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动能和势能优质课教学设计完美版

合集下载

《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4. 实际案例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应用5. 练习题: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转化关系。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思考。

2. 讲解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如质量、速度等。

3. 讲解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如质量、高度等。

4. 引导学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如滚摆上升时势能转化为动能,下降5. 分析实际案例:火车上山和下山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练习题解答:评价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考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思维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转化关系及相关案例。

2. 实验器材:滚摆、斜坡、小车等,用于演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 练习题库:包括不同难度的题目,用于巩固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理解。

4. 网络资源:有关动能和势能的科普视频、文章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及转化关系。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际应用,以及相关数学计算。

动能和势能教学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学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4. 实际案例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运用5. 练习题:运用动能和势能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及相互转化关系。

2. 利用示意图、动画等形式展示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过程,增强学生直观理解。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表现,引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讲解动能:介绍动能的定义、影响因素,并通过实例演示动能的变化。

3. 讲解势能:介绍势能的定义、影响因素,并通过实例演示势能的变化。

4.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分析动能转化为势能和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5.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的运用。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知识的掌握。

教学资源:课件、示意图、动画、实际案例资料、练习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讨论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讲解动能:利用课件展示动能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动能的变化。

3. 讲解势能:利用课件展示势能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势能的变化。

4.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示意图或动画展示动能转化为势能和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5. 实际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其中的动能和势能转化。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防止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施行教学的主要根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WTT为大家搜集的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的1.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1.麦克斯韦滚摆。

2.课本图1-7的装置,在弹____前加一弹簧。

3.单摆、皮球〔或乒乓球〕。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质量一定的物体的动能的变化?(2)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变化?〔演示钢球从斜槽滚下,斜槽倾角应尽量小一些,使钢球从斜槽滚下的时间尽量长一些,引导学生观察钢球竖直高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答复上述问题〕2.新课教学(1)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到,钢球从斜槽滚下的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快,动能增大,这个动能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答复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问: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动能可不可以转化为重力势能呢?演示滚摆〔将摆轮涂成黑白相间,使学生明显观察到转速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摆下降时,摆轮越转越快;摆上升时,摆轮越转越慢,并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况,最后得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互相转化的结论。

(2)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吗?演示课本图1-7〔程度槽末端加一弹簧,以使动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明显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钢球接触弹簧后,速度减小,弹簧压缩;弹簧恢复时,形变减小,钢球速度变大,但方向反过来了〔老师应指出:动能大小跟运动快慢有关,跟运动方向无关,因为物体向任何方向运动都能做功〕。

对钢球和弹簧间的能的转化,应分两步讲:①从钢球压弹簧开场到弹簧形变最大:钢球动能由最大变到零,弹簧弹性势能由零到最大,即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7篇)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7篇)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

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

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

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精选3篇)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精选3篇)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精选3篇)《动能和势能》篇1动能和势能(一)教学目的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1.复习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

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

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

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

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精品示范教案:第4节 动能和势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精品示范教案:第4节  动能和势能
联系生活举例。
把知识用于实践。
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态度。




一、课内练习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二、课外练习
(1)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其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学生看书讨论问题。
学生思考、分析,找出重力势能的本质特征。
学生举例。
学生猜想并讨论如何验证自己的想法。
(可以从物体下落时的破坏力来比较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小)。
情景二:在上学的路上,某学生从一高楼下经过时,从楼顶掉下一瓶子,正好砸在他的头上造成重伤。瓶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威力?
合作探究
一、能量:演示实验:(1)、风车实验
(2)、水流冲击水轮机模型。
(3)、小车推动木块前进
在上面的情景和实验中那个物体对那个物体做了功?
总结:像飞鸟、下落的瓶子、流动的空气、水流、运动的小车等物体能够对其它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些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并利用身边的物体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课本第116页“探究”。
通过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影响因素。

(3)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物体运动的现象,如踢足球、抛物体等。

那么,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具有哪些能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能和势能》。

2.知识讲解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动能。

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快,动能越大。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势能。

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不同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3.实验探究师:为了更好地理解动能和势能,我们来进行一些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小球放在斜面上,让小球滚下来,观察小球在运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实验二:将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重物,观察弹簧的弹性势能变化。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我们发现,小球在滚下来过程中,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

生:我们还发现,弹簧的弹性势能随着形变的增大而增大。

4.小组讨论(1)动能和势能有什么关系?(2)如何实现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生:我们小组认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如小球从高处滚下来,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生:我们小组发现,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需要物体发生形变。

