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东帝汶的民族文化
东帝汶历史文化简介

东帝汶历史文化简介东帝汶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小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6世纪初。
在历史上,东帝汶曾经是葡萄牙和荷兰的殖民地,直到1975年爆发内战后宣布独立。
本文将对东帝汶的历史文化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早期历史东帝汶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6世纪初,当时葡萄牙人占据了东方航线的主导,在东方航道的通衢之地建立商栈与武装要塞,通过据点式占领来获得巨额商业利润。
公元16世纪初,葡萄牙第一次在东帝汶发现了“帝汶岛”,这座处在香料群岛南端的大岛屿此时开始进入了西方人的视线。
然而,当时的葡萄牙人由于实力有限,只能驻扎在印度西海岸、中国澳门、非洲西海岸、马六甲海峡等咽喉要地,并没有完成对帝汶岛的实际控制。
二、殖民时期在荷兰人的步步紧逼之下,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大片黄金岛屿纷纷易手,葡萄牙人的势力全面溃散。
到17世纪末,荷兰人以爪哇岛为中心,基本上征服了整个群岛地区。
南边的帝汶岛自然也不能幸免,荷兰人从西方步步推进,占据了整个岛屿的西半部分。
三、独立战争与建国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和剥削,东帝汶人民开始进行了反抗斗争。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东帝汶出现了多个抵抗组织,如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等。
这些组织的目标是争取东帝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
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动荡后,东帝汶终于在1975年爆发内战后宣布独立。
然而,独立后的东帝汶并没有实现和平与稳定,而是陷入了内战和政治动荡的漩涡中。
四、内战与政治动荡自1975年以来,东帝汶一直处于内战和政治动荡的状态中。
主要的冲突方是抵抗组织成立的武装力量和印尼军队。
在战争期间,数万人死亡或失踪,大量平民被迫流离失所。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9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264号决议,决定派维和部队前往东帝汶。
在联合国的干预下,东帝汶结束了内战,并开始了政治过渡进程。
五、政治过渡与建国在联合国的帮助下,东帝汶开始进行政治过渡和建国进程。
2002年4月,东帝汶举行了首次总统和议会选举,成立了新的政府。
东帝汶

• 四、资源状况、经济发展
东帝汶主要矿藏有金、锰、铬、锡、铜等, 帝汶海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帝汶海 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东帝汶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大部分物资都 要靠外国援助。农业还大量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导致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东帝汶近海的石油天然气开发极大的补充了政府 的收入,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到澳大利亚。
五、首都、行政区划
东帝汶首都帝力(Dili),面积达48.3平方公里,位 于帝汶岛东北海岸,是一深水港,人口23.4万(2010年 东帝汶国家统计局数字)。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据估计,东帝汶80%以上的经济活动在此进行。 东帝汶有13个省(地区),地区以下有65个县,443 个乡,2236个村。
• 葡萄牙在16世纪早期开始与帝汶岛进行贸易,并进而实行殖民统 治,直到20世纪中叶。1859年因为与荷兰发生冲突而签订了一 个条约,葡萄牙割让了岛屿西边的一部分(西帝汶)。二战期间, 日本在1942-1945年占领了葡属帝汶,但日本战败后葡萄牙又 恢复了统治。 • 葡萄牙政府于1974年开始实行非殖民化政策,放弃海外殖民地, 导致世界各葡属殖民地纷纷脱离葡国统治而独立。东帝汶于1975 年11月28日从葡萄牙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但在9天之 后马上就被印尼入侵并占领,1976年7月成为印尼的一个省—— 东帝汶省(Timor Timur)。接下来的20年里,不断发生抗争运 动,并造成了10-25万人的死亡。 • 1999年8月30日,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了全民公投,绝大多数的 东帝汶人投票同意从印尼独立。在公投到1999年9月下旬多国维 和部队进驻期间,由印尼军方组建和支持的反对独立的东帝汶民 兵展开了大规模的焦土运动进行报复。民兵杀害了大约1,400名 东帝汶人,并强行驱离了30万人到西帝汶成为难民。国家大部分 的基础设施(包括住宅、灌溉系统、供水系统、学校、电网等) 几乎100%被摧毁。1999年9月20日,以澳大利亚为首的国际部 队进入以后,才结束了这些暴力行动。 • 经联合国托管约两年半后,于2002年5月20日零时正式恢复独立, 国名为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成为国际公认的一个独立国家。
13东帝汶

东帝汶概况
