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中屹立贵州精神冷洞村先进事迹报告会
朱昌国大山的脊梁

朱昌国:大山的脊梁作者:朱国贤邹声文王丽来源:《党员文摘》2010年第07期冷洞村,一个藏在贵州西南兴义市万峰丛中的小山村。
朱昌国,冷洞村的党支部书记,大山里的一条汉子。
多年来,这位“倔汉”不怕天、不信命。
2010年,他可遇上了特大号难题。
百年未遇的四季连旱,考验着大伙儿心中的“主心骨”……悬崖峭壁中,顽强绽放“希望之花”大山里的村子,美丽而脆弱,石漠化严重,山不存雨,遇旱即灾。
冷洞村的人们几乎年年要与干旱打交道。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从2001年全票当选村党支书,“倔汉”朱昌国就带着全村一千多号人,炸石平地,修水池、造水田……祖祖辈辈满山沟里找水喝、连苞谷饭都吃不饱的山里人,一年四季有了水喝,家家端上了白米饭,九年间人均纯收入从400元增长到2600多元。
全村水窖水池修了几百个。
所以,干旱刚开始,朱昌国一点都不急。
谁也没料到,这一次,竟然是历史罕见的四季连旱!去年八月,稻花飘香时,干旱来了。
朱昌国带着村民们,用水池蓄水拼命保住了多数稻田的收成。
收稻种麦,但地太干了,牛拉不动。
朱昌国紧急联系到几台微耕机,带着村民打碎干土块,勉强种下麦子。
没雨,没雨,一直没雨……地里裂开了二指宽的缝隙。
朱昌国带着村民,不断抽水浇麦地。
水池里的水越来越少,地却越来越干。
人们用贵如油的蓄水“喂”大的麦苗,一片焦枯!被称为人间仙境的万峰林,草木不断枯死,仿佛被烧过一样!问遍所有人,没人经历过这样的大旱!一向心中有底的朱昌国紧张起来。
他把村民召集在一起,提醒大家节约用水,同时给大家打气:“小季无收大季补。
只要雨水一来,种下水稻,蓄满水池,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春节时,周边村子已经有人家买水过年了。
水利部门的人到各村巡视,看到冷洞村的水窖普遍有水,非常佩服,却也郑重提醒朱昌国,根据预测,很可能要到五月底才会有大雨。
五月底?一千多号人得再熬好几个月!朱昌国心底里异常着急,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只是,他更加频繁地带着人察看各村的每一个水窖、水池,一遍遍地在心里算计着,全村还能扛多久。
汶川地震的英雄故事精选5篇600字

汶川地震的英雄故事精选5篇600字5.12 中国·爱——中国娇子爱心行动”大型公益节目已经在四川卫视播出了12期,近期节目中,四川卫视将爱的焦点锁定那些为灾区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汶川地震的英雄故事1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
均为男,河北唐山人年龄最大62岁、最小19岁农民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
没有上级号召,也没有组织要求,河北唐山13个农民除夕那天租了辆中巴车出发,顶风冒雪来到那里参与救灾。
这13个来自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的农民,自己准备了工具,初二上午赶到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成了湖南电力安装工程公司一支编外“搬运队”,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
2月23日,在工作了16天之后,这13位农民兄弟离郴返乡,许多郴州市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发赶来为他们送行。
他们还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
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宋志永,和其他12位兄弟商量后,几经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
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杆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
只要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
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
汶川地震的英雄故事2消防战士跪地落泪:求求你们让1653我再去救一个5月12日3时10分左右,绵竹市消防大队陈军带领消防中队第一时间赶往武都小学实施救援。
武都小学的教学楼坍塌了大半部分,下面至少埋压了100多个师生。
虽然没有特勤工具,但战士们很快徒手展开救援。
19岁的荆利杰第一个奔向了废墟,开始了长达3天时间的救援。
余震不断发生,钢筋和楼板摇摇欲坠,残存的墙体时不时往下掉,荆利杰全然不顾。
手掌磨破了,手指头出血了,脚底被钢筋刺破了,荆利杰却一刻也没有停下来。
贵州精神,在这里传递——冷洞村先进事迹报告会速写

贵州精神,在这里传递——冷洞村先进事迹报告会速写
霍庆涛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 "当了10年村支书,冷洞村的乡亲们,就是我的支柱,就是我的靠山.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我都将永不退缩、永不言弃!"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的一席话,引来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rn5月14日下午,"大旱中屹立贵州精神--冷洞村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省委大礼堂举行首场报告会.
