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研读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篇一:老子论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一)道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养生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精编范文】论文谈老子的无为思想-word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论文谈老子的无为思想篇一: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 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关键词:老子、无为思想、自然、善为老子及整个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道德经中所表述的中心思想:无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乃至人们的一般的观念及行为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然而, 历来人们对老子无为主义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诸多的版本,如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愚民理论。
有的人认它为一种阴谋权诈之术, 有的人认为它一种消极对待,厌恶世俗的腔调。
我认为这些见解, 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片面的, 有的完全是错误的。
但要真正辨明是非, 我以为关键还是应切合当时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意,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民不聊生,朝令夕改的昏暗时代,众诸侯混战,都想称霸天下,百姓苦不堪言,老子作为当时的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和认识肯定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观认识过去。
以下就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无为思想的含义。
——“无为”即“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学立足于“无为”是有其理论上的内在逻辑依据的:老子的无为主义思想是从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 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老子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张扬;锋芒毕露,不能长保;光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经常善于争而不善让,会给人带来祸患。
老子就是通过这些言论来具体阐释其“无为”思想的。
《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是说让一切随缘、来去无意,万物善而不争。
在老子的理想中,“圣人”应持“无为”的哲学对待天下,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有所“为”。
“事无事”是说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无事”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理事情,最终会水到渠成。
从对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而言,寂静虚无求恬淡,纵情山水寻逍遥,愉悦心灵品人生。
“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
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人们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生活,其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
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教育方面: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应用。
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碎,或陪或堕。
”就是说世间万物物性不同,要允许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存在。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习惯、特长等,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充分地发展,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要数魏书生老师。
魏老师在当班主任时,他们班上的事情自己根本不用管,他把学校安排下来的事情根据情况分配给班里的同学,每位同学分别管理一件事情,这样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最终都将任务完成得很好。
有一次魏老师出差讲学,学校里举行运动会,他带的那个班最后在运动会上竟拿了第一名。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篇一:老子论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一)道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养生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一):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哲学思想探析论文[摘要]“尊道贵德”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道”“德”内在于生命,展示于人生历程。
道德不仅是人生由来的依据,也是人生践履的法则。
“尊道贵德”,一方面需要认清每一生命的性德,做到顺遂本性;另一方面应持守俭约之德,做到“见素抱朴”,回溯生命本源之道,也就是在贵德中尊道,在尊道中贵德。
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世之人生模式选择与人生幸福获取亦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准则;人生模式;当代价值①“地”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8页改定。
②“国”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1页和翟仁义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老子C》第一组改定。
老子(约公元前571至公元前478年),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名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老子》,亦称《道德经》。
道家以其论“道”述“德”而见长,故又被称为“道德家”。
道家所谓“道”“德”,蕴含浓郁的生命气息,有其特定的生命内涵。
“尊道贵德”既是《道德经》的重要论题,又凝聚着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这一价值对于世人践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获取人生幸福仍不乏借鉴意义。
一、“道”“德”与人生老子之学不离现实人生,并以“道”“德”与生命直接关联。
老子论“道”多从生成论言起,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①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②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P65-66)“道”是浑然一体的本根存在,虽然无形无名,却先于天地而在存,不妨称之为天地万物之母,此即宇宙万物之源。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的道论文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老子的道论文篇一:老子的道论文浅析老子的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
老子所说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一切形下之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 它的实质是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
一,何为老子的道道是老子一切思想的核心,他的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
道的本意是道路为人所行走。
后来它不仅指人行走的道路而且也指事物存在和发展运行的道路。
因此,道常常被理解为万物的本性和规律等,而道作用于人生则体现为生活准则。
“道”不是物质性实体, 而是形而上的实体。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 系辞上传》)。
无论是道家之“道” , 还是儒家之“道” , 都是在形而上即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的意义上讲的。
认为道是物质性实体的,主要是根据《老子》中有“有物混成”、“道之为物”以及“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等文句。
但是,“物”并不等于物质性的实体, “物”只是表明它的客观性或实有性, 而一切具有客观性实际内容的非物质性实体也是“物”。
《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
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个宇宙是唯一的、绝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但同时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道本身是不断地变动着的,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由于道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着自身的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切运动无不遵循道的规律。
因此道是生活准则。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层面就成为人类生活的方式和处事的方法,这个作用于人生的道称之为德,从而作为人们的生活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是“无为”却“有为’’