(1)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物体从高处下落,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5篇一份优秀的说课稿,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能力,更体现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认真程度,通过说课稿,教师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合理科学的规划使教学作用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1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

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

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

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方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

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

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将同一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观察钢球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察、思考、结
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其 论 分 析 的 能
(2)、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 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 力,培养学生
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 严谨的科学心
根据实验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运动的小车等物体能够对其它物体做功,我们就说
这些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
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 学生理解动能的意义。 前后联系引入
体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作出猜想并说明猜想 动能
二、动能
的依据。
由前面的实例可知鸟、水、空气等由于运动而能够
做功,我们把这些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一切 学生思考后回答:用实 培 养 学 生 观
力。
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2)弹性势能
学生回答:弹簧能把物
演示实验:被压缩的弹簧把物体弹出去。学生观察、 体举起来说明弹簧具
思考。
有能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
联系生活举
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弹性势能。
学生理解并举例。
例。
举例:被拉长的弓能把箭射出去;被拉长的弹弓等。
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并利用身边的物 (可以从物体下落时 学生用身边的
体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的破坏力来比较物体 物 体 进 行 实
学生进行课本第 116 页“探究”。
的重力势能大小)。 验,培养学生
通过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们进行总结交流。 科学探究的能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
铁球、玻璃球等)探究有几种方法也能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也可以
是水平方向、竖直方向或其他方向。
3
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动能
质量
影响因素

速度

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重力势能
被举高的高度

影响因素:
势能
质量

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弹性势能
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
教 学 反 思
度越大,它的动能越 态,敢于探索
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 创新的精神及
看书 115 页小资料和想想议议你有什么发现?
体,质量越大,它的动 交流合作的团
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也就越大,越不容易刹车, 能也越大。
队意识。
所以要对车辆的速度加以限制,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看书讨论问题。
2、势能
(1)重力势能
情景二中说在上学的路上,某学生从一高楼下经过 学生思考、分析,找出
4
合作探究
对飞机做了功;瓶子对 生理解能量的 学生做了功;流动的空 定义。
一、能量:演示实验:(1)、风车实验
气对风车做了功;水流
(2)、水流冲击水轮机模型。
对水轮机做了功;运动
(3)、小车推动木块前进
的小车对木块做了功。
在上面的情景和实验中那个物体对那个物体做了 学生理解能量的意义。
功?
总结:像飞鸟、下落的瓶子、流动的空气、水流、
课题
15.4、动能和势能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知识 技能
1、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
1、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 验,采取控制变量法 察、分析和推
关呢?
理能力
1
归纳后得: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速度和物 体的质量有关。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一猜 想? 学生看书 114 页实验。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培 养 学 生 观
(3)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

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二、课外练习 堂
(1)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

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
为什么?
习(2)请同学们利用下列源自材(自制纸盒、弹簧、橡皮筋、斜面、不同质量的
时,从楼顶掉下一瓶子,正好砸在他的头上造成重 重力势能的本质特征。 通过学生举例
伤。其中瓶子对人做了功,瓶子具有能量。象瓶子 学生举例。
找出重力势能
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举例:被举高的重
与动能的本质
锤;高挂在枝头的苹果;放在桌上的书本;高山上 学生猜想并讨论如何 区别。
的石头等。
验证自己的想法。
情感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心态,敢于探索创新
态度 的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 势能的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自制纸盒、弹簧、橡皮筋、斜面、不同质量的铁球、玻璃球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学生思考问题。
总结: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势能。
学生记忆能的单位。
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简称焦,符
号 J。重量为 1N 的物体(质量约为 0.1Kg),被提升
1m 所获得的能量,就是 1J。
学生阅读。
阅读课本第 116 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动能。
把知识用于实
践。
课堂小结
学生在练习本上总结 课堂收获。
创设轻松环 境,激发学生
情景一:在电视剧《鹰隼大队》中,肖邦驾驶的歼
的学习热情。
10 飞机返回途中被飞鸟撞坏了发动机,结果飞机坠
毁。小飞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威力?
情景二:在上学的路上,某学生从一高楼下经过时,
从楼顶掉下一瓶子,正好砸在他的头上造成重伤。
瓶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威力?
学生思考后回答。飞鸟 由实例帮助学
2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动能、什么是重力势 能、什么是弹性势能,以及他们各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了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致,会判断物体动能、 势能的变化。
培养学生反思 的学习态度。
一、课内练习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