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贸易体制与政策35

合集下载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李志萌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由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经过市场化改革逐步演变形成的。

目前,在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的形势下,市场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是新时期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实质是保证农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流通方式的现代化,用优化的机制保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历程自1978年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方向改革。

一是由计划调节向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过渡阶段(1979~1984年)。

政府逐步减少统购统销和派购限售的品种和数量,缩小国家收购农产品范围。

到1984年年底,国家对主要农产品量和播种面积下达的25种指令性计划指标已基本取消。

逐步放开了三类农产品的购销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实行议购议销。

由于政策的放宽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施,我国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曾被取缔、合并的农村集贸市场和传统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

二是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并存时期(1985~1991年)。

在家庭承包制与先行放开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和集市贸易相配合下促成的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一举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农产品供应匮乏状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的核心内容是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1990年9月,国务院决定筹建国家粮食储备局,对粮食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并建立用于调节供求和市场价格的粮食专项储备制度。

这标志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入了市场取向的大跨步推进阶段,对于促进农村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发育农村市场机制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摘要:“农产品流通产业”涉及多个基础性、服务性行业,涵盖农产品在企业和社会上的整个运动过程。

本文分为农产品运输业、农产品批发业、农产品零售终端、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五个部分对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最后文章给出了政策建议:尽快制定中国战略性农产品流通产业政策、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的综合组织协调、切实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进程中的角色、充分发挥农户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法律法规体系、落实配套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流通成本,批发企业“农产品流通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它联结着不同的利益主体,涉及多个基础性、服务性行业,涵盖农产品在企业和社会上的整个运动过程,为了比较清晰地分析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本文分为农产品运输业、农产品批发业、农产品零售终端、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五个部分对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一)农产品运输业发展状况第一,农产品运输企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但运输主体规模小且分散的基本情况没有根本改变。

据对2010年全国重点400家物流运输企业经营情况统计调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物流企业业务量增长较大,主营业务收入规模明显增长,主营业务利润和盈利水平同比涨幅明显。

其中农产品物流企业盈利水平也有明显增长。

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规模小而分散的基本情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物流运输主体仍然以个体运输户、农产品经纪人和贩销大户为主。

主体数量众多,规模不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水平低,呈现“年龄偏大、学历较低、自营为主、抵御风险能力弱”等特点。

第二,农产品运输基础设施不足,技术水平落后。

近几年,我国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最基本的设施保障,但是农产品运输的其他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存在明显的短板。

冷藏运输车、冷藏库、专用仓库数量严重不足;大型农产品流通配送中心以及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农产品产后的预冷保鲜,低温环境下分拣、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运输过程中温度的控制等环节技术落后。

我国农产品流通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农产品流通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农产品流通政策的基本内容我国农产品流通政策的基本内容政策目标•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优化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推动农产品市场化流通•扩大农产品电子商务覆盖范围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发展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拓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支持农产品流通发展•发放流通补贴和扶持资金•建立农产品流通信用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农产品出口政策•支持农产品出口贸易•简化农产品出口手续•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标准农产品进口政策•加强农产品进口检验检疫•扩大农产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措施•鼓励引进优质农产品辅助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提供金融支持和担保服务•推动农业保险发展以上列举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政策的一些基本内容,通过不断完善这些政策,我们可以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并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同时,政府也会积极支持农产品的出口和进口贸易,以及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助力农产品流通发展。

农产品流通政策的重要性农产品流通政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农产品流通政策的重要性: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通过优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推动市场化流通和发展电子商务等措施,可以提升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水平,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优化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建设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举措,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减少流通环节的损耗和浪费,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和加大质量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可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保护农产品品牌形象。

支持农产品流通发展通过发放流通补贴和扶持资金、建立农产品流通信用体系和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可以为农产品流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推动农产品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湖南农业大学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政策学)农村发展领域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湖南农业大学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政策学)农村发展领域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农业政策学(一)农业政策学导论1、政策与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定义内涵。

政策科学的内涵。

2、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农业的概念、地位及作用。

农业政策及其重要性。

3、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政策干预的目标及缺陷。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

(二)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1、农业政策分析中的经济福利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简介。

