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法及复位治疗体会_包会礽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诊疗体会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诊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术的因素,提高整复成功率。
方法对153例小儿肠套叠患儿行空气灌肠,分析整复成功率与肠套叠发生的时间、套头部位及病理类型、空气灌肠中空气压力、手法按摩辅助及解痉药物合理使用的关系。
结果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42例,占92.8%,其中1次整复成功有118例,手术治疗11例,其中肠坏死6例,复杂型套叠4例(结肠均迂曲冗长),麦克尔憩室1例,无死亡病例。
结论及早采用空气灌肠整复术,适当手法按摩辅助、适当整复压力及合理应用解痉药物,能有效提高小儿肠套叠的整复成功率。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pediatric intussusception air enema factors of flaps, improve reconstructive success.Methods 153 pediatric patients intussusception with air instillation, were analyzed on reduction rate and intussusception occurrence of time, sets of head position and pathological types, air in air pressure, gimmick clyster massage auxiliary and reasonable use relations on spasmolysis drug.Results Air enema reset successfully in 142 cases, account for 92.8%, one reconstructive success was in 118 cases, surgery in 11 cases, 6 cases were bowel necrosis, complex sets of overlapping were 4 cases, one case was Meckel’s diverticulum.Conclusion Early uses air enema reconstructive art, suitable for gimmick massage auxiliary, suitable reconstructive pressure and reasonable application spasmolysis drugs,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ediatric intussusception reconstructive success.【Keywords】 pediatric intussusception airenema reconstructive小儿肠套叠是儿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空气灌肠术以整复率高、安全性强、并发症少等优点作为首选的非手术诊疗方法。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正复的体会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正复的体会发表时间:2011-07-07T09:06:49.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丁林郭方玲[导读] 医生必须掌握好适应症、禁忌症,空气灌肠唯一的缺点是不能发现小肠套叠。
丁林郭方玲(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人民医院放射线科吉林白山 134702)【中图分类号】R5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4-0212-02小儿肠套叠为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也是基层医院夜间经常遇到的急诊。
我院自1995-2008年间共遇到肠套叠94例,其中,男婴63例,女婴31例,男女之比为2∶1,1岁以内共64例占全部病例的68%。
患儿来院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哭闹或腹痛、呕吐,腹部可触及包块。
有便血、肛门指诊为血便及果酱样大便。
时间长者可表现嗜睡、脱水、腹胀、腹膜炎及休克。
门诊医生如能对本病了解并能及时为患儿做有关X线检查及治疗处理,可以避免许多弯路,以致误诊,从而为患儿及时正复争取和创造时间。
我院94例患儿全部采用空气灌肠复位,由于使用钡剂灌肠穿孔后可发生钡剂腹膜炎、肠粘连等,所以1995年后只采用空气灌肠正复法以防穿孔后预后不佳。
我科空气灌肠所用仪器为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的气钡两用灌肠复位仪。
1 检查方法1.1经临床确诊为肠套叠患儿来科灌肠前胸腹平透及腹部平片必不可少,主要观察有无梗阻、腹腔渗出,从而对指导空气灌肠有重要意义。
1.2空气灌肠前患儿必须要有良好的冬眠措施,冬眠不好的病儿哭闹不安、腹压均高、腹肌紧张,此时无法进行复位,必要时可施行全身麻醉。
1.3插管用Foley氏管,自肛门插入8-10cm。
首先向气囊内注入30ml气体,此时医生应上下活动一下导管,以不能移动为好。
否则气囊充气不足,灌入肠中的气体随时可以跑掉,导致正复失败。
1.4气体压力自60-110mmHg缓冲进行(约7.90-14kPa),在电视透视下可见套叠之杯口逐渐向回盲部推进,顺其方向按压腹部,直至消失。
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X线诊断与复位中的体会(附37例分析)

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X线诊断与复位中的体会(附37例分析)肠套叠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多见于3岁以下婴儿,如果诊断和治疗不准确、及时,就会引起肠穿孔、肠坏死及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生命危险。
目前有关非手术整复小儿肠套叠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空气、生理盐水和钡剂灌肠整复法。
现将我院2004年2月-2009年6月利用空气灌肠对37例中32例肠套叠患儿进行整复,效果良好。
对其肠套叠的X线表现,治疗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2月-2009年6月临床诊断为小儿肠套叠病例37例。
男29例,女8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15个月,发病时间2-40h,平均13h。
