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1、振动:物体围绕一个中心做往复运动波动:各振动在空间上的传播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由入射线、反射线和过反射点界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射线平面。

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

时距曲线:表示某一波阻抗差界面反射波传播时间与炮检距关系的曲线,称为时距曲线。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这种近似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射线的偏折。

叠加速度:由共中心点道集速度谱求出的速度。

对一组共中心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病进行动校正;当某个速度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叠加速度。

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速度。

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视速度:不沿射线方向测得的传播速度。

视周期:从振动图中可得到的相邻两峰或两谷间的时间称为视周期。

视频率:视周期的倒数称为视频率。

视波长: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的相邻两峰或两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

视波数:视波长的倒数称为视波数。

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的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

具体可分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和深地震地质条件。

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

对陆上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埋置岩性和深度等。

对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

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

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具体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和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方式,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波是由地震事件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它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地质体的影响而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从而携带着地下结构信息。

因此,地震勘探可以用来确定地下的地层结构、寻找矿藏、油气藏等目的。

在地质勘探中,地震勘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将对地震勘探的原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地震波的产生地震波是由地球内部的地震事件产生的,地震事件通常是由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比如地震断裂带的发生、火山喷发等。

当地球内部发生地震事件时,会产生由地震波作为机械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地下不同地质体的影响,并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现象,携带着地下结构信息。

地震波的种类地震波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压缩波(P波)和剪切波(S波)。

P波是一种机械波,它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S波是一种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不能传播在液体和气体中。

P波和S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受到地质体的影响而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被记录并用来解释地下结构的特征。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受到地质介质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现象。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另外一部分能量会继续向前传播。

此外,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界面时,也会发生折射现象,这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地震波的这些特性可以被记录下来,并通过分析来进行地下结构的解释。

地震波的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在地下不同深度和不同位置上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地面上的地震波记录仪被记录下来。

地震波记录仪会记录下地震波传播时的波形和传播时间,这些记录可以被地震学家用来分析地下的结构和岩性。

地震波的解释地震波的记录可以被地震学家用来解释地下的结构和岩性。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波形和传播时间,地震学家可以确定地下的地层结构、寻找矿藏、油气藏等目的。

地震勘探复习总结

地震勘探复习总结

主频:频谱曲线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地震子波:炸药爆炸在弹性形变区形成弹性波。

弹性波在近距离内仍会发生较大变化,传播一定距离后便相对稳定,形成地震子波,并被认为在以后的传播中,地震子波将不发生大的变化。

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

振动:一点在平衡位置的运动。

振动图:检波器记录的所在之点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波剖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某一时刻整个介质振动分布情况斯奈尔定律用途:①确定射线路径;②确定波的走时和利用走时确定界面位置。

③问题:不能给出反射波和透过波的振幅信息。

折射波:滑行波在滑行的过程中,下层介质中的质点就会产生振动,形成新的震源,并在上层介质中产生新的地震波。

静校正:对由于地形高低、激发井深、低(降)速带等因素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的畸变进行的校正。

动校正:用于动校正的正常时差是随着反射波的t0时间(或反射层的深度)而变化的,因而称为动校正。

静校正:静校正只与地面坐标(位置)有关,与反射波的t0时间(或反射层的深度)无关。

剩余时差:地震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做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出垂直反射时间之差。

水平叠加:将不同接受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

全程多次波、短程多次波、微曲多次波、虚反射N:接收道数n:覆盖次数多次观测系统:炮点向前移动道数= N∙S2n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一些地层或岩性的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地层或岩性的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就称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周传播。

这种波动在地震勘探中为绕射波。

回转波,在图中的表现为两个地震道呈“蝴蝶状”B图是经过对水平叠加剖面做偏移归位后的地震剖面。

回转波是凹界面上的反射波,是在凹界面上形成的,形成条件是圆曲率半径小于深度,通过偏移归位,回转波可以归位恢复到凹界面真正形态偏移处理由于水平叠加的剖面存在自身的一些缺点,如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等,并且其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也往往不是地下真实的位置,因此要求进行偏移处理,经过处理后,剖面上绕射波收敛,回转波归位,从而更真实的反映地下的构造形态.波的对比:识别真正来自地下多个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并在一条或多条地震剖面上识别属于一个界面的反射波。

