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径流减少的原因探讨
浅谈黄河断流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黄河断流的影响及对策摘要: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她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74.50亿立方米,属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八长河。
随着流域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多,黄河水质显著恶化。
关键词:黄河断流生态恶化水资源管理Abstract: Yellow River is one of the mother rive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e come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infuses Bohai sea, 5464 kilometers, and the average years total run s off 57.45 billion cubic meters, which is the second longest in China, and is the eighth river. Along with the basin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nto the Yellow River pollution increasing amount, the Yellow River water quality is significantly worse.Key Words: Yellow River shortag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她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74.50亿立方米,属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八长河。
虽然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她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近几年来,黄河下游经常断流,尤其在进入九十年代,断流的频次、天数及河段长度均呈增长趋势,面临向季节性河流演变的严重局面,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
黄河源区径流减少的原因探讨

第11卷第3期2006年5月气候与环境研究Climatic and Enviro nmental Research Vol 111 No 13May 2006收稿日期 2006203220收到,2006204218收到修定稿资助项目 中国科学院重要创新项目KZCX32SW 2218作者简介 周德刚,男,1978年出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气候与生态环境以及水文变化的研究。
E 2mail :degangzhou @1631com黄河源区径流减少的原因探讨周德刚1,2 黄荣辉1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 10008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93摘 要 分析了黄河源区1960~2000年气候变化特点,对蒸发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植被和冻土的变化,对径流在20世纪90年代后明显减少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明显增加,降水在90年代偏少,气候向暖干方向发展,但蒸发变化不大,径流减少的直接原因是降水的减少;在90年代后降水强度的减弱也可能是径流减少的重要原因;归一化植被指数(NDV I )数据显示植被在90年代后期呈现退化的趋势,冻土在80年代以后表现出的明显的退化趋势,植被冻土的退化可以使得冻结层上水位下移,土壤水向土壤下层的渗漏增加,也会造成径流的减少。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 黄河源区 植被 冻土文章编号 100629585(2006)0320302208 中图分类号 P463 文献标识码 AExploration of R eason of Runoff Decreasein the Source R 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ZHOU De 21,2and HUAN G Ro ng 2Hui 11 Center f or Monsoon S ystem Research ,I nstitute of A tmos pheric Physics ,Chinese A cadem y of Sciences ,B ei j ing 1000802 Graduate Universit y of the Chinese A cadem y of S ciences ,B ei j ing 100093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ic vari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1960-2000is analyzed ,the evapotranspiration of the source regions is estimated ,and the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and f rozen soil are studied ,then the reason of runoff obvious decrease after the 1990s is explored 1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ir tem 2perature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increased evidently since the mid 1980s ,and the mean precipi 2tation after 1990in this area is lower than before 1Climatic variation has a warming and drying trend 1The estim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shows that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s varies inapparently ,so the direct reason of runoff decrease is the reduction of precipitation 1The intensity of precipitation weakens after the 1990s 1This may be 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of runoff decrease 1The variation of normal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 (NDV I )in the source regions shows vegetation has a deteriorating trend in the late 1990s 1Frozen soil is degenerating seriously since the 1980s and the upper limit of frozen soil is descending gradually ,while the lower limit of f rozen soil is as 2cending 1The degeneration of vegetation and f rozen soil may cause water level of f rozen crust descent ,and water in near surface soil leakage into lower soil ,which may also influence runoff to decrease 1K ey w ords climatic variation ,runoff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vegetation ,f rozen soil3期No13 周德刚等:黄河源区径流减少的原因探讨 ZHOU De2G ang,et al.Exploration of Reason of Runoff Decrease in the S ource Regions of the Y ellow River1 引言黄河源区在水文上指黄河流域在唐乃亥断面以上的集水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其间群峦叠嶂,海拔大部在3000m以上,源区集水面积为1212×104km2,只占黄河流域面积的15%,但多年平均径流量却占到黄河总径流的1/3以上,是黄河重要的产水区,被形象称为“黄河水塔”。