-----浅谈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
孙连超
“实际上道家的‘无为’,也就是‘无不为’,以道家的精神做事做人,做到外表看来不着痕迹,不费周章。
譬如盖一栋房子,就在最初,把这栋房予将来可能发生的毛病,都逐次弥补好了。
所以房子盖完了以后,看起来轻而易举,没有什么麻烦和困难,而事实上是先把问题都化解了,没有了,这就叫‘无为’。
”
一一南怀瑾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再次,悔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他把统治者分为四种类型: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是人民亲近而赞美他;再次是人民畏惧他;最差的统治者是人民轻视他。
人们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悠然的,很少发号施令,所有事情是顺理成章地办成的,一切顺乎自然。
辅万物之自然,顺应造化,这就是老思想中的核心-----“无为”。
老子“为”的最高原则是“为无为”。
“为无为”首先是为。
但是,“为”绝对不是滥为。
而是要通过为达到无为,同时达到想要的目的。
那么,这是怎样一种“为”呢?老子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自然而然是道的原则。
因此,人做事(即“为”)就应该遵循道,顺应自然。
只有根据规律和自然趋势,才能达到为所想要的结果。
而“无为”强调的其实就是这种遵循和顺应。
因此,“为无为”就是这样一种为:在不为的时候不为,该为的时候就要为,恰如其分而恰到好处。
“无为”是老子对理想的领导提出的要求,一种领导风格的形成与领导个人的修为息息相关,因而,笔者以为,从老子中探寻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是研究老了领导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下面,笔者将从领导者个人和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这两个方面这一启示进行阐述。
其一,领导者个人-------不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之家,其德乃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之邦,其德乃丰。
修之天下,其德乃溥。
”推己及人,由内而外,老子对领导者提出了德化自身、不断成长的要求。
领导者所处的地位和角色要求领导者是一个有着高尚而宽广的内在修为的人。
“其德”之“真”“余”“长”“丰”“溥”对领导者是一种要求,那么对整个组织就是一种财富了。
那么这种领导者对于自己高尚的人格修为的高要求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
首先,老子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就是不自己去显明自己,只要你做得对,对人有益自然会有人来显明你的好处。
“不自是”就不自以为是、自己去肯定自己。
“不自伐”就是不自己夸奖自己,不自我夸耀才显得有功。
“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不白以为了不起,这样才能保持长久。
这里老予的“无为”要求领导者学会谦逊,而不是居功自傲自命不凡。
谦逊的人才能够建立起与其他更多的人的广泛沟通。
尤其,
对于领导者来说,谦逊的领导者更易亲近下
属,更容易建立起有效的上下级沟通。
作为一种良好的立身处世特质,领导者的谦虚是能够增添领导者的权威和魅力的。
再者,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贵,多藏必厚王。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与生命谁更可爱?生命与财富哪个更重要?得到与失去哪个更需珍惜?偏爱一方,另一方会失去更多,拥有许多必然付出更多。
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是不会让事物偏废一方,而失去平衡。
知道适可而止,保持事物的相对平衡,就能使你拥有的长久保全。
该“为”的时候“为”,不该“为”的时候勿“为”。
这里的“为”要求领导者控制一定的限度,即“为”的程度和范围,绝对不能够在私欲方面放纵自己。
领导者应该用“无为”的态度和精神来看待自身的得失和利欲,强调的是领导者要控制个人私欲。
利益熏心的人是没有道德底线的,而在一个有着规则和规范的企业或者行业里,是没有人会愿意放任这种心态的存在的。
领导者在控制个人私欲,其实是对自己的约束,也是深入企业和行业的必要条件。
自谦和约束自己,老子鲜明地提出了两点要求,但是,笔者发现,这两点要求的实质其实是一致的。
那就是“不争”。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一一“夫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明白了。
在这里,“不争”不是装腔作势,故作清高的“不争”,而是“不能争”。
自谦和约束自己,都是老子在教导领导者:养自身谦虚之气,守利欲平衡之道。
领导者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要认清自己的不足不町盛气凌人,平衡利欲善守平静之心。
除此之外,“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一个人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心思缜密,计划周详;待人真诚友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善守信用;为改善于有条理;办事极有能力、才干;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领导者专心于自己的事务,用自己的心力尽量完美地处理好各方关系,那么因为他专心于务内,而无与人争,那么对外人来说,就彻底地无法与之“争”。
当领导者尽心服务、扬长避短的时候,组织的竞争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领导者无心与“外”争,自然地,避人锋芒,修成正果,外人据何与之争?
其二,领导者与属下一一以身下民,不言而教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此非以贱为本邪?”“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老子还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他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就是因为它处于百川的下游,正是江海处于百川之下的位置决定它百川之王的地位。
这和老子所倡导的法“自然”是一致的,从江海身上,老予窥见了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品格。
因此,老子认为,领导要想成功地领导自己的属下,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懂得“善下”。
所谓“善下”就是领导者要对属下保持一定程度的谦让、尊重,要有一种虚怀若谷的胸襟,给与下属成长进步的空间,善于向属下学习。
而不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久而久之,就必然失去下属的拥护,失去领导的资格和地位。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
重,处前而民不害。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统治者只有听之民心,顺乎民意,才有可能做出维护人民的利益并且符合历史规律的事。
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秤就是身居统治要位的统治者所应遵循的“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足历
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百姓之心”是代表着未来历史发展趋势的,因而,也只有当统治者的“为”顺应了民意和规律,才有可能使统治者的作为收到实效,并使统治者成为成功的领导者。
在“知识”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原动力的今天,知识产生的母体一一“人”在各项资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一个企业想要程竞争浪潮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属于自己的“智囊团”,必须要有留得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和制度。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高需求是获得“自我实现”。
企业中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有基于自身条件所产生的此类需求,而企业的领导者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这种需求并且预见到这种需求所产生的内在动力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以身下民”,尊重下属,虚心求教,有广阔的胸襟和视野,竭尽其所能让企业的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向心力并为企业做出发自内心的贡献。
如果说“以身下民”是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的态度选择的话,那么“不言而教”就该是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的行为选择。
老子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还日: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意思是说聪明的领导人是不乱讲话的,过多的指手画脚,只会加速失败。
很多领导人事必躬亲,不躬亲也事必在场,经常时不时地以短暂地不成熟的眼光对员工当前的行为做出评价,往往是逞了口舌之快,却忽视了自己有意无意的甚至有时候毫无必要的话语对员工的情绪和积极性的影响。
说得过多,员工束手束脚,难以招架领导者一再的也许并不积极的评头论足,很容易导致事情一误再误,员工“心惊胆战”地完成任务。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领导人仅仅“少说”是不能够领导好属下的,还需要“多做”。
老子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领导的实质是影响下属的能力。
而老子,恰恰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更多地,应该以身作则,应该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影响下属,身先士卒是激励属下赢得支持,也是保证制度和秩序的重要因素。
几千年来,老子思想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道德经》既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领导学著作,老子的领导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而这一启示将促使更多的领导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