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域π键
浅谈离域π键

浅谈离域π键[摘要]在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中经常会遇到如此类型的问题:画出NO-3的结构,NO-3中有离域π键吗?N、O原子之间的键级是多少?要解决此类问题,就必须弄清楚离域π键。
由于离域π键较抽象,高中生在学习时感到困难较大,现就如何快速准确理解、掌握和应用离域π键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定义和条件杂化π键电子数键级应用一、离域π键的定义、形成条件和表示方法定义:分子中数个邻近且共平面原子都有平行的P轨道,这时,就要形成比简单的双轨道双电子π键复杂的多轨道多电子的大π键,又称离域π键。
形成条件:(1)成键原子必须在同一平面上;(2)这些原子都要有相互平行的P轨道;(3)P轨道上的电子数应小于P轨道数目的2倍。
表示方法:πm n(m<2n),其中n表示参与形成离域π键的原子数,m表示离域π键中的电子总数。
二、中心原子的杂化如何才能判断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呢?这就涉及中心原子的杂化问题。
如何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呢?要必须弄清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才与中心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说明:(配位原子提供σ键数–π键数)用x表示(1)当氢原子作配位原子时,x=1。
(2)当卤原子作配位原子时,x=1。
(3)当氧原子作配位原子时,且作端基时,x=0;当氧原子作配位原子且还连有其他原子时,x=1。
(4)当氮原子作配位原子且作端基时,x=-1;当氮原子作配位原子且还连有1个其它原子时,x=0;当氮原子作配位原子且还连有2个其它原子时,x=1。
三、参与形成离域π键电子数(m)的计算现以AB y为例计算m,必须弄清以下公式:m=m1+ym2-2 [H+y(H-1)]。
其中:m为参与形成离域π键电子数,y为配位原子(B)的个数,m1为中心原子(A)的价电子数,m2为B原子的价电子数,H为中心原子(A)的价电子对数。
如:特别强调,参与形成大π键的原子数为y+1,所以大π键为;若m>2y+1时,认为分子中存在二个等同的大π键,即生成二个,如CO2中存2个π43。
碳酸根大派键

碳酸根大派键
大π键又称离域π键,共轭大π键。
这就体现了大π键的一些特点,如电子离域,体系共轭。
大π键的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原子形成的π键。
所谓π键就是轨道“肩并肩”形成的键。
所以大π键就是多个轨道“肩并肩”所成的键。
大π键形成条件虽然题主问的是大π键m和n的判断,但为了更好的理解后面的分析方法。
我还是要在这里简单提一下大π键的形成条件。
①成键原子必须在同一平面或同一直线上。
这就意味着中心原子必须是sp2或sp杂化。
②成键原子必须提供相互平行的p轨道。
③离域电子总数小于p轨道数的两倍。
(即m≤2n)。
no2分子的离域π键浅析

no2分子的离域π键浅析
N02分子的离域π键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多种有机分子中的重要结构,它可以
利用原子简洁地表示复杂的键形状。
N02分子的离域π键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构型,它非常重要,并在有机化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N02分子的离域π键是指两个或多个碳原子之间的分子结构形式,它是由一
对碳原子的重叠轨道所形成的共价键,即向旁边的原子提供3个空间桁架结构独立的立体结构。
此外,在离域π键中,空间桁架结构内的碳原子不以2元键、3元
键等为主要结构形式,而是以4元键或多元键为主,能够容纳更多的电子,形成非常稳定的三维空间结构。
研究发现,离域π键在有机催化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显著提高目标反
应的产率和选择性。
此外,其特殊的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变反应的速度,使其适用于催化合成,并促进特定的反应类别。
N02分子的离域π键的研究对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能
够更好地说明化学反应机理,而且能为实现有效有效化学反应提供便利和指导,从而更有效地使用资源,提作高效率的化学反应、节约大量物质和能源。
总之,N02分子的离域π键是有机化学研究中一个重要且广泛应用的结构,
它具有构型稳定性高,能够改变反应机理和加快反应速度等优点,因此,在高等教育有关的学科中,N02分子的离域π键的教学应被更广泛地引入,在有机化学领
域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与研究。
二氧化氯离域π键 -回复

二氧化氯离域π键 -回复
二氧化氯(化学式ClO2)是一种离域π键化合物。
它是由氯和氧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学物质。
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用作氧化剂和消毒剂。
二氧化氯的结构中含有离域π键。
这意味着氯原子与氧原子之间的键不是常见的共价键或离子键,而是离域π键。
离域π键存在于某些化合物中,其电子分布在多个原子之间,不局限于单个原子上。
二氧化氯的离域π键是由于氧原子的空轨道(空的分子轨道)与氯原子的p轨道(未饱和的π键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离域π键的形成,从而使得二氧化氯在结构上具有独特性。
二氧化氯是一种含有离域π键的化合物,其结构中氯原子与氧原子之间的键不是常见的共价键或离子键,而是离域π键。
离域π键的存在使得二氧化氯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特殊的活泼性。
离域π键定义

