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文化解析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风格,也是安徽省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建筑风格,成为了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简要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以及其文化内涵。
一、徽派建筑的特点徽派建筑是随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繁荣而形成的一种传统建筑风格,因其令人瞩目的特点而享有盛誉。
以下是徽派建筑的一些特点:1. 特殊的建筑结构徽派建筑的结构特点是独特的,它的基本结构是歇山式建筑,即由两个坡度相同的“山顶”组成,有着屋脊相互交错的特殊构造。
2. 老辣的雕塑技艺徽派建筑在建筑装饰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其雕塑技艺。
徽派建筑的雕塑风格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风格鲜明、别具一格、极富个性。
3. 严谨的比例思维徽派建筑在比例思维方面,是很严格的,无论是内部空间还是外墙装饰,都需要严格遵守一套比例规则,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审美思维的美感。
4. 象征意义的意符徽派建筑装饰里的每一个雕刻、构件,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比如御花园下的鱼尾狮,具有镇宅合家之意,而蝙蝠图案则有着“福禄寿”之意,表达了强烈的美好愿望。
二、徽派建筑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宏观风格上,更在微观层面中,文化意蕴深刻。
以下是徽派建筑文化内涵的一些内容:1. 家族文化的精神体现徽派建筑是江南地区富商巨贾所建造的,因此与家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徽派建筑通常是一栋高大的青砖建筑,几乎是所有家庭成员的集体住宿,因此建筑内的布局和功能需要体现出对家族文化的重视与体现。
2. 社交文化的体现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住所,也是社会交际的场所。
因此,建筑布局在社交的方面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如宴席厅、客厅、书房等,这些空间设计不仅是为了方便交际,更是为了加强建筑内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3. 道德文化的传承徽派建筑的内涵还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如厚德载物、孝亲爱人、贤能崇德、诚信守约等等。
徽派建筑的建造者认为,只有体现出这些道德价值,才能够将建筑文化真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徽派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徽州,简称徽,是中国安徽省南部的一个历史名城,素以文化底蕴深厚、遗产丰富而著名。
徽派建筑风格是徽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探寻,这也成为了徽州独特的文化符号。
徽州地理位置虽然并不发达,但是却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徽派建筑风格作为徽州文化的一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徽派建筑风格始于唐代,盛于明、清两代,其起源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关系。
徽州地理环境崇山峻岭,人们利用山地的平台和阶地来进行建造,形成了围屋、墙屋穿插的规划布局。
徽州地处江浙沪地区的中心,历来商业文化交流频繁,许多富商在此定居,形成了以经商为主、政商并举、文化法制齐备的社会背景。
而其文化内涵主要表现为注重家族排场建筑、重视礼仪习俗、崇尚科举文化、追求古朴典雅等方面。
徽派建筑风格的特点非常明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三明堂”、“四合院”等形制。
三明堂即大门与正厅相连构成“一”字形,被称为“三明堂”。
它是徽州建筑的主体,是家族排场建筑的典型示范。
四合院,指四面有厢房围合而成的建筑,以内院为主体,连阶楼为辅助,厢房分布在四周。
四合院是徽州民间居住建筑的最大特点,它体现了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徽派建筑风格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装饰。
徽派建筑装饰的元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瓦雕、灰雕、泥塑等,构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中的装饰元素通常有瓷砖、画像、半分山、雕花石等,这些也成为了徽派建筑独特的文化符号。
其中,木雕是徽派建筑装饰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装饰元素,这种装饰元素充分体现了工匠的艺术智慧和技艺水平。
徽派建筑风格的建筑材料主要有青石、火烧砖、石灰汁、硬木等。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徽派建筑注重材料的质地和性能。
青石是徽派建筑中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它坚硬耐用、防火耐酸碱,适合于建造地基、石柱等。
徽派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文化一、徽派建筑的由来1.1 历史背景1.2 形成与发展二、徽派建筑的特点2.1 整体布局2.2 建筑风格2.3 艺术造型2.4 施工工艺三、徽派建筑的代表作品3.1 宏村3.2 西递古村落3.3 安徽徽派博物馆四、徽派建筑文化的影响4.1 地域影响4.2 文化影响4.3 建筑影响五、徽派建筑文化的当代价值5.1 保护和传承5.2 旅游资源5.3 设计灵感六、结语徽派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中国安徽地区,以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著称。
本文将会从徽派建筑的由来、特点、代表作品、影响及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徽派建筑的由来1.1 历史背景徽派建筑起源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安徽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为徽派建筑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形成与发展徽派建筑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徽商的兴起为徽派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人力资源,而当地的传统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也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徽派建筑的特点2.1 整体布局徽派建筑注重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和美观性。