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

经济福利的概念及其内涵。

帕累托最优及其实现条件。

福利变化的测度。

2、农业政策分析模型理性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

系统模型。

过程模型。

精英模型。

3、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内容。

农业政策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

农业政策分析的具体方法。

(三)农业政策的制定1、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

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

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与论证。

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方法。

2、农业政策目标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

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

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与要求。

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农业政策目标。

3、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

农业政策方案的设计。

4、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比较论证。

农业政策方案的决策。

农业政策方案的修正与完善。

农业政策方案的采纳与合法化。

(四)农业政策的执行过程1、农业政策执行的内涵、特点和作用农业政策执行的内涵。

农业政策执行的特点。

农业政策执行的作用。

2、农业政策执行模型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浴盆模型。

互动模型。

循环模型。

3、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劣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农业政策资源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农业政策执行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农业政策执行机构与人员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农业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4、农业政策的具体执行农业政策执行的主要原则。

农业政策执行的方法和要求。

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

(五)农业政策的评估及调整1、农业政策评估的原则和标准农业政策评估的原则。

农产品流通政策解读

农产品流通政策解读

四、国内农产品流通和价格体制与政策演变 (一)农产品流通和价格体制与政策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农产品购销制度和政策 1.粮食订购制度 2.棉花统一收购经营制度 3.桑蚕茧统一收购经营制度 4.烟草专卖制度 5.自由购销制度 6.商品储备制度 7.粮食收购 保护价格制度8.农副产品风险基金制度
第三节 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政策目标
一、农产品流通政策的含义和目标 农产品流通政策是整个农业政策的核心部分,包 括价格政策和市场结构政策。 二、目标:
①稳定农产品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 维持生产者的价格水平,保证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稳定。 稳定或降低消费者的食品支出价格,保护消费者的利 益。 ④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 ⑤增加农产品出口,获取更多的外汇收入。
(一)限制价格政策 即最高价格政策,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可 能高于也可能低于市场均衡价格。
p DD B pe a p1 A 短缺量 O Qs1 Qe Qd1 f E g SS
b
c d
e
Q
图10.1 限制价格政策及其经济效益
(二)支持价格政策 又称保证价格政策,目的是保护保证和维持农民 的收入,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市场均衡价格。
三、农产品流通政策手段 农产品流通政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国内价格政策手段 价格管制措施:限制价格、支持价格、双 重价格。 补贴措施:对农业投入品的补贴、对消费 者的补贴、对生产者的补贴。 数量管制措施:对生产要素投入量的限制、 对市场供给量的限制、对消费量的限制。
(二)对外贸易政策手段 出口鼓励措施出口限制措施限制出 口和鼓励进口措施④技术标准,进出口 垄断经营 (三)市场结构政策手段 市场管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和促进市场 均衡价格顺利形成、改善市场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 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但目前尚有一系列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如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问题、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受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及反倾销措施限削等内部和外部问题。

尤其是受当前金融风暴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呈继续扩大趋势。

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克服现存问题,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有效措施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出口现状绿色壁垒出口对策正文: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产品的稳定对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加入WTO之初,曾有不少人士担忧中国农产品将遭受来自国外农产品的强劲冲击,因而动摇中国的国本。

加入WTO 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中国农产品在挑战中发展了自己,出口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开放度的进(三)农产品出口的地区分布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省份是山东、广东、浙江、辽宁、吉林和福建等,其中山东是农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山东自2000年超过广东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省。

总体来说,中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国农产品出口前十位省(市)中有8个属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6.6%,其中只有吉林省出口超过10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五,黑龙江出口超过5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九;目前西部十省农产品出口较少,2003年西部十省出口农产品13.74亿美元,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5%。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