【总页数】1页(P32)
【作者】霍庆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农村党支部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堡垒——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冷洞村为例
2.农村党支部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堡垒——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冷洞村为例
3.喀斯特山区特色种植型村域经济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贵州省兴义市冷洞村为例
4.喀斯特山区特色种植型村域经济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贵州省兴义市冷洞村为例
5.冷洞村:大旱中挺立的贵州信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大灾面前闪耀的那一枚党

在大灾面前闪耀的那一枚党徽——记郊纳乡政法委书记、武装部部长梅仕举同志6。
06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梅仕举,男,布依族,现年35岁,中共党员,郊纳乡政法委书记,武装部部长,1998年参加工作,由于工作特别突出,历任郊纳乡武装部部长,郊纳乡政法委书记。
一、心系百姓安危,躬身力行撒赤情2011年6月6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将永远载入望谟县史册。
一场突出其来的洪水袭击了望谟县,让全县许多乡镇处于危险之中,而郊纳乡也在期中。
6月5日,正在安顺出差的梅仕举收到一条气象台发布的短讯:6月6日我省部分地区有暴雨,请有关部门做好防范工作。
此时,身在异乡的他焦急万分,马上电话联系乡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叮嘱他们做好有关防备工作,以确保辖区内百姓的安全。
当晚,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始终惦记着几百公里之外的乡亲们安全。
凌晨4点左右看着窗外下起的雨,他坐不住了,他不敢想这寸会不会让郊纳乡的百姓处于危险之中。
于是,他决定马上启程,连夜冒雨驾车赶回郊纳乡。
几个小时的颠簸,车渐渐驶入郊纳乡境内,原本平坦的公路被洪水冲得面目全非,车在公路上艰难地行驶。
当车行驶至紫去县猴场镇大田坝时,路被冲断而车无法前行。
看着波涛汹涌的洪水,想着辖区内的父老乡亲,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马上飞到乡政府,了解百姓的安危状况。
眼前的洪水在咆哮着,那湍急的水流令人望而生畏。
此时,他毫不犹豫地作出了过河,步行到郊纳政府的决定。
被洪水冲过的山路令人寸步难行,有些地方得手脚并用,慢慢地爬过去,下午4点左右,经过8小时的长途跋涉,他终于赶到了乡政府。
到达后,他才知道郊纳乡遭受了严重灾情,政府所在地扁坪也遭遇了山体滑坡,几十户人家处于危险之中,急需把老百姓转移到安全地带。
已经筋疲力尽的他顾不上休息片刻,马上参与到抗洪抢险的队伍中来,积极组织扁坪村民,转移到时比较安全的郊纳中学。
把老百姓的吃住都安顿好之后,他才肯离去,回到时乡政府,他又与其他领导班子商讨抗洪抢险的各项工作。
回到家时,已是凌晨2点多了。
“做合格党员”主题征文:峥嵘岁月 荣光绽放

“做合格党员”主题征文:峥嵘岁月荣光绽放“做合格党员”主题征文:峥嵘岁月荣光绽放“6月10日凌晨2时,贵州省黎平县多个村寨遭到暴雨袭击,致黎平县九潮镇九潮村、阡洞村、赖洞村等多个村寨遭受到严重的洪涝灾害……”窗外依旧在下着雨,隔着万重青山,千幢雨幕,我依旧能够听到远处家乡传来的阵阵悲哭。
这场无情的洪水灾害冲走了百姓的家园,也带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生命。
每天都有生命在逝去,每次都有遗憾留在人世。
万人伏柩痛哭,正是百姓们表达了对刘善平同志的不舍。
我们的好支书,人民的好公仆,党员的好榜样,他深刻地诠释了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一心向党、全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九匾支书,点滴行动感动群众在2008年贵州遭遇严重的凝冻灾害时,村里部分商家想趁此机会抬高商品价格。
刘善平家也有一个商铺,他发现这种情况后,立即给自己的妻子说:“我是村支书,我们千万不能这样做,所有商品一律按正常价格销售。
”随后他又到其他商铺做商户工作,最终平息了商品涨价事件,帮助当地百姓渡过了难关。
在2009年九潮村遭遇暴雨袭击时,刘善平第一时间将住在河边的21户村民转移疏散到安全地带,期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家中商铺近万元的货物被洪水淹没,他安慰家人:“人命大过天,命比货物值钱……” 刘善平的种种奉献村民都铭记在心,在他任职的九年中,收到了村民们自发为他送上的“为民做主办实事”、“九潮的大禹”等九块“民心匾”。
他作为一名村支书,始终将百姓放在心上,一心为百姓办实事。
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他作为一家之主,虽不能事事顾家,但给家人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二、艰苦创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李克强总理曾经说过: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刘善平就是这样做的,他为解决“三农”问题,打好脱贫攻坚战,多次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发现种植产业是适合九潮村的发展之路。