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3

2017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3)6、水文测报手段落后,急待升级提高受黄河河源区高寒缺氧、科技发展水平与当地社会环境等因素限制,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测报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
测报水平低,手段落后。
唐乃亥以上大部分测站水文测验设施设备基本是建站时配备,设施陈旧老化,年久失修,多数测站设施设备已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报废年限,但仍在“超期服役”,且人为破坏严重,有些测站虽有一些更新改造,但水文测报技术含量低、时效性差、精度低、测洪能力低下,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且主要是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
如水位观测仍采取传统直立式水尺,人工读取,设施简陋,手段落后。
水情报汛信息传输方式主要以短波电台为主,传输环节较繁,误码率较高,时效性差。
7、测验人员生活十分艰苦,急待改善生活条件艰苦。
黄河河源区测站都在海拔3000m以上,其中黄河沿等水文站海拔在4000m以上,人烟稀少,水文职工常年驻守在高寒、缺氧、低压、强紫外线辐射的恶劣环境当中,同时还要长期忍受着饮食与文化生活单调、远离都市、村庄和人群、与人交流困难、安全得不到保证等困难,况且工资待遇和当地政府以及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相比相差较大,生活、工作条件异常艰苦。
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中,河源区的广大水文职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不仅落地生根,长期坚守在水文勘测一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工作,而且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依靠简陋、落后的设施、设备,在水文测验、水文资料整编、水文情报拍报、水文水资源调查等方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研究河源区水资源变化规律、黄河防汛抗旱、水资源统一调度、黄河治理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水文精神,这种水文精神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继承和发扬。
河源区职工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相比相差较大,与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相比,同档偏低300~500元,主要原因是艰苦地区津贴、误餐费等很多地方性政策补贴没有执行,一线职工外勤补助仍然沿用90年代初的水平。
黄河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黄河源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重力侵蚀交错并存。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源区各种开发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修建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工程,开发矿产资源等人为活动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部分优良草场和天然植被,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非法淘金、采药、挖沙以及对原生植被的滥伐滥垦,也造成黄河源区植被大面积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根据水利部1999年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4.55万km2,其中水力侵蚀2.2万km2,占48.3%;风力侵蚀1.1万km2,占24.3%;冻融侵蚀1.2万km2,占27.02%。
与1995年调查结果相比,水土流失的广度和深度均呈上升趋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增加了56t/km2.a,达2900t/ km2.a。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使该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且加剧了干旱、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困难;每年输入龙羊峡水库的沙量达134万m3,严重威胁着龙羊峡水电站的运行安全。
(2)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
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黄河源区仍然是水草丰美的地方,植被覆盖度大,草场高度在1m以上,长势好,品种多。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超载放牧、垦草种粮等现象日趋严重。
加之在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中缺乏生态保护意识,致使黄河源区草场严重退化,土地沙化加剧。
据调查,黄河源区上世纪80-90年代年均草原退化速率比70-80年代增加了3倍多。
截至目前,黄河源区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近7.33万km2,占草场总面积的78%。
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县草地退化1.61万km2,约占全县草地面积的83%,有7000多人成为生态难民。
玉树州曲麻莱县就有3300 km2的草场被开挖,草地严重沙化。
由于草场大面积沙化,给当地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地处黄河源头纯牧业的玛多县,90年代年均牲畜存栏数比1979年下降了58.4%,人均占有量下降了65.7%,38%的牧民被迫迁移他乡。
黄河径流量变化的人文原因

黄河径流量变化的人文原因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它源于青海的昆仑山脉,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的径流量是评估一个地区水资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受到多种人文因素的影响。
第一,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中国人口众多,特别是黄河流域的人口密度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满足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需求,黄河径流量逐渐减少。
农业用水的增加,尤其是大规模灌溉,导致了黄河的调水量增加,从而减少了其径流量。
第二,水资源管理政策。
黄河径流量的变化还与水资源管理政策密切相关。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政策,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这些政策包括水资源定额分配、水资源价格改革、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补偿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黄河径流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农民耕地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等。
