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老子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张扬;锋芒毕露,不能长保;光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经常善于争而不善让,会给人带来祸患。

老子就是通过这些言论来具体阐释其“无为”思想的。

《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是说让一切随缘、来去无意,万物善而不争。

在老子的理想中,“圣人”应持“无为”的哲学对待天下,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有所“为”。

“事无事”是说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无事”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理事情,最终会水到渠成。

从对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而言,寂静虚无求恬淡,纵情山水寻逍遥,愉悦心灵品人生。

“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

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人们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生活,其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

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教育方面: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应用。

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碎,或陪或堕。

”就是说世间万物物性不同,要允许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存在。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习惯、特长等,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充分地发展,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要数魏书生老师。

魏老师在当班主任时,他们班上的事情自己根本不用管,他把学校安排下来的事情根据情况分配给班里的同学,每位同学分别管理一件事情,这样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最终都将任务完成得很好。

有一次魏老师出差讲学,学校里举行运动会,他带的那个班最后在运动会上竟拿了第一名。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篇一:老子论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一)道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养生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国学论文 道之老子 讲述老子道的思想

国学论文 道之老子 讲述老子道的思想

道之老子摘要:认识老子道的思想,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道是宇宙终极本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万物皆由道所生;二是道之无与有。

道既无始无终,也无边无际。

就道的无形质、无限性而言是无,就道的实存性并含有万有而言是有。

无与有的统一密切联系于老子的体用观。

三是道与自然。

自然与无为历来被视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与关键,道本身就是自然,而自然则是道及一切宇宙万物的基本精神。

关键词:道;自然;无为;本体;超越认识老子哲学思想,必须对其思想核心道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本文试图从道是宇宙终极本体、道之无与有、道与自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理解。

老子创造了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道”是老子思想体系得最高范畴。

老子认为道没有形状和内涵,所以不能给他起名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道是宇宙终极本体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思想体系中的终极本体。

老子之前,人普遍将天视为万物之母。

至于老子,人们便进而开始探求天之所生。

而老子则通过对道的由一般哲学概念向终极本体的改造与抽象,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在老子哲学中,道被抽象上升为一个统摄宇宙与人生的最高本体概念,使道逐渐成为一切存在的终极基础。

首先,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万物皆由道所生。

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对于道生万物,老子还有更详细的描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道作为最高本体,乃万物恃之而生,渊似万物之宗。

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指也。

其次,老子还引出了常道的概念,即道作为最高本体,周行而不殆,永不消竭。

道独立而不改,一切物皆相对待,而道则于与物无对,万物皆有改变,而道则无改易。

以庄子所言:道无始终,物有死生,此之谓也。

然而在另一方面,除去本体论与生成论层面上的理解外,老子的道实质上也是人生所追求的极致境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而且在更深层面上,道之内涵实质上是被置于物质与精神互渗的前提下讲的。

老子文化论文

老子文化论文

道可道,非常道记得第一次听秦老师的课还是在上个学期,当时自己还处在刚刚来到大学校园,对大学生活还不是很熟悉的阶段,对大学课程的设置也不是很清楚,上了好长时间课了才知道选修课是怎么一回事。

当初自己来科大就是看上了科大良好的学风,不过上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科大其实也有很不足的地方,就是人文气息不够浓厚。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学习什么专业,都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尤其是在有着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

于是,有一段时间,我就逐个教室地找人文方面的课,一次偶尔的机会,就看到二教一个教室(好像是2104)上有老子文化的课,是在周一上的,而自己周一的课又比较少,所以就果断地去上了。

现在想想,可能就是一种机缘的巧合吧!在那一节课上,秦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讲到了人的气质,人的情怀,讲到了在北大时第一次见到周总理的时候,还讲到了科大学子如果能即做到脚踏实地,又做到仰望星空,那一定是了不得的。

我只觉得那仿佛使一次精彩的大家演讲,有一种找到知己的感觉。

秦老师的声音很特别,夹杂着些许的方言,不过这并不影响我的深入听讲,我当时就在想,下学期能选课时,一定要选秦老师的老子文化课。

这个学期要选课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犹豫就选了,也能如愿以偿。

时间过得真是快,一次次的课就如同一次次的精神洗礼,现在是该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

其实在上课的时候我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对老子文化有着足够的认识的,也有不少人只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这种情况探究起来终究还是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造成的。

