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琦:人生离不开激情_名人故事
汉庭创始人季琦回归:创业教父的守业战

8月22日上午,上海被一场急骤的雷雨袭击,汉庭酒店集团总部旁的一个凉亭里,京华记者与汉庭CEO季琦经历了一场畅快的“雨中漫谈”。
今年1月,汉庭创始人季琦从执行董事长位置走上前台重掌首席执行官(CEO)帅印。
被称为“创业教父”的季琦,站在守业者的新角色上发动的第一场战役,就是面向高端酒店市场的攻坚战。
创业教父转向守业在最新的管理笔记集兼自传《一辈子的事业——我的创业非传奇》的开篇自述里,季琦写道:“我个人的理想……是要用我毕生的精力,将汉庭打造成全球最出色的酒店集团。
”季琦,创业经历甚多,在1999年到2011年的十余年时间里,因创立了携程、如家、汉庭三家在美国上市且市值超10亿美元的企业,而被媒体和投资人称为“创业教父”。
一个热衷于创业的人为何开始选择守业?季琦告诉记者,对于他这种创业型的人,守业是个巨大的挑战,需要耐心,坚韧的意志,以及激情,他喜欢挑战。
从创业到守业,季琦一直扎根在酒店业。
携程时期,季琦从携程网上订房数据情况和网友的帖子中看到了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希望。
2002年,凭着500万元的启动资金和携程在中央预订系统和酒店管理系统方面的技术支持,季琦建立起了如家。
2005年1月,如家如日中天之时,寻求新刺激的季琦转身离开。
五个月后,季琦成立了另一家新企业——汉庭。
最开始,汉庭的定位比如家更为高档,但受当时经济发展程度影响,汉庭在二线城市“战况”并不尽如人意。
“痛定思痛”下,季琦带领汉庭一个回马枪杀回了经济型酒店,此时已是2007年。
对于走回头路,季琦解释称,看重的是经济型酒店领域有庞大的消费基数。
事实上,季琦选择扎根酒店业的原因也在于此,他认为中国的人口优势将成为“中国服务”的强大支撑力量。
回归引领汉庭蜕变季琦透露,汉庭将推出高端品牌,名字是“禧玥”,这一品牌将参照四星加至五星标准运作。
禧玥酒店的推出,将成为汉庭一次华丽蜕变,由初创时的经济型酒店集团,一跃成为拥有海友客栈、汉庭快捷、全季、星程、禧玥五个品牌,产品覆盖百元到千元价位的酒店集团。
季琦:未来的路还很长,汉庭将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1966年,季琦出生在江苏如东,祖上三代都是守着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
季琦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年复一年在农田里种地、收割、到集市上卖钱,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能蹦出个大学生。
季琦确实很争气,每次考试都雷打不动稳定在全校前三。
1985年,他顺利被上海交大工程力学系录取。
不过到了上海,季琦发现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大城市并不友好,周围记很多同学瞧不起他这个农村来的穷小子,因为他不会说上海话。
使劲学了一年上海话还是没有学会,季琦很生气,干脆自暴自弃,成天泡在图书馆消磨时间。
四年下来,他读了哲学、历史、文学、传记等近400本书,楞是把自己从一个理工男变成了柔肠寸断的诗人。
四年后还不解恨,于是继续在机械工程系就读机器人专业的研究生。
1992年毕业后,季琦突然想出国“班上混得最差的都出去了,不出国让人看不起”于是他找人借了1万美元跑到了美国。
照理讲,当时的美国很不错,空气清新,生活质量高,没钱还可享受每他出身寒门,却用11年的时间缔造出3个市值超过百亿的上市公司。
如果说携程和如家让他实现了财富自由,那么汉庭则真正成就了他,让他作为一生的使命继续前行,他就是“创业教父”季琦。
季琦:未来的路还很长,汉庭将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All Rights Reserved.月500美元的低保,但是季琦却很郁闷,因为他的硕士文凭没人承认,根本找不到正儿八经的工作,只有涮盘子、洗厕所的份。
不过,盘子刷得再好也只能住地下室,一个月剩不下几十美元。
到了1995年春节,季琦实在熬不下去了,他决定打死也要回国。
等季琦回国才发现,美国的盘子没有白刷,远来的和尚好念经,周围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喝过洋墨水,是有钱人。
第二天,季琦就接到中化英华的王总打来电话,约他加入中化英华“职位是华东区的总经理”,额外还给了10万元的启动资金。
季琦利用那10万元在岳阳路320号中科院研究所租了一间不足40平米的办公室,招了5个业务员,开始做智能大楼业务。
短短两年不到,团队规模就扩大到100多人,当初的10万元也已经翻了30倍。
季琦:把中国服务业推向世界

季琦:把中国服务业推向世界作者:王菲来源:《经济视野》2016年第01期季琦,华住酒店集团CEO。
在这之前,季琦总是过几年便转换一种身份。
