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合集下载

论老子的道德观

论老子的道德观

论老子的道德观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道德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老子的道德观,分析其主要观点和内涵,并对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进行一定的探讨。

背景老子的生平事迹并不为世人所知,仅据传说他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讲求顺应自然、保持谦逊、回归本性。

老子所提倡的道德观也是基于这些核心理念构建起来的。

道德观的主要观点1.道的本质:老子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个无法言说的终极真理,即“道”。

道是无形的、无物的、无名的,它包含着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动力。

道是一种自然法则的表达,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

2.道德的核心:老子强调道德的核心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当顺应自然,保持谦逊和柔顺,不要主动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而是随顺自然的变化。

3.柔弱之道:老子提倡“柔弱之道胜刚强之道”。

他认为过度的力量和争斗只会导致破坏和矛盾,而柔弱、谦逊的态度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平衡。

4.道德修养:老子主张通过修养自身来达到道德境界。

他认为人们应当尽可能地回归本性,放下私欲和执念,保持谦虚和无私的态度。

5.道德的实践:老子认为实践是道德体现的关键。

他主张以非行政的方式治理社会,通过自然的力量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领导者要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

道德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老子的道德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老子强调顺应自然和回归本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忽视了对本性和自然的关注。

老子的观点提醒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本性的关注,并以此为指导调整生活方式。

其次,老子主张通过道德修养来达到个人境界的提升。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关注物质的追求,忽略了对内在世界的培养。

老子的道德观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通过谦逊和无私的实践来提升自己,成为更加完善的人。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篇一:老子论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一)道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养生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姓名系别文化与传播系班级传播学学号指导老师《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

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甚远的影响。

而《老子》以及其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又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如果要深入的理解《老子》的哲学,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其自身的内容和背景。

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对其有着详细的解读,他认为:“老子,救世之书也。

”“老子着书,明道救时”,“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初衷是在于“救世”,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老子成书的春秋时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以更好的了解《老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也就是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周公“制礼作乐”千年后,礼乐制度走到了崩坏的边缘。

而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之外,孔子的儒家思想显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孔子从继承与发扬礼乐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然足够完美,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用“礼乐”来教化百姓,让社会不再动荡,国家稳定。

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并且站在肯定礼乐文化的立场,对传统的西周继承下来的制度加以“损益”的改制。

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不然,他恰恰认为礼乐制度才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

他认真的反思着人为的一切因素在文明中,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尖锐的指出了礼乐制度的危机正是其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如同他这番话的辩证思想,社会之所以产生危机的原因究其根本,不也正是人们自身自食其果吗。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观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观

浅谈老子道德观与实现个人的自我和谐摘要:在老子思想中,"道"与"德"是分开的,却都蕴含着"和谐”的主题。

的道德观是对提升个人的素质,而社会本来就是由人所构成,个体的素养提高也就意味着社会的。

因此,笔者试图从社会个体提高自身的角度来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老子道德观和谐社会老子认为,道与德虽然不同,却都以和谐为内核。

和谐首先是一种协调、和睦的状态J和谐要求各种事物配合得匀称、适当。

"和而不同","和"中包含了多样性、差异性。

古人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中包含了统一性与创生性。

在西方文化中,和谐也有类似的意义。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自然是一个和谐宇宙。

赫拉克利特认为相反者相成,对立即和谐;莱布尼茨用“预定和谐”来说明由无限单子所组成的宇宙的和谐一致。

可见,差异、多样、统一、化生是和谐的首要内涵。

换言之,和谐即"相异者或对立者之相济相成的结聚、其次,和谐还可以表现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

想要达到和谐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事。

而上述这两点在老子的道与德中恰恰都有所体现老子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反对传统世俗的价值观,并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

这套人生观与价值观虽然常被用于处世和治国,成为阴谋家与政客谋权夺利的道术与权术,但老学的主旨毕竟在于超脱世俗生活,在隐遁中寻求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它的本意是要追寻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即自我和谐。

一老子道德观中蕴含的“和谐”思想在现代的分科之学中,自我和谐主要是心理学探讨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用了另一番语言对自我和谐的问题做了精辟的阐释。

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圣人。

圣人便是得道之人,他们不仅是道德上的楷模与典范,更拥有着最平和的心态。

老子从道与德的角度来描述圣人内在的和谐自我。

老子的道论文 (16页)

