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教科版四上《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年级科学上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册教材包括“我们周围的空气”、“水和空气”、“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四个单元。

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探究活动。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上课方式,让学生亲自经历从了解到理解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探究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空气有重量吗?教学准备:天平、气球、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新问题。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第一单元学过哪些表示物体在重量方面的词语?生回答:(有轻重、轻重不同)师:空气是没有______、______的透明______体。

那空气有重量吗?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

多媒体出示课题:空气有重量吗?学生齐读课题。

(二)实验探究空气是否有重量。

1. 学生思考空气有没有重量?如何证明?并在小组里讨论。

2. 学生汇报并说明实验方案。

(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相应的实验器材)①气球吹大点,然后把口扎紧,再称一称质量,前后称重是否一样?生回答:(不一样)说明什么?(有空气)说明空气有重量。

(板书:空气有重量)②用天平称一称一杯水和一杯沙子,重量一样吗?说明什么?(板书:空气也是有质量的。

)③为什么气球会飘起来呢?(板书:空气占据空间)说明空气还有别的性质:占据空间。

④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3. 播放视频(学生一边看,老师一边解说)。

看了以后你觉得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认真进行实验、探究的孩子)你们真的很棒!下课后,请你与小组的同学把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或写在科学小报上。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学设计本次教学的主题为"植物的种子",旨在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种子的结构、功能及其萌发过程。

以下是我设计的教学步骤和活动:1. 课前准备根据学科标准和教材要求,准备教学用具和素材,如显微镜、种子样本、放大镜、实验设备等。

确保课堂上的实验操作顺利进行。

2. 导入活动通过呈现一些观察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吃到的西瓜、苹果都是怎么来的呢?在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种子可以长出植物?3. 实验探究使用显微镜放大镜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样本,并帮助学生分辨出种子的外部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将种子剖开,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同时导向学生思考种子的功能。

4. 种子的萌发实验将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花生、大豆等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纸巾上,放置在温暖的环境中观察数天。

通过观察和记录种子的萌发过程,让学生发现种子的内部结构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5. 小结总结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复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让学生重新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种子的认识。

二. 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中,我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力求通过实践活动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和改进:1. 教学用具准备不充分在本次教学中,我提供了显微镜、放大镜等实验工具,但没有提前检查设备的完好性,导致实验中出现了设备不足的情况。

下次教学前,我会提前检查实验用具,确保一切准备就绪。

2. 实验操作步骤设计不够清晰在实验探究环节,我并没有在课前准备阶段详细规划实验操作步骤,导致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困惑。

下次教学时,我会事先分析实验的难点,设计清晰明了的实验操作步骤,并提前演练,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

3. 学生思维激发不充分虽然我在导入活动中使用了观察题引导学生思考,但在课堂中思维激发的时间和机会仍然不足。

下次教学时,我会设计更多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是一门让孩子们以探索自然为基础的学科,它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全册》这本教材中,四年级上册涵盖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们建立对科学的基本认知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围绕着《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介绍几个具体内容,并提供相关教案和教学活动。

第一课:生活中的力这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力,并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

教案如下:1. 导入:呈现一系列运动中的现象,如石头滚下山坡,水龙头喷水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力量在起作用?2. 概念解释: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力的概念,并给出例子,如重力、推力和拉力。

3. 实验活动:设计一个实验,比较不同重物下落的速度,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和步骤指导。

4. 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力的特点和作用。

让学生自己找到身边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并进行归纳。

第二课:光线的传播这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光线的传播方式,并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光的传播。

教案如下: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光线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见过光吗?它是怎样传播的?2. 知识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光的传播方式,如直线传播、直线反射和折射。

3.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实践活动,使用镜子进行光线的反射实验。

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4.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为什么太阳光会被云层遮挡?第三课:植物的种子这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发芽过程。

教案如下: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植物的种子的视频,让学生对种子有一个初步了解。

2. 知识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引导学生了解种子的外层、种子壳、种子芽等部分。

3. 观察实验:提供几种常见植物的种子,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2020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1《听听声音》教案课题听听声音单元一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四年级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