他所参与创建的携程是“中国首家在美上市的旅游企业”,拥有国内外60多万家会员酒店可供预订,是中国领先的酒店预订服务中心;他一手打造的如家已经成为国内商务酒店中规模最大的品牌,在全国300个城市拥有近2000家酒店;他第三次创业的华住酒店集团,已是中国国内第一家多品牌的连锁酒店管理集团,位列全球酒店13强。
用10年的时间创建3个价值超过100亿的斯纳达克上市公司,如此斐然的成绩让季琦成了大众眼中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
对于这个称号,季琦表示担当不起,自己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
但真正了解季琦的人就知道,运气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季琦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一个穷小子的发财梦季琦,1966年出生于江苏省如东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和同龄人一样,季琦从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正是因为小时候环境的艰苦,季琦一直有着发财致富的念头,他想离开家乡看看外面的世界。
1985年9月,季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填写志愿确定专业时,季琦问班主任:自动化、计算机这两个专业怎样?班主任说:别报考那些没前途的,报考工程力学系吧。
后来,季琦进入上海交大后,才知道工程力学是用来计算潜艇的受力、导弹的起飞速度的,不是给包工头算土方的。
上了大学后的他发现自己既没有本事,又没有钱,要想实现发财致富,必须从现在开始好好完成学业。
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季琦开始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
1989年,季琦大学毕业。
然而,由于工程力学这个专业的应用面狭窄导致季琦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到老家去。
回到老家后,季琦越想越不甘心:好不容易去到上海,念完书却不能留下来。
思前想后,季琦决定回到学校报考研究生,这次他选择的是机械工程系的机器人专业。
研究生时期,季琦开始接触电脑,他通过打听以后发现卖电脑的利润是很高的,一台电脑就能赚上千元,这是当时的大学生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励志人物故事:季琦从创业中体会快乐

励志人物故事:季琦从创业中体会快乐10年前开始做如家,xx年开始做汉庭。
刚做汉庭的时候,我想中国人已经有一定的购买能力,但酒店服务业跟不上客户的需要,于是就决定做经济型酒店。
一做,就火了,不止火了一家,7天、如家、锦江都是最有实力的。
火的背后是什么?我做每一个业务的时候,都把自己异化,就是不再做我自己。
我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消费者去住锦江之星,就是想知道顾客想要怎样的服务、需要怎样的硬件设施。
后来整个中国都消费升级,我们推出了中档酒店,叫作全季。
目前全季开了30多家酒店,入住率和经济型酒店一样,回报率甚至超过了汉庭。
现在我们有很多酒店品牌,从4星、5星到3星、2星,还有一个1星的,所以必须改名。
我们把集团的名字改为华住,英文翻译过来是“中华住宿”。
不跟兄弟狭路相逢商业机构比的是效率,规模大不一定就值钱。
7天、如家和汉庭都是兄弟,孙坚(如家酒店集团CEO)是我的继任者,郑南雁(7天连锁酒店创始人)是我的同事,还送了一条藏獒给我,关系很好,但每个人的想法不太一样。
如家要求规模,要做行业老大,就要占领制高点。
我的策略则是尽量避开对手。
第一,如家下乡,我就进城;如家下乡进三四线,我就在北京上海拼命开店,尽量不跟它直接竞争,虽然我也很勇猛,但不要跟兄弟狭路相逢。
第二,我建立多品牌,用全系列的产品尽量跟它错开。
如家并购Motel的时候,规模跟我差不多大。
Motel很好,我也想买,但对我来说太贵。
当时Motel卖5亿元,我市值7亿元,我觉得我买不起。
我不求规模大,但要求每个酒店都要挣钱,而且挣钱比如家多,这是我的策略。
我的另一个战略是“穿插闪电战”,跟丛林法则一样,在一个行业里用极快速度达到某个高度,但领土上很可能还有少量甚至大量的高地没有占领,怎么办?放弃,把大局掌握好,这是我一直以来创业的手法。
比如老店重新装修这个问题,我们每年的大修费都要上亿元,但有两个原则。
第一,老店租期必须长,今年到期我去装修,划算吗?第二,装修能带来更多利润,比如投几千万人民币,在北京朝阳门、东单、东直门装修三到四个店,这是北京最好的几个位置,装修肯定能带来更高的利润。
创始人手记季琦读后感500字

创始人手记季琦读后感500字季琦先生还展现了一个成功创业者应有的品质。