离域π键定义
离域π键通常是指在某些分子中,参与共轭体系的π电子的游动不局限在
两个碳原子之间,而是扩展到组成共轭体系的所有碳原子之间。
这种现象被称为离域。
原子轨道垂直于键轴以“肩并肩”方式重叠所形成的化学键称为π键。
在离域π键的形成过程中,参与的原子多数处于同一平面上,并且这些原子有相互平行的p轨道。
p轨道上的电子总数必须小于p轨道数的2倍。
离域π键也被称为非定域键。
在一些分子中,例如二氧化碳(CO2),中
心碳原子采取sp杂化(两条不满的p轨道),而且氧原子也有不成对的p
电子,这三个原子中就在两个方向上形成了各有四个电子的两个离域π键。
此外,大π键是3个或3个以上原子彼此平行的p轨道从侧面相互重叠形
成的π键,通常指芳香环的成环碳原子各以一个未杂化的2p轨道,彼此侧向重叠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共轭π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化学专业书籍或咨询化学专家。
1,3-丁二烯的离域派键

1,3-丁二烯是一种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在其分子中,四个碳原子都是sp2杂化,相邻碳原子之间以sp2杂化轨道相互重叠形成三个C—Cσ键,其余的sp2杂化轨道分别与氢原子的s轨道重叠形成六个C—Hσ键。
在1,3-丁二烯中,碳碳双键中的大π键是离域的,也就是说,这个π键不仅涉及两个碳原子,还涉及它们所连接的氢原子。
这个大π键的电子云分布是不对称的,其中一个碳原子的电子云更偏向于双键的一侧,而另一个碳原子的电子云更偏向于另一侧。
这种不对称的电子云分布导致了1,3-丁二烯分子中电荷的不平衡分布,从而使得该分子具有一定的极性。
这种极性使得1,3-丁二烯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选择性。
二氧化氮分子中的离域π键是π_4~3而不是π_3~3

二氧化氮分子中的离域π键是
π_4~3而不是π_3~3
每一种物质都有独特的结构,结构决定着物质性质及其物理和化学行为。
尤其是有机物中,键的类型及其形成方式也无可替代,而键类型的确定的主要依据,就是化学键离子生成的数学模型-离域模型。
离域(Lewis)模型是一种用来确定分子中的化学键性质的模型,1916年,美
国科学家莱斯基提出了离域模型,从原子势能曲线出发,基本概念是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来形成键,而电子共享又是由各原子的电子储备量的失衡所促成的。
其中,离域π键又称为pi键,是电子储备量偏失衡后将相邻两个有机分子的
能级最高的π-电子堆积形成的,其数学等离域模型的数学表达形式由π_n~n+m (n为电子储备数,m为共享电子数)构成,常见的π键有π_1~2,π_2~2,
π_2~3,π_3~3等。
比如,二氧化氮分子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质,由双价氧原子和氮原子组成,它
们由π_4~3离域π键形成。
换句话说,两个氧原子之间和氧原子和氮原子之间,都有一种由4个电子储备量和三个共享电子作用而产生的双价π键,构成这个分
子的基本单位。
之所以说二氧化氮分子中的离域π键是π_4~3而不是π_3~3,是因为相对
于二氧化碳的构型,氮原子可以比碳原子捕获更多的电子,即一个空轨道。
因此,才能有π_4~3离域π键的存在。
可以说,离域(Lewis)模型的概念,是可视化分析有机物结构的基础,也是
衡量有机物结构中元素彼此间相互作用的标准,因此,要准确地描述一种有机物质,都需要从离域模型出发,去分析它的键性质,获得更为直观的物理图景。
大π键的计算