但多数人只敢想,不敢做,刘善平认为只有自己先带头,才能打消村民的顾虑。
冷少农革命烈士先进事迹

提携玉帛为国死,留得英名在人间——记冷少农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冷少农原名“肇隆”,贵州省瓮安县雍阳镇冷家堡人,出生于1900年1月25日。
1917年,17岁的冷少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贵州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本科班第三期学习。
在校期间,他在刻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十分关心时事政局,摘抄重要新闻在自己题名为《可则录》笔记本上。
一边学习一边深入民间作各种调查,弄清军阀的反动本质,常对同学和劳苦大众说:“军阀之残暴必败,革命事业必成”。
1919年,“五四” 运动消息传到贵阳,贵州省成立了学生联合会,组织贵阳各校4000多名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冷少农积极参加活动,成为一名先锋分子。
洞穿社会黑恶本质录机投身社会革命24岁的冷少农于1923年从法政学校毕业,先后在贵阳《民生日报》任编辑,省筹响局工作,在紫云、开阳任印花税督摧员。
几个地方的工作经历,使他对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体会更加深。
冷少农因为自己学了法律而不能保护劳动人民深感内疚, 1925年7月,他毅然离开父母、妻子和不满半岁的儿子,去广州投奔革命。
当年秋季到达广州后不久,经考查,被录用在黄埔军校工作。
因经常与共产党人相处,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经周恩来同志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分配到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办公室工作,随军转战粤、闽边歼灭叛军,取得东征的胜利。
随即被安排到中共两广区委会军事部工作,任周恩来的技术书记(秘书),他在那里结识了聂荣臻、王若飞、周逸群、陈赓、李侠公等党的领导同志。
冷少农在革命期间给家人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列举了劳苦人民终年辛劳不得温饱的实例后,说:“这是他们贱吗?是他们懒吗?不是的。
一切土地都被有钱有势的人占去,还要想法剥削他们。
……我因见着他们这样的痛苦,心里非常难过,我想使他们个个都有饭吃,都有衣穿,都有房子住,都有事情做……。
我现在就是在向着这个方向做起去。
……我怎能把我的力量和生命都用自己来独享安逸呢?……我受社会的恩惠也很多,所以我不敢对他忘恩负义。
从红军长征过境兴义谈“贵州精神”

从红军长征过境兴义谈“贵州精神”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红军长征距今已经八十周年了,在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里,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敢叫日月换新天,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和平年代,共产党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把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设成为现如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红军过境兴义,将攻坚克难、不怕牺牲的种子埋藏在兴义人民的心中,最终生根、发芽,孕育出伟大的“贵州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红军长征过兴义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
1935年4月20日,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分别从兴仁、安龙、普安三地进入兴义县境,4月25日离境。
红军在兴义县境六天中,最主要的活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红军在兴义境内组织了大小四次战斗:在万屯佐舍击溃当地地主刘富兴的武装家丁;在品甸同国民党地方武装战斗,活捉伪品甸镇长张品芝,并于次日押赴威舍阿依进行公开处决;4月23日,红军在威舍凹起勒新寨遭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纵队,毛泽东亲自部署干部团和红五军团一部在寡妇桥及其不远处的凹起勒新寨阻击敌人。
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阻止敌人的行动,胜利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央军委按计划继续前进;4月23日红一军团一师五团在威舍组织了激烈的猪场战斗,猪场战斗又称威舍战斗,是中央红军在兴义县境内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规模最大,交火最激烈,经历时间最长的一场战斗,也是红军在贵州境内的最后一场战斗。
在战斗中,红军有效抵制了国民党以飞机作掩护,薛岳纵队吴奇伟部侧翼攻击,顶住了于自己十倍以上的敌人进攻,拖敌4个多小时,以牺牲3名战士为代价,完成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安全通过的光荣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贺子珍在猪场休息时为了掩护红军团长钟赤兵,被国民党飞机炸成重伤。