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1.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重点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难点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新课聚焦老师播放声音,预设: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老师:其实除了这12种声音外,还有很多声音。

我们就是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就先来细细地听听这12种声音。

出示课题:听听声音。

(板书课题)学生听声音、辨声音。

选生活中的12种声音,有些是动物发出的、有些是自然界的声音、有些是人发出来的,学生听声音并辨声音,为后面描述声音做好了铺垫。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科学探索(一)给声音分类师出示12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我们先给这12种声音来分分类,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二)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12种声音,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一、天气⒈我们关心天气一、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第二部分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第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

图中的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了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

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也便于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活动的前提下,学生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接下来把学生带到室外,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对当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并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回来后并进行交流。

二、教学背景:天气几乎每天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他的书籍资料。

这个星期正式进入四六年级科学的学习。

我们学校对科学课的安排是四年级每周两节课六年级每周三节课。

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天气》,其中第一课时是《我们关心天气》第二课时是《天气日历》。

《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天气符号,学会描述天气,所以当我出示各种天气符号图时,学生对没有见过的天气符号都非常地好奇,因此就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比如说冰雹雾霜冻等天气符号,是学生平时没看过的,他们都非常感兴趣。

我先出示这几种符号,让学生来大胆猜想这些分别表示什么天气现象。

学生说了很多答案,但都没答对,最终我揭晓了答案,学生便认真地给记住了。

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这块内容,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报天气的。

然后再解说预报员报的天气包括哪几个部分的内容,并将其板书(1.云量 2.风 3.温度 4.降水量)。

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来充当天气预报员,来描述今天的天气。

我提示学生可以根据黑板上的几点来描述,结果学生的疑问出来了:老师今天的温度是多少啊?今天吹的是什么风啊?幸好我之前看了天气预报,知道今天的气温。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第1课:生物与非生物第2课:认识生物第3课:生物的分类2.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第4课:我们的身体第5课:健康的生活第6课:人与环境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健康的生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1) 第1课:生物与非生物a. 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

b. 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第2课:认识生物a. 介绍生物的分类。

b.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3) 第3课:生物的分类a. 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

b. 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分类实践。

(2)第二单元:人与自然1) 第4课:我们的身体a. 介绍人体的基本结构。

b.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变化。

2) 第5课:健康的生活a. 讲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3) 第6课:人与环境a. 讲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b.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环保意识。

3. 例题讲解: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4.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第二单元:人与自然3. 板书形式:采用提纲式、结构式或图文结合式,清晰展示课程内容。

四上教科版科学教案及反思

四上教科版科学教案及反思

四上教科版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动物特征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动物图片3.观察记录表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一张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动物名称。

(2)学生分享对这种动物的了解。

2.新课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3.活动一:观察动物图片(1)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4.活动二:记录和分析动物特征(1)教师发放观察记录表,引导学生记录每种动物的特征。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记录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5.活动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6.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观察一种动物,记录其特征和生活习性。

(2)下节课分享观察结果。

五、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动物特征,使学生了解了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达到了教学目标。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2.教学改进(1)在活动一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提高课堂趣味性。

(2)在活动二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教学感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建议(1)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探究。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如何观察动物的特征。

2.引导学生准确记录观察结果,并能够进行初步分析。

2020秋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0秋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0秋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2020秋季学期,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为教材,教学内容涵盖全书各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1. 第一章:自然界的多样性第一节:走进大自然第二节:多样的生物第三节:生物的分类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生物第二节:生物适应环境第三节:生物影响环境3.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第一节:能量的来源第二节:能量的转化第三节:节能与环保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能量的转化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能量的转化过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单、实验报告、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2020秋 |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2. 知识点:按照教学内容,列出关键知识点。

3. 结构图: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展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题: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

填空题:能量的来源与转化、节能与环保等。

问答题: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关问题。

2. 答案:针对作业题目,给出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上)学校:姓名: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给动物分类教学目标1、懂得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并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有脊椎这一标准给动物分类。

2、引导学生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研究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找出一些动物的脊椎。

4、知道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研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能够学会给动物分类,画出脊椎动物的脊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第1页上的小诗。