200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亚洲1910020.7万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1.56%;出口北美洲422717.9万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3.62%;出口欧洲552498.7万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7.81%(见表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汇编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汇编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汇编论国际贸易中的售后服务文化和地理因素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政府行为和非政府行为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认识“入世”以后的知识产权问题加入WTO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及对策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比较优势研究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国引进外资战略的现状与展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发展战略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WTO贸易救济措施研究入世后,两岸三地投资经贸关系发展研究中国纺织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论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美国对我贸易保护及我国的对策出口骗税问题的剖析及其防范我国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探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中国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及其影响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品贸易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浙江省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中印两国对外贸易战略比较分析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古典比较利益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贸易磨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我国企业 FDI 的区位选择分析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竞争秩序中的作用探讨入世保护期满后我国零售业的竞争策略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与我国贸易发展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与重新定位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隐忧WTO体制下的国内轿车厂商出路浅谈教育服务及贸易中X边境贸易发展研究国际商务的经营和跨国公司的管理论政府禁令对进出口贸易合同的影响论美国反倾销中“非市场经济”问题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APEC与WTO框架下的中美经贸关系中国服装出口与绿色贸易壁垒关于技术贸易壁垒及其对温州外贸发展对策的影响入世对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影响国际技术转让中的价格确定问题贸易自由化趋势下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我国对外反倾销的应诉策略如何完善我国的出口退税的政策机制浅析贸易自由与反倾销的关系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对外贸易法的新突破――自然人的经营主体资格与作用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以××地区为例的实证分析1.当代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发展趋势及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2.浅析贸易自由与保障措施3.中国石油战略4.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5.外资流入的影响因素与外溢效应6.美国条款与我国应对策略7.WTO特别保障措施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8.我国纺织工业的未来9.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10.中国外贸依存度问题11.中国崛起过程中的贸易摩擦12.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及东道国的政策干预分析13.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14.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及我国的应对之策15.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16.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分析17.美元贬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18.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构建19.分析我国当前的贸易形势20.社会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21.试论倾销与反倾销的关系22.审视纺织品贸易摩擦23.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对外贸易发展24.如何看待我国新外贸法25.中国如何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26.中美贸易中的政治因素27.如何看待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28.如何看待中国是世界工厂问题29.我国外贸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30.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理论探讨31.如何看待中国进口商品结构32.国别经贸关系研究(中美中欧中非中俄中韩等)33.如何发挥原产地规则的作用34.如何看待替代国选择问题35.如何看待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影响36.分析我国外汇储备问题37.产业结构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研究38.如何看待中美贸易平衡问题39.WTO多边货物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研究40.分析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41.浅析电子商务的兴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42.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壁垒43.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44.人民币汇率演变45.中国自主知识产权46.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47.反补贴调查对中国贸易影响48.纺织品受限原因49.FDI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50.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探悉51.东亚奇迹原因探究及启示52.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剖析53.产业结构与外贸结构关系54.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战略55.外贸企业国际贸易结算的风险及防范56.WTO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其发展对策57.中国如何利用WTO成员国地位防止别国滥用反倾销58.我国发展境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探讨59.如何建立我国产业部门的有效预警保护机制60.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新特点61.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62.浅谈中国某个服务行业(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63.WTO服务贸易倾销问题研究64.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65.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66.跨国收购与兼并的利弊分析67.试述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及趋势68.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后,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框架69.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让的发展趋势及对策70.国民待遇原则与我国外资政策的调整71.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战略对策72.当前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73.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74.科技兴贸战略75.入世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76.入世对我国外商投资结构的影响以及相关效应分析77.WTO与中国电子商务78.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79.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效果及其产生机制研究80.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双向作用分析81.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分析82.构筑东亚铁三角——发展中日韩贸易83.分析海运提单的风险及防范机制84.中国第三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和潜力85.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86.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87.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与当代国际贸易88.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国际贸易理论创新89.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及其实现机制90.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启示91.关于对外贸易理论的若干思考92.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93.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中易犯的错误——关于关税的多面改革及对高技术产业的补贴94.维护国际贸易中科学技术的公平竞争—第二次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启迪95.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价96.WTO启动后的世界贸易97.WTO与广东企业98.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行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99.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我国政府行为选择100.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非政府行为研究101.国际贸易中动植物卫生检疫对我国畜产品出口的影响102.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A及其对我国出口的影响103.我国对新型贸易壁垒SA的对策104.SA贸易壁垒与我国企业竞争优势再造105.知识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106.欧盟对华反倾销与中国的对策选择107.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外贴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以出口补贴政策为例108.中国对外贸易中遭遇的专利壁垒及对策109.世界贸易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争议110.世界贸易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规则与中国的对策11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障碍分析112.东亚国际贸易合作及其影响113.关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研究114.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局限性和现实性115.欧洲经济一体化对亚太区域合作的意义116.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与前景117.“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其应对举措118.东亚区域合作中的美国因素119.APEC框架下的区域合作120.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121.浅析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模式和路径122.