p—p大π键(离域π键)1、概念: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原子形成的π键。
这种多个原子上相互平行的p轨道,它们连贯地“肩平肩”地重叠在一起而形成离域的化学键键,称其为大π键。
这种在化合物分子或离子中的π键电子不仅仅局限于两个原子的之间,而是在参加成键的多个原子形成的分子或离子骨架中运动。
2、形成条件:(1)所有参与形成离域π键的原子必须在同一直线或同一平面上。
所以中心原子只能采取sp2或sp1杂化。
(2)参与离域π键的原子都必须提供一个或两个互相平行的p轨道。
(3)形成离域π键的p电子的总数小于p轨道数的两倍。
3、表示方法mπn为原子个数,m为共用电子个数,m ≦2nn4、m值的计算:AB n型分子或离子m=价电子总数—σ键数×2—未参与的孤对电子个数5、常见分子或离子的大π键(1)AB n型分子π①CO2:2个43π键m值计算:m=4+6×2-2×2-2×2=8 >2n,所以分为2个43等电子体:N3—:N2O:π②O3:43中心原子sp2杂化,所以中心原子中有1对孤对电子没有参与形成大π键m值计算:m = 6×3-2×2-2-4×2 = 4等电子体:SO2:NO2—:③ CO 32—:64中心原子sp 2杂化,中心原子的所有电子都参与成键 m 值计算:m = 4+6×3+2-2×3-4×3 = 6等电子体:SO 3 、NO 3—、BF 3(2)环状分子环上的原子都是sp 2杂化①苯:②吡啶:③吡咯:④噻吩:π 6 6 π 6 6 ••π 6 5 ••π 6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pπ键的讨论
它是由中心原子的dX2-Y2轨道,与1个或几个配原子 的p Y轨道彼此重叠,及中心原子的d Z2轨道,与1 个或几个配原子的p Z轨道彼此重叠,而生成的有多 原子参与、电子不局限于两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它 也具有离域键的性质。
d-pπ键的形成条件:中心原子要为sp3杂化、同时 有能量低的空d轨道,配原子要有成对的p电子。
个单电子与OH基团形成三个σ键,第四个sp3杂化轨
道上的孤对电子对必须占有O原子的空的2p轨道。而
基态氧原子2p轨道上的电子排布为
,没有
空轨道,但为了容纳P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O原子
只好重排2p轨道上电子而空出一个2p轨道
,来容纳P原子的孤对电子对,形成P︰ O的σ配
键。
氧原子2p轨道上的孤对电子对反过来又可以占有 P原子的3d空轨道,这两个p-d轨道只能“肩并 肩”重叠,形成π键,称为d-pπ键。所以P、O 之间的成P键为 O (一个σ配键,两个d- pπ配键),相当于P=O。
这3条也可以看作是d-pπ键的判别标准。只是要注 意:中心原子要为sp3杂化应认真判定,不能只看分 子式;当中心原子是第二周期的元素时、是无能量 低的空d轨道的;当配原子为端基的F、O(非羟基) 时,它有成对的p电子,而H、-OH为配体时是不能提 供成对的p电子的。
(1) 以H3PO4为例,说明d-pπ键的形成 在(HO)3PO 中P原子采取sp3杂化,P原子中3个sp3杂化轨道中的3
离域π键
把分子轨道理论的一些结果,引入价键理论,来 解释分子的结构和一些性质,产生了离域π键的概念。
离域π键不同于两原子间的π键,是由三个或三个 以上原子形成的π键。不像普通π键,它的成键电子不 再局限在两个原子之间的区域,而是在多个原子之间 运动,从而把这多个原子键合起来。所以也叫大Π键 ,或多原子π键。
一般生成离域π键的体系,其能量都比按对应的 经典定域键结构式所估计的要低。这个降低的数值称 为离域能。
(1) 离域π键 的形成条件
①所有参与离域π键的原子都必须在同一平面内, 即连接这些原子的中心原子只能采取sp或sp2杂化。
②所有参与离域π键的原子都必须提供一个或两个 相互平行的p轨道。
③参与离域π键的p轨道上的电子数必须小于2 倍的p轨道数。
例析离域π键
NO3
CO32
SO3
H2C=CH-CH=CH2
例析离域π键
6 4
BF3
4 3
SO2
4 3
O3
6 6
C6H6
2个
4 3
CO2
HN3 sp sp sp2
例析离域π键
4 3
5 3
2个
4 3
NO2
ClO2 OCN-
6 5
N2O3
例析离域π键
CC
26 26
CH
3个 6 6
许多教科书上把H3PO4的结构式表示为:
HO HO P O
HO
HO 或 HO P O
HO
(2) d-p π键的应用
(a) 可以解释共价分子几何构型
(SiH3)3N与(CH3)3N有不同的几何构型,前者为平 面三角形,后者为三角锥型。这是由于在(SiH3)3N中N 原子可以采取sp2杂化,未杂化的2p轨道(有一对孤对 电子对)可以“肩并肩”地与Si原子的3d空轨道重叠 而形成d-pπ键,使平面三角形结构得以稳定。 (CH3)3N中的C原子不存在d价轨道,所以N原子必须采 取sp3杂化,留给孤对电子对以合适的空间。
C+
18 19
休克尔规则
规则表明,对完全共轭的、单环的、平面多烯 来说,具有(4n+2)个 π电子(这里n是大于或等 于零的整数)的分子,可能具有特殊芳香稳定性。
每个C原子以SP2杂化,分别与两个
C及一个H原子成3个 键,剩余
一个p轨道,与杂化轨道垂直,N 原子SP2杂化,成三个单键,剩余 一个P轨道,一对孤对电子,最后
(b) 可以解释键角的变化
对于NH3与NF3,∠HNH>∠FNF, 而对于PH3与PF3,∠HPH<∠FPF。
两者是反序的,这是因为后者是由于F原子上 的孤对电子对占有P原子上的3d空轨道,增强了P原 子上的电子云密度,使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力增 大,所以键角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