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伟大的科学家

合集下载

现代著名科学家

现代著名科学家

现代著名科学家有钱学森、赵忠尧、华罗庚、钱三强、邓稼先、孙家栋、王选、袁隆平、钱伟长、李四光、童第周、竺可桢、陈景润、苏步青、侯德榜、周培源、严济慈、吴有训、吴阶平、张钰哲、熊庆来。

中国著名现代科学家的贡献1.钱学森(1911.12.11~今)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

(也有一说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

3.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4.钱三强(1913~1992):原名钱秉穹,浙江湖州人.导师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杰出科学家事迹

中国杰出科学家事迹

中国杰出科学家事迹
中国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一些中国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1. 钱学森(1911-2009):钱学森是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导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2. 陈省身(1922-2008):陈省身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科学家。

他在量子场论、高能物理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提出了著名的“陈省身猜想”和“陈省身定理”,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3. 屠呦呦(1930-):屠呦呦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因其在中草药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领导团队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并将其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对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4. 高锟(1952-):高锟是中国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誉为中国计算机科学的“教父”。

他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主导研发了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

5. 屠守锷(1933-2017):屠守锷是中国著名的地震学家,为中国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著名的“屠氏地震划分法”,对中国地震带的研究和地震预测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他们的事迹和贡献不仅仅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也在国际科学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资料

第一位,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作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李四光在地质领域的贡献,对于新中国可谓是意义非凡。

从研制“两弹一星”所需的铀矿,到发现石油,使我国一举摘掉“贫油国”的帽子,再到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等,李四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任命为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

2009年,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第二位,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等多个称号。

特别是在“两弹一星”工程中,钱学森的贡献无人能比,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让中国“两弹”从无到有,从试验到实战阶段,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而他在航天领域内的突出贡献,则为日后的中国航天快速发展,迈进世界先进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钱学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又获得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第三位,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1924年出生于广东汕尾,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长期隐身埋名,默默工作多年,为新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他的艰苦奋斗下,中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新中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2020年,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四位,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被誉为“两弹之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不论是原子弹的模拟分析、研究设计,还是氢弹的设计原理、技术途径,邓稼先都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可以说,他是“两弹”走向成型阶段的关键一环,贡献极其巨大。

1999年,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中国当代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中国当代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中国当代科学家的主要事迹中国当代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当代科学家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引领着中国科技进步的潮流。

本文将就中国当代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进行系列介绍。

一、屠呦呦:青蒿素的研发者屠呦呦是中国著名药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女性。

1987年,她成功地提取出青蒿素并发现其治疗疟疾的功效。

青蒿素自上市以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药物之一。

二、钟扬: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主要参与者钟扬是中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重要推动者。

作为“天眼计划”的参与者之一,他成功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2019年,钟扬成为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的主要参与者,标志着中国天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三、郑南宁:首位华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郑南宁是中国著名化学家,也是首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他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物发展和新型分子设计的领军人物。

郑南宁在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成为了华人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杰出代表。

四、杨振宁:物理学家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他的研究涉及凝聚态物理学、高能物理学、量子场论和数学物理等多个领域。

杨振宁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成为了世界物理学领域的优秀代表。

五、赵忠祥: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专家赵忠祥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普专家,能够为广大观众深入浅出地解释世界各种科学知识。

作为国家科技项目创新工程的骨干专家,他致力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学普及,为国家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中国当代科学家在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为世界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在科技领域中追求卓越,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科学家大全

中国科学家大全

中国科学家大全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杰出科学家的国家。

他们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以下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展示他们的研究领域和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1. 屠呦呦(生物学药学家)屠呦呦是中国现代生物学药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她通过对中草药的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这一有效抗疟疾药物。

这项发现使得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为全球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邓稼先(核科学家)邓稼先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的突破使中国成为拥有核武器和太空技术的国家,为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树立了榜样。

3. 陈景润(数学家)陈景润是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拓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著名的陈-格罗蒙迪猜想,并在数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景润的成就使得中国数学走上了世界舞台,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家。

4. 袁隆平(农业专家)袁隆平被誉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

他通过跨品种杂交育种方法,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袁隆平的成果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5. 钱学森(航天科学家)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钱学森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航天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中国航天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6. 任仲夷(物理学家)任仲夷是中国现代物理学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他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发展了多体格林函数方法,并提出了“任氏技巧”,被誉为“任工技巧”。

任仲夷的工作为中国物理学研究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方法。

7. 张衡(天文学家)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家中的璀璨明星。

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浑仪,具有测量天文数据和地理位置的功能。

张衡的贡献被后人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地理学等领域,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