老子的道论文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老子的道论文篇一:老子的道论文浅析老子的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

老子所说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一切形下之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 它的实质是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

一,何为老子的道道是老子一切思想的核心,他的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

道的本意是道路为人所行走。

后来它不仅指人行走的道路而且也指事物存在和发展运行的道路。

因此,道常常被理解为万物的本性和规律等,而道作用于人生则体现为生活准则。

“道”不是物质性实体, 而是形而上的实体。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 系辞上传》)。

无论是道家之“道” , 还是儒家之“道” , 都是在形而上即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的意义上讲的。

认为道是物质性实体的,主要是根据《老子》中有“有物混成”、“道之为物”以及“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等文句。

但是,“物”并不等于物质性的实体, “物”只是表明它的客观性或实有性, 而一切具有客观性实际内容的非物质性实体也是“物”。

《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

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个宇宙是唯一的、绝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但同时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道本身是不断地变动着的,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由于道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着自身的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切运动无不遵循道的规律。

因此道是生活准则。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层面就成为人类生活的方式和处事的方法,这个作用于人生的道称之为德,从而作为人们的生活准则。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一):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哲学思想探析论文[摘要]“尊道贵德”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道”“德”内在于生命,展示于人生历程。

道德不仅是人生由来的依据,也是人生践履的法则。

“尊道贵德”,一方面需要认清每一生命的性德,做到顺遂本性;另一方面应持守俭约之德,做到“见素抱朴”,回溯生命本源之道,也就是在贵德中尊道,在尊道中贵德。

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世之人生模式选择与人生幸福获取亦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准则;人生模式;当代价值①“地”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8页改定。

②“国”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1页和翟仁义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老子C》第一组改定。

老子(约公元前571至公元前478年),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名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老子》,亦称《道德经》。

道家以其论“道”述“德”而见长,故又被称为“道德家”。

道家所谓“道”“德”,蕴含浓郁的生命气息,有其特定的生命内涵。

“尊道贵德”既是《道德经》的重要论题,又凝聚着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这一价值对于世人践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获取人生幸福仍不乏借鉴意义。

一、“道”“德”与人生老子之学不离现实人生,并以“道”“德”与生命直接关联。

老子论“道”多从生成论言起,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①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②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P65-66)“道”是浑然一体的本根存在,虽然无形无名,却先于天地而在存,不妨称之为天地万物之母,此即宇宙万物之源。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宝库中的瑰宝。

老子在《道德经》中探讨了许多关于人生、道德、政治和宇宙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今的设计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本文将从道德经的思想角度探讨其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无为而成”等思想,强调了自然的调和和平衡。

在设计思维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

在设计过程中,不要过分追求激进和急功近利,而是要顺其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寻求设计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产品设计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无为而治”的思想,避免过度设计和临时应急,让产品在自然环境中得以自然生长和发展。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等思想,强调了柔性的力量。

在设计思维中,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柔性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用户需求、灵活变通的设计理念,强调设计的柔韧性和适应性。

在产品设计中,柔性设计可以让产品更贴近用户需求,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和需求,更有利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道法自然”、“守静笃初”等思想,提倡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在当今的设计思维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

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强调回归自然、尊重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主张用简约、自然、纯粹的设计语言传递产品的本真和纯粹。

返璞归真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外观和形式上,更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和使用价值上。

设计师可以通过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自然属性和环境要求的产品,使产品在使用中更加舒适、便利和健康。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难得之事、大易始也”等思想,强调了以静制动、以慢制快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思维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

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不宜急功近利,而是要按部就班,稳扎稳打。

通过精益求精、潜心钻研,才能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姓名郝耀栋学号201116050233班级经济111602班时间2012 5 26[摘要]:老子的仁义思想是以道”为基础。

凡是人类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的表现。

凡是所有人类价值判定均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皆是义”的表现。

老子认为,仁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突现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因而,从道”来立论,才能论述道德仁义礼的等级与其间之差异。

[关键词]仁义、礼、德正文极图二段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受周氏的影响,《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也是仁与义。

而另一方面,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主根;佛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庄哲学;西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子哲学。