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频繁、黏液血便或果酱和腹部包块。
1.2操作方法要点将患儿常规透视并摄取定位腹部平片,了解腹部肠曲及小肠积气情况,以便与肠套叠复位后对照,同时排除肠穿孔。
如有机械性肠梗征象,提示套叠时间可能超过24h,此种情况注入空气压力不得超过10KPa,且注气速度宜缓慢。
明确诊断后不应勉强整复。
复位前患儿应肌注每次0.01-0.02mg/kg,以松弛肠壁平滑肌,容易复位。
适当加用镇静药,如巴比妥钠5mg/kg。
在电视监视下,采用自动控制压力的结肠注气机对患儿进行诊断性空气灌肠和整复治疗;将患儿取左侧卧位,于肛门及肛管处涂抹液体石腊,经肛门插入Foiley氏管,深度约4-5cm,气囊充气阻塞肛门后,用肠套叠整复机缓慢注入空气,诊断明确后,加大气压保持在8-12KPa之间进行复位,在电视监视下可见套头部显示杯口状包块影,随着压力持续加大,套入部渐渐退缩至回盲部直至消失,在保持气压的同时,辅以手法反复按摩腹部,轻轻牵引套入部而产生向外脱套的作用力。
但力度不宜过大,时间不能太长,每个患儿灌肠压力大小视病情而定。
当大量空气经回盲瓣进入回肠,呈皂泡状迅速扩张至腹中部和左侧腹肠曲(小肠充气)时,说明复位成功,缓慢排出肠腔内气体。
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观察及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6-05-23T16:50:07.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作者:刘娟[导读]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河南南阳 473000)小儿急性肠套叠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其一般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虽然治疗效果比较理想,但是容易出现并发症。
刘娟(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河南南阳 4730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方法:90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确诊后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又给予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
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7.78%)明显比对照组的(84.44%)高(P<0.05)。
实验组患儿家属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可以确保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空气灌肠复位;小儿急性肠套叠;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266-02肠套叠属于婴幼儿中比较常见的急性肠梗阻,如果未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诱发肠穿孔、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严重的时候还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1]。
如今,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主要方法。
而加强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观察,并给予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可以确保患儿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1例,年龄在3个月~5岁,平均2.4岁;实验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在2个月~5岁,平均2.5岁。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1.2.1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之后给予了系统、全面的观察,并进行腹透或腹部平片检查。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法辅助复位探讨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法辅助复位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法辅助复位的相关问题。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介绍了小儿肠套叠的概述和空气灌肠手法的应用。
具体讨论了空气灌肠手法辅助复位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
在强调了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法辅助复位的价值,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法的应用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小儿肠套叠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法辅助复位,效果,影响因素,价值,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通常表现为剧烈绞痛、呕吐、血便等症状。
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严重时会危及患儿生命。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复位。
手术治疗虽然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伴随着一定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期,因此非手术复位方法备受关注。