地震勘探原理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节的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不作为考试内容)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2.1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如地震子波:具有多个相位、延续60~100毫秒的稳定波形称为地震子波。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波面:介质中每一个同时开始振动的曲面。

射线:在几何地震学中,通常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P点传向其他位置。

这样的假想路径称为通过P点的波线或射线。

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点处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习惯上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波剖面: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

视速度和视波长:如果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波速和波长,得到的结果就不是波速和波长的真实值。

这样的结果叫做简谐波的视速度和视波长。

全反射:如果V2>V1,则有sinθ2>sinθ1,即θ2>θ1;当θ1增大到一定程度但还没到90°时,θ2已经增大到90°,这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出现了“全反射”现象,因为θ1再增大就不能出现透射波了。

雷克子波:2、基本原理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

透射定律: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第二两种介质中的波速之比,即Snell定律:惠更斯原理:在已知波前面(等时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视为独立的、新的子波源,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发出新的波,称其为子波,子波以所在处的波速传播,最近的下一时刻的这些子波的包络面或线便是该时刻的波前面。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

1. 振动图,波动图振动图:波在传播过程中,某一质点的位移u是随时间t变化的,描述某一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质点振动图形.波动图: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同一时刻沿地震测线的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分布所构成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波剖面。

即位移u 是距离x的函数,u=f(x) 。

2. 纵波,横波特点费马定理,斯奈尔定律纵波(P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平行(或一致)的波。

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费马原理(又称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内容:它较通俗的表达是: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斯奈尔定律:入射线、透射线位于反射界面法向的两侧,入射线、透射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入射波的速度和透射波的速度之比。

3. 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滑行波,多次波反射波:各地层之间存在阻抗差异透射波:透射波产生在速度不同的分界面上折射波: 在任一地层顶面形成折射波,必须是该层波速大于上覆所有各层的波速。

识别多次波的重要标志:t0标志,角度标志4. 地震纵向/横向分辨率地震纵向分辨率: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性单元的最小厚度。

地震横向分辨率:指在横向上能确定特殊地质体的大小、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

5. 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虚震源6.a弹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就立刻恢复其原状。

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掉以后仍旧保持其受外力时的形状。

弹性体: 具有弹性的物体叫做弹性体;塑性体: 具有塑性的物体叫做塑性体弹性波: 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就形成了弹性波b.惠更斯原理(又称波前原理):在弹性介质中,若已知任一时刻t 的波前,则该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震源(子波源),并各自发出子波(由子波源向各方发出的微弱的波),所有这些子波以介质中的波速v 向各方传播,经过Δt时间间隔,它们的包络面便是t+Δt 时刻的波前。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绪 论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 物探法—面积覆盖、连续测量、间接 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法—岩石密度差异 磁法—岩石磁性差异电法—岩石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岩石弹性差异(3) 地震勘探: 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 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 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 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作业范围大、布局灵活、成本低等特点, 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透射波路径 反射波路径 滑行波路径 (4)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 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主要的地震勘探方法 (基本原理: 回声测距原理)h=1/2vt 透射波法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野外采集 室内处理 资料解释 (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 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 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

数据通常记成SEGB 或SEGD 格式, 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

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 包括: 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 进行综合解释。

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井间地震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下成像资料, 能分辨2-5米薄层和小断层, 为描述井间精细构造、薄层砂体分布, 确定储层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复杂地质问题, 指导调整井的布署和采收率的提高, 提供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期望解决的问题⏹ 1. h=1/2vt, 时间t 不仅包含有地下界面的深度信息, 而且还有炮检距(x )的信息。

如何消除? -----动校正⏹ 2、地表的起伏变化、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等如何消除? ------静校正。

⏹ 3.地下地层的成层性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如何认识和利用速度及其差异。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重点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重点

什么叫排列、道距和炮检距?对于每一个炮点,都要布置许多接收点. 一个接收点就叫做一道,所有的接收点就构成一个排列.一个排列常用120道.道与道之间的距离叫做道距,接收点与炮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炮检距,炮点与最近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偏移距, 炮点与最远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则叫最大炮检距. 如何计算炮点和排列移动的道数?炮点和排列移动的道数是相同的,用公式:V=M/2n,可计算炮点和排列移动道数V。

