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精髓

合集下载

老子 道德经名句

老子 道德经名句

老子道德经名句0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

0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都有规律,人应当效法自然,遵循天地间的规律,以此安排自己的耕作与生活。

0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0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防微杜渐。

05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

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

0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0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大丈夫应当立身敦厚,不居于轻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0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一个人懂得知足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屈辱,做事情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太大的危险,人生最大的祸根就是不知道满足,人生最大的过错就是贪得无厌。

09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一个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会莽撞,有棱角讲原则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为人正直而不会放纵自己,有了成就也不会因此而炫耀。

10行善者不巧辩,巧辩者不良善善良的人不文过饰非无理狡辩,文过饰非无理狡辩的人不良善。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7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
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
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
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
出“无为而治”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不是“不为”而是含
2
《史记》载老子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 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 终”(《史记》)。
3
返回
《老子》简介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 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 章。《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 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 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 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15
本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 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 应该效法“天之道”。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 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 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 的法则,“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 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 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 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老子》中的人民性 一面,是其精粹。
11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 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 正人 的“不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 强力主宰;万物生成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因 之而自恃;成就大事而不居功。就是因为他有功而 不自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

道德经精髓25句

道德经精髓25句

道德经精髓25句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简洁的语言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道德经精髓的25句,以及对其含义的解释。

1. 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无法用言语或概念来描述的,只能通过体验和领悟来理解。

2. 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意味着名字只是对事物的表面标签,无法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

3.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意味着宇宙的起源是无名的,而所有事物的产生都是由于有名字的存在。

4. 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谓之大;道常无欲,虽小天下谓之大。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无欲无求的,但却能够影响世界万物的运行。

5. 天长地久。

这句话意味着宇宙是永恒不变的。

6. 常有欲,以观其妙。

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常常有欲望,通过观察欲望的运动可以领悟其中的奥妙。

7.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句话意味着学习知识和追求道的过程是相反的,学习知识越多,追求道的目标就越远。

8.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这句话意味着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容易采取措施来防范。

9.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这句话意味着水的柔弱性使它具有无法被击败的力量,因为它能够适应任何环境。

1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宇宙的根源,从道生出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三,三生出万物。

11. 老子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句话是老子对外界对他的评价的回应,他认为外界对他的理解是片面的。

12.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句话意味着宇宙的运行是和谐而平衡的,就像一个橐龠(一种古代乐器)一样。

13. 吾道一以贯之。

这句话意味着老子的道是一贯的,不会改变。

14.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这句话意味着道可以被说出来,但它并不固定不变。

15.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这句话意味着人在出生时是柔弱的,但在死亡时却变得坚强。

1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这句话意味着世界上的人们都知道美丽是美的,但是这就造成了丑陋的存在。

《道德经》的十句精髓,句句经典

《道德经》的十句精髓,句句经典

参考选题共20题。

要求:可以考虑从以下问答题中任选1道题作答,作答时请写清题号和题目,字数不限。

(总分共100分)1、请你翻译以下文字,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其中的哲学原理。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2、请结合近年来的新闻谈谈你对国学热的看法。

3、请你谈谈老子名句和孙子战略的关系。

4、如何理解《老子》书中“道”的含义?5、先秦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析老子无为思想的哲学智慧。

7、试比较儒、道、墨三家天论思想的特点。

8、简述魏晋玄学“有无”之辩的历史发展。

9、简论魏晋玄学的“自然与名教”之辩。

10、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哲学的特点?11、玄学为什么会产生于魏晋?12、魏晋玄学的发展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13、魏晋玄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哪些?其讨论方式有何特点?14、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魏晋玄学以及士人风采有何独特价值?15、举例说明中国历史上道教与皇权统治之间的复杂微妙关系。

16、道教的教义中有哪些基本的思想内容?你怎样评价这些内容的社会文化意义?17、庄子对人性的理解与儒家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区别何在?18、如何评价庄子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19、庄子是如何论述他的“道通为一”思想的?20、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附加选做题共10题:要求:可以考虑从以下问答题中任选1道题作答,作答时请写清题号和题目,字数不限。

姓名:学号:院系班别:上课校区:1、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老子道德经》通选课程教学的善意性合理性建设性建议?字数不限。

2、为什么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宗教从总体上来说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存在?3、关于阴阳五行观念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古代文献中有哪些记载?4、《周易》是怎样的一部书?《易经》和《易传》是什么关系?5、为什么说“阴阳五行”是一套宇宙解释符号系统?阴阳五行所代表的中国古人的宇宙自然观有什么样的特点?6、老子道德经与中国梦研究。

老子《道德经》名言

老子《道德经》名言

老子《道德经》名言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译】: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译】: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6、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注: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

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译】: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守藏。

身处富贵而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1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译】: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

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2、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

读书心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严春忠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人们对其研究探讨从未间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其思想精髓,值得认真研究,深刻思考。

一、“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

“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东西。

“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

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

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

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

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

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

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

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人们就必须要按“道”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

思想上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虚静自守,包容一切;行为上要物我两忘,卑贱下处,柔弱守中,处于无争、无为、无欲的状态;待人上不骄不躁,诚恳谦虚,只作奉献,不求索取,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所有这些,既反映了“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概括了中华文化关于做人的美德,也揭示了人类养生的要诀。

人们若能真正按“道”的要求修身养性,进入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境界,就能海涵自然精气,滋心养身,延年益寿。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

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道德经》的八大精髓

《道德经》的八大精髓

《道德经》的⼋⼤精髓1、对⽴统⼀的思维⽼⼦认为,⾼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统⼀的,甚⾄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是中国古代最伟⼤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2、逆向思维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仁爱、礼义和忠孝,认为只有仁爱、礼义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会,融合⼈与⼈之间的关系。

但⽼⼦采⽤逆向思维,他认为,“⼤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纷乱,有忠⾂。

故失道⽽后德。

失德⽽后仁。

失仁⽽后义。

失义⽽后礼。

”⽼⼦认为,上⽤智慧治,下便以计谋应,上下都旁离了质朴⽽崇尚⽂饰机诈,便使天下失去了真诚,以致⼤的诈伪必然就会出现。

家庭亲属不和睦,才有了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了所谓的忠⾂。

3、不争思维⽼⼦⽈:“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唯有不争的处世态度,天下才没有⼈能与之相争。

⽼⼦认为,不显⽰⾃⼰,不⾃以为是,因⽽更显耀突出;不夸耀⾃⼰,因⽽有功绩;不⾃以为贤能,因⽽受到尊重。

不争,才能保全⾃⼰,⽴⾜不败之地。

4、利他思维⽼⼦说,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

⽼⼦之所以推崇⽔,很重要⼀个原因就是⽔包含了“利他”精神。

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敌?儒家说,仁者⽆敌。

这与⽼⼦有相通之处。

只有利他的⼈,才是⽆敌的。

只有利他,才会有精神上的⼤格局,灵魂上的⾼度。

反之,如果只是为⾃⼰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5、战胜⾃⼰的思维知⼈者智,⾃知者明。

胜⼈者有⼒,⾃胜者强。

知⾜者富,强⾏者有志。

⽼⼦认为,能了解别⼈的称为机智,能认识⾃⼰的才叫有智慧和通达。

同样,能战胜别⼈的只能说明这个⼈有能⼒,⽽只有那些战胜⾃⼰的⼈才可以称作强者。

6、守柔贵雌的智慧⽼⼦推崇柔弱的智慧。

他说:⼈之⽣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之⽣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强则折。

强⼤处下,柔弱处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弗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一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十二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十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