关于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法的具体应用及辅助复位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法的应用情况及辅助复位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也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影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法效果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法辅助复位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小儿肠套叠的发病机制,深入了解其病因和诊断特点;2. 系统介绍空气灌肠手法在小儿肠套叠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其原理及操作技巧;3. 调查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法辅助复位的临床效果,评估其在实际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4. 分析影响空气灌肠手法辅助复位效果的因素,例如操作者经验、患儿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5. 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法辅助复位的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6.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寻求更多潜在的治疗方法和优化空气灌肠手法的应用策略。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护理体会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观察与相关护理措施。
方法分析35例小儿肠套叠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病人33例复位成功,2例复位失败即转手术治疗成功。
结论加强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患者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护理肠套叠是指一段消化道嵌入邻近的另一段肠管内,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年龄以4—10个月的婴儿为最多见。
以春季发病较高,与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和婴儿腹泻的发病情况有关[1]。
该病发病急,病情重,如治疗不及时易发生肠坏死,肠穿孔,中毒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威胁着小儿的生命。
空气灌肠是明确诊断肠套叠的途经,也是治疗的首要方法[2],其成功率一般在90%。
空气灌肠法的临床应用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效果好、费用低、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推广。
l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0年10月-2012年5月我院共收治肠套叠患者35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4个月—2岁之间,肠套叠的时间最短为4小时,最长为48小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患儿突发性阵发性哭闹,呕吐,拒奶,腹胀,排果酱样大便或血便,腹部可触及包快1.2方法常规拍摄腹部立卧位片,观察有无膈下游离气体,了解小肠的积气情况,膈下无游离气体方可进行空气灌肠。
灌肠前对患者进行清洁灌肠,减少肠道内粪便,以利于肠道复位及减轻复位后肠道的炎症反应。
肌肉注射654—2,5~10mg/次,以松弛肠道平滑肌。
若患者哭闹严重无法操作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催眠药(如鲁米那等),使患者安静以便操作。
让患儿去左侧卧位,将成人导尿管插入患儿肛门注入15—20ml气体,将气囊充起,外接长橡胶管与空气灌肠仪相连,在x线透视观察下开始灌肠。
开始以6kPa压力向结肠注入空气,观察气柱前端情况和软组织肿块的特征,明确诊断肠套叠。
随后根据肠管扩张程度和套叠部分回纳的速度来调整压力及时间,必要时在腹部行适当压力的按摩。
空气灌肠对小儿肠套叠影像诊断及复位效果的分析

空气灌肠对小儿肠套叠影像诊断及复位效果的分析【关键词】空气灌【摘要】目的探讨及评估X线腹平片,透视下空气灌肠诊断小儿肠套叠及气压灌肠复位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提高肠套叠X线诊断治愈率。
方法对150例经空气灌肠或手术证实肠套叠患儿的X线腹部平片。
透视下空气灌肠点片及复位影像作对照分析。
结果对肠套叠诊断可能有用的几个腹平片X线征象只在部分病例中发生,而空气灌肠后所有病例均可见肠管内软组织肿块或杯口状充盈缺损,合理应用气压灌肠使134例成功复位,成功率约89.3%。
结论 X线腹平片对确诊肠套叠有一定的局限性,空气灌肠为进一步肠套叠的确诊提供了更准确的方法。
而且透视下空气灌肠能使大部分肠套叠复位成功,具有较快速、安全、价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为婴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X线检查及介入治疗(透视下空气灌肠整复)是首选诊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搜集1999~2003年上半年确诊肠套叠150例,男89例,女61例;年龄3个月~2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或果酱样大便、腹部包块,发病时间2~36h。
全部病例均有X线腹平片及诊断性灌肠片及复位片。
1.2 方法全组病例均用日产KXO-15C型东芝500mA遥控X线机及国产JS818E型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
常规先摄取腹平片,观察平片能否排除肠套叠,未排除病例均进一步行空气灌肠,经肛门插管,接通灌肠仪,设定适当压力,诊断一般用较低压(约60~70mmHg)。
灌肠的同时进行透视,密切观察充气结肠内气柱前端行进的部位、形状,当气柱前端行进到结肠某部位停顿,即充气结肠管“中断”时,可稍调高气压(约70~80mmHg),仍未能前移并呈杯口状充盈缺损或充气肠管内出现软组织块影时,即可确诊肠套叠,并拍片。
确定诊断后一般维持压力或再逐渐缓慢调高气压,最高不超过100mmHg,时间一般不超30min。
2 结果2.1 X线腹部平片表现(1)软组织肿块征[1] :150例中有45例出现,发生率约30%。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术后护理体会

参 考文 献 古 中医 药 , 2 0 13 . 3 2 ( 1 5 ) : 3 5 . f 3 1 凌静 波 . 优 质护  ̄, I f L 务 在 胃出血 患者 的 I 临床 效 果[ J 1 冲 国现 代
2 0 1 0 , 6 ( 1 5 ) : 8 7 — 8 8 . 2 0 1 0 , 6 ( 1 6 ) : 2 3 2 — 2 3 3 .