建筑通常以内院为核心,四周围以厢房和走廊相连,形成独特的空间结构。
同时,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
2.2 建筑风格徽派建筑风格独特,以其精致的雕刻、丰富的图案和饰物而闻名。
建筑常采用黑色、白色、灰色等素雅色调,给人以庄重、典雅的感觉。
2.3 艺术造型徽派建筑的艺术造型精美细致,注重对细节的雕琢和处理。
建筑外观常用石雕、木雕、砖雕等材料进行装饰,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2.4 施工工艺徽派建筑的施工工艺精湛,多采用传统的木构架和石灰质砌筑技术。
建筑的屋面常采用瓦片覆盖,既起到防水保护作用,又具有装饰性。
三、徽派建筑的代表作品3.1 宏村宏村是典型的徽派古村落,位于安徽黄山脚下。
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3.2 西递古村落西递古村落是另一个著名的徽派建筑代表作品,也位于安徽黄山附近。
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

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摘要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
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在徽州地区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关键词徽派建筑/建筑/文化/正文1徽派建筑的形成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
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
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
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
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
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
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
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徽派建筑文化1.1 徽派建筑文化的渊源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徽派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徽派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徽州是中国南部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城镇之一,是安徽省的一个市区,历史上也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镇。
徽州地区的建筑文化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指安徽省徽州地区独有的一种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这个时代在安徽是一个文化、商业和军事中心,并且因地理环境的限制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徽州建筑在元代达到了顶峰,之后也持续发展到现代。
徽派建筑主要分为三种:民宅、庙宇和园林。
民宅是徽州地区建筑的主要类型。
它们通常是三进或四进式的,由多个建筑组成,由前厅或大门、中厅、后厅或庭院组成。
庙宇建筑通常是为祭祀神灵而建造的,融合了唐、宋、元、明等时期的不同建筑风格。
园林则是由池塘、假山、花卉和亭台组成的。
徽派建筑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建筑构造精细,二是建筑风格独特。
徽派建筑非常讲究对称美,大门、窗户、框架都是对称的,这使得建筑看起来非常协调。
建筑中的雕刻、浮雕和绘画也是很重要的,它们通常是精致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徽派建筑最为著名的是其石雕和木雕,这些雕刻是有建筑师和工匠特别制作的,不仅是装饰,也是结构的一部分。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均非常重要。
它代表了安徽南部的文化和建筑风格,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徽派建筑都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
因为历史原因,安徽南部和东南部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非常频繁,所以徽派建筑也影响了周边省份的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的重要性在现代是有所减弱的。
然而,这种建筑仍然是建筑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有建筑师在设计现代建筑时,会采用徽派建筑的元素,例如对称和装饰。
总之,徽派建筑是中国南部最重要的一种建筑风格,其历史和文化意义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在现代这种建筑的影响力一定有所减弱,但它仍然是中国建筑风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
徽派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

徽派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流派,其代表着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
徽派建筑风格源于安徽省黄山市和宣城市,传承了安徽古建筑的特点,融合了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构造艺术和美学特征,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著名的一种风格,并在建筑、园林、绘画、雕刻和装饰等领域中,均留下了很多杰出的代表作品。
一、徽派建筑的构造特色1、木结构,严谨整齐。
徽派建筑的柱子和梁架常采用松、柞、榉、桧等名贵木材,木材经过几十年以上的饱和浸泡,工匠们再将其按照特定的尺度严格进行打磨,在使用上非常择优。
2、重视四合院。
徽派建筑的传承者始终致力于传承四合院的建造和使用,这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重要遗产。
四合院通常采用“东、南、西、北”四面围墙、四面楼房、中央天井的布局形式,具备了通风、透光、隐蔽等优良特性。
3、崇尚做工的精益求精。
徽派建筑的建造中,工匠们极为重视建造的过程,追求每个雕刻、每个彩绘、每个窗棂的精益求精,令人叹为观止。
徽派建筑的建造过程和艺术表现,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精益求精的精神。
4、室内分隔方法独特,通常采用三间式、四间式和五间式的布局方式。
室内装饰品多种多样,不仅可以彩绘以增色,还可以在室内安装屏风、纱帐等物品,增强生活的舒适性。