所以,每当自己看到别人对自己奉为至宝的东西满不在乎的时候,自己也是比较痛心的。

好了,还是言归正传,学期结束了,总是要对这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有一个总结的。

不过,像老子文化这种课程,其学习是自始至终的,并不像数学分析或是量子力学,学习时间全部在极短的一段时间里。

人文学科是活的,一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其中才会有很大的收获。

至于论文的题目,我也很欣赏秦老师的方式,并不刻意是一片正规的学术性的论文,那样对学生的要求未免有些苛刻,毕竟都是学习理工科的。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关于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

关于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

关于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论文摘要】:以群体为本位,个人消融在群体中,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事实。

但在先秦诸子中,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以个体为本位,具有独立精神的"贵己""独立""自知""自胜"的思想主张,注重人的主体价值和人性的自然发展,闪耀着独立、自强的思想光辉。

【论文关键词】:老子; 道; 自然; 独立精神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所有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注重社会秩序,强调礼制,他们习惯以共性、共相为不言而喻的前提,不太注重个性、殊相。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要求人应该压制自己,使行为合乎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

墨家提出"兼爱利他"的主张,"兼"就是群己不分,人我无别,视人如己。

将这种兼爱推到极致就是忘己济人,即"利他"。

儒、墨两家都强调群体的社会价值,要求个人无条件服从社会,服务他人,而对个人的主体价值、人格独立很少重视。

一、道的独立精神(一)道法自然--"道"独立的存在状态"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的道不仅是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永恒存在的天地万物之源,又是运动不息的对立转化规律和法则[2]。

老子的哲学思想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而"自然"又是其思想的基本精神。

《老子》二十五章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因而《老子》提出"自然"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3]。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一):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哲学思想探析论文[摘要]“尊道贵德”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道”“德”内在于生命,展示于人生历程。

道德不仅是人生由来的依据,也是人生践履的法则。

“尊道贵德”,一方面需要认清每一生命的性德,做到顺遂本性;另一方面应持守俭约之德,做到“见素抱朴”,回溯生命本源之道,也就是在贵德中尊道,在尊道中贵德。

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世之人生模式选择与人生幸福获取亦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准则;人生模式;当代价值①“地”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8页改定。

②“国”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1页和翟仁义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老子C》第一组改定。

老子(约公元前571至公元前478年),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名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老子》,亦称《道德经》。

道家以其论“道”述“德”而见长,故又被称为“道德家”。

道家所谓“道”“德”,蕴含浓郁的生命气息,有其特定的生命内涵。

“尊道贵德”既是《道德经》的重要论题,又凝聚着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这一价值对于世人践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获取人生幸福仍不乏借鉴意义。

一、“道”“德”与人生老子之学不离现实人生,并以“道”“德”与生命直接关联。

老子论“道”多从生成论言起,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①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②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P65-66)“道”是浑然一体的本根存在,虽然无形无名,却先于天地而在存,不妨称之为天地万物之母,此即宇宙万物之源。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之老子浅析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之老子浅析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浅谈老子与《老子》【摘要】:“道”与“德”与今天一般所说的道德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道”原指道理,引申为方法、规律、原则。

《老子》中则指宇宙的本源和实质,它常被称作“大道”、“常道”、“恒道”。

“德”的原意为“得”,《老子》中则指“道”的显现与作用,能顺应获得大道之人的一种品性、表现与作为。

【关键词】:老子《老子》影响【正文】道家创始人,老子,名聃,又名耳。

春秋楚国苦县人,身处乱世,以其独特的思想,闪耀至今。

著有《老子》一书。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曾经概括说:“所遗道,虚无,因应变化而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道”与“德”与今天一般所说的道德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道”原指道理,引申为方法、规律、原则。

《老子》中则指宇宙的本源和实质,它常被称作“大道”、“常道”、“恒道”。

“德”的原意为“得”,《老子》中则指“道”的显现与作用,能顺应获得大道之人的一种品性、表现与作为。

老子的万物看法老子由于身处乱世,主张无为而有为的处事原则,老子认为一切行事均要顺从自然,任何事物都要顺着它自身的情况与发展,不必强加外界的意志。

因次老子认为,万物起于无中,皆应起而起,亡而亡,一切皆在自然中。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有,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此中,老子认为万物皆应起才起,是万物源于无中生有。

