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摘要】奥古斯丁是基督教哲学家,对爱有着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爱是一种情感,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

奥古斯丁将爱分为三种层面:动物性爱、人类之间的友爱和对神的爱。

他认为爱的本质是追求最终幸福的愿望,而爱的目的在于完成人类心灵的完整。

在他看来,爱与神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爱神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奥古斯丁的爱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哲学启示,让我们思考人类之间的关系和与神之间的关系。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从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中找到对于人际关系和内心安宁的启示,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寻求内心的满足。

【关键词】奥古斯丁、爱、思想、理解、概念、三种层面、定义、分类、本质、探讨、关系、目的、神、哲学启示、当代意义。

1. 引言1.1 奥古斯丁对爱的独特理解奥古斯丁对爱的独特理解是基于他对上帝的信仰和人类内心的深刻观察而形成的。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是一种超越感官和欲望的精神力量,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之一。

他认为,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一个重要特质,是人类与上帝之间联系的纽带。

奥古斯丁将爱分为三种层面的理解:物质爱、心灵爱和神圣爱。

物质爱是指对身体的欲望和享乐的追求,心灵爱是指对他人的情感和情谊,而神圣爱则是指对上帝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在奥古斯丁看来,真正的爱应该是心灵爱和神圣爱的结合,只有通过对上帝的爱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和宗教思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启示我们要以真诚和虔诚的心去对待他人和世界,要以爱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苦。

奥古斯丁的爱的独特理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信仰。

1.2 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可以说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之一。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是一种终极的力量,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他认为,爱是上帝的本质,是所有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目的。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或感情,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对于美好、完善、真理的追求和向往。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奥古斯丁(Augustine)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涉及了伦理、政治、心灵、宗教等多个领域。

他对于“爱”的思考和分析尤为深刻和重要。

本文将从奥古斯丁的哲学体系和基本思想出发,浅谈他对于“爱”的思想。

奥古斯丁对于“爱”的理解是建立在他的宗教信仰和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之上的。

在他看来,爱是神圣的,它是上帝的恩赐,是贯穿整个世界的力量。

人类与上帝的关系是通过爱而建立起来的,上帝的爱是无私的,深远的,是为了救赎而存在的。

人类也应该通过爱来回应上帝,尊崇上帝,实践上帝的意愿。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是人类最重要的道德标准,是灵魂的存在和完善的源泉。

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行为和态度。

他强调人类应该用爱来服侍上帝,也通过爱来服务他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爱,人类才能完成自己的道德和精神成长,才能实现个体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奥古斯丁也承认人类的本性是有限的,有时人类会陷入自我中心的欲望和念头中,无法全然地践行爱的教义。

他将这种情况描述为人类的“原罪”和“无知”,是人性中的弱点和脆弱。

奥古斯丁并不认为这就意味着人类无法实践爱的教义,相反,他主张人类依靠上帝的恩典和启示,通过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省和改造,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实现真正的爱。

奥古斯丁对于爱的分类和区分也是他思想的重要一环。

在他的著作《上帝之城》中,他将爱分为两种类型:人类的自爱和上帝的爱。

人类的自爱本质上是自私的,追求个体的利益满足,不顾他人的需要和福祉。

相对地,上帝的爱是无私的,它超越了个体的欲望和利益,注重他人的需要和福祉。

奥古斯丁强调人类应该抛弃自私的自爱,而追求上帝的爱,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完善。

奥古斯丁人学思想研究

奥古斯丁人学思想研究

奥古斯丁人学思想研究奥古斯丁(Augustine)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天主教哲学家之一,他的人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通过探索自由意愿以及原罪等概念来解释人的本性和存在,他对人类的自由意愿和内心动机的理解,为后来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提供了启示。

奥古斯丁的人学思想深受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尤其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论”。

他认为,人的灵魂来自上帝,与身体不同,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中。

他强调灵魂的纯洁和完美,并认为只有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和顺服,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完美。

