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文

合集下载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我曾在我《道法自然》的设计格言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切是由生命开头的,最自然的是最美的,不要刻意,经典是不经意问的流露。

不要放弃思索,在痛并欢乐的思想中成长。

”道家讲究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而推之,万物都是自然,全部自然界一切事物却由道所演化的规律,所以我们也是自然界里的一份子。

前些日子读稻盛和夫《活法》一书亦对此有感受,他所说的宇宙意志,使万物王道向好的方向进展,也同此理。

由此可推断,一切向好的方向去进展的就是自然。

顺应自然也就是设计的正确方向,反之便逆其道而行之。

虽然可能有一时的畅快,但是长远看来并无好处。

所以,我更喜爱自然的设计,适当的奢华也是可以的,但要适度。

奢华再刻意一些就是浪费,浪费再刻意一些就是奢侈,奢侈,再去进展就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外历史上也有大量的例子,如中国殷商时期末,商纣王奢侈无度,贪图享乐无度,曾经“酒池肉林”——就是把花园内开了一条水渠,里面放上美酒,以便随时畅饮,把肉干挂在树上,以便随时享受美餐,荒淫无度,最终导致亡国。

法国路易十四前期,意大利“巴洛克”传入法国宫廷,经刻意进展有形成了“洛可可”的宫廷浪费风格。

经过路易十四、十五、两代的极力推崇,奢侈之风日益凝重,到路易十六前期已到极致。

路易十六上台不久便政权不稳,他虽然也做了许多政变,推翻了洛可可荒淫、浪费的艺术风格,回来建筑的古典等做了一些改革,但也没能铲除前两代帝王埋下的.奢侈的种子,被法国人民推上了断头台。

一代王朝就这样结束了。

这也是很吻合自然规律的。

有时我也在想,当时在设计这些类似凡尔赛宫的设计者们是否也是把这个王朝推向灭亡的加速机器?奢侈原来就不是什么好的习惯,我们作为设计师是有义务让业主得到高品质、高品位、高雅的生活,并不是追求荒淫和铜臭的机器,所以我认为设计也可以自然,自然之至、天人合一、生生不息。

《老子》其次章曾言,“天下皆知美知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老子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张扬;锋芒毕露,不能长保;光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经常善于争而不善让,会给人带来祸患。

老子就是通过这些言论来具体阐释其“无为”思想的。

《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是说让一切随缘、来去无意,万物善而不争。

在老子的理想中,“圣人”应持“无为”的哲学对待天下,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有所“为”。

“事无事”是说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无事”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理事情,最终会水到渠成。

从对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而言,寂静虚无求恬淡,纵情山水寻逍遥,愉悦心灵品人生。

“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

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人们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生活,其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

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教育方面: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应用。

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碎,或陪或堕。

”就是说世间万物物性不同,要允许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存在。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习惯、特长等,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充分地发展,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要数魏书生老师。

魏老师在当班主任时,他们班上的事情自己根本不用管,他把学校安排下来的事情根据情况分配给班里的同学,每位同学分别管理一件事情,这样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最终都将任务完成得很好。

有一次魏老师出差讲学,学校里举行运动会,他带的那个班最后在运动会上竟拿了第一名。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姓名系别文化与传播系班级传播学学号指导老师《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

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甚远的影响。

而《老子》以及其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又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如果要深入的理解《老子》的哲学,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其自身的内容和背景。

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对其有着详细的解读,他认为:“老子,救世之书也。

”“老子着书,明道救时”,“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初衷是在于“救世”,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老子成书的春秋时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以更好的了解《老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也就是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周公“制礼作乐”千年后,礼乐制度走到了崩坏的边缘。

而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之外,孔子的儒家思想显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孔子从继承与发扬礼乐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然足够完美,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用“礼乐”来教化百姓,让社会不再动荡,国家稳定。

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并且站在肯定礼乐文化的立场,对传统的西周继承下来的制度加以“损益”的改制。

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不然,他恰恰认为礼乐制度才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

他认真的反思着人为的一切因素在文明中,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尖锐的指出了礼乐制度的危机正是其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如同他这番话的辩证思想,社会之所以产生危机的原因究其根本,不也正是人们自身自食其果吗。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篇一:老子论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一)道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养生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老子论文

老子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题目:《老子的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姓名:学院:学号: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本文主要阐述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观点,并由此剖析老子的哲学思想,从中获得为人处事的大智慧。

一.老子的道老子出生在春秋末期,正是中国奴隶社会从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时期,人民生活也异常艰苦。