国名: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独立日:11月28日(纪念1975年 11月28日东帝汶单方面宣布独 立)。 独立公投日:8月30日(纪念 1999年8月30日在联合国主持下 就东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投)。 恢复独立日(建国日):5月20日 (纪念2002年5月20日联合国向 东帝汶移交政权,东帝汶正式独 立建国)。
三、东帝汶的饮食文化
东帝汶的食物和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地区大致
相似,主要食用鸡肉、鱼肉、羊肉,当然也少
不了辣椒和咖喱。当地的水也不干净,需要烧
开才可以饮用。东帝汶最有名的是有机咖啡,
咖啡几乎不喷农药而且全部采用天然有机肥种
植。
三、东帝汶的饮食文化
东帝汶商业落后,无大型商业设施,仅有小型
超市,能买到基本生活用品和食品,但物价昂
自然地理:国土面积14874平方公里。位于努沙登加拉 群岛最东端的岛国,包括帝汶岛东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欧 库西地区以及附近的阿陶罗岛和东端的雅库岛。西部与 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 人口:115万(2010年)。其中东帝汶土著人(巴布亚族 与马来族或波利尼西亚族的混血人种)占78%,印尼人 占20%,亦有2%华人。
首都帝力灯塔
七、东帝汶的建筑文化
东帝汶的建筑文化受印尼、葡萄牙等国建筑 风格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本国的建筑风格, 东西方建筑在东帝汶都可见到,又结合了当 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带有浓厚的岛国特色。
东帝汶政府大楼
东帝汶建筑
东帝汶建筑
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许多道路只能在旱季通车。 帝力港为深水港。帝力国际机场于2000年初修复并投 入使用。
“在东帝汶,足球就是宗教。”足协主席卡尔布阿迪表 示。这个人口刚过百万、国土面积小于昆明辖区的国 家,却拥有200家足球俱乐部。不过东帝汶国家足球队 成立至今仍未在国际赛事上取得首场胜仗,世界排名 一直没有超过195,是世界上实力最弱的国家队之一。
东帝汶国家简介

东帝汶国家简介1. 概述东帝汶位于东南亚地区,是一个位于印度尼西亚以东的岛屿国家。
东帝汶的全称是“东帝汶民主共和国”,首都为帝力。
该国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和东帝汶特有的民族语言。
2. 历史东帝汶国土历史上一直有着激烈的争夺。
在殖民时期,东帝汶曾被葡萄牙占领,后来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帝汶独立,成为葡萄牙的一个海外省份。
然而,随着葡萄牙独裁政权的崩溃,东帝汶于1975年底宣布独立,但随即遭到印度尼西亚的入侵占领。
在印度尼西亚的统治下,东帝汶经历了大规模的屠杀和迫害。
1999年,东帝汶举行了公投,选择了独立,随后成为一个有限立宪制度的自治区。
2002年获得正式的独立地位,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3. 政治东帝汶是一个民主共和国,政治体制为议会制。
国家元首为总统,由公民选举产生,任期为五年。
行政权由总理负责,总理由议会选举产生。
东帝汶的立法机构为国民议会,议会由代表全国各地选举产生。
东帝汶政府采取多党制,主要政党有东帝汶独立党、东方重建党和民主党等。
东帝汶的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和石油资源。
农业方面,咖啡、稻米、棉花和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
石油是东帝汶的主要出口产品,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对国家经济贡献巨大。
然而,由于全球油价波动和资源有限,东帝汶经济存在着不稳定的风险。
此外,旅游业也是东帝汶的潜在经济增长点。
该国拥有美丽的海滩、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文化遗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5. 文化东帝汶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
由于历史上不同的殖民统治和文化交流,东帝汶的文化影响来自于葡萄牙、印度尼西亚和其他东南亚国家。
该国的传统文化包括音乐、舞蹈、手工艺品和宗教仪式。
其中,依马乌斯是东帝汶最著名的传统舞蹈之一,以其优雅和独特的动作而闻名。
东帝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但传统宗教和信仰仍在一些地方保留和实践。
6. 旅游东帝汶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这里有壮丽的山脉、原始森林和美丽的海滩。
东帝汶的文化传统

东帝汶的文化传统
东帝汶是一个充满着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这些传统在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语言、宗教、食物到艺术和节日,东帝汶的文化传统无处不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首先,东帝汶的语言多样丰富,有着丰富的语言资源。
东帝汶有15种官方语言,其中最常用的是葡萄牙语和东帝汶土著语言。
这些语言反映了东帝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传统,也是当地人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东帝汶的宗教传统也是多元的。