第三,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导致黄河径流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进而影响黄河的径流量。
一些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了黄河径流量的减少,特别是在黄河源区和中游地区。
第四,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的变化也是导致黄河径流量变化的因素之一。
随着农田面积的减少和城市化的加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了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了黄河的径流量。
黄河径流量变化的人文原因包括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资源管理政策、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黄河的径流量。
为了保护黄河这一宝贵的水资源,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黄河继续流淌,为中国人民带来福祉。
黄河河源区降雨对径流影响的讨论

黄河河源区降雨对径流影响的讨论李利琴1,李致家1,王玉峰2(1,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2,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4)E-mail:liliqin9907@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河源区来水量明显减少,径流量连续偏小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引起径流量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各因素的主次地位还尚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本文通过对黄河河源区降雨径流关系分析以及比较90年代前后降雨径流关系变化,认为目前降雨量的连续减少是导致径流量连续偏小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降雨量; 径流量; 黄河河源区黄河河源区是黄河的主要产流区之一,素有黄河“水塔”之称。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河源区来水量明显减少,径流量连续偏小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人们对于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归结为这几方面:(1)降雨量的连续减小。
与1990年以前相比,90年代以来河源区降水量减少5.3%[4],是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下垫面的变化影响。
由于草场退化、植被破坏严重、土壤荒漠化加剧致使下垫面水源涵养功能减退。
湖泊、沼泽、湿地大面积萎缩也削弱了源流区的水源涵养能力;(3)气温等环境变化。
气温升高、冰川萎缩对径流有一定程度的影响;(4)蒸发量增大、水利工程的不良影响等。
目前气温波动上升等气候因素尚不是影响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下垫面遭到破坏,确实减少了降雨的储存,影响了该地区的径流量,但目前还没有看出下垫面变化对降雨径流关系有趋势性的改变。
本文通过对黄河河源区降雨径流实测资料的简单分析,重点研究了降雨量因素对径流量的影响作用。
1.引言黄河河源区是指黄河干流唐乃亥水文站以上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经95°55′~102°50′、北纬32°10′~36°05′之间,集水面积12.2万km2,约占黄河流域面积的16%[1]。
区内水网发达,支流众多,雪山、冰川、草原、湖泊、湿地广布,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05.2亿立方米(1956至2000年系列),相当于全河的35%[2,4]。
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

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摘要:简述了黄河河源区生态特征,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加强黄河源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为治理黄河河源区水土流失,使水土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黄河河源区;生态问题;保护;对策黄河河源地区处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腹地,广布冰川,湖泊众多,沼泽广阔,植被良好,水草丰美,是良好的天然牧场。
但是,由于自然和人为不合理活动影响,致使区内部分植被破坏,禽兽减少,鼠虫猖獗,生态失调,导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不仅制约着当地的牧业生产发展,而且也危及到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河源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势在必行。
1生态特征1.1河源区是黄河的主要水源补给区黄河干流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3个阶梯。
在源头区有黄河流域最大的2个湖泊——鄂陵湖、扎陵湖和由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组成的高原湖群,有阿尼玛卿山和果洛山两大现代冰川以及分布密集的众多河流;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雨偏少,河水蒸发和渗漏损失很大;黄河下游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水量较为丰富,但此段黄河已成为“地上悬河”,径流大多不能进入黄河干流。
从黄河整个流域来看,龙羊峡以上流域较为充裕的水源补充是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多年平均径流量约占全河45%。
这充分说明,黄河上游及河源地区的水资源在全流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生态环境严重恶化20世纪70年代前后,河源区呈现的仍是草丰畜肥、人畜两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20多年来,河源地区干旱形势严峻,气候变暖,冰川萎缩,雪线上升,湖泊干涸,水位下降,许多雪山帽消失,径流减少,鄂陵湖上下连续出现断流现象。
原来特有的生态功能逐步消失,草原持续退化并趋于严重,物种生存环境遭到威胁。
由于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其特有的高原腹地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垫面受高原气候影响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植被生长缓慢,在自然状态下呈退化演替之势。
浅析黄河源区来水量减少的成因

浅析黄河源区来水量减少的成因
匡键;张学成
【期刊名称】《水文》
【年(卷),期】2008(028)004
【摘要】黄河水资源是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来水量大幅度减少,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总的现象是:降水总量变化不大、气温不断升高、实际来水不断减少,与之相关的水生态环境情势日趋恶化.本文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对黄河源区近十几年水量不断减少的成因进行了定量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如气候变暖、水面蒸发能力上升等,人类不合理干扰和生态环境恶化也起了一定作用.
