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精气、阴阳与太极、八卦

合集下载

中医哲学基础(二十)阴阳的关系

中医哲学基础(二十)阴阳的关系

中医哲学基础(二十)阴阳的关系我们人,之所以维持着自身的人体平衡,维持了我们健康的身体,那是因为我们人体当中的阴阳处在一种平衡状态。

如肺气在降,肝气在升,一升一降,互为阴阳;胃气在降,脾气在升,一升一降维持着人体的动态平衡。

心当中,既有心阴,也有心阳,心阴和心阳之间既有对立的制约,又有着相互的促进和资生的作用,在这种作用下维持着心的平衡。

同样的道理,肝、脾、肺、肾都是在这样的情况维持着它本身的动态平衡。

所有的脏腑都是在维持着自身的动态平衡。

那么,人体的整体也就在维持着自身的动态平衡。

从阴阳的角度来讲,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人为什么是一个健康的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为什么会生疾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所以,阴阳学说,时时刻刻在指导着我们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对病理的认识。

在后面学习脏象理论的时候,经常会用到阴阳学说的内容。

因此,这是一个哲学的观点。

阴阳之间维持着一个稳态,维持着一个和谐态,那么,我们对上面这个图就不再陌生。

这个图也就是阴阳图,也叫阴阳鱼,也称为太极图。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万物。

太极图是一个圆,相同周长,圆的面积是最大的,阴阳图实际上是一个球体,相同的表面积,球体的体积是最大的,体积又叫容积。

所以,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当中,有这么一句话:“有容乃大”,也就是说,我们人一定要有肚量,要有包容之心,尤其是男人,要有胸怀。

胸怀要虚怀若谷,所以,要容别人的短处,要用别人的长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些我们中国的文化,都可以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清楚。

学会阴阳学说,小可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也可经营家庭,中可治理企业,大可治理国家。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所以,医儒是相通的。

有人说家庭矛盾太难解决了,其实,只要学会阴阳,就知道怎么解决了,就象太极图一样,知道怎么去圆了。

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事要方正,做人要圆滑。

这个做人要圆滑不是说的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那种,见到领导说好话,见到下属骂下属,见到同事爱理不理,这不叫圆滑,叫奸诈。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4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4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形成与发展任何一门学科都受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首先,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气论”)作为主导性自然观,对世界“本体”问题作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性阐述,并决定着中国传统科学包括中医学的研究思路、方式及其特质,也是整个中医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石。

其次是阴阳和五行学说,它们具有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

阴阳学说所要揭示的是宇宙万物最一般的联系和最深刻的本质,是世界运动最普遍的规律;五行学说所要揭示和证明的是宇宙万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统一的结构模式,并试图具体地刻画出系统事物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的一般机制。

中医学家正是借用阴阳和五行学说认识生命及相关问题,分析归纳有关资料和信息,以建构中医理论体系。

另外,与元气论、阴阳及五行学说相伴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认识的理论,主要包括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精气血津液三大学说。

藏象学说借助以“象”测“藏”的司外揣内等方法,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及外环境的关系,它与经络学说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

精气血津液理论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及其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阐述其生成、运行输布、功能、代谢、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经络学说主要阐释机体联络通道的构成、分布、功能及病理变化等。

这三种学说相互包容渗透,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独特而精辟的认识。

另外,体质与人格,是不同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特性的反映,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对疾病认识的理论,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病因学说探讨引起疾病的各种原因及其性质和致病特点、规律等。

病机学说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理及影响或诱发疾病的常见因素、发病途径和类型、疾病发展变化和转归的基本机理和一些共性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阴阳、五行展开全文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一下中医阴阳、五行和精气学说。

首先说一下阴阳学说,我主要给大家讲一下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这两个方面。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天与地、升与降、昼与夜、寒与热等等。

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呢就是对立的结果。

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面,也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干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在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互消长的动态之中的。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阴阳学说是中医特有的思维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有四个方面: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阐释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第一点可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那我们举一个脏腑的例子,脏腑形体分阴阳;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等等。

第二点是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是由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来完成的,而脏腑经络的功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