大部分东帝汶人信奉天主教,而一小部
分人则信奉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
这种宗教多元化反映了东帝汶人对宗教自由和包容性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不同宗教传统的尊重和理解。
东帝汶的食物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人民以米饭、玉米、甘薯、椰子和海鲜为主要食材,制作出丰富多样的美食。
他们注重食物的新鲜和调味,传统的烹饪方法和食材选择使得东帝汶的美食充满了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的痕迹。
此外,东帝汶的艺术和节日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当地人民善于制
作手工艺品,如木雕、织物和陶器,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东帝汶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此外,东帝汶的节日如独立日、复活节和圣诞节等也是当地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来弘扬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东帝汶的文化传统是丰富多彩的,它反映了东帝汶人民对于自然、
宗教和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这些传统不仅是东帝汶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希望东帝汶的文化传统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东帝汶奇葩冷知识

东帝汶奇葩冷知识东帝汶简介东帝汶,全称为“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国家。
它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东部,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之一。
东帝汶的首都是帝力,也是该国最大的城市。
奇葩的国名由来东帝汶的国名“Timor-Leste”在葡萄牙语中意为“东方之日”。
这个国名的由来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传说中的国名起源根据传说,东帝汶的国名起源于16世纪初期。
当时,葡萄牙航海家们第一次到达这片土地,发现这里的日出非常美丽。
于是,他们将这片土地称为“Timor-Leste”,以纪念这里美丽的日出。
官方国名的变迁在东帝汶独立之前,它曾经是葡萄牙的一个殖民地。
1961年,东帝汶发起了一场反抗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战争。
1975年,东帝汶宣布独立,取名为“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地理奇葩之“飞地”东帝汶的地理特点也有一些奇葩之处。
飞地的存在东帝汶的领土中有一块飞地,位于印度尼西亚的西部。
这个飞地面积约为226平方公里,被印度尼西亚的领土所包围。
这在世界上并不常见,使东帝汶成为拥有飞地的国家之一。
飞地的历史这个飞地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
当时,葡萄牙殖民者在东帝汶的领土上设立了一个边境,将飞地划归东帝汶。
虽然在东帝汶独立后,这个飞地与东帝汶其他领土被印度尼西亚所包围,但它仍然作为东帝汶的一部分存在至今。
文化奇葩之多语言东帝汶的文化也有一些奇葩之处。
语言的多样性东帝汶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据统计,东帝汶境内共有15种不同的语言。
其中,葡萄牙语是官方语言,但东帝汶人民更常使用的是东帝汶土语。
土语的奇特之处东帝汶土语是东帝汶人民使用的一种语言,它有着独特的语法和发音规则。
比如,在土语中,名词的复数形式是通过在单数形式前加上“nian”来表示的。
此外,土语还有一些特殊的发音,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奇特。
经济奇葩之石油依赖东帝汶的经济也有一些奇葩之处。
石油资源的依赖东帝汶是一个石油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
东帝汶文化传统

东帝汶文化传统东帝汶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这些传统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东帝汶的文化传统包括宗教、语言、音乐、舞蹈、服饰和美食等多个方面,这些传统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反映了东帝汶人民的历史和生活方式。
在东帝汶,宗教在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部分东帝汶人信奉天主教,而在一些地区也有穆斯林和印度教徒。
宗教活动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节日和庆典中举行宗教仪式,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唱歌跳舞,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语言是东帝汶文化传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东帝汶有超过20种不同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尽管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和东帝汶语,但在不同的地区和部落中,人们仍然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和传承传统。
