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论文

合集下载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示例文章篇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德经》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部古老的经典,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的智慧。

一提起《道德经》,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的开篇语。

这几句话,咋一看似乎有些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它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出来的,能被轻易说出的道,或许并不是真正的道。

这种思想深度,让人在初次接触时就能感受到《道德经》的不凡。

说到《道德经》,就不得不提“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不是说我们要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一种顺势而为、不强行干涉的自然态度。

就像水一样,它总是顺应地势而流动,不强求、不抗拒,却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往往想要掌控一切,却忽视了顺其自然的智慧。

再来说说《道德经》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这并不是说软弱就一定能战胜强大,而是强调了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策略。

有时候,硬碰硬并不是最好的选择,适当地退让和妥协,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

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不必总是针锋相对,有时候以柔克刚,用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道德经》还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总是想要得到更多,却往往忽视了已经拥有的。

学会知足,不仅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还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和烦恼。

同时,“知止不殆”也提醒我们要有底线思维,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

当然,《道德经》中的智慧远不止这些。

它还提到了“上善若水”的境界,告诉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包容、谦逊、低调;还有“反者道之动”的哲理,提醒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

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应用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道德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

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论文

2.“上善若水”的道德魅力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的本性之一就是具有滋养万物而永流低处从不居功自傲,是默默无闻地给予别人以关爱,做有利于别人的事,就是毫无保留地默默奉献。

只要能做利他的事,就决不推辞。

水永远不占居高位,更不把持要津,这就是其美德所在。

如果把水作为一个人来看,它完全没有个人的恩怨和私利,毫不计较,也不争夺,完全根据自己的本性生存,采取一种柔弱、1.“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大学里所提供的各种学问,从知识积累的角度讲具有科学性,从知识运用的角度讲具有艺术性。

大学生应着重理解其个中奥妙,不仅要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如何运用所学学科的知识。

要达到这个地步,最根本的是要掌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运用好辩证法。

什么时候随机应变,什么时候以不变应万变。

《道德经》在辩证法的运用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化的,物极必反,阴极阳生,阳消阴伏,否极泰来。

因此要学会辩证思维,学会从事物的反面入手解决问题。

大学生要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同时,对于学习和工作中千丝万缕的矛盾表象要善于运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看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

难和易不是一成不变的,无下则无上,无高亦无低,二者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关系。

因而高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这样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精神目前,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可以纸上谈兵,高谈阔论,不能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做事。

依老子之见,与其议论十件事,不如做成功一件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同时,做事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不能好高骛远,“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doc

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doc

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点击查看更多:读《道德经》有感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甚至很多人都读过吧,下面这篇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带大家一起去思考一下其中的人生哲学!中国古代伟大先哲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字,但是其内容博大精深、精微奥妙,不仅包蕴宇宙规律、哲学、思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管理、伦理等诸多领域的内容,还蕴涵着丰富而精深的人生意蕴。

本文从人生视角对这部经典的前八章进行解读和探析,其蕴含的认识论、功成弗居、内心安宁、有容乃大、善于守中、宁静致远、谦恭无私、处世不争等人生意蕴对当代人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人生意蕴中国古代伟大先哲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字,但是其内容博大精深、精微奥妙。

这部经典不仅包蕴宇宙规律、哲学、思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管理、伦理等诸多领域的内容,而且蕴涵着丰富而精深的人生意蕴。

文章从人生视角对这部经典的前八章进行解读和探析,以挖掘出对当代人的人生有所裨益的思想内容。

一、道为本源与人生认识论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言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意思是,可以用语言描述解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本来的常“道”;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本来的常“名”。

无名,是天地的本始;有名,是万物的母体。

因此,有人时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时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终极。

这“无”、“有”两者,都来源于道而名称却不同,这都可以说是幽深玄妙的。

它们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径。

老子在此提出“道”和“名”的概念,把“道”作为本章的核心。

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先于天地生成之前而存在;“道”在天地生成之后对万事万物仍然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道德经阅读心得1000字论文范文道德经阅读心得1000字论文范文1开篇之前我以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

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托,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固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办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

”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榨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气。

确实,《道德经》一书通知我们应该怎样豁然的看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悲观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觉得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终身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要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呈现了八十屡次,那么终究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了解此书了,但是,他又在后几章屡次为道注解,即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含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

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了解愈加不易了。

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

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

书中屡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义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报答,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国学论文《道德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哲学意义

国学论文《道德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哲学意义

国学论文《道德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哲学意义老子的《道德经》,也叫《老子》或《五千文》。

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

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强调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他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他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充满着辩证唯物思想,是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语言。

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寡欲”,进一步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无私心时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这和当今重视环境保护的观点相当吻合;或者反过来说,早在二三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先知先觉地提出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学习《老子》,现实意义在哪里?老子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把握住现今的道,用它来驾驭现存事物,就能了解远古万物的起源,这就叫作道的要领。