他始终保持着谦虚和低调,对待员工和合作伙伴始终以诚相待。
正是这种真诚和坦率,让他赢得了众人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他还注重细节和用户体验,始终将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用心去打造一家有温度的酒店。
读完《创始人手记》这本书,我深感季琦先生的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用心去打造一家有温度的酒店。
他的经历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创业的不易,更让我看到了一个成功者应有的品质和担当。
在书中,季琦先生详细记录了他从创业之初到成为华住集团董事长的历程。
从最初的艰辛到中期的波折,再到最后的成功,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和感悟。
读着他的故事,我仿佛置身于那段历程之中,亲身体验着他的喜怒哀乐。
最后,我要感谢季琦先生为我们分享了他的创业历程和管理经验。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创业的故事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哲学书。
它教会了我在面对人生中的起伏和变迁时应该如何去应对和把握。
我相信,《创始人手记》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一本宝贵的财富之书。
在书中,季琦先生还分享了他的管理经验和心得。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具备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同时还应该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让华住集团成为了一家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企业。
总之,《创始人手记》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创业的不易和成功者的品质。
通过季琦先生的故事,我学到了坚持梦想、勇于担当、以诚待人、注重细节等方面的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对我在工作中有所启发,更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受益匪浅。
在季琦先生的创业过程中,我看到了他的决心和毅力。
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每一次跌倒,他都会选择爬起来继续前行。
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最终走向了成功。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以季琦先生为榜样,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会保持坚定的信念并勇敢地迎接挑战;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会以诚相待并用心去关注他人的需求;在工作中,我会注重细节并努力将每一个环节做到最好。
成功人士季琦的励志奋斗事迹

成功人士季琦的励志奋斗事迹导语:创建携程旅行网,30个月上市;开创“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三年跃居中国酒店业“前十”;近日,新开创的商务连锁酒店“汉庭”的崛起。
在一次次成功背后,季琦的创业思路是否有章可循?以下是店铺分享的携程创始人季琦的奋斗故事,欢迎阅读。
季琦,这位身家亿万的富豪自从1992年离开学校后,始终保持着每三年换一个崭新身份的记录。
他是携程旅行网的创始人。
作为“中国首家在美上市的旅游企业”,携程2006年中的市值达到15亿美元,高过规模远大于己的新浪、搜狐和盛大。
他在2002年6月创建的如家酒店(连锁集团)以拥有63家酒店,7478间客房,连获“2005中国饭店集团十大影响力品牌”、“2005年度最具成长性新兴企业”称号。
退出如家的管理层之后,季琦于2005年初投资2000万美元组建了力山投资公司,任CEO。
新推出的两个项目让人拭目以待,一个是他为了整合中国中档酒店而创建的“汉庭商务酒店”品牌,一个是他将旧厂房改造一新的“X2创意空间”――一处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LOFT创意园区。
季琦继续创业。
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只做自己有热情、感兴趣的事情,“一旦我感兴趣了,我就会调动自己的理性去做好这件事情。