音乐和舞蹈也是东帝汶文化传统中的亮点。
东帝汶的音乐和舞蹈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人们在节日和庆典中会唱歌跳舞,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神灵的敬意。
同时,音乐和舞蹈也是东帝汶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他们通过音乐和舞蹈向后代传递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此外,东帝汶的服饰和美食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传统服饰以色彩鲜艳、图案丰富为特点,人们在节日和庆典中会穿上传统服饰,展示自己的文化和身份。
而东帝汶的美食则以海鲜和米饭为主,口味清淡,新鲜健康,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东帝汶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传统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为东帝汶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东渧文国家简介

东渧文国家简介东渧文是位于亚洲东部的一个岛国,其领土包括数个岛屿和群岛,总面积为约13,880平方公里。
东渧文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国家,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使得东渧文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美景,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外来文化及考古学遗产的影响。
东渧文被誉为是“绿色宝岛”,其自然环境得到了广泛的保护与开发,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东渧文的山水宜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其自然景观包括高山、峡谷、瀑布、海岸线、珊瑚礁等多种类型。
著名的奇美湖和太鲁阁峡谷是东渧文的代表性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欣赏风景。
东渧文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最著名的是其传统艺术——万花筒。
万花筒是一种由数百种色彩之间妙趣横生的小玩具,相传是由东渧文的传统民族制造出来的。
除此之外,东渧文还有许多传统文化,如戏曲、武术、民俗等,这些丰富的文化传输成为了东渧文的骄傲。
东渧文经济发达,是亚洲地区的九个小龙之一。
其经济以出口为主导,包括电子产品、纺织品、化学工业、机械和能源产品等。
东渧文的医疗和教育系统都十分发达,人均寿命和薪资水平在亚洲排名前列。
东渧文政治稳定,善于变通并追求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角色。
东渧文拥有一个多党制的政治系统,国会议员通过普选产生。
东渧文拥有一个富有活力的民主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都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社会稳定和国内安全情况良好,使东渧文成为一个安全和友好的旅游、商务和交流目的地。
总的来说,东渧文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经济实力的国家。
从较高的生活水平,到说得上的民主和自由、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观,无一不证明东渧文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十分重要,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国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讲东帝汶的民族文化东帝汶位于东南亚努沙登加拉群岛最东端,岛国。
东帝汶面积14874平方公里,包括帝汶岛东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欧库西地区以及附近的阿陶罗岛和东端的雅库岛。
西部与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
海岸线长735公里。
境内多山,森林茂密,沿海有平原和谷地。
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3/4。
最高峰塔塔迈劳山的拉玛劳峰海拔2495米。
平原、谷地属热带草原气侯,其它地区为热带雨林气侯。
东帝汶概况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德顿语:TimorLorosae,葡萄牙语及英语:Timor-Leste)是位于东南亚地区帝汶岛东端的国家,1999年8月底通过公投决定从印尼独立,2002年5月20日零时独立,成为世界第193个已获承认的独立国家。
东帝汶政府采用“Timor-Leste”同时作为其葡萄牙语和英语的国名。
leste是葡语“东”的意思;而Timor本来是印尼语timur,也是“东”的意思。
而在印尼统治时期的东帝汶,采用“TimorTimur”作为地名,并简称东帝汶为“Tim-tim”。