然而,奥古斯丁也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有限性。

他将灵魂划分为“理性灵魂”和“感性灵魂”,并认为人的灵魂由于原罪的存在而被“骚乱”的感性灵魂所阻碍。

他将人类的罪恶归因于自由意愿的滥用,特别是追求世俗的享乐和个人私欲的满足。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上帝的谦卑和虚心,才能使感性灵魂得到洗净和治愈。

在奥古斯丁的人学思想中,他还强调了内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反思和内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欲望、恐惧和希望,并在对上帝的寻求中找到真正的满足和安慰。

他提倡带着谦卑和顺从的心态接近上帝,相信自己的灵魂能够得到安慰和引导。

奥古斯丁的人学思想对后来的神秘主义哲学和基督教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强调灵魂的内在美和完美,以及通过对上帝的顺服来实现灵魂的救赎,被后来的神秘思想家和修士们广泛采纳。

他的人学思想也为基督教的教义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对自由意愿和原罪的理解上。

总的来说,奥古斯丁的人学思想探索了人类的自由意愿和内心的复杂性。

他认为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和顺服,人才能够找到真正的满足和内心的平静。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神秘主义和基督教教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奥古斯丁(Augustine)是基督教思想家和神学家,被誉为西方基督教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深深影响了基督教神学与哲学,并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关于爱的思想一直是他深入探讨的主题之一。

奥古斯丁对爱的理解不仅在基督教世界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类爱情观念的形成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浅谈一下奥古斯丁关于“爱”的思想。

奥古斯丁对爱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情感上的体验,他认为爱是包含了智慧、理性、情感和意志等多个维度的综合体验。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不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倾注,更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赞美。

他认为,人的灵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即理性的部分、意志的部分和情感的部分,而爱是这三个部分的统一。

通过爱,人可以超越自我,赞美至善,追求智慧和真理。

正是因为奥古斯丁对爱的这种宏观理解,使得他的爱情观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感,而成为了一种更加宽广深刻的哲学理论。

奥古斯丁对爱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人际关系,对于上帝的爱也是他思考的重要内容。

奥古斯丁强调上帝的爱是一种纯粹的、无条件的、超越人类理解的爱。

在他的著作《上帝的城市》中,他指出上帝的爱是超乎人类所能感知的,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奥古斯丁的爱情观不仅仅是纯粹的人类关系,更反映了他对于上帝爱的思考和追求。

奥古斯丁对爱的思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督教的爱的观念。

他认为,人类所有的爱都源自于上帝的爱,爱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动力,是神圣的能量。

这种观点在基督教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形成了基督教对于爱的特有理解,影响了基督教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观念。

奥古斯丁的爱情观念对于后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从奥古斯丁的爱情观念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爱是一种智慧、一种追求至善的动力,这对于后世人类的爱情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奥古斯丁强调了道德和精神上的爱的重要性,这使得他的爱情观念不再局限于情感上的追求,更加注重了爱的品质和内涵。

浅论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思想

浅论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思想

浅论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思想论文关键词:自由意志罪上帝幸福论文摘要:奥古斯丁思想通过强调人对上帝犯的罪和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将之前的“幸福生活的指南”发展为“罪责伦理学”。

奥古斯丁思想在伦理思想发展上的价值值得肯定,通过对他的论证逻辑的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和发现其思想的局限。

1.奥古斯丁思想的伟大意义在古希腊一罗马的思想领域里,伦理学的最根本问题可以被看作是善与恶的问题,伦理学的最高使命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使人幸福。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常常把这种伦理学称为善一恶伦理学,将其视为幸福的生活指南。

在这种生活指南里,不仅人有善恶,事物也各有善恶好坏,人有人的德性,物有物的德性。

在这种伦理思想中,不存在任何罪和责的观念,因此,这就必然导致一个问题:既然不能给牛羊草木定罪,凭什么就可以给人定罪?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基督教成了希腊化世界的主流信仰之后,伦理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罪与罚成了伦理学的最根本问题。