中国最伟大100位科学家

中国最伟大100位科学家

中国最伟大100位科学家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钟观光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秉志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丁颖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李四光卓越的地理学和气象学家——竺可帧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陈焕镛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侯德耪第一位现代数学博士——胡明复我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陈建功动物遗传学的创始人——陈帧小麦大王——金善宝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微循环障碍研究的先驱——钱潮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吴有训我国心理学界的圣人——潘菽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叶企孙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胡焕庸一生为了妇女儿童的健康——林巧稚电子学科奠基者——朱物华美国两次都留不住的科学家——傅鹰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张钰哲中国的“克隆之父”——童第周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先驱——赵忠尧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周培源分子光谱研究的奠基人——吴学周“数学王”——苏步青我国真菌研究的奠基人——邓书群[1] “长寿院士”——贝时璋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汤佩松中国市市才学的开拓者——唐燿中国X射线晶体学的创建人——陆学善应用光学事业的开拓者——龚祖同充满传奇色彩的水声学家——汪德昭中国催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张大煜中国胸腔外科奠基人——黄家驷自称“候鸟”的鸟类学家——郑作新微生物学的“忠实牧童”——方心芳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王淦昌中国冶金物理化学的奠基人——魏寿昆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王应睐神经科学泰斗——张香桐以身殉职的两弹元勋——郭永怀为国为民,献身科学——张文裕一代数学宗师——柯召只有初中学历的数学巨匠——华罗庚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钱伟长“娃娃教授”——时钧“肝病的克星”——关幼波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钱三强中国孢粉学的奠基人——王伏雄第一个揭开原子弹秘密的人——卢鹤绂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段学复石油能源专家——朱亚杰声学泰斗——马大猷“毛估大师”——卢嘉锡太空翱翔领航人——任新民中国大气物理研究的奠基人——叶笃正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陈芳允“伯乐院士”——钱令希中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魏荣爵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申泮文矢志不渝报效祖国——谈镐生国之大医——吴阶平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池际尚火箭和导弹专家——屠守锷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严东生中国现代控制理论的开拓者——关肇直中国半导体科学的奠基人——王守武从零分起步的数学家——吴文俊情系祖国,造福人类——高小霞固体物理学的一代宗师——黄昆“红色科学家”——涂光炽红外物理和技术的奠基者——汤定元大地的女儿——郝诒纯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奠基人——徐僖科学界的女劳模——沈天慧“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全身心投入科学事业的——王业宁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中国教师节的首倡者——王梓坤激情于数学王国——王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误入”地球物理学——马在田中华“神光”的重要缔造者——邓锡铭激光元老——干福熹“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高庆狮“嫦娥之父”——欧阳自远谱写观察宇宙的新篇章——苏定强中国计算机先驱——孙钟秀拓扑学大师——姜伯驹中国地震学泰斗——陈运泰立志“精忠报国”的科学家——白以龙从放牛娃到气象学家——黄莆辉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朱清时。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科学家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科学家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科学家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中国现代数学的领军主帅;中国现代理论数学“之父;把数学应用于中国经济建设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创建者、首任所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中国现代几何学奠基人;“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中国数学之王”,曾任复旦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物理学家的导师,其学生有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等科学家;曾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华民国中央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当代世界最杰出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当代世界量子物理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全美华人协会创办人、首任会长;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为高等研究院)创办人、主任。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从此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间。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中国现代力学的开创者;中国现代力学之父;把理论力学应用于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副校长,上海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唐敖庆:1915年11月18日-2008年7月15日;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曾任吉林大学校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主任。

谈家桢:1909年9月15日-2008年11月1日;中国现代遗传科学奠基人;中国遗传学之父;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曾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遗传学会创建者、首任会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

中国十大科学家简介

中国十大科学家简介

中国十大科学家简介中国拥有众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不同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以下是中国十大科学家的简介。

1. 钱学森钱学森(1911-2009)是中国著名的航空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他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

他在航空航天领域做出了极大贡献,是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重要推动者。

2. 屠呦呦屠呦呦(1930-)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科学家。

她在中药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地分离出青蒿素并证明其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她的研究为全球疟疾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吴文俊吴文俊(1919-2013)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和科学家,被誉为“中国数学之父”。

他在数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吴方法”,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数学难题。

他还积极推动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数学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

4. 丁肇中丁肇中(1926-)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的总设计师。

他在物理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丁肇中模型”,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物理难题。

他还积极推动中国物理事业的发展,为培养物理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

5. 陈省身陈省身(1907-1998)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他在数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陈-西蒙斯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数学难题。

他还积极推动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数学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

6. 李政道李政道(1926-2016)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他在物理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李政道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物理难题。

他还积极推动中国物理事业的发展,为培养物理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

7. 吴大猷吴大猷(1908-1997)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的科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景润: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

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

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

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

陈景润宿舍的灯光经常亮到天亮,他对“哥德巴赫猜想”达到了入迷的程度。

在图书室看书时,管理员喊下班了,他一点也不知道,等到肚子饿了才想到吃饭,他匆匆向外走去,结果是“铁将军”把门。

他笑了笑,又转身回到书库,重新钻进了书的海洋。

他走路也是边想边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树上,连忙道歉,可是并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茂盛的白杨树。

1966年,陈景润患严重的结核性肺膜炎,有时疼得昏了过去,可醒来又继续演算。

有一次他又昏倒了,同志们把他送进了医院。

醒来后,他又要他的书和笔。

大夫让他全休一个月,他却偷偷地跑出了医院,病魔也没有使他停止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