精藏于脏隔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

精与气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稳定有序。

第三点就是阐释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阴阳平衡人体就是健康的,阴阳失调呢人就会生病,第三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疾病呢是因为邪气入侵,正气邪气不平衡导致的,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部分,风邪、暑邪、火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四节
中医学
思维方法的特点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具体内容
一、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01
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 了中医学理论体系方法论基石。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
02 统一理论。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
03 论。
思维方法
二、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注重宏观观察 注重整体研究 擅长哲学思维 强调功能联系
2可否报考其他专业研究生, 怎么努力?
谢谢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二、中医学 自身的宏观
性问题:
1中医与现代检验技术的关系?
2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优势? 对急性病效
○ 果如何?手术适应症是否不适合中医?
3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应用没有西 医广?地位不
○ 如西医?
三、护理专业相关问题:
01
添加标题
1护理专业学生掌握到什么 程度?学中基有什么用?
02
添加标题
不如西医?
02 9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优势?对急性病
效果如何?手术适应症是否不适合中医?
10文理科学习中医的优势和劣势?
11老中医和年轻中医区别?
12迷信的方法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农村),
怎么理解这些现象?
13中医和宗教关系?
三、护理 专业相关 问题:
01
添加标题
1护理专业可以考医师证吗?可以开方吗?
二、中医学自 身的宏观性问 题:
1中医唯心成分?迷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医科学性?
0
2中医理论虽不是迷信,但是片面性很强,怎么
1
处理?
0
3脉诊是什么原理?是否真的那么准?怎么摸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二)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二)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二)第一课阴阳学说孔子《易传·系辞上传》的第11章,原文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无极是一个混沌的状态,啥都没有的意思;无极生太极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像第二张图片,一半是阴,一半是阳,后来发现,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就在阴阳双鱼图里加了两个眼,就是第三张图。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啥叫四象,听过四象医学,是韩国的,中国在更早的时候就知道了四象,就是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东边是青龙,《伤寒杂病论》里有一些方子“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治感冒的,还有“白虎汤”是治暑热的,“玄武汤”(后来叫真武汤,唐朝时为了避讳唐玄宗的字),还有“朱雀汤”,有一种说法是“黄连阿胶汤”,还有一种说法是伤寒论里面的十枣汤,专门利水的,治胸膜积水、肺积水等,强峻有力的药,泻下能力特别强。

四象生八卦,就是东西南北分成八卦。

向着太阳为阳,背着太阳为阴说文解字里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一、形成与发展1、带阳的城市有名字有哪些?洛阳、淮阳(淮阴)等带阳的城市名字名字怎么来的因为处于山南水北。

洛阳在伏牛山的南面,洛水的北面,《河图洛书》天干出于河图,地支出于洛书。

张仲景的故乡在河南南阳,有敬畏先得的心,去仲景故里祭拜时会到伏牛山,按照河南说法,张仲景地处河南,就是伏牛山脉,是一个庞大的山系,伤寒杂病论里面所用药方涉及的三、四百味药在伏牛山基本都能找到,基本处于南北分界线,南北方的药材都生长。

2、殷商甲骨文有“阳日” “晦月”等具有阴阳含义表述。

3、西周《诗经》所用阴阳具有温热与寒凉、向光面与背光面的意义。

4、西周末期己经将阴阳抽象力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势力。

并用以解释地震形成。

(阴跟阳正反两面能量撞击形成的,像打雷一样,天上有打雷,地上有地震)5、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哲学意义上的阴阳,渗透到《黄帝内经》成为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藏象学说健康与生活知识2年前中医学是我国古代科技领域的杰出成就,它由我国独创,产生于我国古代社会,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

中医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独创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独特的理论体系,卓有成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还有在外科、免疫、养生保健及专业著作方面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一、阴阳学说阴阳(一)什么是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体现出来的。

最初,阴阳的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有阴阳相对的意思。

后来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观察到,宇宙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两个方面,两者的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推动着事物的生长、变化和消亡。

如白昼与黑夜、晴天与阴天、热与冷、动与静、上与下、左与右等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上升的、明显的、进行性的、无形的、轻清的、机能亢进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都属于阳;而凡是静止的、下降的、隐晦的、退行性的、有形的、重浊的、机能衰退的或属于物质方面的都属于阴,例如天和地,则天为阳、地为阴。

因为天在上故属阳,地在下故属阴。

火与水,则火为阳,水为阴。

因为火性热而上炎故属阳,水性寒而走下故属阴。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阴和阳两类,任何事物的内部又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而每一件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相互对立和依存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

如力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电学中的正电与负电、人类社会压迫与反抗一样。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

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废物的清除物。

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

脏器是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

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传承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才希望更多人能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学习中医,认识中医。

一、精炁(气)学说炁(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

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二、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阴为“体”,阳为“用”;阴为有形之“体”,阳为无形之“用”。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三、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物质的五种属性。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