伦理学的最高使命也不再是如何使人幸福,而首先在于如何使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维护自己的尊严、权利和希望。

这一转变是通过奥古斯丁的思想实现的。

奥古斯丁思想在哲学史上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从基督教信仰开显出了哲学的新的核心问题。

他对自由意志的追问不仅为哲学开辟了新维度,而且为伦理学奠定了全新的基础。

伦理学由此不再只是‘生活指南’,而首先是理解和维护人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和绝对责任的学问。

”简单来讲,就是奥古斯丁通过提出自由意志的理论,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强调了人的罪责思想,认定人必须要向上帝赎罪。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伦理学的方向。

2奥古斯丁的论证逻辑奥古斯丁作为基督教的“伟大的教父”,他所建立的理论也必然是带有宗教性质的基督教思想。

“任何宗教都是信仰主义的,但任何宗教信仰又都祈求理性的论证,因为单纯的信仰是不可能长期说服人心的。

因此,对基督教信仰做出某种合理解释,就成为基督教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奥古斯丁(Augustine)是基督教历史上杰出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在其众多作品中,包括《忏悔录》(Confessions)和《神国城》(The City of God)等,都涉及了他对“爱”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

奥古斯丁的爱的思想不仅对基督教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俗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奥古斯丁对“爱”的思想。

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描述了他对上帝的爱和他对自己的爱的探索。

他认为,上帝的爱是无条件的、纯粹的,是超越人类理解的,是人类可以依赖和信赖的。

而人类的爱,却往往是有条件的、自私的,是受到欲望、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常常会带来痛苦和困扰。

奥古斯丁认为,只有通过对上帝的爱的经验,人类才能真正领悟到爱的真谛,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奥古斯丁对爱的分类和分析也是其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他提出了“好”和“恶”两种爱的概念。

好的爱是指那些以上帝为中心、真正造福自己和他人的爱,而恶的爱则是指那些以自我为中心、出于私利和欲望的爱。

奥古斯丁认为,恶的爱会导致人类墮落和罪恶,而好的爱则会使人们得以拯救和救赎。

他强调了爱的价值观,提倡人们应该追求好的爱,摒弃恶的爱。

奥古斯丁对性爱的思考也是其爱的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提出了“天职论”(The Doctrine of Vocation),认为性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一种天职,是一种神圣的行为,其目的是要推动人类的繁衍和壮大。

奥古斯丁进一步强调了性爱与心灵的和谐,认为性爱只有在受到道德和责任的约束下,才能成为一种合乎神意的爱的表达。

他反对任意滥交和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主张为了宗教和道德的目的,必须以贞洁和独一的方式来对待性爱。

奥古斯丁对爱的思想也包含了对社会和政治的思考。

在《神国城》中,奥古斯丁描绘了上帝的城和撒但的城两种对立的城市。

他认为,上帝的城是由爱、真理和公义构建的,而撒但的城则是由自私、欲望和恶行构建的。

奥古斯丁以此来呼吁人们应该放弃自私和欲望,追求上帝的爱和美好的道德生活,以建立一个真正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奥古斯丁的恩典论——奥古斯丁神哲学思想研究【最新哲学类】