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

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

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

李四光:要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中国既要找到油,又要找到铀——在新中国地质事业的群星中,最为明亮的一颗就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李四光。

李四光以科学家、地质学家而享誉全球,而作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创始会员之一,他是现代进步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创始会员之一。

1913年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191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地质人才。

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31年获伯明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34年赴英国讲学,主持伦敦、剑桥等八所大学举行的“中国地质学”讲座。

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李四光自英国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先后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地震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69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

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写下了数百万言140余篇(部)科学论著,为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关于古生物蜓科化石分类标准与鉴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道路;他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

为解决经济建设中能源紧缺问题,李四光运用自己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组织指导石油地质工作,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值得进行,为大庆、胜利、大港等我国东部一系列大油田的勘探与发现,为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四光指导铀等放射性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发展我国核工业和“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四光还有力推进了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邢台发生地震后,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他提出进行地应力测量和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预测和预报地震指明了方向;他还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在地壳活动带中寻找建设“安全岛”,以及各种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等。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逝世于北京。

直到临终,他还念念不忘发展地球科学、国家建设和人民的安危,被誉为新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和楷模。

于维汉院士:心系苍生战瘟神鲜花欲泪,百叶低垂。

11月25日上午,哈尔滨东华苑殡仪馆哀乐阵阵。

一位老人安眠于群芳素裹中,鲜红的党旗轻盖身躯,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拱卫着老人的遗像。

人们痛惜哀悼的是为克山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地方病学专家于维汉教授。

主动扎根病区挑战瘟神195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东北农村北安县的一个小诊所里,14岁的娃子用微弱的声音对一名年轻的医生说:“我死了,把我埋在妈妈的脚下吧!”刚刚送走了爸爸、妈妈、姐姐和大爷的娃子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不要怪叔叔无能,没能留住你,叔叔一定会找到这个‘瘟神’!”年轻的医生紧紧握着男孩的双手,无力回天的愧疚让他万分痛苦。

这名年轻的医生就是于维汉,当时正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担任内科主任的他,刚刚接到省委的指派,来到黑龙江省北部的克山、北安等县参加克山病的抢救、调查研究。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

克山病,是一种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死亡率高的疾病。

据史载,克山县张云辅屯在1935年冬因不明原因的恶疾死亡70口人,人们将这种病命名为克山病。

20年来,每到冬季,当地都会有大批村民因克山病很快死去,村民们都害怕这个“瘟神”找到自家。

控制和消灭克山病,成为新中国医学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眼看这么多病人在痛苦中死去,年轻的于维汉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刚过而立之年的于维汉决心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扎根克山病的多发区,直面瘟神、挑战克山病。

刚到病区时,于维汉还不完全认识克山病,又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

于是,他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抢救、掌握病情、积累资料。

他常常赶几十里、上百里路去病人家,顾不得暖暖冻僵的手,就跪在炕上为病人治病。

为抢救重患,他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困了就蜷在病人身旁眯一会儿,饿了甚至就用农民都无法下咽的馊饭、冷饭充饥。

然而,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药物和抢救方法,即使到处奔波、抢救,效果却很不理想,克山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这让于维汉很苦恼。

终于在1957年,经过反复推敲、探索,于维汉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尝试着用葡萄糖代替樟脑,采用亚冬眠适当补液的办法抢救急症病人,收到意外效果。

1958年,他果断地把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注射到重症克山病病人的静脉里,病人即刻消除了恶心反应,病情迅速好转,心慌的病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此,于维汉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成为抢救治疗急性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性克山病的治愈率由30%提高到95%,这是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

紧接着,由陕西提出的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也收到显著疗效。

这两项防治成果的推广,使黑龙江乃至全国急性克山病的病死率骤然下降,从60年代初期起,基本解决了因急性克山病致死的问题。

数十载春秋攻克克山病尽管病死率下降了,但于维汉仍执著地寻找克山病的防治办法。

1964年,于维汉在富裕县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测站,同年,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决定在哈医大创建克山病研究室。

每年的小年前后到次年3月份左右,是克山病的高发期,也是于维汉最忙碌的时候。

从1953年到1985年32年间,于维汉有10多个春节在克山病重病区奔波,救治患者、调研。

爱人生两个孩子,他都没在跟前,而在克山病区防治一线,哪里有克山病患者,哪里就有他。

哪里有克山病病人死了,送葬队伍里就有他的身影,而自己母亲离世,于维汉却没能送一程。

十年动乱期间,于维汉遭受迫害,蒙冤隔离18个月,1969年8月解除隔离后第二天,于维汉就奔赴病区开展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这次在农村生活工作又是整整两个年头。

他说:“我一生和农民有深厚感情,和党有深厚感情。

”围绕克山病地区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等与克山病的关系,于维汉对1.6万人做了22年的综合性研究,并系统地诊治了6000多名克山病患者,主持500多例死亡患者解剖,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