日本的东亚经济合作政策浅析123.发达国家实行“有条件的”开放服务市场原因分析124.开放服务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25.其他国家对服务贸易采取的保护措施对我国的影响126.与内地相比,香港的服务业优势127.为什么说美国专利商标局提高专利收费是美贸易壁垒中新型的非关税形式128.我国外贸出口经营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对策129.我国外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130.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及其改革131.外资会不会冲垮民族经济132.试析经济增长中的外经贸因素133.对话反倾销的国际比较134.世界贸易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135.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与政策136.外贸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促进137.论外商直接投资的加工贸易倾向138.中国——欧盟贸易关系回顾与前瞻139.论亚太经济合作与中国经济发展140.俄罗斯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前景141.世纪中欧经贸关系前景142.“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势143.世界两大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144.信用证的独立性与当事人权利义务探讨145.论进出口贸易的风险与防范146.略论国际保理服务与我国贸易实践147.WTO条件下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148.跨国公司的资迅系统营销网络的发展149.跨国公司与中国制造业基地150.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政策151.我国外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152.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153.对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理论政策的研究154.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化“155.APEC挑战WTO156.外贸企业财务问题157.东亚地区双边自由贸易的政治经济学158.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159.东亚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160.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路与对策161.中国企业应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战略162.CEPA框架下,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前景163.论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164.论我国进出口市场的变化165.论东北亚经济合作166.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167.全球FTA发展新趋势与中国的FTA战略168.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引资对策169.论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联动发展17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171.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原因,特点与前景分析172.东亚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173.欧盟东扩论174.评欧盟(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175.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前景176.美国新经济的作用与影响177.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178.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179.欧盟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180.美国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181.提升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182.国际营销中的相关问题研究183.国际营销中的绿色壁垒研究184.网络营销的应用问题研究185.企业促销战略研究186.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187.关于无单放货的有关法律问题188.关于倒签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189.关于预借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190.提单的运输合同属性问题191.关于海运货物灭失及损坏有关问题192.国际贸易结算支付方式的选择及运用193.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评估194.出口信用保险浅析195.无船承运人法律地位196.CIF合同初探197.常用贸易术语比较198.国际贸易买卖中的违约与违约救济制度研究199.我国对外贸易代理制度的变革与我国外贸公司发展前景探讨200.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201.国际贸易合同中的欺诈胁迫与重大误解问题探讨2007届经济系《物流管理》(专)毕业论文题目汇编1. 我国物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 网络经济时代物流包装管理发展趋势的探讨3. 运输合理化及现代化的研究4. 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探讨5. 论城市环境与物流合理化6. 物流配送中心合理选址问题的研究7. 物流中心的发展趋势的研究8. 现代物流中心的作用及发展趋势的研究9.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与定位10. 关于物流战略管理的研究11.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管理策略12. 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连锁经营配送中的应用13. 基于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管理14. 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15. 现代物流系统布局与规划的研究16. 现代物流中心规划与布局的研究17. 降低物流成本方法与策略的研究18. 企业物流一体化研究19. 供应链库存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20. 论物流配送下的零库存控制21. 电子商务下的库存管理问题研究22. 零售商店库存管理改革的研究23. JIT生产管理模式的研究24.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环境及竞争战略选择25.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思路26.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顾客满意度研究27. 论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发展28. 中国物流标准化现状与对策研究29. 我国物流企业面对跨国竞争的战略思考30. 中美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31. 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32. 世界邮政物流运营方式的研究3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34. 中国连锁企业配送的特点及发展趋势35. 中国汽车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前途36. 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环境研究37. 论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38.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采购策略39. 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及服务创新40. 第四方物流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41. 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与展望42. 绿色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43. 论第三方物流的经济性44. 美、日物流业现代化发展的分析研究45. 论区域物流平台的构建46.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探讨47. 电子商务下的跨区域物流48. 我国企业实施ERP的必要性研究49.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优化50.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及其控制研究51.我国物流服务业应对全球竞争的发展战略52.供应链中库存管理问题与对策的研究53.企业物流管理发展趋势的研究54.论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构建55.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前景与政策的研究56.物流成本的管理的研究57.论第三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趋势58.论现代企业的物流战略59.我国物流业发展布局的特点及对策研究60.ERP与供应链结合的采购管理研究61.面对WTO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62.物流配送下零库存控制的研究63.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64.浅析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创新65.国际物流竞争趋势与我国物流企业策略研究66.中小企业在物流业中的竞争战略67..重视物流学科建设加快物流人才培养68.论现代企业物流与企业竞争优势69.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70.绿色物流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71.电子商务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72.供应链环境下的现代物流中心73.论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74.论物流质量管理75.物流企业成本控制模式的探讨76.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77.我国物流业如何应对入世挑战78.企业管理中的物流策略研究79.综合物流信息系统规划及开发过程研究80.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布局规划的研究81.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对策82.论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发展中的作用83.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结构设计84.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及其算法研究85.论物流的整合与标准化建设86.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87.中国连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的研究88.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顾客满意度研究89.企业物流的营销战略的研究90.物流信息标准化的研究91.论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92.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实现途径的研究93.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现状及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的研究94.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95.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潜力和措施的研究96.连锁经营与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97.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配送问题及对策98.关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管理的探讨99.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研究100.论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成功的关键环节101.迎接WTO挑战加快发展企业物流配送系统102.论现代商贸物流配送组织体系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框架103.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本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本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本院)一、WTO问题研究1.WTO体制下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2.WTO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3.WTO与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变化4。