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

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四、藏象学说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

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象”,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

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的精气、阴阳与太极、八卦书》:“人之生死由乎气。

”生死过程归根到底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生命起始于气的聚合,终止于气之离散。

一旦气绝,生机便息。

《类经附翼·医易》:“医而明此,乃知阴阳气血,皆有所钟。

”总之,“太极元气学说”深刻认识了气与形的关系,从而成为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2卦爻与中医理论《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如上所述,当外界给予太极以能量,则出现两仪而成天地。

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天运当以日光明。

”即天体的运动也当有太阳光的照射,即处于两仪状态的物质也还会受到太阳辐射能的影响,致使其运动幅度加大。

故而还可从阳仪、阴仪这两种运动状态中,进一步分辨出其上升或降落的程度上有较强部分与较弱部分的不同,也即在阳仪中有的能上升到极点,有的仅上升到中途;阴仪中下降的情形也如此,有的能下降到最低点,有的仅下降到中途。

于是就出现了四种情形(两仪生四象):只能上升到中途的是因其所获得的外能较少,故名之曰“少阳”;能上升到极点的是因其所获得的外能最多,故名之曰“老阳”;只能下降到中途的是因其所耗失的能量较少,故名之曰“少阴”;能下降到最低点的是因其所耗失的能量最多,故名之曰“老阴”。

倘若外界所给予的能量再加大,运动幅度再随之相应加大,同样的道理,少阳可分为“小阳”、“中阳”;老阳可分为“太阳”、“纯阳”;少阴可分为“小阴”、“中阴”;老阴可分为“太阴”、“纯阴”。

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八种情况,也即其物质处于八种不同的阶段。

易学将阶段称着“卦”,八个阶段即称“八卦”,即小阳、中阳、太阳、纯阳、小阴、中阴、太阴、纯阴。

(四象生八卦)为了简明扼要、趋于直观地表述其物质在八个阶段中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易学象征性地将其分别命名为:乾、坤、震、艮、坎、离、巽、兑。

同时还采用了“爻”这样一个极为简单的符号,用一长横“-”代表阳,称作“阳爻”或“刚爻”;用两短横“--”代表阴,称作“阴爻”或“柔爻”。

并以这两个奇数和偶数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现象的刚柔动静的性质与作用。

正如《说卦传》所谓:“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系辞上传》:“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八卦推演交互重叠而成六十四卦,基本就能满足其阐明宇宙观和方法论的需要,即可象征天下万物。

其卦爻也非杂乱组合,而是层次分明、爻爻有义。

例如:否卦( )上面三个阳爻,阳为向上升腾之气;下面三个阴爻,阴为往下降落之气,一上一下,互不相关。

说明自然则如《周易上经》所言:“天地不交, 否”、“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否,通痞,指痞塞不通、失常、生机被遏制的状态。

表示天地背离,不能相交;阴阳闭塞,万物不能生长的现象。

用于人体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伤寒论》:“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再如泰卦( )上面三个阴爻,下面三个阳爻。

阴气主降,但因其下面有阳,故降而不沉;阳气主升,但因其阳上有阴,故升而不浮。

一上一下,息息相关。

说明自然则如《周易上经》所言:“天地交,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

泰,指通畅、安康、正常、生机勃勃的状态,表示天地相交,万物亨通的安泰现象。

用于人体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

”张介宾还说:“以疾病言之,则泰为上下之交通,否为乾坤之隔绝。

”他如《类经附翼·医易》:“既济( )为心肾相谐,未济( )为阴阳各别。

大过( )、小过( )入则阴寒渐深,而出为徵痞之象。

中孚( )、颐( )卦,中如土藏不足,而颐为膨胀之形。

剥( )复( )如隔阳脱阳, ( )( )如隔阴脱阴。

观( )是阳衰之渐,遁( )藏阴长之因”、“此虽以卦象而测病情,以坎离而分水火,惟是坎本属水而阳居中,离本属火而阴藏乎内”、“虽不言医,而义尽其中矣”。

《素为·至真要大论》也告诫我们临证治病必须“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易经用阴阳二爻组成的八卦及六十四卦表达象征世间万物,中医则据爻象之理,效法于人体,运用于医学。

3易与医之阴阳论易学叙太极是穷极万物之本源,论阴阳则着眼于讨论这一本源的变化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万物及其万物内在的矛盾运动。

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太极出阴阳,阴阳相感而方得以发生、发展与变化,并把阴阳的存在及其相互间的运动变化视作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类经附翼·医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系辞上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同时《说卦传》还指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