【总页数】3页(P80-81,91)
【作者】匡键;张学成
【作者单位】水利部水文局,北京,100053;黄委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3.1
【相关文献】
1.水文学——无定河20世纪90年代入黄水量减少成因分析 [J], 王玲;夏军;张学成
2.重庆龙水湖蓄水量减少成因及蓄水保水研究 [J], 姚光华;覃世福;郭维君
3.重庆龙水湖蓄水量减少成因及防治对策分析 [J], 蒋孝文;郭维君;陈书文
4.近期黄河入海水量减少成因分析 [J], 茹玉英;王开荣;高际平;连慧君
5.无定河20世纪90年代入黄水量减少成因分析 [J], 王玲;夏军;张学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3期2006年5月气候与环境研究Climatic and Enviro nmental Research Vol 111 No 13May 2006收稿日期 2006203220收到,2006204218收到修定稿资助项目 中国科学院重要创新项目KZCX32SW 2218作者简介 周德刚,男,1978年出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气候与生态环境以及水文变化的研究。
E 2mail :degangzhou @1631com黄河源区径流减少的原因探讨周德刚1,2 黄荣辉1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 10008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93摘 要 分析了黄河源区1960~2000年气候变化特点,对蒸发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植被和冻土的变化,对径流在20世纪90年代后明显减少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明显增加,降水在90年代偏少,气候向暖干方向发展,但蒸发变化不大,径流减少的直接原因是降水的减少;在90年代后降水强度的减弱也可能是径流减少的重要原因;归一化植被指数(NDV I )数据显示植被在90年代后期呈现退化的趋势,冻土在80年代以后表现出的明显的退化趋势,植被冻土的退化可以使得冻结层上水位下移,土壤水向土壤下层的渗漏增加,也会造成径流的减少。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 黄河源区 植被 冻土文章编号 100629585(2006)0320302208 中图分类号 P463 文献标识码 AExploration of R eason of Runoff Decreasein the Source R 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ZHOU De 21,2and HUAN G Ro ng 2Hui 11 Center f or Monsoon S ystem Research ,I nstitute of A tmos pheric Physics ,Chinese A cadem y of Sciences ,B ei j ing 1000802 Graduate Universit y of the Chinese A cadem y of S ciences ,B ei j ing 100093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ic vari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1960-2000is analyzed ,the evapotranspiration of the source regions is estimated ,and the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and f rozen soil are studied ,then the reason of runoff obvious decrease after the 1990s is explored 1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ir tem 2perature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increased evidently since the mid 1980s ,and the mean precipi 2tation after 1990in this area is lower than before 1Climatic variation has a warming and drying trend 1The estim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shows that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s varies inapparently ,so the direct reason of runoff decrease is the reduction of precipitation 1The intensity of precipitation weakens after the 1990s 1This may be 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of runoff decrease 1The variation of normal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 (NDV I )in the source regions shows vegetation has a deteriorating trend in the late 1990s 1Frozen soil is degenerating seriously since the 1980s and the upper limit of frozen soil is descending gradually ,while the lower limit of f rozen soil is as 2cending 1The degeneration of vegetation and f rozen soil may cause water level of f rozen crust descent ,and water in near surface soil leakage into lower soil ,which may also influence runoff to decrease 1K ey w ords climatic variation ,runoff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vegetation ,f rozen soil3期No13 周德刚等:黄河源区径流减少的原因探讨 ZHOU De2G ang,et al.Exploration of Reason of Runoff Decrease in the S ource Regions of the Y ellow River1 引言黄河源区在水文上指黄河流域在唐乃亥断面以上的集水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其间群峦叠嶂,海拔大部在3000m以上,源区集水面积为1212×104km2,只占黄河流域面积的15%,但多年平均径流量却占到黄河总径流的1/3以上,是黄河重要的产水区,被形象称为“黄河水塔”。