式中n为覆盖次数,M为排列的记录道数组合检波的作用如何?组合检波对反射波和干扰波的使用是不同的.组合后干扰波互相抵消.而反射波由于到达接收点时差很小,组合后反射波增强了.所以,组合检波可以压制干扰波,增强反射波.什么叫水平迭加?对于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动校正后所进行的迭加,称为水平迭加水平迭加时间剖面是怎样构成的?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时间,经过动校正后都校正成为垂直反射时间.所以,迭加后的记录时间为t。

时间.如果,沿测线将所有的共反射点道集记录,都经过动校正和水平迭加,把迭加记录道依次排列在一起,就变成水平迭加时间剖面,又叫做垂直反射时间剖面,简称t。

时间剖面折射波的共炮点时距曲线方程和特点?在均匀介质水平层的情况下, 折射波的共炮点时距曲线方程为t=(2h/V1)·cosi+(X/V2)它的图象为两条直线通放带:当Y=0时,P(Y)=1;当Y=1/2n时,P(Y)=0.7,我们称区间[0,1/2n]为通放带.为了使反射波在组合后得到加强,必须使反射波的组合参量Ys位于通放带内,即Ys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2n. 压制区:区间[1/n,(n-1)/n]称为压制区.为使干扰波在组合后得到大压制,必须使干扰波的组合参量Yn位于压制区内,即YN大于等于1/n,小于等于(n-1)/n.什么是共反射点迭加法?共反射点迭加法简称迭加法,它是对地下同一反射点进行多次观测,得到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和水平迭加,使一次反射波得到加强,多次反射波和其它干扰波相对削弱,从而提高信噪比.均匀介质共中心点时距曲线的特点?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反射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是一条对称于t轴的双曲线,它和水平界面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在形式上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速度有差异,水平界面时,速度为常数,秒为均一速度;倾斜界面时,为等效速度Vφ,等效速度恒大于上覆介质中的速度V,其大小与界面倾角ψ有关,倾角越大,Vψ越大,当ψ=0时,Vψ=V。

地震勘探原理重点、考点

地震勘探原理重点、考点

绪论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1、地质法:(Geology Method)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

2 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3、什么是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4、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野外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一章 地震波动力学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

地震波: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频率较低的弹性波。

波阵面—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简称波面。

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开始振动与静止时的分界面。

波后—振动刚停止时刻的分界面为波后,也叫波尾。

波线—在一定条件下,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 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观测的一点P 。

这是一条假想的路径,也叫射线。

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

振动曲线——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也称振动图。

一条振动曲线只反映一个点的振动。

波形曲线—把在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图上形成的曲线。

波形曲线表示某时刻各点振动位置 与各点位置的关系。

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波形曲线。

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 ,而是视速度Va 。

透射定律1)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2)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和第二两种介质的波速之比,即声阻抗指的是介质(地层)的密度和波的速度的乘积(Zi=ρiVi ,i 为地层),在地震学中称波阻抗 斯奈尔(Snell)定律:P V V V V V V SiSi Pi pi S S P p S S P P =======θθθθθθsin sin ..........sin sin sin sin 22222211费马原理指出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旅行时为极小)惠更斯(huygens)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意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元波前,且以后时刻的新波前面的位置就是该时刻波前面所激发的所有二次波的包络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 论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 物探法—面积覆盖、连续测量、间接 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法—岩石密度差异 磁法—岩石磁性差异电法—岩石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岩石弹性差异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作业范围大、布局灵活、成本低等特点,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3)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透射波路径 反射波路径 滑行波路径 (4)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 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主要的地震勘探方法 (基本原理: 回声测距原理)h=1/2vt 透射波法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野外采集 室内处理 资料解释 (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

数据通常记成SEGB 或SEGD 格式,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

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 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进行综合解释。

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井间地震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下成像资料,能分辨2-5米薄层和小断层,为描述井间精细构造、薄层砂体分布,确定储层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复杂地质问题,指导调整井的布署和采收率的提高,提供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期望解决的问题⏹ 1、 h=1/2vt ,时间t 不仅包含有地下界面的深度信息,而且还有炮检距(x )的信息。

如何消除?-----动校正⏹ 2、地表的起伏变化、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等如何消除?------静校正。

⏹ 3、地下地层的成层性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如何认识和利用速度及其差异。

⏹ 4、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时如何消除干扰?⏹ 5、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能量问题。