东帝汶人口107万(2010年),主要是巴布亚人和马来人后裔,居民中约91.4%信奉罗马天主教。
东帝汶是世界上极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大部分物资都要靠外国援助,该国经济面临巨大挑战,包括重建基础设施、加强公务员管理,解决大量年轻人的就业问题。
近海的石油天然气开发极大的补充了政府的收入,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到澳大利亚。
自然资源有黄金,石油,天然气,锰,大理石。
由于农业还大量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导致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0%,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
主要农产品有玉米、稻谷、薯类等。
粮食不能自给。
经济作物有咖啡、橡胶、椰子等,咖啡是主要出口产品。
2005年农、林、渔业产值1.113亿美元。
农业是其经济支柱。
农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许多地区的居民基本上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中。
主产玉米、稻谷、薯类。
经济作物有咖啡、橡胶、可可和椰子等。
饲养马、牛、羊等牲畜,帝汶种小马颇有名气。
工业基础薄弱,仅帝力及附近有小型的加工业。
主要出口咖啡、椰子、紫檀木、橡胶;咖啡、橡胶、紫檀木有“帝汶三宝”之称。
主要进口食品、纺织品、车辆及其它工业品。
交通不发达,有2000多千米的土公路,仅旱季能通行。
帝力是唯一深水港,近郊有两个小机场,包考镇有一个国际机场。
东帝汶地处热带,自然条件较好,已发现的矿藏有金、锰、铬、锡、铜等。
在帝汶海域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储量估计在10万桶以上。
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
一些地区的居民基本上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农业为经济主要成分,农业人口占东帝汶人口的90%。
历史:6世纪前,帝汶岛曾先后由以苏门答腊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国和以爪哇为中心的满者伯夷王国统治。
一直到18世纪帝汶岛陆续遭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殖民势力侵入。
1942年日本占领东帝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葡萄牙恢复对东帝汶的殖民統治。
1975年葡萄牙政府允许东帝汶举行公民投票,实行民族自决。
主张独立的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简称革阵)、主张同葡萄牙维持关系的民主联盟(简称民盟)、主张同印尼合并的帝汶人民民主协会(简称民协)三方之间因政见不同引发内战。
1975年1月革阵军方面宣布东帝汶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1975年12月,印尼出兵入侵东帝汶。
此后联合国大会多次审议东帝汶问题。
2002年,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由于长期被葡萄牙殖民统治,东帝汶无可避免地烙上葡国文化的深深印痕,足球也不例外。
在这个被称作和平之岛的国度中,有许多足球俱乐部与葡甲豪门同名,例如本菲卡、里斯本竞技等。
2002年5月就职的东帝汶现任总统古斯芒,就曾担任过首都帝力本菲卡队门将。
现年59岁的古斯芒被国际媒体称为“东帝汶的曼德拉”,他年轻时梦想成为足球明星,并因此结识了一群反对殖民管治的伙伴,继而走上争取民族独立的奋斗之路。
虽然政务繁忙,但古斯芒并没有抛下足球。
东南亚海啸后,为了给灾民筹款,他亲自参加了两场慈善球赛。
随后,“黑豹”尤西比奥访问东帝汶,古斯芒邀请他出席新足球场的揭幕仪式,两人居然当场玩起了点球游戏。
尤西比奥射得刁钻,但古斯芒却敏捷地倒地将皮球挡出,威风不减当年。
东帝汶是联合国列为全球20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约41%的人口日均收入不足0.55美元。
如果不是国际足联捐助了20万美元,东帝汶足协至今尚不会有一个像样的办公环境。
有人把东帝汶比作足球世界中一名饥饿的新生儿,虽然他们为独立牺牲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现在还有很多人为衣食发愁,训练条件和硬件设施也根本没法跟中国各级国字号球队相比,但这个小岛上人民对足球的热爱和激情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球迷。
2005年9月12日,东帝汶被接纳成为国际足联的新会员,成为FIFA大家庭中最年轻的一份子。
“在我的国家,除了足球还是足球。
”东帝汶足协主席弗朗西斯科·卡尔布亚迪自豪地介绍。
这个人口不到90万人、国土面积小于昆明辖区的国家却拥有200家足球俱乐部,在2002年开国大典前一天,首届东帝汶全国足球联赛作为惟一体育项目得到了复兴。
东帝汶问题的历史由来:1、葡萄牙四百多年的殖民地:葡萄牙在15世纪开始向海外扩张,建立了许多殖民地,成为海上强国。
1520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帝汶岛(Timor)。
荷兰人迟于葡萄牙人于1596年才入侵印尼,1602年成立具有政府职能的东印度公司。
1613至1618年荷兰人进入帝汶岛西部,与葡萄牙人发生冲突。
葡、荷两国殖民者于1859年签订条约,正式瓜分帝汶岛。
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了整个帝汶岛。
二战结束,1945年8月17日,印尼宣布独立,1949年荷兰殖民者移交政权,归还西帝汶给印尼。