4月25日,红一、三、五军团从兴义入云南境,完成了贵州省内的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中出现了三大困难。
一是战胜强大的敌人。
建国七十年贵州报告文学概观

建国七十年贵州报告文学概观作者:朱永富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3期摘要:考察建国七十年来贵州报告文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反映整个中国建国七十年来报告文学发展的状况。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有思想、史料、文体等多种价值。
对于报告文学来说,思想上的有效性是第一位的。
如果我们把建国七十年来贵州思想上有效的报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我们就能从中看到一部贵州社会的发展史。
在近些年来社会急遽发展的情况下,以欧阳黔森“脱贫攻坚三部曲”为代表的贵州报告文学,为了能够更好地承担其社会功能,也在文体观念和艺术方式上不断创新,促进了报告文学文体的变革。
关键词:报告文学建国七十年贵州欧阳黔森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3-0043-05一、“建国七十年”作为一种方法讨论建国七十年来的贵州报告文学其中内含着“中国”和“贵州”的关系,显然“贵州”是“中国”的一个构成部分。
两者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就意味着“贵州的”就是“中国的”,我们在对贵州报告文学的考察中会发现中国报告文学的特征。
同时,在一个有机整体内“中国的”也会深刻影响“贵州的”。
贵州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报告文学的发展必然与整个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有深层的内在一致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考察建国七十年来的贵州报告文学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反映整个中国建国七十年来报告文学发展的状况。
时间是考察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尺度,在“七十年”这样一个时段内来考察贵州报告文学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建国七十年的语境中来讨论贵州报告文学,首先让笔者想到的就是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
如果借鉴布罗代尔的理论,又不拘泥于他的理论,我们可以把“建国七十年”看作一个“长时段”,而建国七十年来我国所经历的有显著政治经济形态区别的社会阶段是构成这一“长时段”的“中时段”。
如果按照建国七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文学史的分期来说,建国七十年大致可以分为50-60年代、60-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来四个“中时段”,当然每个“中时段”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短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旱中屹立贵州精神冷洞村先进事迹报告会”
在黔西南隆重举行
5月18日下午,“大旱中屹立贵州精神冷洞村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人民会场隆重举行,报告团团长、省委组织部机关党委书记张秋林,副团长、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田茂松出席。
州领导陈敏、龙刚、张定书、廖飞、杜丹、杨骏、刘建明、秦安平等出席报告会。
4月3日至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贵州旱情最为严重的黔西南州考察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在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视察时,温总理指出: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一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贵州精神。
这种精神比创造的物质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
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
为深入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贵州精神,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省委同意,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大旱中屹立贵州精神——冷洞村先进事迹报告会”。
报告团成员主要由兴义市则戎乡党委书记黄莉、则戎乡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村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尤莹和村民代表张国君组成。
5月14日下午,首场报告会在省委礼堂隆重举行,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广大干部群众反响非常好。