如同佛家的‚因缘说‛。

在对待个人的发展的问题上,老子也有独特的一面,老子主张‚功成,名遂,身退‛的即入又出的主张。

世人皆知无为之说,却很少知无为前有为之为。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在看待事情上,并非一味无为胜有为的观点比较。

他并不反对人的追求,不反对人的拥有,也并不主张一味避世,他想要求的是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要哦适可而止,不可以过分膨胀,所以最后老子不忘‚功成,名遂,身退,天下道也‛,认为万人要以道而自然行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与守恒
——老子文化论文对比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以老子道德经为领导地位的东方哲学似乎站在宇宙之颠,俯瞰全宇宙的奥秘与规律,总结出一套从唯心到唯物,客观的理智的思考。

从“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以其广博的智慧,把人性,天地,自然联系起来,给后人留下一笔珍贵的思想财富。

在这之中,通过对老子文化的学习,我感悟最深的乃是一个“无”字。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为万物之源”。

对于这个“无”,我是这么理解的:“有”是由“无”产生的,而“有”不能生出“无”。

但这里的“无”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没有”。

“没有”也是“有”的一种。

比如数学上的空集没有元素,但空集本身又可以是个元素。

又如物理中的反物质本身也是物质一样。

同时,“无为而治”
同样阐述了在国家管理上的无为才能无不为。

下面,我将简单联系所学知识,谈谈“无”在理科只是中的体现。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守恒的思想一直在被一直重复着。

从初中的能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到高中的质量守恒、质子守恒,甚至到生活中的人品守恒。

这一大串的定律都被我们自然的就理解了,肯定了,熟知了。

我们也早已肯定这是伟大的西方科学家总结出来的物理定律。

但是我想说,当我学习了老子文化过后,发现这些宏观规律仅仅是东方哲学——老子道德经在物理学上的应用而已。

在几千年前,老子及用“无”的思想统归了这些定律。

正如最基本的能量守恒是这么描述的: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

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个有的概念,是能量一直存在的概念。

但是,这更是无的概念,是无新增,无消失一个静态的平衡。

无论能量怎么变换,移动,传递。

当你的思维站在高处时,你会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变动,它还是它,岿然不动。

如若你非要说能量是实际存在的,是一直“有”态,那请你仔细看该定理的第一句话,“不会凭空产生”,老子曾写到,无,名天地之始。

当我们回到宇宙最开端,一切都是无,而所谓的所有能量,也仅仅是“无”经过长时间演替的另一种形态而已。

在者,大学里,我接触到了更深层次的守恒。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可以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到温度高的物体。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并将这热量完全变为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这是另一种表述)。

为何说它也逃不出老子的智慧呢?我们同样用“有无”的关系去论证。

正向而言,热量从热的传到冷的,这是自发过程,是能量的自然传递,这正如前面的守恒定律一样,热量并没有消失或增多。

然而为何不能从冷源向热源传递呢?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不可逆就在于热量品质的不同。

热源的热量比冷源热量品质高,如果可逆,这岂不是成为了一个品质直接增加的过程,这是与老子“无”的思想明显矛盾的。

这里我们把品质也直接看作一个有无的守恒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物理守恒中,有无同样是统一辩证。

有体现在微观上物质,能量的部分传递,这种移动变化是
实际存在的客观的。

但是整体而言,却又是平衡稳定的,依旧是最初的那个开始。

这便是我对于“无”有守恒的愚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百家齐放的时代,那个时代涌现出来的思想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

老子的思想更是如此,正如秦老师所说,智慧是没有时空限制的,老子的智慧就属于过往,属于当代,也属于未来。

最后非常感谢老师的传道授业,让我们在忙碌的理科学习中可以接受人文学科的熏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醒,充分思考一些关于人性,关于自然的问题,并且得到自己的见解,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不过,学生目前还是有一个疑惑:无论在科学知识中,或是在自然规律中,为何很多事物的发展总像一个收敛的函数,最后统筹为平衡态。

化学反应,长时间过后,每种物质的量,整体温度总会趋近于一个稳态;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总是在和平与战争中寻得平衡;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其实也都是为了寻找一个力学稳态……不知这一点在老子的智慧中有没有得到阐释?如果老师有时间解答,希望可以联系学生的邮箱lyj0103@。

13级5系李应杰PB132091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