东帝汶,包括该岛西北部的欧库西和阿陶罗岛仍归葡萄牙。
2、葡萄牙放弃东帝汶1974年4月25日,里斯本发生军事政变,统治40多年的葡萄牙极右政权被一批中下级军官组成的武装部队运动所推翻,开始民主化进程。
新上台的葡萄牙政府决定放弃全部海外殖民地,计划于1978年10月安排东帝汶独立。
1975年8月27日总督及其行政机构从东帝汶首府帝力(DILI)搬到海上的阿陶罗岛。
当时,东帝汶出现三个派别:主张独立的左翼党派独立革命阵线;(简称革阵);主张同葡萄牙维持关系的民主联盟(简称民盟)和主张同印尼合并的帝汶人民民主协会(简称民协)。
三个派别发生冲突,爆发内战,1975 年8 月,民盟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革阵予以反击,并于1975年11月 2 8 日单方面宣布东帝汶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次日,民盟和民协等四个政党发表联合声明,反对独立,且宣称东帝汶是印尼的一部分,并邀请印尼政府出兵。
3、印尼出兵侵吞东帝汶:印尼借口东帝汶内战将导致左派力量的壮大,在美、日、澳等国家的默许下,1975年11月29日印尼外长马列克宣布东帝汶归印尼所有。
12月7日,印尼宣布东帝汶为印尼的第27个省。
印尼出兵侵占东帝汶遭到联合国决议和东帝汶人民的反对:联合国对印尼入侵东帝汶作出迅速和强烈的反应。
1975年12月12日联合国大会将印尼入侵东帝汶列入大会议程,通过决议,谴责印尼的军事入侵。
同时,在东帝汶境内,革阵发动了广泛的游击战,利用山地森林茂密的有利条件打击入侵军队。
印尼占领东帝汶给印尼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外交上,联合国一系列决议和国际社会的谴责使印尼在道义上陷于孤立; 军事上军人死伤数万人,陷入了深深的泥潭不可自拔; 经济上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支撑落后的东帝汶,每年国会预算投入东帝汶建设,印尼占90%,地方占10%。
印尼传媒形容东帝汶是印尼的一块肿瘤,浑身感到痛苦。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印尼,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总爆发,酿成了1998年5月社会大骚乱,统治印尼32年的苏哈托下台,哈比比接任总统。
在国内外强大压力下,哈比比未与军队协商,就在1999年1月27日宣布,如果东帝汶拒绝自治方案,印尼最高立法机构议会(MRR)可能讨论东帝汶的独立问题。
同年5月5日,印尼与葡萄牙签署里程碑式的协议,同意东帝汶在8月举行全民公决,决定东帝汶的未来。
4、东帝汶独立:1999年举行的全民公决,以78.5%的支持率选择独立而非自治。
10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负责全权管理东帝汶在正式独立前的一切事务。
2001年8月30日,东帝汶举行由16个政党参加的首届大选。
选举产生了由88人组成的制宪议会。
9月20日一个全部由东帝汶人组成的过渡政府宣誓就职。
2002年3月22日制宪议会通过了东帝汶第1部宪法。
4月14日;本东帝汶举行首届总统选举。
独立运动领袖沙纳纳•古斯芒以高票当选东帝汶正式独立后的第1任总统. 5月20日,东帝汶正式独立,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
东帝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分为社会经济、语言教育政策、国内政治问题东西对立、及对外政策课题四个方面:一、东帝汶的社会经济问题:一支百余人的叛军并不能让东帝汶陷入全局动荡,贫困才是东帝汶政治和社会问题丛生的深层原因。
东帝汶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东帝汶贫困率达41%以上,约41%的人口日均收入不足0.55美元,人均寿命57岁。
东帝汶的经济基础几乎为零。
东帝汶没有工业,农业是其经济支柱,80%的人靠农业维持生计。
除了石油和天然气外,东帝汶的资源缺乏。
联合国临时管理后的混乱是东帝汶骚乱的直接因素:经济低迷和事业问题无疑是暴乱的背景。
此外,由于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的撤退,外国资本的超市、酒店等开始关闭,外国资本不断撤走。
学生们的抗议行动主要是因为学费上涨,而经济不景气和就业困难。
学生们提出了拒绝使他们生活困难的外国工人入境、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等要求。
此外,以独立运动功臣自居的原东帝汶民族解放军士兵的就业问题也趋于严重。
据报道,他们也参与了这次暴乱。
二、语言、教育政策的矛盾1、语言方面:葡萄牙语作为通用语的问题东帝汶宪法规定德顿语和葡萄牙语是东帝汶民主共和国的通用语。
第147 条(实用语)规定,只要认为有必要,印尼语和英语可与通用语一起作为市民生活的语言加以使用。
关于这个规定,政府人员与年轻人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对立。
在东帝汶全国约有30种语言和方言,全部人口的82%会讲帝力等地区的语言德顿语。
43%的人会讲印尼语,5%的人会讲葡萄牙语,2%的人会讲英语。
对于葡萄牙语作为通用语的情况,年轻一代的反对比预想的还要强烈。
这无疑是因为年轻一代是在印尼统治的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一方面以德顿语等地区语言作为母语,另一方面普通话及学校的课堂语言等使用了印尼语。
2、教育状况方面:把葡萄牙语作为课堂用语的决定不仅在大学教育中,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也引起了很大的混乱。
第一,缺乏葡萄牙语教师。
第二、有些地区的小学生已经在使用各地方语言、德顿语、印尼语等至少 3 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