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不仅说明了卦象的建立法则,而且说明易学涵盖天地人三方面的真理。

阴阳论不仅是宇宙的规律,而且也是人)页569总第(92004年8月第10卷第8期2004·Vol.10.No.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易学认为,宇宙间一切有形之物质均源于“太极”,太极即气。

中医则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一切生命活动。

太极出阴阳,阴阳演八卦,八卦相推成六十四卦,用以阐明宇宙,象征天下万物。

其卦象含宇宙大道理,医理也在其中。

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介宾谓:“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

”杨护生说:“中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渊源于易学。

”本文从“太极”、“八卦”、“阴阳”三方面阐述医易相通,以求易学语言中医化、现代化,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中医理论本质,促进中医理论发展。

1太极与精气学说易学认为:“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氤氲交感,变化无穷。

”宇宙的本原即“道”。

在天地未开辟之前,宇宙演变的初期,由于“道”的衍化,“无极”生出“太极”,整个空间弥漫着浑浑沌沌的细微无形的物质。

因其浑浑沌沌而未分,无形而不可为名,无限而不可计数,故称为“太极”,又可称为“太一”、“元气”、“精气”、“气”等。

认为这就是构成世界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

宇宙间一切有形之物都源于这种无形之气。

《吕氏春秋·大乐》:“万物所出,造于太一”这种被称着“太极”的物质,是一种拥有能量、载有信息的物质。

在原始状态,这种物质本身所拥有的能量(阳)与其自身形体(阴)恰好匀衡,处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动静难分、阴阳难辨的氤氲浑沌、阴阳平衡的无极状态。

即《类经附翼·医易》所谓:“太极本无极,无极即太极。

”然而,正如由于日晒空气才流动一样,这种浑沌的弥漫于太空的处于阴阳平衡的无极状态下的物质,在受到太阳光辐射能的影响时,接受了太阳辐射能的能量,致使其拥有的能量(阳)变得大于其形体(阴),故而就会出现其向上升腾的运动;又因为在其上升过程中必然有能量的消耗散失,致使其能量变小,而又会出现往下降落的运动。

处于这种上升、下降运动状态的物质,上升是由于其能量(阳)大于其形体(阴)而形成的,即所谓“阳负阴而上”;下降是由于其能量(阳)因为耗失,致使其小于形体(阴)而形成的,即所谓“阴抱阳而下”。

于是乎,就可因此而从中分辨出上升、下降两种运动的状态,状态即仪客,易学称作“仪”。

上升的称作“阳仪”,下降的称作“阴仪”。

《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成,阴阳即分出:阳气轻清,升上去为天;阴气重浊,降下来为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积阳为天,积阻为地”。

于是乎,《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也。

”接着,《荀子·礼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序卦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为无常。

”这就是说,太极出两仪,两仪再发生交合感应,形成阴阳交合之“和气”。

这样一来,处于两仪状态的物质在“和气”的不断作用下,使之形成无以计数的各种各样的物质。

“氤氲交感,变化无穷”。

这就是《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具体内容,也是一切事物都包含有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的主要原因。

不难看出,在这样一个宇宙的起源、万物的形成过程中,“太极”,也即“气”是万物形成之源,万物皆是从浑沌状态的“气”逐渐分化,由简趋繁而生。

既然万物都源于气,有形之体都是气的聚合,那么人也源于气。

中医引进了这一易学理论中的精华,以精气学说阐明人体生命的起源及生命的过程。

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一切生命活动。

“气”被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中医概念用以解释一系列医学问题。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医门法律》:“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景生的要谛。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以应天之阴阳也。

”《类经附翼·医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但是,“《易经》所讨论的是自然界事物的一般规律,以社会、天人关系为重点对象,而《内经》一书则以人体为主要对象,主要讨论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对各种疾病的防治。

[1]”《杂卦传》中有:“乾刚、坤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则有:“阴静阳燥”,相反相成,合而成章。

《说卦传》中有:“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则有:“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说明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并非隔绝孤立,而是交互影响,互通声息。

中医则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并将整体观念视为中医学基本特点之首。

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根,任何一方均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杂卦传》中有:“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

”《灵枢·论疾诊尺》中则有: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盛则热,热盛则寒”,势在必变。

阴阳双方均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互为消长转化之中。

损极而益故兴盛,益极而损故衰败,物极必反。

《周易上经》中有:“乾、元、亨、利、贞。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则有:“阳气看,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