辩证法嫁接在中国的辩证法上,皆自老子始。

老子的最高原则是道法自然,这是以一本万殊的殊相为着眼点,但并非没有共相(即道。

新儒学的主流则是以一本万殊的共相(即道为本,但也并非没有殊相。

因而,由老子《道德经》来看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之仁与义,应有其一番新意义。

、仁义的涵意《说文》指出:仁,亲也,从人二。

”段注: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

”可见仁是指人际的伦理关系。

从孔子开始,儒家对仁作了系统阐发,把人的血缘感情作为仁的合理出发点,并运用忠恕之道将血缘感情推广到社会人际关系上去,认为仁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的道德意识形态。

仁的性质与作用有双重性,一方面仁爱有差等(属阳,以宗法等级之礼为仁的标准;另一方面,仁学中有重民倾向(属阴,要求对人民宽惠仁爱,反对暴政虐民。

而义字在《周易》中凡三十九见,全部见于《易传》,其意有四:一为适宜。

《周易.乾.文言》说: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周易.需彖》亦说:需,须也,险在前也。

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匕意已支持笔者新儒学大系统理论中人类的价值判定须收敛至社会福利共识的适宜性观点。

二为意义、意思,与本文推论无关。

三为道理、正理,与本文推论关系较浅。

四为道德规范,常与道、仁、礼连用。

《系辞.上传》说:成性存存(指宇宙万物和反映宇宙万物的易’道义之门。

”《系辞. 下传》说:理才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说卦传》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序卦. 传》说: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此意显然也可与社会伦理共识及社会福利共识”合流。

依据笔者新儒学大系统理论(即无极而太极,太极的主动性生出天地两仪,天地两仪的主动性生出五行及三才。

其后天地人三才的主动性继续维持,是为宇宙社会的主动系统;天地人三才的阳位、阴位及天地人主动中和力变换为一操作系统;阴阳两仪本身则变换为开放演化互动卦变的被动系统;木火土金水的木位、火位、土位、金位、水位及天地人主动中和力亦变换为一操作系统;木火土金水五行本身则变换为封序循环生克稳定的被动系统。

在此阴阳五行的宇宙社会被动系统中,开放中有封序,演化中有循环,互动中有生克,卦变中有稳定;反之亦然。

”广而言之,凡是人类活动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人的仁”之行为表现,并不只受限于伦理;而人类活动所有价值判定均应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以作为行为准则,则是人的义”之行为表现。

、以道为基础的仁思要理解老子的仁义思想,必须先理解老了《道德经》的总源头道”老子《道德经》讲道”的地方有七十六处之多。

道”是宇宙的根源和宇宙的本体,是宇宙的总原理。

人虽是万物之灵,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是指天地无所偏爱,纯任万物依其本性自然生长,即不有所作为,也不刻意创造,更不对任何某一物类表示仁慈,非凡给它一些好处,因此它对于万物的生生死死,好比祭奠时所用的草札成的刍狗一样,用完以后,自然拆除,自然抛弃,纯粹任其自然,并不会去非凡希罕它。

同样的道理,圣人效法天地之道,也把百姓看作刍狗一样无所偏爱,不对任何一类百姓表示仁慈,非凡给他们好处,让百姓均随其性情发展,使他们自相为治。

此处的不仁”就是不偏爱”不感情用事(sentimental。

”从道”的角度来看,凡是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之行为表现。

既已良性互动,则天地何必对某一物类非凡偏爱,非凡感情用事?圣人何必对某一类百姓非凡偏爱,非凡感情用事?阴阳两仪既已良性互动,则不仁”的不偏爱”不感情用事”反而是大仁”之行为表现。

此其一。

阴阳两仪若未能良性互动,则《道德经》第九章提出:揣(揣度探求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灾。

”亦即常显露锋芒,这种锐势总不能长久保住;因为过于坚强则轻易折断,惯于逼人的人,也轻易遭受到打击;锤炼金属使其尖锐亦然,不能长久保住其尖锐;金玉满堂的人虽然富有,却不能永久保住他们的财富;不是子孙奢侈浪费,就是强盗土匪要动他的脑筋;而那恃富而贵且骄傲的人,最后也必会自取其辱或招来祸患。