WTO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5。

WTO与贸易保护6.XXX在WTO争端解决中的实证分析与研究7。

WTO保障措施研究8. WTO的保障措施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9.WTO争端解决机制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0.WTO争端机制与中国应诉策略11。

WTO多边货物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研究二、跨国公司问题研究1.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趋势探讨2.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与区位选择3。

跨国公司的东道国战略管理问题4.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问题5。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战略思考6.跨国公司的生产外包战略7.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集群的影响8。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9。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路径10。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11。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策略分析12.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对我国的影响13.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研究14.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策略研究15。

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16。

QDII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17。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分析18。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19。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20。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21。

外资并购对我国(××行业)企业的风险与防范22。

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困境分析23。

外资银行在华竞争策略研究24。

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25。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战略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26。

**公司自主品牌海外市场拓展分析27.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途径分析三、国际竞争力问题1.我国XXX国际竞争力研究2。

XXX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3。

XXX企业国际化经营分析4。

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5 ××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外贸统制专营时期 (1949 ~ 1978)
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 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 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 中避免出现逆差,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 际市场 ( 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 ) 中的任何不 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 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 替代战略的目的
3.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8 ~ 1990)
承包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2
➢ (3) 企业行为短期化。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刺激下,缺乏 中长期投资眼光和积极性,只重承包期内任务的完成 和超额完成,往往忽略了外贸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 战略措施,企业宁可转产附加值低且易迅速出口、换 汇成本低的产品,导致国家外向型企业产品结构长期 处于低水平运行。
扩大了企业对外汇的支配使用权,有利于保持适度的进口增长, 为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另外,为了保证国 家收汇并防止逃汇、套汇,外汇管理部门和结汇银行实行跟踪结 汇,加强了对出口外汇的管理。
国家提出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外 贸企业进行股份制的试点工作,鼓励专业外贸公司实行进出口代 理制。
➢ 1996 年 12 月 1 日,我国还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第八条款规定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5.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1994 ~
主要改革内容有:
(2) 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
➢ 在 1994 年《对外贸易法》颁布实施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并实施各种配 套法规,将对外贸易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3.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8 ~ 1990)
承包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1
➢ (1) 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承包制仍然保留了 中央财政对出口的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非规范化的 行政性分配,带有主观随意性,也不符合国际贸易的 通常做法。
➢ (2) 助长了局部利益的膨胀和不平等竞争的加剧。对不 同地区的承包企业规定不同的出口补贴标准和不同的 外汇留成比例,从而造成了地区间的不平等竞争,诱 发了对内的各种抢购大战和对外的竞相削价销售,造 成外贸经营秩序的混乱。
1、外贸统制专营时期 (1949 ~ 1978)
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 (1) 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 ➢ (2) 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
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 ➢ (3) 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 路。 ➢ 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 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2、放权过渡时期 (1979 ~ 1987)
存在问题: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造成行 业产品垄断、地理疆界垄断等垄断
➢ 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差异极大; ➢ 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
径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励, 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 三是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 寻找机会,或根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 ➢ 四是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高关税,使进 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 本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
➢ (4) 承包期一定三年不变,未能适应国内非经营环境的 变化。遇有重大的环境变化,承包企业往往难以完成 承包任务。
4. 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 (1991 ~ 1993)
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在一 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别重要:
➢ (1) 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 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
