着放弃其他行为。

机会成本的概念提醒我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放弃的机会成本,以便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四、边际效益递减原理边际效益递减原理是指随着某种行为的增加,其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少。

换句话说,每增加一单位的行为,所获得的额外效益会逐渐减少。

这个原理在很多经济活动中都有应用,比如生产中的劳动力增加、消费中的商品购买等。

了解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五、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等。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干预来修正市场的不完善。

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和应用非常重要。

六、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GDP)的长期增加。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增加劳动力和资本投资等因素,以实现长期的经济繁荣。

经济学原理整理范文

经济学原理整理范文

经济学原理整理范文1.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认为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

因此,面临稀缺性资源时,人们需要做出选择,并对资源进行有效分配。

2.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认为做出其中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就是机会成本。

人们需要权衡不同选择的机会成本,以进行最佳决策。

3.边际分析原理:边际分析原理指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应该考虑到每个选择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只有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决策才是最优的。

4.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认为,个体和国家应该专注于仅仅对其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生产和贸易,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5.供需原理:供需原理认为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是由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决定的。

当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时,价格会上涨;当需求减少或供给增加时,价格会下降。

6.边际效用原理:边际效用原理认为人们对于每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意味着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为每一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支付同样的价格。

7.非理性行为原理:非理性行为原理指出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可能受到情绪、偏见、错误的推理和有限的信息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8.信息不对称原理:信息不对称原理认为在经济交易中,买方和卖方对于信息的获得和理解可能不对称。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的失灵和资源的浪费。

9.资本积累原理:资本积累原理认为投资和积累资本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资本积累,人们可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10.外部性原理:外部性原理指出一些经济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到与该活动无关的第三方。

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如环境保护活动带来的全社会的利益;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污染排放带来的社会成本。

11.公共物品原理:公共物品原理认为一些物品或服务不可能被排他性地提供给个体,每一个人的消费并不排斥其他人的消费。

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可能无法提供这些公共物品,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和提供。

经济学原理十大原理

经济学原理十大原理

经济学原理十大原理一、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即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量。

当供应比需求多时,价格下降;反之当供应比需求少时,价格上升。

二、“边际理论”边际理论是市场经济中使用最多的经济学理论之一,它主张通过增加或减少价值来提高收益。

它的基本原理是:当一个单位的收入增加时,不一定会提高总收入,而是依赖于收入增加的多少。

三、最优分配原理最优分配原理是指公平、合理地将利益和责任分配给各个效益者。

在各个权利和义务之间,应该找到最优的分配方式,即将利益最大化,以满足任何组织的目的。

四、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原理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原理是指消费者经济行为的基本原则,即追求获得最大利益。

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购买时,应该把利益最大化作为决定因素,以达到最大收益的目的。

五、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原理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原理是指通过社会结构调整,不断扩大国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各项需求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取得经济发展的有效成果,必须重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

六、利润最大化原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指企业行为的基本原则,即企业追求获得最大的利润,通过价格、产出、市场结构等管理策略,将收益最大化。

七、最低成本原理最低成本原理是企业行为的基本原则,即企业在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时,应当尽可能降低成本,以便降低价格经营招揽客户,以壮大企业产业利润。

八、利用经济技术进步原理利用经济技术进步原则是指keep利用最新的经济技术进步,不断改善生产设备环境,增加产量,获得最大的收益和效益的原则。

九、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原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原则是指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发展和维护社会适应环境变化的原则;也就是说,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时,应当科学地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十、资源有效利用原理资源有效利用原则是指合理配置资源,尽可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更节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经济学原理知识要点

经济学原理知识要点

经济学原理知识要点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2、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

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3、物品:自由物品、经济物品、有害物品。

4、自由物品: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5、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特点:有用性;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经济物品相对于自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价格为正。

6、有害物品: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

7、稀缺性: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

8、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产的所有区域。

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

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

所以,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9、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10、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

(一种资源用来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实质上是指选择的代价,即“选择成本”。

11、生产可能性: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

12、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达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还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于过度的问题。

13、资源配置是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各种商品或劳务,并分给不同的人,以使人类无限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的一门学科。

经济学原理 知识点

经济学原理 知识点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1.机会成本:指在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2.供需平衡:市场上供求双方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即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

3.边际效用: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对个体满足程度的额外增益。

4.成本效益分析:对决策进行评估时,将决策带来的效益与成本进行比较。

5.机会成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一种活动必然意味着放弃其他活动的机会成本。

6.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或产生不公正结果的情况。

7.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一定资源限制下,经济体能够生产的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最大组合。