- 3 补 液护 理建 立 静脉 通 道 , 保 持药 物 及 液体 进 人 速 度 良好 , 合 肠 套叠 是 婴 幼儿 时期 最 常见 的急腹 症 『 1 ] , 文献 报 道 8 0 %发 生 2 于 2岁 以下 的儿 童 ,尤 其是 4— 1 O个 月婴 儿 最 常见 : 男 孩 发病 理 安 排药 物 速度 及 2 4 h出人 量 。在进 行 液 体 疗 法 治疗 时应 根据 率 高 于女 孩 , 约 为 2— 3 : 1 , 以春 末 夏初 多见 , 发病 较 突然 。其 典 型 患儿 临 床 症状 , 体重 , 出入 量 , 生 化 检 验 结果 调 节 补 液 的质 量 和 症 状 为 阵 发性 哭 闹 、 呕吐、 果 酱样 血 便 及 腹部 包 块 , 如不 及 时 诊 速度 , 补 液 应 遵循 先盐 后 糖 , 交替 使 用 , 先快后慢 , 见 尿补 钾 , 适 治, 将 发 生肠 缺 血 、 坏死、 穿孑 L , 威 胁患 儿 生命 。肠 套 叠 首选 诊 断 当补 充 电解 质 的原 则 , 预 防输 液过 量 或不 足 。 及 治 疗方 法 空 气 灌 肠 复位 术 ,肠套 叠 复 位 率 高达 9 2 — 9 4 %t 2 1 , 其 2 . 4 饮 食 的护 理 空气 灌肠 后 2小 时 内嘱 咐 患儿 禁 、 禁饮。 期 间 患 操 作 简便 , 复位成功率高 , 不 但 避免 了手 术 , 还 减 少 了手术 并 发 儿 的饥 饿性 哭 闹和 脱水 会 加重 家 长心 理 上 的负 担 ,空 气灌 肠 前 症。 面对 于 空气 灌 肠不 能 整 复 的病 例 , 需 及 时手 术治 疗| 3 1 。 我科因 的禁 食 已让 家 长感 到担 心 ,空 气灌 肠 复位 成 功 后 长 时 间 的禁 食 是 门诊科室 , 故 只收治空气灌肠 复位术后 的患儿 , 我科 自2 0 1 3 使得 家 长 的不 理 解 ,容 易 引起 医 患 冲突 ,医护 人 员 要认 真 解 释 并 告知 过早 进 食 易 引起 复 发 , 让 家 长配 合 年1 月至 2 0 1 4年 1 月 共 收治 了 6 6 例 小 儿 急性 肠套 叠 空 气 灌肠 病 情及 禁食 的重要 性 , 复位 术后 的患 儿进 行 补液 治疗 ,经过 我科 护 士 的严 密 的 观 察病 治疗 , 取 得 其理 解 和认 同。 情, 精心 的护 理 , 有效 的健 康 指 导均 取得 满 意疗 效 , 现报 告 如 下 。 2 . 5 做好 患 儿心 理护 理 避 免 患儿 哭 吵 和剧 烈运 动 , 以免增 加 腹 1 临床 资 料 压, 诱 发再 次肠 套 叠 。 我科 自 2 0 1 3 年 1 月至 2 0 1 4年 1 月共收治 了 6 6例 小 儿 急 3 健 康宣 教 性 肠 套叠 空气 灌 肠 复位 术后 的患 儿 进 行 补 液 治 疗 。其 中男 4 0 指 导家 长合 理 喂养 , 恢 复 期特 别 注意 饮 食 种类 和性 质 , 宜清 避 免辛 、 辣、 肠 胀气 的食 物 。 以流 质逐 渐过 渡到 正 常饮 例, 女2 6例 , 年龄 5个 月一 3岁 , 平均( 1 . 5  ̄ 0 . 8 ) 岁, 所 有 患儿 空气 淡 易 消化 , 婴幼 儿尽 可 能行 母乳 喂 养 , 因 牛奶 中所 含 的 酪蛋 白 灌肠复位术前均有腹痛 、 腹泻表现 , 大便呈果酱样便 , 表情痛苦 , 食 。应 注 意 : 在 胃 内容 易 凝 结 成 块 , 不易消化吸收 ; 4个 月 后 应 添 加 辅 面色 苍 白 , 哭 吵不 安 。经 过我 科 护 士的严 密 的 观察 病 情 , 精 心 的 较 多 , 并做到定时、 定量 , 特别 是 肥 胖 儿 食 欲 较 好 时 , 不 可 吃 得 过 护理 ,有 效 的健 康 指 导 , 6 5例患 儿在 我 科 进 行 治疗 期 间 无 复 发 食 , 现象 , 1 例 患儿 在 输 液过 程 中异 常 哭 闹 , 呕吐 , 触 诊 腹 部 有 包块 多 、 过杂 ; 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 , 增 加耐寒能力 ; 按 时 预 防接 以 提 高患 儿 的抵 抗 力 , 避免 病 毒 感 染 性疾 病 ; 饭 后 避 免 剧 烈 汇报 医生 后确 诊 复 发再 次进 行 空气 灌 肠复 位术 。该 例 复发 患 儿 种 , 我们 进 行 了追 中 , 排 除 客观 因 素外 , 患 儿母 亲 因担 心 该患 儿 会饥 运动 ; 避免腹部受凉。让家长了解疾病的通俗机制 , 并强调有复 饿 在术 后 2 小 时 内给 患儿 喂 水 、 喂奶 各 1 次。 我 科 因是 儿 童输 液 发 的可能 性 , 如有 类 似症 状 , 应 及 时就 诊 。 室, 每 天 要 接 受 大 量 的患 儿 输 液 , 人 手 比较紧 张 , 这 就 要 求 我 们 4 讨 论 在 空 气灌 肠 复位 术 后 护 理 和健 康 教 育 放 在 同样 重 要 的 位子 上 , d , J L 急性 肠 套叠 是婴 幼 儿 中常 见 的急 腹 症 , 起病急 , 病 情 变 且健 康 教 育要 讲 的 通俗 易懂 , 要 家 属 完全 明 白 。 