道,是洞悉宇宙万物无穷奥妙的唯一途径。

把握住了现今的道,实现人与道合,就可以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

正确地把握《老子》,准确地认识道,为实行道奠定基础。

毋须讳言,老子是第一位向世人昭示道的圣人。

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的政治思想【摘要】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在为政治国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因此自始自终贯穿着老子的“道”的理念,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圣人”治国的思想原则和实施方法,在今天看来,就是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和应有的作为。

本论文便从这一角度来解读老子的政治思想。

首先介绍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态,其次分析老子的为政原则和道家思想的具体体现,接着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和一些参考的资料对老子的政治理念予以评价,最后是老子的观点对当今社会发展和政府作为的启示。

【关键字】道德经政治思想无为政府【正文】作为流传几千年的中文化文精髓,《道德经》的人生价值观和生存理念不仅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代国人的生活,也是各行各业精英们的重要“顾问”。

而《道德经》中大量关于为政治国的阐述则是研究老子思想不可绕开的对象,对于国家发展、领导人治理国家将有重大裨益。

《道德经》是一部对世间万物的概括,以至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离不开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

“无名,天地之始”一句便道出了老子的理想政治状态和政治思想。

在《道德经》第八十章里,“小国寡民,时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小小的国度,适当的人口,人无高低贵贱,大家一律平等、社会公正;“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人民热爱生命、热爱故土、热爱和平;“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友好和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

国家内部没有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安定,没有欺诈、没有饥饿;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没有矛盾,一切都遵循着万物生存的自然法则,这就是老子理想中的理想政治状态,是“道”在国家生活的体现。

而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根据对“道”的领悟和哲学思想,老子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为政治国的原则。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句,便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论文

小谈“无为”引子:有幸这个学期能够选上热门的《道德经》课堂,这个几百号人的大课堂。

刘老师的讲课深入浅出,不花哨,而且论述严谨。

常从文学的角度来去剖析文本,从逻辑角度恰当的贯通词句。

虽然朴实无华但是讲述的道理却十分诱人,我看到很多不是本科学生的人都来旁听,甚至于有一位保安也坚持来听课。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道德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现在就《道德经》中的总体感觉与“无为”思想粗浅的谈几句。

【《道德经》的基本观点】在谈“无为”前,我先谈谈我对《道德经》中的一些核心观点的认识及总体思考。

一提到《道德经》,我们都会想到何为“道”何为“德”?就我理解《道德经》讲述了宇宙规律与治国为人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道”;而“德”是顺道而为的产物,是因为用合理的方法做事而得到的对个人品质的认可。

“道”是准则,“德”是结果。

通篇《道德经》很强调“谦德”,讲要“功成弗居”,将应学习水的“柔弱”,我觉的就是强调为人处世要处于合理的状态,要顺道而行。

正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该强的地方就要强,改弱的地方就要弱,不然就容易处于“死地”。

而世上的人往往强调的是“强”,而忽视了应该“弱”的地方。

一味谋取私利,以自我为中心,就容易忽视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物极必反”的道理。

所以我人为《道德经》在规劝了统治者、世人要处于顺应“天道”的合理状态,要“实其腹”“虚其心”,达到一种和谐、圆融的秩序。

我们都知道“小国寡民”与“无为”思想在社会中争议很大,很多人认定其消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加以否定。

其实经过学习与思考我了解到,真正的“小国寡民”是从心里上吧国家看的很小、人口很少,并不是真正的去否定疆域人口的规模。

统治者有了这样的心里就会看重民意,劳心社稷,不去主动侵略他国。

如此,国家可大治。

再说“无为”也是顺应天道,不去骚扰百姓的正常生活,以德治国,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学术论文《道德经》自由理念的现实关照和本体考察

学术论文《道德经》自由理念的现实关照和本体考察

学术论文《道德经》自由理念的现实关照和本体考察六、内外一体的德-道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观念系统,认定宇宙、人类起源之哲学根本问题为一元、自因、时间性的,这便使人均可生活于一重化生活世界之中。

道是关于世界整体性、根本性意义上的不可言说性并从而获得绝对性。

这一绝对性之道保障着人的自在性自由,自在性自由在道家观念系统中也就是“德”。

“德”即人之所以为人之自由天性,又由于“道稽万物之理”(《韩非子·解老》),所以,“道法自然”(第25章)实即道性自然、自在。

道性自然自在于此的根据是:(一)如果将自然作天地万物解,则天地万物中有道,此道即万物之德。

德者,得也。

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从道那里获得了自己的根据,天地万物之所以为天地万物,正缘于它其中的道,道分而言之即为德为性,在儒道语境中均适切。