8.效用理论:经济学中用于衡量个人主观满意程度的理论。

9.弹性:衡量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变化的敏感程度。

10.货币供应:特定时间和地点上可用的货币数量。

11.劳动力市场:买卖劳动力的市场,涉及雇主和劳动者之间
的交易。

12.消费者需求: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13.生产者供给:生产者愿意出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14.需求弹性: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15.供给弹性: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16.GDP(国内生产总值):国家所有市场交易价值的统计数据,表示国家总体经济活动水平。

17.通货膨胀:货币的普遍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的持续上涨。

18.后果不对称:经济决策的结果不仅影响决策者自身,还会
对其他人产生外部性影响。

19.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管理经济
活动的政策。

20.贸易保护主义:通过限制进口和促进本国产业发展来保护
本国利益的政策。

经济学原理 - 简明易懂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原理 - 简明易懂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原理 - 简明易懂的经济学基础知识1. 引言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分配和个体行为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学科。

它提供了理解经济活动和决策背后的原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生产、消费和政府等各方面的运作。

2. 基本概念在进一步探讨经济学原则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这就导致资源稀缺性。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来满足不同需求之间的权衡。

•机会成本:当我们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了其他可能性。

这些被放弃的部分即为机会成本,也就是我们放弃得到的最高价值替代品。

•效率与公平:经济学追求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分配的平衡。

效率指资源以最有效、最优化的方式利用;而公平涉及收入分配、社会正义等因素。

3.供需关系该部分介绍供需关系的基本原理,以及供需曲线的解释和相关概念:•需求:指市场上买家愿意购买一种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与价格成反比关系,即价格上升则需求下降,反之亦然。

•供应:指市场上卖家愿意出售一种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应与价格正比关系,即价格上升则供应增加,反之亦然。

•均衡: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达到市场均衡。

这时候没有货物积压也没有过多需求。

4.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资源(劳动、资金等)的影响程度:•边际收益递减:当我们增加一单位资源时,最初会看到效益递增;随着资源继续增加,效益递减并最终趋于平稳。

•边际成本:指为了使用或获得更多资源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东西。

决策者通常会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来做出最优决策。

5.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经济学中的核心原则之一是考虑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有以下几个要点:•机会成本:如前所述,机会成本是我们做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替代品的价值。

•比较优势:指一个人、公司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方面相对于其他可替代者更具竞争力。

6.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解释了市场无法完全有效运作的情况:•外部性:指生产或消费过程中对除买卖双方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经济学原理全部重点笔记

经济学原理全部重点笔记

经济学原理全部重点笔记经济学原理是研究资源如何被分配和利用的学科。

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以下是一些重点笔记:1. 市场供需: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当供大于需时,价格通常下降;当需大于供时,价格通常上升。

2. 机会成本:做出某种选择时,必须放弃的最高价值的选择。

这个概念强调了资源有限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在不同选择之间做出权衡。

3. 激励:人们会根据激励来行动。

正向激励增加人们的动力,负向激励减少人们的动力。

了解激励机制有助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4. 效率与公平:经济活动的效率是指实现最大福利的程度。

公平指的是资源的合理分配。

经济学家通常关注效率问题,因为资源的最佳利用可以提高整体福利。

5. 外部性:当经济活动的行为者或受益者无法捕捉到全部成本或收益时,就会出现外部性。

负面外部性可能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来解决。

6. 弹性:弹性衡量市场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供应弹性表示供应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7. 垄断与竞争: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卖家。

与之相对的是竞争市场,其中有许多卖家。

竞争市场有助于促进效率和消费者福利。

8. 政府干预:政府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税收、补贴、监管等手段来干预市场。

这些干预旨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保护消费者权益并提高整体福利。

9. 经济增长与循环波动:经济增长指的是长期生产能力的增加,而循环波动是经济活动的短期波动。

经济学原理旨在理解产生经济增长和循环波动的原因及其影响。

10.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原理和影响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贸易可以带来更大的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但也可能引发争议和不平等。

这些是经济学原理的一些重点内容,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作出明智决策并评估政策的有效性。

经济学原理总结

经济学原理总结

经济学原理总结经济学是为了解决资源配置与利益最大化问题而产生的一门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和制度,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下面将对经济学原理进行总结。

1.供需理论供需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价格的形成。

供给是指商品的生产与销售,需求是指商品的购买与消费。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决定过程。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

供需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价格和产量,以及协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

2.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效用概念衡量了经济主体对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

人们对于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效用是不同的,而且效用的变化是边际递减的。

效用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做出理性的选择,因为人们总是在有限的资源中追求最大化的效用。

3.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边际成本指的是生产一个额外单位商品所需要增加的成本,边际效益指的是消费一个额外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益。

决策者应该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当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应该继续生产或消费;当边际效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停止生产或消费。