同孔子不同,老子反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乐,更切与实际。

同时,他同情平民百姓,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和农民起义结下了宿愿。

历史上众多的名家都受了老子的影响,譬如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从他们的言论中都可以看出受老子影响颇深。

“道”是怎样产生天地万物呢?老子将“道”作为世界的本源,作为世界的客观规律,和物质基础,认为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

这仅仅是老子学说的起点,而不是老子学说的主旨。

那就是在懂得了“道”是宇宙的源头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悟“道”,把握“道”,并用“道”的本性指导人的行动,解决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问题。

老子的哲学体系中,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他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诌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规律的范围内,不能越出半步。

生老病死是规律,但不是我们就坐着等死,而是在这个规律的基础上,好好利用有限的时间,让生活过得精彩万分。

因此,我们应该从老子的“道”中,学会尊重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即按“道”办事,才能够把事做好。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其实, “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而“为无为”即顺应自然而为的见解。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一):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哲学思想探析论文[摘要]“尊道贵德”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道”“德”内在于生命,展示于人生历程。

道德不仅是人生由来的依据,也是人生践履的法则。

“尊道贵德”,一方面需要认清每一生命的性德,做到顺遂本性;另一方面应持守俭约之德,做到“见素抱朴”,回溯生命本源之道,也就是在贵德中尊道,在尊道中贵德。

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世之人生模式选择与人生幸福获取亦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准则;人生模式;当代价值①“地”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8页改定。

②“国”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1页和翟仁义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老子C》第一组改定。

老子(约公元前571至公元前478年),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名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老子》,亦称《道德经》。

道家以其论“道”述“德”而见长,故又被称为“道德家”。

道家所谓“道”“德”,蕴含浓郁的生命气息,有其特定的生命内涵。

“尊道贵德”既是《道德经》的重要论题,又凝聚着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这一价值对于世人践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获取人生幸福仍不乏借鉴意义。

一、“道”“德”与人生老子之学不离现实人生,并以“道”“德”与生命直接关联。

老子论“道”多从生成论言起,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①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②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P65-66)“道”是浑然一体的本根存在,虽然无形无名,却先于天地而在存,不妨称之为天地万物之母,此即宇宙万物之源。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

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

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

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

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姓名系别文化与传播系班级传播学学号指导老师《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

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甚远的影响。

而《老子》以及其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又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如果要深入的理解《老子》的哲学,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其自身的内容和背景。

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对其有着详细的解读,他认为:“老子,救世之书也。

”“老子着书,明道救时”,“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初衷是在于“救世”,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老子成书的春秋时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以更好的了解《老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也就是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周公“制礼作乐”千年后,礼乐制度走到了崩坏的边缘。

而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之外,孔子的儒家思想显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孔子从继承与发扬礼乐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然足够完美,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用“礼乐”来教化百姓,让社会不再动荡,国家稳定。

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并且站在肯定礼乐文化的立场,对传统的西周继承下来的制度加以“损益”的改制。

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不然,他恰恰认为礼乐制度才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

他认真的反思着人为的一切因素在文明中,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尖锐的指出了礼乐制度的危机正是其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如同他这番话的辩证思想,社会之所以产生危机的原因究其根本,不也正是人们自身自食其果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老子》第八章的感想与收获
学院:xxxxx
专业:xxxxx
姓名:xxxxx
学号:xxxxx
指导教师:xxxxx
我以前一直崇尚道教,喜欢他们的清静无为,喜欢他们的逍遥飘渺,于是读道教经典《老子》便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一直没有读懂,没有真正的理解,感觉就像是囫囵吞枣一样,读完没有任何收获,只是记住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语句。

所以就一直想选修《老子》解读这门课程了,想在老师的帮助下认真的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真正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先贤的超凡智慧,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通读整篇《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5000字左右,但是全书意简言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

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以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

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而我对第八章的内容感触最深。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所有事物讨厌的低洼之地,因此水的行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

这两句话表明了水的特点,老子认为水是接近于道的事物,因为它和道类似。

从前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以知道“道”的表现就是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水则是不因外物而改变,至柔至善,水不与万物相争,因此老子认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局。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即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提倡人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老子借此告诉世人,无论是从政治国,还是养生处世,都要了解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不必固执地去追求某一面,只要像水一样淡然处之,遵循其客观规律就可以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这句话更加明了的表明了老子对人民的期望,他认为上善之人就要像水那样做到:安居卑下之位,思想深邃难识,交往仁慈友爱,言语真实无欺,为政清静安定,做事无所不能,行为择时而动。