5月17日下午,贵州卫视播出了报告会实况,在全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州委书记陈敏在讲话中指出,贵州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仅是则戎人的精神,也是一代又一代黔西南人民乃至贵州人民树雄心、立壮志、谋发展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历史积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全州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贵州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大力弘扬贵州精神,强力推进科学发展。
要把学习贵州精神与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结合起来,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忠实践行宗旨,勤政廉政为民”教育活动、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提高年活动结合起来,认真领会和把握贵州精神的深刻内涵,以贵州精神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要在推进各项工作中体现贵州精神、践行贵州精神,用实际行动争创一流业绩,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而不懈奋斗。
百年大旱不折腰,万众一心战旱魔,一曲壮歌向天唱,撼天动地贵州魂。
报告会由电视短片(抗旱救灾背景介绍)、第一篇章《抗旱旗帜在冷洞村高高飘扬》、第二篇章《贵州人民抗天歌》、第三篇章《贵州精神礼赞》组成。
报告会上,黄莉向大家介绍了朱昌国带领全村群众实现了“四步走”奋斗目标,将昔日“石旮旯”变成今日“米粮川”,创造了绝地逢生的人间奇迹。
她说,朱昌国身上体现了一个村支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宗旨意识,体现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心,体现了一个大山汉子的坚韧意志和坚毅品格。
一代又一代则戎人,用实际行动推动着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冷洞村、则戎乡干部群众战胜贫困的历史,彰显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
小水窖、大堡垒。
尤莹在报告中介绍了朱昌国带领群众修建小水窖的感人事迹。
她说:“冷洞村的小水窖,就是一个个抗旱的小堡垒,帮助我们抵御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冷洞村的党支部,就是一个坚强的大堡垒,带领全村人走出了难以生存的绝地,不仅为子孙后代留下了青山绿水,更可贵的是,还为我们留下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庆幸能到冷洞村工作,有这样一个好支部、有这样一名好支书、有这样一群好党员,有这样勤劳可爱的村民,是他们为我加足了前进的动力,是他们为我树起了成长的榜样!”
金银花开暖人心,村民张国君向大家介绍了冷洞村种植金银花的故事。
他说,朱昌国支书用“滴灌”的办法保住了村里的金银花,石山上又铺展开了一片片生命的绿色,全村人的笑声,在绿色的山坡上久久回荡,这笑声充满着对村干部的信任,也充满着对未来的信心。
朱昌国深情回忆起温家宝总理到村里看望大家的感人情景。
他说:“总理的谆谆教诲,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总理的深情关怀,冷洞人将一辈子铭记。
冷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在冷洞。
冷洞村的乡亲们,就是我的支柱,就是我的靠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村干部,我有责任,也有信心带领我的父老乡亲们,走出贫穷,走出困境,走向富裕,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将永不退缩,永不言弃!”
省社科院研究员熊宗仁在报告会上说:“冷洞村是贵州精神的缩影,以小见大,知微见著。
金银花的小产业,体现的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思路;给金银花打点滴的小窍门,反映的是尊重科学的大智慧;冷洞村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彰显的是代表贵州希望的大精神。
贵州精神是我们战胜大灾大难的动力,是我们克服艰难险阻的支撑,是我们敢于肩负历史重任的脊梁。
学习和弘扬贵州精神,会获得思想的洗礼、灵魂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和行动的榜样。
学习和弘扬贵州精神,我们有志气、有信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感人的事迹、精彩的宣讲,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可爱可敬的冷洞人,相信冷洞明天更美好、黔西南的明天更美好。
报告会结束时,州领导亲切接见报告团全体成员并合影留念。
陈敏说,报告团的各位同志为贵州精神添了彩,为黔西南州人民争了光,希望报告团的各位同志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兴义军分区领导出席报告会。
各县、市、顶效开发区干部群众代表、州直机关各单位、人民团体、高校、企业负责人、干部职工、师生代表,驻州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部队官兵代表参加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