二、徽派建筑的文化特色1、强调“讲究富贵”。
徽派建筑的房屋尤为注重富贵的体现,每一种镶嵌、彩绘、雕刻的构造都是为了彰显主人家的财富和身份地位。
2、讲究“五子登科(指五代时期的最高科举,五个儿子都考取进士)”。
徽派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尊重文化和教育,常在建筑、装饰、器物等方面表现。
徽派建筑中经常出现的士人院、养学堂、堂楼等,表达了对学问和文化的崇尚。
3、重视整体规划。
徽派建筑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利益和全局利益出发。
为了在社会关系、修建位置、道路庭院、建筑材料等方面体现出徽州文化的重要精神,徽州人对规划非常重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美学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美学意义『徽派建筑』,中国古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其风格独特、韵味悠长,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工艺美学。
1. 『粉墙黛瓦』:徽派建筑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以洁白如玉的粉墙与深沉稳重的黛瓦为主色调,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寓意着“白壁无瑕”的儒家伦理观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文化追求。
2. 『马头翘角』:徽派建筑屋顶的独特设计——马头墙,高耸翘起,形态优美。
它不仅具有防火、防风、防盗的功能性作用,更富含警示后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象征意义。
3. 『三雕艺术』:木雕、石雕、砖雕并称徽派建筑三绝,细腻繁复、栩栩如生,尽显工匠精神。
它们巧妙地融入建筑之中,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展示了徽州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赋予建筑深厚的人文内涵。
4. 『四水归堂』:徽派民居布局讲究“四水归堂”,即四周房屋围合成天井,雨水从四面八方流入庭院,寓意财源广进,家族繁荣昌盛。
这种布局形式既符合地理环境特点,又体现了古代徽州人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5. 『中轴对称』:徽派建筑遵循严格的中轴对称原则,彰显出庄重、和谐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对秩序、均衡、和谐的崇尚。
6. 『美学意义』: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哲学内涵,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杰出代表。
它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完美结合,通过对自然、人文、伦理的深度挖掘和艺术表达,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卓越智慧和高尚情操,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作用。
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态,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符号和生活哲学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抹亮色,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闪耀着永恒的艺术光辉。
古建中国解说徽派建筑的文化

古建中国解说徽派建筑的文化徽派建筑又称徽州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徽派建筑对当地建筑风格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徽派建筑起源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汉文化建筑派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以其所保留的传统工艺和独特风格,为中国建筑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2000年,由徽派建筑群形成的有近千年历史的黔县西递、宏村,两处古建筑村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接下来我们从建筑环境、建筑空间、建筑构造和建筑美学等多个方面因素来深入探究徽派建筑文化。
1、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
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将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
群房一体,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的方式,并配以大小不一、布置灵活的斜坡屋顶,使得外观层次丰富、耐看,颇有韵味。
3、较宜人的空间尺度。
建筑的高宽比和空间比例适中,感觉既不空旷,也不压抑。
如屯溪老街的街道宽6-7米,两侧建筑物的高度也大多为7米左右,高宽比约为1:1,给人以良好的空间感受。
4、独具一格的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层层跌落,前后进退,极富韵律感。
5、灵活多变的斜坡屋顶。
徽派建筑大量使用坡屋顶,用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大小有变化,高低有层次。
6、朴素大方的色彩。
徽派建筑不以华丽复杂的外观取胜,而以典雅大方的灰白色调见长。
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7、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饰艺术 ”
徽派建筑装饰艺术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浓缩着 中国几百年的形式美和意蕴美。徽派建筑装饰艺术具 有无限的丰富性、处处可见、物物皆是、具有一定的 地域性、独创性、延续性、包容性等特征。在对传统 装饰艺术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的今天,学习好徽派建 筑中装饰艺术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装饰艺
术
”
三、徽派建筑的色彩审美观形成
徽州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他说过 “大抵圣人之言,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 无穷”。主张平淡自然的美学理想,从理论上 赋予道以美的属性;
清代朴学大师戴震也出在徽州,他主张 “遂民之欲”;
朱熹和戴震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自 我完善以达到内心平衡、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对于 徽州建筑文化及其风格的形成和发展,都具一 种有形或无形的影响。