边际分析的应用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高效的经济决策。

4.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放弃的最高利益。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决策者在做出选择时必须考虑机会成本。

如果效益大于机会成本,就应该采取行动;如果效益小于机会成本,就应该放弃行动。

机会成本的考虑可以帮助人们做出理性的决策。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出现的偏差或不完全有效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市场垄断等。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非交易者产生的影响,它可能是正面的或负面的。

公共物品是指不排斥和不竞争的商品或服务,其供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无差异的。

市场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者或买方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模块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项目一认知经济学基础知识一一带你步入经济学殿堂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2、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

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3、物品:自由物品、经济物品、有害物品。

4、自由物品: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5、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特点:有用性;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经济物品相对于自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价格为正。

6 有害物品: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

7、稀缺性: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

8、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产的所有区域。

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

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

所以,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9、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10、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

(一种资源用来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实质上是指选择的代价,即“选择成本”。

11、生产可能性: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

12、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达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还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于过度的问题。

13、资源配置是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各种商品或劳务,并分给不同的人,以使人类无限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的一门学科。

15、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对象)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解决的问题)。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微观经济政策。

16、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方法: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17、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目标相同;二者研究的都是基本经济问题;二者相互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区别外)大都相同,都属于实证经济学。

18、基本分析方法:成本收益法;规范经济学(定性);实证经济学(定量);项目二认知万千世界的供与求——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1、需求: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于每一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2、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

3、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既定收入对商品的购买力下降,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需求量增加。

4、替代效应: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时,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的替代商品;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品转而购买该商品。

5、供给:指厂商(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所有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卖的商品量。

6、供给定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量随价格的上涨而增加,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供给量与价格存在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7、均衡价格:在市场中形成需求和供给相对平衡的市场价格,这时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

均衡价格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形成的。

8、需求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的需求量对影响需求量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弹性系数=需求量的变化率/ 价格的变化率9、需求价格弹性分类:完全无弹性,需求无限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缺乏弹性,需求富有弹性。

项目三:认知消费者行为理论——学会理性消费1、基数效用论: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 , 3……)来表示,效用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

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

2、用基数效用论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商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用公式表示:Px*Qx+Py*Qy=M; 是限制条件,说明收入是既定的,购买x与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过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

超过收入的购买是无法实现的,而小于收入的购买也达不到既定收入时的效用最大化。

Mux/Px=Muy/Py=Mur是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即所购买的x 与y 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1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X商品,还是购买丫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时,总效用的增加量。

用MU表示。

MU=总效用的增加量/商品消费量的增加量。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商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5、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的商品购买组合是一种最佳的,不应再做调整的,相对稳定的商品组合。

单位货币边际效用相等。

6、序数效用论:效用是消费者个人的“偏好” ,物品的效用可根据消费者对其偏好程度来排列。

即可用序数词(第一,第二.......)来说明效用。

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7、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同一)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8、消费可能线(预算线,支出线):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收入约束)9、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10、(1)在市场经济中, 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 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 物品的效用越大,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11、(2)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 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 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首先取决于消费时尚.不同时代有不同消费时尚,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从这个社会来看,影响消费者偏好的是消费时尚与广告,但从个人来看,消费者的偏好要受个人立场和伦理道德观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要定位于某一群体消费者,根据特定群体的爱好来开发产品.12、(3)消费者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项目四认知生产理论一一确定企业的适度规模1、生产函数:描述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依存的关系函数。

2、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会使总产量绝对减少。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即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重大变革。

3、边际产量:指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

4、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原则: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即生产资源)分配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使用上,以达到产量最大化及利润最大化。

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佳的要素投入量,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和价格的比例相等,即使每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相等,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

(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项目五认知成本与收益分析——探知企业经营目的1、会计成本: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

可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

2、机会成本:生产者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该资源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上所获得的最大收入。

机会成本(经济总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会计成本=显性成本经济利润=总收入- 总成本3、TC:总成本;FC固定成本;VC可变成本;MC边际成本TC=FC+VC;AFC=FC/Q;AVC=VC/Q;ATC=TC/Q;SAC=AFC+AVCMC—TC/AQ;4、短期成本的种类: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5、利润最大化原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佳的产量,使得最后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

即: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P*P=\TC/AQ)MR i际产量项目六认知市场结构理论——确定企业决策项目七认知分配理论1、洛伦斯曲线: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2、基尼系数:根据洛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出反应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

基尼系数月小,就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项目八街头路灯谁来管——认知市场失灵中政府的角色1、市场失灵:又称为市场失效或市场缺陷。

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条件的某些限制,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况。

广义的市场失灵则包括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

2、政府对市场失灵的干预方式:法律手段(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法,司法);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价格管制政策);行政手段;计划指导;3、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效应,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会对社会的其他人员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