《道德经》第十二章另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亦即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终于导致眼花缭乱,视觉迟钝,视而不见;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终于导致震耳欲聋,听觉不灵,听而不闻;过分追求味道的享受,终于导致口味受损,味觉丧失,食而不知其味;过分纵情于骑马打猎,追逐鸟兽,终于导致心理发狂,心神不宁,狂荡不安;过分追求金银珍宝等难得的财货,终于导致防窃和行窃,自由的行为受到妨害,品德变坏,身败名裂。

《道德经》第十三章又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亦即,世人重视外来的宠爱和欺侮,没有本心的修养,所以得宠或受辱,都免不了因而吃惊惶恐;得宠必遭嫉妒,受辱必遭打击,也有可能大患临身;又因不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留恋自身,畏惧大的祸患临身也要因而吃惊惶恐,为什么得宠和受辱都要吃惊惶恐呢?因为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是宠为上等,辱为下等,宠尊辱卑;得到宠荣就觉得非常尊显,受到耻辱就觉得非常丢人,因此不论得宠受辱,得之也惊,甚至于失宠失辱,失之也惊;为什么留恋自身畏惧大的祸患临身也要吃惊呢?因为我们留恋自身时,常只想到自己,假使我们能以大公无私的态度,置自己的身体于不顾,忘了自己,那么还有什么祸患值得去挂怀忧虑呢?这都是阴阳两仪未能良性互动的一些状况。

是故,阴阳两仪未能良性互动,才是真正的不仁”阴阳两仪未能良性互动,天地又何能施其仁?圣人又何能施其仁?以道”为基础的大仁”与以世俗好恶为基础的不仁”虽只有一线之隔,但其差异实有天渊之别。

此其二。

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就是仁”之行为表现,《道德经》第八章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亦即,随遇而安,乐于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沉静,交友真诚相爱;救人助人待人出于满腹仁慈;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尽其所长,事情当然办得最好,举动当然适合其时会。

这些仁”之行为表现,必是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方能有以致之。

此其三。

三、大道废,有仁义《道德经》第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

”亦即人类社会的大道废弃以后,才有人提倡仁义德行,因为大道比仁义德行还要基本,还要高明得多,所以在大道未废弃之时,就用不着人为地提倡刻意的仁义德行。

所以仁义”的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一些圣人不得不突显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

《礼记•礼运》中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夏、商、周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全文自选贤与能”至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皆是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之行为表现,但未见其提起任何一个仁”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类活动所有价值判定均应收敛至社会福利共识及社会伦理共识”的适宜性以作为行为准则,其举动自是义”之行为表现,但全文亦未见提起任何一个义”字。

大同世界是极其公平又极其平和之盛世,仁与义之行为表现已自然而然地浮显出来,何必刻意去提倡仁与义”之道德规范?清末康有为撰《大同书》以《礼记•礼运》大同之说附合公羊三世之说,其目有:1.入世界观众苦(受佛教影响);2.去国界合大地(受交通科技发展影响);3•去级界平民族(与中产阶级之兴起相关);4.去种界同人类(要害在以王道或以霸道去同人类” ;5.去形界保独立(确保自然人及法人合理而独立的行为能力);6•去家界为天民(受基督教影响,但创世纪神学受科学基础的冲击已经瓦解);7.去产界至极乐(佛教理想世界,但不在人间)。

在康有为的《大同书》中,亦应有不少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并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之价值判定。

《礼记•礼运》又说: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小康之治,以天下为家,虽政教修明,人民康乐,而犹逊于五帝时大同之世。

小康的经济制度是货力为已,社会制度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政治制度是大人(指诸侯)世及(指世代相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小康社会之仁与义”是人为规定的道德规范(以著其义,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有别于大同世界的仁与义”行为之自然而然地浮显出来。

《道德经》第十九章又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亦即真仁和真义虽是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但是小仁和小义常会束缚天性,假仁和假义更会破坏天性,所以弃绝后者,人民反而能够恢复子女孝顺、父母仁慈的天性,归真返朴。

例如,左氏僖二十二年记载:冬^一月已巳朔,宋襄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阴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十八史略•春秋战国》亦记载:宋襄公欲霸诸侯,与楚战。

公子目夷,请及其未陈击之,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

’遂为楚所败,世笑以为宋襄之仁。

” 这位好言仁义的宋襄公在战场上却表现出其不应有的小仁假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