鼓励工贸结合,发展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
5.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1994 ~
主要改革内容有:
(1) 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 控作用。
➢ 从 1994 年 1 月 1 日起,实现双重汇率并轨,实行以市 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 度;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现行的各类外汇留成, 取消出口企业外汇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售汇 制,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
➢ 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处力度。 1996 年 9 月经贸 部成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为实现我 国对外经贸管理,经营和服务的国际化、现代化 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总结: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主线
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下政企不分、中央集权,塑造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企分开、 权责分明,一直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
➢ 对一些小的外贸企业则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采取股份合 作制等形式进行改组,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或 综合商社将分散的外贸经营权重新统一起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发展的新趋势。
➢ 国际经验表明,依靠建立企业集团等形式而形成的行业垄断或产品市 场垄断,以及由此出现的不完全竞争条件,是防止产业内部或国家之 间过度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和规范国际贸易秩序的一种有效方式。
总体来看,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改 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
1、严格计划管理阶段(1949-1978)
➢ 农产品贸易完全由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对不同 产品进出口实行外贸专营;
➢ 计划进口量根据特定商品国内供需之间的计划差额 决定,计划部门按照进口计划水平筹措资金并决定 出口水平
➢ (2) 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 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 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 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4. 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 (1991 ~ 1993)
改革效果
外贸财政补贴的取消使外贸企业第一次被真正作为外贸经营主体 和参与竞争的独立实体
2、放权过渡时期 (1979 ~ 1987)
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 以如下 三项最为重要:
➢ (1)1984 年 1 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 汇收入; 1985 年 1 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 50 %的留成外汇;
➢ (2)1984 年 1 月,明确28 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 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 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 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
贸经营权,将外贸代理制的推行建立在国内外流通体制一体化的基础 之上; ➢ 第四,将推行出口代理制与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结合起来,采取一些 扶持政策,把工贸双方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5.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1994 ~
主要改革内容有:
(4) 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 增加透明度
➢ 1996 年我国还在 5 个经济特区进行生产企业外贸经营登记制试点。外 贸经营权将根据我国的对外承诺,最终由审批制转向依法登记制。
5.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1994 ~
主要改革内容有:
(3) 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 国有外贸企业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现代企业 制度、综合商社和设立监事会、内部职工持股等试点,实行资产经营 责任制。
3.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8 ~ 1990)
国务院决定从1988 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 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
➢ (1)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 贸;( 工贸 ) 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 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
➢ (2) 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 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 加快赋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和科研单位外贸经 营权,截止 1996 年底,我国各类外经贸企业已达 1.2 万多家 ( 其中 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 5000 多家 ) ,外商投资企业 14 万多家。
➢ 1996 年 9 月,外经贸部颁布了《关于设立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 暂行办法》,规定外国公司、企业可以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在上海浦 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外商不仅在生产领域, 而且可以在流通领域进行合资合作经营。
5.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1994 ~
主要改革内容有:
(3) 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外贸收购制的经营方式必须转变,以服务为特征的稳 定、有序、高效的代理制必将是外贸经营的发展方向
➢ 首先,大力宣传推广外贸代理制; ➢ 其次,建立健全外贸代理法律制度,依法促进外贸代理制的实施; ➢ 第三,在加快赋予生产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同时,全面扩大外贸公司内
这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要求, 也是国际贸易规范之一。按照国际规范及中 国的承诺,只实施正式公布的法律、法规和 政策。
5.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1994 ~
主要改革内容有:
(5) 加强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
➢ 进一步发挥进出口商会等中介机构的协调服务功 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贸行业的律师、会计和审 计事务所及咨询服务机制;
➢ (3)1984 年 9 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代理制”、 “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
2、放权过渡时期 (1979 ~ 1987)
改革效果 ➢ 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
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 动的主力军。 ➢ 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主权。外 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自 1979 年 下半年至 1987 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 公司 2200 多家,比 1979 年增加了 11 倍多。 ➢ 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 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