奥古斯丁的恩典论——奥古斯丁神哲学思想研究【最新哲学类】

摘要奥古斯丁探讨恶的问题从而认识到人的自由意志,而从自由意志中找到了人的原罪的起因,创立、成熟了原罪说。

而原罪之下的人在败坏中不能自拔,“不得不犯罪”,从而必然仰赖上帝的恩典。

上帝的恩典是无条件的,内在的,必须把它彻底化,从而形成成熟的恩典论。

但上帝的恩典及与之极相关的预定论则与人的自由意志相冲突,似乎要取消人的自由意志才能保住上帝的绝对主权、保住上帝的恩典。

本文在这清晰的脉路之下,以奥古斯丁的恩典论为主题,展开对奥古斯丁神哲学思想的探寻。

原罪论基于亚当不具有“不能犯罪”这一上帝恩典而选择犯罪,从而败坏。

他的罪得到遗传,形成原罪。

原罪论不是性恶说,它揭示人当下困境的存在的内在原因,引导人走向上帝的恩典。

预定论是恩典的预备,恩典是预定的实现,有很紧密的关系。

而要解决人是否知道上帝的预定则是棘手的问题。

在这里奥古斯丁采取不可知论的立场,认为上帝之下的人在今世完全不知自己是否被预定。

上帝的主权和人的自由意志的冲突是奥古斯丁恩典论必须面对的问题。

奥古斯丁在这里的观点是,高扬上帝的主权,隐逸人的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采取从相信到理解的思维路线,采取“识己”,“识神”的思维取向,在矛盾复杂的险途上开创了一条难得的路径,影响深远。

关键词:恩典原罪自由意志预定AbstractAugustine inquiried into the problem of evil, further know the free will of humans,and discover the sources of original sin from the free will, found and maturate his original sin theory. The one who controlled by original sin can’t extricate oneself from the Fall,“they cannot not sin”,thus necessary rest on Grace of God.God’s grace is unconditional,inherent, Augustine consider that the Grace of God must be carried out and formulate mature grace theory. but the Grace of God related to predestination are conflict with the free will of humans, as if abolish the free will of humans is protect absolute dominion of God and Grace of God. under clear context, this thesis’s theme is grace theory of Augustine,explore the theology-philosophy of Augustine.On basis of adam does not have acquires the Grace of God., namely “they cannot sin”, so adam choice commit a crime, sequentially Fall.His sin was inherited and lead to original sin. original sin isn’t evil doctrine of humanity,it reveal the inner reason of humans present mess, guide human to the Grace of God.Predestination is a preparation of the Grace, the Grace is realization of the Predestination, both of having closer relation.it is difficult problem that whether human know the Predestination of God. Here Augustine take position of the agnosticism and consider the human who lie in shelter of God completely cann’t know whether be Predestinated in this life.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dominion of God and the free will of humans must to be problem confronted by Augustine’s grace theory. here Augustine’s view is that praise dominion of God,conceals the free will of humans. Augustine take the thought route from believe to understand, adopt thought manner of“know youself”and “know God”, exploit a uniques route in the complicated circumstance and produce far-reaching influence.Key words: Grace Original sin Free will Predestination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奥古斯丁(Auginstinus)在西方哲学史上被誉为“教父之父”,其伟大的思想对欧洲哲学和基督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他探讨了“爱”的概念,并指出“爱”是人类心灵深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本文将浅谈奥古斯丁的“爱”的思想。

奥古斯丁认为“爱”是人的本性之一,是人与上帝的联系与关系的基础。

在他的《忏悔录》中,他写道:“我发现我的心灵只有在爱上主之后才全然被满足,这就是我追求的最终目的。

”他认为,人的灵魂渴望与上帝相通,但这种相通只能通过爱来实现。

奥古斯丁将爱分为两类:有限的爱(cupiditas)和无限的爱(caritas)。

有限的爱是指对有形物质的追求和欲望,是一种自私的爱。

而无限的爱则是指对上帝的追求和心灵的向上的爱,是一种无私无限的爱。

奥古斯丁认为,有限的爱只会带来痛苦和不满足,因为世俗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人的灵魂。

只有通过无限的爱,人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和和谐。

奥古斯丁还指出,爱是一种情感,但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道德和精神上的追求。

他认为,在爱的力量下,个体可以超越自身的欲望和私利,追求公正、善良和真理。

当人们以爱为出发点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追求共同的利益,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和理想的世界。

奥古斯丁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通过彼此的爱和关怀,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他的著作《上帝之城》中,他写道:“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建立公义、和平和幸福社会的基石。