遥远的天空中,举行着一场飞行赛。

猜猜,谁的耐力最强?茂密的雨林里,举行着一场音乐会。

猜猜,谁的歌喉最美?广阔的草原上,举行着一场运动会。

猜猜,谁的速度最大?……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猜一猜,飞行赛中谁的耐力最强?音乐会中谁的歌喉最美?草原的运动会上,谁的速度最快?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描述的是动物王国中的情景,三个小节分别描述了飞行的动物、昆虫、草原上的动物三大类。

对于动物,我们有哪些了解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动物大家族的秘密。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会给动物分类。

4、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认识动物园中的动物1、出示课本第2页的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动物园中的动物有哪些?他们分别住在哪个区?预设:食肉动物区——老虎、狮子、熊、狼灵长类区——猩猩、猴子食草动物区——斑马、长颈鹿、大象海洋动物区——企鹅、鱼、海龟、河豚珍禽区——丹顶鹤、鹦鹉、孔雀、老鹰2、动物园将这些动物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其实是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动物分成了各种类别,很明显,动物园是按照动物的类型给动物分类的。

同学们,你们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吗?3、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9种动物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了解这九幅图片中分别是哪些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特点?他们可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预设:分类标准一:按照活动区域分类。

天上飞的——丹顶鹤水里游的——小丑鱼、海豚地上跑的——孔雀、蚂蚁、蜗牛、长颈鹿、猫、大象分类标准二:按照鸟类、昆虫类、鱼类、兽类分为四大类鸟类——丹顶鹤、孔雀昆虫类——蚂蚁、蜗牛鱼类——小丑鱼兽类——长颈鹿、海豚、猫、大象4、教师引导:如果是生物学家来给这些动物划分的话,他会根据这些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请大家学着生物学家的分类标准,按照这些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丹顶鹤、孔雀、小丑鱼、长颈鹿、海豚、猫、大象无脊椎动物——蚂蚁、蜗牛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1、教师引导:脊椎动物都含有脊椎,我们人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那么脊椎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相互摸一摸我们的脊椎,初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2、同学之间相互摸一摸脊椎,初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预设:脊椎是一节一节的。

脊椎是连起来的,不是分开来的。

脊椎是弯曲的。

3、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的脊椎模型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引导:这些一节一节的脊椎连起来以后,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颈椎的作用。

活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的作用1、教师引导:要想研究脊椎的作用,我们还是通过动手做一个颈椎的模型来研究吧。

2、出示课本第3页下面的做脊椎模型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做脊椎模型所需的材料及制作方法等等。

制作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布、剪刀等。

制作步骤:第1步: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第2步: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

第3步: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3、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制作脊椎模型。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模型的制作情况,并相机指导。

4、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脊椎模型。

5、教师引导:同学们,脊椎模型做好了,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脊椎的作用。

操作方法:第1步: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2步: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6、学生按照要求操作,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脊椎的作用。

7、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当我们把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用手指将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时,脊椎模型就顺着手指的方向向一侧倾斜。

当我们将上面的线轴向不同方向倾斜的时候,脊椎模型就顺着手指的方向,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在脊椎运动结束之后,稍一用力,脊椎又可以恢复原状。

这说明,脊椎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运动能力。

活动四:找一找动物的脊椎1、同学们,刚刚我们了解了脊椎的特点,研究了脊椎的作用,下面让我们来找一找动物的脊椎。

2、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的5幅插图,了解这5幅插图中的动物,然后用笔把这些动物的脊椎描画出来。

学生动手寻找这些动物的脊椎,并且将脊椎描画出来,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刚刚,同学们把书本上5种动物的脊椎都描画了出来,下面,我们再来看几种动物,请大家也把这些动物的颈椎描画出来。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上的第一道题目,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动物的脊椎,并且用彩色笔把它们描出来。

4、脊椎动物是有脊椎的,而无脊椎动物是没有脊椎的,当我们看到一种动物的时候,首先要区分它是否属于脊椎动物。

5、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9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动物的名称及特点,再看一看他们是否有脊椎,然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这9种动物分别是:蜗牛、蚊子、水母、河蚌、青蛙、小鸟、猴子、鲨鱼、蚯蚓。