于是,道不再有别的原因和根据,它就是自己的原因和根据,即道是自由的。

这里,人、天地万物和道一体冥合,道通过德获得了既内在又超越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秉赋,人由于分享了道的这种自然而然性而获得了自身存在的原因和根据,亦即是获得了自由。

(二)自由一词中的“自”字,有“开始”义、“原因”义,甚至有“即使”的转折义和推理的“假如”义。

开始在本体论意义上就是创始,道所以要创始,并没有什么道理,如果硬要给个说法,沈清松认为是因为道的“慷慨”。

道因其慷慨性而获开创之原因性。

道创始和神创始的区别是:它并非宗教家的“信其为真”,而是哲学家的“认其为真”,正是在“认”、“信”之区分义上,康德划清了哲学和宗教的界限。

如果搁置“自由”一词在西文中的复杂意义,根据其汉语的语义自然延伸性,完全可以将“自由”二字颠倒过来进行自我解释:“自由”就是“由自”。

自由之意只能在语言学的最高处说:对任一所指而言,它(他)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

自由原则在近代西方的确认,标志着现代人类进入以人为本的自本自根自因性世界观念之中,从而走出了中世纪神圣阴霾的笼罩。

韦伯将此称之谓现代性的祛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道德经》——后感
专业:教育技术学班级:10502 学号:1005114056
姓名:王秀梅
一谈起《道德经》,最先闪入我们头脑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然后还有那个世人都忘不了的圣人——老子。

《道德经》是上古时期一部经典著作,我们也听了各种各样关于老子和这本书的传说,其中有一个也是比较有趣的,说母亲怀了他好久才生出了他,出生后,由于他的耳朵比较大,所以又被大家称为李耳,老聃,这个小故事为老子的生平添加了不少传奇色彩。

读老子,读《道德经》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心变得很安静、平和,这部经典的著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许正像世人所说的,道德经是中国人的根,不读道德经就不是中国人。

可见其影响力不是一般著作可以达到的。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的精髓部分,其内涵里的思想促进了社会和谐的发展,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感到自己的意义,即使不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只要我们可以活出自己人生的意义足矣;从自然宇宙管的角度来看,道德经中讲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理论,宇宙中的万事有他自己运转的一套法则,所以行星有规律的绕着它自己的恒星旋转,动物、植物以及各种生命形成的生物链,使得
生活在其中的万物生生不息的繁衍和发展,没有人可以打破这个规律,我们也不应该打破,如果谁打破了得话,那么地球毁灭的日子也将不会远了;和其他的经典著作相比,《道德经》为中国古代的其他著作起到了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孔子一生的德行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扬光大,和老子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因为孔子也曾经像老子行李请教学习,使孔子学到了很多知识,日后孔子将老子称为人中之龙,龙——气象壮阔,人无法知道他是怎么乘着风驾着云遨游太空的,很神奇,更神奇的是,人们将孔子称为人中之凤,这一龙一凤,一道一儒将古代中国的文化演绎的十分精彩,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发扬做了很好的积淀。

但是人们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道德经》的作用能够如此之大,难道中华民族就缺道德经中的一点文化而不断的学它吗?原因不止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中国人传统中的精神是趋于中庸的,这和《道德经》中的精髓是相通的。

《道德经》教育人们学会谦虚谨慎的处事,要不偏不倚,不能太飞扬跋扈、锋芒毕露,要含蓄而和平的和人相处、我们应当上善若水,所以老子提倡“无为而治”。

在老子看来,交际之道应该经过漫长的历练。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不仅说明我们要用道来修身,而且可以发现用道来修身的人,那么他的德就会真,会纯真、会真诚、会真的出现层次的提升、境界也会的到提升。

人际交往知道也是如此,和人交往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有很多,不能简简单单的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否则你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向老子的道德学习,有太多太多地方值得我们来学习。

我喜欢那句话“涵德厚者,比于赤子。

”是啊,道德修养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历练,但其终极的目标是让我们达到像婴儿一样的自然。

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老子认为,含德深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赤子,他躺在那里,毒虫来了不咬他,猛兽来了不害他,凶鸟来了不搏击他,婴儿精气专一而且充足,他们整天嚎哭但是,但是喉咙却不嘶哑,这是因为和谐到了极点!——老子又说,认识和谐的道理称为“常”,认识“常”的道理就称为“明”,纵欲贪生就是不详,人性使气就是逞强。