二、“高宅深井”的徽派建筑格 式
马头墙 山区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 的蔓延,便又产生了具有独特建筑符号的马头墙 天井 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顺势纳 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归明堂”,再者中国 人认为“水”就是“财”,天井的设计就是遵 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四面财源滚滚 流入之意。
最徽
徽 重派
要建 的筑 派是
建 别中
之国
筑 一 古 建 筑 流 派 中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流派中最重要的派别之一,主要分 布在我国古徽州地区。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 为典型,被人们称作“徽州古建三绝”,在中外建筑领域 都有很高的名声与赞誉。徽州在安徽省的东南部,古称新安, 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 绩溪)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 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 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 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 现手法。例如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宏村承志堂 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客图”和“渔樵耕读”、 “琴棋书画”等木雕精品,每每令人惊叹不已。
二、“高宅深井”的徽派建筑格式
徽派民居是以天井厅堂为中心的围合式的建筑。建筑
布局对称、层层递进,瓦脊坡屋顶和高扬的马头墙形成 一个四面围合的独立建筑单元,建筑主次分明、长幼有 序,各建筑单元又按同一规划原则形成更大围合——以 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这种以天井为中心、 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同徽州的经营传统有很大关系,经 商之人,忌讳财源外流。
壹 徽派建筑的色彩构成 贰 徽派建筑的艺术表现 叁 徽派建筑的装饰艺术
“色彩构成 ”
徽派建筑的色彩以灰白为主,辅以黑、深灰、 深蓝,色调宁静而幽远,简洁而不简单,色彩耐 人寻味并能很好地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给现代建筑的设计提 供了融入大自然环境的范例。
壹 徽派建筑的色调对比 贰 色彩与建筑材料的密切联系 叁 徽派自然和谐相融,其既顺应自然、合乎科学,又富有情 趣,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范。 选址布局决定了民居村落大的轮廓。 “桃花源里人家”美誉的西递村,整个村落仿“船形”建造,形成 了“船形村” “中国画里的故乡”的宏村,从高处俯视,就像一头斜卧在山头, 溪边的青牛,被称为“牛形村”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三、“粉墙黛瓦”的建筑特色
徽派建筑以当地丰富的黏土、石灰、歙县青石、水杉为主要
建筑材料,采用当地的小青瓦、青石、麻石。隔扇、梁架的木 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处处显示出质朴的自然美。同 一幅水墨画,白墙、黑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曲 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相组合,黑、白、灰三色相配的视觉美,给人 一种独具魅力的美感。
徽州民宅汪氏家宅 官府人家杨家大院 古私塾许家厅 世代商家潘家大院
三、“粉墙黛瓦”的建筑特色
徽派建筑色彩的特点可以“粉墙黛瓦”4个字来概括。高耸的
烽火山墙、深黑的鱼鳞瓦、灰白的墙体,上下错落,交相辉映,成为 徽州民居最具有代表性、最直观的特点。徽派建筑在布局上讲究 山水灵气、和谐自然,自古就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体现 了其构思的巧妙及工艺的高超,表现出“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
一、徽派建筑的色调对比
徽派民居色调淡雅、造型别致、结实 美观,远远望去清一色的粉墙黛瓦对比鲜明;
大面积统一协调、局部点缀对比是徽 派建筑色彩设计和构图的基本手法;皖南 徽派建筑注重色彩对比。
在色彩的具体使用上注重大小、冷暖、 空间、轻重、高低的搭配,体现出来的色彩 构成丰富且层次感强,所有的色彩单元主次 有序、对比和谐,没有过于破坏整体美感的 高强度颜色。
壹 徽州三雕
贰 徽派建筑装饰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一、徽州三雕——砖雕、石雕、木雕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
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 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徽州砖雕的用料与 制作极为考究。一般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 声、色泽纯清的青砖为材料,先细磨成坯,在上面 勾勒出画面的部位,凿出物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 远近层次,然后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进行精心刻 划,局部“出细”,使事先设计好的图案 。
二、色彩与建筑材料的密切联系
徽派建筑的用材多就地取材,注 重材料本身天然具有的色彩、色 泽、花纹等,在使用时也尽量保持 材料的原有特色,师法自然,与周 围环境浑然一体,“虽由人作,宛 自天开”。砖木竹石等天然材料 造就了皖南徽派建筑,为建筑增色 不少,材料色彩与建筑合二为一, 达到了“多一分则浓,少一分则淡” 的效果
“艺“艺术术表表现现””
壹 壹 “天人合一”的建筑堪舆理念
贰 贰
叁 叁
“高宅深井”的徽派建筑格式 “粉墙黛瓦”的建筑特色
一、“天人合一”的建筑堪舆理念
徽州民居的选址、布局和建筑风 格,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 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 一”的理想境界和对大自然的向 往与尊重。
堪舆:堪,天道; 舆,地道。堪舆即 风水,汉族传统文 化之一。
一、徽州三雕——砖雕、石雕、木雕
石雕在徽州城乡布很广,类别亦多,主
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 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 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 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 古纹样和书法。
一、徽州三雕——砖雕、石雕、木雕
木雕主要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