随着我国干旱化趋势的加剧,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短缺频频告急,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特别是源区)径流大幅减少[1,2],造成黄河中下游用水供需矛盾愈加突出,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因此,研究黄河源区水资源变化的原因,对于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流域水资源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近,有些学者对黄河上游及源区的气候变化特点及对径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表明,气温在80年代以后为明显增加的趋势,而降水在90年代偏少,但是径流在90年代有跳跃性的减少[3~5]。
但是,对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如张士锋等[3]认为气温增加将导致蒸发增加,从而导致径流减少;也有观点认为,降水的减少是径流减少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4,5];此外,还有观点综合认为是由于气候变化,草场退化和人类活动等共同的作用造成的[6]。
上述这些研究多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径流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很少从系统能量和水文平衡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基于此,本文将从系统的能量和水分平衡的观点来分析黄河源区气候、水文、生态和冻土环境整个系统的变化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来初步探讨源区径流减少的原因。
2 黄河源区气候与水文年代际变化之间的关系211 黄河源区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本文所用的气象资料为黄河源区1951~2000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观测站点包括有泽库、玛多、中心站、达日、红原、若尔盖、玛曲、郎木寺、兴海、同德、久治及河南站一共12个测站,气象要素包括有降水、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并且考虑有些测站在50年代缺测较多,故观测时间统一选取为1960~2000年。
首先对源区各站点观测的气温、降水和风速等气象要素取区域变化,之后再进行年平均,这样可得到各要素的年平均变化(见图1)。
图1a 为气温的变化,可以看到黄河源区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以后存在明显的升高趋势,气温在41年来平均线性趋势为0121℃・(10a)-1,这和谢昌卫等[7]的结果是一致的;并且,从各季节来看,黄河源区气温在春季变化不明显,而夏、秋、冬季温度在近40年来存在明显的升高,特别是在秋冬两季。
黄河源区平均年降水量变化如图1b所示,降水量在20世纪60~70年代趋于正常(虽然在70年代初偏少),在80年代降水偏多,到了90年代,降水又偏少,90年代以后平均值较以前相对减少了612%,有较明显的减少,但是对降水序列做均值突变检验,降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趋势;从各季节来看,降水在冬季明显增加,春季变化不大,夏、秋季在80年代末以来有减少的趋势。
黄河源区平均风速无论是在年平均还是各季节上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如图1c所示,黄河源区风速在60年代中期偏小,到60年代后期之后风速突然增加,此后风速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线性减小趋势为0119m・s-1・(10a)-1。
此外,黄河源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图略),从各季节来看,冬、春季的相对湿度有增加的趋势,而秋季呈现明显的减小的趋势;日照时数在夏、秋、冬季存在增加的趋势,冬季增加趋势明显,而春季则存在减弱的趋势,其年平均变化在60年代初偏少,在90年代有增加的趋势(图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黄河源区的气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加,降水在90年代偏少,风速在60年代末以后呈减弱趋势,气候变化总体向暖干方向发展。
212 黄河源区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 黄河源区水文观测的径流资料显示,在1990年以后径流发生了明显的跳跃现象[8],以唐乃亥303气 候 与 环 境 研 究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11卷Vol111图1 黄河源区平均的(a)年平均气温、(b)年降水量和(c)年平均风速的年际变化。
(a)和(b)中粗实线表示7年滑动平均Fig11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a)annual mean air tempera2ture,(b)annual precipitation and(c)annual mean wind in t hesource regions of t he Yellow River1Bold lines in(a)and(b)mean72point smoot h站的径流为例,90年代后平均径流较以前减少了21%,径流减少的幅度相对降水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