凡物强壮了就要衰老,这就叫做不符合于“道”,不符合道就会提早灭亡。

当然老子所说的婴儿是指天真未凿的幼儿,如果后来这些心灵就起了变化,那么他们的元气也慢慢的衰减了。

其实老子所说的深层哲理不是表面的赤子状态,这应该是一个内心修养的要求,是高境界生命状态的要求。

老子教诲人们,通过深厚的修养,使“德”升华到高深的道德境界。

这就是“精之至”,即心地真挚,精神饱满,生机勃勃。

这就是又能“和之至”,即是心灵纯洁凝聚,和谐寡欲。

这样就能够自然、天真、活泼、恬淡、充实,离“天道”、“本性”更近。

离婴儿、赤子的生命状态也就近了。

这种要求当然很高,很难完全做到,但是现代人却确实可以从中得到其实与智慧,可以达到老子所说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传说孔子和老子一样也很爱小孩儿,西汉刘向的《说苑》里说:一次孔子来到齐国的外城门外,遇到一个
婴儿,“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

孔子说:“赶快赶车过去啊,美妙的韶乐将要起来啦!”孔子看到那婴儿的眼睛是那样的美妙,其黑则黑如点漆,其白则白如琼玉,其精光闪烁出天真圣洁,是一种神圣的美。

在孔子看来,小孩子的心灵美好,可以堪比美妙的音乐,纯洁无暇。

可见要修养个人的德行道小孩子般无用心的境界是不简单的,这是每个人一生必须完成和修行的地方。

《道德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很多,除了教人们怎样培养德行以外,这本书还教我们要重视健康,不止是身体上的还指心理上的健康。

老子谈到饮食之道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他建议我们“为腹不为目!”老子在这里用“目”代表了耳、口、心、行等,这是指千万不要让五色把人的心智搞疯狂了,让难得的宝物把人的品行搞坏了,现代的人被物化的还是有很多的,贪于美食则被美食物化了,贪于金钱则被金钱物化了,贪于财产责备财产物化了,贪于女色则被女色物化了。

所以淡定自己的心境是很重要的。

五味令人口爽,这又是一个道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各种口味聚合在一起的时候,会让人的味觉出差错,最后吃着吃着,就会让人感觉味觉出差错,还是吃的平淡一点的好,当然这并不指的是我们不要吃有营养的东西,而是我们应当合理的节制欲望;老子还说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味无味”,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从中间体味出有味道、大味道、美味道来,虽然有时候我们吃不着山珍海味,但是我们能从简简单单的饭菜当中吃出饮食的恬淡,从粗茶淡饭中
咀嚼到生活、人生的一种安宁、一种平淡、一种安全、一种闲舒出来,这就是饮食的至高境界。

二是已经体察出来味道,又不露神色,就像无所玩味,这是何等的一种修养和美好德行。

讲到饮食,老子还要求人们“甘其食”,正如中国的一句谚语“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虽然有的时候,老百姓吃不到想当官的那样顿顿海鲜、肥肉。

但是我们如果能从其中品出味道,并说“好”的时候,这样也就修行好了吧,道德经中关于养生的内容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讲到心理健康,现代人很需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安宁。

老子也教我们重视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存在视为贵重。

不管世间的竞争有多么的激烈,我们还是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就像那句话说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旷兮其若谷”,有了这样淡泊的心怀,还有什么会打击你的心灵呢?也许有的时候,坚持自己的个性,让我们感觉到特别的孤独,相信老子的这句话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致虚境,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狂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说起来容易,要想真正实践“致虚静,守静笃”的境界还是很不容易实现的。

老子认为这六个字可以让一个人在世上活的平安,不招来凶祸灾难,避开危险。

也许有的人认为这样活着会很辛苦,啥都不敢做,没劲。

这样理解人生就太狭隘了,诸葛亮也曾经教过自己的孩子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要达到这一点是很难得的,我们要让自己的生活符合心灵的节拍,不要盲动、被动、骚动,而是主动、能动、灵动!洗涤了心灵上蒙受的喧嚣和尘埃,恢复了心灵的清脱和空明,从而拓展了心灵的新空间,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喷发源源不断地活力。

在中国,道德经的重要性堪比中国人的根,它宣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现在它的影响力已经波及到了国外,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日趋明显,我们的影响力也在慢慢的扩大,外国人已经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字,所以道德经的魅力吸引着外国人学习,外国的文化是比较开放、激进、直接和向外的,而中国的文化含蓄、中庸、仁和以及慈善,这些新奇的精神紧紧地吸引着外国人的心,从这本书中,他们了解不同的人生观、宇宙观,从而对自己和世界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从某种角度来看,《道德经》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学会了道德经的人将会获得无限的精神上的充裕。

学了《道德经》以后,我觉得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愁眉苦脸了,我变得豁达了,对于鸡毛蒜皮的小事我可以做到毫不在乎,对于自己遇到的困难,我可以以很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他们,最重要的是,我可以不紧不慢的把他们一个个的做好,我学会了注重做事的过程不仅仅是结果。

每天当太阳出升起的时候,我的心也会向着阳光开放,忘了昨天发生的一切不幸,简简单单的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学完这门课,我真正的喜欢上了《道德经》,以及
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最重要的是我感觉得到,活着是一件幸福的事。

难道不是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