脊椎动物——青蛙、小鸟、猴子、鲨鱼无脊椎动物——蜗牛、蚊子、水母、河蚌、蚯蚓活动五:我国的动物资源1、教师介绍: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拥有哪些野生动物吗?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我国的野生动物。

其实,我们国家的野生动物种类非常丰富,其中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如大家熟悉的大熊猫、东北虎、扬子鳄等等。

3、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的7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几幅图中的动物。

4、对于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扬子鳄,同学们都比较熟悉,而其他的三种动物,有的同学不太熟悉,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介绍鹦鹉螺、宽尾凤蝶、朱鹮等三种动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三种动物的有关知识。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

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

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600米深,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

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是小鱼、软体动物、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宽尾凤蝶是凤蝶科,宽尾凤蝶属昆虫。

翅展115-130毫米。

体、翅黑色,翅面散生黄色鳞片。

宽尾凤蝶一般在林缘及开阔地活动,喜欢滑翔飞行,飞行时后翅不扇动。

喜欢访花与吸水,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

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只。

5、同学们,这些动物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他们都是脊椎动物吗?请同学们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判断一下。

脊椎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朱鹮、扬子鳄无脊椎动物——鹦鹉螺、宽尾凤蝶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脊椎动物,了解了脊椎的特点和作用,学会了按照是否有脊椎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并且认识了一些脊椎动物。

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周围的动物,想一想它们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

教学反思:本课的导入方法很多,但我认为要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充分投入,关键是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持续不竭的研究动力。

同时还要看,导入的设计是否为全课的教学所服务。

所以,我的导入按照教材思路直接揭示课题后马上测量呼吸,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带着饱满的情绪进入角色,从而为提高整堂课的探究效率打下良好基础。

2、鱼类教学目标1、说一说我们见过的鱼的种类,了解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知道鱼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2、认识鱼的鳃和鳍,了解鱼鳃和鱼鳍的作用。

3、通过观察,了解鱼在前进、拐弯的时候,各部位的鱼鳍是怎么动的。

4、通过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了解鱼是怎么呼吸的,探究鱼鳃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鱼鳃和鱼鳍是怎么工作的,了解鱼鳃和鱼鳍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鱼鳃和鱼鳍是怎么工作的,了解鱼鳃和鱼鳍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鱼的图片、学生从家中带来的鱼、红墨水、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常见的鱼1、同学们,鱼儿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种动物,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见过哪些鱼?他们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鱼。

教师出示一些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鱼。

2、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鱼的共同特征。

预设:生1: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巴三个部分。

生2:鱼的身体呈梭子形。

生3:鱼儿的体表大多数都有鱼鳞,鱼鳞上有粘液。

生4:鱼儿是靠鱼鳃呼吸的。

3、刚刚我们提到的都是常见的鱼儿,在水中还有一些外形比较奇特的鱼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课本第6页下面的海鳗、鳐、河豚三种鱼类,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三种鱼的外形特点,并请一些了解这三种鱼类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海鳗是海鳗科、海鳗属鱼类。

体延长,躯干部近圆筒状,尾部侧扁。

头大,锥状。

吻尖长。

海鳗为凶猛的底层鱼类,游泳迅速,常栖息在水深50-80米底质为沙泥或岩礁的海区。

肉食性,以虾、蟹、鱼类、乌贼、章鱼等为食,摄食强度在7-9月份较高,食物组成随鱼体体长增加而有不同,虾蟹类所占的比例随体长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由红海、波斯湾、印度西岸及斯里兰卡至斐济及图瓦卢、北至日本与韩国、南至阿拉弗拉海及澳大利亚北部等。

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各海区。

鳐,软骨鱼纲。

一群鳃孔腹位、尾部较粗大的板鳃鱼类的通称。

体平扁,呈圆形或菱形。

口及鼻孔均腹位。

栖息海底,食小型鱼、虾及贝类。

广泛分于三大洋各海区,也见于中国沿海。

全世界约380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