正因为他与人无争,所以没有灾难,这句话从分的体现出了贯彻整本书的“无为”思想。

在这里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

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总之,这句话表明了自然之道,老子觉得为人处世就应该顺其自然,不强求,要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如果人人都可以处于这种状态的话,社会自然就会和谐。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本章不仅提出了水的性格、品德和行为,指出水具有滋润万物,又不与任何事物相争,自然下流处人之所恶,却又清净透彻、洗涤万物,春散冬凝、
应时而动、不失天时的品质,而且从更深的层次上体察到水的这些品质与人生大道之间的关系。

大道无形,大道柔软,不与宇宙万物相违逆;大道生养万物,不与万物争高下,不求万物报答;大道谦逊,不居功自傲。

这些正是水和大道的共同之处。

大道具有很大的威力,它会令那些理解它的人内心平静如水,摈弃了杂乱与烦躁,生活充实,没有烦恼与忧愁。

因此,我们人类也要效法水的品德,做到如水般的胸怀,宽广无边,清净悠然;学习流水的心态,谦虚卑下、不与人争、择地而居;为人重信诺,如潮汐一般,起落守时。

做到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便能与大道同行,物我两忘,自然会过的逍遥自在。

我觉得大家可以从这章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即大家应该积极学习水的态度:人要如水般善于自处,选择合适的位置;心胸如水般深沉静默而又包容一切;与人相处同水一样细腻真诚;说话如潮水般准而有信;立身处世如水般端正持平;做事精明能干发挥所长,像水般无所不往,无往不利;把握时机,及时而动如水般宜静宜动。

与物不争,与世无争,便可永无过患而安然出顺。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那么此时到底该怎么办呢?是逆流而上?还是置之不理,默然放弃?我们应该学习水一样,顺其自然,在逆境面前不低头,也不冒然拼搏,应该慢慢积蓄力量,静待时机,准备充分后在仰头前进,同时要学习水的坚韧,做事时需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到底,最后方能积小胜为大胜,做出令旁人刮目的成绩来。

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为人处世也当像水一样,应该学习水的宽容博大,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对一切关系都要真诚,不要明里不一、虚伪,要懂得善待一切、不求回报,能奔能涌、能升能降,以积极的思想、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环境,不奢想环境适应自己,而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用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来创造美好的未来。

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拥有一段美好的人生,才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宇宙的宽广。

水是伟大的,它是生命之源;水是坚韧的,它连绵不绝;水是宽容的,它海纳百川。

或许大家认为水是柔弱的代表,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它,水滴石穿,或许正是这种柔弱、坚韧的品质造就了不一样的刚强。

水也有波涛汹涌的时候,那是因为它博大的胸襟容纳了万物,造就了水的雄浑与厚重。

水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不拘泥自已的形态。

虽然水之性柔弱,但是最坚硬强大的东西,也不能把水怎么样,钢刀切不开,钢钎戳不穿。

水让人钦佩的是以柔克刚,以动制静,随遇而安的心态;水让人叹服的是高山流水的气魄,还有百折不饶,心无旁骛,奔流向前的执着精神。

因此,水阴阳并济、将刚柔融为一体,难道这些品德还不值得人们的学习吗?
流水不腐,川流不息,水的另一种品德便是永不停止。

人要向水学习,平时不能停滞不前,思想不能僵化,要与进俱进,思想的流动可以为我们打开无数个窗户,让我们开阔眼界,触及事物的奥秘,揭开生活的面纱,领略人生的真谛。

面对生活,要敞开胸怀,以开放进取、谦虚谨慎的态度,广交良友、广开视听,不断汲取外界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不断获得身边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总之,人活着,就要像水一样,虽然一路上会有阻碍,会有沟壑,会有曲折,但只要一直向前,无论面对什么,都保持一股向前流动的精神,不自卑,不畏缩,不张扬,奋进不止,汇入大江大海,你就有可能看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在老子的那个时代,人性初步的成长,人们逐渐的学会了使用大脑,诸侯也渐渐的有了野心,不再满足于现状,于是战争的号角被野心家吹响,战火逐渐蔓
延,人性的黑暗在火光与咆哮中觉醒。

老子,这位先贤,在混乱中退隐山林,在自然地熏陶下发觉水的品德,于是提醒世人,只有学习水的品德,才能创建没有战火,没有压迫的社稷。

这章的内容包含了老子对世人的期待,对人性之善的思考。

而如今,这章的思想感悟也应当如水一样永不停歇,不断的适应社会,人们应该在其中汲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正如上文所描述的一样,要学习水的精神,让水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大放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