”如果问,每次都获得成功,“理性”和“感性” 究竟哪个占的分量要大一点?他会回答:“我会先问自己想干什么,想清楚了,然后才会去做。
”而从季琦的创业经历来看,这个“想清楚”的确有章可循。
用互联网精神做事1994年时,季琦去过一趟美国,说是去寻找自己新的事业起点。
而此行他最大的收获是平生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
那是在1994年9月17日,一个平常的周末,当他查询的信息一行行从屏幕上显现出来的时候,季琦无法想象眼前的事实,“这东西太神奇了!”他所在的Oracle总部是三栋气势雄伟的大楼,而雅虎公司则在不远处与Oracle隔街相望。
那天下午,季琦望着街对面的雅虎公司发呆,他模糊地意识到,一个能够改变许多人命运的新技术时代马上就要到来。
季琦一辈子的事业读后感

季琦一辈子的事业读后感读完关于季琦和他一辈子事业的那些事儿,真的是感慨颇多,就像吃了一顿超级丰富又独特的大餐,各种滋味在心头。
季琦这人啊,那可是个厉害角色。
他的事业就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冒险大片,从创立一家家知名企业开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我感觉他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探险家,在商业的丛林里披荆斩棘。
他创业的过程让我特别佩服。
首先是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就像一只嗅觉超级灵敏的猎犬。
在大家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就能发现市场里隐藏的宝藏。
比如说他看准了酒店行业的某个细分市场,别人可能觉得那就是个小角落,他却能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然后一头扎进去,这勇气就像直接跳进一个未知的深潭,也不知道里面有没有鳄鱼呢,但他就是这么勇往直前。
他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很牛。
那些创业中遇到的资金短缺、人才流失、竞争压力大等等问题,在他那儿就像是游戏里的关卡。
虽然很难,但他总能想出办法来过关。
我想他肯定有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头发估计都掉了不少,但他就是不放弃。
这种坚韧不拔的劲儿就像个打不死的小强,你把它踩扁了,它还能慢慢爬起来,继续朝着目标前进。
季琦的事业也让我看到了坚持创新的重要性。
他可不是那种墨守成规的人,总是在想办法让自己的企业与众不同。
就像他在酒店的经营管理上,不断地推陈出新,从服务到设计,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就好比你总是吃同一种口味的冰淇淋,突然有一天出现了一种从来没见过的新口味,那肯定会让人眼前一亮。
从他身上,我还明白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他肯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就像超级英雄也需要小伙伴们的帮助一样。
他能够吸引和凝聚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这就像是一群蚂蚁抬着一块巨大的食物,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缺一不可。
不过呢,我也在想,季琦的成功不是那种轻易就能复制的。
他就像一颗独特的星星,在自己的轨道上闪闪发光。
我们可以学习他的很多品质,但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走自己的路。
比如说我可没有他那么敏锐的商业嗅觉,我要是去创业,可能先得把鼻子好好练练,哈哈开个玩笑。
季琦汉庭酒店集团创始人、执行董事长

/2010/bizlife4/index.htm季琦是中国连环创业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访谈嘉宾:季琦汉庭酒店集团创始人、执行董事长主持人:臧中堂求学季琦,1966年10月,出生于江苏如东,1985年9月从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1989年8月至1992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机器人专业硕士。
就业1992年3月至1994年6月在长江计算机集团上海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工作,历任技术支持部工程师、销售工程师、项目主任、市场部经理、市场及销售部经理等职。