”他强调了人类共同体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其中的责任和义务。

奥古斯丁的“爱”的思想是一种高尚而崇高的精神追求,他认为爱是人的本性之一,是与上帝相通的基础。

他将爱分为有限的爱和无限的爱,指出无限的爱才是真正的满足和和谐之源。

他还强调了个人道德追求和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重要性。

奥古斯丁的“爱”的思想提供了一种思辨与实践的路径,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追求真理和道德,建立和谐的社会和幸福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奥古斯丁“信仰寻求理解”的哲学诠释学解读“信仰寻求理解”(fidesquaerensintellec-tum)源自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第七卷中谈到如何理解三位一体时提出的“你们要是不信,定然不得理解”,后来安瑟伦将其表述为“信仰寻求理解”。

关于三位一体的表达,奥古斯丁指出,“倘若这不能用理解力来领会,就要用信仰来把握,直到那藉先知说‘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理解’的主,照耀在我们的心田。

”[1]在奥古斯丁看来,信仰就是“赞同地思考”,是“人类通往上帝之路的起点,也是“人类理解的向导。

”[2]而信仰是为了理解,“理解是信仰的回报”[3]。

奥古斯丁提出“信仰寻求理解”的用意,不仅在于批判古代希腊晚期以斯多葛派为代表的独断论、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论、以德尔图良为代表的极端信仰主义,更在于在认识上实现方法论的突破,为寻求宗教真理指出一条由信仰走向体悟,通过内心反思来追寻上帝,达到理解,最后达到荣福直观的大道。

在“如何达到理解”这个向度上,奥古斯丁的“信仰寻求理解”是如此地和现代哲学诠释学的思想进路相契合,以至于Grondin指出,“奥古斯丁是20世纪诠释学的一个主要的对话伙伴。

”[4]一、“记忆-信仰”与“前见-预期”奥古斯丁的“信仰寻求理解”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实有所指。

关于信仰的对象,奥古斯丁作了如下的划分,“有三种信仰(念)的对象:首先是总是被相信而从不被理解的,如在时间与人类事件过程中的历史个例;其次是那些一被相信即被理解的对象,如数的领域或任何学术研究中理性的运用;最后是先被相信后才被理解的对象,如那些除清心者外不能被理解的神圣事项,只有服从诫命,适当地生活才能达到这条件。

”[5]这段话从历史、逻辑、宗教三个层面指出了信仰在理解中的作用。

与此相对应,信仰本身也可分为信任、相信、信赖三种[6]。

在历史层面上,奥古斯丁指出,对于历史事件,由于发生在过去,我们无法亲历,从而只能相信而无从理解的,这里需要一种信任。

那么我们信任谁呢?信任历史记载(如《圣经》)、权威和公教传统。

“如果孩子们不相信他们的父母是他们的父母,他们怎会报答性地尽义务,侍奉并爱他们呢?那不是凭理性能知道的。

谁是父亲,是根据母亲的权威而相信的”,“如果我们决定没有确定的把握就什么也不相信,那人类社会就没有什么是稳定的了。

”[7]在逻辑层面上,对于数的领域或任何学术研究中理性的运用,相信其为真即意味着理解。

在这个层面上,信仰仅仅指的是相信。

相信谁?相信教师、书本和专家。

在宗教层面上,由于那先被相信后才被理解的对象,只能在未来见到,为了达到理解,只能先“服从诫命”:“信仰寻找,理解找到。

”[8]这里的信仰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信赖。

信赖谁?信赖上帝的诫命,信赖上帝:“上帝呼唤我们有这种信仰,但不是随心所欲地信仰(缺乏理解的盲从,迷信),而是按照保罗的话(权威是理解的镜)去信仰,并通过爱而彰显这种信仰。