化快 , 患者对病情表达不清 , 不能很好的配合 治疗 和检查 , 容易 延误 治疗 , 引起 并发 症 发生 。因此 , 我 们护 理 人 员在 工作 中要 有 2 护 理 2 . 1 测体温 、 脉搏 、 呼吸、 血 压并 作 记 录 发 热是 肠 套 叠 后 的正 常 现象 , 是 由于粘连在一起 吸收引起 , 作好物理 降温措施 , 适 当应 用 退 热剂 。 并 指 导家 长 及时 更换 患 儿 汗湿 的衣 物 , 保持 病 室环 境 清 洁安 静 , 温 湿度 适 宜 。 2 . 2 密切观察病情: ( 1 ) 观察患儿脱水程度 , 休克早期症状及有无 水 电解 质 紊乱 。( 2 ) 注 意 观察 患儿 腹 胀 、 腹痛 , 记 录 次数 及 间隔 时 间。( 3 ) 观察呕吐情况。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 防止窒息 , 清除呼吸 ( 4 ) 观 察 患儿 大 便 情况 , 记 录 性质 、 量、 次数 , 必要 时及 时送 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 刘传照. 婴幼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法及其
作者单位:318000 台州,浙江省台州市 中心医院
2 结果 152 例 患 者 中 空 气 灌 肠 复 位 成 功
126 例。 有 25 例临床诊断肠套叠空气灌 肠诊断未见有肠套叠征象, 有 1 例空气 灌肠失败提示可疑小肠套叠未整复成 功,给以收住入院,后给以对症治疗,多 次复查腹腔 B 超未见有肠套叠, 考虑肠 套叠已经整复。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4:143. 9 张连德, 赵玉玮. 小儿急性肠套叠误施
手术问题探讨 [J]. 医师进修杂志, 2004., 10(27): 51. 10 姜 华 , 姜 艳. 26 例 小 儿 肠 套 叠 空 气 灌 肠 诊治体会 [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4(9): 88. 11 张树成, 王练英, 王维林, 等. 新生儿原 发性肠套叠临床诊治特点浅析 [J]. 中华 小儿外科杂志, 2006, 8(27): 403-405. 12 胡 彩 霞. 空 气 灌 肠 治 疗 中 热 敷 的 作 用[J]. 医 学 影 像 学 杂 志 , 2011, 21 (7): 1000 1003. 13 黄一敏. 肠套叠非手术整复的措施[J]. 实 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6(22): 949-950. 14 Chan KL, Saing H. Peh WCC. et al. Childhood Intussusception: ultrasound cuidie Hartmanns solution hydrostatic reduction or barium enema reduction [J]. Journal of Pediatric S被套肠管缺血严重,容 易产生肠坏死及穿孔,增加复位的喃杜; ③年 龄 越 小 ,肠 壁 对 压 力 耐 受 力 越 低 ;④ 肠管畸形, 阑尾被套入及操作者的经验 等原因对肠套叠的整复有一定影响。 3.8 并 发 症 的 预 防 和 处 理 : 发 热 , 腹 泻 在复位后的较为常见, 常发生在空气灌 肠后 20~60 分钟, 其原因主要为内毒素 吸收,肠道功能的紊乱及感染因素等,经 抗炎、补液治疗后症状可得到控制。 若有 证据显示可能出现肠穿孔,肠坏死时,则 应立即手术治疗。 本院常规于肠套叠空 气 整 复 术 后 给 以 654-2 解 痉 对 症 治 疗 , 因其具有松弛平滑肌, 解除血管痉挛及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并有镇痛作用,以利 于肠管紊乱功能的恢复, 但 654-2 运用 会导致患儿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体 温升高,有文献报道可诱发肠穿孔。
· 56 ·
浙江创伤外科 2014 年 2 月第 19 卷第 1 期 ZH J J Traumatic,February 2014,Vol.19,No.1