1994年7月至1995年3月旅居美国。
1995年4月任北京中化英华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华东区总经理。
创业1997年9月,创办上海协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任总经理。
1999年5月,与梁建章、沈南鹏、范敏共同创建了携程旅行网。
四人按各自专长分工:季琦任总裁,梁建章任首席执行官,沈南鹏任首席财务官,范敏任执行副总裁,人称“携程四君子”。
2002年,在携程发展正顺时,他从携程抽身而出,创办如家连锁酒店,身份也由携程总裁变为了如家酒店连锁的CEO。
当时,中国的经济型酒店只有锦江之星和新亚之星。
据媒体报道称,当时的他带着一个本子、一把尺、一个老式的佳能胶卷相机,把上海和宁波两地的每一家锦江之星都住了一遍,房价多少、多少间房、床有多宽、门有多高,都一一记下来,闲时还和值班经理、服务员聊天,客源资料和成本结构都摸得清清楚楚。
2005年创办汉庭连锁酒店,出任CEO。
同年2月,组建力山投资公司,自任CEO ,投资方向转为商业房地产,首期投资约2000万美元。
2010年3月,汉庭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谈创业:我的创业成功的经历不可复制。
我比较执着、比较有激情,两者合在一块就成事了腾讯财经:有没有算过三次创业你赚了多少钱?季琦:赚了多少钱,我没算过,尤其第三个企业,赚钱是排在很后面的,我做第一个企业携程的时候,已经赚了足够的钱了,我的钱应该是过亿的,再多的钱就是做事业、做事情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琦:人生离不开激情
对于很多中国企业家来说,能做成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那可是事业成功的重大标志。
不过对于汉庭创始人季琦来说,就显得算不上什么了。
他用了10年时间,创造了3家市值过10亿美元的企业——携程、如家、汉庭。
对于季琦来说,财富的累积是一回事,享受快活日子是另一回事,两者并行不悖:住二手公寓,穿Timberland,休息时看碟打游戏。
他还出席现在财富脱口秀节目《波士堂》,笑眯眯做嘉宾,享受着名声带来的快感。
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季琦曾经拼命读了一些哲学宗教类书籍,试图去琢磨点人类活着的终极目的这一类深刻的问题。
对于一个机器人专业的工科研究生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有些突兀。
这种人生的突兀感一直延续了下来。
他的人生轨迹与常人眼中的正常模式都一再交错:学机器人专业的毕业干起销售、做旅游网站却以订房为主、做互联网结果经营起酒店、公司终于在美国上市时马上又退出自己冒风险重新创业。
季琦的这一系列“折腾”,与其说是创业激情在诱惑他,倒不如说他一直在试图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
季琦曾经以美国“创业狂人”吉姆·;克拉克自比,不过他也曾说过:“对我来说,到汉庭,我要画上个感叹号,把它作为我这一生事业和人生的高峰和顶点,把我的创造力通过这个感叹号刹住。
”
从携程开始的传奇
讲起携程的故事时,季琦的口气显得有些轻描淡写:“那是凭着一份能够讲得通的商业计划书,就可以融到钱的年代。
”
不过IDG敢拿出真金白银给这个团队,并不只是因为一个漂亮的计划书,“携程四剑客”这个团队的经历让风投有了坚持下去的底气——季琦有技术背景,办携程时就已经创办了协成公司,还被评选为上海市高科技企业;梁建章是Oracle公司的骨干,懂管理;沈南鹏是德意志银行高管,精通财务;范敏干脆就是一个国有酒店老总,对旅游和酒店更是驾轻就熟。
这是一个堪称“梦幻团队”的组合,而且他们模仿的美国样板公司Expedia也已经是成功榜样。
不过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中国,大部分人还是看不懂携程的模式。
季琦和他的伙伴们琢磨过代理门票。
一个经典的段子是他们争取到了
上海龙华寺新年敲钟门票的网上分销权,遗憾的是没有谁能理解他们到底在干什么,票没卖出去,公司员工新年夜顶着寒风去街上卖票,还差点被当成票贩子抓起来。
他们试过在网上卖旅行团、机票,都没能成功,Expedia能成功也是因为美国各项配套都已经很完善,互联网作为一个打通各项元素之间障碍的工具,很快就能发挥作用,而在中国,各项工作才刚刚开始。
不过柳暗花明又一村,携程很快就在订房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同一时期,进入这个领域的公司还有很多家,甚至投资人都会多投几家做对冲求安稳。
作为总裁,季琦考虑进入这个行业,除了之前的探索没有带来回报之外,他还受到了中旅银建副总经理龙远照的影响。
龙在一次研讨会发言指出,网络对传统旅行社还是有影响的,首先受到冲击的是订房和
订票业务。
这两项服务过去给旅行社带来了不少收入,可现在随着信息流通的加快,这两块都没得做了。