⏹ 6、地下界面的复杂性问题----偏移归位⏹ 7、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问题⏹ 8、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及油气检测⏹ 9、精细的构造解释、油藏描述、储层预测⏹ 10、开发地震解释(四维地震、油藏监测)总论 1波的种类 时距曲线地震波的种类: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瑞利面波和勒夫波)1、纵波(P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在固、液、气中传播。

2、横波(S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的特征 (1)时间域(空间域): 周期:质点振动一次需要的时间。

频率:质点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振幅: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波峰:最大的正位移。

波谷: 波长: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

是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距离。

波数:波长的倒数。

(2)频率域: 波形特征可以转换成频谱特征——完全等价——傅氏变换———将时间域上的波形变换为频率域的振幅谱和相位谱(通称为频谱)激发地震波——某时刻刚刚振动的点组成的曲面——波前面(波前) 停止振动的的点组成的曲面叫波尾 射线——地震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

射线与波前垂直费马定理 波传播——费时最少——最佳路径——垂直于波前面视速度: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

折射波的形成 这个角度叫做临界角。

折射波盲区大地滤波作用大地不是完全弹性介质,在弹性波传播过程中,高频成分容易被吸收。

从而对震源激发的地震子波起到改造作用,由粘弹性理论证明:吸收系数与频率成正比还与地层的物质成分、结构的不均匀性有关。

一般疏松地层比致密地层对弹性波的吸收更大。

波阻抗是速度与密度的乘积岩石的弹性性质决定了弹性波的传播规律。

弹性~塑性 物质的弹性性质可用几个弹性模量或常量来描述。

它们可以定量地描述不同类型的应力和应变的关系影响速度的因素: 孔隙度、岩石的埋藏深度、变质、脱水、相变等等。

21v v >090c i i =时,透射角等于几何地震学就是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前面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时距曲面,而在一条测线上观测到的时距关系则构成一条曲线,成称时距曲线。

利用地震波的走时特征获得地质构造信息的学科称为几何地震学反射波时距曲线正常时差只与炮检距有关。

共深度点叠加前,必须先做动校正多次波:地震波遇到波阻抗分界面时,除产生一次反射外,还会产生一些来往于分界面之间几次反射的波,这种波称为多次反射波多次波的类型:全程多次反射波、短程多次反射波、微曲多次反射波、虚反射。

只有在反射系数较大的反射界面产生的多次反射,才能够形成较强的多次波这样的界面有:基岩面、不整合面、火成岩面、低速带底界面、海水面和海底面等。

相同t0时间的多次波时距曲线比一次波时距曲线陡-----深层速度比浅层速度高。

因此多次波的正常时差比一次波大。

绕射波时距曲线地层中,当存在断层、直立地层的棱角、地层尖灭点等不连续点时,可以产生绕射现象。

(狭义绕射)惠更斯原理:每个点都可以看成新的绕射源,地面上某点观测到的反射波是所有绕射的叠合。

(广义绕射)2地震观测仪器主要有震源、检波器、地震仪器三部分组成。

一、震源:是激发介质振动的能源。

可分为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

炸药震源具有良好的脉冲特性(激发的地震子波强度高、频带宽),是一种理想震源。

非炸药震源:落重法震源、可控震源、气枪、电火花等。

二、检波器是安置在地面、水中或井下以拾取地面振动的地震地震探测器或接收器。

它实际上是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

三、地震仪器地震仪器通常由前置放大器、模拟滤波器、多路采样开关、增益控制放大器、模数转换器、格式编排器、磁带机、回放系统组成。

地震探测的反射波方法地下介质层与层之间的界面一般为波阻抗界面,在这些界面上都能形成反射波。

在地表观测这些反射波,并根据它们的特征来推断界面的深度和介质的物理性质,这就是地震探测的反射波方法。

这种方法是目前资源勘探和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的一种主要方法。

包括三个步骤:采集、处理、解释一、地震资料采集1、测线布置与观测系统观测系统:为完成一条剖面所采用的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关系。

通常采用时距平面法和综合平面法多次叠加观测系统的原理有效波:能用来解决地质问题的波。

干扰波:就是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

干扰波是相对的,如:反射波法中的反射波是有效波,折射波是干扰波,而折射波法中的反射波就是干扰波,而折射波是有效波规则干扰波:有一定频率和视速度的非随机干扰波。

如声波、面波、工业电干扰、多次波等。

无规则干扰波:无一定频率和视速度的干扰波,又叫随机干扰波地震组合法组合法就是利用波的传播方向不同而压制干扰的一种方法。

所谓组合,指的是以多个检波器组成一个地震道的输入或者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震源。