”[9]由此可见,奥古斯丁认为,人们能够亲历的,只是当下在场的感官知识,其他非直接的知识,都需要从信仰出发来把握。

“理性在心灵中的作用正如眼睛中看之行动。

有眼不意味着就是看,有看不意味着就是看见。

因此灵魂需要三个不同的东西,即能恰当使用的眼、看和看见。

在心灵除去肉体的每一点玷污的时候,即是说,当涤除掉对世俗事物的渴望的时候,它就像健康的眼睛,而要达到这洁净,首先只能靠‘信’。

”[10]在这里奥古斯丁将“信”比作“恰当地使用眼”,“信”能够帮助“涤除掉对世俗事物的渴望”,起到给心灵“去蔽”的作用,从而才能真正“看见”事物。

那么信仰是否凭空得来的呢?无条件地接受,不就是盲信了吗?奥古斯丁认为,信仰之所以能区别于盲信,一是在于信仰不能离开理解,理解是信仰的目的,二是在于信仰的内容原本已经保存在记忆中:“凡我知道的,都收藏在记忆中”[11],“我到达了记忆的领域,那里是感觉对一切事物所感受而进献的无数影像的府库。

”[12]而信仰只是唤起了这种记忆,“我们之所以要信,是因为信仰可以起到一种提醒作用,在信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达到更为明晰的‘见’,得到更多的‘光照’。

”[13]根据奥古斯丁的记忆说,上帝在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时,赋予了人关于他和天界属灵是者(相)的记忆,从而人天赋有这些相,遇到适当的提醒就能回忆起来。

即便是在逻辑层面上的相信,也必须先有对命题的“字面意思”的理解。

因此,“记忆是逻辑在先于信仰的,它也是后来的理解力深化的根基和出发点”[14],记忆是信仰的先决条件,是信仰的逻辑起点,而信仰被接受后,在寻求理解的过程中,对应的记忆内容也相应地被深化。

因而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记忆和信仰相互加深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奥古斯丁那里,“记忆”和“信仰”不仅超出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记忆和信仰的范畴,被赋予了更宽泛的意义,而且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正对应着哲学诠释学中的“前见-预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里仅就理解的过程而非理解的内容来考察,从而有别于布尔特曼的“生存论诠释学”)。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进行生存论分析时指出,此在和世界的关系是理解和被理解的关系,对世界的一切解释都产生于一种先在的理解。

海德格尔将这种先在的理解称之为“先行视见”和“先行把握”[15],认为它们是理解的前结构,具体来说,也就是传统制约人们存在和理解的历史性因素。

理解的这种前结构是解释发生和进行的条件,没有这个根本条件,解释将不可能进行。

伽达默尔将这种理解的前结构统称为前见(Vorurteil),并将海德格尔的诠释学循环表述如下:“解释开始于前把握,而前把握可以被更合适的把握所代替:正是这种不断进行的新筹划过程构成了理解和解释的意义运动。

”[16]伽达默尔将这种作为筹划的筹划称为预期(Vorwegnahmen),并将其进一步表述为“对完全性的预期”:“我们在一切理解的基础上对整体-部分循环这种以内容来定向意识的理解必须加以引申,以形成一种更进一步的特色,这就是我所谓的‘对完全性的预期’。

”“因而,这种支配我们一切理解的完全性的预期在内容上每次总是特定的。

我们不仅预先假定了一种内在的意义统一性来指导读者,而且读者的理解也是经常地由先验的意义预期所引导,而这种先验的意义预期来自于被意指东西的真理的关系。

”[17]因此,伽达默尔指出,“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并强调了前见在理解中的重要作用:“在理性的绝对的自我构造的观念下表现为有限制的前见的东西,其实属于历史实在本身。

如果我们想正确地对待人类的有限的历史的存在方式,那么我们就必须为前见概念根本恢复名誉,并承认有合理的前见存在。

”[18]由此伽达默尔提出为权威和传统正名,教师、上级、专家所要求的权威的本质,是原则上可以被认可接受的东西,“他们所培植的前见,虽然是被个人证明合理的,它们的有效性要求我们对代表它们的个人有偏袒,这些前见也可成为客观的前见。

”[19]如果把奥古斯丁的“记忆-信仰”与伽达默尔的“前见-预期”作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二者在结构上的异曲同工之处:“记忆-信仰”与“前见-预期”具有同构关系。