液体灌肠压力限定在 13.0 kPa 以下。 3.4 手 法 推 压 辅 助 的 重 要 性 :手 法 按 摩 推压可降低脱套阻力,促进复位。 有利于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缓解痉挛, 减轻水 肿。 压迫套鞘外肠系膜以固定套头,牵拉 套入部向外脱套,同时向近端推动套头, 以增加脱套力量,缩短复位时间。 对患儿 腹部进行手法按摩,以逆时针方向为宜, 如可定位肠套叠包块进行按摩则更好, 此方式可以排出肠段内部分气体, 让肠 段得到短暂休息,恢复其弹性,以减少肠 穿孔的危险。 3.5 热 敷 : 肠 套 叠 多 为 顺 行 性 套 叠 ,套 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继续前进, 该段肠 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 由于鞘 层肠管持续痉挛, 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 循环障碍, 静脉回流受阻, 组织充血水 肿,进而使动脉受阻,供血不足。 此时进 行热敷后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血供增 加,鞘层肠管痉挛缓解,加上此时保留的 压力存在, 使套入部极易回缩, 整复成 功。 3.6 二 次 复 位 :首 次 复 位 的 失 败 与 部 分 肠套叠复位后肠壁水肿减退,镇静剂,麻 醉剂对肠道蠕动影响有关, 对这类病例 不应放弃非手术治疗, 二次复位存在必 要性。 当然二次灌肠有增加肠穿孔的机 率,有增加毒素吸收的可能,所以要严 格掌握二次空气灌肠的适应征。 适应 征 :①临床症状典型者;②年龄 4 个月~2 岁 患 者 ;③发 病 在 48 小 时 以 内 者 ;④全 身情况良好,无中毒症状,学变量少者; ⑤首次空气灌肠时套叠头已移动者。 除 此之外的病例, 行二次空气灌肠均应慎 重。 大连张连德认为根据多年临床实践 首次空气灌肠未复位或难以确定是否复 位的患儿,如果没有休克,腹膜炎,肠梗 阻, 完全可以在 30~60 分钟后再作空气 灌肠整复,以免误施手术。 有文献报道整 复成功率与病程时间存在紧密联系,可 能因病程时间长,患者脱水严重,局部肠 壁充血水肿严重, 套入部与套鞘部相互 紧嵌等而至整复困难有关。 3.7 影 响 空 气 灌 肠 复 位 的 原 因 :①回 盲 瓣: 这是影响空气灌肠复位的最关键的 一个因素,在回肠套入结肠的过程中,回 盲瓣是唯一的一个生理狭窄区; ②肠套 叠的类型与发生时间: 复套及套叠时间
3 讨论 3.1 肠 套 叠 的 原 因 :肠 套 叠 是 由 一 部 分 肠管及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所 形成。 婴幼儿肠套叠也称原发性肠套叠, 约 占 95%, 其 发 病 年 龄 高 峰 期 为 4~10 月,病因不明。 有人认为,婴儿回盲部系 膜尚未完全固定, 活动度较大是引起肠 套叠的原因, 也有人提出是由于腺病毒 感染或者肠运动机能紊乱所致。 有文献 报道,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小儿肠套叠 发生及复发过程中起着较为关键的作 用, 是婴幼儿肠套叠形成的主要诱发因 素。 通过对肿大淋巴结的有效治疗可有 效减少肠套叠的复发。 而北京儿童医院 张金哲院士提出肠痉挛学说可以解释肠 套叠的发病机理,可以指导临床工作。 通 过 40 年 来 动 物 实 验 及 临 床 观 察 可 以 证 明痉挛学说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王炳海 报道, 肠套叠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免疫功 能抑制有一定的关联, 并且在疾病的恢 复过程中自身的体液免疫起了较大的作 用。 而新生儿患有肠套叠罕见, 究其原 因: ①新生儿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率和窒 息,缺氧有着密切关系,当机体严重缺氧 时, 蓄积的二氧化碳刺激肠壁神经节细
有文献报道, 肠绞窄时由于肠壁通 透性增加, 肌酸肌酶及其同工酶大量释 放入血,导致血清水平升高。 故有学者将 白 细 胞 计 数 >15×109 / L、 心 肌 酶 谱 升 高 者,列为空气灌肠禁忌征,是充分考虑肠 套叠相关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迟发性 肠坏死,肠穿孔的可能。 3.3 压 力 的 选 择 :有 研 究 表 明 , 小 儿 正 常 结 肠 肠 壁 耐 压 能 力 约 26.6~40.0kPa, 当发生肠套叠时, 肠壁耐压能力明显下 降,有时即使使用较低的整复压力,也会 引起肠管的破裂、穿孔。 通常整复压力控 制再 8.0~14.0 kPa 为宜。 Shiels 等将 135 只幼猪作为实验对象证明, 使结肠穿孔 的液体压力至少在 15.0 kPa 以上, 因此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并发症;预防 【中图分类号】 R726.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9-7147.2014.01.022