前者叫组合检波,后者叫组合激发。

由于某些干扰是随机的,并且是相互独立的,组合迭加后互相抵消,而有效波是相关的,组合得到加强组合法可以压制面波、浅层折射波、直达波、声波等规则干扰波。

二、地震资料的数据处理(一)预处理数据处理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数据选排(解编)、不正常道剔除、抽道集,增益恢复、初至切除等。

选排与道数和叠加次数有关,选排就是把每个共反射点道集挑选出来。

(二)实质性处理包括:滤波、反褶积、静校正、动校正、速度分析、叠加、偏移等等。

1、提高信噪比的数字滤波处理信噪比:信号和噪声的比值。

提高信噪比的处理技术之一是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之间频率和视速度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分别称为频率滤波和视速度滤波。

反滤波的作用主要是压缩地震反射子波的长度,提高反射地震记录的纵向分辨能力,并进一步估计地下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另外,它还可以消除周期鸣震和多次波等干扰波大地滤波使得震源信号“模糊化”了,降低了地层间的纵向分辨率。

因此需要把地震子波压缩为原来的震源脉冲的形状,形成理想的地震记录(反射系数序列)。

这一过程就是反滤波或反褶积。

静校正地震勘探基本理论的前提:地面为水平面,近地表介质是均匀的。

但实际上表层因素与假设条件往往不一致,例如:存在地形起伏,炮点和观测点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低、降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

这时观测到的时距曲线,是一条畸变了的曲线,影响处理的精度,因此要进行表层因素的校正,即静校正静校正一般分为基准面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

基准面静校正:利用野外实测的表层资料直接进行的静校正。

动校正于一个共反射点道集来说,每一道的炮检距不同引起的正常时差必须在迭加之前把它从观测走时中减去,剩下的与t0共反射点的深度有关动校正后的记录道相当于自激自收的记录道。

这样各道叠加时就可以实现同相叠加正确的速度参数的提取是获得高质量水平叠加剖面的基础(1)层速度一般地,地下介质是由若干个基本平行的地层构成,此时,将每一个地层看作为一种均匀介质(2)平均速度在水平介质中,取垂直于层理的射线长度与该长度内波传播时间之比为平均速度(3)均方根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取各层层速度对垂直传播时间的均方根值与平均速度的差别:考虑了不均匀介质的情况,适应范围更大(4)叠加速度(5)射线速度定义: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某一条射线传播时,它传播的总路径与总时间之比就是射线速度。

注意:射线路径不同,射线速度也不同,因此射线速度无法用等效层来讨论。

它不但考虑了射线的“弯折”效应,而且考虑了介质横向不均匀性的影响,是一种比较精确的速度,实际中很难计算。

(二)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1)在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炮检距为零时的射线速度即为平均速度。

(2)均方根速度是构成等效均匀层的最佳射线速度。

即在诸多的射线速度中,等于均方根速度的那一个正是按最佳估计理论得出的最佳等效值。

(3)均方根速度总是大于平均速度。

(4)在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炮检距不十分大时的叠加速度就是均方根速度(三)层速度的计算层速度是与地层岩性密切相关的,是地震反演的主要目标。

在速度分析中,得到的速度是叠加速度,对于层状介质此速度就是均方根速度。

我们可以利用笛克斯(DIX)公式将之转换为层速度。

(四)速度分析速度分析的目的是为水平叠加处理提供速度参数,以获得高质量的叠加剖面。

速度谱和速度扫描是目前进行速度分析常用的方法在时间剖面上,一般地,强波的出现代表地下反射界面的存在,强波同相轴形态则和反射界面的起伏联系在一起。

这样就可以直观的反映地下界面形态,为下一步的地质解释做好准备叠后偏移前面做水平叠加时,我们假定界面是水平的,但是实际上,反射界面常常是倾斜或弯曲的,比如地层的褶皱,结晶基底的起伏等叠后偏移这时我们就需要把畸变后的反射同相轴“恢复”到正确的位置,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真实的地质剖面,供地质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