信仰最终源自记忆,是对记忆的提醒;预期最终源自前见,是前见的显现。

记忆与前见都具有内在性,是原发的,信仰与预期都具有外在性,是触发的。

信仰唤起了记忆,预期触发了前见,并且在理解过程中,记忆与信仰相互加深,前见和预期相互完善,形成了伽达默尔描述的诠释学循环。

这种循环本质上不是形式的,它既不是主观的,又不是客观的,而是一种内在的相互作用。

对于奥古斯丁,信仰是在先的,对于伽达默尔,前见是必然的,从而他们都强调在理解过程中对于权威和传统的尊重。

奥古斯丁对于信仰的强调,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在奥古斯丁第一次明确说出‘相信以便理解’后,他的这一表述让整个西方世界差不多消化了一千五百年,才在世俗哲学家中有所领悟。

”[20]“奥古斯丁批判希腊哲学,旨在通过建立信仰世界观,以新的方式‘复活’一度被怀疑论所消解了的希腊实体论。

在他那里,希腊传统的实体论哲学必须与信仰结合,才可以避免受怀疑论嘲责的尴尬。

换言之,人只有在信仰之路上寻求人的确定性和归宿,才可以防止理论理性与信念世界的断裂。

”[21]二、“返观自照-朝向上帝”与“自我理解-自身置入”在奥古斯丁看来,信仰只是走向理解的第一步,是理解的必要条件,而并非充分条件。

在“服从诫命”之后,接下来是“适当地生活”,才能达到进一步的理解。

如果“信”是“能恰当使用的眼”,那么接下来就是“看”。

奥古斯丁把这种“看”分为“向内看”和“向上看”。

“向内看”就是“返观自照”,是向着自身的寻求。

之所以要“向内看”,是因为“人是神的形象”,在心灵中保存了上帝的记忆,这种记忆使得心灵“总是记得它自己,总是理解并爱它自己”。

奥古斯丁的这种“向内看”具有浓厚的内在论意味,可以说在思辨上开启了“反思哲学”的维度,成为了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历史先声。

但是人也不能停留在“向内看”上,还必须“向上看”。

“向上看”就是“仰望上帝”,是向着上帝的寻求。

在“信”之后,只有通过“望”和“爱”,才有可能“看见”:“通过信,它相信被凝视的事物具有如此本性,被看见便引起愉悦;通过望,它相信只要专心凝视就会看见;通过爱,它渴望看见和享有……随凝视而至的正是上帝的形象,而上帝正是我们凝视的最终目的”[22]。

“望”就是仰望上帝,就是“培育和维护信仰”[23]。

“望德”就是“由形象跟随着的凝视”,是“上帝恩典在人心中的显现”,“凭着望德人就可以战胜对有形之物的欲求,从而从‘自望’中走出,达到永恒”[24]。

而“爱”就是拥有上帝,就是德性的完善,就是去亲身体验,也即“适当地生活”。

[25]然而认识自己和认识上帝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在奥古斯丁那里,认识自我和认识上帝是统一的。

认识自我是为了认识上帝,认识上帝是为了认识自我(当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认识上帝)。

二者相互加深,同样也处于诠释学循环之中。

无独有偶,在哲学诠释学中,也有“自我理解-自身置入”的关系与“返观自照-朝向上帝”的关系相对应。

“自我理解”在伽达默尔那里是一种不同于空洞的“外在反思”的“内在反思”。

伽达默尔援引黑格尔对基督教的唯灵论解释指出,“精神的生命其实正在于:在他在中认识自身。

旨在达到自我认识的精神知道自身与陌生的‘实证东西’相分裂,并且必须学会使自身与这种实证东西相和解,因为它把这种实证东西认作为自己的和家乡的东西。

由于精神消除了实证东西的坚固性,所以它与自身达到了和解。

”[26]伽达默尔把这种和解归结为自我理解,并指出“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甚至把传统给予我们的东西也归结为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传统所告诉的东西“一直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一种范例和借鉴,一种对自身的重新认识”[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