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急腹症之一, 同时也是小儿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 该 病晚期的并发症多样, 严重者可导致死 亡,故早期及时诊疗尤为重要。 目前,空 气灌肠仍是主要的非手术诊治方法,本 文回顾性分析 152 例空气灌肠复位小儿 肠套叠,探讨影响复位的因素,以期指导 诊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浙江创伤外科 2014 年 2 月第 19 卷第 1 期 ZH J J Traumatic,February 2014,Vol.19,No.1
· 55 ·
·诊治分析·
152 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法及复位治疗体会
包会礽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增加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的成功率及并发症预防。 方法 对 152 例小儿肠套叠患者行空气灌肠整复的 过程及失败的原因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2 例患者中,空气灌肠复位成功 126 例,失败 1 例,25 例未见肠套叠征象,复位后并发症主要是 发热,腹泻,血便,腹痛,复套。 结论 空气灌肠是诊断与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最好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复位率,复位失败者不宜强行复位,应及 时手术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胞,使肠蠕动亢进,于是发育良好的肠管 频繁收缩并被亢进的蠕动波逐渐推入松 软 的 肠 管 ,形 成 肠 套 叠 ;②新 生 儿 原 发 性 肠套叠的发生可能与其肠壁的发育特点 有关,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套入部肠壁 平滑肌发育较好,环形肌明显发达;鞘部 肠壁平滑肌发育较差, 纵形肌明显发育 不良,部分肌纤维稀疏,肌间神经节细胞 减 少 ;③新 生 儿 接 种 各 种 疫 苗 , 尤 其 是 轮 状病毒疫苗有使肠套叠发病率增加的危 险,具体机制目前不清楚。 但有研究显示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3.2 适 应 征 与 禁 忌 征 :适 应 征 为 病 程 不 超过 48 小时而全身情况尚好的病例。 禁 忌 征 :①发 病 超 过 48 小 时 ;②腹 部 异 常 膨胀,X 线透视小肠严重积气 ,并有多数 张力性液平面者; ③试用空气灌肠时逐 步加压而肠套叠阴影仍不移动, 形态不 变者,就应放弃注气法而改用手术治疗。
复 位 治 疗 的 体 会[J]. 医 学 信 息, 2011, 5: 2968-2969. 2 周斌.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关键 及 并 发 症 预 防 [J]. 数 理 医 药 学 杂 志 , 2011, 24(5): 618-620. 3 汪岭, 魏亚新.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与复发性肠套叠关系的探讨 [J]. 实用医 学杂志, 2010, 26(8): 1285. 4 张 金 哲. 小 儿 肠 套 叠-痉 挛 学 说[J]. 临 床 小儿外科杂志, 2002, 8: 289-292. 5 鲍 平 方. 小 儿 肠 套 叠 空 气 灌 肠 整 复 120 例 临 床 体 会[J].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2011, 25 (3): 244-245. 6 张海洋, 张会敏. 二次空气灌肠复位治 疗 94 例小儿难复性急性肠套叠[J]. 中国 民康医学, 2011, 5(23): 1087-1088. 7 毛东良, 田浩. 空气灌肠复位术治疗小 儿肠套叠 312 例临床分析 [J]. 航空航天 医药, 2010, 12(21): 2214-2215. 8 佘亚雄, 小儿外科学[M]. 第 3 版. 北 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