看起来进入了一个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的领域,可携程又是一个跟随者,在唯快不破的市场里,季琦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企业融资上的优势,很快以高溢价收购了当时最大的订房公司现代运通。
能够熬过互联网的第一次寒冬,在季琦看来和他们团队务实的风格关系紧密。
他说:“我们几个创始人,始终坚信做企业一定要赚钱,光靠点击率和风险投资的钱来维持企业不靠谱。
这也是我们公司从一开始就拼命寻求盈利模式的原因。
在碰上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我们误打误撞的正好是“鼠标加水泥”(互联网——订房中心)的模式。
”
1999年携程就有了800个预订电话;2000年确立了绕开支付与配送的酒店预订模型;2002年就实现了盈利。
待到资本市场开始回暖的
时候,携程第一个冲出去,2003年1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今天的市值将近60亿美金。
接下来的就是如家的故事,这是季琦今天提起来都会略带一点伤感的回忆。
携程上市前最后一次融资后,公司存有大量的现金,这或许是创始人性格所致,存粮食好过冬。
不过看着账上的资金,他们也都觉得肉疼——这都是以稀释公司原始股东股权为代价换来的。
有了钱,就要想办法投出去换更大的回报。
通过对携程订房数据的分析,他们发现大城市里便宜的酒店卖得最好,可是携程上偏偏就这种类型酒店最少,而且少数几家酒店也只肯卖少量的房源给携程。
没有房子怎么办?几个说起来也是在搞互联网的人开始琢磨去做上
游,开始自己做酒店。
如家就这么诞生了,尽管经历了从加盟到直营的艰难转型,但经济型酒店的模式自如家起开始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
在季琦看来,如家能够成为开风气之先者,并不是没道理的:“在传统行业引入风险投资。
现在好像没有什么稀奇的,那个年代风投大多学习硅谷模式,关心技术和IT,很少投资酒店这种传统的行业。
我们一开始就设计好,经过若干轮融资,准备上市,达到我们将多余现金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我们将互联网行业“快鱼吃慢鱼”的提法带到酒店业,讲求速度和效率,而不是步步为营、按部就班。
同时引入许多现代管理工具和手段:ERP系统,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等等。
”
把握自己的命运
非典成为季琦人生的风水岭。
在非典阴云下,酒店业遭到致命打击,不论是公司内部还是公司外部,都有声音说应该控制风险,收缩战线。
作为CEO,季琦的看法是,风险也是机会,如果能利用这次危机,扩大规模,就能为日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争议为他日后的出走埋下了伏笔,2004年,公司朝着上市的方向大踏步迈进,一切看起来越来越好,而董事会却决定用职业经理人孙坚代替创业者季琦。
沈南鹏曾公开谈到,请走季琦是“如家做得最对的一件事。
他可以创办如家,但当如家发展到一个高峰,需要从20家、30家扩张到200家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懂得连锁经营的职业经理人来统领企业。
”
对此,季琦在《波士堂》节目中,对于“携程四剑客”,他称沈南鹏为“沈先生”,其他两人均直呼其名。
两年的禁止进入同业时期后,季琦又杀回酒店业。
一个朋友问他:“中国未来可以容得下几家大型经济型连锁酒店?”季琦说四五家是至少的吧。
朋友又问:“中国有人比你更熟悉经济型酒店行业吗?”他想了想:“我不敢说是惟我一个,但也是其中之一吧。
”
于是,他又重新杀进了这个竞争已经高度白热化的行当。
和竞争对手相比,汉庭的特色在于服务更为精细,季琦不无得意地在博客上总结成功之道:“不再用比较卡通和张扬的彩色色块,而是改为较为沉静平和的温馨风格;时尚简约的专利卫生间;光纤接入、双网口、公共区域无线覆盖的升级互联网服务;房卡、会员卡、梯禁门禁的一卡通;不用退房的“无停留离店”;有利于颈椎的荞麦枕头;
有格调的印象派油画……汉庭快捷俨然是老版经济型酒店的升级版。
“在选址上和其他品牌错开,我们要进入中心城市的中心位置,以长三角为主,逐步向渤海湾和珠三角发展。
一开始就将最主要的经济地区连成子网络,对于商务客人来说比较方便。
”
对于他个人来说,这一次是真正掌控了自己命运。
柳传志告诉他:“公司要有主人。
”创始团队始终掌握了五成以上的股份。
金融危机时,季琦自己掏钱追加购买公司股份,为的是给投资人和公司员工以信心,事后经历显然说明,这是他做的最划算的一笔投资。
对于未来,季琦从来没有表达过要做新事业的决心,在经济型酒店行业搞“微创新”成了他眼下最重要的工作。
毕竟,这一次,他终于成了公司的主人。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